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晏子为齐相

晏子为齐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晏子为齐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融资业务;经济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小微企业”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市场的关注。“小微企业”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收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目前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释了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综述,最后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总体呈现出较快增速的态势。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小微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小微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以及交纳税收,均占全国的超过50%以上。

我国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创新、增加财政收入、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等方面。小微企业决定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实力,在国民经济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小微企业越成长,资金需求就越强烈,就越需要持续资金支持。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大都很难得以实现。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小微企业融资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显著,政府扶持政策、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仍然滞后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企业所处环境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从深层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效解决输入资金血液的融资问题,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和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小微企业”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就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对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释了小微企业的作用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希望能够丰富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理论,能够深化关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能够使相关的政策措施更加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二)实践意义

中国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收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微企业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目前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政府制定关于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咨询价值。

四、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综述

目前来看,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但真正能够有效融资的渠道极为有限,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很难得到满足。小微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融资额度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常的经营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实际提供一些分析。

(一)小微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自有资金是小微企业日常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小微企业创建和发展主要依靠内部融资,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利润水平低,企业的留存盈余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自有资金规模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运营的效率,但是这是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引起的,由此可见,对外融资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下面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众多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从我国投融资的实际体制来看,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仍为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众多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我国小微企业大部分将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作为获得外部资金的主要途径,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选择其他融资方式的比例较低。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度提高,但是在中小微企业中,往往中型企业中排位靠前的企业会被银行选为信贷对象,而小微企业一般无法得到满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标准决定的。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许多企业即使能够得到贷款,也不能得到满足其业务需求的贷款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占银行业发放贷款的比例较低。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门槛设置方面应该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更多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三)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小微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仍为少数。企业理论上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但是由于发行企业债、公开上市、公开发行公司债的门槛非常高,小微企业很难满足债券发行条件。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较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的现状。②上市融资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我国大陆的股票市场虽然有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入市门槛高,小微企业很难从证券市场融资。③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困难重重。我国股份有限公司注册门槛高,大量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微型企业更无法企及。

(四)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资金资助的可能性低

我国对于企业的政策性资金资助很多,但是真正惠及到小微企业的却寥寥无几。实际情况中,小微企业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对申请政策性资金程序不清楚。即使了解,由于名额有限,“中签率”低,能够获得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机会很小。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政策性资金资助应该更多地向小微企业倾斜,以起到扶持其发展的效果。

五、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发现,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不容乐观,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正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体现。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了发展。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将从融资环境角度来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其融资业务的影响。

(一)内部环境:企业自身实力、内部管理等

根据融资顺序偏好理论,企业在进行融资渠道选择时,首先考虑企业内部融资。因此研究企业的内部融资环境就尤为重要。影响企业融资的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实力状况、内部管理制度和信用记录。1、企业实力状况企业的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财力、销售能力、管理者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企业输入的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并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销售能力是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所有市场销售行为结果的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2、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如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职责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有力措施和手段。3、信用记录我国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还尚未建立,目前企业的信用记录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银行是否按时偿还贷款的记录。银行会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企业的信用记录是企业向银行机构贷款时审查的关键。

在企业成长周期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并主要源于其财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等级较低这方面的原因。小微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小微企业的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信用能力不足、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行为缺失这三个方面。

(二)外部环境:政策扶持、资本市场环境等

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仅介绍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中与融资关系密切的政策支持体系、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以及信用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综合性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小微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小微企业所处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准金融机构。

小微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资本市场环境等。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持续、不系统,导致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促进作用不明显,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投资、规范行为等措施,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作用有限,小微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导致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服务系统不完善,影响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的发展滞后,使大多数小微企业在申请金融贷款时得不到担保,企业融资遇到了障碍。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限,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尚未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小微企业极少能够获得政策性资金资助。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2篇

通过对ZQZ-TF风传感器维修技术研究,总结其维修经验,给出指导性维修方法,帮助基层台站技术装备保障人员进行芯片级维修,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ZQZ-TF自动气象站 风传感器 维修研究

1 前言

目前,ZQZ-TF风传感器作为区域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在全省有不少的保有量,仅怀化市气象系统就安装有65套。传感器在野外工作,运行环境复杂,故障发生频率较高。由于产品供应商没有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和维修说明,故障发生后,采取寄回厂家维修方式,存在维修成本高、维修时间长等问题,增加了基层台站经济负担,延长了故障排除时间,降低了自动气象站工作效率。

通过对ZQZ-TF风传感器维修技术研究,总结其维修经验,给出指导性维修方法,帮助基层台站技术装备保障人员进行芯片级维修,达到效率高、成本底的目的,对保障自动气象站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具有现实意义,因此ZQZ-TF风传感器维修技术研究很有必要。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传感器机械部分

传感器机械部件分解到最小,如螺丝,轴承的C形卡簧等,通过游标卡尺对传感器各机械部件测量,用CAD按照1:1比例绘图,所画的图纸是三维立体图纸,通过图示介绍传感器机械部分的拆卸、装配方法,形象易懂,便于掌握,还给出了螺丝、卡箍、空心铜铆钉、E型开口挡圈、微形轴承等易损件的具体参数,便与替换,具体见表1。

2.2 传感器电路部分

传感器电路分老款和新款,老款为分立元器件,体积、功耗偏大、维修比较方便,新款为贴片元件,体积、功耗小、维修对工具要求较高,通过实际电路分析,反推出电路图。

3 工作原理介绍

3.1 风速传感器

风速传感器的感应元件为三杯式回转架,信号变换电路为霍尔开关电路。在水平风力作用下,风杯组件旋转,通过主轴带动磁棒盘旋转,其上的36只磁体形成18个小磁场,风杯组每旋转1圈,在霍尔开关电路中感应出18个脉冲信号,其频率随风速的增大而线性增加。测出频率就可计算出风速。

