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育儿心得小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结构;榜样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儿童在心理与行为上存在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性格,同时对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必须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心理结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
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以及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这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更要重视自身修养,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实施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用长辈的身份对有问题或者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者沟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上好语文课,还具有多重责任。因此,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通过幽默或者游戏教学法,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也是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的过程。
二、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心理渗透工作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素质作为教材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作用,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托,加强学生感悟过程,并且将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学生情感,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树立挫折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抗挫能力。在传递教材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结果,并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阳光的心理,让学生在锻炼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可以根据儿童所见所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通过总结,让其更好地理解文中劳苦大众的辛劳与勤奋。
三、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小学阶段是充满幻想的季节,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很多。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放飞儿童的想象,帮助他们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好理解。
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主旨的认识与理解,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林圆圆看到李丽画蓝树叶时脸红了,他会想到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李丽又会有何反应?”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局。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艺术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老师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进而推动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我有幸参加了绥宁县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为期两年的培训让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特别是今年11月19-21日的第二次线下集中培训更让我收获不少,甚至还有点期待会有下一次的这种培训。
培训地点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在了美丽的绥宁二小,二小的黄校长给学员们致欢迎词,并对学员们寄于厚望。坊主苏老师《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讲座和管理员戴老师《优化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明析小学英语课型模式》的讲座课让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在线下培训前,苏老师就给我们每个小组布置了作业,以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说实在的看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是一脸蒙的状态,我不知道这要怎么做,组长把一个单元的整体思路设计出来后让我选择一个单项内容完成,我选了一个复习课的内容,但是我不知道我是要以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作业,思路图?导学案?教案?、、、、、、我无从下手。我做了一个导学案交给了组长,结果在苏老师跟随望城送教团来我们学校送教的时候跟她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才明白我做的东西不符合要求,得改,但是说实在的跟苏老师聊的那么几句我还是不明白这个教学设计如何做才符合要求。我们小组的几个人在群里交流后,我们又稍加修改上交给工作坊的老师,自以为这样应该差不多能符合要求了,可谁知道参加线下研修听了苏老师的讲座和点评之后才知道我们的整体设计还是不符合要求,没有连贯性。在集体研讨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也在积极讨论、修改。成果展示环节更是让我见识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各组学员各显神通,纷纷上台展示积体研讨成果。通过苏老师的点评,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差距,虽然有进步但是还得继续努力。
在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问题是否解决环节,更是让我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我们组员们各自把自己心中的困惑说出来,然后积极讨论,气氛很是热烈,大家心情也很是愉快。我甚至有一种时间过得太快的感觉,希望时间还可以再久点。这种面对面的讨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用有所顾虑。
活动之后的游戏环节更是让我觉得轻松愉悦,大家在紧张而紧奏的学习之余来个游戏既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增进学员们的感情,让大家有种归属感。
说实在的,以前我也参加过很多次的这样的线下培训。那时候的培训无非就是教大家如何进入学习网站,如何在网上进行培训操作,而由我们县里自己组织的这种国培的线下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还形式多样。这样的线下培训与众不同,这几天的培训过得都很充实。在短短的几天培训时间里,让我感受到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期待以后的类似的培训,也感谢工作坊苏老师、管理员戴老师及辅导员陈老师的辛勤付出,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诣、王一凡、王洁成、王通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郭奕江、申梦雪的、董阳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音乐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欣赏、音乐表现等几个方面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其中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首先是声音听觉上的艺术,它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以美的熏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融入故事,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课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着他们自己的感觉,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欣赏乐曲内容时,应该在班级中先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喜好,挑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兴趣的方面,并且欣赏的乐曲难度可以逐层递增。此外在欣赏课中还可以穿插故事以及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兴趣。
故事,一直都是小学阶段学生所喜欢的。在欣赏故事性、叙事性的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歌曲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述的内容以及情感,进而从抽象到形象,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将蓝花花的事迹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之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融入到刚刚的故事情节之中,加强音乐感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蓝花花》这首歌曲,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
当然,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穿插多媒体教学,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欣赏相关乐曲之前,在课前先将音乐中所会涉及到的音乐知识、音乐思想、音乐情感变化等方面,制作成带有音频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电教媒体感受到外界的音频,又能通过视觉看到对于乐曲的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这种多感官相结合的欣赏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欣赏兴趣。
二、结合舞蹈,插入绘画,激活学生音乐欣赏课思维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其他的元素,激活学生音乐欣赏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例如,在欣赏民族乐曲的演奏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乐曲中的乐器,之后给学生欣赏一次乐曲演奏,并将学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种乐器,当听到乐曲中某一种乐器演奏的时候,代表那种乐器的小组就可以站起来,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水平。
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喜欢涂涂画画,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耳朵倾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画笔将自己所听到的画面画出来,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欣赏《忆江南》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让学生运用画笔将歌词中所描绘的美景画出来,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可以请1-2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画的内容都表达了歌曲中的哪些部分。之后,通过女生唱词,男生哼唱;男生唱词,女生哼唱。男生朗诵,女生哼唱;女生朗诵,男生哼唱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欣赏思维,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
