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财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04-02
高校财务服务规范,是指高校系统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服务窗口部门,在财务管理,处理财务事务,办理财务审批业务,提供财务对外核算等服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办事规则、服务纪律及言行标准等。
一、建立健全高校财务服务规范制度
1.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合理化
财务部门可以邀请学校其他部门代表共同参与服务流程的设计、论证、审验,制订一系列《职位职责说明》、《部门规范化服务细则》及办事流程和引导图,将关联审批,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等新措施纳入服务制度中,切实使服务更加快捷、周到细致,切实使群众办事更加省事方便。
2.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公开化
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制订服务规范公开规定和服务规范公开目录,列出需要公开的事项。财务部门应按制度透明化办事的风格.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条件、程序、时限等为客户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机制。
3.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公开渠道多样化
建立信息公开服务中心,及时公布与高校人员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规定、工作信息和动态,基本形成公众信息网,将高校财务部门的服务内容、前置条件、办事流程、表格样式在网上公布,让服务对象上一个网站就能点击所有事项,解决所有问题,并与口头告知、电子触摸屏等立体化、网络化的公开渠道相结合。
二、加强高校财务人员规范化服务理念的培训
1.组织设立高校财务服务规范培训课程
会计人员培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一项“强制”措施。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都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与协调,并由其所属的会计教育中心(或会计函授站、会计学会、会计事务所)承担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与之配合,各高校可以设立财务服务规范培训课程,定期定点组织财务人员进行服务规范的培训.。从培训课程的形式上也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采取系列课程、专题课程和案例课程等多形式的课程培训;二是注重课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以满足会计人员的事后查阅,这些课程资料应包括法律法规、言行标准等相关信息;三是培训课程课件的设计应尽可能便于学习和保存。
2.注重教材编写工作,提高服务规范培训效果
高校会计人员服务规范的培训,教材资料编写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培训的水平和效果。编写实用、高水平的培训教材是培训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广大会计人员对教材内容要求最多的是高校贯彻执行财务服务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及要求,所以,这方面内容应成为培训教材的重点,尽可能编写的全一些、细一些。作为高校财务部门,应对会计人员学习的内容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总之,教材应强化会计人员规范化服务的理念、依法行政的习惯、按规范程序办事的作风。
3.建立财务人员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
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对财务工作中实际服务问题的理解。考核可采取考勤、考试等多种形式。考勤是必需的,但主要还在于书面和平时工作中的考核。书面考试不要拘泥于原理概念的解析,而要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要把那些对工作有较大使用价值的知识作为必考的内容,案例考试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考试可以考察财务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发表个人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书面的文字。书面考试一定要保证考场纪律的严肃性,以督促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确保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稳定和提高。最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财务工作人员对服务规范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应严格自律、文明服务、态度端正、举止端庄、文明礼貌、言行检点、待人诚恳热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配套的考试题库和考试档案。
三、高校财务服务规范方式的创新
财务管理部门应着力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服务的品质。以是否有利于加快财务部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是否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以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向规范要质量,向服务要效率,公开政务,优化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规范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部门文化的创新
部门文化是控制部门内部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价值观、制度规范、行为标准及共同愿望的总和。部门文化是实现部门目标的背景条件,是部门整体价值和精神的体现,具有根本性和本原性。部门文化的创新是提高部门管理和部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部门文化的创新、提炼、倡导,可以形成部门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主要作用包括凝聚部门力量,约束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积极性,协调员工工作.促进部门提高效率和效益,为部门改革提供动力。
2.部门财务管理的创新
部门要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管钱管物,而是以人为核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许多高校创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推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是将校内各二级单位、经济实体等会计的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统一办理。这样,相对独立的会计单位被划分出来,归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从而财务部门可对其加强监督和管理。会计集中核算更能适应高校的改革要求,使财会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核算方式上,核算中心普遍实行的是见面报账,在创新上可以实行不见面报账及贵宾报账方式,等等。
3.财务人员人人都是创新者
每个员工都可以将自己的创新“点子”放进“点子库”,这个“点子库”可以是设在部门内部的小邮箱,也可以是一个开放的内部网络论坛。在这个“点子库”里,员工可以把任何想到的点子放上去,如“能不能在人头传动的核算大厅放一点轻松的音乐,缓解一下大厅的紧张气氛?”“能不能把座位编的更好,让大家更好的沟通?”全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都可以看到这些想法,并通过评价和打分,使这些想法慢慢完善和具体化,最后能够用于实践,让员工亲眼看到自己的创新能给部门带来巨大的价值。
一、高校财务报账主要内容及流程
财务报账是会计人员针对报账人提供的证明及其经济活动的原始票据,各种报销单据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核,记账并办理报销手续的行为。通过执行财务报账,财务部门可以有效地对科研经费、人员经费等各种经费进行监督和日常控制,确保各类资金被合理使用,促进高校经费科学配置,满足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
高校财务报账主要包括:经办人收集、整理原始票据并进行分类;填写、粘贴费用报销单;部门或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分管校领导签字;财务报账部门审核票据、分类汇总、凭证录入、凭证打印、整理记账凭证;复核岗对记账凭证进行复核;按额度对业务办理现金、转账支付结算。