3.2 风向传感器

风向传感器的感应元件为风向标组件。角度变换电路为格雷码盘加光电电路,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分别安装在7位格雷码盘上下两侧光电器件支架7个窝型孔内。当风标随风向变化而转动时,其轴带动下方固定的码盘在光电组件的狭缝中转动,通过码盘对7位发光二极管的遮光和通光而产生对应于实时风向的7位格雷码,该格雷码由高低电平组成,经整形电路整形并反相输出。每组格雷码有七位,代表一个风向。由于码盘外圈是128等分,故风向分辨率为360° /128=2.8125°,也就是每转过2. 8125°输出一组新的格雷码。因此,风向共有128个方位指示。

结合风向传感器电路图,进一步分析其工作原理。如图一,其中V15~V23为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简称为TVP管,TVP管在瞬间高能量冲击时,能以极高的速度从高阻改变为低阻而吸收一个极大的电流,将管子的电压钳位在一个预定的数值上,钳位时间仅仅10-6μs,该TVP管用的型号为TVP500,它的击穿电压最小为82V,主要用于防雷,保护与之连接的采集器。Dl~D7为安装在码盘上方窝型孔内的发光二极管,B1~B7为安装在码盘另一侧窝型孔内的光敏三极管,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一一对应,共7组,U1,U2为反相器,主要对信号整形,7个发光二极管通过各自的限流电阻与+5V电源相连,驱动其发出一定波长的红外光,完成电~光转换,如果发出的光没有被码盘遮挡,对应的光电三极管导通,其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到相应的反相器,经反向整形后,输出高电平经航空插头、连接电缆到采集器,如果风标带动码盘转动正好遮挡了某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对应的光敏三极管不导通,则输出高电平(+5V)到相应的反相器,经反向后,输出低电平((0V)经航空插头、连接电缆到采集器。如风标指向正北时,为0°或360°,对应的格雷码为“0000000”,此时的状态是码盘将7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全部遮挡,7个光敏三极管输出都为高电平到与之对应的7个反相器输入端,经反向后,7个反相器都输出低电平到采集器,从以上分析可知,格雷码中的高电平是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没被码盘遮挡,低电平是被遮挡住了。

4 维修举例

例1:故障原因为雷击。接修后,该风向传感器是2006版电路,用自制的格雷码检测电路检查,1~4发光二极管始终点亮,5~7能至少亮一次,灭一次。说~明1~4发光二极管对应的电路有问题,始终输出高电平。拆开传感器,用万用表分别量光敏三极管B4~B7的集电极并转动传感器的轴,都始终为高电平。判断是U1的问题,更换U1后,故障排除。

例2:故障原因也是雷击。接修后,该风向传感器也是2006版电路,用检测电路检查,所有的发光二极管都始终点亮。拆开传感器,用万用表分别量光敏三极管B1~B7的集电极并转动传感器的轴,都始终为高电平。判断是U1,U2的问题,更换U1,U2后,故障排除。

例3:风向传感器,电路板损坏,因为是2006款电路板,厂家停产作报废处理。通过改装机械结构,自制电路板隔离套管后,换上2010版电路板,传感器恢复正常。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革;企业投资行为;资本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1007708

一、引言

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CAS)的颁布与实施,顺应了国际会计准则(IFRS)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的趋势,随着新会计准则在企业中的应用,由会计准则变革带来的影响效应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会计准则变革效应是指会计准则变革所引起的效果和反应,会计准则变革不仅对财务报告和资本市场具有直接效应,还对企业契约、企业经营、企业投资、宏观经济和社会等具有间接效应与外部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变革会对企业的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资本经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资本经营的有效性为企业其他经营方式(如商品经营、资产经营和产品经营等)的运作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投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执行活动,更是企业经营方式的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本经营中,投资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首要理财行为,也是衡量资本经营的重要显性指标。会计为企业的资本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提供了信息基础,由会计准则变革引起的会计信息变化必然会对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虽然Biddle 和 Hilary等从信息质量角度出发,研究并检验了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安永(EY)曾于2007年指出,“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不仅限于财务报告,还会波及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普华永道(PwC)也于2010年提出,“新准则带来的理念和冲击必然会给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和决策行为带来挑战”。可见,会计准则变革会从更深层次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投资行为,那么会计准则变革如何从理念和行动上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这种影响又是如何在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之间进行传导的?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理念的转变,本文基于资本经营视角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会计准则变革的投资效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二、文献综述

1.企业投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投资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也是公司理财中的主要内容。早期投资行为研究主要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以MM理论为代表,早期企业投资行为理论多建立在经济学的完美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企业投资只与资金的使用成本、利率和投资机会等有关,与融资方式和治理机制无关[5]。

随着管理学和行为学的成熟与发展,企业投资行为研究开始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和非理理论的提出,向早期投资行为理论中的投资与融资、治理的无关论提出了挑战。Akerlof最先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提出了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投资与融资之间存在相关性;Jensen 和 Meckling以及Myers 和 Majluf先后对此进行验证,发现融资约束容易引起企业投资不足;Fazzari等[9]提出的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概念,引起了学者们对融资约束下投资行为的广泛关注; Donaldson 和 Stone[10]较早提出当存在冲突问题时,公司治理机制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La Porta 等以及刘昌国的研究证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抑制损害投资效率的非理。

