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年轻的妈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妈妈还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姥姥一人带着六个孩子,由于嘴多粮少,日子过得很艰难。五个姐妹和一个小弟弟中,妈妈是老四,从懂事开始,她就每天洗衣,做饭和带弟弟妹妹,还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姥姥,我从没见过我姥爷,只见过他的遗像,听说他当时可以算是个秀才,但不到40就被一次事故夺取了生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妈妈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妈妈至今还保持着洁癖,也许从那时就开始了吧。
在和我差不多大时,妈妈也在读初中。中学时代妈妈很出色,考试总是第一,还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威信与班主任不相上下,吵架的见了她就闭了口,打架的见了她就停了手。
那时,学校里唯一的活动是唱大戏,一唱就是《沙家浜》,那个演男主角的男生就是妈妈的体育老师的儿子,标准的浓眉大眼,是全校闻名的“大帅哥”。当时他们谁也没有非分之想,见了面打个招呼,擦身而过。他们的相识实在不怎么浪漫,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20年后,那个男生说的。
后来妈妈毕业了,被分到一个小工厂,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许多人都找了个谈得来的人结婚了,妈妈却不,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老师,可惜事与愿违,所以她想与一位老师携手走完人生路,自然就看不上小工厂里的人喽。有一天,有人为她介绍了一个,他起初不太愿意,因为对方不是老师,然而,一见面很眼熟,哦,是那个男生一样的浓眉大眼,比起表演时多了一份羞涩。这次,两个人可不只是打招呼了,不知不觉的就聊了起来。后来两人见面多了,互相了解也更多了。有一天,那个男生说:我要结婚才能分到房子。于是,两人领了红本本住进了鸳鸯楼,再过一年就有了白白胖胖的我。妈妈就成了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告别了少女时代。
这一切,都是我爸爸——那个男生说的,还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两个人的合影,妈妈梳着一对麻花辫,笑得很甜,抱膝而坐,爸爸在他身后一手叉腰,一手似乎在犹豫是否要搭妈妈的肩,就停在了半空——一副护花使者的样子。见多了今天满街勾肩搭背的情侣,使我对这张照片肃然起敬,充满了向往,向往那一份真实,虽不轰轰烈烈,却有抹不去的美丽。
有一天,妈妈忘了上锁,我没有经过她同意,便打开看了看。妈妈,在这小木箱中珍藏着您童年的秘密,珍藏着您童年的快乐。箱子里有一个棕色的小盒子,看上去很不起眼。打开小盒子,里面躺着一个有着白花边的红蝴蝶结,那一定是妈妈小时候最喜爱的饰物吧!原来,妈妈也跟我一样爱美呀!木箱里摆放着一条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的。我拿起这条妈妈戴过的红领巾,发现在她的一个角上破了个小洞。可能是洗了无数遍,颜色有些发白了。看得出来,当年妈妈一定很爱惜它。双手捧着红领巾,我想到了妈妈年少的样子。每当升旗的时候,妈妈胸前佩戴着这条鲜艳的红领巾,站在徐徐上升的国旗下,行着队礼,有多么神气呀!在红领巾旁还有一枚队徽,这枚队徽已经很旧,边都磨损了,可上面的火炬却依然醒目。偶尔妈妈在闲着的时候,会悄悄地把这些心爱的东西拿出来,对着镜子戴一戴。队徽下面还有几本连环画片,已经发黄了。上面印有“小英雄雨来”、“海娃”和“鸡毛信”。箱子虽小,但却盛着妈妈您的美好童年。欣赏完这些,我轻轻地合上了木箱。对妈妈,我又多了一些了解。
妈妈我理解您,可您却不理解我的童心。就拿去年的事来说吧!您知道我有许多“宝贝”——自己缝的小沙包、积攒了几年的糖果纸、纸折的小玩意儿、同学送的卡片……我是多么想把它们完好地保存下来呀!可您却说:“没有用,白占家里的位置。”还在整理房间时,把它们统统扔进了垃圾箱。我的“财产”一霎间化为乌有。
妈妈,我伤心极了,甚至恨你。您可知道,为了缝制小沙包,我好几个星期躲在家里,画呀画,缝呀缝,针把我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扎破,我都毫不在意。我一针长一针短地缝呀缝,线总缝不直,那真可谓千辛万苦呀!当歪歪扭扭的小沙包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觉得它就是我心中的太阳、我的宝物。而您呢,您发现后,却说我把大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事上,强行夺过,随手扔掉。
