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动物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动物 英语习语 形成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因此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些俗语和成语,也有很多是以动物为主角的。这些流传甚广的动物习语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形象生动,俏皮有趣。有意思的是,我们还会常常疑惑地发现,某些习语甚至根本无法和它本身提及的动物联系起来,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分别从动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及外貌特征、文学作品、宗教神话、典故(人物风情)四个角度谈谈这类习语的形成。
一、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人类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和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动物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在适应大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形形的动物们形成了各自颇具特点的生存方式,给人类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典型而又形态各异的画面。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中有很多是根据动物本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形成的。
由于动物某些有趣的现象和人类所要描述的对象极其相似,人类开始用动物的形象作为一个对比的载体。以猪(pig)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在人的印象中猪是肥头大耳,好吃懒做,傻呵呵的。英语中关于猪的习语,自然贬义多于褒义了。从下列这些关于猪的习语中能窥见一斑:
1.as fat as a pig:中文可以译为“脑满肠肥”。
2.pigs in clover:意为卑鄙或粗鲁的有钱人。
3.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类似于中文中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这一类的习语所涉及的动物是人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因此它们所传达的信息也就很生动形象,并且直接明了。
二、文学作品
源自文学作品的习语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根据动物的特性偶然创造了某个词语,只是流传于一定的人群中,后来某个作家将其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随着作品的知名度的上升,这个偶尔为之的词语也就成了广泛流传的习语。如:busy as a bee,用来形容繁忙的样子。蜜蜂得采集数以百万计的花,才能得到一磅的蜂蜜,可以想象蜜蜂的忙碌程度了。这个比喻最早见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但相信在这之前人们早就在使用这个习语了。这类习语和第一类本质上没多大差别。另一种则完全是根据作品所提供的背景而产生的,离开了这个背景,这个习语似乎就毫无意义了。所以我们主要研究这一类习语。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的故事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在西方的流传很广,很多动物类成语都源自其中,如:
1.bell the cat:舍己为人。有户人家老鼠成灾,就买了只猫。没几天,老鼠就被消灭了好几个。老鼠们召开紧急会议来商量对策。最年长的老鼠提了一个建议,给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这样老鼠们听到铃铛响就可以逃命了。但谁去挂这个铃铛呢?于是去挂铃铛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代名词。
2.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中文中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一匹马和一头牛在马厩里吃草。一条狗闯了进来,赶走了马和牛。马和牛温和地对它说:“可是你是不吃草的啊?”这条狗却蛮不讲理地说:“我是不吃草,可是我不吃的东西也不会让你们白吃。”
对于这些习语来说,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学背景,也许理解起来就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许多此类习语,虽然脱胎于文学作品,但其实早已扎根于大众之中,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语了。
三、人物风情
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还是人类的劳动工具和娱乐工具。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利的过程中,动物融入了人类的世界,成为人类会话的一个主题,对人类的语言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与人物风情有关的一类习语。
马(horse)在中世纪的西方是一个主要的交通工具,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以马为话题而产生的习语数量就不少。例如:
1.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这个成语原来是讲通过马嘴里的牙齿数来确定马的年龄的。这条习语最初的意思是指确凿无疑的依据。现在已常常被用来指“(消息等)直接来自当事人”。
2.hold the horse:原指在没听到发令枪响之前勒住缰绳,别让马抢跑。这条习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急,镇静”。
3.high horse:在西方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骑马。国王举行游行时,王宫显贵便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所以,英语里又有了be on the high horse,表示“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这类的动物习语和西方特定的人物风情有关。只有了解了相关的人文背景,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这类习语。
