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词语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翻译明显突破了原来被当成语言符号的过渡,变作了文化转变的重要渠道,为不同文化彼此沟通交流的活动。翻译工具主要为了能够推动在思想文化层面开展沟通。但是翻译过程内非常明显的阻碍,并非不同语言中存在的差异,主要为不同文化彼此出现明显的差异。从控制翻译环节之内此类文化差异过程中,在文化专属词语进行控制为全部分析人员必须处理的难点。人从一生下来就无时无刻不处在其所在文化的包围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不管交际者意识到与否,他/她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但实际上,不同语言之中的词汇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对外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类别:由于跨语言差异和跨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思维认知及行为差异造成的翻译问题;由于传播理念和意识欠缺而不自觉地造成的翻译问题[4]。如经常在翻译中产生的语义空缺现象是指汉语的词语在英语里有对应词,但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汉英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同。以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例。春节从最初的祭神祭祖活动中慢慢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造成年俗活动形式越发多样,出现了很多传统民俗。此类传统民俗在中国人而言非常的认同,不过在这些民俗内绝大部分无法从英语中发现能够与其文化内涵彼此相符合的词汇,无法实现文化习俗“全真传真”。
无论为维吾尔族亦或为汉族均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从语言文字内得到了明显的展示,因此从翻译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的展示其文化内涵。想要清楚的展示原语言文化词定义,尤其为文化内涵,难度非常的高。由于译者通常按照自身情感开展控制,同时最大限度维持原意。因此,从翻译过程内在文化词进行调整作者表示要坚持的整体方针为清楚明确的展示作者原意,同时能够注意原词的框架[6]。打破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壁垒通过“阿弥陀佛”进行分析。英国汉学家霍克斯从古典名著《红楼梦》(Thestoryofthestone)内将“阿弥陀佛”转换成“Godblessmysoul”。此类“交际翻译法”(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主要想要保证读者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和原文读者能够体会到的相同感受“。英美人多信基督教,想要有效的降低阅读难度,霍克斯从翻译过程内对文化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非常关键的一点为译文抹煞,还有的颠覆了先前的文化特征,使词语根基不复存在,造成了英美地区认为中国同样信仰基督教。根本没有了解到在那个阶段中国不具备上帝这一定义[7]。阿弥陀佛”佛教表示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主要通过这句话来表现自身祈祷的希望。”通过这能够清楚的发现“阿弥陀佛”所处的环境还有实际的语境非常的相像。本文认为,能够依靠“Godblessme”这个英语已经具备的表达,将“阿弥陀佛”转化为:“Buddhablessme”,这么一译,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真正实现语言还有文化信息的转变。另外,也能够依靠英文“thankgod/heaven”将谢天谢地”译为“thankearthandheaven”,而不是“amillionthanks”和“thankgoodness,thankheaven”,仅仅保留了字面意思,但是在文化信息度方面非常低。Amillionthanks”仅仅包括了一些文化信息[8]。中华民族从出现之后即对天地非常的尊崇,明确指出“天”为至高的存在,将其叫做“天公”,表示“地”认同母亲那样能够为我们提供任何东西,将其叫做“地母”。只有译成“Thankearthandheaven”方可科学合理的将中国人民对天地的尊崇展示的淋漓尽致。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遵循译入语受众语言的表达方式,以适度的方式弥补文化空缺以及概念的缺位和错位,使之贴近受众的思维认知习惯。把具备非常明显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词汇清楚明确的展示难度非常的高[9]。
规定按照各个翻译目标,各个读者群,在原文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确定恰当的翻译手段,不但可以有效的展示先前的语义信息,同时可以尽可能的维持民族色彩,尽可能维持对等。给翻译造成了非常明显的风险,同时给读者自身整体能力提出了苛刻的标准[10]。要求翻译界还有翻译理论界能够从民俗文化翻译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及研究,推动中国文化不断传承。实现与民族风俗结合中西从民族风俗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语言表达方面展示的非常明显。第一,英汉语言从展示民族特色方面出现了词汇匮乏情况:英语的castle,fireplace,mantelpiece等从汉语内无法发现与其保持一致的词汇;汉语之内“炕”、“秧歌”“粽子”展示中国特色的语言从英语内同样非常的匮乏;从社交角度而言,英美往往能够直呼其名,表现彼此的平等地位,但是中国从古至今存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想法;中国人通过“某老”来表现自己的尊重,但是英美非常抵触“老”这个词汇;和人打招呼,中国往往通过“吃饭了没有?”