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文章欣赏

经典文章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文章欣赏

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典音乐;流行时尚;现代节奏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of modern society, students also feel this pressure, the music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regular no strong sound rhythm, the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in classical music may for this, the traditional music rhythm appropriate changes, the students aesthetic of music, the same melody the students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Key words】Classical music; fashion; modern rhythm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9-02

音乐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数字组合游戏,它能把有限的音和节奏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音乐。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组合习惯,故音乐有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随之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民族音乐。我们把那些组合的最科学、最完美的音乐称之为经典作品。经过千百年的变化虽然有了千万首的经典作品,而这些数字组合游戏却始终没有尽头!同时当今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我们能取得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经典音乐的科学、完美的素材,进行符合自己时代的再创作我们同样能得到新时代的经典的音乐。

但现今由于媒体宣传导向的偏差,学生对经典音乐的接触渠道狭窄了,学生出于对经典音乐无知和偏见,普遍认为经典的音乐就是“过时的”、“难听的”音乐,从而在内心深处就产生了一种抵制情绪,这就加大了高中音乐欣赏课对经典音乐的普及难度。如何把握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切入点,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和水平,那么运用经典音乐创造流行时尚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之一。

1 运用经典音乐色彩元素创造流行时尚

时尚总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换代,但它又以经典的方式留住某些永恒的瞬间,而创造这些经典的“翘楚”,无一不成为时尚的“创导者”。所以经典的就是流行的时尚。

因此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在捕捉流行音乐的市场动态,洞察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音乐各元素和以最大限度感染学生等方面,都具有敏锐的嗅觉,并能清楚地知道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从而适时的创造一些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不失艺术水准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结合的“改编作品”,那么音乐课堂欣赏教学就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激情的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

1.1 运用“现代节奏”创造经典音乐的流行时尚。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也同样感受着这样的压力,大家对音乐的已经不能满足于规整没有强烈音响的节奏,而学生对经典音乐缺乏兴趣可能也出于此,把传统音乐的节奏进行适当的变化,创造出适应学生审美观的音乐,对同样的旋律学生就容易理解。然后再过渡到经典原作的欣赏学生就能坦然接受。

1.2 利用“现代器乐”创造经典音乐的流行时尚。

在“电子音乐”当道的今天,学生对管弦乐或民乐的接受能力已经大打折扣了。如果一味地追求传统框架结构,可能反而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就有电子乐版的、钢琴版的、交响乐版的等等,选用学生熟悉的器乐入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改变演唱方法创造经典音乐的流行时尚。

美声、民族唱法对我们专业教师来说是演唱、发声法中最科学的方法,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却是“鬼叫”,用他们的话来讲是“难听死了”。他们的心目中帕瓦罗帝可能就是不如周杰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经典音乐不也是一种创造时尚的最好方式。

2 感受时尚化的经典音乐

当今通俗歌坛中有一部分音乐,它能吸取经典音乐的精髓,能顺应时代,又能引导时尚潮流,既继承经典,亦创造流行,但却非学院派,街头市井小调,或者沦为港台音乐的翻版,它是一种高层次上的综合。这种综合反应在合理运用音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现手段,又能巧妙的吸取经典音乐的精华,不管是欧洲的、国际性的,还是民族的、区域性的,也不管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还是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的。这些既有别于“旧歌曲”的一些传统风格,也有别于后来以纯粹电子乐为代表的所谓“新时代音乐”,又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流行时尚的音乐,如果在音乐课堂中应用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音乐创造时尚的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代最流行就是最时尚的,好音乐当然也是用这个道理。时尚意味着入流,没有被时代淘汰。时尚可以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诸如穿戴、服饰、语言、习惯等;也可以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比如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在音乐领域,以前所谓的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或许是因为通俗与庸俗沾了点边,而流行与不流行又只是一字之隔,因此,它眼下都渐渐地归类于时尚音乐类型。时尚文化既反映了一种现实状况,也反映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要,萨特说过“存在即合理”。但是,合理的背后,优秀的文化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欣赏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升华。这是任何艺术品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不管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还是英国拉菲尔前派的绘画,如果我们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也能很好的利用这点,并加以发挥,那么学生就不会对经典音乐出现排斥心理,就能愉快的接受经典音乐。

