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赤壁赋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上睑皮肤松弛;临床特点;对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0-0-0

上睑皮肤松弛多因皮肤质地老化和组织下垂移位引起,皮肤质地老化表现为皱纹加深和弹性减弱为主,组织移位的表现是以中外侧皮肤松弛下垂为主,形成上睑部的畸形,严重下垂可致视力障碍,容易让人感觉到不精神或上睑部老化加速[1],随着人们对容貌美的追求,上睑皮肤松弛严重影响睑部的形态完美,各种整复方式越来越受到要求年轻化女性的关注,也是整形美容医师的一个挑战的难题[2],是较为常见的眼部美容手术[3],笔者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11年经整形美容外科门诊确诊的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患者的年龄、职业、手术方式等临床相关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研究、探讨我国该地区两个民族之间的临床特点及差异。

1 对象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资料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011年经整形美容外科门诊确诊患者,本组共208例上睑皮肤松弛患者,均为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与汉族女性,其中维族82例,汉族126例,年龄从28~72岁,纳入标准:凡身体健康、精神正常、主动要求上睑松弛整复术而又无手术禁忌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在新疆地区生活不足10年者,以及资料不全、不清楚的者,均予以排除;②患眼疾者、面神经异常、眼球突出明显、要求不符实际;③首次确诊不在纳入时段范围内。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去皮重睑术来修复上睑皮肤松弛,根据汉族和维族的面部特征采取不同的去皮重睑术:汉族术式:根据汉族人个体差异在距睑缘上6.0~8.0mm处设计重睑切口线,手术切除多余皮肤约2.0~10.0mm,维族术式:根据维族人个体差异在距睑缘上8.0~10.0mm处设计重睑切口线,手术切除多余皮肤约4.0~14.0mm, 从内眦角开始由内到外用美蓝设计出正常的重睑弧线。以此线为基线,用整形镊子轻夹起松弛的皮肤,以睫毛、眉毛不变位为准,画出与重睑线相当的弧线, 上、下切口线可沿鱼尾纹方向向颞侧延长两线汇合。两线之间为去除的皮肤,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加适量的肾上腺素(无禁忌者),每侧注射0.2~0.4ml行局部浸润麻醉;切除多余的皮肤, 并切除睑板前部分眼轮匝肌, 显露其深面的睑板及上睑提肌腱膜。根据情况切除脱出眶隔脂肪,闭目下调整切口上下两侧皮肤,无需切除深面的眼轮匝肌,去皮重睑术可以通过调整去皮的多少来解决有内眦赘皮患者,彻底止血后用5-0号丝线按常规重睑术缝合,术后口服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5天拆除缝线。

1.3 统计学分析:将各项指标结果数量化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年龄、职业、手术方式的例数的计数治疗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和 2检验, P

2 结果

患者的年龄构成比分布情况见表1,维族女性较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的年龄明显提前,患者的职业构成比分布情况见表2,两个民族中工作职员共95例所占比例最大,为45.7%,农(牧)民60例占比例第二,为20.8%,患者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的情况见表3,手术方式在维族女性和汉族女性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 2=5.519,P=0.025),说明维族患者更常用维族术式,即去皮较多的宽重睑术,汉族患者更常用汉族术式,即去皮较少的窄重睑术。术后随访一年,术区无瘢痕,根据术后的患者对眼睑的自然形态为标准分为:满意和一般两类,维族共行82例去皮重睑术,有73例患者感觉效果满意,汉族共行126例去皮重睑术,有122例患者感觉效果满意。

