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又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尤其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学校开设的许多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技术明显落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迫在眉睫。为解决以上问题,探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立项,并得到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改项目资助(编号2010J15)。

一、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

项目组通过对学生及用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一手资料。调研了当前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用人单位在招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时的喜好。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理论与实践环节比重之间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情有独钟。然而,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总课时不到大学总课时的25%,真正的综合性实验(创新实验)的比例不超过实践课时的30%,大多的实践环节多以两个课时的实验方式出现,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验证,而没有设计实验的能力。而设计实验的能力恰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新技术及新方向跟踪之间的差距:学校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陈旧,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过时。例如当前该专业非常热门的就业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在市场需求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需求剧增时,高校却因为缺乏该方向的专业教师及相应实验设备,无法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研发人员,导致学生毕业后要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上岗,造成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脱节。

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需求的差距:学校的培养模式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而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机能,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创新。

职业素养要求的差距:大学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尤其是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职业素养的“冰山”理论可知:知识和技能为显性素养,只占全部的八分之一;而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为隐性素养,却占到八分之七。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经常多于显性素养,如应聘者的时间观念、敬业精神、诚信协作等。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对症下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历提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个措施:

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要想改变当前学校“闭门造车”的局面,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校企合作,按照企业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操作企业设备及流水线,熟悉工作流程。尽可能多的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校企相长,互补培养。学生和企业都提前接触和相互了解,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便利。

按工作岗位及社会分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计划或专业方向应该按照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嵌入式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电路工程师等)进行定制,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面面俱到,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找到专业方向,便于学精和学深。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及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含金量较高的专业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参加赛事不要把获奖看得太重,重在过程。首先,在全国大赛中涉及的专业技术都是本学科较新或最新的技术,有利于学生把握学科方向,并能汲取到新知识和新方向;其次,各类大赛注重参赛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当前人才培养中最大的瓶颈。

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软件工程师、教师资格证、嵌入式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考试,毕业后可以节约再培训的时间,直接从业。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非技术方面的需求,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学习期间养成守时、诚信、敬业、高效的职业习惯,以便在应聘、面试及就业中取得先机,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及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和创业活动,逐步建立学分置换制度,免除兼职或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

专业导师负责制:大二下学期划分专业后,完成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后续的专业学习及各种实习由指导教师负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各类实习(包括毕业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质量,锻炼教师带队、学生组队的科研团队,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进步突飞猛进,在新时代趋势的引领下,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应用已经体现在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也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有了明显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了国民经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方面的人才不断涌现,为了让电子信息工程更好的服务大众,就需要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科人才勇于创新,发扬优势,在前行的过程中积极改善不良方面,帮助电子信息工程走向利用最大化的道路。

一、总述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的生活中,其含义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对电子信息控制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1]。电子信息工程是结合了电子方面和信息方面的产物,但是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的研究。电子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对学科综合知识掌握程度要求高的学科,所以就需要一些本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这门学科是新兴学科,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必不可少,才能够在学科研究中提出创新型的宝贵意见。

二、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取得的成绩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从1820年起开始发展,但是中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到1990年左右,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慢慢走向完善化,而且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到2000年后,中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在逐年增加,在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电子信息经济也朝着越来越完善、品质越来越高、技术性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正向的带动着整个中国国民经济进步。

(二)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不足

1.对自主创新意识的缺乏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学科是新兴产业的独特性质,就必须要求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迎合上日益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步伐。大部分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靠引进外来技术为主,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特点,在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中就会造成被动趋势,这就需要中国在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学科研究的同时,努力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争取早日摆脱依赖外来技术的现状,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争取主动性。

2.对市场氛围的缺乏

在很多产业中都会存在一些低劣假冒的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加大力度打击侵害他人版权违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在世界范围的认可程度,对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有必要也有义务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以保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的平稳发展。

3.对专业型人才的缺乏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前行过程中,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恰恰是人才匮乏的问题。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高,这也间接的导致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专业型人才较少,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起步时间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是基础不够稳,需要在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只有专业型人才的供给达到了要求,才不会给中国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研究留下后顾之忧,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三、对中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对软件环境的改善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虽然已经在应用上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与电子信息工程有密切相关的中国国产软件行业来说,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和加强。现在中国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法令法规设定的还不够完善,需要有关部门在此方面进行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法规条例是对本学科研究的基础保障,完善好相应的条例,也是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二)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企业技术的变革

