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战

心理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战

心理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战;以柔克刚;以刚克柔;刚柔并济

师生犹如一个团队,而教师则是领头的大雁。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合理的协调、引导和督促,能有效地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规章制度就无法推行,日常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出奇制胜呢?不妨来听听笔者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以柔克刚,完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所谓“柔”,即指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情感。作为教师,肯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问答”式的交流,而且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我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再后来,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我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纯净的童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二、以刚克柔,宏观调控,以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所谓“刚”,即指班主任工作的准则、原则。在一个班级当中,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但是,一个班级犹如一个战斗集体,班级规章制度制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班主任还要有另一面,即一定要铁面无私。要严肃地处理班上发生的一些严重事件,切不可太过于温柔,否则必将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由于太过于迁就、慈爱而毁了一个班级。“严师出高徒”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教师从严要求的理论基础。

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学生道德品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深,他们的性格非常顽固,无论教师怎么关爱、怎么开导就是难以感化他们。这些学生总是管不住自己,三天两头惹是生非,搞得班上鸡犬不宁。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就应该用硬招,而不能再用软招了。因为光来软的,他们不仅无视老师的真情,甚至还觉得自己“很牛”,教师拿他没办法。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对学生要宜软则软,宜硬则硬。对于那些特别难管的学生必要时就得用硬招、狠招,不能过于迁就,不能把“爱”字用得太滥了。

三、刚柔并济,因生而异,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刚”,一味地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虽然公正无私,威严正统,但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道理,其结果可能使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柔”,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愿望,虽然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皆大欢喜,但有损于学校原则的坚持和制度的执行,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人才,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教师。所以,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刚”与“柔”的关系,力争做到刚柔并济。

一般说来,在“点”“面”结合的教育工作中,“面”上的工作宜侧重于“刚”的要求,“点”上的工作宜侧重于“柔”的教导。对待那些性格执拗、脾气倔强的学生,或者那些偶尔犯了一些错误,但未造成严重影响的学生,在教育时,可以以“柔”的思想为主导,以“刚”的原则为辅助,使学生在悔过自新的同时,既能体会到班主任母亲般的慈爱,又能体会到班主任父亲般的严格。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处理好自身与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能顺利地开展班级工作,又能出色地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既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又能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心理战范文第2篇

这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给我刊的来信。这封信让我想起去年高考前夜发生的一件事。

2001年7月6日夜,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旁的一栋居民楼里,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生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因为来自工地的机器轰鸣声吵得她无法安睡。深夜两点,无法忍受噪声折磨的她跑下楼与工地的民工们交涉。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气愤之极的她给本市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社打了热线电话。记者赶到时,看到一位身穿睡衣的女生正坐在工地旁号啕大哭。

当时看到这篇报道,我心里真为这名考生着急。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她怎么能心境平和地参加第二天的高考呢?施工单位深夜扰民,尤其是在高考前夜仍不停机,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他们的做法足以让所有关心考生和高考的人气愤难平。尽管如此,该考生也不应如此回应。她这样做,无非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打开空调,关紧门窗,再在耳朵眼里塞上两个棉花团,然后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什么也不想,慢慢地入睡,把制止施工的事情交给家人去做。

一项考生临考状态的调查显示:25%的考生每天花8小时复习功课;67%花14小时;8%花18小时。68%的考生每天仅睡6至7小时,28%睡8小时,3%能睡10小时。情绪状态(有交叉)为:64%担心,36%厌倦,10%恐惧,仅有20%的考生表示自信。显而易见,考生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上面的信和高考前夜发生的事也让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考生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在迎考和高考阶段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加高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为了帮助考生克服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和情绪状况,给考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记者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取得了联系。王教授先后于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3年与全国200名高考状元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并进行了相关的心理研究,写出了6本关于高考的指导用书。

王教授说,他曾对北京市的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过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其平均分数是3.67分(满分为5分),而北大的29名“状元”的平均得分则在4分以上。王教授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个主要因素中,最重要的4个因素依次为考生考试中的心态、考生考前的心态、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王教授说,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硬件;考生考前及考试中的心态决定着考生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是软件。学习基础是考生多年来学习积累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这时,调整好心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王教授把迎考的心理技巧归纳为16字诀: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强化信心

高考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要与考生自身的水平适宜。

争取提高自己的成绩,不与其他同学攀比。

不迷信,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可写个字条,如“我一定能笑到最后!”将它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以鼓励自己。

平时走路要挺胸抬头,步伐稍快而坚定有力。因为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外部表现与其内心的体验是相一致的。

