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汪曾祺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范文第1篇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2、书评

汪先生之文,是绚烂之极后的复归于平淡……诸篇之中,我最喜欢那些谈吃(抑或应写为“贪吃”?)的文字,虽平淡无奇,类似菜谱,却处处流露出人间至情,引人无限向往。——刘德水

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徐卓人

汪曾祺简介范文第2篇

摘 要:新笔记小说是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持续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一反以往当代小说追求宏大叙事和鲜明政治诉求的趋向,转而开掘独特的人性深处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新笔记小说自觉借鉴中国古记传统的写作和审美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小说艺术的表达范围以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 生成机制 概念界定

作者简介:袁晓斌,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76-01

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单就小说而言,“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等,这些小说主潮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在文学史的表述中占有大面积话语或与这些主潮小说存在交叉的小说类型。它们也参与构成了8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的繁荣。新笔记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而不是一种创作潮流。类型,是针对小说文体的共同写作特征所进行的归类划分,往往最终落实为某一特定的小说文体。新笔记小说并不是紧密围绕着作家创作的特定理念形成的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而是以小说文体为核心,思考小说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种建树。从新笔记小说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应该把它界定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

新笔记小说,顾名思义,继承了中国古记传统的美学风范。对于不同作家来说,他们对中国古记传统的汲取是有层次区分的。首先,有一部分作家确实在自己对古记的阅读中受到了启迪,或熏陶出了新鲜的创作方法。汪曾祺说:“我写短小说,一是中国本有用极简的笔墨摹写人事的传统,《世说新语》是突出的代表。其后不绝如缕。我爱读宋人笔记甚于唐人传奇。《梦溪笔谈》、《容斋随笔》记人事部分我都很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龚定庵的《记王隐君》,我觉得都可以当小说看。”孙犁也说:“我学习小说写作,初以为笔记小说,与这一学问有关。”另外,1980年代的年轻作家中陈军也表示过:“文学观先喜洋玩艺。卡夫卡、加谬及法国新小说,拉美‘爆炸文学’和福克纳等,都看了些,不精。但总觉得洋拳术偷不来,与气脉打不通,才发觉自己的秉性还是黄种的。于是再回老祖宗处请罪,读《诸子集成》,品历记,渐渐地,觉得大小周天似乎有了些气感。于是尝到点文化的醇味,也滋润出小小的野心。”陈军对中国古记的借鉴也与对汪曾祺等作家的阅读有关。他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点出了受到的启发:“而读汪曾祺、老舍、古记则不然,他们懂得‘知白守黑’这画理,作品也似青花瓷器般空灵有后味。”

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类型,一经树立,就会为其他作家提示一种现存的写作经验,一种小说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也会吸引其他作家的兴趣来尝试这种文体。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往往并非专擅这样一种小说文体,而是在许多不同的小说文体上都有所涉足。这些默默写作的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的创作,构成了理论宣讲之外的对新笔记小说强有力的创作支持。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类型,新笔记小说有着自身独特的文体要求。汪曾祺说:“凡是不以情节胜,比较简短,文字淡雅而有意境的小说,不妨都称之为笔记体小说。”其中的“笔记体小说”,就是本文所谈的新笔记小说。汪曾祺的话对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概括得比较全面,但是还稍有纰漏。笔者认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要求首先反映在篇幅上。新笔记小说一般不支持短篇以外的创作,所以标以这一名目的作品几乎全是短篇,中篇非常罕见,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长篇了。一般的新笔记小说,字数通常控制在10000字以内。除了篇幅上的要求,新笔记小说的内容往往非常广博,包罗社会历史的时迁,不同地域的风物人情,或志人,或志怪。这一点也恰是汪曾祺没有提及的。广博的内容,有时被作为人物活动的外在环境,但却往往是作者审美观照、审美表现的重点和核心,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担当塑造人物、烘托心理的工具,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驳杂的内容可能是对某地民俗的静态陈列,也可能追踪某些习俗的动态变迁,但广博多样的背后通常传达了厚重的传统中国的乡土经验。汪曾祺笔下故乡高邮的酱菜园、米铺、得月楼和如意楼、各种家乡小吃,何立伟笔下的偏僻闭塞的小城,林斤澜笔下矮凳桥纽扣市场的人物乡情,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具备了内容上的特征也不一定就是新笔记小说。比如邓友梅的《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之类的作品就很难归于此类。原因在于,新笔记小说不以情节的繁复取胜,往往要求淡化故事的含量,更多地表现出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它更强调淡化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人性张力和文化蕴涵。另外,新笔记小说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尽管不同作家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或简洁明了,如孙犁,或古雅老道,如汪曾祺,或生涩有怪味,如林斤澜,或地域色彩鲜明,如何立伟,总之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对语言逼真描绘功能的要求,追求语言水墨淋漓的写意效果。这四个方面的综合,才构成了新笔记小说作为文体类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遴选新笔记小说的标准和依据。