“你上哪去”等,但是英美人往往通过“It'salovelyday,isn'tit?”,因此无法将其翻译成“Haveyouhadyourmeal?”或“Whereareyougoing?”,不然英美将认为你给他们的自由造成破坏,在中国“你早”同样无法翻译成“Youareearly”,防止产生误解。中国人表示赞美的时候始终要进行论述,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同样要进行推辞,但是英美往往不会推辞,另外一些从中国人眼中的好客行为往往将遭到英美人的抵触。从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此类社会风俗存在的不同,防止导致误解。由于语言及文化彼此存在的不同,从翻译过程中应当和原文存在一定差异,从关注原文的过程中,要特别分析读者,推动读者可以认同。语域主要表示语气因为具体场合出现差异不断细化的变体,为从相应的语言环境内采纳的,具备相应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语言一定要和环境相符合,此为非常重要的规律。正像,近年来产生的“傍大款”、“煲电话粥”和“捣糨糊”均包括在口语味非常明显的词汇范围之内,所以怎样进行翻译应当特别进行分析研究。假如只是翻译为“findaveryrichman”、“chatforalongtimeonthephone”和“muddlethroughone’swork”,即使拥有了先前的大致内涵,不过口语色彩无法得到展示。另外美国词汇中的“findasugardaddy”、“shootthebreezeonthephone或dothemarathontalk”和“give(或get)therunaround”基本上能够和“傍大款”、“煲电话粥”和“捣粗糊”保持一致。从具体翻译过程之内,应当非常重视语域角度出现的不足,不过应当避免因为语域而语域,仅仅关注先前的语言特色进行消减,因此英汉从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角度存在明显差异,所以等值成分同样遭到明显约束。小结将带有浓厚特征的文化词语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它要求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群,对原语译语进行多层面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准确地传递原词语的语义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特则色彩,达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对等。这是对翻译工作的极大挑战,也是对译者本身综合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希望译界和翻译理论界广大同仁在民俗文化翻译方面不断深入实践和探讨,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民族交流共同努力,做好这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作者:龙鹏屹 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动物词语; 文化内涵; 翻译
一、关于动物词语
随着国家间交往的不断深入,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各国由于气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不同,人们对待同一种动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所代表的意义有可能相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和习语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贴切的传达其本来的意义,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认同和理解译文,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人文性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 而是该民族认识、阐述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因而语言都具有人文性——即不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 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的、与人文环境至为关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述的过程。动物类词语是构成英汉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们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例如:ass——驴;傻瓜,蠢人。bear——熊;粗鲁的人;笨拙的人。bee——蜜蜂;忙碌的人。bird ——鸟;(俚) 人,家伙,姑娘。dragon ——龙;凶暴的人;严厉的人。seal——海豹;(美俚)(贬)黑人妇女;黑人。duck——鸭;(口) 亲爱的人;(美俚)家伙。ferret ——雪貂;搜索者;侦察员。fox——狐;狡猾的人。quail ——鹌鹑;(美俚)漂亮姑娘;青年女子。
分析以上词语的语义,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一是相当一部分动物类词语都打上了人文性的烙印, 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体说来,这些动物类词语并非单指动物本身,而是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指有某种动物特征的人;二是动物类词语反映了英语民族中存在的社会矛盾。特别表现为:妇女地位低下,种族歧视明显。英语中的动物类词语在用来指女性时,一般贬义词较多,在美国俚语中就突出了。“cat”指“心地恶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这些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对她们的鄙视。同样, 在英语民族中,尤其是在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在美国俚语中“seal”指“黑人妇女”、“黑人”。