二、高校财务报账存在的问题
1、 财务工作量日益加大,报账流程日益繁琐
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经费报销项目繁多以及报账人员经常变换,财务人员既要对大量原始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又要按报账流程对报账过程的合规性、签字手续履行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甚至要为报账人员详细解释报账流程、报账制度、财务制度等知识,造成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大。
报账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不高凭证填制及单据审核是报账流程中必须的两个环节,各类单据在报账人和财务人员之间的反复填写、稽核和数据录入( 记账) 使报账过程耗时而低效。尽管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代替了部分手工计算,但整个报销流程并没有被简化,单据审核及数据录入仍集中由前台财务人员完成,这严重影响了报账工作的完成效率。
2、报账人员缺乏相关财务知识,服务意识弱
由于报账信息不对称、报账人员缺乏相关财务专业知识、电子报账系统工作处于开展初期等原因,导致财务报账难、工作效率低、重复性工作多,报账人员对财务规章制度和校内制度文件,以及报账工作相关的业务指南、签字手续、电子报账系统的了解程度不同,多数情况下都要重新引导报账人员进行报账,甚至多次重复解释,才能完成业务处理活动。
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不高前台报账是一项业务量大、操作技能强、精神集中度高的综合服务性工作,与校内其他部门人员相比,财务报账人员业务水平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嘈杂,在薪酬待遇一定的前提下,财务报账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不容易被调动和发挥。此外,受岗位设置、岗位性质等因素限制,内部定期轮岗交流机制未能有效形成,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致使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操作技能老化,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3、报账时间有阶段性,模式单一
高校业务活动具有特殊性,实习经费的使用集中在假期,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和年终结账报销集中在期末,学期期间财务部门的报账活动较少,体现出财务报账时间的阶段性。报账时间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工作量增大,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对报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服务渠道不畅,通常一个报账人要经历许多步骤才能完成报账工作,其中每一步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报账人先要做好报账前的准备工作,譬如搜集原始票据,填写报销单,报经领导审核签字,粘贴整理好后到报账大厅向财务人员提交单据,开始报账。但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增多,传统的现场报账模式既无助于分散人流,也不能实现人单( 报销凭证) 分离,使财务报销大厅里排队等候的师生越来越多。
三、完善高校财务报账工作的对策
1、创新报账模式,拓展报销渠道
实行网上预约报账。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为拓宽高校财务报账模式搭建起了良好的远程信息化操作平台,报账人可随时随地登陆财务报账远程服务平台,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录入初始数据信息,预约报账时间前往财务报销大厅完成报账。该模式的特点是使现有报账流程中耗时最多的票据整理与初始信息录入环节交由报账人在报账大厅以外的场所完成,财务人员则着力在单据规范性审核及初始记账、汇总登账等一系列账务处理环节上,其它环节交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人机协作, 报账人与 财务人员)协作的理念。
【关键词】高校财务;AHP;模糊数学;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质量总体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与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而保持良好的高校财务状况是高校保持平稳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对高校的财务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促进高校保持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以G大学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希望对高校财务绩效的科学判断与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界定
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是在对组织的财务报表数据等有关情况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财务状况、盈利水平、经营状况的一种分析评价方法。而高校财务绩效则是指投入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资金而产生的能用数量表示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效果,可以用高校的最终科技与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数量与质量来衡量;第二,效率,可以用取得的成果与投入资源的比例,反映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效益,可以用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序与经济利益的实现情况来衡量。
下面从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等确定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G大学为例,运用模糊数学对该校的财务绩效进行相关评价。
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指标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它综合地反映财务状况某一方面的情况。评价指标则是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绩效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具体到建立高校财务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实用性原则、指标优化组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动态完善原则。为此,笔者在参考孔祥斌发表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文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征求意见,修改求证,从学校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产业绩效等五个方面筛选出19个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指标的权重和排序是第三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
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判断矩阵的确定
在模糊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一个重要但很复杂的问题,它反映的是各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确定。
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的指标,本层各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序,这个相对重要程序的数值采用Saaty九级标度法(如表2)构成判断矩阵。具体采用德尔菲法,邀请G大学财务方向的教授、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等20人参与问卷的调查。首先将表1中B-F的重要程序相对A进行两两比较,再将B-F的下一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判断矩阵。
(二)特征向量与归一化处理
