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程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减轻病患负担是基层医改的关键。
2007年10月,锐珂医疗投资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固原市和青铜峡市的8个试点医疗机构运行“云医疗”系统,第一期“五年计划”启动。
5年过去,“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确诊的村民能节省全程看病费用的87.23%,节省全程时间的53.04%。”锐珂医疗全球CEO 凯文·赫伯特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网上看病”减轻病患负担
“中国是我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凯文·赫伯特介绍。他认为,中国已铺设了全球最大的宽带网络,可以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如果县以下的医院能把患者的病情通过数字化设备照出来,把影像传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共享到高层医疗机构最好的资源。”锐珂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刘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远程医疗将以最低廉的成本解决病患负担。”
这一设想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的大力支持,省、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医疗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成“大系统”。
在这个庞大的解决方案中,上游是由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上海瑞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中游是由锐珂医疗提供的基层医院硬件设备升级和定制化网络信息方案;在下游,基层医院提供基础诊疗信息。
低端产品,高端技术
“人手少、设备差曾是我们医院最大的困难,现在通过硬件升级和远程会诊系统,使日常诊断、数据管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廷锐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性能众所周知,但价格往往让基层医院望而却步。“要提供更多基层医院买得起的产品。”凯文·赫伯特表示,“我们未来关注高端技术在低端产品中的运用。”
“其他公司最便宜的产品也要几十万美元,但我们针对基层医院的产品,最贵20万美元,最便宜的几万美元。”刘杰介绍。
锐珂医疗采用“模块化”战略,所有产品都能升级。“基础产品很便宜,过几年,增加一个抽屉就可以增加很多功能。”刘杰说,通过简单的“加法”,加上维修和维护,就能降低更换成本。
锐珂医疗今年推出的新产品“金刚”,就是一款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固定式检查床、立式胸片架、立式球管支架等模块化部件可随意拆卸和增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 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关键词】 远程会诊 现代医疗 计算机技术 通讯技术
远程医疗会诊是一项跨学科的高新技术,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信息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具有积极意义。远程会诊的应用让患者不需要出门就可以享受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病情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选择由多家医院的多名专家共同会诊,获取最佳的治疗方案,既省时又省力。
一、远程会诊在现代医疗中的具体应用
虽然我国对于研究远程医疗会诊的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疑难杂症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1.1举例说明远程会诊的应用优势
远程会诊是一种结合了现代医学及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具有缩短治疗时间、赢得最佳抢救时间的优势,下面通过典型医疗事件进行具体分析。
1.1.1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近几年,我国出现一起运用互联网技术救治疑难杂症的医疗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远程医疗会诊概念逐步成型。该患者的手臂因为不明原因开始溃疡、腐烂,这种罕见现象让当地医院手足无措,患者因此来到北京求诊。在会诊中,由于北京医院的医生也没有见过此类症状,所以及时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求援,在半小时内,医院受到了将近三百条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最终患者被确诊为感染了噬肌肉病菌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1.1.2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一名年仅12岁的患者因吸入煤气导致中毒昏迷并伴有反复抽搐现象,因当地医院无法救治而耽误了10天病情。为抢救患者性命,某医院联合了电信公司,通过远程医疗专线对其进行远程会诊,为患儿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医院首先运用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连接患者所在医院,通过专网视频连接观测到患者的状态及现场情况,通过传输过来的病历资料进行会诊,通过几位专家联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快速的确定了治疗方案,并指导现场医生操作。
1.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及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包括重大食物中毒和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非典和甲型H1N1等)。我国首创将远程会诊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是某医院通过多途径通讯方式,如专网、公网、3G无线网等,将患者的病历、CT片、X射线片、心电图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送到会诊中心,再利用3G无线技术将视频平台移到病人床边,以方便专家与患者交流。此外,工作人员还将病人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实时动态传输的方法传送到会诊中心[1]。这样通过远程网络,专家不仅能及时获得病人的资料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貌及状态,并适当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省时省力,免除了患者奔波劳累的痛苦。这种远程会诊模式为推动我国远程医疗会诊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应用远程医疗会诊时出现的问题
我国地势宽广、人口众多,医疗发展水平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导致偏远地区医疗水平低下。远程会诊虽然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提供了方便,但是另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2]。主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远程会诊费用过高,许多家庭根本无法承担,这也是其不能大力推广的原因;二是可操作和维护远程医疗系统的IT人才相对匮乏。
费用过高并不是因为医生的会诊费高,而是电信运营商收取的通讯费用高,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控制。在远程会诊中医务人员对操作技术并不了解,对计算机的应用也不很熟悉,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IT技术人员跟踪诊疗,这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医院的负担[3]。因此,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十分必要。
三、总结
因为我国各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而远程会诊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对平衡我国卫生分布不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远程会诊作为全新的医学模式,需要一个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过程,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医院会加入远程医疗会诊的队伍。
参 考 文 献
[1]康晓梅,顾民,张雪静.远程会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10(37):1636-1637.