您还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公园中采集了许多的树叶。这些树叶可美丽啦!有手掌形的、圆的、长的等等,形状不一,色彩漂亮,可爱极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们,就把它们钉在墙上做标本,可是您第二天一大早看见了,毫不犹豫地摘下来,一把火烧了它们,理由竟是不准我把家里弄乱。
又有一次,复习累了中间休息的时间,我画了几个小人。不巧,被您发现,骂我浪费时间,训我不把这时间放在学习上。三下两下子撕了它。您当时的那个样子,就像是日本鬼子在吓唬小孩子。
蚂蚁庄园是支付宝在2017年8月6日上线的一个网上公益活动,网友可以使用支付宝付款来领取鸡饲料,使用鸡饲料喂鸡之后,会可以获得鸡蛋,可以通过鸡蛋来进行爱心捐赠。
2017年8月6日消息,继蚂蚁森林种树捐树后,支付宝在APP客户端中推出了蚂蚁庄园爱心游戏。
也就是说蚂蚁庄园距离现在已经正式举办3年了,这个活动陪伴了大家三年的时间,所以8月6日也是蚂蚁庄园的周年庆。
(来源:文章屋网 )
陪同我参观MIT的是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刘欢,他本科时在MIT读书。他先带我参观了他们的机器人实验室。走进这个实验室,我真不相信这就是世界最顶尖的实验室。实验设备没有我想象的先进,他们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就放在办公室的中央,正在测试机器人抓物品的能力。他又让我看了他们本科期间做的一个试验――机器人浇花、摘番茄,给我的感觉,有点儿像小孩子玩游戏。
当他带我参观校园,并告诉我MIT正在进行为期150天的校庆活动时,我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偌大校园中,没有一点儿庆祝气氛。直到走到MIT的一幢“标志性”大楼,才看到悬挂着两条条幅。而这楼上镌刻的校名“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翻译过来,就是麻省技术学校,不要说校名中没有UNIVERSITY(大学),连COLLEGE(学院)也没有。他笑着告诉我,在中国,这校名就相当于一所技工学校或技术研究所。这让我想到国内大学的更名潮,一所所学校,更名为“学院”,一所所学院,更名为“大学”,可MIT怎么没想到更名啊?
接着,刘欢带我去参观校庆活动的重头戏――MIT建校150周年展览。展览在他们的博物馆举办,那是一座低矮的楼。遗憾的是,当天提前关门,我没能进去参观。从外面看,这里没有彩旗、横幅,总的感觉很低调,虽然从这所学校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高达76位,比哈佛大学的40位还多。而据介绍,这次MIT的校庆主题,居然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在这里展出的150件展品,全是MIT学生的发明,既有雷达、第一台实时计算机、第一个人造假肢、更好的天气追踪系统、晶体管、频闪摄影,同时也有各种没有“实用价值”的怪异发明。这种展出风格,确实比较符合MIT的“书呆子”气质。MIT的“书呆子”们知道,所谓伟大的发明,很可能就孕育在“荒谬”之中。
MIT的校庆大会是在波士顿展览中心举行的。在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放在这么大的地方举办,看来MIT的校庆也不免俗。可到了展览中心,也没有任何“气氛”,不见一条喜庆的横幅。校庆大会开始,举行的仪式是教授们身着博士服庄重地入场。更令我吃惊的是,整个校庆活动,居然没有主持人,没有介绍出席这次校庆的重要来宾。在校长和教授们的发言中,关注的是未来100年MIT的发展。
刘欢告诉我,他们机器人实验室的教授,都是世界鼎鼎大名的,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教学,在他读大二时,同时有两名教授来和他讨论,听他的想法,而且一听就是一个小时。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幽暗的树林里,男孩遇到了一个女巫。女巫用长着尖尖的指甲的手指着他尖声喊:“不要动!我要把你变成笨蛋!”男孩不相信女巫的魔力,用劲“呸”了一声,扭身飞快地跑走了。男孩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一进门就跌了个趔趄,妈妈正埋头做饭,她看了一眼儿子,脱口斥责道:“看你那样子,跟你爸爸一样,天生是个笨蛋!”此语一纾立即征服了男孩的心。聪敏灵巧等品性快速遁去,他在瞬间呆傻了下来。从此,一个笨蛋开始莽撞地走在漫长的生活里了。因为,这个咒语,是慈爱的妈妈发出的咒语,比女巫灵验十倍的咒语。男孩不能抵挡,无法逃脱。
