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的感人事迹

教师的感人事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的感人事迹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第1篇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舞台,而学生,则是作为歌唱者我最欣喜见到的听众。

13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突出,不管是科学教学,还是语文教学,都倾注了我的满腔热情。如前几年,当我在科学教育工作中正如鱼得水,应用自如时,学校语文教师出现了短缺,领导们将目标描向了我。开始时,我犹豫、彷徨,痛苦,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当时自己的科学教学正处于开花结果的时候,转教语文学科就意味着我不得不放弃多年擅长的科学教学从零开始。对于即将踏入中年的我来说,不得不面临人生一个重大的挑战。 “干还是不干?”历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我的良知告诫我:要为五十多名学生负责。此时,我毅然以大局为重,放弃了自己的科学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并不熟悉的语文教学中。之后不久我又担任起60个孩子的班主任工作。一下子面对并从事着不熟悉的语文及班主任工作,我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从此研究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成了我的必修课,别人都休息了,我中午还在加班加点,晚上前后楼的灯光全部灭了,而我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二、三点钟。这些日子里,每天我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个小时左右,但我不后悔,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我别无选择。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就代表学校在“首届初中说课竞赛”中主讲了语文说课《散步》,受到上级领导及听众的好评。后来我执教的《归园田居》获得了县级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在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我所教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上学期,我所教学生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优秀率高达85.5%,及格率为100%,全班平均分为89.6分,在全校文科考核中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从七年级上学期就开始给学生进行“快乐习作”训练,才短短的一年,孩子们写出的作文集足足有三本之多,既有质量亦有数量,而网络“快乐习作”开设,则令更多老师感到震惊,因为大家发现,许多家长也忍不住加入到写作中来,一起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与众不同”,我和我的学生们真的做到了!

二、教科研等工作:

我庆幸,我能同那么多如我一样的歌者,以文字的形式谱奏新曲。融入到教育改革交响乐的美丽华章中。

近两年来,我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教改颇有一些收获。现在,我是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成员、荆州市语文教学研导小组成员并实施新课标课堂教学。通过刻苦的研究,我所撰写的《解读文本、拥抱生活》获得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获得全国“树人杯”论文评选一等奖 、《浅谈现代化语文教学》 收录《中华教育文库》、散文《绿》发表于《三峡文学》上、并成为《三峡文学》的特约记者,教学案例《三读杜甫》获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新课改研讨活动一等奖。

三、班级管理工作:

人说,没当过班主任工作,不知道其中的甘苦。自从我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起,我就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现在我带领着孩子们快乐、健康地走出初中。

在班级管理上,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有加。每天很早来到教室,帮助学生开门、协助孩子们打扫卫生。课间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游戏和运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精心布置班级墙壁,力求让每面墙都会说话;我还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创造性的创办班级网站,在线与家长进行“学生习惯养成”等讨论活动,加强了家校的沟通,并把班级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上学期我的主题班会“做文明学生”获得全校第一名,这个学期,我创造性的开创了主题班队课新局面,家长参与了我设计的《学会感恩__做知礼行孝好少年》主题班队会活动。在队会上,家长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实属不易,受到了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幸福缺失;影响因素;实现路径

幸福不是一种可以直接触摸的物像,而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主观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又可以通过我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去获得。高校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职业活动,令很多人为之向往。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而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正在日益流失,尤是相当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和幸福。本文尝试从人文观照视角下探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其实现。

一、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建构和谐教育

(一)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现阶段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集中在三十岁左右,而且越来越多的80后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这也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稍有懈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在工作中感到困惑,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体验从根本上制约着职业幸福的获得。因此,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动机,提高对自身的职业要求,促进对自身专业技能及知识的渴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稳定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从事这一职业的成员的特定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身正垂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幸福起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部过程,始终关联着教师对职业生活的创造和享受,是构成教师职业幸福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因素。” [2]反过来,教师职业幸福的自我实现,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还可以让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更强的热爱,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若要让青年教师安于清苦,淡泊名利,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必须提高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感,让他们快乐教学,轻松生活,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增强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眷恋。可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利于提高师德水平,稳定高校教师队伍。

(三)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有助于建构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进步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只有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才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才能体验到幸福。在这种大的氛围中,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与学生之间形同朋友,能与之交心,备受学生尊敬爱戴;与领导之间真诚相待,可以得到领导的信赖。青年教师的这种幸福感有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对于学校的责任感,增强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只有有了这种主观体验,才能进一步稳定青年教师的情绪波动,安心教学,乐于教学;有助于尊重和保护好青年教师的首创精神,使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无疑,这些都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助于学校的发展进步。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多元因素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此说法,教师职业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职业。那么,今天的教师,尤其是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师为什么缺乏这种快乐的体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到这种幸福的体验。具体而言,影响原因是多层面的:

(一)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及偏见造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流失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在我国一直格外受到尊重,被誉为“蜡炬”、“春蚕”。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符号还是文化标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都被无形之中夸大了,而且社会对这一职业给予太多的附加荣耀与绚烂。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支配之下,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显然就会不自觉的拔高,甚至是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要求苛刻至完美,这种救世主的情结把教师推向上神坛。尤其是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苛刻要求,让很多青年教师不敢展现个性,必须时刻保持沉稳淡定,不能有任何错误出现。实际上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职称较低等因素,其住房、收入、福利等往往处于较差状态。因此,社会大众对青年教师的极高期望及完美要求与对其物质及精神需求满足的不相和谐性,也容易引发教师们职业倦怠的精神危机。把道德与幸福对立起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当下更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流失。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从根本上制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获得

幸福感的获得不仅仅与日常生活中的金钱、地位、名誉、成功等因素相关。真正的幸福还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的技巧。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学历高,知识渊博,往往会恃才傲物,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任务不屑一顾,认为大材小用。这种态度会影响到领导对于青年教师的认识及评价,使两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僵化甚至是恶化。同样这种心态存在于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把老教师给予的谆谆告诫看作是倚老卖老,摆架子。由于年龄相仿,青年教师缺乏上课经验,不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待学生态度强硬,批评教育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极易造成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恶化。身处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之中,高校青年教师要想从教师这一职业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只能是天方夜谭。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自身生活工作环境的适应,影响到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肯定,从而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三)高校管理制度的刚性化,造成了对于青年教师的精神关怀的缺失

在一些管理学理论中将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忽视作为社会生产重要的一个要素――劳动者。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刚性太强、功利性凸显,而放弃了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人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造成对于教师的精神关怀的缺失。

在高校生活工作,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必须遵循高校管理者制定的规章制度。然而有些管理制度往往在设计制定时缺乏人性化,例如对于教师的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通常把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等与教师的经济利益、个人荣誉挂钩,这样极易挫伤教师的尊严及工作的积极性。过分地重视功利性的竞争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只会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职业焦虑、情感压抑。这不仅会带来青年教师内心自我质疑的痛苦感,也会使其失去获得职业幸福的源泉。

此外,这种幸福感的获得还与青年教师自身的教龄、职称、收入、职务等因素有较大的关联。因此,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复杂的。只有找到这些影响因素才能真正帮助青年教师获得职业幸福。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路径

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让高校青年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仍需要做很多实际工作。

(一)高校青年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积极寻求和感受幸福

从教师主观因素来讲,要获得职业幸福,教师自身就要有长远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把教师职业作为其职业理想,那么他在职业生活中就缺少了动力。迫于外在的压力和无奈,他也许会付出劳动和汗水,但他很难享有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幸福。”[3]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与认可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评价,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会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要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正确认识教师的人生价值,就必须要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首先要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长远职业选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及职业价值观,而且要脚踏实地。“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的理想和激情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这种理想和激情,将使他一开始就不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把它当作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业。”[4]因此,要提升广大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价值观,并在职业生活中积极寻求和感受幸福。

(二)高校要坚持以师为本,落实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为青年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提供环境支持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状况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与高校发展及社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并逐渐成为制约高校长远发展的瓶颈。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观念。高校必须尽可能的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一切制度支持及物质保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完善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待遇;保证师资培养经费到位,满足青年教师个体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进修和培养需求。通过这些举措,让高校青年教师深切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关怀,让青年教师置身于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之中。

(三)社会要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使青年教师能从其职业中体会到自豪感,从而获得更强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体重所处的位置。总体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有“神的要求,乞丐的待遇,弃儿的命运,无端的骂名”。虽然这种观点有些极端,有些悲观,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付出与其社会地位极不相称。虽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把高校教师视为国家发展建设的宝贵财富,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但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再加之高校教师队伍日益庞大等因素,我国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尊师的观念。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改善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环境;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人本理念出发,使青年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让学生真正做到的尊重青年教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唯有此,才能进一步增强这一职业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使更多的青年人愿意投身到这一职业中,并且通过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及肯定,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尊严感、自豪感,并从中获得幸福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袁兆春主编.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01.

[2]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6.