按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上述6个判断矩阵在matlab用函数eig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并将特征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得(其中WI表示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λI表示特征值):
W0=(0.25420.16760.46800.07070.0396)T
W1=(0.03340.32280.05080.02860.03000.45960.0748)T
W2=(0.60000.4000)T
W3=(0.68670.16970.1436)T
W4=(0.27970.62670.0936)T
W5=(0.29540.33280.28630.0855)T
λ0=5.1348
λ1=7.3842
λ2=2.0000
λ3=3.0858
λ4=3.0858
λ5=4.0752
(三)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与权重的确定
按AHP理论,只有当一致性指标满足CR<0.10时,判断矩阵才满足一致性,所得到的权重才可以被接受,不然会导致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表9中查取随机性指标RI并计算比值CR=C1/R1,当C1/R1<0.10时,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符合要求。否则,应重新进行判断,构建新的判断矩阵,使其最终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一致性指标C1定义为:
这一得分显示:G大学财务绩效效率和效益都很高。也就是说G大学目前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并且该校具备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能力。
二是从表1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排序来看,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影响程度较大的前五位的指标分别是: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生均事业支出额、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说明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高校筹资投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对一个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由传统的教学导向向社会效益导向转变。这种社会效益表现为学校自筹经费收入比重加大,为学校教学科研各方面的需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与以往传统的资金来源单一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通过高校财务绩效这一模糊事物的定量研究,可以对某一高校财务绩效水平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这对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孔祥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
[关键词]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人员 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压力很大。高等学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所凸显出来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明显。而探讨财务风险,如何防范财务风险成为高校财务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而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资金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预测不足或因自身难以承受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在经济运行中客观上会突然出现的政策变动、政治形势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由于各种人为、非人为因素而导致各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不能支付的各种欠款、出现的资金损失等等风险。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筹资,就会面临财务风险,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资金使用风险等几类。
1.投资风险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允许学校将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向校办产业的其他单位投资,虽然,这样可以令学校的闲置资产得以保值增值,但假如高校不顾自身财力、物力,盲目对外投资,投资于无效益、重复的项目,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这就是高校存在的投资风险。
2.筹资风险
近几年,不少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后,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为了解决扩招后教学硬件设施资金的缺口问题,纷纷采取负债筹资的模式以寻求解决的方法。实践证明,高校通过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有部分高校对贷款没有一个总体的测算,规划,致使贷款用途不当,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就是高校的筹资风险。
3.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也就是资金管理风险,而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就是指财务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1.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1)高校的一些高风险投资已严重脱离了以教育为本的正常轨道。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自费生源的增加使高校学费增长迅猛,同时,拥有政府信用的担保又使高校较易取得贷款。正是在规模越来越大、可运作的资金愈来愈多以及财务管理滞后于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诸如股票高风险投资的失误。风险意识淡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防范制度。就像天津大学前几年的擅自投资事件:2000年初,天津大学决定对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期间,该校将1亿元资金分3批给某公司。该公司收到学校资金并购买股票后,将所购股票用于质押融资。2003年下半年,质押的股票被相关证券公司陆续强行平仓,款项被划走,公司当事人潜逃。这给我国的高校敲响了警钟。
(2)投资的另一失误:高校盲目性扩张,其隐患在于高校普遍债台高筑。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另一现象便是合并不断、规模膨胀。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340多万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1350万人,到2007年底高校在校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从正面来看,它表明我国高教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但其负作用却是造成开办费用和初始资金的剧增和高校贷款的暴涨。
2.筹资风险形成原因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新校区的建设,资金需求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为了解决扩招后的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向银行贷款成了高校解决资金缺口的最好办法。而且近几年政府对高校的信用担保,因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使不少高校能够比较容易取得银行贷款,促使不少高校没有经过严密谨慎的论证、可行性研究、风险研究,盲目贷款,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惯性导致了高校贷款扩建热、投资狂和银行的“大胆”信贷。高校规模的扩张普遍带有指令性、追随性和盲目性。