近年来,会计准则变革效应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Verdi[13]以及李青原[14]等从会计准则变革事件出发,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可以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检验,认为税收制度、产业政策、资本市场、市场竞争、政治关联和股利分配等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企业投资行为在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是财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投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融资与投资行为、治理与投资行为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属于研究前沿,但现有研究成果还是略显缺乏。然而,企业投资行为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如融资环境、治理环境、准则变革和资本市场等多与企业经营有关,也是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都对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可借鉴性参考。

2.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虽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是近年来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仍尚显缺乏,并且研究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检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方面。Verdi[13]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发现,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会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张敦力和李琳[15]从检验准则变革的融资效用出发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的提高具有融资效用,并会引发企业投资效用;李青原[14]基于外部审计监督视角研究发现,高质量会计信息能通过改善契约与监督,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并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负相关关系;张纯和吕伟[16]基于外部监督视角研究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提高和信息中介的发展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此外,从应用角度出发,部分学者还运用财务分析或数理分析证明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Chen等[17]运用资产收益率(ROA)差异法实证检验了IFRS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外部效应; Zhang[18]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运用数理分析法论证了会计准则变革可以影响企业实际投资决策。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分别从IFRS、CAS(2006)实施一段时期后才逐渐开始,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确实存在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需要通过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如融资环境、监督环境和财务管理等)在二者之间进行传导,所以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有时滞效应。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属于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已有成果比较缺乏,无论从理论价值还是应用价值来看,这一主题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也是准则变革效应未来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3.基于资本经营视角的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现状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尚属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现有成果比较有限,所以从资本经营视角出发,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就更显不足。但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准则变革、资本经营与企业投资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Scott[19]发现会计准则变革会影响管理层激励契约和企业借款条约等,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发生改变,并通过企业的净收益变化予以反应;吕长江和巩娜[20]认为会计准则变革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修改其股权激励方案;吕长江和张海平[21]进一步指出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张敦力和李琳[15]认为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稳健性通过引起管理者报酬契约变化影响企业现有投资项目和未来投资项目,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姜英兵[22]基于内部管理视角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可以抑制管理者不良盈余操纵动机和非效率投资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顾水彬[2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实证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能够缓解委托冲突,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张先治和于悦[24]基于经营理念视角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中与企业投资有关的会计处理变动会引起管理者投资理念与投资决策的转变。

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与管理者有关,会计准则变革通过调整契约机制来改变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而管理者在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经营又对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传导效应。已有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发现了会计准则变革效应会在薪酬契约的作用下,促进管理者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但并没有基于资本经营视角系统地探索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综上,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会计准则变革对管理者理念的影响出发,基于资本经营视角,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三、资本经营视角下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

会计准则变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25],其目的是通过强制(如内容、结构和框架等)变化,使被变革者被动接受会计准则变革。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当被变革者在重新选择可依赖路径后,会主动接受和适应会计准则变革,并在新准则制度环境下尽快寻求新的均衡并保持稳定。受上文安永和普华永道实际经验的启示,我们从企业内部管理实践出发,拟选择资本经营视角,结合会计准则变革中的会计理念变化,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从深层挖掘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效应。

本文基于资本经营视角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路径的基本思路为:新会计准则体现的会计理念转变,会在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引导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由商品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并进一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

1会计准则变革和会计理念转变的驱动与融合

会计准则变革与会计理念之间存在着两次驱动与融合:一是新会计准则制定时,制定者的会计理念与会计准则变革之间的驱动与融合;二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行为与新的会计理念之间的驱动与融合。

第一,制定者的会计理念转变驱动了会计准则变革。新会计准则反映了制定者的新意识形态,即制定者新的会计理念被融合在会计准则制定之中。从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主要体现了三种会计理念的转变:一是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如新会计准则中的财务报告目标明确提出,要满足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有用性需求,并已将这种理念贯彻在相关的具体准则之中。二是由“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观”的转变。如新会计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一些相关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性房地产、合并中涉及的有关资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等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新计量属性。三是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新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由采用“利润表法”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法”,直接体现了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并且在其他一些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的具体要求中也都体现了这一变化。

第二,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尤其是具体会计准则的变化(包括修订已有的会计准则,增加新的会计准则等)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具有强制性影响力。新会计准则通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程序变化,强制性要求企业会计行为必须依据新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形式上的改变,目的是使企业的会计行为发生预期性转变。在会计实务中,企业的会计行为变化和新会计理念的形成也存在着一种相互驱动与融合,即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者对会计准则变革有一个反应和适应过程,即由变革中的“响应式”向变革后的“自适应”调整,使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尽快寻找适应路径,接受新会计理念,有效控制会计准则变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合理利用会计准则变革的正面效应,促使企业经营稳定发展。

总之,在制定者会计理念和会计准则变革之间,以及在准则变革后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理念之间的两次驱动融合之下,会计准则变革体现的会计理念变化被直接传递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之中,从而为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

2会计准则变革和企业资本经营型经营方式的实现

在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下,会计理念和会计行为的变化最终要以会计信息改变的形式体现,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并且企业经营决策受到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发生变化的作用下,会计准则变革会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Jensen 和 Meckling提出,企业通过一系列契约体现利益关系。会计准则变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降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多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由会计准则变革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变化以改变契约的形式影响企业行为。其中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决策变化,对企业资本经营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是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大股东的决策变化对企业资本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为了保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企业经营目标必须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保持一致,即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这正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基本目标。二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决定权,新会计理念下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VBM),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激励契约等会根据VBM的目标重新设计与签订,这会引起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亦即向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进行调整,这同样与企业资本经营的根本目标相一致。可见,会计准则变革引起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变化,会共同促进企业从一般的商品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需求的同时,更能促进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由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即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以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为主要经营手段[26]。在企业资本经营中,投资是企业实现资本增值的主要理财行为,也是衡量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显性指标,所以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会引起企业投资行为发生重要变化。