3 讨论

相关报道认为新疆维族具有较多的高加索人种特点[4],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颅面结构特征提示面部皮肤松弛存在种族差异[5],面部形态的变化受遗传学、功能、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本组208例也发现此特点,维族患者与汉族患者上睑皮肤松弛有显著区别,考虑可能与不同人种眼部解剖不同如维族人上睑皮肤较薄随年龄增大上睑松弛明显加快有关,但汉族人相反,也不排除维族人长期从事紫外线照射较强户外活动致累积性日光照射的因素所造成的皮肤光老化所致,还是与维族人面部皮肤结构的遗传基因、饮食结构有关,一般认为,随年龄增大上睑皮肤松弛程度会逐渐加重,但本研究未发现此特点,大于70岁人群反而就诊人数减少,可能与地方经济水平有关,此人群对美容的需求性降低所致,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从患者职业看,本组资料208例患者,两个民族的发病率最高为职员(45.7%),其次是农(牧)民(20.8%)。结果表明从事不同职业患者间存在差别,以职员居多。考虑可能与职员的工作环境、长期高脂饮食有关、新疆地方时差使作息时间不规律所致,同时这类人群对美容的需求性较高,农(牧)民发病也偏多,结果考虑新疆地区工业相对发展滞后,该地区长期从事农业人口较多,接受间断累积的日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有关,但也不排除收集样本量偏小和新疆地区人口结构有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从手术方式和术后效果来看,维族和汉族在手术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维族常用去皮较多的宽重睑术,汉族常用去皮较少的窄重睑术。因两个种族面部形态有明显的差异性,眼部特征对眼部美学影响的比较大,维族有高耸的眉骨、深陷的眼窝、突出的鼻梁及颧骨、棱角分明的面孔的特点[6],同时眼周的形态与明显的区别,维族的眼裂长大、上睑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眼轮匝肌没有汉族人发达,眶隔脂肪较汉族人少,睑板较厚较宽,睫毛较多而较长且上翘,内眦赘皮较少汉族人少。汉族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重睑的宽度设计明显高于汉族,去皮时维族明显多于汉族,同时眶隔去脂较少,近年来有学者[7]认为内眦赘皮是上睑眼轮匝肌于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所致。汉族人发生率较高,国内外许多学者探索方法,如横切纵缝法等[8],但是我们通过去皮重睑术可达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可保持眼睑的自然流畅的形态,去除皮肤到位,还要做到睁眼时重睑线弧度流畅,重睑两侧形态对称,宽度与睑裂长度比例适当,睫毛缘均匀显露,睫毛方向水平微翘,眼神表达自然、柔和。切口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设计主要根据皮肤松弛程度、 皮肤弹性和患者要求综合考虑。去皮量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求在自然闭目情况下, 铺平切口上下皮肤, 以两侧皮肤刚好对合为准[9],总的原则是[10]仅限切除脱出的脂肪团。若去除过多,易造成眼窝凹陷, 更显苍老。有学者认为切除组织的多少至关重要[11],汉族人上睑美感需要有一定的丰满度来保证,不然会造成疲惫、憔悴和衰老的感觉,对于术后效果的取决于种族审美标准,一般和审美标准应和自己的民族特征相符合,独有的容貌特征资料对该民族的容貌学的发展至关重要[12]。

本文回顾分析了对比性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临床特点 ,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上睑皮肤松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健,姚荔湘,余力等,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的个体化整复[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6):673-674.

[2]陈婷婷,李为儒.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0):1200.

[3]赵萍萍.中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998-1000.

[4]王培英,汪连兴,史庆礼等译.人类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564-574.

[5]靳华,罗颂椒,白丁.新疆维族正常成人颅面硬组织结构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1,9(4):179-181.

[6]陈晓玲,程飚,郭云,等.新疆地区重睑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5):572.

[7]冯越蹇,张海明,胡守舵,等.内眦赘皮分类及相应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4):512-514.

[8]周孝麟.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ll(6):366-367.

[9]张永玉,殷翠玲,丛涛,等.上睑皮肤松垂两种去皮量方法比较[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94.

[10]赵宏武,郭新志.中老年人去皮重睑术的技巧[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6):317.

[11]干季良 译.重睑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1):19.

