首页 > 文章中心 > 乔布斯经典语录

乔布斯经典语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乔布斯经典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乔布斯经典语录范文第1篇

乔布斯曾说过,没有人愿意死,即使人们想上天堂,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最好的解药。如你能够清空一切,你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尽显乔布斯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他曾表示愿意用他的一切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也许终有一天,人们将不再使用iPhone. iPad、Mac。甚至有一天,苹果也失去它的光彩。但是,乔布斯的理念和智慧,将永远流传于世间。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包括“stay hungry,stay foolish”、“connect the dots”、“follow your heart”等经典语录),将和林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一样,永远地激励着年轻人。

这个时代有不少伟大的创新创业者,但是能够在多个领域(电脑、操作系统、电信、音乐、动画)都有突破性创新的,过去一百年间,除了乔布斯,没有第二个人。

于是,有人把乔布斯尊为“神”,其实我不喜欢这样。因为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方面的弱点。

乔布斯做产品是封闭式的、高端的,做人也是非常霸道的,脾气很坏。年轻时乔布斯骂人完全不经过头脑,后来重回苹果后有一些改变,但什么事做不好依然骂。不过他的人格魅力也渐渐散发出来,这个时候的骂,员工会觉得没有达到他的期望,辜负了他的知遇之恩。他的脾气并没有变好,只是管理与批评的方式有了很大进步。

很多年前,乔布斯曾邀请我再次加 盟苹果,被我拒绝了。至今我依然不后悔当时的抉择,我觉得乔布斯是我们尊 敬甚至崇拜的一个人,但是在他身边工 作实在很痛苦,人生就这么短,没有必 要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在我看来,乔布斯不是神,却是一 个有血有肉的天才。

乔布斯能够预测业界趋势,大胆使 用最先进的技术,打造崭新的商业模式,凝聚一流人才,憧憬用户尚不自觉的需求,永不停息地自我超越,设计每个细节都近乎完美的产品,口若悬河地说服用户情不自禁地爱他的产品。一般能驾驭上述两三点就可能很成功,但是乔布斯能全部做到。

我眼中的乔布斯精神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专注完美,近乎苛求,将艺术和科技完美结合;勇敢打破常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总有人问我,中国会不会出现乔布 斯。我总是很遗憾地告诉他们,这很难。因为在中国现在的教育环境下,鼓励和支持失败的精神、突破性的思维――这些促使乔布斯成功的因素,都很难有其 生存之地。

乔布斯经典语录范文第2篇

1984年1月24日,在苹果股东年会上,苹果公司将Macintosh摆到了众人的面前,乔布斯发表了这次曾引起轩然大波的演讲。

乔布斯为什么以施乐公司做开篇演讲?也许在乔布斯的潜意识里,已经将施乐视为苹果的精神导师。

施乐倾力打造技术梦工厂

“一只大猩猩伸出它的毛茸茸的指头,在机器按钮上按了一下,复印件就从另外一端出来了。”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一则电视广告内容,广告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广告播出第二天,不少公司的秘书的桌上被人放了香蕉,当时秘书是复印机的主要使用者,好事者借广告调侃秘书。接着,播出广告的电视台几乎淹没在全美各地秘书们的抗议电话声中。

随后,这则广告的正面效果发挥了出来,施乐复印机迅速走俏,施乐公司开始了长期的辉煌发展史。

1968年,复印机发明人切斯特・卡尔森去世。施乐CEO约瑟・威尔逊在谈到卡尔森的贡献时说:“只有那些能体察到他人未曾注意过的需求,并生产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才会赢得巨大的回报。”

随着复印机技术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增加,施乐公司开始谋求第二个卡尔森和他的伟大作品。

