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恩格斯名言

恩格斯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恩格斯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恩格斯名言

恩格斯名言范文第1篇

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2、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4、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5、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6、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7、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8、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9、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1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恩格斯

11、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12、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3、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4、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巴而扎克

15、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席勒

16、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17、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巴斯德

18、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19、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20、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巴斯德

21、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22、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恩格斯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孝 孝文化 特征

一、孝及其起源

(一)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孝经》中所阐述的孝是天经地义之事,由此可见,孝的地位至高。另外,孝也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梁漱溟、钱穆、谢幼伟等一些学者对于孝及孝文化的研究之深,并且认为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孝的文化,甚至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经’”[1]。另外,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性观、社会观、发展观于一体的首要观念。孝包含了儒家伦理的亲、尊、长的基本精神,并且其内在反映出来的道德内容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发展均具有特殊意义。

(二)孝的起源

任何思想的起源一定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恩格斯也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所以,探寻“孝”的起源,一定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孝”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孝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末期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代,而其被充实或正式形成孝文化则是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4]。笔者较为认同一种说法,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孝道形成的直接原因。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和向前推移的。孝道,作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它的形成与完善也是同人类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二、孝文化及其特征

(一)孝文化

肖群忠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这样界定孝文化概念,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及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综合,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宗教、哲学的形上价值理想,它们仍然属于狭义的精神文化或道德文化范畴,但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社会性延伸则已属于文化的范畴了[5]。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孝文化进行界定,可以看出孝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孝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

(二)孝文化的特征

“家国同构”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社会框架,在这一背景下,孝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沉淀与演进,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就其特征而言,主要体现为:第一,血缘性。“孝”是一种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有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6]”这些经典中所流露出的不仅是生命的根源意识,更在辩证中展示出人类超越于动物的情感所在,这也正是“孝”观念的发生学意义所在。第二,伦理性。孝,属于家庭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涉及的主要是父与子、长与幼之间的关系,后来衍生为君臣等级关系。《孝经·开宗明义》已经阐述了“忠孝合一”的观点,在伦理这一特征上,孝的延伸已经超越了家庭关系,上升到社会关系中。于是,经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出“愚孝”、“愚忠”等问题。第三:义务性[7]。作为传统孝文化的经典,《孝经》通篇所讲的都是孝的义务,从天子到诸侯遍及庶民,每一个等级中存在不同的行孝义务。甚至于最高的天子,也要履行“孝子”之义务,在孝的范围内,任何人都是义务的主体,而非接受的客体。几千年来,孝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不仅没有失去光彩,其积极作用反而愈加明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孝文化的义务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孝的义务性不仅在于规定了某一个家族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样,这一特征逐渐成为社会个领域内的道德规定。第四,教育性。孝文化之所以能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经久不息,并历练为经典文化,这与其教育性是分不开的。孝的教育,使孝道观念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弘扬和推广,孝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至父母双亲,下至子女孩童,孝的教育不仅起到了因教及德的作用,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孝文化也是一种在实践中发展的文化。在当代中国,重读“弟子规”、“谁是最美孝心少年”、“孝子评选”等活动的兴起,同样印证着孝文化的这一特征——教育性。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同样,对于文化特征的把握亦有区别。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孝”文化。正确理解和清楚分析孝文化的特征,对于理顺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孝”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每一个人心中最普通、最受用、最具教育意义的意识。使其在规范大众思想、解决家庭矛盾,乃至处理局部社会问题中发挥起积极作用。

注释:

[1](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165.引自:肖群忠.弘扬孝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序)[M]. 转引自: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14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60:125.

[4]杨振华.“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07:3.

[6][7]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12-07:26,30.

参考文献:

[1]孝经[M].

恩格斯名言范文第3篇

1、好的幽默并不只是让你笑,还让你哭呢!哭多了眼泪就会跌价,于是乎泪尽则喜,嬉笑之中仍然可以看到作者那庄严赤诚的灵魂。也许幽默的痛苦并不比痛苦的痛苦弱。 ——王蒙

2、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灵性中间。凡有幽默的素养者,都是聪敏颖悟的。他们会用幽默手腕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而把每一种事态安排得从容不迫,恰到好处。 ——钱仁康

3、有许多真实的话都是在笑话中讲出来的。——斯威夫特

4、的。它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根本组织。我们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林语堂

5、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愿你让自己幽默起来。——前苏联 列宁

6、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德 恩格斯

7、你不能老是板着面孔与人相处。幽默感到是最重要的,它会使你的工作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会给你的职工的生活带来深受欢迎的阳光。——英 帕金森·鲁斯特 莫吉

8、幽默感就是分寸感。——黎 纪泊伦

9、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幽默态度。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许多人甚至没有能 力享受人们向他们呈现的快乐。——奥·弗洛伊德

10、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詹姆斯·潘

11、幽默是不肯正经其事的荒谬感。——厄谢尔

12、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恩格斯

13、我很怀疑世人是否曾体验过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个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上的地位。它的机能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还不如说是化学上。

14、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英 莎士比亚

15、努力,努力,再努力、幽默徳亽给亽另一种感觉。

16、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钱钟书

17、懂幽默会幽默的人一般都会很快乐。 ——宁静

19、使你发笑的人,滑稽。使你想了一想笑的人,幽默。——George Bunus

20、我相信幽默感也是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幽默感,人们可以在一种非常融洽 的气氛中彼此交流思想和看法。缺乏幽默感,生活就变得非常单调和枯燥。——意 索菲亚·名兰