3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的转变

从企业管理层次和经营过程来看,会计准则变革引起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转变,要通过企业对资本经营战略、资本经营管理和资本经营运作等进行顺次调整,逐步完成。资本经营型企业的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核心[26],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产权制度下,资本经营方式更能体现基于价值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以资本经营为主导的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下,企业财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而投资行为的目标则是围绕资本增值最大化,以较经济的资金投入和较低的投资风险获取投资收益。从企业管理层次和投资过程来看,企业投资也要对投资战略行为、投资管理行为和投资执行行为进行逐层调整,协助企业实现资本经营目标,三种投资行为之间的协同关系着企业投资和资本经营的有效性。在资本经营理念和资本经营方式的影响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最终将以投资结果的形式表现:一是控制盲目扩张型投资,使投资规模合理化,重视投资效率。二是优化投资结构,降低投资风险,追求长期投资效益,避免投资短视行为。三是增加投资收益,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实现投资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资本经营视角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体现在准则变革及其经济后果的后续效应之中,这种影响对企业经营来说更加深入、更为长远。在以资本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现代企业运作中,会计准则变革将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向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发生转变。并且这种影响的传导会在企业会计周期和经营周期中周而复始,使会计准则变革的投资效应在企业内部不断加深,促进企业资本经营顺利实现。

四、资本经营视角下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影响路径

从管理学角度看,企业管理具有层次性,根据管理层级可以由高到低分为治理层(高层管理)、管理层(中层管理)和作业层(基层管理)[27]。企业经营计划和投资计划的顺利进行,依靠管理者对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逐层推进,协调完成。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特征以及本文的逻辑关系,构建资本经营视角下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影响路径,如图2所示。

1会计准则变革、资本经营战略和企业投资战略行为

会计准则变革会引起会计理念、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等变化[28],其中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和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信息基础,并且企业资本经营战略受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监督者和内部管理者等)决策变化的影响,所以会计准则变革通过影响资本经营战略而引导企业投资战略行为发生改变。

通过一系列契约形式体现利益关系的企业,会受契约变化的重要影响。在企业经营中,企业战略(包括资本经营战略和投资战略)由高层管理者制定,受公司治理层的制约,尤其是来自大股东的监督与控制。新会计准则体现的会计理念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后果会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新会计准则中强调的“决策有用观”,可以使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尤其是大股东和债权人等根据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会计信息更准确地进行重新判断,并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出资(如投资和借款等)方向调整,从而引起资本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这将使得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战略和投资战略时,必须考虑出资者,尤其是投资者的利益,促使企业经营方式进一步向资本经营型转变,企业资本经营战略要确定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目标,并且企业投资战略中追求的投资收益最大化也要以资本增值为基本,以利于促进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的目标趋同。

从财务指标看,企业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为资本收益率(ROE),即企业净收益与企业净资产(或资本)之比[26],而企业投资核心目标的指标为投资报酬率(ROI)和总资产报酬率(ROA)。ROI主要反映企业新增投资的盈利情况,ROA则可以代表企业历史投资的盈利水平,当企业净资产规模、投资总额和总资产规模既定时,提高收益水平(净收益或总收益)是增加ROE、ROI和ROA的有效途径。这进一步说明在企业资本经营中,企业投资战略目标必须确立为以资本增值为根本目的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并且企业投资战略行为也要结合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和投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如根据企业资本经营战略的不同类型(包括扩张型资本经营、收缩型资本经营和重组型资本经营等)采取适当的投资战略,如扩张型投资战略(包括垂直扩张型投资战略、水平扩张型投资战略等)、稳健型投资战略(联合型投资战略等)、多元化投资战略、专业化投资战略和开发型投资战略等。此外,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政策改变(如确认和计量等)会引起ROE、ROI和ROA等数值的变化,从而影响企业资本经营战略的制定,以及对投资战略行为的调整。

2会计准则变革、资本经营管理和企业投资管理行为

会计信息同样是企业中层管理者的重要决策基础,由会计准则变革引起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变化还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行为。

第一,财务信息是企业资本经营管理的信息基础,企业资本经营管理包括资本经营计划、资本经营组织与指挥、资本经营协调与控制和资本经营考评等管理内容[26],其中资本经营计划和资本经营考评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尤为密切。而且企业投资管理也涉及投资计划、投资组织与指挥、投资协调与控制和投资评价等多种管理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投资管理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更是密不可分。因此,由会计准则变革引起的会计信息变化,会在上述管理过程中影响管理者决策,并改变企业资本经营管理与投资管理行为。

第二,会计准则变革体现的会计理念转变和会计政策改变,促使企业资本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关注资本的良性循环,以及资本和资产(或投资)的结构优化。新会计准则提出的“所得税”由“利润表法”改为“资产负债表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具体要求体现的“资产负债表观”,使企业在制定资本经营计划时,从以往的只关注利润表信息,向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信息发生转变,企业在资本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中要兼顾资本和资产(或投资)的配置与运作及其之间的相互协调,使之同保护所有者利益的目标相一致,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第三,从财务指标看,企业资本经营管理核心指标ROE与投资管理核心指标ROA直接相关,二者关系如下文公式所示。企业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提高ROE,既要做好投资管理,如优化资产结构,提高ROA或资产盈利能力,也要搞好资本运作,促进资本结构的优化[26]。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政策改变(如确认和计量等)同样也会引起如下公式中相关数值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资本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行为。

