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之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范文第1篇

我国在古代就有利用“自然力量”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文献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可使人神志清明,身体健康,抵抗力增强,虽有病邪而不易侵入。唐代孙思邈有“山林深处,固是佳境,拔山临水,气候高爽”之言,明代龚廷贤有“山林逸兴,可以延年”之说,这都说明山区气候凉爽,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这些自然气候条件可使人心旷神怡,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抗病能力,对健康十分有益。宋代欧阳修更是一言以蔽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山地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不强,通常是达到地面辐射强度的30%,夏季温度不高,气候凉爽,大气压和空气中的阴离子丰富,空气清洁几无杂质。健康人或患者如能跋山涉水,可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很适宜于心血管疾患、精神病、高血压、哮喘、糖尿病、贫血、肺结核等病的患者疗养。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拔海200~1216米,年平均气温为20.5℃,年均降雨量为1505.0毫米,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常绿,空气新鲜,水质洁净,在全县28万人口中,90岁以上的老人有250多人,其中超过百岁的35人、老人们精神愉快,还能参加适当的劳动。据调查,多年来,这些长寿老人中没有人因得高血压和心脏病而死亡的,素有“长寿之乡”的美称。

海滨的特点也与山林地区类似,浪花的撞击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不断增加,所以人们感觉空气新鲜、呼吸顺畅。山林海滨都属于空气中负氧离子富集区域,都适宜于疗养身心。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空气疗法、日光疗法等。

空气疗法 即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新鲜空气,以促进身心健康和疾病康复的方法。自然界的清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维持的基本物质之一,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排浊吸清,浊气出,则五脏调和;清气入,则五脏得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明代龚廷贤说,“呼出脏腑之毒,吸来天地之精”,“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字而自采天地之精气以补之”。因而“呼气”不仅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而且对某些慢性虚弱性疾病也有一定的康复作用。另一方面,人体的卫气布于体表,起保护作用,人体充分于自然界中,卫气与自然界清气可通过“气门”(汗孔)进行充分交换,因而加强了卫气的防御功能。

日光疗法 即利用太阳光照人体以促进身心疾病康复的方法,古代的“晒疗”,现代称“日光浴”。我国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日光的强身作用。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成书的《墨经》,就有关于光学的论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较具体地描述了用晒太阳防治佝偻病的方法。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低是国外第一个提出日光疗法的人。

《淮南子・天文》云:“火气之精为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火部》说:“太阳,真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人与天地相应,天之阳气可充实人体阳气,故《黄帝内经》强调养生防病应“无厌于日”,“必待日光”,即人体应充分接受阳光沐浴,人体背部属阳,行于背部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主持一身之阳气,故古人认为以日照充实人体的阳气,当以“朝阳”“晒背”为好。如《列子》指出“负日之暄”,晋代稽康《养生论》主张“晒以朝阳”;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则说:“背日而坐……脊梁得有温暖,能使变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

可见,虽以日光照背,其实有全身效应。阳光可使人体阳气得壮,气血和畅,阴寒得除。许多阳虚体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患者,常在春夏阳气升发旺盛时病情好转,也充分证明了阳光的这一康复作用。

上述各种气候疗法已被人类医疗实践证实,是切实可行、疗效可靠的医疗保健手段,其理论和方法至今被后人延用,对人类的健康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追述上述史料,足见古人选择、开发利用自然疗养的远见卓识,在治疗方法上重视天然气候疗养防病强身的独特作用,与现代疗养气象学以研究气候疗养为对象达到强身疗疾之目的相一致,其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和气候疗法一直延用至今。因此,疗养气象学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在人类的医疗实践的漫长岁月中已形成。

现代人多认为气温偏低会影响人体健康,自从《学术交流》杂志发表崔家善研究员的论文《“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最宜人的养生度假旅居地》以后,从一个崭新的高度论述了“寒地黑土”的地域特点、对人类生存的益处,低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旧观念被否定。