四、宗教、神话、传说
宗教、神话和传说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理解。在人类臆测这个世界的时候,对动物有了一点想象的成分。出于对上帝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人类会对动物产生某种敬畏、爱怜或憎恨。以下这些习语都源自宗教和神话传说:
1.worship the gold calf:《圣经》中讲到,古犹太人在摩西(Moses)上西奈山之际,逼其哥哥铸成一头金牛犊来供大家顶礼膜拜。因此,这个习语指“为了物质利欲而放弃原则”或“崇拜金钱”的意思。
2.burn one’s boats(bridges):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
3.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是吉人天相的意思。据英国民间传说,猫的生命力很强,很不容易被弄死。有人把猫从高处扔下,它能稳稳当当地落地;有时甚至把一只猫打得一动不动了,过会儿它又会复活过来。
这些与动物有关的习语,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表达上也有着种种差异,但通过探究它们的形成原因,可以折射出人类自身生活历史的演变与多样。当然,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动物,不仅丰富了人类的语言,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关键词: 动物 汉英成语 文化差异
一、 引言
成语(idiom)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历史经验和对世界认知的高度概括。成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凝练,含义隽永;朗朗上口,过目难忘;微言大义,回味悠长。成语是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精华(杨铁梁语)[1]。成语的结构相对固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趣妙横生的成语精华。
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发展史也是人与动物关系发展史,人类养育了动物,而动物也养育了人类,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共处中,经过观察和实践,对动物有了直观的认知并由此产生大量的、与人类对动物认知有关的成语。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对某些动物的认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本文拟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对动物认知相关的成语,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异同。
二、与动物有关的汉英成语
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汉英成语中与动物有关的词语非常之多。潘红在其《英汉国俗词语例话》[2]中列举甚为详尽,本文主要以此为蓝本进行探讨。
1.对同一动物有相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lion/lioness与狮子;tiger/tigress与虎。
在冷兵器时代,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人类绝对不是这些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对手,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对这些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怀有敬畏之心。
英语成语有: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the lion’s share(狮子那一份/最大最好的那一份);have a tiger by the tail(遭遇劲敌);to arouse the tiger in sb’s nature(激起某人的凶残本性)。
汉语成语有:狮、虎被称为“兽中之王”、虎啸生风、虎视眈眈、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猛虎扑食等。
(2)serpent/snake与毒蛇/蛇;mouse与鼠;wolf与狼。
毒蛇、恶狼、鼠类等动物对人类生命和财物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人们对这些动物表达了恐惧、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the old serpent(撒旦、魔鬼);snake in the grass(隐藏的敌人);mouse about(偷偷摸摸地寻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
汉语成语/俗语有:毒如蛇蝎、巴蛇吞象、鼠目寸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戾不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
(3)sheep与绵羊;pig/swine(旧)与猪。
人类饲养绵羊和猪以来,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取羊毛和肉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羊与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人们对羊怀有好感,对猪却心生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make sheep’s eye at(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某人)[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分好人与坏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善良的人落入一群恶汉手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装友善的人);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猪吹长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面前,对方不解你的好意);a pig of something(烦人的事,苦差事)。
