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鹿的玫瑰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正确认读“玫瑰、花骨朵儿、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等词语,会写本课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玫瑰的成长为线索感受小鹿的心情变化。
3.读懂“惋惜”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字词正音
1.直接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是一个童话故事,谁来读课题?
2.课题字词正音。
“瑰”读第一声,guī,指名读。
“玫瑰”的“瑰”在这儿读轻声,指名读。玫瑰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花的名字。(课件出示)这是一朵红玫瑰,你还看到过什么玫瑰?
(课件出示:花骨朵儿)那像这朵还没盛开的,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花骨朵儿”。(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瑰”“玫瑰”“花骨朵儿”是本课生字词中最难读的、最容易读错的。结合图片让学生一边认读一边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形式扎实有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
一边读,一边想,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
2.交流: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呢?(鹿哥哥、鹿弟弟、黄莺、微风)认读“黄莺”。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3.(出示课文插图)哪个是鹿哥哥?哪个是鹿弟弟?理由是什么?认读“一瘸一拐”。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概括课文大意,了解文中的人物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梳理,同时巧妙地结合了字词的认读。】
三、寻找变化,体会心情
1.(课件出示)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
你们看,这么多的玫瑰种在一起叫“一丛玫瑰”,那如果玫瑰这边一丛,那边一丛,有很多丛,我们可以怎么说?(“一丛丛玫瑰”)
2.小鹿可喜欢这一丛玫瑰了,他常常去花坛边,给他的玫瑰松土、浇水。小鹿一边浇水,一边对玫瑰说些什么呀?除了松土、浇水,小鹿还会常常去干什么呢?(练习用“常常”说话)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想象,培养说话能力,体会小鹿的辛勤付出。】
3.在小鹿的辛勤劳动下,玫瑰开始有了哪些变化?在课文第1~3自然段中找一找,把玫瑰的变化用线画下来。
反馈交流:
(1)师引:有一天,小鹿又给玫瑰去浇水,咦,他惊讶地发现――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①指名读。
②你能不能加上动作来读?(在评价中结合感受“慢慢地、抽出、嫩绿的”。)
③多么令人惊喜的发现呀,一起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当作一株玫瑰,或是“慢慢地”长,或是有力地“抽出”,或是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读出欣喜,读出个性。】
(2)师引:玫瑰继续长啊长啊,又长出了什么?
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
①朗读。(读出“许多”)
②体会心情。
看到了那么多的花骨朵儿,小鹿和弟弟的心里――(高兴、兴奋。)我们也来学着小鹿,高兴地数数花骨朵儿,好吗?(带着学生一起数)
我想问问这只小鹿,你脸上笑眯眯的,你在想什么呀?
谁能把小鹿的高兴用朗读读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是让学生感受童话情趣的最佳途径。置身于数花骨朵儿的情境中,“小鹿”高兴的心情已不言而喻。】
(3)师引:小鹿和弟弟精心照顾着这些花骨朵儿,他们等呀,盼呀――
①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渐渐地、慢慢地)就要开出美丽的玫瑰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出示小鹿躺在床上的图片)你们瞧,小鹿躺在床上,看起来怎么啦?他在想什么呀?(小鹿难受着,担心着,着急着,可是无能为力呀。)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小鹿的难受、担心、着急,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②一天过去了,小鹿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个星期过去了,小鹿还是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个月过去了,小鹿依然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又好多天过去了,他多想去――
【设计意图:不断回敲“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感受小鹿的无奈。】
③是呀,腿没完全好呢,小鹿就迫不及待地,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4)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①读,体会: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这只小鹿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②谁再来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③是呀,小鹿就是这样又惊喜又失望,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的朗读,体会此时小鹿的心情,不仅是失望,还有惊喜。尤其是后一层意思,更要多读多体会。】
4.小结四句话。这就是小鹿看到的玫瑰,那一天,他惊喜地发现――过了些日子,他又惊喜地发现――在等待、盼望中花骨朵儿终于――可是最后小鹿看到的是――
【设计意图:小结梳理玫瑰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对小鹿心情的再次梳理。】
四、深入思考,读懂惋惜
难怪,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出示: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1.鹿弟弟惋惜什么呀?
2.仅仅只是一朵朵花吗?这一朵朵花上还留着小鹿的什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他常常去松土、浇水。)
是呀,小鹿给玫瑰松过土,给玫瑰浇过水,给玫瑰捉过虫子,给玫瑰施过肥,他是付出劳动和心血的呀!可如今什么都没了,一朵花也看不见了。可惜吗?一般的可惜吗?这叫“惋惜”。
3.还有小鹿的什么?(担心、着急、牵挂。)
是呀,小鹿是日日夜夜想着他的玫瑰,结果却一朵花也没看到。这怎能不惋惜呢?
