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结互助的谚语

团结互助的谚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结互助的谚语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1篇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英。欧文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关于团结互助谚语

1、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一家有事大家帮。

3、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4、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5、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6、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

7、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8、人心齐泰山移。

9、人怕离家,雁怕离群。

10、十指连心。

11、十事九不周,慎勿多苛求。

12、凡事留一线,事后好见面。

13、山不转水转,人不亲土亲。

14、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15、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6、大家的事大家办。

1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最难得者是兄弟。

18、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

19、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22、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23、众人拾柴火焰高。

24、众星捧月,众怒收尾。

25、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26、好花还得绿叶扶。

27、世上有亲密无间的朋友,没有亲密无间的君臣。

28、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对门不如一家人。

29、弟兄不和邻里欺。

30、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人。

31、扶上马送一程。

32、扶人扶志,帮人帮心。

33、为人不可以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

34、国盛家和万事兴。

35、棒打不离火烧不分。

36、和为贵,忍为高。

37、灿烂的微笑,是四季盛开的花。

38、爱就是在你疏忽时,重重地提醒你。

39、冤家宜解不宜结。

40、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41、寂寞旅途上,朋友最可贵。

42、患难之交坚如铁,萍水相逢短如春。

43、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44、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45、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46、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47、漫漫人生路,友情是明灯。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2篇

原工作单位:团中央

时间 _ 2010年4月11日

采访地点 _ 拉萨

有非常好的传统和基础,不仅仅是接受援助,在发生全国性灾难时,人民也尽力地援助他人,让我们这些干部深受教育和感动。

我来到,是进行共青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年来,我更加深切地感到在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在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最关键和紧迫的是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方面,汶川地震和西南干旱等罕见天灾,就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会。我们开展了广泛的募捐活动,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记得2009年5月14日,在建材市场、太阳岛、德吉路口、电信营业厅、赛康百货等地,我们组织青年志愿者,从早十点至晚六点不间断组织募捐,而路过的很多藏族百姓,纷纷慷慨解囊。日喀则市联乡,青年农牧民旦增将自己辛辛苦苦几个月攒下来的130元钱,投到了募捐箱里面。他说,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内地省市为我们捐款捐物。现在他们有困难了,我们也应该做点什么,虽然钱少了点,但是这也代表了自己的一点心意。

联乡45岁以下青年农牧民共1900余人,捐款5151元。捐款中有很多的零钱,我们数了很久。这种感人的场面在牧区随处可见,团市委的同志们都是在含泪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充分调动了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各族同胞的关爱之情,更是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文化认同感、伟大祖国自豪感的有效强化和生动体现。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同胞的善良与慷慨。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回商;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2—0140—04

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力量,广义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创业文化是一种心理文化,它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内生的特殊文化,是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文化氛围,主要是指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价值体系,他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滋生出独具特色的创业理念,这些创业理念本身既有相通之处,又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质。本文探讨的回商创业精神是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和提炼回商创业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对于今天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回商与回商文化

回商专指回族穆斯林商人,是回族中专门从事经商活动个人或团体。回族经商传统由来已久,从史料记载来看,唐宋以来,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回族商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是异彩纷呈的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无论是在商业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贫瘠落后的小乡镇,均可见回族商人奔波忙碌的身影。改革开放后,回商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除了对传统行业如皮货业、饮食业、牛羊业、屠宰业进行继承和发扬以外,他们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在餐饮、零售和兴办经济实体等方面都走在了其他民族的前列,还出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在这些经济实体的创业实践中,回族穆斯林的崇商重商精神,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回族穆斯林在生产生活方面一直秉承着《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无论是日常社会生活实践,还是长期的实践,处处体现着宗教经典影响的印记。在教义的规范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信仰约束作用的宗教力量逐渐内化成为被回族穆斯林普遍遵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生活中起着约束和规范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商文化。回商与历史上著名的鲁商、晋商,粤商等有明显不同,她是以民族为界定的经济活动群体,具有鲜明的特性。回商不但世代保留、继承了伊斯兰文化的精义,而且包容、适应了中国文化。一方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他们接受和继承了儒家文化中“以德经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和气生财”的优良传统,讲求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由《古兰经》等伊斯兰经典构筑的宗教世界使他们保持了伊斯兰文明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属性,坚守积极入世、鼓励经商、诚信公平的教义。

总体来看,回商在经济活动中讲求合作性,互相资助,共担风险,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遵循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和经济制度。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调节了回族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降低了经济交往和商品交换中的交易成本,使回族经济虽历经坎坷,却不断发展延伸。

二、回商创业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从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创业文化由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组成,其中创业精神是影响创业者的核心动力,主要包括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意识和志向,是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统一。中国伊斯兰文化非常契合这些精神,回商们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团结互助的精神正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一)崇商重商的务实精神

