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效益分析

效益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效益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效益分析范文第1篇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水科院关于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进行的调研和资料汇总,即《安徽省抗旱规划工程部分汇总表》。使用了其中部分指标1990~2007年间全省合计的数据,其中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口、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受旱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因旱粮食损失量、因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抗旱投入资金(中央、地方、群众)、抗旱效益(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减少粮食损失)等。

2安徽省农村抗旱效益实证分析

2.1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主要研究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模型形式如下:Y=AKaLbm(1)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本文根据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理论,进行抗旱投入效益分析。由于研究的是抗旱效益,因此对生产函数进行了改动。设定抗旱投入资金K及抗旱投入劳动力L1的产出为减少农业经济损失Q。其中在抗旱投入劳动力L1中引入了旱灾因子———旱灾强度指数Id,因此,农村抗旱投入劳动力L1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估算:L1=Id*L(2)其中,L为安徽省农村人口数。构建引入旱灾因子Id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如下:Q=AKaL1bm(3)其中,Q表示抗旱投入减少的农业经济损失,A为综合技术水平,K表示抗旱投入资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群众自筹的总和),L1表示抗旱投入劳动力,m为随即扰动项。

2.2旱灾强度指数

Id的计算农业旱灾统计中使用的受灾、成灾和绝收的概念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旱灾的强度,但不能给人们一个清楚的灾害强度概念。因此提出旱灾强度指数概念,作为旱灾因子,用来描述区域农业旱灾的总体强度。农业旱灾强度指数Id可定义为一个区域内有效受旱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Id=(w1S1+w2S2+w3S3)/S播(4)其中Id是农业旱灾强度指数;S1、S2和S3分别是农业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S播是历年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w1、w2、w3分别表示S1、S2和S3的权重,根据不同受灾程度下作物产量下降的比例设定这些权重。从以往研究中得知,一个地区农业旱灾损失达到30%左右的农田所占比例即可看作是农业旱灾强度。因此,以S2的权重为单位1,我们可以得到w1=P1/P2=0.45,w2=1,w3=P3/P2=1.78,其中P1、P2和P3分别是受灾、成灾和绝收的产量损失比例。根据我国灾害统计定义,我们可以用中值法来确定P1、P2和P3的值,分别为P1=20%,P2=45%和P3=80%。从Id的定义可知,Id值越大,表示该省份农业旱灾越严重,旱灾损失也越大。

2.3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进行加权回归以消除异方差性,得到如下结果。结果显示,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都是显著的,表明该模型是整体有效的。R2=0.99,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抗旱投入资金K和有效投入劳动力L1两个变量均对Q有正向促进效果,相对于K,L1对于减少农村经济损失Q的作用不太明显。

3结论

效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园参;集安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集安市园参用地变化分析

从集安市园参面积的变化趋势看,园参面积在不断减少。1997年园参面积为1391.19hm2,2013年末为765.39hm2。

根据集安市地貌气候特点,将集安市园参用地划分为老岭以南、老岭以北和鸭绿江沿岸三个区域作为效益分析的地域单元。

岭北园参面积从1997年至2000年持续攀升,2000年达到最大值1134.82hm2,2000年后均低于1000hm2。岭南园参面积较为稳定,变化相对较小。鸭绿江沿岸园参面积自1997年71.83hm2降至2000年的62.04hm2,2005年至今,无园参种植。

二、园参用地生态效益

本文对涵养水源、固定土壤和保土养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等效益物替代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以货币为准)。园参的种植方式是毁林栽参、参后还林,毁林后土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且还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削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1.研究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

园参的种植多为毁林栽参,园参地的水源涵养效益当于无林地的效益。这部分效益的指标量化一般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计算公式为:

(1)

式中:V1―园参用地水源涵养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Si―第i种森林类型面积(hm2);

Hi―第i种森林类型拦洪能力(m3/hm2);

H0―天然林地拦洪能力(m3/ hm2);

n―森林类型个数;

b―拦蓄1m3洪水的水库、堤坝修建费(元);

β―效益与投入比值。

(2)固定土壤效益

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采用影子工程法,用泥沙淤积损失作为衡量园参地经济损失的指标。最终淤积处的损失可用河流、水库等因泥沙淤积清淤费用计量。