“你真不听话”“你怎么那么笨呢?”“为什么你那么马虎呢?”“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呢?”“你太磨蹭了”“你就不能好好走路吗?”“你总是不能安静下来”“你太调皮了”……这些咒语想必许多家长和我一样都使用过。我们的责备、谴责、羞辱、威胁、惩罚以及给孩子的定性、对孩子唠叨说教等情形也伴随着我们相处的每一天,而那个小人儿已经越来越觉得爸爸妈妈很烦人,他甚至会捂着耳朵大叫道“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了!”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是这样解释的:“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有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我越来越认同: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行为的预言。一位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获得性的,别人如何看待他,他就怎么认可自己。父母批评他不仔细,他就会无意识地粗心;父母指责他笨,他就懒于思考;父母骂他不上进,他就越来越懈怠;父母鼓励他分享,他就不自私;父母赞赏他友爱,他就善待他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用怎样的语言成全他。
因此,爸爸妈妈们,要警惕你的话语成为伤害孩子的咒语!
首先,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许多爸爸妈妈说:我明知道发脾气不对、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发火!从中医角度来看,气愤至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往往做出鲁莽或过激举动,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口不择言”。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对孩子的多少批评指责之语都言过其实啊。比如:“你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事实上,你忘了孩子有几次很积极迅速地准备好了出发,反而还要等着磨蹭的你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问题和压力时的第一反应有两种: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问题应对者首先是很冷静地接受事实,然后对情况作出分析,再制订解决方案,最后采取切实的行动;情绪应对者往往是情不自禁地发火、发怒,被生气、恼怒等情绪所控制,不愿接受事实,抱怨、指责,唠叨个没完,或是生闷气等等。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就是采取的情绪应对。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还增加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负担。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避免给孩子念不负责任、言过其实的“咒语”。
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也就是采用问题应对。为什么我会这么生气?是因为孩子本身的行为还是你认为的严重后果?事情真的比自己认为的要糟糕吗?我们在应对问题时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放大了事情本身的影响,才让自己那么愤怒。比如孩子早上磨蹭拖拉,父母想到的是――孩子将挨老师批评,自己上班将要迟到,工作完不成还要加班;比如孩子做作业不认真,一次考试不及格,父母想到的是――没有好基础、好习惯,输在起跑线上,考不上好学校,将来一系列大麻烦。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学会客观冷静地看待事情本身,便不会有那么多负面情绪衍生,从而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客观判断。
要处理好自己的愤怒。生气愤怒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反应,父母在面对孩子一系列的脱离父母心理预期轨道的做法时有足够的理由生气,但是,要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时,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这一点。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控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告诉孩子“我真的很生气”“我非常不喜欢你这种行为”,但是别加那句咒语,诸如―― “你这个笨蛋”“你总是这么不听话”“你总是让我失望”。或者,还可以采取冷处理方法。比如暂时回避问题,把冲到嘴边的咒语咽回去,甚至可以一言不发转身离开。请相信,你愤怒的眼神已经足够让那个小人儿心惊胆战老半天了。记得儿子有一次对我说:“妈妈,你瞪我一眼时,我心里已经很内疚了,我知道自己错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家长还要学会有效的沟通。