21、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 ——松林

22、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拉 布

23、幽默是多么艳丽的服饰,又是何等忠诚的卫士!它永远胜过诗人和作家的智慧;它本身就是才华,它能杜绝愚昧。() ——司各特

24、幽默:可以说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由于某种轻巧的幽默,就可 以使当时的气氛为之改观,使陷于僵局的悬案豁然解决。——日 大平正芳

25、给幽默下定义和对幽默作分析,是欠缺幽默感的人的消遣。——本奇利

26、幽默与严肃互为验石,因为不愿接受善意的玩笑,其中必有疑处,而经不住审度的玩笑也一定是智慧。 ——高尔克亚

27、们会说:我想得到这种奖金,要比我做这桩事情来得顺当,因为我立刻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不用耍什么诡计。 ——黑格尔

28、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马克·吐温

29、人的才能不一样,有的人会幽默,有的人不会,不会幽默的人最好不必勉强。——老舍

恩格斯名言范文第4篇

杂技表演的第二个节目,最令我惊叹不已。表演者是一位曾参加过星光大道的男士。他首先唱了首歌,让气氛活跃了很多。接着。表演了二人转里的绝作——转手绢。先转了两块普通的红手绢,再加上一连串的搞笑动作,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捧腹大笑。手绢有小到大,小的和我们平时用的手绢差不多,大的手绢要三米多长,转得时候,速度很快仿佛像大转盘,让人目不暇接。当他转了一块长三米多的手绢时,站在靠背椅上转,我心里真为他捏了一把汗,手绢比人高出了一米多,能转吗?哇的一声轰动了整个体育馆,他竟然能成功了。这让全体观众拍手叫绝。

我想:这位先生真了不起,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他如果没有长期训练,没有扎实的功底,怎么可能做出这么高难度的表演呢?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的道尔顿:道尔顿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15岁时便离开家乡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12年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经过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他的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

现在我懂了,杂技是真功夫,不能弄虚作假,讲求的是眼疾手快。杂技有很多奥秘,但其实并不高深莫测,只要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就能练出真本领。

恩格斯名言范文第5篇

学界对“物化”有着不同的解读。“物化”是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首先采用的一个概念。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深层解读而提出来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劳动的物化和人自身的物化。具体表现为人的数字化、人的可计算性、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等方面。教育的物化主要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取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①传统教育中的物化使学生成为工具性的人。

2 教育物化问题的表现

教育的物化在现实中表现在许多方面。学界的不少专家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的物化主要包括教育自身的物化(比如: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和教育对人的物化(比如:将受教者看作机器)两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教育的物化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教育观念的物化——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师道尊严”,于是有许多教师就会认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应当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可以控制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不断地灌输固定的、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只需要绝对的服从等等。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生不敢质疑或是怀疑,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老师有不同意见时更不敢主动反驳老师的观点。这种教育观念其实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育观念物化的表现。

2.2 教育目的的物化——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教育过分地追求功效和利益,将教育作为追逐利益的工具,是教育目的物化的表现。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诚然,人是要不断学习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然而,教育在许多学校已经直接成为了“工具”和“手段”。在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面前,教师和学生都被“工具化”了,教育本身也被“实用化”了,比如,因为学生的成绩对教师的资格评奖、评职称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便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排名、升学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成绩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差生”则会“另眼相看”。可以说,学生就是挣分的“机器”,而教师则是掌握“机器”的人。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下的教育将导致人的工具化,使教育背离其初衷。

2.3 教育内容的物化——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书本知识或前人总结验证的间接知识”,②主要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显性教育获得;隐性知识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能、方法等,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内隐的隐性教育获得。国内许多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的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育内容物化的主要表现。

2.4 教育方式的物化——“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不少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取“接受式”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满堂灌”、“填鸭式”的形式。多媒体技术[dylw.net ]本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不仅使得课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但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只是忙于笔记记录,没有时间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反而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桎梏”,使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鲜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这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唯书”、“唯上”。

3 教育摆脱物化的基本对策

3.1 坚持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个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③这可以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经典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过不少的阐释。在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包括需求的满足等。

在现代社会,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者需要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过分依赖于灌输和说教,把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的学生看作是工具,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育者,有必要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克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

3.2 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众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教师隐喻或教育理念。比如,对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学者指出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工业的模式,“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教育者要辩证看待这些传统的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不能“固守”,更不能将其作为自己进行“物化式”教学的“托词”。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克服“物化”教育所必需的。

3.3 努力创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克服“物化”的教育的问题,就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 法、教育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改革,切实践行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

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教师教学不能仅仅是对文本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复读机”式的解读,还必须将这些内容积极进行“消化”,要注意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行“对话式”教育。这是一种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它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对话教育,有助于形成师生交流中的平等地位,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追求真理和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还得[dylw.net ]注意因材施教、情感教育等教育方法的实施。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要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而客观,而不是单纯地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总之,现代教育要摆脱物化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教育逐步地摆脱物化,这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注释

① 岳伟,王雅红.论教育的物化与人的失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矿产与地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校园歌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