汉语成语有:三羊开泰;挂羊头卖狗肉(褒羊贬狗的传统意识);广州市也叫“羊城”或“五羊城”;猪头猪脑、猪狗不如、死猪不怕滚水烫。
2.对同一动物有不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北美野牛,亚洲水牛)/bull(公牛)/ox(公牛)与牛。
在英语文化里,人们对牛的认知因种类、性别、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cow含有“懦弱”、“胆怯”的国俗语义,cow-hearted,cowish均含此义,cow也常用来指“肥胖笨拙的女人”;calf指“愚蠢的胆小鬼”或“稚嫩的人”,calf love指“少男少女对异性短暂的朦胧爱情”、“初恋”;buffalo指“令人讨厌的人或物”;bull指“体壮如牛的人”,也有“恃强凌弱”的含义,John Bull(约翰牛)最早用来贬斥英国当年专横跋扈、骄傲自大的性格,现已成为“英国人”的代名词;ox有“愚笨”、“呆头呆脑”的含义,如as dumb as an ox(呆笨如牛)。
牛既可以充当人类的肉食,也可以充当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好帮手,因此,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与牛有关的词语大多充满褒美之意。例如,力大如牛、气壮如牛、健壮如牛、牛气冲天,用“老黄牛”来比喻“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horse/mare与马。
对英国人来说,马不仅在农业方面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在英国人眼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例如,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从马口中得知,有直接证据)[4]。众所周知,小马驹比老马值钱,而马的牙齿数量可以告诉人们关于它的年龄,人们正是通过观察马牙来判断它的年龄并评估它的价值。如: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你不能强逼它喝水);to 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a dead horse matter(不再关心);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强壮);eat like a horse(胃口极大);horses for courses(知人善任)。英语中用the grey mare来表示强过丈夫的妻子。
中国人把马当作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战略资源,而汉语文化常用马来指代“人”,汉语成语大多与此借指有关。例如,犬马之劳、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天马行空、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单枪匹马、招兵买马。
(3)dog与狗。
狗,这个凶猛的犬科动物,自从被人类驯养后,担负着人类狩猎时的好帮手,看家护院的忠实卫士,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在英语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在成语中经常指代“人”。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成为贬损的对象,与狗有关的成语、俗语大多数含有嘲讽之意。
英语成语中有a dog’s life(为生活辛勤劳作);dog eat dog(同类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5];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高兴);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重要人物);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狮强);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回头吃自己吐的东西,恶习难改)[6];give a dog a bad name(名誉一毁,万难追回);to die dog for somebody(为某人效犬马之劳);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日);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中有: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头军师、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彘不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三、结语
表达人对动物的认知的汉英成语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的认识和描述是相同的,说明了汉英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体会,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不分地域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之间的共性。但是也有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表达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说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汉英民族对某些动物的不同认知,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动物种类等相互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性。这种认识差异并不代表某一民族对某一动物的认知存在谬误,而是代表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与动物相关的汉英成语,说到底,就是阅读和了解汉英社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况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牛津英语习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ix.
[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90.