上文提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注重创新能力的学科,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把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进行有机结合,让技术和创新优势互补,也可以把其他国家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优良血液引入到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但是在借鉴的同时不能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一味的照单全收,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迅速,为了确保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科研究,相关部门要保证对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支持,可以建立对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的奖惩制度,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日趋迅速,中国电子信息工程要想走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潮流的前端,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结合中国国内的行业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做对比,一定能够是中国电子信息工程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中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乔晓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0,3(15):18-2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1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异同点

1.1基本概念方面的区别电子信息工程,属于一门与计算机应用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进行电子信息的控制与处理,所研究的对象是如何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还涉及研究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应用等等。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利用电子方式,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保存与传递,研究目标在于信息。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是现代电子学与电子信息技术,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了开发新型的电子材料、开发电子器件等,还包括了设计、制造以及应用的研究。总体而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电子本身的运动规律、电磁场、电磁波、电子与光电子的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线路与系统等,所研究的核心在于电子的运动规律、传播的载体、传播的方式等。主要从微粒子的角度来对其运动的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信息工程应用领域的问题。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实现海量信息的表达、处理与传播等,推动人类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

1.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区别在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开设方面也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了: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等,其中课程内容除了信息自动化方面的专业课程,还包括了电子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传感技术、电子材料以及电子器件基础等。由此可见,这两个专业的学习都必须以扎实的数学与物理知识作为基础。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而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高。总而言之,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两个专业的学习方面都极为重要。

1.3就业方向的区别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相关,例如,电子工程师主要的工作主要是与电子通信期间的开发设计有关;软件工程师则主要负责与硬件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项目主管的主要工作要求具备成熟的经验与丰富的知识等。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存问题

2.1专业缺乏特色目前,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新型学科,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依然需要继续努力发展。由于高校对这两门专业没有深入的研究以及了解,导致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出现口径过宽的情况,难以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所在。有的学校在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时候,缺少有针对性的安排和设置,导致这两门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没有真正体现出不同专业的人才特色。

2.2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尚未成熟,多数高校内在这两个专业上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甚至在某些学校内没有这方面专业的教师,而是让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代课,如此一来,容易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大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少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在师资结构的安排上欠缺合理性,影响了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实践力度不足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来说,实践教学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这两门学科的学习课程上安排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的实践内容是验证型实验,操作程序是固定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缺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力度。其次,有的学校没有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促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1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明确进行高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在教学的改革当中,课程改革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这是改革任务当中的难点之一,也是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核心所在。从国内外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对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紧紧围绕着服务第一的宗旨,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符合护理岗位的需求而进行培养与教育。进行课程创新与改革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多个选择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余,对选修课程进行开发与优化,专业课程以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突出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对理论的学时进行合理的缩短,在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各种特色的计算及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2)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对课程的体系进行的综合整理,发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整体综合性。根据我国高校现在的学生岗位需求,可以把专业课程从单独教学进行综合性调整,变成为综合性的学科来进行教学,从而增加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减少学生学习内容发生脱节。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性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体现出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完整性,全面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3)保持教学内容的平衡性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特征。(4)以岗位需要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对计算机理论进行探索,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体现出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同时在结束每章节的教学之后,可以组织教师们对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性归纳。从总结归纳中深入思考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技能。此外,还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以此为中职护理院校的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并结合全新的教学思想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实际出发,把全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3.2为本科生建立起科训平台通过科训平台的建立,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与兴趣。导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专业特点与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并让学生参与研究。导师可以协助学生们选择研究方向、主题、立项,然后开展科研,直到最终获取研究成果。在整个科研实践中,导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负责实验的操作。通过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在高校中,该专业一般归属于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电气类二级教学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能力,能在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信息通信、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人才。