赤壁赋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思辨力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思辨力的要求与高中学生思辨力现状的距离,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语文训练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能力形成的源泉之一是经典的文本和永远鲜活的现实生活。这些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丰富矿藏,供我们去开采。解读文本与思辨现实的有机结合是教师借助阅读教学进行思辨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教师确定话题,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确定话题,学生以所解读文本内容为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思辨。这是对学生思辨力的进一步提升,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使某一角度的内容成为老师确定好的话题的引子或论据,进而展开联想,对话题进行充分的思辨。

这个阶段师生可以将数名学生思辨时材料的取舍做对比赏析,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材料进行思辨的能力。

1.学习小说《药》时的训练片段

确定话题:悲剧

悲 剧

人生的悲剧源于缺少理解。

夏瑜为革除封建旧制度而流了血杀了头,本来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的,倘能为大众理解并得到支持,也就够了。但为群众谋利益,求解放,群众却吃了他的血,被杀与狱中斗争成了群众在茶馆里谈笑的料子,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上坟时也为自己的死法而在别人面前感到惭愧,这不仅仅是夏瑜的悲剧,更是无数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剧。

……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悲剧。

2.学习小说《项链》时的训练片段

确定话题:虚荣

虚 荣

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超过别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场面上有时不如人,却硬装着比别人强,场面下,我们的努力,追求到了曾经虚荣过的生活,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正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我们不能有玛蒂尔德式的虚荣,面对贫穷,梦想财富,只知道哭闹与忧愁,没有付出过真正的劳动,真正的钻石项链也挂不到她的脖子上。假使她嫁过去就辛勤劳作,十年之后代表身份的那挂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不就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了吗?

……

由此看来,有虚荣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劳动创造了美,不能为美好的前景付出劳动而自叹命薄。

经过此阶段的练习,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思辨的水平普遍提高。此项课堂活动,使思辨训练成了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其语文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二、确定辩题,开展课堂小辩论活动

学生思辨逐步达到了有的放矢,接下来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量的积累和思辨的质的飞跃,文本解读中有一些人文性的东西会因社会的发展、个性的差异或吸收或摒弃,而这些也往往是论辩的好话题。以下是学习古代散文《赤壁赋》时的辩手总结陈述片段:

确定辩题:当今还要不要有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取与不取”的人生态度?

正方:我方认为当今还应该有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取与不取”的人生态度。

首先,苏轼所谓的“取”,指“取”能够寄托人们的精神生活,就如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取”清风、明月、江水、扁舟,陶醉于其中,能够求得精神上的愉悦。而不“取”的是给人心灵带来阴影的东西,如名与利。这样看来,处理好“取与不取”能使我们身心愉悦,而身心愉悦是人们生活的终极追求。

其次,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取与不取”使身心愉悦的实例。学过《荷塘月色》,大概谁也不会忘记朱自清所拥有的“荷香”“荷花”“淡淡的月色”,他也陶醉于其中了。学过《故都的秋》,谁也不会忘记郁达夫陶醉于北方那出奇的秋中。

第三,生活中有很多反面的实例告诉我们,名和利不可强取,有人因为名誉而点头哈腰,抽掉了脊梁骨活着,有人因为几百元的小利而大费口舌,有人因为眼前金钱利益而身陷囹圄。

基于以上原因,我方认为当今还应该有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取与不取”的人生态度。

反方:我方认为当今不应该有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取与不取”的人生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九百多年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来经过了封建王朝,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了,一个企业如果不提高知名度,不取名,不求名,将何以存在?何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并发展壮大呢?

其次,从个人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讲,你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自然而然就要求人们去取名。打个简单的比方,将金子和石块放在一起,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金子,因为金子有光芒,那么人的光芒只能靠自己去追求,即使再苦再累。

由此我方认为当今不应该有苏轼在《赤壁赋》里提出的“取与不取”的人生态度。

在以上的辩论中,正方学生对《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加深了,联系社会生活中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辨,强调人的精神的相通性。反方学生更强调社会的发展变化,从积极入世的态度去关注名与利的问题。

赤壁赋赏析范文第3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文本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尝试。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从前台到后台的角色转换,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把课文通过图片、电影等形式传达给学生,用画面呈现课文,从而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些老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一味地追求语文教学的审美、应用,把阅读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写作技巧的模仿,缺乏对文本本身蕴含的文化传统、思想火花等的亲近。

那么怎样进行文本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阅读能力的提升?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在文本层面,不同的文本形式有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内涵。通过文本我们既可以欣赏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欣赏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的迤逦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既可以欣赏作者着意营造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也可以欣赏作者尽心打造的或圣洁或光辉或质朴或瑰丽的心境……