资本收益率(ROE)=总资产报酬率(ROA)+ROA-负债利息率×负债总额资本总额×(1-所得税率)

3会计准则变革、资本经营运作和企业投资执行行为

会计信息是基层管理者确定程序化作业指标不可或缺的量化参考依据,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作业层的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行为更具直接影响力。

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资本经营目标和投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是企业资本经营运作包括实现资本流动的全过程,即主要通过完成筹集资本和投资资本等重要环节的实际操作来完成资本运作,这决定了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可实现性。二是投资执行行为包括签订投资合同和将投资款项按投资期限拨付等具体操作层面事宜,直接关系着未来收益和投资目标能否实现。

作业层的实际操作行为都要受程序化制度(或规则)的刚性约束,在刚性约束条件下会计信息更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准则变革的影响在企业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中更直接、更不容忽视。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体现的由“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观”的转变,如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一些相关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性房地产、合并中涉及的有关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都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新计量属性,这使会计具体操作及相关会计信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基于现值会计的“公允价值观”直接影响企业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行为,促进企业经营和投资行为由“历史观”向“未来观”转变:一是可以基于现值会计基础更准确地计算资本成本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对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进行正确判断与决策。二是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资本运作和投资执行情况,有助于综合衡量与评价历史资本(资产)安全和未来资本(资产)安全等。三是帮助企业在正确决策的基础上,促进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行为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基于资本经营视角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体现在理念变化、行为变化和相关经济后果的综合影响中。在以资本经营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中,新会计准则变革在不同管理层管理者的作用下,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战略、资本经营管理和资本经营运作,而对企业的投资战略行为、投资管理行为和投资执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总之,会计准则变革促进企业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向以资本增值为基本目标的投资收益最大化转变,并且这种影响作用的传导会在企业资本经营循环中逐渐深化,通过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投资收益实现资本增值,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促进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

五、结论与建议

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的目标趋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企业资本经营的有效性关系着资本在资本市场中的流动性,而企业投资行为的有效性更关系着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所以基于资本经营视角探索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财务学、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以上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企业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反应发生着从变革时的“响应式”向变革后的“自适应”转变,并通过对企业经营方式和投资行为的主动调整来表现。

其次,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具有影响,这种影响效应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传导。

最后,会计准则变革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由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并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由低效率投资向有价值投资转变。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者应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加强企业管理控制,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企业有效经营。

其次,企业外部监督者应充分利用财务报告信息对企业经营实施有效监督,约束企业短视行为,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最后,制定者在修订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准则实施后的多方面影响效应,通过完善新会计准则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业绩,进而推动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治, 晏超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J] 会计研究, 2015, (2):3-12

[2]Biddle,GC, Hilary,G Accounting Quality and Firm-Level Capital Invest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 81(5):963-982

[3]Modigliani,F, Miller,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8(3):261-297

[4]Jorgenson,DW Capital Theor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2):247-259

[5]Lucas, R E Adjustment Costs and the Theory of Suppl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7, 75(4):321-334

[6]Akerlof, G A The Market for‘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84 (3):488-500

[7]Jensen,MC, Meckling,W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4):305-360

[8]Myers,S C, Majluf ,N 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2):187-221

[9]Fazzari,S M, Hubbard, RG, Petersen,BC, Blinder,AS, Poterba,JM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 1988(1):141-206

[10]Donaldson,G, Stone,N D Managing Corporate Wealth: The Oper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Goals System[M] New York: Praeger, 1984 3-8

[11]La Porta,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R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5):3-27

[12]刘昌国 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 经济科学, 2006, (4):50-58

[13]Verdi,R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orking Paper, 2006

[14]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9,(4):65-73+51

[16]Gordon,L A, Loeb,M P, Zhu,WJ The Impact of IFRS Adoption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2, 31(4):374-398

[17]Polk,C, Sapienza, P 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1):187-217

[18]Beiner,S, Schmid,MM, Wanzenried,G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Firm Valuation[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1, 17(2):331-366

[19]陈运森,朱松.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资本投资[J]财经研究,2009,(12):27-39

[20]Wang, D H Corporate Investment, Financing, and Dividend Policies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5):486-489

[15]张敦力,李琳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11,(7):19-23

[16]张纯,吕伟信息披露、信息中介与企业过度投资[J]会计研究,2009,(1):60-65

[17]Chen,C, Young,DQ, Zhuang,ZL Externalities of Mandatory IFRS Adoption: Evidence from Cross-Border Spillover Effects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on Investment Efficienc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3, 88(3):881-914

[18]Zhang,GC Accounting Standards, Cost of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Welfare in a Large Econom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3, 88(4):1459-1488

[19]Scott,WR财务会计理论[M] 陈汉文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8, 194-205

[20]吕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以伊利股份为例[J]会计研究,2009,(5):53-61+97

[21]吕长江,张海平 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11,(11):118-126+188

[22]姜英兵 会计制度改革与资本配置效率[J] 宏观经济研究,2013,(8):73-77

[23]顾水彬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92-103

[24]张先治,于悦 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财务行为与经济发展的传导效应和循环机理[J] 会计研究,2013,(10):3-12+96

[25]North,DC Institu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J] Economic History, 1994, 149(1): 65-82

