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科普知识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实
验
前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实
验
后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一、指导思想
围绕2017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主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我市实际,统筹优势资源,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大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宣传我市气象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现代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着力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加深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为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保障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xx市气象局2017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颜xx成 员:黄xx三、活动内容及任务分工
(一)举办“观云识天”世界气象日主题讲座
活动内容:为纪念第57个世界气象日,由市气象学会在xx市第七中学、东苑教育集团、xx小学举办以“观云识天”为主题的讲座,面向学生开展云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在调节地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中的巨大作用等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观看省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创作的短片《看云识天气》,赠送光碟,发放《气象知识》书籍、科普读物。
活动时间:3月14、16、17日
活动地点:xx市七中
活动地点:xx小学、七中、东苑教育集团、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气象台、团支部、学会秘书处
责任分工:学会秘书处负责活动的协调安排,联系讲座专家、场地、参会学生。
(二)开展“助力春耕春播”专题宣传活动
1、开展气象科技下乡“助力春耕春播”专题宣传活动
活动内容:结合“助力春耕春播”活动,以2017年世界气象日为主题,围绕春耕春播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开展宣传活动,深入农村,积极宣传普及世界气象日主题及相关气象科普知识,发放宣传材料。
活动时间:3月20日前后
牵头单位:农网中心
参与单位: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气象台、学会秘书处、含山县局
活动地点:含山县金洼村
责任分工:农网中心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
2、开展送科技下乡-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内容: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春播气象服务,组织气象专家赴农村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工作。
活动时间:3月20日前后
活动地点:博望区新市镇
牵头单位:局党支部
参与单位:气象台、学会秘书处、办公室
责任分工:局党支部负责与新市镇对接,学会安排专家及宣传材料的准备;办公室负责安排车辆。
(三)举办气象科普(法律)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1、“童心绘祥云”活动
在xx市选取一所幼儿园,组织孩子们拿起画笔,以“我心中的云彩”为主题作画,画出孩子们心中最美的云朵。评选出有趣的作品,并在xx气象微博。
活动时间:3月中下旬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气象台
责任分工:学会秘书处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市气象台负责在xx气象微博。
2、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
活动内容:在xx市选取xx社区、西山社区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向社区群众讲解气象知识,赠送光碟,观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创作的短片《看云识天气》,播放气象科普短片、发放气象科普读本,普及气象知识。
活动时间:3月21日前后
活动地点:xx社区
活动时间:3月22日前后
活动地点:西山社区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基本站、学会秘书处
(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周活动
活动内容:3月20日至25日,开放xx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气象台站、校园气象站等平台,集中开展科普活动,普及气象知识。
活动时间:3月21——25日
活动地点:xx市气象科技馆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学会秘书处、农网中心
责任分工:农网中心负责并组织科技馆开放日活动期间学生、市民参观的讲解和接待。
(五)利用媒体资源做好宣传活动
活动内容:由学会秘书处牵头,组织东苑教育集团、七中教育集团、xx小学积极开展气象日纪念活动,赠送并观看短片《看云识天气》,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关注气象。
活动时间:3月15-25日
活动地点:xx市东苑教育集团、七中教育集团、xx小学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xx市东苑教育集团、七中教育集团、xx小学
责任分工:学会秘书处负责活动的协调安排,各学校联系媒体及宣传报道。
(六)发放世界气象日宣传品和纪念品
活动内容:围绕2017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结合我市实际,组织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与市七中联合印制《xx市中小学生防御气象与地质灾害教育读本》校本教材。
活动时间:3月中下旬
牵头单位:学会秘书处
参与单位:气象台、基本站
责任分工:学会秘书处负责组织校对有关材料,市七中负责《xx市中小学生防御气象与地质灾害教育读本》校本教材的印制、发放工作。
(七)气象科普知识直播视频大赛
活动内容:动员全局职工积极参加由省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办公网面向全体气象职工发起的气象科普知识直播视频的比赛。
活动时间:3月
牵头单位:农网中心
责任分工:农网中心负责具体活动事宜
(八)结合主题开展拍云摄影比赛,普及气象知识
活动内容:发动本局及社会人员积极参加在安徽农网微信公众号(安徽农网微农服务)上发起“观云识天”随手拍云比赛活动。
活动时间:3-4月
一、新教材为小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新教材既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扎实的语文训练内容,又含有大量的科普知识。例如,小学第一册的《理想》就向刚进学校的孩子介绍了一些高新科技知识:天上的航天飞机、卫星;地上的悬浮式列车、太阳能汽车;水中的大轮船、汽垫船等。第二册到第四册的课文则出现了《燕子飞回来了》、《动物过冬》、《数星星的孩子》等许多课文,向孩子介绍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到第五、六册,类似《看月食》的一系列课文介绍了像哥白尼一样的科学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科学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教材注意到了对学生实施科学意识启蒙教育的问题,这些内容成为语文学科进行现代科技教育的载体。
二、有机地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人教版第一册教学用书在“说明”中就有两处强调了这一问题。第一处是在“指导思想”中写道:“这册教材在安排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和文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第二处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中指导怎样处理入学教育的第四课课文――《理想》:“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知道图上画了什么,认识一些事物,然后联系实际,粗浅谈谈他们长大了干什么,现在应该怎样做。”显然,这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已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或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理想的问题摆到了明显的位置上,而且更加具体化了。
