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材料力学刘鸿文

材料力学刘鸿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材料力学刘鸿文

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教学大纲;考核

材料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1],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和理论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其它专业基础课(如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和专业课(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的基础。材料力学这门课程,不但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如钢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而且其研究方法对工科学生在校和离校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结合本科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材料力学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黑板+ 粉笔”,讲得过多、过全、过细,耗费学时较多[2]。在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大背景下,材料力学的授课学时被大量削减,此时若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势必满足不了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改进。

在教学中,作者采取少而精的原则,将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工程实际问题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并举一反三使学生尽快掌握这些内容,为以后节省学时奠定基础。

比如,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到受压和受弯构件(如柱、梁、板),受扭构件则较少用到,所以对于土木专业来说,构件基本变形部分应以轴向拉(压)和弯曲变形为教学重点,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比较详细。又如,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大都是超静定结构,这类结构的求解也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需要反复举例演练,所选择的例题和作业最好也与专业相关。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将实际工程的一些现象与材料力学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理解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课时可以让同学们抬头观察教室房屋的混凝土大梁,思考为什么矩形截面的大梁是竖放而不是平放的;利用梁横截面正应力分布规律解释为什么铸铁梁截面关于中性轴非对称;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的拉伸破坏和扭转破坏,自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破坏形式特点。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同学们感觉这些力学知识离自己这么近,觉得材料力学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和工程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

2.加强材料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课是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设置[3],一方面要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修订原来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减少演示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侧重三个阶段的培养,即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验前预习的重要性。可布置学生在实验前事先看实验指导书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课程资料,事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仿真实验以录像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来上实验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再与老师规定的方法相比较,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动手的信心,从实验中寻求答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该实践教学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材料力学基本理论的认识,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与应力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与实验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改进考核方式

材料力学一直以来大都采取单一的闭卷笔试方法,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办法反映学生对材料力学这门课程综合理解的能力,识别不出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分别采用了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力 截面法 轴力 扭矩 弯矩

一、背景

本人讲授材料力学及工程力学等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多年,通过教学经验的累积以及深入的思考,对截面法求解内力做了总结,提出了各种基本变形情况下求解相应内力的一种统一方法。无论是轴向拉压的轴力、扭转产生的扭矩或是弯曲产生的剪力以及弯矩都可以采用该方法。应用在教学环节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使得学生在求内力这个环节上,能够做到快速准确,不会出现正负号上的错误,为画内力图以及列剪力弯矩方程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目前材料力学教材有多个版本,多数普通高校使用的是由孙训方、方孝淑等编著的《材料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无论哪个版本有关内力求解均采用截面法,即保留一段,去掉另一段,去掉的对保留下来的作用用内力来替代。然后列平衡方程,所有外力及待求内力之代数和为零;但方程中待求内力的方向没有明确交代,带有任意性,只是根据得到的结果再来确定内力的方向。最后才对内力的正负号做出规定。从内容顺序看上有点混乱,经常令学生感到困惑。因此进行内力求解的时候,学生容易把内力方向搞错,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惑。这就直接影响到后续问题的学习。

二、内力求解步骤

对截面法求内力所做的改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所求内力的地方将杆件假想截开。保留其中的一段,截面上暴露的内力是去掉的部分对保留部分的作用但暂不标示。

2)明确内力正号方向。遵从书中的内力正负号方向的约定,并在截面上按正号方向将未知的内力标示出来。

3)内力求解。在平衡方程中只有内力一个未知数,这样可以将内力直接列在等式的左边同时将保留段上的所有的外力和已经求出来的支座约束反力列在等式的右边并求代数和。且外力与所设内力方向相同则为负号,若方向相反则为正号。

三、实例分析

(一)轴力计算

例1,如图1a所示,求截面1-1上的轴力。

解:在截面1-1处将杆件假想截开,保留右段,目的是避开求固定端的约束力。依据轴力正负号的规定,即拉为正,压为负,在截面处以正号方向标示出未知轴力 ,如图1b所示。

则轴力为,

FN=-P-2P=-3P (1)

轴力符号为负号,表明实际轴力为压力,方向指向截面。

(二)扭矩计算

例2,如图2a所示,求截面1-1上的扭矩。

解:在截面1-1处将杆件假想截开,保留其左段,依据扭矩正负号右手螺旋法则的约定,扭矩矢量方向背离截面为正,指向截面为负。在截面处以正号方向标示出待求扭矩 ,如图2b所示。则扭矩为,

T=0.6+0.8=1.4Me (2)

扭矩为所设的方向。

(三)剪力及弯矩计算

首先明确剪力及弯矩正负号的约定,即使微段梁两横截面间发生左上右下错动的剪力为正,反之为负;使得微段梁发生下凸上凹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如图3所示。