(二)动物词语的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和交往的加深,在人类同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某一种动物的象征意义的认识逐渐趋同,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相同或相近。如汉语的“鸽子”和英语中的dove所指相同,感彩也完全等值,都象征着和平,我们把鸽子称之为“和平鸽”。英汉民族对“蛇”( snake, viper) 都持有恐惧、厌恶的态度及心理,用它来象征狠毒的心肠或狠毒的人, 汉语俗语有“蛇蝎之心”; 英语中的“snake”和“viper”都可用来喻指狠毒险恶的人。另外,“天鹅”(swan)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
(三)所指动物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特殊的内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不同民族的语言所代表的信息就不同。有些词语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积累,本族人可以领悟、感受、联想出深藏在背后的东西,而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外族人则很难得到相关信息,只照字面理解或死译,就会给交际造成障碍。
例如:中国人从“狼烟”一词就会想到“报警的烽火”,想到“战争”;鹤是长寿的象征,如“鹤年”、“鹤龄”、“松鹤延年”等;“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
同样,英语中也存在许多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类词语,学习英语的外族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相异文化修养,准确地把握这些词语所发出的信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例如:在西方文化中a bull让人联想到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chicken指懦夫、胆小鬼;山羊(goat) ——“好色之徒”;badger game ——美人计;cats and dogs ——(美俚) 价值低估的股票;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lead a cat and dog life ——过争吵不休的生活;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秘密。诸如此类的词语或习语,读者或译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时,才不至于闹出笑话。
与硬新闻需要准确平实的译本相比,软新闻的忠于原文,并非如传统的对等理论所要求的以原文内容为主导的忠实翻译,而是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突出软新闻的大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更加注重译文的传播目的、译者的主体性、目的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语境。为了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语境效果,译者可能会对原出较大幅度的改动,例如删减目的语文化中冗余或增加目的语文化中缺乏的内容,从而打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运用目的语文化中受众喜闻乐见的词语替代原文具有相同语义的普通词汇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取得软新闻的最优传播效果。因此,软新闻翻译需要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目的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莱斯、费米尔及诺德等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为三个法则,主要内容如下:(1)目的法则,指翻译应能与译语语境和文化相吻合,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2)连贯法则,包括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3)忠诚法则,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翻译发起人,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以达到两者间的平衡,强调原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在原文作者、译文发起者、译者及译文接受者构成的多边关系中寻求一致。(王小凤,2004)这与费米尔的目的论相吻合:软新闻过程的发起者们希望译文能达到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因而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及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增加、删除和重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传达信息,“忠实”于目的语受众。(曹志颖,2009)因此,目的论给予软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增删、重组信息等编译方法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再者,娱乐新闻不但具备信息功能,更应有强大的呼唤功能,即让读者产生作者期待的情感印象,如喜欢和厌恶等情绪,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因此译文应更加注重译入语文化和读者接受能力,从这一点看来以目的论来指导娱乐新闻翻译也是十分适合的。