自然之道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回到家里我看见我家的母鸡在孵小鸡。正当母鸡走后,小鸡们破壳而出,可只有一只小鸡宝宝还在蛋壳里,我看着小鸡痛苦地样子,心里很心疼,决定帮它一把,说干就干,于是我走到那只小鸡宝宝跟前蹲了下来,一只手轻轻地握住蛋壳,另一只手轻轻抓住小鸡宝宝的身体,把它缓缓地给拉了出来。可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小鸡宝宝不一会儿就死了,而其它的小鸡却一个个欢蹦乱跳,好不快活。看着其它的小鸡都没事儿,为什么那只被我抽出来的小鸡却只过了一会儿就魂飞西天了呢?我不明白,就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小鸡从蛋壳里出来,虽然很难受,可它却能帮助小鸡,就好比一只象要五天才能出生,你却一天就把它拉出来了。你知道这头大象一定不会存活,我希望你能明白自然之道不可违。”

通过这次事例我明白了自然之道不可违,同学们我们以后一定要记住自然之道不可违这个道理,不要违背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范文第3篇

《黄帝内经·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的是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秉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之法而成长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生长的终始点,也是生存死亡的本源,违背它就会发生灾害,顺应它则疾病不生。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悟到生命的智慧,才能积极遵从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的内环境会与大自然这个外界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造就了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作为中华医学宝典的《黄帝内经》从天地人三者关系入手,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相生相应的。

《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人相应”,实际上动植物也一样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宇宙生物统一”。

四季的气候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中国古代有二十四个“节气”,植物的生长与这些节令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候开花结果,说明这些生物体内存在一套基因密码,《黄帝内经》把这套密码叫做“气立”。当节气与植物中相应的基因密码即“气立”相合相应时,这时密码所对应的程序被打开,这个植物就会按照这个程序去完成自己的生长过程,这个生长过程就是“神机”。“气立”和“神机”不但在植物中存在,在动物和人体中也一样存在,“根于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日气立,气止则化绝”,意思是说: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它主宰生化作用,如果神机不在了,则生化机能就会停止。其根源藏于外的叫“气立”,节气过了,生化也就停止了。

那么什么是“气”?中医理论把气候的变化归纳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气,其本意实际上就是指由于天时引起的气候变化,而天时主要是指太阳、地球、月亮、有关行星的相互位置关系。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地利对应着什么呢?按照中医理论,就是对应着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动,它是指由于地利因素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所以,天时与地利可以理解为宇宙及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和六气的运动节律及其相互化合,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对生物及对人影响的学说。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研究的李阳波先生认为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里最高级的一个层次。宇宙的天体运动是产生气化的本源,气化是万物化生的基础,生命来源于运动、起源于正常的气候变化,病理则源自于异常气候的变化。

根据古典中医理论,人的健康由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决定,先天包括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及出生时

转贴于

的天时地理因素,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出生以后饮食、休息、锻炼等因素。

一个人的出生时辰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一般人总会觉得有点迷信色彩,但如果理解了古典中医学的相关理论,这就非常科学。

婴儿在母体中时是不会呼吸的,只能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在出生的那一瞬间,他的五脏六腑开始启动工作,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是由先天转化到后天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时刻的五运六气对这个人的一生都有影响。在我们生活中时常见到一些人在60岁时往往要生大病。这是因为相关天体回到了他出生时候的类似位置,这个时候的五运六气与其出生时候的气候状况比较相似,人体薄弱的环节可能经不起这种“气候共振”而出现问题。

据此道理,台湾的楼中亮医师写了《算病书》,内容包括:得什么病,都是命中注定?“五运六气”算出先天体质:检测自己的后天体质等内容,一般人觉得这本书不太科学,但按照中医理论看,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自然之道范文第4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尊重“自然之道”的启发。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之道”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话,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揭题。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然之道。大家事先预习过吗?读过课文吗?读过一遍的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2.知道“道”是什么意思吗?“自然之道”呢?

二、初读梳理。

1.初步读文,学习词语。

请同学们再读读全文,尽可能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几个词你能读正确吗?

加拉巴哥岛巢穴踌躇结伴而出侦察颓丧

你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还觉得哪些词不容易读好,提出来。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梳理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和物?

适时板书:我们向导幼龟食肉鸟

A.“向导”是什么人?这个向导可不是一般的向导。

B.我和七个同伴,简称“我”们;我们也不是一般的游客,我们来加拉巴哥岛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C.幼龟,先是一只,后是一群,成百上千只。

D.嘲鸫、海鸥、鲣鸟,它们有一个总名称,叫做食肉鸟。

(2)串说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老师给你一点帮助。(你可以这样想:我们去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了什么情景?我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随机板书:救助伤害

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同伴本想救助幼龟反而伤害了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们救助那只幼龟?(3、4节)

三、理解“救幼龟”

1.(出示句子)(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出,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来。)

(1)“踌躇不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联系上文想一想,课文怎么写它“踌躇不前”?理解“探、欲出又止”。

(2)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3)它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你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依据吗?