[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817.
[4]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37.
【摘 要】在俄语中动物词汇被视为成语及俗语的一部分,而成语、俗语本身源于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因此动物词汇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主要以动物词汇所体现的修辞特点及俄罗斯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类词汇的运用为切入点,以实例论述了动物词汇的来源,运用及特点。
【关键词】动物词汇;修辞;比喻;童话;寓言
俄语中相当多的成语与动物有关,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往往与人类周边的人、物、现象等休戚相关。人类古老的祖先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总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因此,各部落、民族的人为自己选定了某种动物,将其奉为祖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图腾文化,被奉为祖先和神灵的动物自此便不能被随意杀戮和食用。图腾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盛行于欧洲各民族文化中,现今与此相关的民俗也渐渐融入各民族的文化或宗教当中。此外,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和动物的各种频繁接触也使得人类得以观察研究动物,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与动物相关的词语、表达方式。
一、动物词汇在俄语中的修辞特点
俄语中的动物词汇在构成上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转义,借喻,对比,夸张,押韵等。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状态,行为方式的好坏,甚至人的面部特征也在动物词汇中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必要的感彩。如:мокраякурица(湿漉漉的母鸡),指人可笑又可悲的样子;драннаякошка(被剥皮的猫),指极度瘦弱憔悴的女人;слон в посуднойлавке(餐具店的大象)指笨拙、行动迟缓的人;змея в корсете(穿紧身衣的蛇)则指代身材过于瘦小的人。
动物词汇中的比喻手法可以以语义对比的方式,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中得以呈现,通常会使用喻词“似乎”“好比”(какбудто, словно и т.д.),例如:человекбезродинычтосоловейбезпесни(没有祖国的人就好比不会唱歌的夜莺);матьпридеткахчтоптица в клетке(有孩子的母亲就如同笼中鸟)。这类句子中前半部分的语义并不带任何感彩,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而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评价及感彩。当对比围绕两种语义之间某种共有的特征或行为时,在句中或词组中则会出现形容词或动词,如:онголоденкакволк(饥饿如狼);онпоеткаккурскийсоловей(他唱歌犹如库尔斯克夜莺)。俄语中另一种比较固定的对比方式则借助了情态副词нужен(需要、要求):нуженкаксобакепятаянога(就好比狗要求第五条腿);нуженкакрыбезонтик(就如同鱼需要伞一样);нуженкакслонуперчатки(就像大象需要手套般)等等。
从语句所表达的感彩来看,俄语中借用动物词汇的传统比喻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带正面及负面色彩的比喻。其中带正面色彩的比喻又分为两类:诗意化的比喻;生活化的比喻。诗意化的比喻力求向读者描绘一幅极具表现力的画面,使得读者能产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例如:плыветкаклебедьбелая(像白天鹅般游荡在水面)。而后者则旨在向读者展现出生活化的画面,帮助读者从逻辑上理解本体,如:воеткакволкнаморозе(如同冬日里的狼嚎);крутитсякакбелка в колесе(忙活得如同车轮上的松鼠);плаваеткакрыба в воде(如鱼得水)等。
带负面色彩的比喻也是以惯用结构常见,其中动物词汇会带有指责性、讽刺性或嘲笑等修辞色彩,从比喻的字面意思便能体会出对本体的贬低或是斥责。比如:грязенкаксвинья(脏得跟猪样);любиткаксобакапалку(喜欢的跟狗改不了吃屎一般);зверемсмотреть(禽兽般观望着);надулсякакмышьнакрупу(生气到犹如老鼠对大米发火样)。当然俄语中也会借助动物的一些特征对本体予以有表现力的讽刺:устойчивкаккорованальду(笨拙得像头冰上的牛);говориткаклошадьхомуттащит(跟老马拖枷锁般不紧不慢地说着)。
俄语中带动物的词汇对于其修饰的人或物而言本身具有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功能,且这种性质特点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而不是偶然或暂时的特征。因此相对于与其他人、物等个体相比较而言,以动物为喻体的成语、俗语中具备了通用性、固定性、情景再现性、准确的表达性等特点,在情感表现力上也极具优势。在俄罗斯的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常能看到以下隐喻的用法:пуститькрасногопетуха(松开红公鸡)代指“纵火”;птицаневысокогополета(飞不高的鸟)代指“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不足为题的人物”;горародиламышь(大山里的小老鼠)代指“空予承诺,却鲜少实现或做到的人”;гусьлапчатый(有蹼的鹅)代指“狡猾的人”;медвежийугол(熊的角落)代指“偏远之地”;канцелярскаякрыса(办公室的老鼠)代指“因循守旧的政府或其它企业办公人员”;свинья в ермолке(戴着帽子的猪)代指“贪婪、龌龊、不学无术的人”。这些带有隐喻的成语、俗语就好像给我们所要描述的人、物、现象穿上了衣服,让他们立刻有了物理触感,更加形象化,能让人更好的理解。