例3,如图4a所示,求截面1-1处的剪力及弯矩。

解:1)梁的内力求解首先要进行支座约束反力的计算。梁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有

(3)

得, ,方向向上,由

FA+FB-q×2a=0 (4)

得, ,方向向上。

2)在截面1-1处将梁截开,取左右段均可,这里取右段,依据剪力及弯矩正负号的约定,在截面处标示出未知剪力及弯矩的正号方向,如图4b所示。

剪力 等于所有竖向荷载的代数和,将其直接列在等式右端,则,

表明剪力为所设方向,即向上。

弯矩 等于所有外荷载对截面形心取矩的代数和,将其列在等式右边,则,

方向为顺时针。

四、小结

上述算例均采用所提出的改进截面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用列平衡方程,计算显得非常简洁,计算结果直接得出,并且同时表明了内力方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该方法学生较为容易掌握内力求解这一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由于普通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学习素质相对下降,因此我们应尽量使得教材编排更加简明,内容的叙述上更加有条理性。这样会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以适应当前的状况要求。

[参考文献]

[1]孙训芳,方孝淑等.材料力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范钦珊.材料力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3]刘鸿文.材料力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刚度,工作负荷,弹性形变,胡克定律

 

1.设计概况

通常的冲压设备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及其相配套的成型机床和设备,但是随着工艺的改进,设备的功能会随之增加。。。根据生产的需要,设计一种冲压的自动卸料装置,包括在冲床正面设置与冲床同步运动的自动卸料机构,自动卸料机构包括固定在冲床工作台面凹模水平中心线所在的工作支承台上的卸料架。本装置能实现冲床冲压自动卸料,工作准确定位,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并避免损坏设备。。

2.工件结构及计算

2.1工件结构

如图:图中1-1铰链下模示意图 1限位 2 凹模 3 挡板 4支架 5 弹簧(其中4、5构成卸料装置)。

1-1 铰链下模示意图

4 5

2.2卸料装置的结构及计算

如图1-1铰链下模示意图中的结构可看出弹簧的性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弹簧性能要求的求解过程。

1)、根据实际工作假定最大负荷、最小负荷及工作行程:

工作行程:h=10mm

查找资料的求得:

4)、内、外弹簧有效圈数:

5)、内、外弹簧最小负荷:

6)、检验设计结构尺寸:

7)、内、外弹簧刚度要求:

3.结论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产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在考虑设备的性能以及精度等重要的技术指标外,人们更加关注操作者的舒适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劳动者的工作强度。至此,在现今的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更加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薛啓翔著.冲压模具与制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

[2]王孝培著.适用冲压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

[3]成大先著.机械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8.

[4]苏翼林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5.

[5]刘鸿文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第4篇

(赤峰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提高梁的弯曲刚度问题在《材料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材对于提高梁弯曲刚度问题只做了一些简要介绍,本文从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出发,结合赤峰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分类和归纳,结合工程实例总结出了提高梁弯曲刚度的四个措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 :弯曲刚度;措施;互动;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23-03

1 引言

梁的弯曲刚度问题在《材料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单独拿出一章来进行讲解.学习完这章要求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梁,不同的弯曲变形找到相应的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能结合生活中的工程实例,在满足刚度条件下,设计和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梁.而教材对于提高梁弯曲刚度问题只从改善结构形式和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两方面做了一些简要介绍.通过2010-2013这四年的教学发现,我院学生大多数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对比较难比较抽象的问题自主归纳能力不足.对于提高梁的弯曲刚度这一问题,如果按照原有结构和内容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从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出发,结合赤峰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分类和归纳并结合工程实例总结出了提高梁弯曲刚度的四个措施:减小弯矩、减小跨度、增大截面的惯性矩、增大截面的弹性模量.使提高梁的弯曲刚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尽快的将所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2 通过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找到影响梁弯曲刚度的因素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为

其中?棕为挠度,?兹为转角,M为弯矩,E为弹性模量,I为截面惯性矩.

由(1)~(3)式可以看出弯曲变形与弯矩的大小、跨度的长短、支座条件、梁截面的惯性矩以及材料的弹性模量E有关.变形越小,刚度越大,所以要提高弯曲刚度,就因该从以上各因素入手减小变形.

3 提高梁的弯曲刚度问题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处理

3.1 结合工程实例,从弯矩方面入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提高梁的弯曲刚度的措施

3.1.1 改变支座的形式

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梁,采用不同的支座形式,在大小相等的载荷的作用下,最大的形变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支座形式会使得梁的刚度差别很大.