《古兰经》的字里行间里,经常可以见到对商人以及商业活动的肯定字眼,“圣训”中更是多处明确提到对商人的赞赏,在伊斯兰文化中经商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商人在穆斯林民众的心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重商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和各国人民一道,奔波忙碌在商业各个领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活跃在这两条商道上的穆斯林商人,既是商人,又是传教者。“真主准许买卖……”(2:275)穆圣曾说过:“真主的恩典百分之九十在交易中。”伊斯兰教明确鼓励从事商业活动,“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徒,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依赖的奴仆”。伊斯兰认为,商业是沟通各种产业的桥梁,它能够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生活、活跃经济,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教义指导下,回族穆斯林普遍看重商业。

他们积极创业并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凭着对人世、求利的文化认同,他们充分发挥了市场流通的功能,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从最初的异地买卖、手工艺作坊、宰牛羊和卖切糕的小本经营,到现在涌现出的一大批穆斯林企业和民族品牌。时至今日,包括清真寺阿洪在内的回族在全国各地的流通领域都非常活跃,回族商人的经商传统和商业禀赋得以大展身手,他们在传统行业上一直颇有口碑,特别是饮食业、皮毛加工业和屠宰业等方面的成绩享誉全国。回族聚居地区的各种美食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如手抓羊肉、羊杂碎、肉夹馍、羊肉泡馍、盖碗茶等都是闻名遐尔、享誉全国的。以吴忠市为例,全市穆斯林用品企业十余家,年产值逐年增长,已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穆斯林用品集散地,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吴忠市已成为宁夏的商品粮、清真牛羊肉、奶牛、滩羊等产业的基地,培育出“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清真肉食品”“夏进乳品”“珍珠贡米”等一批知名品牌。在日益繁忙的经商活动中,回商的经济头脑和善商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为新时期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

诚信虽不是伊斯兰文化所独有,却在伊斯兰文明中体现得最为深切和透彻。教义经典中将拥有诚信的品质列为衡量穆斯林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成为真正穆斯林的必备素质。在宗教经典《古兰经》中对穆斯林的要求比较明确,特别的将诚实列在前面:“他们是坚忍的,是诚实的,是顺从的,是好施的,是在黎明时求饶的。”(3:17),教义指出一名穆斯林商人如果能够做到诚实经商、交易中秉承公平原则,并且严格遵守合约的话,那么将不仅能够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同时也通过了宗教的考验,“信主者、信圣者爱诚信;背主者、背圣者爱谎言”。还将诚实经商守信与真诚信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买卖中的任何弄虚作假、投机钻营的行为都明确禁止。“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圣训指出:“忠实可靠的商人,在复活日,将与烈士们在一块儿。”伊斯兰教绝对禁止坑蒙拐骗以及任何有损于人民的行为,明确反对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穆圣说:“唯有罪人才囤积居奇,待涨价出售。”因为这些行为将有损于人们彼此间的信任,会使正常的商业秩序变得混乱,体现了对教义的不忠。“伤哉!称量不公的人们。当他们从别人称量进来的时候,他们称量得很充足;当他们量给别人或称给别人的时候,他们不称足不量足。难道他们不信自己将复活,在一个重大的日子吗?”(83:1—5)教义还多处劝导穆斯林诚实经商、合法守约,反对任何形式的欺诈和愚弄,认为这是培养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古兰经》中,诚实是人的一项基本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人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也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一个企业,声誉好就是其最响亮的招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和个人,只有做到诚实不欺,恪守信用,生产出合格产品、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更多客户的信赖,而没有其它捷径。例如,西安著名穆斯林企业三宝双喜集团,从创业之初就将诚信思想贯穿于企业文化中,在经营中一直恪守诚信为本、无诚不兴的理念,用诚信奠定了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强调“先有好的人品,才有好产品”,这一理念贯彻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从产品的研发到组织生产,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始终在质量监控下,产品精益求精,经营诚实有道,凭诚信和仁义使企业在顾客中赢得了口碑,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企业,其旗下的三宝双喜药业有限公司获得了“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的荣誉称号。

(三)艰苦奋斗的冒险精神

在伊斯兰文化中坚忍的品质在穆斯林生命素质中排在第一位,艰苦奋斗是穆民获得两世吉庆的重要途径,“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坚忍,当奋斗,当戒备,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成功”(3:200)。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往往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是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当面临种种困难和考验时,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耐力,能帮助人们克服人生道路中的各种磨难。“惟有坚忍的人,得享受完全的、无量的报酬。”(39:10)困难和阻挠可能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但是只要坚持艰苦奋斗、勇敢坚忍,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实现人生的价值。伊玛目阿里说:“忍耐是信仰的最好装饰,是最佳的道德品质。”伊斯兰教积极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勇于探险,广开财富之源。由于历史原因,回族穆斯林缺地少地,生活贫困不堪。所以,经商基本成为回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职业,为了生计,回族穆斯林不畏客观环境的艰苦迎难而上,如明清时期,云南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出现了许多回族马帮,他们在边疆交通不便、商品交换不发达的地区,“回商们”以赶马帮的形式结成商业团队,从内地到边疆进行贩运贸易,不畏艰险用马匹把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食盐、瓷器、烟草、纸张、农具等生活用品贩运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然后把当地的皮毛、药材、手工艺品等土特产运回内地。