“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同样也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使执教者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了可操作性。仅举两例为证:第七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样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第八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三、正确处理科学意识培养与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关系
“载道”、“工具”、“科学意识”是三位一体的相容关系。三者之间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有机的结合。现以《观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类文章看似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有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只要文章本身具有潜在的科技因素,仍然可以找到激发学生产生科学兴趣的切入点。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成为天下奇观?原来与地形有关。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江潮流散受阻,潮浪推涌时,潮头壁立,潮差可达8~9米,天下少有,故成奇观。把这些知识讲给学生听,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传授了科普知识,两者的结合并不显得牵强。否则,就失去了一次为学生注入科学兴趣燃料的机会。
1.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
强调利用语文课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依然要上出语文课的个性来。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儿童诗,以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识字和理解比喻句的含义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则不必单独提出来细讲。
2.恰当地把握住分寸
利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要会“利用”文章。教师巧作点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要适可而止,不可大讲其中的科技原理。如第三册的归类识字,介绍了播种机、插秧机、抽水机、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等农业机械,教师只需在对比中引导学生知道机器收种要比人力快得多,让学生产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朦胧意识即可。
3.要善于设疑并恰当地存疑
如教学《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可设疑:课文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全文,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获取有关动物过冬的科学知识。学了全文后,可适当存疑: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既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其科学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阅读策略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可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爱课内阅读,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于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不厌其烦地遣词造句。课外阅读则被认为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如何把语文阅读教学延伸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光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还得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我就此谈一谈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策略。
一、得法课内,受益课外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阅读的教学中探索出“三结合阅读法”。就是以课内知识、方法为经线,以课外知识为纬线,让经纬不断延伸,纵横交错。
①读书笔记和写作结合。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不断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针对于此,组织学生经常进行读书笔记交流会,举行作文竞赛,还成立了“小米奇文学社”,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②读书和听说训练结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了故事大王擂台赛、小诗人朗诵会、科普知识竞赛。小话剧表演等。让学生把课外书中的故事、诗歌、科普知识通过口来讲出来,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③读书和课文资料结合。在苏教版的语文书中,有的课文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有的课文是古诗的意境描写……针对于此,我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去课外书中寻找课文的“空白处”。
如此周而复始的训练,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后,在课后的阅读中就不是随心所欲、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了,而是有的放矢、刨根问底式的汲取。
二、鼓劲激趣,热情不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少年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孩子的热情只能维持3分钟热度。那么怎样让孩子的这股读书的热情一直维持下去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读书行为进行不断地鼓励和高度的肯定。外国人的一些做法就颇有童趣,《中国教育报》曾报导: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位校长为激励孩子4个月内读完图书馆里的3000册图书,竞当众亲吻一头小猪。
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课前自习课给同学们讲一些有兴趣的故事,以此来送给昨天阅读量最大的学生。针对学生喜欢奖励的心理,在学生读完一些书后,评选“读书之星”,把一些书签、橡皮、小刀、书等物品作为奖品送给他们。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致的情节及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受到感染,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在各种小奖励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实施激励教育,学生才能放下“包袱”,解放思想,保持良好的阅读心境。
三、筛选优劣,照顾差异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极大地影响。如今,电脑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开通,电子书刊以全新的面貌走近阅读视野,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一览古今中外事。读物的数量多了,内容也多了。从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来看,读物多了,有其积极的一面:读物数量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个比实际生活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有消极方面的:部分读物存在着凶杀、暴力等不良内容。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好读书的基础上,再择好书呢?我引导学生做到“一分两荐”。