可见,使用合理的支座形式,梁内弯矩的减小幅度相对来说较大,梁的刚度提升效果也明显直观.而且这样的操作在生活中非常容易实现.工程上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提高梁的刚度.

3.1.2 改变加载方式

合理配置载荷,也能降低最大弯矩,提高梁刚度.如图2(a)

对比以上结果可知,采用超静定结构,可以减小工件的变形,提高刚度.工程中还可以通过对外伸部分过长的镗刀杆的端部加装尾架,对较长的传动轴采用三支承等来减小变形,这些都是将杆由原来的静定梁变为超静定梁.

结合上面的具体实例,学生能轻松的归纳总结出与弯矩相关的三个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增加支座、将集中力改为均布力或分解成多个力和采用超静定结构.

3.2 让学生分析图2所示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的最大挠角和最大挠度的数学表达式,并找出影响最大挠角和最大挠度的因素.

缩小跨度也是减小弯曲变形,提高弯曲刚度的有效措施.图2所示简支梁在均布载荷q的作用下最大挠角和最大挠度分别为

可见最大挠角和跨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最大挠度和跨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跨度缩短一半,则挠角变为原来的1/8挠度变为原来的1/16.由计算结果学生很容易发现缩小跨度,梁的刚度明显增加.所以跨度较大的桥在建造时采用多桥墩结构.

3.3 让学生对比等面积的空心截面和实心截面,总结出与截面形状相关的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由公式(1)-(3)可以看出杆件的弯曲变形和截面惯性矩的大小成反比,各种不同形状的截面,尽管其界面面积相等,但惯性矩却并不一定相等.现在以矩形截面为例,图3(a)和3(b)为等面积的实心和空心矩形截面.

由此可见:I1>I2,因此面积相等的空心矩形截面惯性矩比实心矩形截面惯性矩大,表明空心截面抵抗变形的能力比实心截面强.这也是工程上提高梁刚度的一种常用方式.所以选取合理的截面形状,增大截面惯性矩的相对量值,也是提高弯曲刚度的有效措施.例如矩形、工字形、槽形和T形截面都比面积相等的矩形截面有更大的惯性矩,等面积的空心截面比实心截面有更大的惯性矩.但事物是复杂的,不能只从单方面考虑.把一根细长的圆杆加工成空心杆,势必因加工复杂而提高成本.所以工程上箱体一般采用加筋的方法提高箱壁的抗弯刚度,却不采用加壁厚的方法.一般来说,提高截面惯性矩I的数值,往往也同时提高了梁的弯曲刚度.

3.4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师生共同选择合适的材料

由公式(1)-(3)还可以看出杆件的弯曲变形与材料的弹性模量E成反比.对E值不同的材料来说,E值越大弯曲变形越小.梁选用何种材料,应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等因素.近年来低合金钢生产发展迅速,如16Mn、15MnTi钢等.这些低合金钢的生产工艺和成本与普通钢相近,但刚度和强度高、韧性好.南京长江大桥广泛的采用了16Mn钢,与低碳钢相比节约了15%的钢材.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师生互动,将提高梁的弯曲刚度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再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明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进而将枯燥的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向我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任德斌.材料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材料力学刘鸿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材料力学;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64-02

一、引言

针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胡海岩院士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次就是应用型工程师,即以应用现有技术为主的、研制开发产品的工程师,并指出目前多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我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定位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力学课程在培养工科学生上述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机械类专业共13个教学班,材料力学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问题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了解稳定性的概念,对工程构件强度、变形和刚度问题具有基本的计算能力,通过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课堂教学是现在甚至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材料力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高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教师机械的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笔者就提高材料力学课堂质量总结以下几点,也希望对其他课程能起到借鉴作用。

二、讲好绪论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门课程第一次课都要讲绪论,主要讲解本课程的任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即回答好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讲好第一课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对材料力学一无所知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于这门课的清晰轮廓。我校材料力学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前一学期刚学完理论力学,举如下例子:上学期理论力学期末考试题恰巧有一道计算塔式起重机不会翻倒的条件及配重多少的问题,利用理论力学知识可以计算支座反力以及塔吊不翻倒所需要的配重等。如果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太重就会存在安全问题,比如钢丝绳断掉、杆被压弯等,材料力学就是解决在保证安全和经济的情况下,如何设计结构的尺寸及所用材料类型,比如钢丝绳用多粗的,每个杆用多大尺寸的,选取什么材料,杆用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哪个好,等等,以及设计结构时如何保证既要安全又要合理用材。有些同学在学习理论力学时比较吃力,感到枯燥,我们就要告诉学生材料力学比理论力学生动得多,更贴近工程实际,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讲清楚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之间的关系。