[26]张先治 企业资本经营论[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6, 8, 15, 32, 155, 226

[27]Robbins,S P, Judge, T A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2011 326-330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融资;效率;银行危机

一、企业融资效率与资源配置

企业融资就是企业为经营和生产准备好所需资金的过程或行为。只有准备好了经营和生产所需的资金,然后才有可能开始真正的生产经营过程。因此,企业融资是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和支持系统。

在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和个人。企业是从事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性组织,也是基础性的经济单位。而企业的资通、筹集又是现代企业正常、顺利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企业的融资不仅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其起点表现为价值的预付,经济运行表现为预付价值运动与增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预付价值的循环与周转,一方面,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出为企业所追求的交换价值和价值。一个经济社会是否有一定数量的资金预付,即决定其经济可否在现代意义上顺利运转,也决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资金的预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一的、初始的决定力量。因此,企业总是把筹集更多的周转资金和发展资金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企业融资不以单个企业财产状况和资金积累为前提条件,也不以整个国家或社会资金总量为条件。它所涉及的是通过改变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使用状况而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现有企业资金总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区与国家的边界范围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必要的预付资金。

可见,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过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使用是有偿的,其他资源只有经过与资金的交换才能投入生产。这样,化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就表现为工业发展供给和配置资金的问题:即是将资金投入使用还是闲置,是将其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还是基础设施,是将其投入于产出效率高的行业或部门还是补贴亏损企业的问题。由于资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总是要向个别收益率比较高的企业流动,因此,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方式与规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即企业能否取得资金,以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取得资金。将有限的资源配置于产出效率高或最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企业或部门,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也将刺激效率低的部门高效率,否则,它们就会因为资金断绝而被淘汰。这样,通过资金的运动,个别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实践证明,企业融资与现代经济已完全融合为一体。企业融资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已达到全部经济发展的2/3左右,很明显,要保证现代经济的顺畅运行和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最佳融资能力(效率最高),企业融资效率便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

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完全按照计划指令来进行,企业融资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个经济的发展效率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效率则相对独立地体现出来,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效率。

经济的增长模式正在由供给推动向需求拉动方向转化,粗放型扩张遇到市场需求的有力制约,无效供给将被过滤掉,增长开始成为内生的、成为市场运作的结果而不是经济目标的主管意愿,粗放型高速增长已逐渐丧失了体制基础。我国经济增长必须面对这种转变,适应这种转变。在供过于求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若想求生存,只能紧扣市场需求,不断增进融资效率,在竞争中取胜。融资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扩张只会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导致企业长时间不良债务的上升,给长期增长带来隐患。

二、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的内在生成机制

企业融资低效率是我国经济的运行特征。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经济运行对银行体系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资金需求压力,形成中国特色的资金倒逼机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导致银行资金运用方长期大于资金来源方。低效率的特点是,同样的产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资本。政府为了弥补低效率损失,需要从银行贷出更多的款,用于替代性的投资;投资低效率使完成同样单位的生产能力需要更多的贷款;投产后效益不好使贷款偿还发生困难并使偿还期拖长,相当比重的国有企业亏损、濒临倒闭,使一部分银行贷款成为无法收回的死帐。面对严重亏损,企业如不想退出生产,最简单的选择是靠“啃”银行贷款来维持。低效率在银行资金运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帐和坏帐率;融资效率不高,从资金运动看,表现为资金周转速度放慢,而贷款周转速度放慢,意味着支持同样规模的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需要更多的贷款资金。如此种种,对银行资金运用方形成强大的贷款压力。如果企业融资效率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将把整个银行系统推向高风险的边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渠道划拨,改革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财政与银行的职责分工有了较大的调整: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已从依靠财政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银行。80年代中期,财政已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以前未拨足的流动资金也不拨付了。企业实际上只能依靠贷款而发展,因为除了银行贷款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资渠道。我国经济已从“计划—财政主导”进入“银行融资推进”的发展阶段。由于企业借贷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因此一部分企业借贷的规模越来越大。即便是原来自有资本比较多的企业,由于80年代以来的扩张中过分依赖银行借贷,把银行贷款当作股本投资使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债务与自有资本比例过大。

正是由于国有企业对银行的极大依赖性,在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国有企业难以清偿的巨额债务和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对银行系统而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是形成信贷风险从而促使银行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高的不良资产比例意味着很大部分的居民储蓄已找不到对应的实物资本,或者说已经损失掉,同时也意味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一旦触发信用危机,整个银行系统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可见,国有企业融资的低效率,就意味着国有银行的亏损,国有企业的规模越大,占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着国有银行的呆坏帐越多。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破产机制,现行的资产重组的结果可能是好企业被低效率企业拖垮。从整个规模上看,就是国有经济即由国有银行所连通的国有企业的全体效率累积性的恶化。

下面我们具体这种传递机制:

首先,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运作存在严重缺陷。

有资料表明,1998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60%,流动资金的90%来自银行贷款,这种垄断性的单一间接融资形式必然使国有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资金的支持,也使我国银行资金配置格局存在严重缺陷,如1996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6 62%,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主要风险资产(贷款)的比重为4 52%,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基础上的,当公众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是存款挤提。大规模的存款挤提将使银行破产倒闭。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通货膨胀来提高银行系统资产的流动性。

