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阳雪初

欧阳雪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阳雪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阳雪初范文第1篇

早春咏雪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望雪

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已似王恭披鹤氅,凭栏仍是玉栏干。

雪霁

星榆叶叶昼离披,云粉千重凝不飞。

昆玉楼台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欧阳雪初范文第2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念奴娇》(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雪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欧阳雪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宋代咏春诗;游春;惜春;寻春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29-02

中国古代诗歌作为经典文学体裁,传世佳作不胜枚举;四季时令作为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从生理至心理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古代诗歌中描写春夏秋冬的岁时节令诗多如满天星斗,而宋诗中的咏春诗,因其特有的理性清明与淡泊从容,引发了读者独到的审美感受与人生体悟。

一、游春的赏心与乐事

宋代是华夏文明集大成的时代,习俗繁多,在光景融和、晴风荡漾的春日,宋人就有着形形的游春风俗。以下我们可通过若干片断来体会当时的人情风貌。

1.出郊原

“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1]11,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再现了一幅都城人出郊踏青,倾城游赏的清明春游图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有清明时节“都城人出郊”[2]178的记载。寒食与清明都是宋人的重大节日,邵雍《眷游》亦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乃宋时风俗。阳春三月,雪化冰残,蛰伏了一冬的诗人不再囿于冬日室内的“拥炉倾小蛮”(文彦博,《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转而奔向山间溪头,寻芳讨胜,极目骋怀。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李彭,《春日怀秦髯》)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

诗人置身春日郊野,心绪与景物一起明快起来,这美丽纯朴的田园风光,滤去了尘嚣,圈点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心境。宋人重思虑,明物理,提倡平淡诗风,在这种理性心态的节制下,诗中的情绪看似波澜不惊,但诗境并不清冷,字字背后皆蓄藏着诗人情感的涌动,呈现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3]2110的特质。

2.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祈福丰年的重要节日。农家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迎神赛会,热闹非凡。春社早见于《周礼》,至宋代非常盛行,据吴自牧的《梦梁录》,“立春后五戊日为社,州县祭社稷,朝廷亦差官祭于太社、太稷坛。州府自收灯后,例于点检酒所开支关会二十万贯,委官属差吏雇唤工作,修饰西湖南北二山,堤上亭馆园圃桥道、油饰装画一新,栽种百花,映掩湖光景色,以便都人游玩。”[1]6对热爱传统文化的诗人而言,春社是一场视觉和精神盛宴。“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吴楚歌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诗人不仅以淡雅平实、朴实自然的笔触描摹出家乡春社的欢腾图景,更对民风民俗的传承赞誉有加。

3.文士雅集

如果说出郊原和春社是全民的狂欢,雅集则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游春消闲方式。宋代重视人才的选拔,广开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文人阶层扩大。宋代文士虽多挑灯抚卷的书斋时光,但在日丽风暖的春光中,也纷纷相约游赏,把臂同行,饮酒赋诗,切磨箴规。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黄庶,《和陪丞相听蜀僧琴》)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文彦博,《清明后同秦帅端明会饮李氏园池》)

宋代夜间活动极为兴盛。吴自牧《梦梁录》曰:“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诗人与友人们亦不满足于在晴风丽日的光景中集会,他们欣然赶赴明月的邀约。“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落花与酒香、洞箫声与月华流转出了一个清澄幽雅的境界,人生如寄的体会让诗人与宾客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情谊与佳辰。

二、惜春的理智与情感

“冻雷惊笋欲抽芽”,春天一到,天地间阳气萌动,万物竞发,万户耕种。这大好的春光,却总是走得那样急。宋人夏天的梦常常做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而在春日中一觉醒来,多生出春芳凋歇、流年如梭的感慨。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之一)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如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王安石,《午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宋代热烈奔放地描写赏春戏春的诗作已较唐朝大幅减少,诗人更多地站在生命全局的角度,将眼前的春景置于年复一年的季节交替和兴衰往复的造化规律中,进行理性远观。又譬如王安石的《午枕》:“百年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短暂,人生百年也似一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4]48,但诗人看到野草的花落荣枯、鸣鸠的相乳相酬,能够体会到正是这新旧交替的规律使得自然界得以欣欣向荣、正常运转,正如宋初晁炯《意不求如》诗曰:“风花荣速落,水月净明深。物物观天理,资吾入道心”,这是宋人的理性修为,体现出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生命境界。