2娱乐新闻的词语翻译案例
本文以《英语广场》杂志中LittleMix:FameMadeUsStronger的双语文章为例讨论软新闻中娱乐新闻的翻译。该文介绍了在《英国偶像》选秀节目中一炮而红的LittleMi(x“小混合”女子乐团)的成名过程和心路历程。原文作者希望通过该文章让读者对“小混合”组合有全面的了解,期望在读者心中塑造该组合积极正面的形象。翻译发起者的直接目的是迎合观众的阅读趣味,提升杂志的看点和卖点。在确定了原文作者和翻译发起者的意图后,本文主要讨论目的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笔者列出了文章的典型例子,通过译文对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各种词语翻译策略。
(1)同类语境词的运用同类语境词即译入语在同一语境内常用的表达。诚然,用准确朴素的词汇符合翻译中“信”的标准,但多运用同类语境的词则能给读者更舒畅的阅读体验,体现译者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的译法符合目的论中的连贯法则,通过同类语境词的应用,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交际情景,使得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与原文读者一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例1:Soon,LittleMixwasclimbingthechartsandtakingtheU.K.andU.S.bystormwiththeirdebutalbumDNA.原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的排名不断攀升,席卷英美各国。改译:不久,“小混合”凭借其首张专辑DNA在各大音乐榜单排名飙升,并在英美迅速蹿红。(英语广场,2014(3):83)赏析:这里的“climbingthecharts”、“take...bystorm”都是英语娱乐新闻中描述音乐专辑受欢迎的词汇,根据连贯法则,为给目标读者营造源语读者相同的交际场景,翻译这两个词语时应运用中文介绍音乐专辑时的常用词汇。所以,此处的“chart”增译为音乐榜单,结合下文的“takingtheU.K.andU.S.bystorm”可知,这里的“climb”不是指缓慢地上升,而是迅速攀升,直译显得过于平实,因此改译为“排名飙升”,修改后的译文更具娱乐播报的腔调。再如后面的“take...bystorm”,若简单译为“席卷……”则侧重影响范围广,但通读全文可知该组合属于一炮而红的类型,因此这里更强调该组合走红速度之快,娱乐新闻中常用“迅速蹿红”来表达这一意思。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读起来更像地道的中文娱乐新闻,翻译腔明显减少。例2:Thegirlswereputtogetheron—andwon!—theTheXFactorUKshow’seighthseason.原译:这四个女孩组合在一起赢得了《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改译:这四个女孩子组合在一起登台亮相——并斩获《英国偶像》第八季冠军!(英语广场,2014(3):86)赏析:用“组合在一起”把“puttogetheron”字对字翻译当然不错,但缺少画面感。因此译文中增添了同类语境词“登台亮相”,对on一词进行渲染,让读者脑海瞬间出现四个女孩闪亮登场的画面,更加生动可感。此外,这里的“win”也不是简单地译为“赢得”,而是用了娱乐新闻中常出现的“斩获了奥斯卡八项大奖”这一同类语境词来润色语言。经过两处的修改,译文既不失原文的精髓,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2)网络流行语的润色娱乐新闻的主要读者是年轻人,运用网络流行语替换后的译文更加年轻化,所以即使网络流行语不算正式书面语,但在软新闻中,尤其是相对轻松的娱乐新闻中运用网络流行语则是可接受的,这种翻译策略更能吸引广大年轻受众,符合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增加看点。再者,运用译入语文化中的网络流行语也符合目的法则即让译文与译入语的文化相吻合,使得目标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例3:Nomatterwhatnegativitytheyface,LittleMixknowsthebestwaytobattlehatersistostaytruetothemselves.原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痛恨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改译:不管面对什么负面消息,“小混合”成员深知对付“羡慕嫉妒恨”的最好方式就是忠实于自己。(英语广场,2014(3):85)赏析:“haters”意为讨厌的人或事,但由上文可知,这里具体指“jealousfans”和对她们作“cruelcomments”的人,这两层意思与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完全吻合,比直译“痛恨之人”词义更充实,措辞更形象,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小混合”成员面对的各种攻击者和流言蜚语,从侧面反映出她们强大的内心,呼应了文章的标题“FameMadeUsStronger”。