Vg=K・S・G・d (2)

式中Vg―园参用地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K―清淤费用(元/t);

S―园参毁林面积(hm2);

G―进人河道或水库泥沙占总泥沙流失量比值(%);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挖取或拦截1t泥沙的平均费用为1.5元,即K=1.5元/t[76]。依据舒尔茨(1983)的研究,进人河道径流中的固体物质约为泥沙流失量的1/2,故取G=0.5[77]。

园参用地生境相当于无林地,S取园参历年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地,d值取天然林比无林地减少的年侵蚀量(36.85-0t/hm2))。

(3)保土养肥效益

园参的保肥效益(氮、磷、钾)可用弥补养分流失所需肥料价格计量。此处仅计算主要养分氮、磷的变化量,并将土壤中纯N,P量分别换算成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之量,计算公式为

(3)

式中: V1―园参地保土养肥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S―园参毁林面积(hm2);

P1i―园参土壤比天然林地土壤氮、磷的减少量(%);

P2i―纯氮、磷折算成化肥的比例,79/14,506/162;

P3i―化肥在当地的销售价(元/t)。

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两种化肥的平均售价为386元/t和365元/t。测定园参用地土壤和对照样地土壤中氮、磷含量。

2.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

集安市园参种植历史久,计算1997-2013年间园参的生态效益,绘制园参生态效益走势图。

园参用地的涵养水源、固定土壤以及保土养肥效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集安市园参生态效益指标也从1997年的74698003.99减至2013年的64439934.54。

三、结论

集安市园参产业为支柱产业,本文以集安市-园参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1997-2013年园参用地变化,从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等方面对参业用地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计算和时空变化分析,分析可知,集安市园参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生态效益值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和国情、省情,提出较合理的补偿值及补偿渠道和方式,从而为集安市园参用地的合理布局及参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兰仰金,韦素琼.福州市城镇用地经济效益分析[J].福建地理,2003,02.

效益分析范文第3篇

2008 年, 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承担了省农机三项工程“大型双轴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研制开发”项目。 项目组人员在调研、了解国内外现有稻麦秸秆还田、旋耕技术和相关机型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稻麦种植特点、农村经济水平和配套动力保有量情况,引进了SGTN-180D4V3 型双轴灭茬旋耕起垄机一台,在试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设计了 1JHG-180 型稻麦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 该机具设计了一种新型秸秆粉碎纹齿刀具,优化了碎草刀的排列、回转半径、线速度及旋转方向,研究设计了限深装置,改进设计了旋耕刀的安装数量、转速。2009 年试制样机2 台,分别在铜山县大许镇、张集镇进行了生产试验考核,考核面积920 亩,并且当时有很多农民在参观学习,我们直接现场给他们讲解示范,得到了在场所有人员的认同和好评。

二、市场需求及推广前景分析

据调查我省今后仅有30%的稻麦秸秆用于造纸,发电,草编等,约有 70%的秸秆用于还田,而目前稻麦秸秆主要是以焚烧为主, 所以每到稻麦收获季节,农田中“遍地火海,浓烟四起”。 焚烧秸秆造成了资源浪费、熟化了土地、污染了环境,还经常引发火灾。 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械,变废为宝,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农民对秸秆还田技术的认识提高, 稻麦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据农业部门介绍,稻麦秸秆以切碎后混合在土壤耕层内为最佳, 而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推广的稻麦秸秆还田机都以整草还田为主,虽可推广应用,但不是市场需求的理想机型。据统计,近年我市7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以每年1000 台左右的速度递增,而与之配套的秸秆切碎还田机尚属空白,以至于形成了有动力而无配套机具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发展。研究开发与大拖配套的双轴稻麦切碎还田旋耕机是今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我省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研究开发秸秆还田机具及技术,90 年代开始推广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省稻麦秸秆还田机主要有旱地反转灭茬和水田秸秆还田两类机具。 由于受结构和性能限制,这两类机型都无碎草功能,主要是将秸秆埋入土壤中,在作业中易出现作业负荷大,秸秆覆盖率低的现象,不适应稻麦秸秆旱地切碎还田作业。 虽推广多年,但保有量仍不多,使用甚少。