2.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所以“我”们——

我们都很焦急,可是向导却说——

出示句子: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1)练读句子,体会“紧张与焦急”,理解“若无其事”。

(2)对比着读,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3)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什么疑问?

(要点把握:向导为什么那么冷淡?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

四、续学第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说说: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其他的幼龟就;现在,那只幼龟没有回到巢穴,其他幼龟,于是,结果。

2.讨论争辩:如果我们不去帮助那只幼龟,情况会怎么样呢?你的课文依据是什么?

3.练习并小结:

(1)我和同伴们看到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心想:

(2)所以,向导说——再读向导说的话。你明白“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五、巩固练习。

1.复习词语。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鱼贯而出若无其事见死不救极不情愿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1)读读,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

(2)把词语放回课文中,边划边读。

2.填空作业。

出示,并准备作业纸:我们去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嘲鸫啄小海龟,向导却(),我们很生气,责怪向导()。向导在我们的要求下把幼龟抱向大海。不久,成百上千的幼龟从巢中(),()爬向大海。我们很快明白,自己干了一件()的蠢事。尽管大家全力补救,累得(),那些食肉鸟还是吃得饱饱的,叫声()。

第二课时

一、过渡: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二、学习课文6-8段。

1、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说到侦察兵时,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怎么读?

老师问学生:你就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这说明了向导抱走了小海龟是给了后面的小海龟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这个错误的信息使成百上千的小幼龟提前出了巢穴,接着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接着谈一谈。

2、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经过奋力地爬行,终于到达了海边,它激动地想:“我终于可以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了。”突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3、老师: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凄惨的场景,感到了震惊,急忙学着向导的做法在海滩上营救着小海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对小幼龟的弥补也是谨小慎微的。所以——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老师:食肉鸟们因为吃了无数的小幼龟而高兴地叫着,但是活下来的小海龟这时候会怎样想?它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救了你而感到高兴呢?

老师总结: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三、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板书:遵循)

四、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紧张焦急伤心

自然之道范文第5篇

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的内环境会与大自然这个外界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造就了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作为中华医学宝典的《黄帝内经》从天地人三者关系入手,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相生相应的。

《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人相应”,实际上动植物也一样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宇宙生物统一”。

四季的气候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中国古代有二十四个“节气”,植物的生长与这些节令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候开花结果,说明这些生物体内存在一套基因密码,《黄帝内经》把这套密码叫做“气立”。当节气与植物中相应的基因密码即“气立”相合相应时,这时密码所对应的程序被打开,这个植物就会按照这个程序去完成自己的生长过程,这个生长过程就是“神机”。“气立”和“神机”不但在植物中存在,在动物和人体中也一样存在,“根于中者,命日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日气立,气止则化绝”,意思是说: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它主宰生化作用,如果神机不在了,则生化机能就会停止。其根源藏于外的叫“气立”,节气过了,生化也就停止了。

那么什么是“气”?中医理论把气候的变化归纳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气,其本意实际上就是指由于天时引起的气候变化,而天时主要是指太阳、地球、月亮、有关行星的相互位置关系。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地利对应着什么呢?按照中医理论,就是对应着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动,它是指由于地利因素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所以,天时与地利可以理解为宇宙及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和六气的运动节律及其相互化合,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对生物及对人影响的学说。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研究的李阳波先生认为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里最高级的一个层次。宇宙的天体运动是产生气化的本源,气化是万物化生的基础,生命来源于运动、起源于正常的气候变化,病理则源自于异常气候的变化。

根据古典中医理论,人的健康由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决定,先天包括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及出生时的天时地理因素,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出生以后饮食、休息、锻炼等因素。

一个人的出生时辰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一般人总会觉得有点迷信色彩,但如果理解了古典中医学的相关理论,这就非常科学。

婴儿在母体中时是不会呼吸的,只能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在出生的那一瞬间,他的五脏六腑开始启动工作,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是由先天转化到后天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时刻的五运六气对这个人的一生都有影响。在我们生活中时常见到一些人在60岁时往往要生大病。这是因为相关天体回到了他出生时候的类似位置,这个时候的五运六气与其出生时候的气候状况比较相似,人体薄弱的环节可能经不起这种“气候共振”而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