在俄语中还存在与动物相关的特殊动词,比如:обезъяничать(模仿),该动词源于名词обезьян(猴子);лисить(耍心计、耍诈、狡猾)与лиса(狐狸)是同根词。这些特有的动词在俄语中被视为人类和地球相互关联下产生的言语符号,也就是说他们将活生生的大自然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此外,这些动词也大多源自斯拉夫语,除了带有动词特征,还同时展现了动作的方式、目的、强度等信息。例如:ишачить这个词除了字面上的“如牛马般的劳作”之外,还暗指工作繁重而劳作者却无怨无悔地顺从着;павлиниться(自高自大),源自павлин(孔雀);бычиться(闷闷不乐),源自бык(公牛);петушиться(怒火中烧),源自петух(公鸡)。这些动词在发展过程中也无一例外的借助了比喻、比较等修辞手法。
二、动物词汇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动物词汇,尤其是与动物有关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中,作者借助动物词汇形象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但由于作品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对动物的性格特点有程式化的认定。就好比俄罗斯童话和寓言中常将狐狸描述成狡猾奸诈的动物,却没有一个动物学家能准确说出狐狸之所以具备该性格的依据,实际上,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狡猾的一面。然而,正是这些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反应出了人类的真实世界:激情、贪婪、机警、蠢笨、奸诈、友爱、信任、感激等一切与人类的情感和性格甚至习俗相关的东西。俄罗斯童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不仅具有原始的特点,还有独具一格的性格特点。俄罗斯人认为他们所描绘的动物都保存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动物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则更为鲜明、中立,总是充满了善良、怜悯和无私,而西方童话故事中却时常会出现互相仇恨和敌视的场景。可以说,与动物相关的童话故事是基于现实基础上按照人类意识编纂的反应人类一定心理和愿望的故事。
与动物相关的成语、俗语在俄罗斯寓言、童话故事中的运用也不在少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克雷洛夫寓言集》,在他之前莱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茹科夫斯基都从事过类似的创作,但只有克雷洛夫让寓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高度。正是这些成语、俗语让创作者得以全方位、深入地描绘出了俄罗斯民族勤劳智慧的性格特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并不单单是某一个或某些人的化身,而是反映出了特定的社会人群的性格特征。作品中的狮子、熊、狼表现出了统治阶级的行为特征,蜜蜂、绵羊则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创作者睿智地借鉴民间俗语、成语、行话创作出了更多的惯用表达语句:попрыгунья-стрекоза(草蜢-蜻蜓)代指轻浮、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寓言故事《蜻蜓和蚂蚁》;слонанеприметить(没注意到大象)代指粗心大意之人,源自《好奇的人》;собачьядружба(狗之间的友谊)指代不牢固的友情、关系,源自《隐士和熊》;свиньяподдубом(橡树下的猪)代指蠢笨、没文化的人,源自《橡树下的猪》;кукушкахвалитпетуха(布谷鸟夸奖公鸡)代指虚假的阿谀奉承,源自《布谷鸟和公鸡》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不论从修辞角度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俄语中的动物词汇都体现了其民族和地域特色,对该类词汇的研究既有利于俄语学习者对俄罗斯民族性格、风俗等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之相应的大量实例。
参考文献
[1] Брославская Е. М. Этнокультурныеособенностизооморфизмов в русском, украинском и английскомязыках.
一、在专门性的教育活动中开展游戏化成语故事教学
为了让幼儿更亲密地接触成语故事,我园在每周二、四下午开设了专门性的成语故事教育活动。专门性的成语故事教育活动以完整的形态将成语故事呈现给幼儿,但同时为了避免专门性成语故事教育活动的枯燥性,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了几种游戏化的成语教学方式。
1.情境体验法
将成语故事教学内容寓于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让幼儿通过多元的自主体验、直观感受,更能有效地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引导幼儿学习成语“百花齐放”时,首先向幼儿介绍一些场景,如,草地、花园、公园等,让幼儿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环境概念,介绍完场景“美丽的花园”后,分配角色,分别让幼儿来扮演“花”和“蝴蝶”,由一只“蝴蝶”围绕着“花”在飞舞,循序渐进到许多“花”开放引来更多“蝴蝶”飞舞,然后引出成语“百花齐放”,让幼儿共同来体验开花的情境。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就能具体形象地理解成语意思了。
2.画面联想法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追求“诗、音、画”一体的艺术境界,很多成语就是这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文字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画面联想法”来帮助幼儿理解成语故事,并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和幼儿一起学习成语故事“火中取栗”时,我先出示小猫与小猴看到盛有栗子火盆的画面,引导幼儿想象猜测故事的情节,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验证猜测中出示小猫用爪子在火盆中抓栗子的画面,然后引导幼儿用简洁的话来概括表述,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又如,在引导幼儿学习“眉开眼笑”“愁眉苦脸”等成语时,我们设计了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边欣赏画面边在比较中用成语匹配。在妙趣横生的画面前,幼儿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联想比较中学会了成语。
3.动作表演法