4.带着这份惋惜再读读。
【设计意图:回读课文,深入思考,读懂“惋惜”的深层含义。】
五、前后比较,发现存疑
故事的最后是这样写的: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出示鹿弟弟的两句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究竟这玫瑰有没有白栽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设计意图:把小鹿的两句话放在一块儿形成矛盾冲突,让学生读读议议,发现问题并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词语再现,书写指导
1.复习词语。
2.书写指导。
(1)出示“抽 拐 浇 终 静 躺”6个左右结构的字。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左右结构)
(3)写这一类字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对于这几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师范写难写的两个字,学生书写。
一、重视读的方法
目前,许多地方读的量在不断增加,但读的质并未随之增长,常见的朗读毛病随处可见。如:拖长音,停顿不当,朗读语气没任何变化,感情没有投入,甚至读后对课文内容不理解等。真正做到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在语调、停顿、节奏上作正确处理,才能把书面语言转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在心灵上与之共鸣。因此,不但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而且学生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会基本朗读技巧,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在低年级就应在教会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节奏、停顿的处理方法。如《笋芽儿》中“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这一句,就应注意朗读中停顿的读法。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中“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一段中描写了小鹿种了一丛玫瑰花,即将开花时却把腿摔伤了,所以朗读时语调要比较慢,要读出小鹿不开心的心理。文中:“原来我栽的玫瑰是红色的,它们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谢谢你们告诉了我。”这一段是小鹿感受到自己种的玫瑰花是什么样的,心情由伤心转为高兴,这一段要读得轻快一点,愉悦一点。总之,通过教师细心指导加上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基本掌握朗读方法,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二、重视读的内容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是读懂课文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教学生朗读前,就应明确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会边读边想。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能真正读懂课文,并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设置问题是关键,可以是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因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自己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用以激起学生读书欲望,产生思考问题的动力。如教学生朗读《丑小鸭》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遇到这样的事吗,当你被同伴欺负时,或者别人不理你时,你会选择跟丑小鸭一样离开家吗?可以让学生想想,读了这篇课文,想想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下,是怎么做的,对比一下,看看谁做得对?通过这样提问,学生就有读的欲望,然后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思考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三、创设读的情境
汉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语言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有些内容催人泪下,有些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有些词语精练传神。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教学生读出感情,读“活”文字,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因材巧读,并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出感情,把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把文字化静为动,让学生走进课文,身临其境。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内容适合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对话,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中小兵与售货员阿姨的对话,可让学生用乖巧、懂事的语气读出小兵的语言,适当时还可配上一些动作;如“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可以让学生做出双手摆动的姿势,这样一读,小兵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学会品读课文的美
小学课文,无论是哪种体裁,语言各具特色,有的形象鲜明,有的感情深沉,有的节奏轻快,有的描写细腻……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教师要教学生读会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品言中之美。像《找春天》、《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等许多课文,都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让优美的语言去敲开学生的心扉,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从语言中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陶冶自己的品格,从中享受读书快乐。学会快乐读书,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五、扩大读的范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落实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是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这些“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教学理念,并把这些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实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一、一般问题学习策略要突显自主性
所谓“一般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在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或者让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或者引导学生对词语及句子,初步读懂某段内容等属于知识技能类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解决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那些难度比较低、易于感悟、理解等问题。在这类问题的学习中,教师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如教学《画风》一文,鉴于学生对于“风”这个自然现象都比较熟知的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体现了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中我又建议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并与同桌互教互学。我坚持大胆放手,把学习活动主动权和空间交给学生。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同桌之间有齐读的、分角色读的、互教互学等;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风”的认识,来谈论对文中三位小朋友如何画风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课末我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几道能从不同角度体现“画、读、写、演”训练的作业,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来完成:①“喜爱画画的你:有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②“喜爱阅读的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一找写风的文章,读一读。”③“喜爱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画风的办法写下来。”④“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二、重点问题学习策略要体现合作性
教学中,体现过程和方法目标达成的“重点问题”的学习,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等。这类问题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根据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单位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群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如学习《丑小鸭》一文,课文主要描写了“丑小鸭”成长及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合作”学习的环节:①小组讨论自己质疑的问题:“丑小鸭还没变成天鹅前受到了身边伙伴的什么待遇?它变成天鹅后呢?”②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教学课文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全班同学自由读,让学生在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内,读中悟、悟中读。然后请一学生起来示范读,并让他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从‘忽然’开始,应该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以表达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听了同学的体会,其他同学试着读,读得越来越好,读得入情入理。③表演课本剧。因为前面学生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很充分的朗读训练,学生大致都能从角色的心理情感出发,恰当地运用语气、语速和语调,溶入角色,进一步体验丑小鸭的思想感情变化,很多学生争着表现自我,挑战同学,并且还能加上自己的话,如一学生是这样表现的:被人欺负的丑小鸭一边“哭”,一边伤心地喃喃自语:“我到底惹了谁了,大家都欺负我,太不公平了!”