1969年,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成立,施乐聘请了曾任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鲍勃・泰勒(Bob Taylor)负责组建这个中心。顺便提一句,ARPA创立了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于是在斯坦福校园的旁边,一座建筑拔地而起。泰勒开始网罗全国最优秀的工程师、黑客和计算机天才,应聘者需要和实验中的每一位研究人员面谈,在检测其真才实学的同时,也“检测他们神经系统的质量”。当时在这里工作的阿伦・凯说当时全世界100名顶尖计算机研究人才中有58名在PARC工作。

当时接任施乐公司CEO的彼得・麦格拉(Peter McColough)雄心勃勃地说:“在7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们将有能力对大客户说‘我们能为您提供所有处理信息的工具’。”因此,研究中心施乐公司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计算机技术上。

1973年,他们成功开发出了施乐公司 Alto,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台个人计算机,有键盘和显示器。它采用了许多奠定今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比如图形界面技术、以太网技术,当时它已经实现了Alto计算机间的联网功能,另外,它还配备了一种三键鼠标。

1975年,施乐Alto产品成型,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本应是施乐的第二台“印钞票”的复印机。可是施乐管理层认为施乐Alto过于娇贵,市场上不会有人问津,因此没有做大型的市场推广,前后只卖了2000台。施乐公司的 Alto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失败产品”之 一。盖茨多年后评价说,“把伟大的研究成果转化到销售看好的产品中去,对许多公司来说仍然是一个颇棘手的问题”。

1977年4月,相比施乐Alto,技术功能弱很多的苹果II型电脑,在推出后迅速受到市场欢迎。施乐Alto的研发人员开始抱怨管理层叶公好龙,将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给了乔布斯这帮苹果小子。

乔布斯到此满载而归

“你们为什么不拿这个做点什么?这些东西太棒了,它将是革命性的!”1979年11月的一天,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乔布斯兴奋地嚷着。

当时,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对外还是高度保密的,因此它起初对乔布斯并不敞开大门。但风闻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里有很多炫酷的东西,乔布斯决心一游,他找到施乐公司,对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能让我们考察一下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你们就可以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

乔布斯开出的条件是很诱人的,因为当时苹果公司的发展势头很猛,正处于公司上市前夜。而一旦苹果公司上市,施乐公司就会收获颇丰。后来结果真是这样,苹果股票上市后,施乐公司手中的苹果股票市价一度达到1.76亿美元。

乔布斯带着一位技术人员参观以后,感到很过瘾。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他带着技术主管、高层管理人员等一批人再次造访。乔布斯当时已是闻名美国的红人,施乐的工程师拉里・泰斯勒很愿意在他面前展现自己最新的成果,他演示了图形界面和鼠标应用。而当年盖茨还在卖自己的BASIC程序呢,拥有属于微软的DOS操作系统还是在两年以后,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遥远的未来的故事。

泰斯勒后来回忆说,他起初以为乔布斯他们对此一窍不通,可是,“从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关心产品的细微之处的所有提问中,我知道我错了”。他认为乔布斯提出的问题是他来施乐公司七年来所听过的最有水平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表明他们关心研究中心展品的细枝末节,也表明了他们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专业素养。

显然,施乐公司没有认识到这些技术的价值,而乔布斯则看到了。

后来有人说,苹果公司“窃”走了施乐Alto的技术,这种评价有些武断,因为施乐可没有给苹果任何拿走研发图纸的机会。不过,对于乔布斯这位融会贯通的高手来说,看一眼就够了。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指示研发人员开始图形界面的研发,并首先用到丽萨电脑项目上。乔布斯有个私生女叫丽萨,有人说这款电脑是纪念她的。

继而,施乐公司的泰斯勒被挖到苹果公司,随后,相继超过15位施乐公司的计算机专家加入苹果公司。不过丽萨计划并不成功,最后2700台丽萨电脑被扔到了垃圾堆。

乔布斯表示,虽然丽萨电脑失败,但“我们积累了丽萨方面的一切技术”。与此同时,乔布斯亲自主持了Macintosh项目,这个项目继承和完善了丽萨采用的图形技术。乔布斯对施乐Alto上的鼠标印象深刻,因此力排众议,要求Macintosh上使用鼠标。