因此文本教学也必须实现三重境界:现实主义层面境界,艺术涵义层面境界,美学哲学层面境界。

境界一:现实主义层面境界

现实主义层面是文本带来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确指意义。我们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才谈得上理解更高层次的意义。

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神奇的,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歌,就是一个意境,走近那花那草那天那地,怎么走也走不出文字所织就的铺天盖地的美感。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里写道:“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语言文字因语音、语调、语气、语序等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蕴。韩愈在《师说》中针砭时弊,痛斥士大夫之族,一个意思,多种句式,运用丰富的语气来表达。“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先从疑问语气始,而后判断语气,最后以反诘语气作结,错综变化的语句,使批判力透纸背。

语言文字构成句构成篇,融入作者丰富的情感,融入作者的匠心独运。老舍在《想北平》中写道:“我真爱北平”“这个爱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真想念北平呀!”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直抒胸臆,感情如岩浆喷涌而出,火热灼人。这爱的诗篇、爱的欢歌、爱的画面,形成了立体的强大的视觉、听觉上的威压,来不及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地震撼。作者一开篇就借用反复的修辞创造了“全方位”的、难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畅激昂的审美感受。

如果每篇文本都能从文字角度去挖掘,那简单的文字又能挖掘出多少美?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挖掘其语言因素,注重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模访乃至创造。

境界二:艺术涵义层面境界

艺术涵义层面是指文本带来的丰富的艺术内涵,理解艺术内涵离不开读者丰富独特的个体感受。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生体悟都会使艺术涵义涵盖面不一样。这时师生间可以互相充实相互拓展,通过审美想象审美超越来共同进入自由审美涵义的广阔空间。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可以说文字优美,气势磅礴,亮点纷呈,字字珠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学生一般理解为写出了鹰的矫健有力、鱼的自由轻快。我们不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做进一步的探究:通过这两个字我们还能观照到哪些独特的审美视角。有些学生通过审美想象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蔚蓝的天空,清澈的碧水,水天一色,蓝天在碧水中投下倒影,置身其中,分不清是碧水还是蓝天,诗人已经物我两忘,眼中的鹰鱼一体,一个翔字传出的是一个画面,更是一种心境”。从这个层面上讲,后者的理解远远超越了文本,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注入了自己个性化的审美解读。

在解读韩少功《我心归去》“为什么作者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这个问题时,一般层面上理解:作者通过故乡贫瘠肮脏和异乡风雅富贵物质上的对比与我在异乡感觉到冷清、虚空、发疯、孤寂和我在家乡感觉到亲切、激动、幸福精神世界的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尽管故乡异乡物质天壤之别,但我和故乡的心灵之约是作者的心偷偷归去的原因。在理解物质层面这个问题时,一般都局限地理解为物质层面的对比是精神层面的一个衬托。深究文本,我们又会发现,作者在文本第七小节写道:“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文心雕龙》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不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解读文本,作者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感、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观照自己的故乡,在他眼里,故乡的一切都是令人神往的,包括别人眼中的丑。基于此,他也有他对故乡独特的审美观,即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也正是由于故乡的贫瘠肮脏,才成就了故乡的美。那么“我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的原因不妨可以理解为故乡独有的美和我对故乡特有的感情。

境界三:美学哲学层面境界

艺术涵义只有经过反思转才能产生对世界人生意义的真正领悟。在这一层面,审美意象转化为美学哲学范畴。

《赤壁赋》这篇古代散文,仅仅赏析文本的字词句,达到现实主义层面境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透过文本感悟苏轼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苏子通过“水”和“月”特定的审美意象,向读者传达出“变”与“不变”的哲学观,从而表达他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仍然豁达乐观的心境。要理解这一层面的内涵,还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苏轼几起几落的人生际遇的大量背景资料,借助《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对比赏析,结合余秋雨的文章《东坡突围》以及坡的一系列诗文。只有这样“水”和“月”审美意象才能提升到美学哲学层面。