我县远程医疗全面建成是以中央、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2017年3月,按照省卫健委“五个全面建成”工作要求,我县正式启动“远程医疗全面建成”项目,开启“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
一、 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确保项目设施建设顺利
远程医疗作为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项目,全面考验我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应变力、接受力和执行力。为了顺利开展远程医疗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卫生健康局和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远程医疗领导小组,卫生健康局组建工作专班,专门负责远程医疗全面建成工作,对远程医疗全面建成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卫生健康局深入督查,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成立远程医疗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组织业务骨干多次深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指导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加以整改,并进行整改追踪,同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卫生计生工作年终考核。按时建成县级区域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室、远程心电室、远程检验、远程影像室、远程彩超室。
(二)制定方案、严格执行、确保远程服务有序开展
我县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制定印发《关于规范XX远程医疗中心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正卫计发﹝2018﹞44号)、《关于规范县级区域远程医疗中心服务流程的通知》(正卫计通﹝2018﹞138号)文件,用政策对远程医疗业务开展给予有力支撑,督促乡镇卫生院严格按照服务价格和服务流程为群众开展好远程医疗服务,督促县远程医疗中心及时响应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第一时间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反馈诊疗结果,让群众满意。
(三)转变观念、主动申请、确保远程诊疗效果明显
我县多次开展远程医疗调度会,深入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实地调研,让基层医生理解远程医疗开展的意义,督促乡镇卫生院向看病群众宣传远程医疗的好处,形成乡镇愿意,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
二、取得效果
关键词:远程医疗;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在全世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远程医疗,是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各种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从而完成对远地对象的检测、监护、诊断、教育、信息传递和管理等[1]。在中国,远程医疗正在逐步发展,但覆盖范围、层次都很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程医疗制度存在缺失。本文在梳理国内远程医疗现状的基础上,揭示远程医疗制度上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我国远程医疗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医疗需求剧增,但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因此造成了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针对这个问题,远程医疗的出现便成了解决这一难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建立了远程医疗的开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2]。在国外,因机制成熟,网络就医非常普遍[3]。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广州、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经陆续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4],不少大型三甲医院对网络医疗都抱以积极态度,均看好网络医疗发展前景,建立了各有特点的网络医疗系统[5]。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远程医疗没有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关于远程医疗制度方面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远程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其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国内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6]。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规章,这些规章中提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可以享受的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规定都是在远程医疗平台成功建立并使用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要求和法律责任认定,但是对于如何搭建起远程医疗平台没有说明。开展远程医疗的相关主体不知如何参与到远程医疗平台的架构,而对于各主体之间如何协作共同构建远程医疗平台也存在困惑。同时现有法律对于构建远程医疗平台的程序、步骤和方法等均未做出规定,使得远程医疗平台的构建缺乏有效指导。第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对远程医疗设备并没有统一标准,现有的《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功能规范》仅描述了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本地端接口的一些基本功能及运行要求,不能有效解决由于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内容不匹配、系统兼容性较差、信息传输的通讯信道不同等因素导致的患者健康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的问题[7]。技术标准的缺失使得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在参与远程医疗平台的构建中缺乏积极性,阻碍了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由此可知,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虽然对远程医疗的开展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规定存在不具体、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制度的完善存在必然性。
2运用公众参与与理论完善远程医疗制度建设
2.1公众参与远程医疗制度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新型的医疗模式,远程医疗有许多优越性,它在方便患者、减少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卫生体制改革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8],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制度使远程医疗平台能够顺利搭建起来,远程医疗本身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其更多的发展。很多社会主体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到远程医疗中,比如医院开展远程医疗需要大量的成本,昂贵的投入使得一般医院难以承受[9];很多厂商也各显神通,开发了很多远程医疗系统和解决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却寥寥无几[10]。远程医疗需协调各方资源和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入第三方运营机制,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11],因此可以运用“公众参与理论”,让公众参与到远程医疗的建设当中。所谓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12]。其概念不同于公民参加,公众为“集合体”的概念,可以是个体或组织[13]。个体即普通的社会公民;组织即法律允许存在的各类组织,如医疗机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和基金会等。运用公众参与,具有其现实可行性。第一,资金之可行:远程医疗的顺利开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远程医疗资金的来源除了依靠政府的财政补助以外应当大力发挥社会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等筹集资金的能力,调动公众共同参与远程医疗资金的筹集以保障开展远程医疗的资金需要。第二,合作之可行:如果公众能够密切、有效的合作,顺利搭建好远程医疗平台后,其结果对于各方都是有益的。比如,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仅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还能提高知名度和满意度等。因此,调动起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合作参与远程医疗具有可行性。