稻麦秸秆是一种生物资源,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镁,蛋白质等矿质养分和有机质,将稻麦秸秆直接切碎还田,能够全面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和农作物产量。 一般 1 亩/年还田稻麦秸秆 500 公斤,可提高地力,对下季作物平均亩增产幅度为5%,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稻麦种植面积约5650 万亩,全国稻麦种植面积约9 亿亩左右, 如果有 70%的面积使用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每台机器按承担 1000 亩计算 ,仅我省需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4 万台, 全国需推广应用65 万台,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三、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了购机户增收,也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1)企业的生产效益。 1JHG-180 型稻麦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每台售价11000 元, 按每年产 500 台计算,生产成本为9000 元/台,即每年可创利 100 万元,销售利润可达20%,即生产企业效益显著。

2)批量生产经济效益。 年产量为 500 台,每台销售价11000 元, 年销售收入为 11000×500=550 (万元),产品销售成本为9000×500=450(万元),年毛利为年销售收入(550万元)-年销售成本(450万元)=100 万元。 年税金=每台税金×年产量,即 11000×5%×500=27.5(万元)。 年净收入=年毛利-年税金,即 100-27.5=72.5(万元)。 销售利润率=年净收入÷年销售收入,即 72.5÷550=13.2%。产品盈亏平衡分析:根据盈亏平衡点的产量Q=(B×生产能力 )/(P-V)公式计算。式中:B—为固定成本,工资,管理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之和;B=560+420+210+260+280=1730 元;P—每台价格,为 11000 元/台;V—单位可变成本,为总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差;V=9000-1730 元=7270 元;Q—盈亏点产量;Q=(1730×500)/(11000-7270)=232 台。盈亏平衡点时的销售收入:11000×232=47.4 万元;盈亏平衡点产量占生产能力的比例:232÷500=46.4%。上述数据说明, 盈亏平衡点产量仅为 232 台,占生产能力的46.4%,因此 , 该项目的盈利潜力很大。

3)农户使用经济效益。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据农业部门试验证明,每亩还田秸秆 500 公斤后,可相当于施用土杂肥 2500 公斤,碳铵 11.7 公斤,过磷酸钙6.2 公斤,硫酸钾 4.75 公斤,通过试验每亩平均减少开支50 元。

一年后, 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 0.05%~0.23%,全磷平均提高 0.03%,速效钾增加 31.2PPM,土壤孔隙度提高1.75~7%。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可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还可提高地力0.5~1 个等级。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可比传统的沤制还田节省了割、捆、运、铡、沤、翻、送、撒等多道工序,工效可提高 80 倍,成本可降低75%。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争抢了农时,节省了大量的劳动用工。

增加了作物产量。机械化秸秆还田后,改变了土壤理化特性,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平均亩增产幅度为5%左右。

我省主要是稻麦轮作地区,平均一季水稻亩产650 公斤,小麦 430 公斤。 本项目实施区水稻,小麦产量平均提高约3%,一季亩增产 :水稻 650×3%=19.5公斤,小麦430×3%=12.9 公斤,若我省稻麦秸秆还田有70%使用 1JHG-180 型稻麦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则全省稻麦生产年增效将非常可观。

4)购机户效益。 该机的作业效率以 6 亩/小时,每天工作9 小时计算,一天可作业 54 亩,一般每年可作业10~15 天,每亩收费 45 元,即一台机器最低毛收入为24300 元/年。 扣除油料、折旧、修理及人工费20 元/亩 , 每年需成本费 10800 元 , 即每年可创收13500 元,购机户不但当年可收回成本,而且还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四、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大型双轴稻麦秸秆切碎还田机研制开发项目对提高我市稻麦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通过召开现场会和项目试验示范,使农民对 1JHG-180 型稻麦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及使用技术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应用该机具具有以下两点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后,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下茬作物的产量;二是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可避免秸秆废弃,腐烂,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火灾,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效益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 投资效益 分析 管理方法

油田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能源,油田企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中,油田企业占据着十分必要的位置,对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广泛的影响。油田本来就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油田开采随着社会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后期的阶段。从目前油田企业的各项发展来看,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只有了解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油田企业才能取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一、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投资工作深入不够