赤壁赋赏析范文第4篇

文/杨敬科

对秦腔的嗜好,或许终生难改。从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在简陋的乡间戏台下,远远看着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心中就有置身其中的渴望。小时候经常看乡戏、逛庙会,那曾是我们最大的节事,至今仍记忆悠长。回想起来,因为喜欢秦腔,当时本来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变得趣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时,秦腔的演出市场相当红火,每逢过年过节乡上都会唱大戏。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再长大些,只要村子附近演秦腔,我经常会昼夜连着看。每次看戏,当板鼓或铃声响起,绛红色的幕布拉开,敬畏与神圣感莫名地自体内升起。

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剧种,经一代代人的传承,越见博大。投入看戏时,人置身在假定情境里派生出的充满独特的魅力,主音的板胡那一股畅快的调子,竟能让人产生“浑身的血脉都通了”的错觉。秦腔不光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还应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这或许是秦腔艺术绵延发展的根源所在。记得河西嘉峪关城楼戏台两侧有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我始终认为,从小喜欢看秦腔,特别是那些传统剧的熏陶,对养成自己的个性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如今人到中年,对秦腔的痴迷依旧。秦腔已深深地融进我的血脉了。进城已近三十年,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或供职,我都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和参与秦腔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有一段时间在张掖挂职,我通过协调企业赞助,给当地院团解决困难。前几年,我还结合本职工作,投入创排了《百合花开》等多部卫生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今年又多方争取资金,为老家新建一座戏楼和文化广场,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桩心愿。

眼下工作感觉疲惫的时候,尤其是周末没有了精神与体力之压时,还是特别喜欢找剧场甚或茶园看戏。特别是当看到退休老人洋洋自得的生活时,竟开始憧憬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时秦腔必定依然是我钟情的主角。

(选自201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技法一赏】

有序记叙,表露真情。文章主要记叙了自己与秦腔亲密接触的情形,表达出了对秦腔的喜爱之情。文章的记叙脉络清楚,思路清晰,从小时候家乡秦腔表演的盛大场面,到中年时对秦腔的钟情与痴迷。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秦腔的巨大魅力,还能真切地了解到秦腔的演出情形。文章自首至尾,在字里行间都灌注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跟踪演练】

1.提取信息。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腔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在第二段就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秦腔的特点。

2.感知内容。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自己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的嗜好。那么作者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嗜好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文中描述儿时和中年时期两个阶段喜爱秦腔部分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具体表现。

3.语句品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赏析散文中的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来进行。很明显,这个句子主要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对秦腔的爱,解题时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意犹未尽”“还想”“抑制不住”“蹑手蹑脚”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

4.写法探究。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文章第二段是介绍秦腔这种艺术形式,与前后文的叙事不是一脉相承的,应属于插叙。回答其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秋水

文/胡竹峰

立秋后,所在的城市雨多了,整天整天下。那雨瘦,枯寒地在天空飘着,细且长,迎向地面,盈盈浅浅,像刘旦宅笔下仕女的凝眸。

清晨,秋水满帘,雾气正浓,远处街道有积水反光,街道旁的花木仍旧依青偎翠,感觉已满目秋水清凉了。老城区墙角的青苔幽幽散发着秋意,爬山虎枝叶凋零,只剩一身虎骨,嶙峋静默。薄雾中,汽车尾灯昏黄的光泅开来,心里变得闲淡,睡意也越来越淡。人行道上的灰衣人举着伞,挡得住秋水,挡不住秋意,缩着肩膀,茕茕独行。空街行人寂寥如白壁一纸挂轴。几户人家阳台上的花草,蓬蓬散散。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秋天最让我沉迷的是行云和流水。秋天时候,我在故乡山冈上,双手枕头仰观行云。少年的时光忧伤阴郁漫长。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日子竟也凝结成铃铎,叮叮当当响在心灵的角落,悦耳澄澈,盈盈一握,使人怀念。或许和秋水有关,秋水照映了过去。

秋水下的乡村是桃花源,清静独孤。池塘两侧的石头窠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垫坐在上面,凉意袭人,坐得久了,才觉出热来。细脚蜘蛛在旁边爬,也有一种叫百脚虫的东西懒而蠢地蠕动。山涧的溪流在谷底躺着,干净透明如同融化的水晶从石罅间漱流,水中石子被淘洗得颗颗浑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定是在秋水之岸。春水青嫩鲜亮,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夏水走泥,洪波涌起,是人生的第二阶段。秋水无声绵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人生的第三阶段。坡写《赤壁赋》正是中年时候,也正是秋天。我一厢情愿地想,一定是秋水让苏轼情不自禁。情的美好正是不自禁,情的痛苦也是不自禁,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缓慢却义无反顾。