而看一眼就能研发出来产品的天才,当时还有一位,这就是比尔・盖茨。

微软视窗再承衣钵

“嘿,史蒂夫(乔布斯),只因为你在我之前破门而入施乐公司的房间,拿走了电视,并不能意味着我后来就不能进去拿走立体声音响。”据有关媒体报道,当年比尔・盖茨曾这样回应乔布斯抱怨Windows和苹果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太相似。

1981年末,乔布斯邀请盖茨看苹果计划推出的Macintosh样机,他想让微软为这款新机器设计出匹配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在给盖茨做演示时,盖茨的感受和乔布斯两年前观看施乐Alto的感受类似,盖茨被其图形界面和方便灵活的鼠标配合吸引住了,他心里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看来这是微软DOS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命的是,乔布斯似乎看出了盖茨的想法,他担心微软会把在给苹果编写软件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用到IBM PC机的应用软件上。当时,IBM仍然是微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苹果的头号竞争对手。真是高手过招,不说话就能洞穿对方的心思。

1982年1月22日,乔布斯强迫盖茨同意:“微软不会以任何方式销售、租赁、许可、公布或传播任何财务建模、商业图片或数据库程序……以及不将其应用于任何非苹果公司制造的计算机上。”可是乔布斯百密一疏,该协议没有禁止微软编写类似于Macintosh的操作系统,与苹果展开竞争。盖茨后来回忆道,1983年,微软就“计划在IBM PC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而这恰恰是乔布斯最为担心的。

盖茨了解到乔布斯的Macintosh操作系统师出施乐门下,决定釜底抽薪,从施乐公司直接挖人来开展自己的操作系统的研发,这个人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担任图形化系统部门的主管斯科特・麦格雷戈,他时年26岁。

对于英才,盖茨有亲顾“茅庐”的风范,他马上飞到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所在地,在一家摩洛哥饭店宴请麦格雷戈。酒酣耳热,谈话投机,当酒店开始表演肚皮舞时,盖茨也上去跳了起来。

麦格雷戈后来回忆说,这次会面打动他的不是盖茨的舞姿,而是盖茨看起来永不满足的求知欲。麦格雷戈随后从施乐公司离职。他一到,盖茨就对Windows研发小组进行了重组,让他任部门经理。同时,微软对施乐公司的人才敞开大门,不久施乐另一位重要的人才尼克拉也到了微软。

微软在给苹果公司编写应用程序的同时,开始开发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其间受到了可视公司VisiOn的强烈刺激。有史料称,微软把Windows操作系统研发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给苹果公司的活儿排在了后面,甚至延迟了苹果Macintosh机的,这让乔布斯很恼火。让乔布斯更火的是:1983年末,他发现了微软Windows与Macintosh操作系统的相似性。“你们偷我们的。”乔布斯对着盖茨狂吼,“我们相信你们,但如今你们却从我们这里偷东西。”

当时盖茨身处苹果公司会议室,有10几个苹果员工围着,乔布斯领头发难。单刀赴会的盖茨任凭乔布斯发作,称苹果与微软都是从“有钱邻居”施乐处“偷”东西,苹果早到而已。

盖茨当时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手里有苹果需要的热门应用软件,而且对于微软这样的软件公司来说,操作系统是它的命,而对于当时以硬件公司自居的苹果来说,操作系统只是一块肉而已。

但乔布斯也不是好惹的,他后来曾准备让苹果的产权律师欧文・拉巴特来对付微软。虽然大家都师从施乐,但有先有后,先入为主,乔布斯的胜算很大。可是此时,苹果公司祸起萧墙,作为创始人的乔布斯与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矛盾激化,乔布斯被踢出苹果。