有的论者也提出过新笔记小说与一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与短篇小说、小小说等是依据不同的逻辑尺度进行的分类,而不是同一标准下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属,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展开地位对等的区分比较。新笔记小说的划分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依据,而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分依据主要是小说的篇幅。由于在不同向度上划分类属,因而新笔记小说就会很自然地与短篇小说、小小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大多数新笔记小说就是短篇小说,一些文字少、篇幅小的作品就是小小说。而一些与“寻根文学”的观念相呼应或受其影响才应运而生的作品,也就是“寻根小说”。所以,本文将不再对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层面上的小说概念之间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区分。综上所述,新笔记小说是一种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的,受到中国古记传统影响的,篇幅短小,内容广博,淡化情节和故事,有着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并努力追求写意化语言的小说文体类型。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贾平凹:《太白山记》,《上海文学》,1989年第8期。

[3] 汪曾祺:《故里杂记》,《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

[4] 冯晖:《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云梦学刊》,2001年第3期。

[5] 孙犁:《谈笔记小说》,《孙犁全集 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6] 陈军:《小说氛围初悟》,《西湖》,1990年第4期。

汪曾祺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童年; 作文; 趣

我总觉,儿童的生活必是有趣的,天性使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我总推崇孩子们写生活中的趣,不求文章有意义,但求文章有意思。

前几周,我曾经布置过写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那次我只关注了孩子们的平铺直叙,作后评讲侧重于如何抓住重点来写。这周回家我们的作文为《 真有趣》,有趣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要写清楚“趣”在何处。

今天批改作文,很多同学的作文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漠视”周围

布置作文时,已经说明横线上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批改完所有的作文本,我竟然发现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写人,只有两个同学写了小狗,其余同学都写的是自己的事。我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的孩子大多独生子女,他们被家里人捧在手心里,所有的人都关注他,所以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的点也都是在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他们更多的是“漠视”。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孩子们缺少一双会观察的明亮的眼睛,缺少一颗会发现的敏感的心。

二、选材老套

再来看孩子们写的有趣的事。

有几个男孩子的“趣”在电脑游戏里,也洋洋洒洒、打打杀杀了好些个字,但至始至终我是没有看懂丁点,原因就在于我根本就没玩过。

还有不少孩子,就是“套搬”。只要是《第一次 》《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学会了 》此类写事的文章,就会出现“包馄饨”、“包饺子”、“骑自行车”、“游泳”、“溜冰”“吹泡泡”等字眼,这些选材就像是万能的膏药,往哪儿都能贴。更好笑的是一个孩子,上篇作文,我们写的是《我学会了 》,他写的是《我学会了洗碗》,今天批这篇作文,神了,《洗碗真有趣》。

还有一部分孩子,能紧紧围绕题眼“趣”来选材,但你却感觉别扭,从他们二年级写话开始,应该就用过很多次了吧,比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

孩子们笔下的“趣”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今天读《小学语文教师》2014.01期《有花有虫有童年》。文章介绍了汪曾祺先生的几段文字,其中两段文字分别来自他的散文《紫薇和黑蜂》、《捉虫小记》。这两段文字近乎天籁、妙趣横生:

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

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读着这样的文字,品味这样的童年,我明白了,我们孩子笔下的“趣”缺少的就是“花”、“虫”、“童年”啊。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多的孩子都不会玩了,他们只会玩电脑、玩平板、玩手机,而与大自然的草木鱼虫鸟兽有了深深的隔膜了。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三、语言贫乏

也有个别孩子有亮眼的选材,比如有个孩子写了到乡下找蚕豆耳朵,在众多老套雷同的选材中,确似小清新一般。但读完文章,还是有点失望,语言干巴巴,那份“趣”没能突围。

还是《有花有虫有童年》这篇文章告诉了我答案。文章说:

翻阅某些小学语文教科书,“娓娓道来”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孩子们学了许多课文仍然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原因就在于“课文体”的文章读多了,“课文体”一本正经,正儿八经,缺少的是儿童的生活经验,语言不够鲜活,自然味同嚼蜡。

童年的“趣”去哪儿了?原来缺失的原因是,我们给孩子阅读的有趣的文字太少了。

孩子们,不着急,我们还是慢慢来。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去读汪曾祺先生的《紫薇和黑蜂》、《捉虫小记》,还会和你们一起读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原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了这些文字,我们再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聆听树上啼叫的鸟儿,深嗅刚刚绽放的花儿,观察雨后菜叶上的蜗牛,俯视路边匆匆爬过的蚂蚁,我们一定会找回我们童年的“趣”。

参考文献:

[1]王宜早;《杨万里的童趣诗》[J];生活教育; 2010年06期.

[2]陈翠玲;《解读哈利波特现象,关注中国儿童文学》[J];作家; 2009年04期.

汪曾祺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人生观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大学生作为活跃而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其人生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而笔者所在校作为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中小学,他们的人生观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学生的人生观,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语文课堂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大学生又是一群青春年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同时,相对来讲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强化大学生人生观培养是相对容易的。

2.大学语文课程容量大,内涵丰富

大学语文教程中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更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民族精神,而正是这些宝贵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之魂,而大学语文课程就是一个展示民族之魂的平台,需要我们不断地品味、不断地发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对策

近年来,我们一直将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强化学生人生观培养的一个平台,积极探索培养途径,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将作者简介换成作者介绍

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作者简介,老师仅仅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对于作家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差异导致的。但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上,如果仅仅是作者简介,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作用不大。如果换成作者介绍,通过讲述作者做人做事、人生经历、作品思想,尤其是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经典时结合着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介绍,就能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而为构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做好铺垫。比如讲授《项羽本纪》(节选)内容时,笔者详细介绍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司马迁一生坎坷,但是他信念坚定,忍辱负重,坦然面对人生,发奋著书,终成千古名著《史记》,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精神巨著。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常常自暴自弃,整天沉湎于网吧,不思进取,听了司马迁的经历之后,学生感同身受,自己的那点曲折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相比,那算得了什么。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语文中屡见不鲜,其他如屈原、苏轼、史铁生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都是一部培养学生人生观的好教材。

2.借助文章内容的讲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里面展现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这些多样性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进行人生观培养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讲授《项羽本纪》时,着力讲述项羽这一富有争议的人物形象,项羽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勇往直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气概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追求的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以成败论英雄,正如李清照所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讲授汪曾祺先生的《钓鱼的医生》一文时,刻意强化王淡人形象:生活清贫,满足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日子,却在穷苦人家无钱时免费治病,发大水时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救人,这种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和当下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恰恰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再比如介绍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时,重点讲述了郑板桥的重农思想,农业重要、农民辛苦、农村艰难这一现代农业观其实早在郑板桥的信中就得以体现,这一点对于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深有体会的。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将会更加认识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3.师生互动强化认识

通常在介绍完一个单元后,我们总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师生相互讨论,尤其是给学生发言包括辩论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识、求学经历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谈论自己的学习心得,尽管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媒介,不光是教师书面的讲解,在必要时选择一些合适的视频及其它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此外我们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及课外学习资料,以加深认识。