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第2篇

目前,小学阶段教师大多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欣赏与评价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只有学会欣赏,才能去思考领悟语言的内涵、文字的精髓,从而最终在不自觉中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

阅读教学;欣赏;评价;朗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现的是阅读的初读感知,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是由直观感知向理性认知的自然过渡,而欣赏和评价,是建立在感受、理解之上的认知升华。小学生虽然语文基础较浅,思维经纬度也非常有限,但其思想认知也必然要经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过程。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欣赏和评价,从朗读切入,从经典语言展开认知欣赏和评价,实现阅读欣赏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一、朗读切入,直观感知文本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时,要根据学生不同学力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以教材为载体,以朗读为突破口,这应该是小学阅读欣赏的重要选择。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对文本展开朗读时,需要先理顺文意,解决字词,大体了解文本内涵,掌握作者作品情感趋向。通过反复朗读训练,学生感知也会随之得到强化,由直观感知向理性感知过渡。学生对文本一旦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自然会对文本经典内容形成美感体验,阅读欣赏自然生成,阅读评价也会随之萌生。

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听范读音频,教师给出朗读指导:朗读需要掌握作者情感方向,要读出文本情感因素,找准朗读语气、语调和语速,特别是抑扬顿挫朗读技巧的把握,需要从文本细微之处做起。教师组织学生自由仿读,再进行小组内朗读展示。教师给出思考练习问题:①为什么说草地是金黄色的?②找出文本最经典描写,体味其内涵。③根据文本填空:早晨,花朵( ),是( ),草地是( )。中午,花朵( ),是( ),草地是( )。傍晚,花朵( ),是( ),草地是( )。学生继续朗读文本,找到文本相关内容,解决这些思考练习题。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设计具体思考练习题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本形成理性认知。学生通过朗读文本,大多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问题。这些训练任务看似简单,但学生需要整理思维,对各种感知信息进行整合归类处理,这样,才能形成阅读认知。如找出课文经典描写,进行品味体验,这已经是标准的文本欣赏了。

二、体味经典,理性解读文萃精华

让学生对文本中经典语句进行欣赏,这是阅读教学常态方法运用。但很多教师只会从语言应用角度展开赏析,特别是修辞角度,是很多教师阅读欣赏的重要选择。语言表达的确是阅读欣赏重要切入点,但单纯进行语言赏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思想感触联系不到位,其收获也会太过单一。只有从不同维度出发,对文本经典展开多元探索,才能获得丰厚的欣赏成效,形成重要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风筝》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鲜花盛开的画面。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花朵美丽,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说:我看到了蜜蜂和蝴蝶,它们应该是花朵的好朋友;还有的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因为生活美好了,我们的环境改善了。教师继续引导:看到鲜花,我们感触颇多,找找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学生找到第一段说: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花朵写活了。教师对此给出肯定评价。

从学生感知来看,学生对文本经典内容有深刻体味,欣赏评价也是水到渠成,这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经典方法对路,学生不用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也可以顺利获得阅读感知体验,对文本展开的欣赏和评价可谓是顺手拈来。

三、多元评价,展示个性阅读观点

阅读评价是阅读认知的至高境界。小学生认知基础较差,很难对文本展开批评性评价,但学生情感呈现多元性,阅读评价也是重要至极,教师不可轻视,更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展开个性评价,正是对阅读认知的整理、归类、优化、应用,实现阅读思维的自然升级。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阅读评价幼稚而剥夺其评价权利。相反,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亮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针对学生认知进行对应引导、探讨、交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认知维度,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孔子拜师》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绎活动,让同桌学生合作,分别饰演孔子和老子,进行现场展示。教师指名让学生演绎,并让其他学生展开评价。第一对演绎结束,有学生评价:孔子拜师应该是诚心诚意的,不应该嬉皮笑脸;第二对演绎结束,有学生评价:孔子和老子都属于大学问家,其思想一定很深刻,我们要展示其形象,需要从语言、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考虑。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针对性引导: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们身上自然具备特有的气质,庄重、朴素、专注、平和、睿智等品质非常突出,需要大家细心体会。

教师让学生从学生演绎角度展开评价,表面上看是对学生演绎好坏进行评说,其实不然,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的欣赏和评价。学生从孔子、老子身份地位展开评价,正是对文本深层意义展开的欣赏。