优化情绪

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把高考当作模拟考试好了。

不要把考试焦虑看得过重。考前有点紧张不安是正常现象。我们反对的是过于紧张或松弛,轻度的紧张反而有利于考试成功。

进行积极的自我想象。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考生大多有过考得好的时候,想想那时的喜悦,就容易建立起积极的情绪。

深呼吸:缓慢而有节奏地吸气,然后停一秒钟左右,再缓慢而有节奏地呼气。此法有助于放松心情和稳定情绪。

按摩双手内关穴:以左手大拇指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按摩右臂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36次,然后再以右手大拇指同法按摩左臂内关穴。此法有镇静的作用,同时,按摩的次数多,还可以分散考生的注意力,以缓解考生的焦虑。

进入状态

以考代练:即重视平时的考试,擅于总结考试的经验。

调节生物钟:人在一天24小时中,总有相对精力充沛的时间段。考生应尽量将这样的时间段调节到上午9:00~11:00和下午3:00~5:00,可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做些试卷、习题。调节的方法是平时不要睡得太晚,以保证这两个时间段精神饱满。

考前适当做题:学校一般会在6月25日左右放假,让学生自己在家复习。有的考生认为已经做了半年卷子了,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只是看看书和笔记,而不动手,结果高考时手生、找不到感觉。所以放假后,尤其是7月初一定要做题练手,但不要做难题。

7月6日晚上不要过早睡觉:保持平时的睡眠规律,如果睡不着,也尽量不要吃安眠药,尤其是平时没吃过安眠药的同学,即使一夜未睡,也不要吃安眠药,因为安眠药会使考生第二天早晨睡不醒,头脑昏昏沉沉地参加考试更不利。最好是顺其自然,要记住:对“一夜未睡会不会影响考试”的担心比不睡觉本身对高考的影响更大。

充分发挥

战略上藐视试卷,战术上重视试卷,特别要重视容易的题,把该拿的分都拿到手。

准、快而全面地审每一道题。最好每道题看两遍,看准全部信息及埋伏的条件等。

充分发挥记忆力的检索作用。考前最好把知识系统地整理一下,考试时头脑冷静地从记忆中提取答案。

保证思维的发散性,即对一个问题要想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等多种途径去解决。

及时总结上一场考试的经验,避免下一场考试再犯同样的错误。

除此之外,家长也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为考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王教授给

考生家长的建议是:

情绪稳定、愉快,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孩子产生影响。

不唠叨,多鼓励,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行。”

在家中不要轻声说话或蹑手蹑脚地走路,也不要让孩子住宾馆,以免烘托紧张气氛。

可以给予必要的督促、检查,如考前的考场探路,嘱咐孩子带好准考证等。

不送孩子上考场,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心理战范文第3篇

(宁夏 银川 750021)

警察袭击战斗是指警察在乘敌不意或不备之际,突然对其发动行为攻击的作战样式。袭击战斗类型多样,方法众多。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与样式,都要对作战双方的心理现象和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心理战的方法,这是袭击战斗取得胜利的重要内在条件。

一、袭击战斗对象的心理分析

袭击战斗的对象是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且与警方发生或可能发生激烈对抗的行为人。袭击战斗对象的心理活动因人、因案、因时空条件不同而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但其常见的基本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感知过程上的敏觉性具有从强变弱的衍变性。

从事了违法犯罪活动的袭击战斗对象一方面由于违法犯罪而可能遭受到刑事惩罚而自身又极力想摆脱这一后果,另一方面由于犯罪心理一旦形成便会延续较长时间而不可能在短期内很快消除,因而在心理认知上具有超常的、强烈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在作案后的一段时期内会表现的极为突出。但随着时空条件的推移、变化可能会出现由强变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感觉、知觉的感受性由强变弱、由敏而钝。

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反映。人只有通过感知觉才能获得信息、认识环境、认识自我、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其他心理活动、决定行为方式和方向。作案后的犯罪行为人在短期内其感觉与知觉(如听觉、视觉、运动觉、空间觉、时间觉等)会保持高度敏感,如有意识地、持久地选择自己所关注、所需要的事物和信息;有目的地甚至是强迫性地对关注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联系、加工、处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行为人认为没有出现对己不利的信息或不需要继续保持强烈、敏感的感觉、知觉时,其感受性则会由强变弱,由敏而钝。如若行为人保持高度感受性的时间较长,感知觉自身的非持久性作用则更会加快这种变化速度,甚至可能成为导致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

