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姥姥的剪纸课文

姥姥的剪纸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姥姥的剪纸课文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1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成为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是许多藏语文同行们最多讨论的话题。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和总结经验后我认为在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1.引导者

藏语文老师的职能由原来的“教”转变为现在的“导”。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新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等品质。

2.合作者

藏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主导者的观念,将自己转变为课堂的合作者,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课堂教学中应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将一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围绕学生展开。明确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被动的学习,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这更需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所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教师是平等的地位,但是从知识层面上讲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辅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3.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纯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教师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给学生,而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这样就会慢慢的丧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调节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情境的创设、课堂的导入、教学的设计、问题的设定、引导的方法和气氛的调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现在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为学生的学习而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教学形式;建立一个互动、交流、宽容、接纳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分析和感受课文的魅力与思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互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完善。

4.参与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因此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探究,感受学生的情感和想法;教师要不能只顾自己的“导演”和“主演”地位,而要参与到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将自己融入课堂,把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员,并柑橘具体的要求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2篇

一、关键词是情感的喷发点

【案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本来是什么意思?

生:捆住、绑住。

师:这里的“拴”是什么意思?

生:吸引。

师: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剪纸吸引力这么大,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生:这些剪纸为什么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的剪纸生动传神。

生: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

师:更重要的是“我”能从这剪纸中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能感觉到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生:我感觉到姥姥仿佛就是老牛,我仿佛就是兔子,姥姥像老牛关心兔子一样关心我。

师:是呀!孩子都希望有人爱、有人疼。好一个“拴”字,它既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更让我们感觉到了姥姥对“我”浓浓的爱。

“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作者感情的浓缩、寄托,其意味隽永,耐人寻味。教者要善于抓住它们,引领学生用心咀嚼,细细品味,从中感受作者的心跳,倾听作者的心声。案例中“拴”字的教学,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拴”字折射出的是剪纸的惟妙惟肖、姥姥的心灵手巧,更是姥姥对“我”深深的爱;这“拴”无需绳索,却已深入“我”的骨髓,牢牢拴住了“我”的灵魂,甚至若干年后,仍让“我”魂牵梦绕。

二、关键词是能力的训练点

【案例】《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师:“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句中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

生:拼命。

师:默读这句话,静静想一想,海伦·凯勒是怎样拼命的呢?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到小海伦满头大汗,甚至有些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可她还在摸盲文。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小脸冻得发青,小手冻得通红,可她还在书写单词和句子。

生:我看到小海伦的手渗出了血,妈妈流着泪叫她休息一会儿,可她还是不停地摸盲文。

师:小海伦这么拼命,大家都很心疼她。妈妈劝道:“孩子,你的脸上都是汗,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生:我不能停,我要学会读书、写字。

师:爸爸劝道:“孩子,你的手都摸出血了,快歇一歇吧!”小海伦会怎么想呢?

生:我只有学会了摸盲文,我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可以把我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才可以和我的伙伴交流。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3篇

一、舍弃繁杂的教学目标――简单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目标太多太杂,教学就会像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样样都不能达成。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是这样定位教学目标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投影出示,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舍弃繁杂的目标首先要学会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为尺度。于永正老师在研究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上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跟着于老师一步一步地探究,扎扎实实地学习。而于老师则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地引导孩子读好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之间的对话。这样,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轻轻松松中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舍弃繁杂的目标其次应提倡“一课一得”。一堂课的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集中精力,用足够的时间组织扎实有效的活动来达成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获,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舍弃庞杂的教学内容――简要

请看《人类的“老师”》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要把那么多的“老师”都写出来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作者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人类的“老师”呢?

生:作者主要介绍了鸟儿、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师:作者在介绍这几种人类的“老师”时,方法一样吗?你发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发现作者介绍鸟儿、鲸和鸡蛋时用笔较多,是详写;而介绍袋鼠、贝壳等生物时是略写。

生2:我发现作者介绍鸟儿、鲸和鸡蛋时运用了相同的介绍方法,都是先叙述存在的问题,再从生物的某一特点中得到启示进行改善。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无师自通。你们看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好好欣赏这几段,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来进行一个课堂小练笔。

《人类的“老师”》一课可教内容很多,但笔者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撇开了众多非语文的东西,仅仅关注作者的表达,引领学生自学自悟,习得表达的方法和技巧,让课堂更有语文味。于永正老师在回顾自己教学历程时由衷地感叹道:“五十多岁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语文课堂回归简单:根据学段的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撇去所有非语文的东西,精选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习得语文。

三、舍弃冗长的教学过程――简明

请看《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断:

师:看课题,姥姥的“剪纸”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读全文,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姥姥剪得娴熟,剪得精妙。在姥姥的剪纸中,我们还读到了姥姥的有求必应、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下面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在姥姥的剪纸中,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还读出了姥姥对外孙的疼爱。特别是姥姥剪的“老牛和小兔”的一组剪纸。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生:老牛就象征着姥姥,小兔象征着外孙……

师:看看课文最后一段,大家还从剪纸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还读出了姥姥对外孙的思念和期待。