为了打破成语故事教学的静态模式,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让成语故事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我们尝试在成语故事教学中采用动作表演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引导幼儿学习成语故事“百发百中”“惊弓之鸟”“相亲相爱”中,我们一边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情节,一边配以形象的肢体动作来表演。尽管幼儿的表演幼稚简单,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真正做到了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二、让区角游戏追随成语故事教学
区角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同时区角游戏呈现给幼儿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自由。在宽松的区角游戏氛围中,给幼儿营造自主学习成语故事的环境是十分有效的。
1.创设区域游戏中的成语故事乐园
在专门性的成语故事教育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将一些关于成语故事的道具、教具、玩具投放到各个区域中,供幼儿在游戏时间自由地探索、操作。如,在语言区,我们为幼儿开设了“成语故事表演会”:小小故事表演会是幼儿学习、交流成语故事的乐园。有时幼儿是三五成群席地毯而坐,有时则是大半幼儿围成圆圈,“故事大王”们惟妙惟肖的讲述打动了所有的听众,一个个成语伴随着美丽动听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幼儿的脑海之中;在益智区,我们布置了一个“动物王国”,每个动物的家里都贴有动物成语填空,幼儿一到区域游戏时间,就会来到“动物王国”玩“帮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如,如“鱼”得水、指“鹿”为马、“狗”急跳墙、画“龙”点睛等。又如,大家都熟悉的十二生肖,我们整理了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通过说成语比大小,玩十二生肖的成语游戏;在音乐区,我们根据成语故事的性质,投放了不同的背景音乐,各种自制乐器,让幼儿根据成语故事情节来进行配乐、配器表演讲述。
幼儿在区域游戏成语乐园中,自由轻松地体会着玩游戏学成语的快乐。
2.挖掘角色游戏中的成语故事寓意
角色游戏给幼儿创造了社会小团体的交往环境。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一些角色行为蕴涵着成语故事教育契机。如,在角色游戏中,有的幼儿一会儿当水果超市营业员,一会儿当顾客到处跑,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不学故事中的小猫那样“三心二意”;在娃娃家,“爸爸”“妈妈”有时会因为一些游戏行为发生争执,这时教师也可以借机教育幼儿懂得“相亲相爱”的道理……
总之,角色游戏中,成语故事教育的契机无时无刻不存在,教师只要时常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有效挖掘角色游戏中的成语故事寓意,从而让成语故事来美化幼儿的游戏行为习惯,同时又能让幼儿深入理解成语故事寓意,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渗透成语故事课程
成语故事教育的契机随处存在,关键看我们教师能否做一个“有心人”。为了让成语故事课程能够延续、提升,我们尝试寓成语教育于一日的生活游戏中。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游戏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有许多过渡时间段,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过渡时间段,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我们设置了许多随机性的成语故事小游戏。比如,在午餐活动前,引导幼儿玩比较安静的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一心一意学本领……)复习成语故事;在午睡前,给幼儿提供些视听游戏:播放成语故事动画、CD等,让幼儿带着美好安定的情绪入睡,同时又有效地帮助幼儿复习了成语故事;在离园前,举行同伴赞美会,引导幼儿用学过的夸赞性成语来夸夸身边的小伙伴,互相学习优点,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2.用好大自然这本无字游戏书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幼儿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是的,奇异的大自然也是幼儿感知、体验、学习成语的无字游戏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泥土、石块都渗透着淳朴的灵气,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大自然这天然的教学乐园。
春天,当万物苏醒时候,我们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弥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飞舞的蝴蝶,从而告诉他们这样的天气就是“春光明媚”;夏天,我们可以带幼儿在户外感受什么是“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秋天,当树叶飘落时,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观察果园里成熟的果子,从而体验“秋高气爽”“叶落知秋”的成语意思;冬天,我们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去亲临感受“寒冬腊月”“寒风刺骨”“银装素裹”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不畏严寒的勇敢精神。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幼儿身临其境学习有关“春”“夏”“秋”“冬”的成语,真是事半功倍、情景交融。
总之,在组织幼儿学习成语、成语故事时,我们始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游戏追随于成语故事教学。在多样化的成语教学游戏中,成语故事中蕴涵的意义无声地滋润了幼儿的心田,给幼儿增添了健康成长的营养。
参考文献:
[1]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03.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6.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