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小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打耳光、爆粗口、伤学妹……阳光校园怎频现暴力?
在这起学生施暴事件中,多名高二学姐在宿舍内,对一名高一学妹殴打猥亵,甚至持水果刀威胁受害人称,如果将此事告诉老师或家长,就将拍摄的半片外传。
关于此事件,网络热议的施暴原因是学姐收受商人钱财,胁迫学妹“卖处”遭拒绝。该原因是否真实,相关部门尚未给出答复。记者了解到,在校园安全已成社会敏感神经的今天,该事件的发生让不少人感到震惊。
另一个“打耳光”事件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就在元旦小长假后的第一天,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几名身穿校服的女生,将一名女生围在屋内,轮流对其打耳光,在短短1分08秒的视频里,被打女生遭11次掌掴,丝毫没有反抗。事后调查发现,该事件发生在浙江省江山市第二中学,而原因仅仅是被打女生没有穿校裤。
类似“没有穿校裤”等让人不解的理由并不少见。河南项城一留守儿童因作业未完成,全班20多名学生在老师授意下轮番上前扇耳光;广西武鸣一小学生,因值日时未擦黑板惹老师勃然大怒,被罚自扇耳光50次。
受到伤害的学生事后都对学校、老师或同学产生了恐惧,消除心理阴影并非一朝一夕,部分受害学生的性格、行为都发生了变化,难以融入正常交际。
有学生对暴力行为敢怒不敢言。一名网名为“小清新”的网友在论坛上晒出其儿子的日记,里面记录了班主任粗暴地对待学生的事情,并表示儿子以前乖巧、活泼开朗,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一问到语文学习就不由自主地身子发抖,露出害怕的眼神,还多次要求转校。”他认为,儿子言行发生改变与班主任的暴力行为有关。
是谁点燃了校园戾气?
校园戾气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放纵了这样的风气蔓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伤害案频发与法律规则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有关。
一些接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表示,虽然学校课堂中都有法律知识的教育,但很多学生并没有树立法律意识,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学校中常见的一些伤人恶作剧,学校往往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淡化处理,安抚受伤学生的同时忽略了对责任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未能意识到事态严重。而实质上,严重的伤害事故当事学生及其监护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动则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学生在缺乏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熊丙奇表示。
有专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因之一。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可以看到当事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性格孤僻、自卑、嫉妒心强,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情绪中等等。
多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门设置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开展对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开展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学校,也存在人手有限、缺乏重视难以普及的问题。”一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表示。
来自浙江的律师胡先生则认为加快推进校园安全立法,配合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形成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才能堵住当前校园安全中潜在的漏洞。
保护孩子免受伤害,究竟还有“几步之遥”?
令人扼腕的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件背后,仿佛有一只只“黑手”,不时挑动着公众的神经。在当前,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不断发生的侵害未成年人的事件,似乎在拷问这个社会,我们离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安全还有几步之遥?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但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侵害。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自护教育缺失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多侵害未成年人的因素,已经变得让人们感觉习以为常。导致侵害未成年人的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带来长期的伤害,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久久难以愈合的伤痛。
有多少孩子还会蒙受伤害?有多少伤痛还会重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是每个家庭最宝贵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如果没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成年人保护网上的漏洞,将很难被堵住。
宝宝出生后,观察他的大小便成了做父母的一项功课。在宝宝的大便和小便里,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呢?
小便
一天几次?
宝宝排尿的规律并不十分一致,可能是每1~3个小时一次,也可能是每天只尿4~6次。如果宝宝生病发烧,或者天气炎热时,他的尿量会减少,甚至可能减少一半,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尿尿疼吗?
正常的排尿不应该伴有疼痛感。因此,如果你注意到宝宝排尿时有任何不适的症状,都要及时带他到医院检查,以排除泌尿系感染或其他问题。
什么颜色?
正常宝宝的小便呈淡黄至深黄色,尿液越浓缩,颜色就会越深,当宝宝喝水少的时候,尿液就会相对呈浓缩状态。有时候,你还会注意到宝宝尿布上染有粉红色,以为宝宝尿里有血而惊慌。实际上,这种粉红色痕迹通常是尿液高度浓缩后形成的尿液结晶。通常情况下,只要宝宝的小便可以达到每天4次,就不必过于担心这种浓缩尿,但如果这种粉红色尿一直存在,就要引起注意,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尿里带血?