二、以“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产业实际”为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不仅需要考虑各高校的办学特点,更需要兼顾工科的实践要求以及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应讲究“时间―空间―方向”三位一体。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学生在各个不同年级的知识储备程度,由浅入深地合理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空间维度上,不仅包含校内的实践环节,更应注重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际锻炼;在方向维度上,立足于不同省份、地区对各类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基于各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与实际条件,将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将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与新兴的光电显示技术、光伏、通信产业相结合,以期培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扩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体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专业实训、课外素质拓展、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这四个部分。

1.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又可分为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三类。

学科基础课实验,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部分整合在公共基础课中,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课内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等课程。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尤为重要,两者分别是今后进行项目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在本专业教学进度中前者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后者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

专业基础课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这一部分实验课程在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将其从传统的依赖实验箱完成实验的固定模式中脱离出来,将课程中的部分实验电路由学生自主设计、焊接。

专业课实验,主要分为统修实验课程和方向实验课程两类。统修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实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方向实验课程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可以包括如电子系统开发类、光电技术类、通信类的一系列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与产业的发展最为紧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中需及时跟上最新的技术方向,紧扣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2. 专业实训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可安排在四个学年的第2学期至第7学期,根据各高校的实验师资、硬件条件,大致有如下几个实训课。

电子认知实训(可安排在第2学期):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包括元器件基础知识、电路板焊接、PCB软件使用和IT企业参观等环节。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3学期):该课程主要配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两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落实课本知识的实践转化,通过有实际功能的应用电路,加深学生对枯燥电子电路理论的理解。

电子工艺实训(可安排在第4学期):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工艺流程的操作能力,通过电子工艺的加工设备,模拟生产流程做出实际产品。

单片机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5学期):单片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开发技术。该课程面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通过若干个实训项目,锻炼学生利用单片机进行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电子创新实训(可安排在第6学期):该课程在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设计需求时的创新意识。在实训内容上,课程可以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题为参考,对电路所要达到的指标做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

电子系统设计实训(可安排在第7学期):这一实训课程在安排上要兼顾各专业方向的特色,这里仅以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为例。在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上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综合大学期间学习的所有专业技能,进行中小规模电子系统的开发;在课程管理上,该实训建议采用企业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由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技术特长、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成绩等作为参考指标进行人员组合。

3.课外素质拓展

课外素质拓展环节分为普适型与提高型两类。前者主要为专业所有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在寒暑假前,可由本专业的校外合作企业根据现有的短期实习岗位来校开展假期实习招聘,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录用人员,其余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其他校外电子企业进行实习。

提高型主要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如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等。报名参赛可采用选拔机制,前期先举办校内培训与竞赛,吸引专业学生积极参与,而后在校内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报名参加校外的正式比赛。

4.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这样的工学专业,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尤其是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这类企业可提供高效、专业的实习环境,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实习过程的含金量,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容易得到同行业单位的认可。

三、通过理念、制度与规划创新,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理念、制度、规划等多方面的支持,结合目前国内高校与电子产业实际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性,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1.在实践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先进工程教育创新理念

众所周知,大学工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合格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者项目。近十年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许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理工类高校提出,并最终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疑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课程体系中,可以由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若干个课程环节来完成一个CDIO项目的实施。比如,在专业学习早期的“电子认知实训”中,抽出专门的学时,引导学生,在参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构思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雏形,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需求方案。而后通过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实训”等实训课程中予以设计实现并完善。最后利用课外实践环节中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样的平台,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形成产品的市场化营销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创造价值的全过程,真正领悟到专业实践的精髓。

2.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教学师资水平,改革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能够做到将专业教学与生产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科教师数量严重匮乏,造成了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生产有较大脱节,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教师考核制度上进行改革,鼓励现有师资积极参加开展技术学习与研究活动。同时,对于工学类专业教师,在项目申报上,学校应鼓励其向横向课题倾斜,加大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在横向课题申报、项目联合开发等方面工作的支持与奖励力度,让校企之间的技术研究与交流,能够实质性地开展。

3.做好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它是工科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建设有效、涉及多学科的创新实验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目前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600多所是2000年后新建的,大都面临着实验室建设经费、场地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校范围内将相近专业的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节省开支,提高利用率。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先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与专业实际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一个贯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全过程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与专业教师潜下心来,从一个个最基本的细节做起,多多地思考,不断改进,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做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夏定元,马 杰,邹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0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