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以及经济评价,是很多投资项目都要做的两种前期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或公司在投资的决策进行前绝对不能忽略的工作步骤。很长时间以来,油田企业都存在着一些在前期方案上不够深入,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上比较滞后等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这种“三超”现象,是油田企业投资项目上的典型问题,一直困扰着油田企业的投资管理工作。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深入,对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实现油田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使油田企业在投资上的效益有所提高,是油田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油田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所有的投资项目其实都要经过立项、可研等种种过程才能真正确定实施,但很多油田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不愿意过多花费,导致前期调研不够详细。等到计划下达以后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致研究,导致投资之后出现各种问题,给油田企业投资效益带来损害。

(二)投资决策的过程较复杂,时间较长

油田企业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投资计划周期上往往十分漫长和复杂,即便是最正常的申请计划,基本也需要经过至少一个月亦或几个月时间的等待才能被批复。但众所周知,在变幻莫测的今日社会,在投资方面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在计划的额度上,油田企业最后一个季度往往是投资年度中所有额度最多的一个季度。正是因为每年都这样,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对这些情况都很清楚,他们对油田的财务制度也同样熟知。所以很多销售商和公司利用油田企业投资的特点,知道油田企业在投资上无法跨年度使用,所以丝毫不在谈判中退步,从而导致油田企业在投资效益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提高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就是投资事前决策的主要内容,只有对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才能知道项目的投资方向与取舍多少等。投资项目中经常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将要投资的项目的技术旋紧与否,建设可能性大小,经济合理与否等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调查活动。可以看得出来,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是投资过程中必须准备的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即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做好投资的事前决策,保证投资效益的稳定。

(二)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进行控制与监督

不管是油田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投资都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结果,只有对整个投资过程进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投资能够达到预定的效益目标。作为投资全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与监督最大的特点是对已经做出的决策提供高效、快速运转的保证。企业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工作基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控制欲监督是保证投资项目可靠转化成效益的前提,当然也是投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差错的一个环节。所以,对油田企业来说,为了对投资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监督,必须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对项目的加深了解,达到保证质量,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油田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的建立制度,把控制与监督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保证投资各个环节的良好运行。

(三)油田企业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

上面已经分析过,决策不够果断是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投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同样会使油田企业贻误投资时机,失去好的投资机会,给油田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油田企业的体制和人。所以,油田企业要改革现在的投资体制,降低投资决策的复杂度;油田企业员工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在决策上做到果断和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投资的效益不断稳妥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油田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并做好投资事前决策,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投资过程中做好控制与监督工作,在投资决策上要做到果断和高效才能保证油田企业投资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效益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机 深松作业 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29-01

农机深松技术可使农田土壤透气性增加,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土壤深松对地表扰动小,基本保持农田秸秆覆盖状态,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保障技术措施,文章就深松作业的效益进行分析。

1 农机深松作业的意义

农机深松作业是指在不翻土的情况下,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及农作物抗倒伏能力的一项耕作技术。实施这项技术,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效加强抗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面积连片作业它既可以有效的节省劳力、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抢抓农时。在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的新形势下,对农机深松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确保耕作、管理和收获等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机深松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既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提高了农机技术服务水平。

1.2 提高了农机作业户收入。原来各农机户从事农机作业都是单打独斗,各干各的、顾此失彼、自我服务能力不强,作业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也受到一定影响。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后,农牧民购置机械的积极性高涨,大家抱团合作,分工负责,作业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一台大型拖拉机配套土地深松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再加上小麦联合收割机真正成为铁甲精兵,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服务水平。

2 农机深松作业的原则

农机深松作业应该根据土壤的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情况下,对于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物存在的地块应深一些,反之则浅些合适。

3 深松作业深度的确定

农业部要求的深松深度是大于25cm,深松铲间隔小于70cm。由于农机深松的主要目的是打破犁底层,所以在确定深松深度前,首先要对深松地块进行调查,测量出犁底层深度,并保证深松深度要大于犁底层深度l―3cm。一般来说,对常年旋耕深度在10―15cm的地块,深松深度达到25cm即可,但是对常年旋耕深度在15cm以上的地块,深松深度要相应增加。