如果宝宝小便中带血或者尿片上发现有血迹,那就表示有异常了,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是尿布疹处皮肤破损所引起的出血,也可能是其他较严重的问题所导致。如果这种出血还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腹痛或者其他部位的出血等,要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大便
从宝宝出生当天到生后最初的几天内,他会首先排出胎便。这种黏黏的、呈黑色或黑绿色的胎便在宝宝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于宝宝的肠道中。随着胎便的排出,宝宝的大便颜色会逐渐变成黄绿色。
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他的大便不久就会变成浅黄色,并混杂有一些颗粒状的物质。吃母乳的宝宝大便的性状大多数是软的,不成形的,甚至是稀的,这种性状会一直持续到宝宝开始添加辅食。而相比之下,用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大便多呈棕黄色或黄色,性状也要更成形些,但又不会像花生酱那样黏稠。
无论是哪种喂养方式,如果宝宝的大便较硬或者偏干,都说明宝宝存在液量摄入不足,或者由于生病、发热、天气炎热等原因而失水过多等可能。如果宝宝已经添加辅食,这种干硬的大便则提示宝宝可能吃了太多会导致便秘的食物,并超出了宝宝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关于便便的提醒
宝宝大便的颜色或性状偶然发生变化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宝宝当天吃了较多的米粉或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由于食物在肠道中消化的时间延长,大便会发绿,而宝宝在补充铁剂后,大便就可能变成深棕色。另外,如果宝宝的肛周皮肤有破损,大便表面可能会混有血迹。但如果宝宝的大便中带有大量的血、黏液或水分时,要立即向医生求助,因为这些症状很可能提示宝宝的肠道出现了炎症或者损伤。
由于小宝宝的大便通常较软并含有较多水分,有时候很难判断宝宝是否发生了轻微的腹泻。一般来说,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的突然增多(超过每次进食后排便一次的频率)和大便中水分的异常增多。腹泻可能是肠道感染所致,也可能是宝宝进食发生变化引起的。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他甚至会因为妈妈饮食的变化而发生腹泻。
由于腹泻可能会导致宝宝脱水,因此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他去看医生。同时要检查宝宝的尿量并监测他的体温,然后把这些数据告诉医生,这样做对于医生的准确判断有帮助,他可以很好地安排接下来的检查。另外,还要确保宝宝少量多次地喝水,并少量多次地进食。
正常?异常?
每个宝宝每天排便的次数多少都不一样。多数宝宝会在每次喝奶后就排便,这是宝宝在进食后通过机体的胃肠反射导致其消化系统异常活跃的结果。
调查的设计:
1)、时间:
2)、地点:
3)、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4)、方式:问卷
一、调的项目及内容
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学生智力智能发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情况分析: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心理问题的原因: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据调查,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调查中,在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四、做好心理指导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几年多来,我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
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六、反思及改进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向各位心理教师前辈学习,向其他的教师学习教学,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现场请教、网络请教、书信请教、电话请教等。
2.心理咨询有待完善。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心理老师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积极地参加培训和交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实践、反思、总结,不断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为来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
课题组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60所学校,采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校领导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问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班主任问卷》,对样本学校的校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和班主任卷各发放60份,每类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经费状况、师资状况、咨询室建设、开课状况、宣传普及工作状况等。
一、主要发现
1.关于组织保障机制
在被调查的53所中小学中,有98.1%的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并且有35.8%的机构由正校长(书记)负责分管。9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且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发现的问题是,学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显著低于东中部。
经费方面,调查显示有24.5%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自上级拨付,75.5%的学校经费自筹解决。在2008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状况中,有10(18.9%)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12(22.6%)所学校经费勉强够用,31(58.5%)所学校经费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虽然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学校重视,但仍然有学校经费不足或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关注。
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卷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理事单位心理教师中,专职心理教师共29人,占被调查心理教师总数的54.7%,兼职心理教师24人,占45.3%。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背景方面,有51.72%的专职心理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7.93%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10.34%。自2006年以来理事单位有96.23%心理教师接受过培训,60.38%的心理教师接受过5次及以上的培训,其中有62.07%的专职教师和58.33%的兼职教师。可见,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接受过培训。
发现的问题是,98.1%的学校领导认为需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实际上,只有73.6%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需求量。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专业背景和培训次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则更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培训次数更少,说明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面。96.2%的理事单位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6%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43.4%的学校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全部课时,69.2%的学校学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的问题是,理事单位开课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课比例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此外,有53.57%的专职教师和34.78%的兼职教师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教师自己随机决定主题的占34.6%
(2)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方面。被调查的理事单位100%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最早的年代是1993年,最晚是2009年,有26(51%)所学校于1999年~2003年间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这一现象与教育部颁发《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部文件的促进有一定关系。100%的被调查学校的心理教师承担学生个别心理咨询(面询)任务。
发现的问题是,心理咨询(辅导)室面积最小的10平方米,最大的580平方米,心理咨询(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最短的1小时,最长的65小时。由于目前尚无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此外,在被调查的心理教师中,84.9%的心理教师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程序是“不了解”或“了解一点”。
(3)宣传普及和科研交流方面。理事单位在校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使用最多的途径是橱窗板报(92.5%),其次是校刊校报(67.9%)和广播、网络(58.5%)。有37(69.8%)所学校曾与校外(如社区)合作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9%的心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66%的校领导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心理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的占64%;班主任有39.6%公开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96.2%的被调查心理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