1985年10月24日,在盖茨30岁生日的前4天,时任苹果CEO的约翰・斯卡利送给他一份大礼:苹果允许微软在Windows上使用Macintosh的一些技术。史学家称,这是继DRI创始人加里・基尔代尔把与IBM进行操作系统合作的机会“让给” 盖茨后,掉到微软嘴里的第二块大馅饼。斯卡利后来懊悔地说:“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签订了一份损害未来权利的协议。”

微软拿到了苹果用施乐宝石编织的王冠,这也标志着微软启动了Windows时代。当然,微软起初发展得并不快,乔布斯多年以后曾说:“我认为微软花了10年时间才成功模仿(Macintosh)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言下之意是盖茨没有得施乐真传。

盖茨多年以后写道:“我们有些想法借鉴了施乐的已有成果,另外一些则是独创的。”他也俨然以施乐传人自居。

那么无意间成就了苹果、微软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这段时间在干什么?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我的任务是创造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术。如果产品部门无法利用我们的技术,这不是我的罪过。”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泰勒这样说。在外人的眼里,这个研究中心简直就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技术王国”。 科研人员只需埋头工作,一旦他们有新的设想,泰勒就会帮助处理所有的杂事:设定预算、与公司总部商谈、争取经费以及各种配合事项。

“我们只招收那些眼睛里有火焰在跳动的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与施乐其他员工的文化是如此明显不同,研发中心的人留长发,不洗澡,甚至不穿鞋子上班,他们每周都在“豆袋房”里开会。之所以叫“豆袋房”,是因为在这里,参会者用塞满豆子的口袋当坐垫。这些人的另类造型甚至吸引了《滚石》杂志,还上了封面。

一位在研发中心工作过的员工曾经说过,施乐是两种人的天堂:销售人员和研究人员。但二者之间显然没有融合,施乐决策者及产品部门负责人和研发中心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这使得许多潜力巨大的技术根本得不到施乐决策者的理解,因此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商品。

在当时的施乐公司,有形无形中分为“复印机帮”与“西海岸帮”两个帮派,研发中心应该属于后者。“复印机帮”认为,“西海岸帮”研究的那些复杂玩意儿不可能帮公司赚钱。“西海岸帮”则将“复印机帮”视为落伍于世界潮流的老古董。

施乐的第三任CEO大卫・卡恩斯(David Kearns)对研究中心的态度和前任不同,他曾经说过,研究中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工作与公司业务没关系。他开始力图将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公司的主要业务统一起来,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鲍勃・泰勒对此表示不满,他希望研究中心提供的是宽松的研究环境。

1983年9月19日,泰勒被迫辞职,这条消息震撼了整个研究中心。过了年底,在拿到一年的红利、股票期权后,大规模的辞职爆发,天才们纷纷离去。在大家的眼里,泰勒不仅仅是中心的领导,而且是这个奇妙领地的守护神。泰勒离去,没有谁能将他们再次凝聚在一起。阿伦・凯说:“泰勒为施乐牺牲了许多,因此我们不愿听到许多胡言乱语。”

被释放的巨大浪潮

1996年,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乔布斯侃侃而谈:“施乐完全可以在今天拥有整个计算机产业,完全可以比现在的规模大10倍,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IBM,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微软。”

乔布斯直接、盖茨间接从施乐Alto电脑学艺后,将拥有带鼠标、图标和视窗的图形界面衍生为Macintosh和Windows;施乐发明了以太网技术,今天的最大受益厂商是思科;施乐推出了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而该领域最成功的厂商之一是Adobe;施乐在激光打印机技术上起步很早,而一度在商业上最成功的是惠普。

曾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一名技术员、后任微软公司Word及Excel软件首席设计师的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这样评价帕洛阿尔托研研究中心对IT产业界的贡献:“一个巨大的浪潮被释放出来,惠及了依托于此的所有行业。”