三、难点问题学习策略要体现性探究性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而新课程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围绕学习的难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探究。
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在指导自主、合作地初学课文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可朗读、可默读、可分角色读,也可分小组相互评读,并尝试从读中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经过归纳筛选后大致为两个主问题:(1)“鹿弟弟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2)“小鹿后来又为什么说他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范、优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除了大量的诵读来积累语言以外,一定量的模仿也是积累与运用语言的好途径。
1.从词语的模仿入手
如人教版第四册课文《找春天》:“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找出文章中的动词,比较用法,细细品味。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多学生的语言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学会了运用更多丰富而贴切的动词。
2.从句子的模仿入手
如《找春天》这篇课文:“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句式间的规律,“她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在哪里找到了春天,说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句式。
学生通过想象和感悟,在更多的地方发现了春天的踪迹:她在迎春花的花瓣上欢唱;她在蒲公英的降落伞里旅行;她在小溪流的琴声中奔跑。
3.从段落的模仿入手
如人教版第四册《泉水》这篇课文中,第2―5段都是结构相似、文质兼美的段落。教师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仿写的形式来积累和运用语言。而且带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启发:“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见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并设计这样的仿写训练:泉水流到________,看见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
低段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词、句、段的仿写训练,因为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又加上富有情趣的文本资源,使得他们有话可说,有空间可拓展。
二、情境写话
1.从标点引发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教师除了要抓住词句进行写话教学外,往往标点符号也是教师进行课内写话教学很好的切入点。
如人教版第四册《笋芽儿》中:“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教师可以抓住省略号做足文章,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句式拓展想象:“如果你就是钻出地面后的笋芽儿,你还会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引领学生有顺序地描写外面的世界。
2.从表演中引发
如学习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写话,即:“如果你就是那棵自以为是的小柳树,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在表演时指导学生想象小柳树骄傲的姿态、神情、语气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体验来写话,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文字真实生动。
3.从留白处引发
低段的教材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抓住文本的留白处,进行精当的设计,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第四册《小鹿的玫瑰花》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突破“为什么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设计了这样一组写话训练:“其实在森林里不光是黄莺和微风见过、闻过小鹿的玫瑰花,还有好多小动物们也看见过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你会对小鹿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三、插图写话
在低段的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上了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生学文的难度。教师如果利用好插图,将学文和写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图编故事
如教学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景色?谁在干什么呢?试着编个故事”。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景到人,从静到动,开始看图想象、说话。
通过这样的图片创编故事,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诗意理解中的难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故事性和情趣性,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2.看图写信
如教学第三册《看雪》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玩雪情景的插图,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从雪景――人物活动――心理感受,这样几方面来表达,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给台湾小朋友写信的方式把图上的内容写下来。
四、续编写话
续编写话是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中的故事编下去。学生对于这种写话的方式最感兴趣,因为这种方式最开放,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进行自己独立的故事创编。
如教学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续编故事的作业:这只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可不服气了,它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叫它“井底之蛙”呢?于是它打算跳出井口去弄个究竟,后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小青蛙又会怎样呢?请你这个故事大王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春姑娘,你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点点草地,小草手牵手从土里冒出头来;摸摸小河,小河欢快地流动着;叫叫小青蛙,小青蛙活跃起来,开始捉虫子吃;唤唤小虾,小虾在水中嬉戏;抹抹上山的积雪,山爷爷苏醒了,慢慢地高兴了……瞧,春姑娘多神!
春姑娘,你是个养花高手。把一朵朵鲜花散向大地,有芍药、蝴蝶花、迎春花、水仙花、玫瑰花、牵牛花、大王花、郁金香等,它们趁着这大好的时光争先恐后地开了,让人看了赞叹不已。
春姑娘,你是个著名的画家,画下了青的山、绿的草、艳丽的花朵、火红的太阳、洁白如玉的白云、碧蓝的小河……再加上翩翩起舞的蝴蝶、飞来飞去的蜻蜓、辛勤采蜜的蜜蜂和喝水的小鹿,那可真是一幅美丽又生机的图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