2、注意由集中而分散、由广泛而专注、由有意而无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无论在任何场景之下,人并不能也不会将所有的事物、信息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而只是从中选择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和信息,并且对这些对象和信息会相对集中持久地予以关注。当然,能否“持久”关键取决于行为人自身注意能力或可称之为觉醒状态的状况。一般来说外界刺激因素强烈而且常新,大脑则能产生兴奋状态,注意力会集中,反之则会产生抑制作用。注意的功能一般有两种:选择;保持。选择功能能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即指向对个人有意义的、符合当前和今后个人需要的刺激因素和信息。保持功能是指人对刺激因素只有经过注意,它才会在大脑中得到保留和存有,同时注意越集中,错误会越少。

违法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之中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此阶段其注意力一般的都十分集中。在行为结束后的较短时间内,这一状态不会有大的改变。它们的注意会大量地集中在与自己的安全相关的一切刺激物和信息上,因而具有集中性、广泛性、有意性的特点。但随着客观环境和自身境遇的变迁尤其是在安全心理渐增之后其注意会出现分散性、广泛性、无意性、转移性的特征。

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但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可以从身体语言如姿态、眼神等特征中进行观察和了解。

(二)情绪和情感过程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需要关系。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好恶态度。它与具有动态性和冲动性特征的情绪是紧密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和情绪都受客观事物情景和主观认识的制约。客观情境变了,人的情绪和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情感尤其是情绪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性。一般来说其波动性主要表现为两极性,如喜好与嫌恶,快乐与悲哀,高兴与悲痛,平和与愤怒,平静与恐惧等。其中每一种中又可按程度之不同划分出很多层次。情感和情绪状态都可以体现在人的言行、表情之中。

一般的说,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情感和情绪体验都比较强烈。这种情绪体验随着行为的结束和行为环境的变化,虽然会有短暂的延续,但绝不会持久。因此,其情绪和情感过程会有一个由波动性逐步演变为稳定性的过程。在行为结束之后,行为人在新的环境中如果自身需要能够基本或完全得到满足,其心境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会趋于平静,进而形成平缓、松弛、懈怠、麻痹等心理及行为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尽管会出现稳定性的情况。但行为人毕竟是实施了犯罪或甚至恶性犯罪的会遭受捕获接受刑事惩罚的人。因此,其内心情感深处逃避惩罚的本能仍会长期地产生作用,从而使其在心理和意识上保持特定的敏感性和警觉性,一旦遇到突况哪怕是自认为出现了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形则很可能引起激情性情绪状态和应激性情绪反应,从而使其在短期内意识范围明显变小、理智程度明显降低,、行为程度激烈,不记后果。

二、袭击战斗中实施心理战的时机

心理战的核心是建立在心理活动规律之上的心理影响。即通过多种不同的手段、方法给对方施以心理影响的办法促使其心理活动按照我方预定或预见的方向发展,进入圈套,取而胜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其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而心理活动都是由人的特定需要所引起的,是在特定的动机支配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及结果要受制于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在不同情景之下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不同条件的刺激因素去影响、控制甚至操纵一个人的行为。

攻击战斗中的袭击战斗是在警方知晓敌情,而对方尚不了解警方意图、策略、攻击时间、地点、样式的特点情况下发起的突然性抓捕活动。实施这种战斗方式在时机选择上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以下两点:

(一)空间上的敌明我暗。即在警方已经掌握住敌方的基本活动情况、特点、规律而敌方对警方的行动情况尚未察觉的条件下宜采用此方式。

为了准确地把握这种时机,警方在案发后:一是要尽快地查明犯罪的基本情况如犯罪原因、动机、时间、地点、过程、方法、手段、结果、情节等因素。二是要尽快地掌握与犯罪人有关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等。三是要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心理分析和犯罪人的需要、能力、个性、性格、气质和交往、爱好、兴趣等个体与社会心理特点的分析判定其心理过程与心理状况,以其为警方进行准确的判断提供依据。一般来说,作案后行为人都有一个由紧张到缓释、由敏感到麻痹、由兴奋到平和的心理过程。同时,战斗双方都有一个互相揣摩对方、了解对方到底掌握自己多少情况的过程。如若行为人在一定时间段后仍然感知不到警方反应,则很可能产生缓释、麻痹、平和的心态。这样在空间活动中行为人可能会将自己置于明处,此时应该是警方采取战斗的有利时刻。否则应选择其他战斗样式。