记者手记

技术梦工场缺少商业造梦师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有过一条经典语录:“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对于变革性产品的市场需求,很难从市场调研中获得,往往只能依靠经营者像《盗梦空间》中的造梦师那样,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勾勒出指导公司发展的商业愿景。

所以当卡尔松带着复印技术,走到IBM总裁托马斯・沃森面前,沃森想不出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而将他挥退。随后,卡尔松的技术成就了施乐早期的辉煌。

那么为什么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研发出PC萌芽后,没有将它发展成施乐第二台财富与成功的“复印机”呢?因为作为技术梦工场的研发中心聚集的都是才华横溢的技术人才,但没有具备超常想象力的商业造梦师。

商业造梦师的工作并不是臆想,他也需要勾勒梦境的现实素材,他需要跨界的能力,能将他经历和理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思考。让施乐Alto发扬光大的乔布斯其实是一位商业造梦师,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硅谷技术奇才”。作家丹・里昂斯曾表示:“乔布斯不是一个工程师,他实际上什么都不会设计,他对电路一无所知。”可是早年混迹草根电子用户的经历,让他对消费者使用PC的需求有一种超前的认识。

IT领域著名的技术专家艾伦・凯说过,“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发明未来。”施乐Alto做到了,可是施乐为什么没有人像乔布斯那样具有对PC的商业想象力呢?这是受施乐现实商业空间所限。虽然梦可以天马行空,但它需要现实的映射,当时施乐的商业现金牛产品是复印机,打交道的客户是已被IBM的大型机、DEC的小型机包围的企业级用户,施乐高管脑海中很难勾勒出面向亿万普通用户的PC宏伟梦境。换句话,他们没有造梦的因子。管理学者道格拉斯・史密斯评价道:“施乐不知道该怎样去生产电脑,他们的销售队伍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卖电脑。”

乔布斯经典语录范文第3篇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网页并没有什么非常神奇的地方。确实,如果我们用Flash做这样一个网页,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这个网页没有使用任何插件,是直接在网页上绘图的,这就只有HTML5才能做到。

如果你无法看到或不能完整看到上面的网页,那也不用急,先让我们来揭开HTML5的面纱。

HTML5的来龙去脉

HTML意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为网页创建和其他可在网页浏览器中看到的信息设计的一种标记语言。

1980年,Tim Berners-Lee为使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能够方便地进行合作研究,创建了使用于其系统的HTML。Tim Berners-Lee设计的HTML以纯文字格式为基础,可以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处理,最初仅有少量标记(TAG),易于掌握运用。随着HTML使用率的增加,人们便不满足只能看到文字。1993年,还是大学生的马克·安德生在他的Mosaic浏览器加入标记,从此可以在Web页面上浏览图片。但人们认为仅有图片还是不够,希望可将任何形式的媒体加载到网页上。因此HTML不断地扩充和发展。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于1997HTML4.0,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到现在已经有15个年头了。

HTML5是HTML的最新标准,目前仍在完善中。它的诞生得益于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这个组织中的成员认为,此前以文档为中心的理念无法有效地满足现代Web应用的需要,HTML的改进应以互联网应用为中心,并在未来的Web世界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HTML5的目标是取代1999年所制定的HTML4.01和XHTML1.0标准,以期能在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的时候,使网络标准达到符合当代的网络需求。W3C声称,将在2014年HTML5草案,正式标准将于2022年。

广义论及HTML5时,实际包括了HTML5、CSS3、JavaScript以及新的浏览器API所包含的整个Web前端技术。它希望能够减少浏览器对于需要插件的丰富性网络应用服务(plug-in-based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RIA),如Adobe Flash、Microsoft Silverlight与Oracle JavaFX的需求,并且提供更多能有效增强网络应用的标准集。