(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伊斯兰教鼓励人们走出去大胆开拓财源之路,要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4:100)。说:“我是个商人,每派商队,必在早晨,获利甚大。”由于历史原因,历代统治者多对回族采取歧视性政策,为了适应环境在逆境中获得生存空间,回族穆斯林奋发图强,逐渐在生活磨砺中养成了自信、自强的精神,“善商贾之道,精于计算”。他们的机遇意识和作风,完全突破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只能用民族文化差异来解释,可以概括为回族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深层次的反映了回商对风险或不确定因素的一种认知态度,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于人们的一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不少回商因当地生活环境恶劣,无法满足温饱需要,铤而走险,走出家门,他们走西口,上新疆,足迹遍布西北大地。如今,在我国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回族企业家,他们具有较强的商业头脑,能够及时捕捉商机,眼光独到,能随时根据市场环境调整经营策略,适应能力非常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例如,成立于2003年的宁夏著名清真企业沙漠王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牛羊养殖、屠宰、冷鲜冷冻牛羊肉、休闲熟食品系列产品研发的企业,通过诚信经商、严于律己获得了“清真牛羊肉绿色食品”认证。2004年以来公司采用“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带基地”的创新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养殖大户组织起来,零碎的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了高标准养殖棚圈。设置科技培训和专家咨询等体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农户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农户和公司的利益共同体,以管理和产业优势培育农户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团结是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是穆斯林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你们应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以物配主的人们,以为你所教导他们的事是难堪的。真主将他所意欲者招致于正教,将归依他者引导于真理”(42:13)。在回族穆斯林心中,一直把“天下穆斯林皆兄弟”作为与教胞相处的箴言,“天下回回是一家”这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教胞之间相互以兄弟对待,讲究彼此互助,团结友爱,如回族谚语说:“亲不亲,回回人”“回回见面三分亲”“老回回的亲,甘草的根——越挖越深”。在伊斯兰教义的感召下,虽然回族在全国比较分散,但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群体的核心品质。先知说:“穆斯林兄弟之间的团结,有真心的恩爱、仁慈和怜悯,构成一个有机体。如果任何一个器官发生病痛,其它部位都将向它表示同情,表感受到烦躁和难忍。”穆斯林兄弟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先设法找到同族的人,彼此关照呵护,团结是天然的民族向心力,他们不论前因、不计后果,更多的是本能的、下意识的,高度凝聚力对大分散、小聚集的回族而言至关重要。

回商既有团结一致、结伴外出的理念,又有联合迁徙、共同经营的传统,他们在经商地往往共同经营同一个行业,这样彼此之间联系更紧密,能够相互呼应、联合致富。有资料记载,近代上海的回商坚持彼此间团结互助,面对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团结一致面对各种困难险阻,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族人,比如介绍大批来沪的回族同胞到工厂就业,帮助他们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顿,而且,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兄弟,为了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富有的回商们还主动伸出援手,出资筹建小沙渡清真义家,使回族兄弟有了一个交流互助的场所。

三、弘扬创业精神,丰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时代内涵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4篇

一、用最新网络热点话题引出教学问题,提升学生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最新网络热点话题引出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比较关注热播的《芈月传》,剧中有很多关于地域、疆界的内容,如秦国与楚国交战,占领汉中;秦国与魏国交战,占河西之地。教师可以将这些信息融合到地理知识点之中,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地理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属于蛮荒之地,而楚国地理环境优越?两个国家的地理特点有什么不同,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相关地域的地势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如气候、纬度等。

二、用知识重难点进行引导

有重点、有目的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地理学习中,一些学生常常抓不住知识重难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问题引导,将课程的重点内容利用问题的形式呈现[1]。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重点,也是常见考点。因此,教师可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图”向学生提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热力环流等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学习重点知识。

三、用教学情境进行引导

教学情境可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而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可以产生与同学、教师交流的欲望,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营造互动氛围和问题情境。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等常见的情境进行问题设计,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冷锋、暖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状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用探索实践进行引导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也从教学过程的“垄断者”转变为教学实践的引导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问题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以完成知识探索。例如,生态保护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可利用“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何看待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五、用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合作学习是发挥集体的力量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问题引导各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并向各小组安排合作任务,分别探究并分析内力能量来源、外力能量来源、外力有哪些动力、内力的表现形式、外力的表现形式这5个问题,经过合作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问题探究的效率,还可以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