材料力学绪论需要讲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学生还没学这门课,对于这些概念不好理解,每个概念讲的时候要举实例。可以列举一些古代建筑比如万里长城、古代的宫殿等,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完好无损,而且有很多还特别漂亮,说明它们足够的强度,顺便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现代的摩天大楼,好多都是既高又美观,这些都是与材料力学密不可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材料力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形成大体框架。绪论讲好会使学生爱上材料力学,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举实例,使教学内容更生动

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这样在讲课过程中,身边的例子、工程的例子才能够信手拈来;作为案例跟学生一起分析工程事故,探讨事故发生的力学原因。这样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课上所讲的知识,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讲压杆稳定时,稳定及平衡的概念比较抽象,以学生手中拿的铅笔为例,如果拿根细线将铅笔尖系住吊起,铅笔会保持平衡,因为细线对铅笔的拉力和铅笔自身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如果想让笔尖向下立在水平桌面上,铅笔的受力仍然平衡,但是却很难办到,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的思维被激起,给出各种回答,边分析同学的答案边引出稳定的平衡与不稳定的平衡概念。笔尖向下不能直立是因为有微小的扰动存在,比如空气流动、桌面微小振动等,使得铅笔直立的位置有微小偏移,一旦偏移,重力作用线偏离支撑点,重力对支撑点的力矩使得铅笔倒下,这种情况扰动被扩大,使平衡状态被破坏,这就是不稳定的平衡;细线吊起的铅笔也存在空气流动、细线抖动等扰动,重力作用线也要偏离铅笔的捆绑点,而重力对捆绑点的力矩使铅笔回到直立状态,这种情况扰动没有扩大,平衡状态没有被破坏,属于稳定的平衡。同时理解了“扰动”这个词也为后面学习压杆稳定打好基础。还可以分析杂技演员顶碗的例子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通过此例子简单介绍稳定控制(镇定)问题,并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相联系。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切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等各种方法,尽可能的激发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自己思考出一些结论,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启发他们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力学现象,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讲扭转切应力公式推导时,以前的情况是一见到推导公式,半数同学低头不听,效果很不理想。这次我们采用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效果良好。对照轴向拉压变形,从直观的表面变形实验出发,通过一系列设问,启发学生猜测出扭转变形相应的结果,比如应力计算公式是内力除以截面尺寸元素组合,然后边讨论边引出正确的结果。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观察变形,得出扭变形的变化量和不变量,引导学生从这些变形结果推测出平面假设、应力方向、应力分布等。利用表面变形实验的结果,加上简单推导得到变形几何关系:γρ=ρdφ/dx,我们目标是得到应力的计算公式,而变形与力连接的桥梁就是剪切胡克定律即物理关系,这样便把应力引进来,应力在截面上的合成结果便是内力扭矩,自然引入静力学关系,最终得到应力计算公式。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将推导主线写在黑板上,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通过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三种关系推得应力计算公式。

五、注重积累,规范行为,养成好习惯

教师养成写教案的习惯。写教案相当于彩排,任何精彩的表演节目,正式表演前都要彩排好多次,上课就相当于是正式演出,教师要注重积累,才能表演得精彩,才能更好地应对正式演出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认真备课,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写一本属于自己的教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改进,不断地丰富教案。以学生为本,写教案前了解清楚学生的基础,包括先修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程度等;后续要学的课程及学生的专业方向,来调整本课程的切入点和侧重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顺利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为后续课程做好服务。写教案不是抄课本,而是以教学内容为框架,所用教学方法和实际例子为填充,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积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知识讲活,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量的实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案中不断地积累实例,才能做到在讲课过程中身边的例子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

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习惯。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多数学生能理解老师严格要求对自己是好事情。现在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崇尚自由等特点,作为教师,要以这些特性为根本,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学生作业,任何事情都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业要严格按照例题规范去写,严格书写格式和解题步骤,这种规范能让人一看就觉得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所用方法都非常清楚。教师认真及时地批改、发现作业的问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及时纠正。作业做得规范认真的典型和不合格的典型都拍下来(匿名),放到课件中给大家看,顺便指出作业的问题,同学们定会向好的学习,努力改进自己。只有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学生才会思路清晰、计算准确、书写工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六、结语

作为教师,要抓住每个细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每一堂课,课后认真反思,以求日后再改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为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积累、不断努力。多与同行尤其是老教师交流,多听他们的课,向他们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更多的实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能力,为我校、为我们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海岩.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9,32(1):70-72.

[2]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队伍建设,2014,(2):42-45.

[3]刘鸿文.材料力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