[3]王传金.教师幸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05.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教师 认同感

管理是一个人或更多的人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单个人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用人是管理的核心[2]。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学校各项事务的主要承担者,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近年来,有些学校人才流失严重,培养和留住优秀教师的“名师战略”成了学校管理中领导者颇感头痛的件大事;学校宏伟的发展蓝图得不到教师们的认可,领导的决策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大打折扣。面对此种困境,学校管理者会想到运用经济或行政手段来强制解决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了从管理心理的视角来分析问题[3]。这就涉及到管理心理中的认同感问题。

一、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三种认同来源,物质性认同、理想化认同和形式上的认同。物质性认同来源于商品及东西;理想化认同来源于共同主张、态度和价值观;形式上的认同来源于传播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组织和安排。这说明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对学校的理想化认同。

二、教师的理想化认同是学校效能的重要基础

教育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有效的学校管理即学校效能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服务的质量问题。教育质量取决于学校领导者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师管理,而学校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绩效。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重视教师管理这项重要工作,重视教师理想化认同感的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绩效,提高学校效能。

三、如何提升教师理想化认同感

1.认同感来自共同愿景

教师是有文化素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所组成的,教师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愿景是产生理想化认同的源泉。认同理论告诉我们,同一群体的人都有内群体偏向,教师都有集体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服务的学习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希望个人在集体发展中得到提高。学校发展规划决定着学校近些年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获得教师们的认可,形成教师们的共识,得到教师们的支持和拥护,可行性和操作性就会比较强。否则凝心集力实现目标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共同理想、愿望和诉求,就像一块大磁铁很快就凝集起教师的心,形成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好局面,好氛围。

2.认同感来自于人文关怀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现代学校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要求重视人文关怀,以教师为本,确立信任、尊重、关心教师的管理观念。教师虽然是被管理者,但也是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完成者,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决定者和保证者。所以要认真了解把握教师的思想意识、业务水平、能力结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等特点,充分尊重教师的工作、人格及合理需要,全方位地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尽其才、尽其力、尽其用[4]。

这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理想化认同感,就要关注教师个体认同感,让教师个体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教师群体是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人性的,个性发展是得到鼓励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只有人文关怀才能得到教师的情感回报,认同学校管理,自觉自律,自我约束,并自觉主动为学校做贡献。

3.认同感来自文化传承

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具有的自己稳定的优质的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每所学校都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是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去适应环境,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成果的巩固形成的。办出各自的学校特色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针对学校教育现实为学校领导提出的一项明确任务。所以,是否具有创办特色的理念以及能否取得创办特色的实效,是衡量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标志[4]。

因此,学校管理在立足学校实际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学校办学历史,传承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办学理念,构建价值引领下的学校文化氛围,这样的文化建设容易在教师群体中引发共鸣,激发理想化认同,提高教师的认同感。

4.认同感来自成功体验

现阶段学校内部分配机制改革主要做法是实施校内结构工资制。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学校发展情况决定者教师对学校认同的程度。学校发展得好,老师能分享学校发展成果,教师归属感、认同感就比较强,工作积极性、热情程度都比较高,更希望能为学校多做事,取得更多的荣誉;反之,学校发展不够理想,老师羞于提及所在的学校,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为学校工作的热情都受到影响。每一项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每一次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对教师们来说都是一种鼓励,更是对自己参与学校建设的一种肯定,工作有成绩,辛苦有回报,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就更大,对学校认同感就更高。

四、重视教师理想化认同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才流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件要事,也成了学校不可忽视的维系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优质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可珍贵的资源。

优质教师队伍需要优质的管理服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必须依靠教师,现代学校科学民主的管理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要发挥好教师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必须提升教师的认同感。

1.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提升教师的归属感

学校领导者重视提高教师的组织承诺,教师就会找到其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工作责任心因而得到增强,而不会马马虎虎,工作心不在焉,对学生和同事不冷不热。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是与其归属感相联系的。教师归属感的外在表现是,无论在学校中扮演何种角色,教师都因为是学校的一个成员而自豪,学校就是自己的心灵依归。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就乐意做好学校安排的工作。当所有的教师都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本职工作时,学校也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事业忠诚度,强化学校凝聚力

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由于发展所需资源的需要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学校领导者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不能不团结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提高学校效能,取得社会的满意和信任,赢得发展空间。教师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是学校凝聚力高的前提。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己任,跟学校患难与共,学校方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其实,厚积教师的认同感只是留住优秀教师的手段之一。教师认同感的实质在于,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依据,来实行教师管理。学校领导者通过厚积教师认同感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效能的目的,进而树立学校品牌,这才是厚积教师认同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师的组织承诺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应用研究,2005(3):341.