同时,在资产项目构成中,各项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80%左右,而同业存放、购买国债合计仅占3%—5%,消费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还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全部商业银行总合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10%为消费贷款,30%为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有担保的个人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以无担保贷款为主体的资产结构,无疑加大了自身的风险。现实情况说明,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这样一种融资格局,使得国有企业饥不择食的“饱餐”银行资金,根本不讲究融资质量,更谈不上通过融资去优化配置,极大地扭曲了银企关系,使银行资金配置全部投向国有企业这个大锅。一旦国家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企业资金就立刻紧张起来,并由此产生程度不同的生产滑波,引起经济运行比较大的波动。

其次,由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赖于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仍然在低效运行,从而了商业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见,投资供求只有与效率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供求则将效率准则排斥在外,大量资金流向无效率和低效率的企业,形成了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坏帐。尽管我国的储蓄率很高,可供资金很多,但是,由于特殊体制导致了投资供给和产出的不对称性,大量资金流向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有企业融资效率急剧下降,基本上丧失了偿债能力。1998年亏损比利润高出近一倍,国有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增长来弥补亏损,仅199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就向银行转嫁了4800亿元不良资产,使银行体系中泡沫的压力越来越大。金融资源的配置继续被大大扭曲。只生产30%产值的国有企业占有70%以上的信贷,而生产70%以上产值的非国有企业贷款一直极为困难。

国有企业由于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坏,坏了再借,自己坏债累累,最终拖垮银行,导致信贷萎缩。微观问题传递和集中到宏观上来。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既要满足国有企业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又要解决国有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以维护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运转。在国有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亏损额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是很难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基本机理是:企业融资高负债低效率商业银行流动性困境风险增大中央银行超发货币通货膨胀上述风险转移形成一个有序流动且不可逆转的过程。

三、对策建议

(一)重塑银企关系,优化资本结构

在发达的市场国家,企业融资有两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为典型代表的证券主导型融资模式(直接融资为主)和以日德为典型代表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间接融资为主)。在我国,企业融资已经历了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方式和转轨体制下畸重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当前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刚性和国有银行的资金供给刚性之所以形成一种“高度粘合”的状态,是因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融资主体。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融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内源融资”,由34国有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相关于国家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都是一种“父子”关系,在他们之间也就难以发生真正的融资行为,而只能是银企之间的资金供给制。正是这种“内源融资”和产权不分,导致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高不良资产与高风险等一系列效应的产生。所以,我们认为,在“内源融资”性质和产权安排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必须重塑银企关系,即在明确企业和银行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的基础上,通过密切银企在管理机制、产权关系等方面的联系,形成一种更富于活力的组织形式,从而规范银企两个法人之间的市场往来关系。从这一思路出发,我国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银行对企业的一部分债权转为股权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银行监控企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遏制企业不良负债的形成。同时,要重塑融资主体的制度基础。首先建立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为特征的公司制,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要割断与政府的“父子”关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主体,并通过股份制重构企业的产权组织形式。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对我国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确商业银行的地位,即商业银行是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同时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使专业银行转轨为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按股份制组织形式进行产权改革,最后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银行。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资金和货币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过,即使建立了市场制度下的融资主体关系,银企之间的高负债和高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大力企业债券市场,以实现企业最佳融资能力

我国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企业债券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是急剧萎缩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国累计发行有价证券9918 74亿元,但企业债券只发行了1565 09亿元,所占比例仅为15 8%。这样,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只有股票融资。其导致的结果是企业融资结构单一、机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与国际企业融资结构潮流即股权融资的衰落和债权融资的兴起也不相适应。现在美国债市规模大约是股市的5倍。而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债权融资也日渐红火起来。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企业对发行债券基本上是不积极的。现行资金供应制度的软约束,窒息了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企业发行债券与间接融资相比,无论是融资成本还是负债风险以及运作效率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一是发债成本高。二是筹资过程长,运转和操作过程复杂。三是负债偿还期限约束。

目前企业发债规模偏小的基本症结,还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信贷资金供给导致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窒息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性,国家从紧的指标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债券市场的企业的发债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企业的资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须由银行来满足,而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必然直接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允许企业发行债券,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业融资结构。不仅如此,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软约束”的特殊情况,发债融资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即迫使企业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的道路。由于发行债券是有确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业到期时就必须如数还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红那样可以暂不分配;而且购买者大多数为居民,欠老百姓的钱是无法赖帐的。这就给企业增加压力,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此外,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还可以起到正效应作用,如拓宽投融资渠道,让一些资金盈余单位(国内保险公司每年有1000多亿元资金急于寻找运作渠道)投资购买企业债券,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这些资金盈余单位和大量游资由于投资渠道狭窄而只好进入股市炒作的行为。当然,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破产制度,并严格执法和管理。

(三)建立竞争、高效、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体系

转移性风险能否最终得到控制和化解,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建立一个竞争高效的商业银行体系。新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利于盘活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最终将不良资产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从根本上提高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这除了对宏观经济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根本上解除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和政策性职能外,银行体系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发展就一直存在着“改旧衣或制新衣”的讨论,即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设立新商业银行与改革原国家专业银行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实质即如何处理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从改革的实质过程看,渐进式改革策略选择的是“改旧衣同时辅之以制新衣”,银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积极推进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转轨。目前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转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障碍,致使商业化进程过于缓慢。而商业化进程的迟缓及不确定性则使得这种垄断性具有更多的负面意义:一是缺乏竞争,不利于整个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银行系统的风险增大,包括来自外部的信贷风险以及因内控机制功能性缺陷而导致的内部风险。三是整个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因不能良性循环而无法提高,未来损失继续产生。资金配置效率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将把整个银行系统推向高风险的边缘。