(3)文化背景信息的增添例4:The“Wings”singersfoundthemselvesfightingtostayconfidentamidstaseaofhateinthespotlight.译文:尽管饱受公众非议,以一曲《展翅》夺冠的歌手们仍然要努力保持自信(。英语广场,2014(3):83-84)赏析:初译这段话时,笔者曾经把“Wings”误认为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图译为“振翅高飞的的歌手们”,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该组合在选秀节目中获得佳绩并在英美迅速蹿红,犹如振翅高飞的新星,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根据目的论的忠诚法则可知,忠于原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译者不能进行主观臆测。在百度百科搜索Wings这一词条,其中写道“LittleMix不仅改写了TheXFactor的历史,赛后也有傲人的成绩,她们是自2005年以来第一个不用在TheXFactor上表演就能够首单空降英国单曲榜的冠军”。原文作者用“Wings”作为形容词修饰“singers”,就是为了表现赛后成绩傲人的组合在饱受公众非议时努力保持自信的强大内心。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可能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所以增译了“夺冠”作为对冠军单曲“Wings”的解释。
(4)词语感彩的表达例5:“Whenyou’vegotyourowninsecuritiesandthenpeoplewritethemonwebsitesforeveryonetosee,itjustmakesyoufeelreallyrubbish,”Jesysays.“IknewI’dgetnastystuffsaidaboutmyweight.IthoughtI’dbealright,andthenIsawitandburstoutcrying.”译文:“本来你就惶恐不安,还有人在网上大做文章,引来大伙围观,你会觉得自己真糟糕,”杰西说,“我早料到有人会拿我的体重说事,我以为自己会不在乎,但真看见那些评论时,我放声大哭。”(英语广场,2014(3):84)赏析:write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在这个语境中却带有大作文章的意味,因为这里的“people”具体指下一句所提到的“nastystuff”,即讨厌的人或恶俗小人,所以这里的“write”并不是如实地报道而是带有恶意的诽谤和攻击,因此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遭遇并让新闻措辞更加夺人眼球,译者可在认真揣摩语境后译出词语蕴含的感性色彩。本文来自于《英语广场》杂志。英语广场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效果;茶文化词语;茶名;茶具;茶水
历经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到清朝已经更加繁多和丰富多彩。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就提到了与茶和茶具相关的词语和诗词。《红楼梦》小说有两个最有名的英译本,一个是杨宪益的翻译作品,另外一个就是霍克斯的作品。但是两个翻译作品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由于两位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译本各具千秋。基于小说《红楼梦》内容的纷繁复杂,现用目的论思维视觉,列举小说中的茶名、茶具和茶水等茶文化词语的翻译语句,就两个翻译作品进行比对,实现本文研究和探究的目的。
1关于茶名的翻译
小说《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道出了一个名为“千红一窟”的茶名,此处茶名“千红一窟”具有双关意义,这里的“千红”指在贾府中生活着的所有女人,“窟”与“哭”的读音相同,其实是作者大有“女性之泪”的指代。杨宪益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句是“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解释为“一个山洞中的一千朵红花”,按照目的论的角度来观照,尽管给英语读者提供出了一些想象空间,而实际上译文已经丧失掉了“千红一哭”这个谐音之意,对茶名的内涵没有完全体现出来。Maiden’sTears,是对该词语的翻译,译者的解释是“少女之泪”,我们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这种翻译显然突出了“千红一哭”暗喻意义,不管那种翻译,这都会有利于读者对蕴含意义的理解。小说的第八回有这样的一段语句:“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薛姨妈方放了心。”这段话中有个“酽酽的茶”语句,霍克斯将其翻译成:“verystrongtea”,而杨宪益翻译这个具有民间特点的语句翻译成:”strongtea”。看上去译文有变化,但是在实际中不会没人理解茶具几乎看不到,只是霍克斯体现出了茶的味道更浓,但是如果我们去认真推敲,就会产生疑问:这茶到底是什么茶?不管是那种翻译,他们均没有让读者理解的更加清楚,所以,我们从目的论角度来看,翻译的最终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小说的第八回中作者写出了枫露茶:贾宝玉尽然忘记了林妹妹已经不在贾府里,他的“林妹妹吃茶。”一出口便惹得大家都笑了:过了一会,宝玉突然想起“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当有人告诉他,那个茶被人喝掉了后,宝玉将手中的茶杯往地下一扔,茶杯便摔了个粉碎。文中的枫露茶要做出翻译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要结合小说中人物情绪。在这里,杨宪益采用了归化法,将枫露茶直译为mapledewtea,“枫树露水茶”就是他翻译出来的词语。而采用音译法的霍克斯则将其翻译为FungLoo。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茶进行一下追溯。相传坡曾做诗:“妙供末香露,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淹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诗句中的香露就是香露茶,当然是由采集植物露水有关。