2007年,乔布斯断言拒绝Flash并预言HTML5时代来临,IT行业也因此对HTML5产生了一股宗教热情。HTML5有着许多出众的特性,可以直接在网页上绘图、嵌入音视频、实现信息互动,可以跨越iOS、Android等多个平台,轻易地将网页应用转换成桌面应用……它俨然成了APP的终结者以及下一代移动技术的代名词。国内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具有跨平台特征的HTML5将是开发标准的一次技术性革命。

HTML5与HTML4的重要区别

作为HTML4一个革命性的更新,HTML5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性。

HTML5的CANVAS标签将允许直接在网页上用脚本绘图。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这将使得我们能抛弃Flash和SliverLight等插件,直接显示丰富多彩的图像和动画。而HTML4只能使用静态图片,也无法对图片进行调整。

HTML5支持用户直接在网页上进行交互。Contenteditabl属性允许你设定网页的哪一部分可以编辑。我们不只是能在网页上观看视频,而且可以和视频进行交互。这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功能。

HTML5突破了其作为标记语言的界限,增加了很多颇具实用价值的API。例如,Web SQL Database API可以创建数据库对象从而长期保留当前会话下的数据,为浏览器的离线工作扫清了道路。又如,File API可以使本地文件通过拖放的方式上传至网站,甚至还提供了一个接口来关联上传数据,从而提供显示上传进度和其他信息的方法。在这些API的共同作用下,无需客户端和插件,完全基于Web页面的应用程序已经指日可待。

HTML5拥有更加强大的图像功能。不仅大大加强了矢量图和位图,还内建了对3D技术的支持,以WebGL为代表的技术可以帮助HTML5提供硬件3D加速渲染,借助系统显卡在浏览器里流畅地展示3D场景和模型。

HTML5支持离线存储。所有的浏览器都有自己的缓存机制,但那些机制并不可靠而且难以控制。HTML5通过Application Cache接口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个技术显然至少有三个好处:用户可以离线访问你的Web应用;由于文件被缓存在本地,使得Web页面加载速度提升了许多;离线应用只加载被修改过的资源,因此大大降低了用户请求对服务器造成的负载压力。

HTML5新增加的audio和video标签,使得音频和视频就会像今天的文本以及图片一样,成为任何网页的标准部分。这意味着网页不需要加载任何播放器就能播放声音和视频,这将大大减少浏览器的工作负担,并提高用户的体验。这个变化导致的结果之一是,浏览器可以摆脱很多插件而独立运行。

HTML5引发的竞争

1.技术之争

虽然HTML5令人狂热,但我们不得不看到,普及推广HTML5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条大路上,第一个拦路虎就是Flash。到底是Flash技术优胜,还是HTML5更好?目前还不能得出定论。

Flash在过去的13年中版本从1.0发展到现在的11.5,逐渐成了互联网上最流行的RIA技术。在Web交互体验、音频、视频、游戏、广告、企业Rich UI等领域,都能看到Flash的身影。目前电脑上的浏览器安装了Flash插件的占97%以上,占有率高高在上。并且Flash支持后台自动升级,用户可以随时享受到Flash创新带来的体验,没有任何障碍。从图2,我们还可以看出Flash在不断进行创新,对于HTML5带来的富媒体支持,Flash同样势均力敌。因此,到底鹿死谁手,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随着HTML5在Open Web下的进化,加入了这些类型的功能,Flash有绝佳的机会和时间在重复的功能上做出改进,更加强化自己在富媒体领域的针对性地位。

HTML5基于Open Web的理念是完美的,但是Open的统一是要付出昂贵代价的。HTML5的交付和统一之路更加漫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开放、标准更新换代的过程,更包含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商业博弈在其中。