4 目前农机深松作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化肥的普遍使用、以及农家肥的施用量逐年减少等原因,我镇目前的耕地大多存在严重板结现象,但2015年保和镇的深松面积也只有3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6 %。推广范围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保和镇农机深松作业推广工作起步晚,农户对深松作业的认识不足,购买与使用深松作业机械的数量较少(至2015年我镇只有大宝山农机合作社购买并使用深松机2台)。

4.2 受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限制使得深松作业难以推广

保和镇地处云岭山脉三江并流腹心地带。辖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高谷深,由于河水冲刷和自然风化,地貌被分割形成分布不均、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坡地,加之受立体形气候的影响,同一村组的物候时间都不相同,耕作时间难协调一致,而且机耕路网建设滞后,可供大中型农机具作业的耕地数量少。

多年来的使得耕地被分割成破碎的地块,且地块间的埂子较高,大中型的农业机械作业难度大,影响作业效率,无形中增加了作业成本。

4.3 作业资金补贴力度不足

在农户认识不到位,作业成本居高、费用难以降低的情况下,实施深松作业补贴,无疑将是实施大面积深松作业的助推器,对于全镇整体耕地面积来说,每亩40元补贴额度还太低,使土地深松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4.4 深松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

保和镇在2015年才开始推广农机深松作业项目,老百姓对农机深松作业的认识还不足,还需要我们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需要建设对比示范项目区,将土地深松技术列入对机手培训的议程。

5 农机深松作业所带来的效益

5.1 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农机深松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打破了由于犁耕或者灭茬所引起的土层坚硬问题,土壤的透气性好,可以加快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利于作物扎根,增加吸收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育。

5.2 排涝

农机深松后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以及渗水能力,如果遇到雨水天气,深松后的土地比普通土壤渗水能力提高了将近5倍,起到了排涝作用、还能有效地排除盐碱。

5.3 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干旱季节,农作物可以依赖土壤里的水分正常发育生长,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资源,提高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同时可降低广大农民群众灌溉的成本。

5.4 减轻耕作阻力

5.4.1农机深松作业效率高,成本低

农机深松与传统的耕作相比,单位时间内,作业面积广,也可以节约农村劳动力,将更多的劳动力应用到其他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5.4.2农机深松作物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由于农机深松作业不翻土,因此可以减少由于大风天气,土壤飞扬造成的扬沙或者浮沉天气,减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5.4.3农机深松可以提高农作物增产

中国农机院对农机深松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农机深松的增产效果显著。以每667m2来说,玉米平均增产达20%以上,大豆平均增产达15%以上。

5.5 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农机深松,可以加深土壤的耕层,可减少径流,降低风蚀、水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像保和镇这样坡地居多的山区来说,开展农机深松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更大。

6 提高深松作业效益应采取的措施

6.1 必须得到各级领导以及相关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日程,制定机械化深松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进土地深松作业全面开展。

6.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农机深松不仅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种植土壤,深松后的土壤蓄水能力强,可以减少灌溉次数,减少农民群众种植的成本,增加农民的净收入。每3年深松一次,每次的深松深度在30M左右,可实现玉米每667O增产100kg左右,小麦每667O增产50kg左右,效益十分显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深松作业的意义,改变农民群众传统的耕作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3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大中型高科技深松机,充分利用好土地深松作业补贴资金。作为维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保和镇,要充分发挥大宝山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他们购买和使用深松机,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等因素及早选定深松机机型,做到周到服务,应补尽补。

6.4 找准切入点,强力推行。要选定几个有实力、有规模的合作社、专业村、种粮大户,作为机械深松作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力推进,从而带动全镇深松作业的全面实施。

6.5 搞好农机深松技术培训,对农机深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性专业指导

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好农机深松作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机手把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深松作业实际中去,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深松作业技术要点,以保障深松作业质量,确保工作实效。

7 农机深松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的事实告诉我们,制约粮食增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壤的质量问题,过去我国大部分土地都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连年的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cm左右,土壤板结现象严重,阻力不断增加,犁底层的土壤变得又硬又脆,一锄下去就会出现大块大块的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底层也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导致土壤养分输送能力破坏,难以维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

农机深松作业补贴是是实施大面积深松作业的助推器,用深松技术替代农田翻耕,可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对解决旱区农业水资源制约瓶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计东波;王志刚;机械深松联合整地技术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