取香枫的嫩叶,然后进行蒸煮,在蒸的过程中制作者获取蒸发出来的水滴,然后将集中起来的露水烧开泡进枫茶。从故事中不难发现,制作枫露茶是一个工艺相当繁琐复杂的过程,因此这种茶自然就属于难得的好茶。从目的论角度去看,FungLoo是什么就不能让英语读者明白,而mapledewtea“,枫树露水茶”就很容易让读者对原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同时也将原文的文化蕴含美学效果体现了出来。从他的译文中英语读者至少可以明白枫露茶与枫露有关,而且其颜色应该跟枫叶一样是红色。《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提到了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杨宪益翻译为“Longjing”,是音译法的结果,如果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就会对原文有认知,一旦对茶文化不了解就对译文有一些疑问和歧义。对“DragonWelltea”,词语的翻译霍克斯采用的是直译法,这种译文从目的语来说,其给对象传达了“有神龙盘踞”的井,这种译文很显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读者能够容易接受。对于普洱茶、“女儿茶”等茶,小说《红楼梦》也有故事情节展示,两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文本。尽管他们的翻译多少有些差异,这和他们各种的文化认同,对小说作品理解的不同所决定的,无论何种翻译,他们所传递出来的是文化认同和独特的观点、审美,只要能够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出发,不管是那种茶,就能体现茶的美学效果与文化蕴含。
2关于茶具的翻译
茶文化尽管体现在茶杯、茶壶和茶盘等茶具的物质性,其实际上更注重茶的品种和质量。小说《红楼梦》中对精致的茶具有过描述。例如王夫人房间里的茗碗瓶茶等器物。从目的论的角度我们做出对比分析,来对待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茶具,也从中理解茶具的内涵深度。在第三回中,林黛玉到京城拜见王夫人,她在耳房内看到了鼎、匙、箸、盒、觚和茗碗等器具;茶几上放着茗碗。丫鬟看到有客人,他们忙给客人端上茶,放到茶几上。杨宪益用直译法把茗碗瓶茶直译成teacupsandvasesofflowers;把smalltrays翻译成小茶盘,很显然,这样的翻译直接明了,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再看霍克斯使用了意译法和省译法。teathingsandvasesofflowers,这是他对茗碗瓶茶翻译。如果考虑目的论,teacups应该是文中的茗碗译文,用teathings替代就显得有些模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霍克斯出生在英国,他们所在的国度和家庭根本就看不到茗碗痰盒和茗碗瓶茶这些器具,因此在翻译《红楼梦》的时候,一定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况且遇到中英文化冲突时,他们就无法用准确的言语实现疑问的准确性,这是情有可原的。
3茶水的翻译
“名茶还需好水泡”这是陆羽说过一句话,这也说明不管茶叶有多好,有多珍贵,如果没有好水也是体现不出好茶的味道。泡茶的水质优劣决定着茶的味道。在小说《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中,作者描述过关于用雨水和雪水泡茶的事情。丫鬟妙玉捧给贾母喝的茶是“旧年蠲的雨水”。这种茶对老人的身体有很大益处,而妙玉给黛玉、宝玉送过来的茶水有很大不同,因为这种水是他在玄墓蟠香寺五年前收集的,里面包含着梅花上的雪融化经过过滤之后的水,并且五年时间一直保存在鬼脸青花瓮内,在地下保存了五年时间,她自己从来不舍拿出来喝,这一次是她第二回从地窖里取出来,特意与宝玉三人一起品尝。我们能够理解到;梅花象征着高洁,其不怕寒冷和冰雪。雪是洁白的,象征高雅和纯洁,从梅花收集下来的雪水用于泡茶,体现出了文人品茶的雅趣。例如在原文里:妙玉冷笑道:“真是的,你这个人,和大俗人还无差别,竟然连这水到底是什么水也品不出来,可惜了。忘记了五年前的事了吗?我在玄墓蟠香寺住了多日,那里有很多梅花开放,加上正好落雪,我就在梅花上的收集那白白的雪,整整将一鬼脸青花瓮填的满满的,好不舍得拿出来吃,所以就一直埋在地下,我自己也是只吃过一回,那还是今年夏天才起出来的。这一次是第二回了,有多珍贵你妈知道吗?怎么你们这么没有品味,若是雨水能煮出这般味道的茶水?”妙玉在这里说起的茶水,当然就是他精心收集的梅花雪水。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冬天和初春收集洒落在树枝头上的新雪,然后煮沸用于沏茶,在他们的意识中,这种来自天然的雪水用于泡茶,肯定会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他们还偏爱收集梅花枝头的积雪,然后收到瓮中窖藏于地下,等待夏季再取出来用于泡茶煮茶之用,这样的茶水可以用来在酷热的夏天解暑。因此,杨宪益把梅花上的雪翻译成英文就变为snowIgatheredfromplum-blossom,英文的翻译是“从梅花收集的雪”。
霍克斯翻译成meltedsnowthatIcollectedfromthebranchesofwinter-floweringplum-trees,就是“从冬天开花的梅花枝头上收集来的雪水”。我们继续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考虑,杨宪益译文相对于霍克斯的翻译来看,多少有些粗糙,缺少功能更加细致,这样实际上就很有利于英语读者学习和理解。在小说里面,曹雪芹的主人公妙玉道出了另外一种茶水,那就是隔年蠲的随意收集到的雨水。也就是经过当年收集,然后经过一年的窖藏,然后再拿出来的。杨宪益翻译出来的英文就是“lastyear’srain-water”,译文表达的语言语境就是在去年收集到的雨水,显然和小说里表现的相符。霍克斯翻译的英文而是“storedrain-water”,意思是贮藏的雨水,这个解释与原文不尽相符。这样来看,杨宪益的译文对原文给予了准确的翻译,这种翻译出来的语言有利于读者去理解,从而会引导读者对茶文化美学意义上的解读。
参考文献
[1]任彤,张慧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1(1):101-103.