宋人的惜春之情既体现在“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这种人生如寄的感慨中,也显露在“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罗与之,《看叶》)这份闲定自适的心态间;既表现在“身闲酒美惜光景,唯恐鸟散花飘零”(欧阳修,《啼鸟》)这般细微的思量里,也蕴含在“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这份眷恋与旷达并存的情怀中。宋代儒释道共存,文化氛围浓厚,学风自由宽松,宋人注重理性思考和归结人伦物理,这种重思辨的精神特质发而为诗,使在唐代流连光景、绮丽艳的咏春诗在宋代具有自成一格、深入浅出的理趣。“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缪越在《论宋诗》中如是说。宋诗着重于探求事物表象之中义理,宋代的咏春诗大多透过阳春烟景,思索融融春日背后自然造化的法则和规律,强调以冷静的态度对人生宇宙进行分析解读。

三、寻春的寄寓与哲思

宋代学风浓郁,教育规模扩大,士人入仕数量增多,而与此相应的是,朝廷对官员的罢黜也更为频繁,宋代贬谪流放者超过前朝。诗人们在经受贬谪的失意与苦闷的同时,尚能理性看待逆境对自身人格的锻造与锤炼:“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前尘隔海,挥挥衣袖,自是超然旷达;身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的远僻之地,亦保有“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珍》)的心境。“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唐庚,《春日郊外》),在乍暖还轻寒的早春时节,善感的诗人们便出郊去寻觅天地之间那星星点点、遮遮掩掩的春意。“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杨万里,《南溪早春》),早春不仅呈现出视觉上的光和景明,更有解冻心灵的功效,在标举性理、淡然自得的宋人心中,早春成为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又如“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陆游,《感愤》),这萌动的春意和芊芊陵上草,是诗人渴望北伐的恢复之志;“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王,《春近》),这生机盎然的春日气象,是诗人宦海沉浮后仍能乐观地瞻望于前的坚守。

杏花这一意象以其不落凡俗的姿容和时值早春的花期,常常出现在历代吟咏早春的诗歌之中,但宋代咏春诗中的杏花既承载了相同的历史情怀,又绽放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理性之光。与唐诗中风姿绰约、明媚烂漫的杏花意象相比,宋代咏春诗中的杏花多是一番清秀隽永的韵致。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人心中,杏花或代表新生事物的蓬勃力量,或象征着诗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先进的政治理想。“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即使是看似无有深意、随意拈来的杏花,也浸润了诗人的文化气息,朵朵泛着清辉,映衬出他们理性清明的精神世界的一角。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杨万里,《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我们趟过历史的河流,再回望宋代咏春诗,会体味到其“芒焰在简淡之中,神韵寄声律之外”[5]1397的理性平和。缪钺《论宋诗》曰:“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代诗人创造的这片乐能不浮,哀能不伤的清丽景致,在时间河流的浸润和后人的注视下正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吴自牧.梦梁录.从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欧阳雪初范文第5篇

将这幅《红梅》图悬挂在家中客厅,喜庆满堂,他积极地鼓舞伯华兄佳作中可以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还可以激励你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更鼓励你在人生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成为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

梅花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宋·陆游咏梅诗我家洗砚池边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个个花开淡墨痕元·王冕题画诗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明·陈道复咏梅诗,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清·李方膺咏梅诗海上刘伯华画

荷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佑录周敦颐《爱莲说》海上求是斋刘伯华书于乙卯年深秋月

去岁辟地栽新竹枝叶离披覆茅屋竹梢枯劲竿清瘦久久可以医吾俗清蒋廷锡题画诗海上刘伯华书

青菜萝卜

青菜萝卜乙丑求是斋伯华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杜甫秋兴八首之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鹊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秋兴八首之六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 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辛弃疾沁园春词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瓷瓶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月对清风别枝对半夜惊鹊对呜蝉辛弃疾西江月词一首海上刘伯华书

诗词·卜算子·咏梅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创新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新世纪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