HTML5的成功尚需时日,Flash的占有率仍然高高在上。短时间内谁也无法奈何了谁。这下可辛苦了互联网企业,Flash与HTML5的争夺让他们已经开始做两手准备。现在最常用的办法是网站会自动识别浏览器UA,专门为苹果公司的设备提供一个H.264格式的视频,其余的设备则显示一个Flash播放器,里面也可以播放这个H.264格式的视频。这种状况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只要桌面级Flash不死,就会有大量的用户,因为无论是Flash还是HTML5,用户需要的都只是结果,而不是中间的过程。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HTML5与Flash的争夺已经有了结果。苹果的IOS系统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在线Flash,Android从4.1版开始,也抛弃了Flash,微软的WMP系统也不再支持Flash。Adobe公司宣称已经放弃继续对移动互联网的支持。这是HTML5目前取得的唯一胜利。移动平台HTML5得以战胜Flash,主要是因为苹果等厂商对Flash的强硬态度,在移动平台上用户也没有太多的选择。HTML5将会逐渐取代Flash,未来HTML5将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目前Youtube、Youku等网站都已经开始支持HTML5,使用Andorid手机的用户也大可不必担心,未来视频仍然可以观看,而使用iPhone的用户同样可以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PC端主流浏览器没有统一支持HTML5编码,普及性将无法和Flash相比。不管未来的走向到底如何,无疑将会引发一场硝烟弥漫的恶战。

2.标准之争

负责制定HTML标准的两家机构是WHATWG和W3C。当年W3C因为将重点放在XML和XHMTL上,对未来HTML标准编制缓慢,因此WHATWG应运而生。当时,绝大多数用户都希望使用HTML标准,而且希望能够改善这一标准。所以2004年,WHATWG就开始负责编写HTML标准。2007年W3C接纳WHATWG团队编写的HTML5标准,并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团队。

近来,W3C和WHATWG在HTML5标准上的分歧越来越大。WHATWG专注于发展标准的HTML5格式及相关技术,并且可以不断地修正标准中的错误。而W3C则想根据自己的开发进程制作出“标准版”HTML5标准,颁布之后不容许更改,错误也无法修正。所以W3C和WHATWG决定分离,各自对自己的HTML5标准负责。这也意味着今后将会出现两个版本的HTML5,即“标准版”和“living”版(活标准)。

上面这段WHATWG官网上的说明,表明制定HTML5标准的两家机构已经分道扬镳,将各自制定出自己的HTML5标准。到底两个标准有什么区别呢?

通俗点说,W3C想要的HTML5是单一的、确定的标准。而WHATWG所开发的HTML5更像是一个“动态的”HTML5:WHATWG的HTML5标准不会固定下来,它会经常性地添加新特性或是进行改进。而各个浏览器和程序员需要做的就是跟上WHATWG的节奏。由于摆脱了W3C的程序步骤,WHATWG的“living”标准制定很可能会提速。

2011年1月,WHATWG的Ian Hickson为Web标准描述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WHATWG将集中于演进“living”(活)标准,而W3C坚持使用传统的数字编号系统定义静态的“snapshots”(快照)。Hickson称,W3C的标准一旦制定后,即便出现错误也无法修正。但双方各有优势,WHATWG 不断地更新保证用户使用最新的体验,而W3C的标准的优势体现在专利授权、合同条款等方面。

在HTML5的视频格式标准上,Google和苹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Google认为苹果所支持的MPEG视频协议核心技术为苹果一家所把持,商业化程度这么高的东西绝然不能加入HTML5的开放标准中。于是Google在Youtube中大力推广WebM格式,和苹果针锋相对。WebM影片格式是以 Matroska(即MKV)容器格式为基础开发的新容器格式,里面包括了VP8 影片轨和Ogg Vorbis音轨,其中Google将其拥有的VP8视频编码技术以类似BSD授权开源,Ogg Vorbis本来就是开放格式。

HTML5标准的分裂,让它的未来又充满变数。

3.浏览器之争

HTML5的普及,另一个拦路虎是浏览器。如果大量浏览器不支持HTML5,则HTML5的普及更为艰难。互联网领域交锋最激烈的战场就是浏览器市场。微软、谷歌、苹果,还有一众大大小小的公司的不同浏览器被卷入这场似乎无休止的战争当中,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占据了浏览器的桥头堡,就扼住了互联网的入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60通过浏览器的优势,自推搜索引擎能在百度虎口夺食,证明了浏览器的威力巨大。

