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桥小学

杜桥小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桥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杜桥小学

杜桥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朗读;认识;训练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停顿

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有三种:

(1)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生理停顿不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说来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即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在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2.重音

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两种:

(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动词后面的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指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何时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3.速度

用于烘托气氛,突出内容发展变化,增强文体表达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

(1)区别气氛。快读表达热烈、快乐、紧张、恐怖,慢读表宁静、庄重、沉闷、凄凉。

(2)人物性格。年轻人说话快;开朗活泼,勇敢机智,或狡猾奸诈者讲话速度宜快;老年人讲话,或者诚实淳朴、沉着镇定、愚昧迟钝者,讲话宜慢。

(3)人物心情。心情愉快欢畅或紧张焦急时话速度较快,心情沉重悲哀或者表缅怀心情的话速度较慢,抨击痛斥敌人时候语速度更快。

(4)区别题材。抒情性强的诗文,语言速度不宜过快,慷慨激昂的文章和激情奔放的诗歌,语言速度不宜过慢。

4.语调

指语句中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趋势,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着眼点在于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1)升调: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

(2)降调: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3)平调:调子无明显的高低变化,表严肃,平静,庄重,冷漠,思索等语气。

(4)曲调: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语气。

5.节奏

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词密度大,语言速度较快,常常表达喜悦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词疏,语言速度慢,常常表达严肃,肃穆之情;

低沉型:声音暗沉,句尾显沉重,语速慢,叙述不幸事,表达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扬而更扬,语言速度偏快,表达令人振奋,狂喜的激情;

舒缓型:轻松明朗,轻柔舒展,语言速度较慢,表达感觉上的惬意舒心;

杜桥小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要从小学抓起。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技巧的两点做法。

一、课前导入的技巧

1.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例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黄河各时期、各流域的画面,接着提问:“看了黄河的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师引出画外音的导语:“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近2000年,她却变成一l多灾多难的祸河。”这种以黄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鲜明对比,可强烈震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故事导入,以情激情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启发。在课堂上前几分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用与文本情感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学习《自然之道》时,教师可以用缓慢低沉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好后果的真实故事,如将受伤的鸟儿带回家精心治疗后,为了避免它再次受伤害,就把它关在笼子里细心喂养,鸟儿却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进食,最终死亡,从而引出了“道”,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知主题,让学生展开心与思的交融。

3.设置悬念,诱惑求知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关注。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质疑、解疑,刺激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例如,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空中飞着一只大雁,用哪些办法能把它们打下来?”(假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回答:用枪打、用箭射、用弓弹……至此,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但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答案。”通过悬念诱惑导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读书、思考。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激励性提问,蕴含魅力

激励,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活动区间采用激励性的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蕴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与欲望,让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实效。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点拨,比较答案,选择最佳办法。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灵活性提问,训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妙地设置提问,捕捉“节骨眼处”的问题来体现学习的重难点,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释上就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诸葛亮借箭若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打算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假设,一一否定,学生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发挥了想象力。

3.创造性提问,发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智力、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寓言时,“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如果直接问学生,学生肯定回答 “不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有足够的费用,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阅读课堂有效、高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展示出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连彩虹.让语文课堂富于艺术生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杜桥小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构建技巧

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如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才是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接的最佳“桥梁”。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搭建朗读这座“桥”呢?

一、保证充足的朗读时间

众所周知,要建成一座坚固的桥,前提是保证有货真价实并且充足的材料。我们的朗读之“桥”,充足的朗读时间就是最实在的材料。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到程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久经考验的真理。

二、设身处地有感情的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读来意会,从读的情况中最易看出读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读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使朗读训练全面开花。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另外,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

由于自身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四、进行有效的评价

杜桥小学范文第4篇

当今小学教育中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信息量多,“提问式”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帮助、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问导学,找对方向“准”阅读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发展,且知识、语言水平有限,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排除阅读障碍。

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线索及课文重点设置疑问,以具体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抓准阅读方向,理顺文章思路。这样,通过设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逾越在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为学生排除阅读障碍的:

通过反复阅读1~4节,提醒学生注意对“饱经风霜”等重点词汇所在句子的理解。同时在黑板做如下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在笔者的如此引导下,学生很快也能将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使他们对文章结构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思路清晰地紧跟笔者的节奏,深入探索,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二、提问激趣,调动情绪“乐”阅读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热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学习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利用精巧的问题调动学生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深入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学生对问题有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被唤起,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阅读、享受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和谐共鸣。

三、疑问促思,巧用矛盾“智”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源自惊奇和疑问。”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通过问题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文章重难点,选准问点,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层层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认识得以及时充分地交流,学生之间也积极探讨思考。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笔者带领学生从第一段开始分析,并提问:“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并与同桌相互探讨。待学生讨论完毕,笔者提问邀请学生回答。

生:“这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展现了海伦・凯勒的痛苦。”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

生:“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学生体验了海伦・凯勒的痛苦心情后,笔者又问:“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出痛苦害怕的心情。笔者趁势抛出疑问:“海伦・凯勒在一开始也是痛苦害怕,甚至逃避,那是什么改变了她,使她在以后能收获巨大成功呢?”在这样的一番巧妙提问中,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为下文的学习及全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桥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因特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42-02

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收获效果。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能够为作文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实践证明,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必须要端正教学态度,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合理、巧妙地运用因特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1]。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应该如何巧妙运用因特网呢?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与探究。

1 充分发挥因特网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要想取得理想的课外阅读效果,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够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授阅读的技巧与方法,而是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由于小学生对于图画、动画以及形象的声音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因特网独特的视听效果,将枯燥乏味的文本文字转化成为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特网中的阅读资源与传统的书本资源最大的区别是,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动画、美妙的声音,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眼光不再离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留下来,使整个阅读过程从内心出发[2]。

如在课上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教师不要束之高阁,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因特网,了解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圆明园被毁的原因。通过阅读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圆明园”的展板,通过制作展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技巧。

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搜集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探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 利用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

因特网具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且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比较便捷,因此对于课时紧张的语文教师来讲,运用因特网开展语文教学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将因特网用于语文教学中确实能够丰富教学的资源,但是不能够盲目使用,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否则会适得其反。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且实践证明,学生始终带有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能够增强阅读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阅读兴趣被调动之后,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使学生明白自己应该“读什么”以及“怎样读”,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文本素材,定能够提高阅读的有效性[3]。小学生的选择能力非常差,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推荐的阅读资料要具有思想性、文学性以及知识性等特点,同时还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否则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阅读课外材料,不仅能够感受到汉语语言之美,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急于苛责学生,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将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教师可以将利用因特网搜集而来的其他有关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运用因特网搜集阅读素材的方式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能够使学生发现描写小动物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明白描写动物应该从动物的特点出发,才能够刻画出较为深刻的形象。因特网涵盖的资源非常广泛,有些阅读素材适合小学生阅读,而有些素材并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因特网特点,认真筛选和甄别素材,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3 凭借因特网特有的异地交互功能,为学生拓展自由的阅读空间

目前,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爱好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因特网就犹如一个魔法师,能够瞬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本呈现于每一位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感知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更能够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4]。传统的文本教材,学生阅读本文必须要随身携带,否则就不能够阅读。将因特网运用到课外阅读之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为个性化的、探究式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因特网系统的多样化交互形式还能够促进协作与对话,落实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教师都存在敬畏心理,因而不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通过因特网,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发表到网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助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5]。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因特网,既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还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够确保课外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必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康佩林.让学生成为“读书郎”: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J].甘肃教育,2014(13):96.

[2]韦艳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52-59.

相关期刊更多

特种结构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振动与冲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结构工程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