笔者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就这样扣住题目中的“剪”字做文章,姥姥剪纸“剪”出了高超的技艺,“剪”出了与人为善的品格,更“剪”出了对外孙的疼爱。就从这个“剪”字展开教学,教学过程清楚明了,直奔主题,这应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吧。语文课堂要简单些再简单些,不曲径通幽,不绕大圈子,让学生清清楚楚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4篇

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插图比优美的文字更加吸引学生,低年级学生尤其爱看插图。因此,上课时,我在注重培养学生领悟语言魅力的同时,从不忽视插图的画龙点睛作用,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同时开启思维的阀门。教学拼音a时,文中就有一幅插图,一个胖乎乎、穿着蓝裙子的小女孩站在河边“aaa”地唱歌,河岸边一只身穿彩衣的大公鸡也“ooo”地对唱,清清的河水里还有两只大白鹅。我在教学拼音的同时让学生看插图,并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开始我先让学生说一句、两句,后来我说:“谁能把这幅图编一个故事?”难度提高了,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编出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最后,我让学生回去编故事给家长听。看图编故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成了我们学拼音时一道甜甜的“点心”。插图中那特有的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很快融入到情境当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插图,同学们的思维就会被文字禁锢,课堂上也就不会有这样师生互动的场面。插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二、 巧用插图,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有些插图往往就是课文的精髓,抓住插图来理解课文,巧妙突破难点,深入浅出,无疑是一大妙招。我在执教研讨课《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课文中两个场景――夏天与冬天,两位主人公的不同做法――蚂蚁搬粮食与蝈蝈唱歌睡觉;两个不同的结局――蚂蚁满头大汗地劳动,在冬天就能享受充足的食物;蝈蝈自由自在的下场,只能是又冷又饿。真是鲜明的对比!我充分聚焦课文中的插图来突破课文的难点,这几幅插图可以说是教学的得力辅助手段。课文前的两幅插图,是结局――蚂蚁们其乐融融,在温暖的洞中愉快进食;蝈蝈们又冷又饿,是痛苦,是后悔,已来不及了。而后面的插图,则十分形象地再现了课文,蚂蚁们干得满头大汗,三只蝈蝈躺在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我充分利用了这几幅插图,来理解文本,展开想象,进行“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的训练,效果很好。

三、 活用插图,营造交际的情境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生动形象,直观有趣,不仅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活用插图,揣摩人物的心理,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营造师生之间的对话,读者与主人公的心灵对话等多角度的口语交际场,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蚂蚁和蝈蝈》一文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冬天来临时,蝈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可怜状。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蝈蝈又冷又饿,有的哭,有的晕倒,有的在后悔。”“是啊,它会哭什么呢?”“它一定在后悔,早知今日,我就该在夏天和蚂蚁一样搬粮食了。”“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蝈蝈,你会对同伴说什么呢?”学生小手如林,个个思维被激活了,心中有话再也按捺不住了。“我会说,明年我们一定要学习蚂蚁的勤劳啊!”“同伴们,懒惰的结果是痛苦啊!勤劳的结局才是幸福啊!”课文蕴藏的道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口语表达中水到渠成地说了出来。

四、 妙用插图,打造习作的平台

姥姥的剪纸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写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课最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我们知道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训练。因此,加强语言训练就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语言训练呢?下面,我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语言表达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为了使笔下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用抒情的笔调。例如,《钱学森 》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教学这句话时,先让学生理解“魂牵梦绕”的意思。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学生说出了 “日思夜想”、“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等词语,说明了钱学森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再让学生读后半句“ 不是……而是……”,着力强调,充分感叹,更加表现了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而且他还想要赶快为祖国造出火箭的急切情怀。最后让学生再走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读读这句话。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的课文中的语言前后联系很紧密。例如,《姥姥的剪纸》 一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事实上,我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落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教学这段时可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段话中我为什么会梦见家乡的窗花和村落两侧的四季田野?此时此刻,我会想到谁?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心境如何?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会出现什么景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前后的阅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住课文中简练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课文中既有具体的语言,也有简练的语言。例如,《詹天佑》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下几点:(1)詹天佑去的地方多,走的路多;(2)施工的项目多,工作量大;(3)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4)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这一句话,作者虽然只用了38个字,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语言是多么简练啊!学到此处,教师要告诉学生,说话作文时一定要去掉繁琐的、与表达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密切的语言,语言要做到精练。

四、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课文中的语言往往有省略的内容,给我们读者会留下一些悬念。例如,教学《爱之链》的最后一自然段时,有这样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教学这段时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女店主最后这句话的意思以及在全文的作用,并将女店主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说写能力,一举多得啊!

五、抓住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本中有许多生动的插图,而这也是语言训练的绝好时机。教学时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然后再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教学课本剧 《负荆请罪》一课的第二幕时,课本上安排了一幅图,写的是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好的事。教学时,可让学生先看看插图,一边读对话,一边体会圆括号里所叙述的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心情,然后再说说画面上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及内心世界。由表及里,最终表现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画面上廉颇是满面羞惭,满心悔恨。蔺相如是真诚相待,满心欢喜。蔺相如的“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这样的动作叙述与蔺相如的语言“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相吻合。而且更进一步体现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对廉颇的关心爱护。

六、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