四、拓展域度,提升师生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要提升欣赏和评价水平,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欣赏评价素质过硬。教师不仅要保证自身阅读欣赏和评价水平维持在一定高度,还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素质,要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影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其次是制定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要对学情有明确认知,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教学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阅读认知质的提升。再者是增加学生知识量。小学生阅读欣赏评价能力较低,与其知识占有量有重要关系,要想办法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认知厚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评价水准。

例如,在学习《五花山》时,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板书题目:五花山。教师设问:为什么叫五花山呢?是不是山上有五种花色呢?找找相关的描写,综合一下。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阅读,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答案:五花山的春天、夏天和秋天都很美,特别是秋天,颜色丰富,有的树林变成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色、翠绿色,这就是五花山的来历。教师继续拓展:同学们想一想,你熟悉的山,和五花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景色呢?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讨论充分,学习渐入佳境……

总之,教师让学生总结五花山名称的来历,然后展开认知横向联系,将阅读视野向周边延伸,学生思维顿时呈现发散状态。学生认知开始拓展迁移,这自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已经将学生思维充分激活,学习效果当然是值得期待的。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阅读教学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情感认知体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充分享受美文带来的美感,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能力。

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经典艺术;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01?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62-02

在当今,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地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而艺术作为精神层面的及大成者,必然会受到大众的重视,经典艺术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古往今来,以有不少的人在这方面做研究。杜书瀛先生在他的《论艺术的特性》一书中曾写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生活做出自己的评价;艺术家在对生活作理智认识的同时,还贯注进自己的感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写到:“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的中心和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正确认识经典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对解决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流传长久并受到关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艺术的整体发展和人们审美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对经典艺术内涵和判断标准进行研究,从案例中得出经典艺术作品所共有的美学特征。

一、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

1.经典的内涵。“经典”一词在中国自古有之,初被意为“纵向的纹路”。许慎在《说文》中记载:“经,织也”。“典”本义为标准、法则。在《四角号码词典》中“典”有“作为依据或准则的书籍等含义。将“经典”合并在一起解释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相同,即“传统的权威性著作”和“宗教教义的典籍,著作具有权威性”。在西方“经典”canon,译为“原则”、“准则”或“标准、真作、精品”。

2.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涵。所谓经典艺术,“是指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在艺术这个门类中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属于艺术品,但是却不都是经典艺术作品。一幅真正经典的作品是能够反映出作品创作时期的审美文化,它体现了作品当时创作的理念、审美想象、价值取向、创作风格、流派特征。它们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本性。从时间上讲,它将人们生活的历史与文化通过作品展现,作品作为一种历史资料可以完好地保存;在地域上,它体现着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观念,是民族特色的标志。可见,经典艺术不单单指一幅简单的艺术品,它拥有比一般艺术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3.经典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经典艺术作品能成为经典,我认为第一点应取决于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与情感投人程度。杜书瀛先生在他的《论艺术的特性》一书中曾写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艺术家在对生活作理智认识的同时,还贯注进自己的感情”。经典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应有思想、有情感,从自我的视角去关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其内涵才会深刻。荷兰作家凡·高在1888年创作的《向日葵》的画面中深刻地表达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充满了对生命的爱。使每一位欣赏者同样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画家对于生命的热爱。经典艺术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第二点应该取决于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于社会和人生深度与广度的描写。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来说,我们从绘画作品中可以深刻地观察出画家对于人性的关注和描绘,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让人们欣赏画作之余,也感觉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所以,当我们每一次重新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当时社会的最强音。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让欣赏者从艺术作品中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从而认识自我。经典艺术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因为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延续性的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延续性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它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让每个人从作品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解剖自己,从而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二、经典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经典艺术作品拥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美学特征,同时还拥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即人性美、形式美及其使人产生共鸣,震撼和打动人的心灵。