三、知识简介,主题跟唱,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视野在欣赏课上,教师还可以运用知识简介或者主题跟唱的教学方法,来开阔学生的欣赏课视野。所谓知识简介的欣赏方法,就是教师在课程中,对教材中“人物介绍”“乐器简介”或者“音乐题材介绍”等,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内容简单的讲解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这样有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为之后更好的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主题跟唱,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跟着教师或者事先准备好的录音,逐句逐段的对主题进行哼唱,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优秀的音乐名家所作的音乐主题,拓宽学生积累音乐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视野。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音乐的欣赏课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意境,让课堂因为欣赏而变得精彩。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审美能力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静杰.“视觉音乐”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5):112.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8-02
音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它能给人们带来听觉的盛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让人们在体验美感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音乐教育又不可盲目而为,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开展的过程,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相连,继而采取与之相符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此,作者重点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儿童心理的特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是人的成长使然。作者根据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其变化,具体可归述为以下几点:
(一)思维特征
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一般情况下,年纪较小的学生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存于直观、外部特征感知层面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并能通过一定数量关系的词句表达出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有所深化。除此之外,大多数儿童的思维活性非常强,他们往往不能将注意力稳定、持久地集中在某项事物上。对某种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小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关注它的静态发展和动态发展。而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定理,小学生则不会感兴趣,此时他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易长时间地定格在理论教学上。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范围有限,所以不宜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和过重的教学任务,要注意音乐教育与小学生思维特征的融合。
(二)情感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的情感日渐变得丰富、深刻、稳定。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掌控自己一部分的情感,但是情感波动时有出现。例如,小学生在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时,常常会进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高,而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则会表现出低落的情绪。此时小学生在经历了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之后,他们在面对具体事物或人物会流露出相应的爱憎情感,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日渐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和道德情感逐渐养成,他们渴望获得父母、老师以及同学的尊重和认可。直至此时,小学生的好恶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更多地付诸于行动当中。譬如,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热爱不再单纯地存贮于心里,他们可以将这种精神意志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通过这些先进人物或事例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帮助他人,此时他们的爱已可延展到教师、同学乃至祖国、人民身上。
(三)性格特征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得都很快,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但是同时由于他们的性格不成熟、自制能力差,所以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件时容易产生冲动甚至过激行为。另外,他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自身的自控性以及持久性较差,基本都是在外界压力的催动下才行动。这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小学生的初始学习劲头很足,但却常常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将这种劲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依靠自己完成教师预留的学习任务,即使遇到某些课业难题时,他们有时也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不放弃、不分心,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性格的养成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与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联,因此,三者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以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唱教育、器乐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就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唱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培养
任何一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会经历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只有这样,艺术才能长存于世并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一个音乐再创造的过程。音乐曲谱寄托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怀、精神意志,是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想将其化为一种流动的情感艺术并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必须要依靠演绎者再度创造才能实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述说的那样,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应结合本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受教学生引入到音乐艺术再创作的情境当中,深度挖掘音乐词曲中所潜藏的台词并加以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不同的情感、情绪进行合唱演绎。在此之前,音乐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歌曲旋律的高音、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谱风格等要素,掌握作曲家的创造背景、环境和立意,深刻理解该词曲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以此为基础,音乐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领会这些内容,继此之后,音乐教师做出一些演唱艺术上的处理,例如音色、音调、谈吐气息、咬文嚼字甚至演出服饰等,让学生的创造心理在核查那个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器乐练习中加强对小学生坚毅、协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
器乐练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备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器乐知识和器乐应用能力,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小学音乐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音乐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借助一些载体,开展一些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形成小学生坚毅、协作等优异的精神品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器乐这一教学载体,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器乐演奏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培育他们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他们高质的精神品格。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器乐比赛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声部、多器乐的演奏教学、指导,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器乐训练中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个人演奏和合作演奏两种不同状态下器乐美感传达的差异,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合作演绎出的旋律才是最美妙的,只有凝聚了众人之力的演奏才是最具震撼效果的,从而刺激他们自觉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时常为学生设一些教学情景,譬如,组织学生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出影像,向学生传播他们的成长经历,告知学生每一位成功演唱家背后付出的艰辛,让学生们懂得只有刻苦训练、百折不挠地付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反之,假如只依靠自己与生俱来的才华,而不愿付出,害怕成功历程中的艰辛,缺乏坚毅的精神思想,那么自己与成功也会越行越远。
(三)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正是因为人类个性差异的存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而,小学音乐实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能力直接关联在一起,最终影响了活动的效率和成果。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争取名誉面前,他们大多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性心理,时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音乐歌唱比赛、音乐文艺演出等,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教育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入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刺激小学生的有效行为。例如,学校可开展音乐艺术节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技艺能力比赛,相关教师鼓励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择取相应的竞赛项目,联合学生共同对表演者进行评奖,给予获奖学生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个性平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荣誉感的渴求,并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的行为。通过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我欣赏、品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由于作者的个人能力有限,有关儿童心理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儿童心理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阶段自身音乐教育的实际,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更多的音乐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音乐教育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增长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