(二)时间上的突然性。

在对方“不意”或“不备”的心理状态下突然性地发动攻击战斗是袭击作战取胜的关键所在。所谓“突然”,强调的核心是要“快”,即要做到快攻、快抓、快捕、快撤。只有做到突然,才能给对方造成激情心理并使其产生应激状态,从而使其心理失去常态、意识狭窄甚至无意、思维失序甚至空白,最终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取得战斗奇效。在具体袭击战斗的时机选择上,警方应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对方心态,避开警觉性强、警惕心理突出的时刻。如若自然常态下难以寻找出适当的攻击时机,也可以借助时空条件“创设”攻击时间。同时在实施战斗行为之前要制定预案,一旦战斗打响,情况发生变化,难以保证突袭目的时应变换战斗样式,以免造成难以收拾局面的出现。

三、袭击战斗中实施心理战的方法

心理战是针对人的理智和感情的作战。这种战斗一般来说都是以信息为武器、通过宣传或其它手段对战斗目标的心理实施攻击,从而使其心理产生错觉或混乱,进而导致意志的崩溃。使意志、意识、思维、观念发生变化并最终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心理战的方法众多,常见的有三类即宣传战、威慑战、谋略战。宣传战是以非强制性的手段、方法为心理攻击工具,以大众媒体或各种口头传媒为中介影响对方的方式。威慑战是以强有力的作战行为或其它武力、暴力性质的活动为手段对作战目标施以攻击,从而使其内心或精神上遭受强烈震撼,使士气瓦解、战斗力丧失的一种方法。谋略战是指以隐蔽自己的行动意图为前提,用谋诈等手段造成对方不意或不备,从而使其理智上出现错误,行动上出现失误的方法。

(一)实施心理战的前提和基础

袭击战斗中的心理战主要以谋略心理战为主来进行。但无论采取何种战法都必须以相关信息的收集、判断、运用为前提和基础。

情报信息是确立战斗方案、做出战斗抉择的重要根据,也是心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充分收集与犯罪人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及与犯罪案件有关的情报信息,尽量扩充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研究是对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走向进行刻画和判断的前提,是实施心理战的首要环节。

对情报信息的收集一是要注意把握中心源信息,即凡是与犯罪人及犯罪案件有关的信息都应作为重要信息予以收集。二是要注意广度,即要将收集信息的范围向犯罪活动之前、之后、之外延伸,也就是说对犯罪人在案发前的行为活动和一般行为习惯特征、犯罪人的个人喜好、兴趣、性格、社会交往范围等等都要予以必要的注意。

对情报信息的分析一是要逐个落实、验证,防止虚假信息成为决策依据进而导致战斗失误、甚至失败。二是要透过信息表象寻找其所代表或反映着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痕迹。分析中宜多进行集体“会诊”式的广泛讨论,有条件的应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帮助,提供咨询。三是要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以期能尽量从中找出效用值较高的反映战斗对象本体性、根本性心理特点的高质量的素材。

(二)实施心理战的具体方法

在袭击战斗中,实施心理战的方法具有丰富多样性。应该根据不同的战斗形式、战斗样式区别采用。常用的心理战方法有:

1、心理弱点利用法。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任何人其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包括以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倾向性和以能力、气质、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个性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种心理弱点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会有一定的表现。分析、发现并抓住这些弱点并恰当地利用这些弱点是心理战取得奇效的捷径。

2、把握个体需要法。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心起因和动力之源。人的需要既有个体性的: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也有社会性的: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实现自我目标需要等。需要对人来讲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一个需要满足后其他需要有会很快出现。需要自身无所谓正当与非正当,只是满足的方式方法有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合道德与反道德之区别。犯罪由需要而产生,同时又因需要的满足而结束或暂时结束。犯罪需要满足后新的心理需要又会必然产生,这种循环往复的心理现象给袭击战斗的心理战提供了科学依据。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中往往伴随着紧张、兴奋、愤怒、激动等心理现象,随着犯罪活动的结束和特定需要得到满足,往往又会出现缓释、平静、松弛等心理现象。但实施犯罪的结果必然会引发其另外的需要:如为了安全、逃避打击、不引起注意而故做镇静;观察了解警方、知情人、当事人的反应;投奔、投靠自认为安全可靠的亲朋好友;外出活动或寻找工作;竭力保持犯罪前的行为特征等等。警方要通过对行为人需要特点的分析,掌握行为人满足需要的常用的或可能的方式渠道,在其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环境中采取战斗行动。