3.资金使用风险形成原因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金使用风险的高低,因为资金使用风险实际上主要就是资金管理风险。但是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滞后,高校的财务人员很多只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善性,而很少去评价、分析资金的管理,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严重流失,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因为一直以来高校的经费都是通过国家拨款而来,近几年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建设,使高校的贷款额、资金量、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者普遍还是缺乏风险意识。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
1.树立起风险意识,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1)高校财务人员要转变旧的资金使用观念,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对投资项目要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应以学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做好投资计划。
(2)要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指定科学合理的贷款方案,不要盲目贷款,加大财务风险。
(3)做好日常用款计划、贷款还款付息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趋近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加强日常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预算的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预算制度,以谨慎性原则编制年度预算,合理估算学费收入,量入为出,以收核支。
3.开源节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1)开源就是要改变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政府拨款的思想,对外,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对内,要加强对学生欠费的催缴,与相关各个部门配合,与部门的经费挂钩,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欠费问题。
(2)节流就是要将有限的资金落实到实处,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总之,高校要在不断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善于总结和探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学校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江.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
[2]朱爱丽,陈长亮.《树立科学发展观,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2).
一、高校财务核心能力概述
(一)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核心能力概念并给予定义的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从积累观的角度把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是各种能力的集合,是知识、资源、技能的有机整合,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知识”作为核心能力的本质属性,为核心能力的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朱开悉教授(2001)首次提出财务核心能力并应用于企业,他研究指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综合财务体现,不论企业的核心能力差异有多大,只要其拥有独特的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必然通过企业的财务能力尤其是财务核心能力反映出来,最终表现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上。财务核心能力为核心能力的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指明了方向,也为核心能力的培育寻求了新的途径。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引发了对高校财务核心能力可行性的思考。高校在传统上被视为纯粹的教育组织,与作为纯粹的营利型经济组织的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高校的本质而言,它和企业一样都是能力的集合体,且高校是一个以知识的发现和传承为使命的组织,决定了高校同样适用以知识作为本质属性的核心能力理论,因此高校也具有财务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关于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对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具有指引性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的财务核心能力是高校通过有效筹集和配置财务资源形成财务能力,进而对财务能力优化整合后获得的最核心的保持高校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校财务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能力的提高必然通过财务核心能力反映出来,财务核心能力的增强也会带动核心能力的增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特征 高校财务核心能力在具体构成上有别于企业,但究其本质都是一致的,都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性。财务核心能力是将财务资源转化为财务能力进而协调和整合的产物,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显著的提高高校资金的运营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保证高校的竞争优势,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异质性。高校从稀缺的财务资源到财务能力的形成、积累和整合的过程表明了财务核心能力都是高校特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文化理念,特定的高校师生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高校个性化的产物,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华中科技大学以计算机学科而闻名,江苏科技大学以船舶学科牵引着学校的发展。
(3)内生性。财务核心能力隐藏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中,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是独特的知识、技术和资源的综合。决定了高校财务核心能力难以用言语表示,也不能进行交易,并且其他高校也难以模仿和超越。
(4)动态性。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财务核心能力也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财务核心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优化配置财务资源与提高财务能力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校财务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高校财务核心能力是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能力体系。不难发现,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是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三要素。财务管理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影响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了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
(1)高校财务活动能力。其指高校筹集、优化配置和合理运用财务资源的能力,是检验高校能否做到“增收节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财务筹资能力、财务投资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三个方面。财务筹资能力是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能力;财务投资能力是指高校对外投资以及校办产业的管理和收益水平;资金利用能力旨在分析高校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程度。