[2]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皱渝.教师的认同感助力于学校的发展[J].师资建设.2012,(19):70.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认同感,参与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老师强烈呼吁加快城乡幼儿园的统筹发展,促进幼教事业整体均衡发展,争取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同时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众所周知,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先决条件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1]。(在本研究中农村是指除县镇以外的广大乡镇和农村)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我们分步骤进行了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

一、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查阅和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中对培训的对象、内容、形式和考核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除了常规的园长培训、新课程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外,在2010年增设了专门的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说明高度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已不再是口号,已经付诸于实施。调查中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高度认同感。其中认同感,认为继续教育很重要的为65.6%,重要的为30.62%。访谈中,参加过继续教育的教师多数对学习情景记忆犹新,对不能经常有保障地参加继续教育深表遗憾。

(表1)教师近5年参加继续教育的频率分析表

 

培训次数

1-2次

3-4次

5-6次

7-8次

9次以上

百分比

3.4%

11.3%

20.5%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 传感器 ; 教学改革

1 引言

信息革命的三大重要支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而传感器及测试技术是信息领域的源头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促使智能设备在工业自动化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这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作为一所独立院校,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结合电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电子教研室整合了本校的实验资源,进行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2 传统传感器教学模式面对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核心,传统的传感器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传感器种类繁多,老师在教学中通常遵循教材内容,逐一讲解传感器的基础知识、检测理论、弹性元件以及电阻、电感、磁电等上十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同时,实验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耗费了大量课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的是零散的知识点,没能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传感器以及相关课程有综合应用。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于现行传感器检测技术。社会对各种电子设备智能化、集成化的迫切需求使得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检测理论层出不穷,而目前教材的内容还局限于21世纪初、中期。学生在这些旧知识的学习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有限的课时里,本应重点讲解的主流知识却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第三,教学过程不够直观生动,学生兴趣缺失。传感器课程的教学在大三完成,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相关专业知识。与这些科目相比,传感器课程入门较易,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能放幻灯片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及其应用,缺乏与实际器件接触,所以在学期过半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显然,这种状态对于传感器课程的学习极为不利。

3 任务驱动法在传感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任务进行主动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学生相互协作、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1]该教学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1围绕任务的实现设置教学活动

常规传感器教学是逐章解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每一章的内容都是遵循原理、测量电路、应用这三大环节讲解。由于每一种传感器的测量原理都是将非电量转化成传感器参数的变化,然后通过测量电路检测、筛选,所以易于掌握。而测量电路也主要是桥式电路,差动变化,这些内容学生在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相关课程中都已经学习过。所以,随着课程的深入,当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新鲜感降低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减退。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应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现以电子秤制作为例,任务驱动法教学按以下步骤实现:

(1)设置任务

制作一个电子秤,要求测量范围2kg,分辨力1k,测量精度0.5RD±1字,并用液晶显示。这个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接近,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之有目标地学习。

(2)确定设计方案,引入新知识

首先简介电子秤是将压力转化成数字信号的装置,然后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一组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电子秤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秤设计方案

在图1中第一个环节,压力转化为电信号可以采用电阻式、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等多种传感器,老师在教学中先重点讲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测量电路。而后面的三个环节不仅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而且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现,老师只做适当指导,将学生分组,并要求各小组拿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以此激发学生主动融合新旧知识,初步培养他们开放的设计思想。

(3)任务拓展

当设计电路通过仿真实现后,再要求学生采用压阻、电容等其它传感器实现设计目标,并要求学生对比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最终以电子秤这一个任务实现了多种传感器的学习。当然,老师在教学主要讲解传感器的相关知识,其它部分的设计只做简单指导,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训练他们科研的能力。

3.2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间

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传统的以课本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整个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操作。所以我们将总学时的1/2作为实验课时,并利用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要。[2]为了鼓励学生思考、自学、相互交流,我们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安排5到6人,做到高低成绩的学生皆有,将他们组成一个团队,学习较好的组长分配任务。当任务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根据设计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难易程度共同进行评分。对评分最高的设计方案由学校提供全部经费制成实物,其它方案则提供1/2的实验经费,通过这种方法既可在学生中实现有序竞争,又能为我校培养选拔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优秀学生。同时,我系拥有PCB制版、焊接等相关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学生可在课余进行相关实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

3.3分阶段设置合理任务

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的有电子温度计、电子秤、测距仪、测厚仪、流量计、机器狗、智能小车、智能机器人等。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由易到难安排2到3个任务。任务安排要使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最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最终学生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重点完成一个实物,其它的任务用仿真完成。

4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在传感器教学中的应用,深化了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用。我系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学生在2010年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才刚刚起步,未来还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