因此,解决之道在于以增量带动存量,以竞争促进效率。为此需要在对内、对外开放银行业务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充实现有的银行体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系统的效率,最终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体系。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融资的两个基本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必须和谐发展,这样企业的融资成本才会降低,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晏子为齐相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 资金管理 融资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化为全球的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开始逐渐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经济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市场需求减少,产品滞销,出口量减少,金融机构也开始惜贷。金融危机使一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使许多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的危险境地,如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浙江金乌集团有限公司。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的收贷、以前公司业务的迅速扩展、资产负债率过高等。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资金运营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有可能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投资者信心不足,资金营运的管理将是许多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切实把“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落到实处,以实现资金筹措、使用和分配的平衡。本文就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企业资金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影响

1、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库存增加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信心不足,一方面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生产资料需求降低,企业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储蓄动机加大,减少了个人消费。这造成了整个市场的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企业销售不畅,企业库存积压,同时由于市场价格加速下行,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陡增,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资金链不能有效运行,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2、企业间接融资难

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有些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这些巨额的损失使各大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一方面严格规范和执行借贷标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虽然2009年我国实施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量,同时根据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新增贷款逐步回升,但是受金融危机持续升温、企业市场化经营形势恶化的影响,银行惜贷现象依旧,短期内难以见效,企业融资前景不容乐观,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还将继续。

3、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更加困难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虽然2009年上证指数在回升,但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示范效应。这使我国企业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融资更加困难,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缓解企业营运资金的渠道受阻。

4、金融危机引发了企业资金链断裂危机

所谓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资金链犹如一个企业的血脉,其循环过程可以简短的表述为:现金-资产-现金。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良性运转。当企业在资产难以变现或根本没有资产可以变现的情况下,由于现金流通不畅或没有可支配现金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由此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由于当前企业出现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难,产品需求下降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些企业领导资金管理意识淡薄和没有资金时间价值观念。企业有钱时,不知如何规划使用,没有钱时就发愁,没有一种长期预算资金管理意识。在资金的整个循环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统一协调性,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时间价值问题。现金流量是企业筹资、用资的关键。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余额管理和资金流量管理。一些企业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片面性追求产量和产值。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对产品开发和未来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和日常监控,避免产品占用大量资金和投资于风险大的项目。

2、资金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实际,资金供需冲突大

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模式,有的建立了,但是不适应企业的实际。一般来说,资金管理模式分为两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模式。而企业一般分为单一企业和集团式企业。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资金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一般来说集中式的资金管理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有利,但不利于发挥成员企业或分公司的积极性。成员企业或分公司在资金上过分依赖企业集团,若配套措施不到位,可能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分散式的资金管理,有利于调动成员企业或分公司的积极性,但又难以避免资金分散、资金使用率低、沉淀资金比例大、资金使用成本高等固有缺点。由于集中式和分散式固有的不足,企业应有着重,结合两者模式的优点,根据企业的实际动态的混合的选用。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不科学,如有的集团公司内部还没有成立资金中心,没有运行资金集中管理机制;子公司多数没有大局意识和全盘观念,反映在资金日常管理上是五花八门、各自为政、存贷双高,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

3、资金管理手段落后,资金成本高,使用效益低下

随着各个企业的迅速发展,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出现如何对企业资金进行控制管理的问题。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管理手段落后,资金控制能力不足,使得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由于成员企业众多,地域分布广泛,资金管理失控,监控缺乏手段,资金使用率低。其突出表现是:由于企业集团缺少统一资金管理系统,各个子公司、各种业务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没有形成相关联的完整信息,难于有效监督,风险较大;由于缺少资金统一管理和规划使用,有的企业资金出现缺口,只能向银行贷款,而有的企业资金富余,却无法给缺少资金的企业使用,只能向银行贷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这导致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成本上升,资源浪费和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这种形势下,甚至有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4、资金风险管理不足,引发严重财务风险

当前形势下,企业系统和非系统风险较大。而有些企业对资金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账户管理混乱,资金调拨不按流程和权限办理,造成企业资金的损失,违规对外担保或连环担保,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导致企业深陷担保诉讼泥潭。

三、金融危机中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对新的威胁和挑战,可以探索资金管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以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1、增强企业资金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应树立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的观念,不管是单一企业还是集团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要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规划使用。其次,树立现金流量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为管理人员提供现金流量的信息,除年终提供的现金流量表之外,在日常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情况,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以及短期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和长期现金流量报告。要加强现金流量的控制和分析,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企业始终具备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最后,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意识,要充分估计各个项目风险,谨慎投入资金。

2、实施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不管是单一企业还是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企业完善整体资金链,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集中进行战略方向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整体信用等级,降低财务成本,优化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旦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对各个子账户的资金进行相应地归集,加强内部资金的整合和统筹管理,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保证资金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监控中可以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大力利用新的资金管理手段和模式,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其次,借助ERP系统的优势,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ERP 系统简化了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流程过程,充分利用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数据信息的互通,提高管理效率,使资金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发挥财务监管机制。

4、加强内控管理和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强化财务监督

首先,加强内部管理,对合同事前审批、事中执行、事后评价,进行严格地监控与分析。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经营业务的采购、销售、库存等各风险节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实时监控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效应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其次,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前移监督关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公司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防微杜渐,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完整。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取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等内源性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除了依赖传统外部资金支持,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努力寻求企业间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钱明霞、李淑兰、曲建龙:浅谈化解资金链断裂危机的融资方法[J].中国农业会计,2009(3).

[2] 岑家文:企业资金管理的现时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2(12).

相关期刊更多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

铁道通信信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