(2)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其指高校通过决策、协调、控制和组织等一系列过程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高校财务活动的多样性和财务关系的复杂性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出色的财务管理能力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它是高校财务核心能力体系的核心,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能力和财务组织能力,目的是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3)高校财务表现能力。其指在财务报告中将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各种竞争优势的反映出来的能力。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包含高校综合财务实力、高校财务运行绩效、高校财务发展潜力和高校财务预警。高校的财务综合实力反映的是高校的经费自筹能力;高校的财务运行绩效是基于高校产、学、研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的效能、效率和效益;高校的发展潜力在于分析高校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财务预警能力在于检查和检测高校某一特定时期的资金支付能力、资金构成、资金动用程度等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基于财务核心能力的高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基于高校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高校的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于大多数高校中。高校财务管理仅仅为一般意义上的收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等服务职能,缺乏内部管理的职能。随着高校办学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核算型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进行转变。在此过程中,高校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也不甚了解,致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基于高校财务活动能力 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学费的上涨空间较小,高校自筹经费的能力不足,高校的经费收入本来就十分有限,可是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现象却在高校中屡见不鲜。高校不考虑自身的财力和校情,急剧扩大招生规模,基础设施上盲目地求大求全,建设豪华型校园,致使高校必须通过贷款负债来实现自身的式发展。高额的贷款利息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沉重的包袱, 造成了流动资金短缺,潜在财务风险增加。 经费分配的不合理造成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运作。财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促使经费的紧缺和资金需求量激增的矛盾愈加凸显,阻碍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财务绩效评价不完善――基于高校财务表现能力 长期以来,多数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包含的指标比较简单,涵盖不够全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指标选取上,多采用财务性指标,容易造成高校的管理者注重短期行为所带来的效益,而忽视长期的规划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性作用;在内容上,资金运作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尚未纳入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给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评价过程中,高校的管理者片面的关注财务绩效的结果,以便于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实施奖惩措施,而忽略了事后对财务绩效评价进行总结。
三、高校财务核心能力的培育措施
(一)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高校管理目标的一个子系统,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首先明确战略目标,与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发展要求保持战略方向上的一致。伴随着办学环境的变化,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最高行动准则,落实到财务管理领域即为通过培育高校财务核心能力寻求高校价值更大化。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实现高校价值更大化。它必须通过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来获得。高校需要从教育成本更低化和投资风险更小化来获得高校价值的更大化。它要求高校的财务人员在充分考虑影响高校长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从教育成本和投资风险两方面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策性的谋划。财务管理目标的明确对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增强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 合理配置财务资源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表现为“增收节支”的能力。在“增收”方面,高校需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经常联系国家主管部门,为学校建设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资金;开展对外合作、投资开发、和培训等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等。此外,在高校对外投资多元化的同时评估投资风险的大小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节支”方面,全体师生必须树立牢固的节约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讲求节约与效益。在学校建设的规划中合理利用校园土地,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等可有可无项目开支造成的资源浪费,实施中做好科学预算,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健全成本控制制度。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缩减行政管理费用和招待费用等开支,尽量向教学、科研活动倾斜。财务资源配置合理化程度的提高最终通过资金运用能力的增强显现出现,即高校财务活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增收节支”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建立高校财务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培育财务核心能力的目标是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务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避免了财务绩效评价在理念上重短期,轻长期的弊端。高校财务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涉及高校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整系统,主要围绕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打破了财务绩效评价是财务部门事情的传统认识。此外,高校财务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拟采用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活动能力多选取非财务性指标,财务表现能力选取财务性指标,克服了财务绩效评价中单一财务性指标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将资金运作作为一种能力纳入财务活动能力中进行考核。因此,高校财务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和提高财务表现能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