1.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人性美特征的。在黑格尔看来,“形成真正的美和艺术的中心和内容的是有关人类的东西”,“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代表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创作于1503—1506年。这幅肖像画的特点可以用“和谐”来概括,它体现了人外在和内在美的统一。因此,不应该仅仅把这幅作品看作是一个人的肖像画,它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作品中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画面上的蒙娜丽莎神态安详端庄,眼神宁静温柔,身体微侧,肩披轻纱。达·芬奇把蒙娜·丽莎这个人物的丰富的内心感情和漂亮的外形巧妙的结合起来,使观赏者仅仅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而去体验人性美。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之所以如此迷人,是因为她完美的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经历了中世纪长期的宗教束缚和封建压迫,在人性遭到长期压抑之后,创作者们都十分向往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蒙娜·丽莎》正是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人性美的特征(见图1所示),在许多的经典建筑设计中也同时体现出人性美的特征。安东尼·高迪创作的米拉公寓,充分地体现出关注人性美的特征。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时充分的运用到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根据人平时的行为习惯、心理因素、思维方式等等,在满足整个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设计风格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人们居住和使用非常方便和舒适。“对米拉公寓整个建筑外立面、顶部都大量运用波浪形曲,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这种曲线的运用使得整体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

2.经典艺术作品是具有形式美特征的。形式美的特征可以说体现在每幅艺术作品中,尤其凸显在经典艺术作品当中。不论经典的绘画作品或是建筑作品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到高迪的《米拉公寓》,可以从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显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迪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他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安东尼·高迪创作的《米拉公寓》,在建筑史上被称作最前卫、最疯狂,于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以其独有的曲线设计特点吸引了全世界观赏者的目光,被后世人所称赞!(见图2所示)。高迪极力塑造建筑的形式美特征,从米拉公寓建筑外立面可以看到高迪把点、线、面、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体建筑外立面沿线是弯曲的,但中间穿孔般的窗口却是规则的。体现出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通过这种新型的组合吸引人们的眼球。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同样独具匠心,每个房间的内部形状几乎是都是圆型的,包括顶面的天花板、立面的窗户、走廊,其中最有特色的设计部分就是米拉公寓在建筑立面的窗户上双面采光,光线是由中庭和外面街道照射进来。在色彩方面的运用同样奇特,外立面是浅色的,远看像海浪,但是在内部设计确大胆运用一些绿色或黄色,充满生机。可以说,米拉公寓是形式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3.经典艺术作品使人产生共鸣,震撼和打动人的心灵的美学特征。凡是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它能触动每个人心灵的善良,使欣赏者和创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经典艺术作品从表达的内涵、画面到它的精神特质,都是和受众群体能产生共鸣的艺术,它会超越时间、空间,也会跨越国界、地区。《蒙娜·丽莎》之所以可以流传500多年还被人们品评和研究,《米拉公寓》之所以获得那么崇高的荣誉,都是因为它们震撼、触动每个人的心灵。人们从可以从他们作品的内涵、形式中找寻共鸣点,令自己在享受美感。同时这些作品也留给我们无尽的联想和猜测,激发我们达到欣赏的最高峰。

正确认识经典艺术作品及其美学特征对于我们艺术的整体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性美、形式美、共鸣感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以其优越的审美形式体现我们的审美理想,同样它也是提高大众自身审美能力,实现人性自由,创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杜书瀛.论艺术的特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4.

[2]黑格尔.美学(卷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6,165.

[3]李树榕,葛丽颖.艺术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19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8-239.

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第4篇

一、 明确篇目、高度重视

小学生年龄在7至13岁,这一年龄段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儿童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发展主要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思维能力比较单一,比较适合背诵一些浅显、简短、朗朗上口的文章。因此,我们为学生选择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作为背诵内容。具体安排是:一年级背诵《三字经》和《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中的三十首古诗;二年级背诵《弟子规》和《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中的三十首古诗;三年级背诵《千字文》的前半部分和《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中余下的后二十首古诗;四年级背诵《千字文》的后半部分,五、六年级则对前面所背的篇目进行复习巩固。

二、 榜样示范、激发兴趣

1. 教师榜样示范。引领学生步入“经典”,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就要形成一种“共鸣”效应,教师的率先示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做他们“经典诵读”的领路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共成长。

2. 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小学生长期坚持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就要让他们由“要我背”变为“我要背”“我爱背”。刚开始,不必刻意地要求初入学的孩子去背诵什么经典,而是让他们找一找谁家有《三字经》《弟子规》等书。书找来后,早读时,老师引导性地读上几行,学生们定会特别感兴趣,模仿着跟老师读。时间一长,字认识了,意思也懂了,学生们的兴致就会越来越浓厚。