汪曾祺简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幸福;创造幸福;教与学

提到教育幸福,肯定有朋友会反问我:这年头还谈什么教育幸福?是的,我们的教育步伐的确迈的很沉重,滴着孩子的泪水与教师的汗水,教育的方向到底会指向哪里,多少次,大家一起探讨,几多争议,答案不一,大家依旧流露出困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迷雾而否认道路的存在,因为乌云而怀疑阳光的灿烂!路,无论如何是有的,有路就有方向,尽管我们目前的方向还不清晰,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行动的时代,“做了再说”,是拨动无数实干教育工作者沉睡而迷惘灵魂的最有力量的号角。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永远是存在的,教师无奈呀。很多教师都知道目前的教育窘境:素质教育的理想化与应试教育的现实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我们的教育良知逼迫我们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把仅有的宝贵的时间挤压出一点点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是,教育的现实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师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又必须把我们的学生推向残酷的应试教育的竞技场,进行智能与体能的肉搏,这个搏击的过程与结果,教师必须全程参与,自然与学生一样经历精神与肉体的疼痛,于是便有了教师如上的慨叹!

现实是很难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是我们适应现实,而不是现实适应我们。那么,教师幸福的光源到底在哪里?我们沉思…、其实,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觉,它的意义并不以压力大小计,无论怎样的压力与艰难,都无法阻挡教师独立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是永恒的,我们是会创造出幸福的!

永远忘不了尼采说过的一句话:“假如上帝不给我欢乐,我就为自己创造欢乐。”尼采为自己执着追求的哲学理念献出了近乎完整的一生,他是个孤独的盗火者,他的行为不是人人能够效仿得了的,但是,他的这样的执着的追求快乐与幸福的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正是这样的追求支撑着他在孤独而苦难的一生创造了哲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首先,教师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人有思想,才有魅力,教师更是如此。有魅力的教师是幸福的,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与同事的尊重。有许多教师,以为谈思想是大师的专利,其实,每个人都能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行动就没方向。大师的思想如火把,我们的思想可以为蜡烛;火把可以照亮更广阔的空间,蜡烛至少可以烛照着一间教室的灵魂,可以让平庸无处藏身,教师的灵魂的洞彻,才能引导着自己学生的灵魂向更高更远处健康的发展,学生思想的进步就是教师幸福的源泉!

其次,教师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个性。一位有个性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拥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与拒绝从众心理的教师,他们会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状态与独立的行为准则,不会受到社会流行观念与世俗意识的干扰!相反,倒是没有个性的人会跟从有个性的人,因为有个性的人的人格魅力,会让那些没有个性的人羡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没有教育个性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而杨昌济之于,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永远会让他们的同样伟大的学生铭记不忘,教育的魅力与教师的幸福就在这儿!

再次,教师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儒雅风度。如果说,拥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是教师的精神形象,那么,儒雅风度只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外在形象,当然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是统一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曾经被照上很多灿烂的光环,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与界定的变更,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时代的发展或许会改变教师的形象与内涵,但是,作为教师的外在形象特质——儒雅风度——是不能流失与改变的,“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这也一直是知识分子引以为豪的形象表征,而当一位教师真正的拥有了儒雅风度,不仅仅能够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好形象,也是予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形象化的教育资源,学生在与老师的共处、交流中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的外在形象与行为举止。

最后,教师要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的多彩与多元,会有不同观念与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但是,当这样的影响变成左右我们精神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会自觉不自觉的在与人攀比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这个落差如果得不到及时扭转,就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精神观念的偏向。如何真正的避免这样的心理落差呢?我以为最好的途径就是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是独立的而宁静的,可以排斥尘世的纷扰,可以固守自己的见解,可以外圆内方的处世,也可以棱角分明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当我们的生存压力致使我们的肉体与灵魂双重疲惫的时候,首先需要的就是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空间,来安抚自己的伤痕累累的灵魂,一般说来,这个空间只对同道之人开放。

总而言之,我认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相关期刊更多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陶瓷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