六、用诗词谚语引出教学问题

很多名言佳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借用诗词谚语引出教学问题能够增加地理教学的诗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在学习地理区域的内容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让学生猜测这些诗句、谚语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地理概况;在学习人们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引用“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让学生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地方以及原因。这样能够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拓宽知识面,增进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度,增强他们学习本节内容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用地图引出教学问题

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学生学习经纬度、时差、地形、大气环流、陆地和海洋、气候时都需要借助地?D加深理解。如果没有地图,地理知识便会比较抽象。而有了地图,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到陆地和海洋的划分,可以明白季风洋流、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具体发生地点,并顺利掌握其成因。学习经纬度和时差时,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国家,甚至是自己所处的大概位置,也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自己亲朋好友的位置,找出自己所在地白天黑夜、具体时刻与其他地方的差异,然后带着问题与教师一同学习。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八、用角色扮演引出教学问题

团结互助的谚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

一、闽台文化认同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

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3]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努力保存并传承闽南方言,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台文化富有强烈的乡族故土观念。许多从闽南地区迁入台湾或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这些移民的子孙在语言中始终保存着祖籍地的俚俗语汇和本土乡音。这种力量主要是来自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祖先的爱戴以及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共同的方言也有助于移民们沟通情感,团结互助,甚至身份认同。

如今台湾人仍广泛使用闽南方言,实质是通过这种特殊媒介来承认祖籍、记载故土情思。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闽南传统文化通过方言、谚语、歌谣融入血液,织就与家园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闽台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了闽台文化的认同。

3、民情风俗

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尤其与闽南民俗最相近,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喜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等。

如台湾的商业习俗就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店主俗称“头家”,被雇佣者称为“伙计”,薪金称为“辛苦钱”。与闽南商人一样,台湾商人也拜关公、财神、天神、妈祖以求平安发财,并利用节令进行祭祀活动,如二月初二敬拜福德正神,让佣工食酒肉,俗称“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家铺户备牲礼供神,俗称“做尾牙”等。台湾的其他的岁时节庆,如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插艾和赛龙舟、七月乞巧“普渡”、八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做“亚岁”等,也与福建近似。

随着年代的更替,福建人在台湾已形成与故乡相同的地域性民俗风情。闽台共有的民情风俗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风,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亲缘性,也是对闽台文化的认同。

4、宗亲活动

宗亲文化以血缘、姓氏为传承,是闽台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台各种宗亲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合二为一。在台湾的居住地多沿用家乡地名,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同安村、安溪寮、福安里等。有学者统计,台湾地名用福建故乡地名的至少有91个。[4]沿用家乡地名寄托着移民对祖居地的眷恋,更是让后代子孙保持对祖居地的认同意识。

移民们还经常回祖籍修墓祭祖,翻盖祠堂、续修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是不忘本的表现。两岸族人共修族谱,不仅是维护血缘纽带关系的一种需要,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外在反映。“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代代相沿,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文化具有同质性。闽台文化的认同,远非上述的语言文化、民间信仰、风情民俗,宗亲活动,还包括闽台在姓氏、学术、衣着、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闽台文化也存在差异,如政治制度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影响闽台文化内在的同质性。闽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

二、闽台文化发展对策

闽台文化脐带的连结是真实的,也是永久的。发展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重建两岸文化认同。

1、政府方面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政府要发挥闽台文化主的体作用:首先,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闽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组织领导闽台文化交流工作。其次,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个长效的闽台文化管理机制,做好文化交流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控制的规范性,保证闽台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积极成立一个合法的闽台文化交流基金会,为闽台文化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增强闽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规模。

2、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

关于闽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闽台文化资源,建立大文化的发展格局。其次,要整合文化优势力量,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最后,要创新闽台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建立文化交流品牌。不断开拓创新闽台文化交流平台,探寻多渠道,建立品牌,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影响度和效应度。

关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闽台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与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祖祠、祖墓、民间信仰场所等实物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其次要建设好文化传承队伍,对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称号,防止人才流失、文化断层。同时,要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补充新生力量。

3、民间交流

民间文化交流是闽台文化交流的推动力。首先,以政府主导,培育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建立,如各种的联谊会、商会、交流协会等,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对台文化交流中。其次,加强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合作,在更多领域以更多形式开展闽台交流,增进闽台一家的共识,促进两地的融合。最后,鼓励两地各种社团组织的协作。鼓励和支持涉台民间团体与台湾各民间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政策协调、信息交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期对流机制,积极开创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注 释】

[1] 陈晖莉.传承、变异与发展-台湾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向[J].东南学术,2009(3) 163.

[2] 高梁.海峡女神一妈祖[J].华侨世界,1986(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