3. 诵读形式多样。为保持学生背诵热情的持久性,在读背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或抢背,多种方式交替进行。诵读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了读、背的乐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三、 合理运作、保障有效

1. 时间落实。全面展开课外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间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在每周“大课间”之外,安排两次师生共同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课。② 实行“一日三诵”:每天早晨和中午各安排十分钟“诵读经典”,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每天晚上回家后把当天诵读的内容背给家长听。

2. 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或是结合内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是朗诵一段文字,或是摘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或是讲解一些背诵的方法,或是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等等。对于学生不懂之处,教师要有选择地加以指导、点拨。

3. 检查落实。对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情况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在师生共同背诵的过程中,要及时表扬鼓励,有时简单的“你真行”“你真棒”的口头鼓励,就能引发学生积极表现的欲望。一天鼓励几个同学,坚持经常,这样,全班同学都能始终处于奋进的状态,班内就会形成“比”“赶”“超”的氛围,使学生由原来的无意背诵变为有意识的自觉主动背诵。为长久保持学生的积极背诵状态,可以结合“成长记录袋”的形式,给学生发放《诵读记录卡》,把背诵的篇目记在表上,同时背诵到一定数量就在登记表上印一朵小红花,获得十朵小红花后就可以成为“背诵大王”。“背诵大王”每月评比一次,不受人数限制。《诵读记录卡》期末时装入个人成长档案。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个个都有渴望成功的动力。

四、 搭建展示平台

我们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课外经典诵读的兴趣。可以定期在升旗仪式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展示活动;学校每学年举办“经典诵读节活动”;结合各项阅读竞赛,开展经典阅读故事会、经典妙语欣赏会、优秀经典诗文朗诵赛等活动。

经典文章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习惯;重要性;兴趣;交流平台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可见,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经典美文的阅读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近年来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①缺少阅读兴趣。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于“言情类、武侠类、网络类”等小说上,很少有学生将精力放在经典美文上。②缺少方法指导。在经典美文的欣赏中,大多时候,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自读法”,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进行阅读,致使学生根本找不到阅读美文的兴趣点。③缺少交流的空间。在阅读方面,学生希望找到一个拥有“共鸣”的人,所以,他们选择了看“小说”,而放弃了读经典,这样好像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流话题等等。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经典美文价值的实现。因此,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要认识到学生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恰当的方法,逐步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二、阅读美文的重要性及意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阅读美文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经典、走进美文。

有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借助经典美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总之,我们要借助经典美文的阅读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借助经典培养阅读习惯

1.培养阅读美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者们都用不同的说法来指明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教师要想真正借助经典美文的阅读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个性化阅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找到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引导阅读自己喜欢的经典美文,比如:有学生喜欢散文,有学生喜欢记叙文,有学生喜欢小说等等,我们都不要去限制,让学生自主去找寻自己喜欢阅读的内容,这样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来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方向,进而为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确保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提高经典美文阅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法是指在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或者对比作者不同的文章中感受经典美文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进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阅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热爱母亲,在阅读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所给予的这份深情,我引导学生与朱自清的《背影》和的《我的母亲》进行对比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人间至情。而且,三篇文章虽然都描写的是自己的亲人,是自己的父母,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这样的对比性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感悟文本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进而促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父母亲情。

(2)问题阅读法

问题阅读法的目的主要是要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鉴别欣赏能力,当然,有效的问题创设还能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对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阅读《拿来主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拿来主义”?②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③一味地采取“送去主义”会带来怎样的后果?④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问题阅读,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来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终在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3.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所以,在经典美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文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悟等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鼓励学生向同学积极推荐,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在学生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阅读平台的建立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使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友”,进而为终身阅读意识的形成作出相应的贡献。

4.营造阅读美文的氛围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考学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下,大部分学生将时间用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再加上受影视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将时间放在影视剧的观看和交流中,或者是明星的八卦上,都不愿意将时间放在美文的阅读和交流上。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阅读美文的氛围,我们每周都设有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重拾阅读的兴趣,进而为学生形成终身阅读习惯意识做好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发挥经典美文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去美文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验美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进而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