2.2公众参与远程医疗制度中的权利和义务
2.2.1公众参与远程医疗的权利
①参与权。医疗机构拥有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因此无疑是远程医疗参与的重要主体。同时,远程医疗的开展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医疗机构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自身的远程医疗信息技术部门或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远程医疗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安全保障,为开展远程医疗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②监督权。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监督权。因此开展远程医疗的机构应该建立起远程医疗监督反馈平台,以便公民充分行使监督权。其次,我国有许多与医疗相关的行业组织与协会,其成员都拥有专业医学知识,因此政府可允许这些行业组织在远程医疗服务中行使一定的监督权,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同时行业协会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能提高监督效率。最后,为远程医疗开展提供资金的基金会也应当享有一定的监督权,以保证资金不滥用、乱用。③组织权。虽然我国目前大多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当地的远程医疗服务,但政府可将部分组织权委托给医疗机构,由有能力的医疗机构自行组织开展、协调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服务。④筹资权。设立远程医疗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基金会,努力募集善款为远程医疗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
2.2.2公众参与远程医疗的义务
①提供医疗服务。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尚无明确规定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必须开展远程医疗,但医疗机构的服务宗旨是救死扶伤,有条件开展远程医疗的医疗机构应该主动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尽最大可能救治患者。②提供资金。远程医疗基金会作为开展远程医疗重要的资金来源,应当积极发挥其作用,努力为远程医疗的开展提供充足且持续的资金支持,以保证远程医疗的顺利开展。
3完善远程医疗制度建设
3.1以合作为基础,共同搭建平台
合作是一切的基础,在政府牵头的大背景下,政府除了做好平台建设的领头人之外,对于参与远程医疗的各个主体也同样有着监督的权利。另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也能出具关于合作方面的相关制度与利好政策鼓励各方加入到远程医疗平台构建的工作中来。对于患方,患者可以积极试用远程医疗仪器设备软件、程序等体验效果并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或第三方;开展远程医疗的第三方平台公司或医疗机构在患者反馈和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身问题,提高远程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医疗机构还可以开展基于远程医疗系统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即将一定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14],以达到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目的。或者可以将省内大城市的省部级医院作为远程医疗的区域中心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基于省级平台的远程医疗平台由省级医疗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业务平台组成: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对全省远程医疗业务的管理与调度,建立并共享专家资源库和患者健康档案,提供短信服务和门户网站;远程医疗业务平台主要为医院提供丰富的远程医疗业务,诸如远程会诊、手术指导、远程监护、远程听诊、远程心电、病理及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15]。相关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专家可提供咨询服务,为远程医疗的开展出谋划策。
3.2以制定标准为着力点,统一技术规范
尽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4年11月出台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已详细阐述了国家级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与资源监管中心以及各远程医疗服务站点基本功能、技术架构和建设标准,然而现今仍难以在全国实现统一的系统建设应用评价体系,各地远程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统一而优质的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无法统一标准的情况,政府方可主持召开关于统一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听证会,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各地开展远程医疗的代表及监督人员参与听证会,收集全国各地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现状,总结出各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专家根据收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关的标准,然后再和与会的人员进一步商榷、修改,如此反复,直至统一技术标准。
3.3以资金为保障,夯实经济基础
开展远程医疗需要大批的资金,对于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或医疗机构来说,除了远程医疗基金会的支持外,发展以医院为会员单位的会员制或可为一条良好的循环资金的途径。需要开展远程医疗的医疗机构可向具备先进医疗技术和远程医疗系统的医疗机构申请成为其会员,定期缴纳一定的会费,继而可享用先进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并得到相应的远程医疗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也可通过向患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保障医院自身的利益,维护医院的长期发展。通过明确远程医疗平台构建的机制,相信远程医疗平台可以得以顺利构建。远程医疗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还能够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所以,让公众参与可为远程医疗制度保驾护航,推动我国远程医疗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谢菁 汤优佳 张雪晖 钟韵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池慧,杨国忠.对远程医疗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一)[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1998,4(3):32-35.
[2]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9-20.
[3]刘林森.会看病的电话亭:美国推进网络医疗[N].中国社会报,2006-01-18(8).
[4]刘松君,连平.国内外远程医学发展与展望[J].医学杂志,2006,31(9):845-846.
[5]马锡坤.网络医疗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J].中国医疗设备,2013,(8):70-72.
[6]李法兵.网络环境下远程医疗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中国卫生法制,2011,3(3):33-36.
[7]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4):60-63.
[8]刘阳.浅谈远程医疗的应用与发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68-969.
[9]蔡佳慧,田国栋,张涛,等.我国远程医疗法律与政策保障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4):28-31.
[10]牧剑波,翟运开,蔡垚,等.我国远程医疗系统持续运行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887-889.
[11]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28-731.
[12]戴雪梅.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求索,2006,(8):66-68.
[13]汤优佳.公众参与医疗保障的制度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3):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