3、保持战斗组织活动表面与战斗环境相似。袭击战斗获胜的关键在乘行为人不备或不意,也就是说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谓“不意”,主要是指行为人在心理上没有注意。所谓“不备”,主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上没有防备。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即心理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心理的外化表现。同时心理与环境又具有互动性,即心理状态是由特定环境决定的。因此,在袭击战斗的组织及实施活动中无论采取何种战斗形式与方法,也无论在何种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警方都要想方设法保持与战斗环境的一致性、相似性。要坚持外松内紧的原则,使战斗对象在心理认识上产生错觉,感受不到警方在其活动范围内的存在和威胁。为此警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必须将自己的身份与活动融入特定环境之中,化装接敌,以免引起战斗对象的警觉。二是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创造场景、放线钓鱼、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4、发起战斗攻击行为要迅猛,要使战斗对象处于应激情绪状态。

心理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国防教育 心理战教育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方面,具有许多绝对优势:学生是经过统一考试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子,同时高校也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并增强广大青年的国防观念、民族意识,要求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此还制定了有关法律。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国防教育应重视现代心理战教育

现代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在于从肉体上消灭多少敌人,而在于从精神上、心理上征服对手,从而使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心理战的教育。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心理战的样式会越来越多,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此外,在实行心理战的同时,还要进行防敌渗透和策反的宣传,以维护本国民众的心理安全,这实际上是对国民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战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防教育则必须承担起这个任务。

国防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心理战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国民的心理素质对于未来局部战争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校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渴望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国家必须重视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心理战教育,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并组织专家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心理战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有效地抵制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

(三)着眼国防心理战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于心理科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心理战已构成了军事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的国防教育,应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筑牢其科学理论基础,坚定其革命的理想信念,从而自觉抵制某些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弱化”等政治图谋。要教育学生充分认清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国防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畏死的英雄气概,从而在精神上做好战斗的准备。这样,他们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谱写中华民族英雄主义的新篇章。此外,在现代的高技术条件下还要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积极创新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心理战教育。

(四)国防教育要加强心理战教育的队伍建设

2001年,我国为高校的国防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在2005年全部开设国防教育课,并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战的发展趋势,高校国防教育应抓住军革的机遇,加强心理战教育队伍的建设,为我国的国防经济建设服务。

心理战范文第5篇

艾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惊悚喜剧片《西北偏北》中的一幕――桑希尔对一把要价达到1200美元的躺椅只给出13美元的竞价而引起名流的不满,被如愿以偿地“护送”出拍卖行,从而成功脱险……

影片中,主人公桑希尔违反价格谈判心理“规则”的举动,无疑让我们印象深刻,那生活中的讨价还价是如何在大脑中完成的呢?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获得想要的东西吗?心理学家研究后认为,任何一个公开的“竞标”都可以视为一个心理坐标――心理价格以此为起点浮动,如果我们认定一个竞标完全不准确或不公平,我们就会放弃它,转而投向其他的竞标,但如果还价还算合理,我们会作何反应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营销学教授克里斯・雅尼谢夫斯基和丹・威认为这是一些基本原理在起作用,公开竞标的某种特质可能会影响大脑对价值的判断,左右人们的竞价行为,两位教授特别关注拍卖价格的精确程度可能对大脑反应造成的重要影响,简单来说,当货物的标价是19.95美元而非20美元时。我们是不是更愿意出价购买呢?

雅尼谢夫斯基和威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让受试者在假定的各种情况下。作出“有根据的推测”,他们让受试者假设要购买一台高清等离子电视。并告知他们电视的零售价和销售商的声誉等情况,要求他们估算出电视的批发价格。

试验分为三个场景,每个场景假定的零售价都不同:第一组为每台5000美元:第二组为4988美元:第三组为5012美元,结果,标价5000美元的那组受试者比另两组受试者的估价要低很多,确切地说,他们偏离自身的心理坐标更远,不仅如此,以整数价格作为心理坐标的受试者,猜测的批发价也倾向于整数,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反复试验,尽管场景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惊人一致。

原因何在?雅尼谢夫斯基和威解释说,竞标时人们通常会有一个心理砝码,用来测量偏离竞标底价的变量,变量的大小取决于底价本身,换句话说,当我们看见标价为20美元的烤面包机时,会考虑它究竟值19美元、18美元还是21美元:我们会以整数来思考变量,但是,如果我们最初看到的价格是19.95美元,心理砝码就会大不一样,我们仍然认为这个价格不合理,但头脑中的变量会以5分、1毛为单位,而不是1美元,所以,相应的还价会是19.75美元或19.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