现在,对HTML5的兼容程度成为了衡量浏览器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移动浏览器,更是已经进入跑分竞争。有些浏览器厂商甚至为了单纯得高分而牺牲用户体验,陷入了为分数而分数的怪圈。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浏览器对HTML5的兼容性,可以打开网站http:///进行测试。网站将给出当前浏览器能得到的分数。

截止到2012年10月10日,五大浏览器最新版本在HTML5测试中所取得的分数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Chrome对HTML5的兼容性是最好的。IE9也在紧紧追赶之中。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Chrome在今年5月市场份额首次超越IE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保持领先,Firefox、Safari也分别占有23%、8%左右的份额。在IE中,IE9也逐渐普及,各个优秀的浏览器对HTML5提供了良好的支持。IE占统治地位的情景将成为明日黄花,HTML5将在浏览器市场掀起波澜。虽然离HTML5正式标准的还非常遥远,但伴随着HTML5标准的普及,或将带来整个浏览器行业的重新洗牌。

但是对我国来说,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图3是我国今年9月分的浏览器市场份额情况。可以看出IE以近70%的份额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更为遗憾的是,以Windows XP和Win 7自带的IE6、IE8又占近60%的份额,加上以IE为核心的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及Maxthon等,起码有八成以上的浏览器无法正常浏览HTML5网页。IE6从21世纪初开始,十年如一日,至今仍在统治着人们浏览互联网的窗口,新型浏览器在中国举步维艰。浏览器直接制约了HTML5在我国的推广普及。

当然,在国际巨头纷纷鏖战浏览器市场时,我国也开始重视浏览器的研究。2012年4月12日,工信部网站公布2013年“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面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浏览器研发与产业化成为课题之一,成功入选企业有可能获得69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根据最新的课题申报指南,国家将支持两家相关企业进行移动浏览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其中一家企业需要研发出支持移动智能终端的HTML5浏览器;另一家企业则要研发出安全可控的跨平台浏览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能不能让我国自主研发的浏览器也在HTML5的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且拭目以待。

HTML5应用的崛起

正是因为HTML5具有如此多激动人心的优势,许多公司都纷纷押注HTML5。亚马逊用HTML5开发了一款基于网页的应用程序Kindle Cloud Reader,规避苹果对在iPhone和iPad上销售内容的相关规定。

“愤怒的小鸟”开发商Rovio Entertainment为该游戏开发了HMTL5版,无需安装应用程序就能玩。网络电台Pandora Media的网站也已用HMTL5重新设计,这使打开速度更快,而且更方便用户追踪其他用户的收听爱好。

据跟踪互联网技术的科技博客binvisions报道,今年第三季度最受欢迎的100个网站中有34%采用了HTML5。

国内因为落后的浏览器占统治地位,在HTML5的布局上还处于预热之中。比较成熟的应用只有互联网巨头腾讯开发的Q+()。Q+利用HTML5的离线缓存特性,开发了数款游戏和应用,可以在断开网络时使用。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国内领先的UC浏览器提供了对HTML5标准强大的支持,UC应用中心是目前国内移动互联领域最大最全的WebAPP应用平台,收录的HTML5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600款,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图4为UC浏览器的应用中心截图。

过去,浏览器只负责网页基本内容、格式的渲染和基础脚本(如JavaScript)的执行,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视频播放、游戏、声音效果等由第三方插件或者专门的软件来完成。但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瘦客户端与云计算的组合,在这个趋势下,更精简的客户端软件和更强大的浏览器能力已经成为业界的诉求。所以,HTML5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的选择。

相关期刊更多

散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联

中国电子商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