有很多爸爸妈妈与孩子对话时,经常会有如下的问话“你又要去干什么?”“你这个笨蛋,你怎么能那样干呢?”“你又没考好啊?”“你又惹老师批评啦?”“你总是这个样子!”这不是沟通,这是质问,是念动咒语!孩子会想:“我真的是个笨蛋”“我考试经常考不好”“我经常惹老师批评”“我总是这个样子!”孩子不断强化着负面的心理暗示。
有效的沟通首先意味着要有真诚的聆听。我认为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确值得家长关注。我们可以从那些爸爸身上反思自己的做法。中国大多数家长比较内敛,不习惯与孩子有眼神的交流(愤怒地瞪着孩子例外)其实,眼神的交流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正得到了尊重,家长才会在平等的视角上和孩子开展对话。当然,除了眼神交流,还要学会不打断孩子的叙述,耐心等待他们费尽心思地用有限的词汇表达自己。这样才会避免很多时候因为主观臆断对孩子产生误解。
我儿子很喜欢看“爆笑校园”系列漫画,经常被里面的情景逗得前仰后合,而且时不时把里面的搞笑部分拿出来分享,我受不了内容的恶俗,几次提醒他不许再看此类书籍,屡禁不止之后我大怒,责骂他“低俗、浪费时间”,他却很委屈:“你怎么就不问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这套书呢?”我强忍着心头的不满:“为什么?”他终于说出了一番我从未思考过的东西,比如“看这种书心情会很好”“呆头身上也有很多优点,虽然多次遭受打击,每天接受批评,总是被人愚弄,但他始终乐观坚强”“我觉得他们村虽然落后,但还是有互相帮助的温暖”。如果没有认真倾听,我念动的咒语只怕会扼杀孩子有价值的思考吧。
有效的沟通还意味着要有合理的表达。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在一次争吵过后,我和儿子展开了真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儿子很坦诚地告诉我:“妈妈,你指出我的错误时,只需要一遍就够了,别老是唠叨个不停,我本来想改的,被你一烦,我就赌气不改了。”我大吃一惊,下定决心不再嗦。
合理表达自己除了少说教,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共情。共情是个心理学术语。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学会了共情,父母才会回避咒语。对此我深有体会。儿子刚上小学没有入选第一批少先队员,他主动对我讲了,我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他稍微有点失落,但是我没有追问“为什么没有你?”更没有责备“你平时怎么不表现得好一些?”我只是对他提供了情感上的急救:“你一定有点失望,对吧?没关系,再努力一点,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争取到的!”儿子也很坚定地对我说:“我也相信自己下次可以的!我以后一定要表现得更优秀!”孩子的心情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开心心玩去了。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就会很好地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念动咒语。
当然,有效的沟通少不了智慧的建议。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比如,有时候,我很想好好休息,可是儿子却拿着玩具,不停地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地演着他的情景剧。怎么办?以前我会不断提醒他安静,直到把自己弄得怒不可遏,对他大吼着:“你烦不烦啊?再不听话请你出去!”后果当然是两败俱伤,以冷战结束。后来,我学会了这样去提建议:“宝贝,你这个游戏一定很好玩,但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男孩要懂得能动能静。桌上放了几本好书,有很多你感兴趣的内容哦。”他会说:“等一下,我的游戏马上结束。”
每次家长会回来,我都会把从老师那打探到的关于孩子的所有信息――“调皮”“影响他人”“行为习惯太差”等转化成正面的具有指导意义和充满希望的陈述:“老师说你上课发言时如果能先举手就更棒了”“老师表扬你运动能力很强,如果上课时能更加安静认真地听讲就会更优秀”。孩子很开心,每次听完都会很主动地表达自己积极上进的良好愿望。
其实,不要念动咒语还需要爸爸妈妈付出更多的真心努力,比如有原则有纪律,要做孩子的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等等。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学习才能做得更好。
许多教育网站和论坛上都转载过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对家庭教育六重境界的认识:
第一境界: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第二境界:家长舍得为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