《赤壁赋》中,我看见秋水笼罩一切,是节令之秋水,也有庄子的秋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庄子与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通体清凉,风的肃穆中虫鸣唧唧,作金石声,远处田野翻开的泥土以及田野小径上乱栽的枫树,更接近他们文字的氛围。

很多年前的庄子和苏子,在一个小院落中老槐树下的瓦房或者茅屋中轻描淡写,抒怀追忆寓言。秋水自树干枝叶间漏下,心思澄明,若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滓渣无凝滞。秋水流入庭院,不成烟,不成雾,自成一片雨帘。不知不觉中,天已垂暮,柴门静掩,沾泥的草径是有人回家了,粗朴的桌椅上放着陶碗。

在庄子那里,秋水弥漫,无处不在。苏轼的秋水盈盈如一杯清茶。庄子在秋水中游泳,另有一番快意的萧瑟。苏子在秋水中驾一叶小舟,举杯盏且饮且行。人生如蜉蝣置身于天地,渺小如沧海一粟,只在须臾,不像江水滔滔无穷无尽。携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这些都是梦,人生的憾恨只在秋风秋水秋思中。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技法一赏】

纵横想象,见景生情。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秋水所形成的独特景象。文章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清晨秋水弥漫的城中之景,还回忆了农村秋天的行云流水,进而放飞思绪,勾连起秋水的文化色彩,叙说了苏轼和庄子对秋水的独特感受。文章联想丰富,感情真挚,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跟踪演练】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谈及庄子和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庄子和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要以秋水为题?

赤壁赋赏析范文第5篇

一、教材中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我们可以将那些“同类”的知识进行交互参照,形成互文性,在阅读赏析课文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中教材中出F了三次有关“美人”的意象:《离骚》中有“恐美人之迟暮”,《赤壁赋》中有“望美人兮天一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在《离骚》中,屈原独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意象蕴含着屈原的爱国深情和独立高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

在讲授《赤壁赋》时,可以将此进行联想,让学生分析此中的“美人”究竟指何。在此段中诗人引用的歌词不仅从形式上继承了屈原的笔法,大量使用了“兮”字,在内容上也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虽被流放,仍不忘忠君报国,苏轼被贬黄州,虽身处野外,犹未放弃等待国君对自己的召唤。可见,苏轼在此效仿屈原,也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同时,“美人”还可以依据东坡遭贬谪,但仍然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理解为美好的政治理想。

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同时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将文本交互参照来理解,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这里是将课文中相同的知识点进行互文性教学。在学生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互文性理论,从相似性出发,将教材中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构成互文性关系,从中考察其源流及意义的增减,以便学生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义。

二、教材文本和课外知识的互文性

生活即语文。语文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迁移。从拓展延伸中发现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说“各国政府――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干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载和悼念。”这里恩格斯谈到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学生对这段话也并不难理解。但如果我们将这段话与《论语》结合起来,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层面,而且会反观自身,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子路十三》中孔子对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的两种人都予以否定,而是赞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常常有人希望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但孔子并不提倡做人人皆喜欢的“好人”。大干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能得到所有人好评的人怎么可能是正直而有原则的人呢?得到许多好评的人和真正的好人,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用孔子的观点来观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同时也能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由教材文本向课外迁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又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再度开发。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散文《荷花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了文本的学习重点,即“细节”对人物的刻画作用,课后可以向孙犁的小说《亡人逸事》迁移,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巩固文本教学重点的目的。

三、教材文本和其他学科的互文性

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要借助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也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在《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辇来于秦”,句中“辇”的用法属名词作状语,表方式。但部分参考书采用的说法是“辇”字属名词作动词用,表动作。在讲解时,在此若借助英语的语法来解释,问题会变得简单。例如:I go to school by bike.(我骑自行车上学。)这里的“by bike”是很明显是“介词+宾语”的状语形式,用这个例句来讲解原文中的“乘着辇车来到秦国”,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