关键词: 英汉动物词语 文化内涵比较 翻译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情感,如崇拜、喜欢、厌恶、恐惧等情绪。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以及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短语。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从而形成不同的联想意义。通过对同一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出现的内涵相同或相异的研究,以及不同动物可能引起类似的联想诸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揭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1.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环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某些动物,特别是那些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有着相同的情感,因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并赋予他们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狐狸(fox)带给我们的联想是狡猾、奸诈。汉语中我们说某人很狡猾时,常说“他是个老狐狸”。英国人在形容某人狡猾时也说:“He is a fox.”意思是说“He is as cunning as a fox.”。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驯服、温顺的动物,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例如:“she has a character of a sheep.”类似的动物词汇还有:
蜜蜂(bee)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勤劳的象征。汉语有“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之说,英语也有“as busy as a bee”。如:
(1)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
孩子们忙得像蜜蜂一样,为过节做准备。
狼(wolf)生性贪婪、凶残、狡诈,英汉两种语言对狼的喻意基本相同。汉语中有“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崽子”之说。英语中有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have a wolf by ears(骑虎难下);throw to the wolves(出卖朋友);wolf down(狼吞虎咽)等说法。由于狼的形象和喻意均为我国读者所熟悉,所以翻译时可采取直灵活的方式,或直译或意译。如:
(2)The newspaper placards that had cried “wolf” so often, cried wolf now in vain.
报纸上连篇累牍的“狼来了”的广告,现在已经无人相信了。
猪(pig)除了生性肮脏、贪吃外,还有懒、憨、丑等文化内涵,中西文化对猪的形象和喻义基本一致。汉语中有“猪头”“肥猪”“懒猪”“笨猪”“长得像猪八戒”之说,猪的形象让人讨厌,多用于贬义。英语中也有许多含有pig的习惯用语,几乎都含有明显的贬义,如eat like a pig(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大吃大喝);buy a pig in a poke(未经过目而买下的上当之货)。又如:
(3)He ha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他对钱贪得无厌。
2.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以群体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以一定地域为文化存在的空间来考察文化时,就会发现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由于英汉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对同一动物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dragon),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物,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把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如:
(4)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
dog(狗)在中西文化中内涵意义差别甚大。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狗是一种让人讨厌的动物,用狗来形容人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和狗的感情十分密切。dog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但有些时候也有明显的贬义,如treat someone like a dog(虐待某人);live a dog’s life(过着悲惨的生活);dog eat dog(人吃人、各顾各、残酷无情的竞争)。
owl(猫头鹰)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具有绝然不同的文化意象。我国通常把猫头鹰称作“夜猫子”,由于其叫声凄厉刺耳,人们常常把它与灾难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它的出现被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大祸临头,厄运将至。西方人却把猫头鹰看作是聪明和智慧的象征。猫头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沉着、冷静,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bat(蝙蝠)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蝙蝠是幸福的象征,因为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而红色的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的缘故。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因而总是把它与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如:
(5)You must have been as blind as a bat not to have seen me; I was sitting at the next table.
你没看见我一定是瞎了眼,我就坐在你旁边的一桌。
fish(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在汉语中因“鱼”和“余”谐音,中国人正式的宴会餐桌上,特别是年夜饭必须有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祥。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怜虫);a loose fish(生活放荡的女人);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fishwife(举止或说话粗鲁的女人,大吵大闹的泼妇);在风行愚人节的西方,上当受骗者被称为April Fish(四月鱼),指没有头脑、容易上当受骗的人。
3.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的文化内涵
基于文化上的差异,各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和情感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有深刻的喻意,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这些词在中国文化里文化含义甚少;相反,一些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富联想意义的词在英语文化中却无相对应的含义,我们应对这类词多加注意。
cat(猫)在汉语文化中喻义很少,而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热锅上的蚂蚁,如坐针毡)。在英语俚语中,cat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如:
(6)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
史密斯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长舌妇。
crocodile(鳄鱼)是一种凶残的爬行动物,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关的习语短语;而在西方传说中鳄鱼一面吞食捕获的动物一面流着悔恨的眼泪,以诱惑更多的动物上当受骗,因此英语中有the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之说,现常用来比喻“假仁假义,假慈悲”。如:
(7)Take no notice of her crocodile tears.She is not in the least concerned about your injury.
不要理会她的假仁假义,她对你的伤势一点儿也不关心。
4.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如“胆小如鼠”;英语中却用rabbit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兔)。比喻“说大话”,汉语说“吹牛”,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而英语中要用horse,如: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力大如牛)。比喻“顽固”,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汉语中人们把老虎看作百兽之王,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如, as bold as a lion(如狮子一样勇猛)。
以上通过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不单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赋予动物以各种喻义,这些源于动物的喻义形象鲜明、内涵丰富,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