“一分”――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我常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注重层次的指导,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一、突出主题,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实施五周年普法主题宣传活动,宣传防震减灾重要法律制度,继续抓好《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宣传贯彻,把防震减灾法律的宣传贯彻当成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世界标准日等重点时段,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地震标准化和计量知识。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各单位依法行政情况。通过宣传不断加深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认识与理解。
2.强化地震基础知识宣传。要将地震科普常识和自救互救知识作为日常宣传的重点,让社会公众掌握地震的发生、地震灾害的特点、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近震和远震,地震的预报、地震的前兆等知识;掌握正确识别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和地震谣言;掌握地震发生后在不同的场所避震逃生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地震次生灾害防范处置技巧等。
3.及时做好应急宣传。地震发生后,积极主动做好地震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强化应急宣传准备,研究制定涉及本地区本单位防震减灾工作的备答口径库。
4.注重防震减灾工作宣传。围绕各地防震减灾工作实践,加强宣传报道,及时报导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向社会展现防震减灾工作成就,认真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
二、把握对象,坚持分类重点宣传
1.加强中小学生宣传。各市(区)地震部门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要求,组织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应急疏散演练。要采取多种形式,使中小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的地震基本知识和避震方法,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2.加强领导干部宣传。加强与干部人事、党校培训等部门的联系,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发放震情通报等形式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重视程度、促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
3、加强社区居民宣传。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的不断增多,各市(区)要重点加强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栏、公告栏和应急演练等活动进行地震知识和避震自救知识的普及,要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示范作用,提高社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覆盖面,让更多的社区、更多的居民了解地震科学知识。
4、加强网络网民宣传。要关注网民这一群体对地震知识的需求,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根据网络的特点,引导网民学习掌握地震知识,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要及时震情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地震知识宣传,回应网民的关注,维护社会稳定。
三、注重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按照“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开拓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宣传,切实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提高宣传覆盖面和宣传社会效益。
1.抓住重要时段,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各市(区)地震局要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世界减灾日”、“国际标准化日”等各个重要纪念日和时段,采取统一计划、集中组织、分布实施的方法,动员各方力量,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设置宣传展板和标语、组织宣讲、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各市(区)要重点组织好“5.12防灾减灾日”前后的集中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宣传强度,突出宣传效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
2.充分发挥公共媒体和网络的作用。要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体优势,通过开设专版或专题节目,发表专题文章,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媒体宣传效果;要加强防震减灾门户网站建设,积极与当地主流网络开展合用,重要时段及时地震科普知识,满足社会对地震知识的需求。各市(区)地震局要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的联系,在地震突发事件处置中,要及时震情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密切注意当地门户网站的舆情,及时解答社会公众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疑问。
3.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学校、安全示范社区作用。要重视利用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资源,巩固和扩大基地、学校和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基地向社会开放,组织社会公众参观学习,通过举办防震减灾知识展览,生动直观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要积极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组织具有条件的社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各市(区)地震局要加强指导,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4.努力探索新的宣传方式。要积极开发新的地震科普宣传产品,通过文艺创作、科幻、科普作品等多种形式,创作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宣传作品。要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地震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积极创作,要发挥科普示范学校人才优势,力争创作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宣传作品,市局将在适当的时候举行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要充分利用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宣传,积极参加中国地震局主办的“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四、加强组织计划,确保宣传目标任务落实
一要加强计划,周密安排。要围绕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阶段性宣传活动方案和计划安排,力求目标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持续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并于4月5日前报市地震局行政许可处(震害防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