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读文方式,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词语和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的语言准确性和艺术感染力,为今后学生的习作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能从具体的感性形象中提炼出相关的道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奋斗目标,明确做事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忍不拔,永不停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向着目标,努力向着目标奋力攀登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师: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这一课。(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前面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吗?

生:肩挑重物上山。

师: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谁知道?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伟,我登过泰山。

生2:泰山有“十八盘”,听说很陡的。

师:在这样雄伟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难,更别说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

生:很难。

师: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线?

(课件出示书上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语句。)

(出示句子: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大屏幕出示挑山工登山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读书时往往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折尺形路线,明确挑山工路程的特殊性,体会挑山工登山时的艰辛与行走时间的漫长,充分发挥课件中画面的直观性,做到一目了然,就很顺利地扫除了阅读障碍。看来,把话变成画,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练读。)

师:路程长了,用的时间应该比游人多,是这样的吗?

(生表示同意。)

师:这就奇怪了,但挑山工却走得比游人都快,为什么呢?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这真是个不解之谜。

【设计意图:学生释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明确折尺形路线,然后设疑,抓住重点,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理解――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书释疑

(弄清挑山工速度不慢的原因。)

师:作者的这个疑问是怎么解决的呢?文中作者和挑山工几次相遇?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相遇地点的语句,找到作者对挑山工的描写。

(生边读书,边画出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师:作者和挑山工第一次相遇是在山下,山下相遇作者是怎样描写挑山工的呢?

(生找到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读出来。)

师:第一次相遇作者对挑山工进行外貌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

生:又矮又黑。

师(归纳总结):作者紧紧抓住了做挑山工这个职业的人又矮又黑的鲜明特点,看来描写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

师:山下相遇,作者和友人很快超过了这个挑山工,不知不觉来到了回马岭,读一读作者此时对挑山工的描写。

大屏幕出示句子: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生同桌练读、试读。)

师:作者和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刚要歇歇脚,猛然发现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异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太吃惊了,不可思议。

师:书上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惊异。

师:你能不能给“惊异”换个词?

生:惊诧,惊奇,意外。

【设计意图:通过换词方法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惊异”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师:在和挑山工的对话中,作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让我们看看作者和挑山工的对话吧!

(出示对话。)

我:“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了?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挑山工:“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也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生多种形式练读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理解挑山工话语中的真正含义,明确挑山工速度不慢的真正原因:步步踏实,持续前行,一心向着目标奋力攀登。】

师:挑山工这样肩挑重物,路线曲折地登上高而陡的泰山是一天两天吗?你从哪读到的?

(生读出相关语句。)

师:有一种能力叫概括,老师考考你的概括能力,刚才你理解到的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因为挑山工不东看西看,所以登山时节约了很多时间。

生:因为心中有目标,所以挑山工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走。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学写,做到读写结合。通过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三、深化明理,感悟人生

师:作家冯骥才从泰山一游,深深地为挑山工的执着所感动,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仅仅想为我们展现一幅画吗?他最想让我们看到什么?

生:看到挑山工的那种精神。

师:什么精神?

生: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

生: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地向前的精神。

师:由事悟理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课文读到这儿,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踏踏实实,坚持到底,这样人生才会美好、充实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层层深入, 结合具体语境,抓住事情的关联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领悟文章中心, 感悟文本艺术的感染力与审美情趣,使学生明确挑山工在登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哲理性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感悟人生哲理。】

四、点明中心,结束全文

师:愿每个人心中都珍藏一幅挑山工的图画,愿挑山工的精神珍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意图:升华主题,使学生在理解挑山工精神的基础上,让挑山工精神激励自己去取得成功,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产生共鸣。】

教学反思:

在讲过《挑山工》一课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又要培养其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教学理念,我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中悟,悟中读、以读促写”的方法下领悟课文内容。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谈话导入,问题激趣。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调动学生已有的了解,初步解题,然后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做到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学生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文章篇幅过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目标,就要尝试大胆取舍,经过反复分析文章内容,最后,我采用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外貌和语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学习作者在人物描写方法上的特点,又领悟了挑山工精神内涵。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高三物理教学中有探究滑动摩擦因数的实验,高三教学资料给我们介绍了三种探究方法,分别是;一、将动摩擦因素的测量转化成加速度的测量.二、将动摩擦因素的测量转化成角度的测量.三、将研究运动物体转化成研究静止物体.接着从一道2012年江苏高考题改编作为例题开始分析.

直接将该题作为探究动摩擦因数的例题,对我们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阶梯太高,难度偏大,学生会很难接受,针对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把难度先降到最低,再慢慢抬高让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把木块A放在水平桌面上,只用一种器材,能不能测出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

答:能,用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拉动木块A,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再用测力计竖直悬挂测出物体的重力mg.F=μmg.

问:手拉木块A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很难控制好力度,能否让木块A不动,也能测出动摩擦因数?

答:木块A放在水平木板上,用测力计水平拉A保持不动,拉动下面的木板,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图5),F=μmg即可.

总结1:这是将研究运动物体转化成研究静止物体.

问:如果下面的桌面,不便拉动,又难于控制木块A匀速,A要做加速运动,用什么器材,如何操作去探究动摩擦因数?(前面刚复习了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问:用手拉测力计使木块A做加速运动,能控制好恒力吗?怎样克服?(利用牛顿定律实验知识)

答:通过悬挂重物去拉动木块A(图7).

问:要测出木块A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答:重物B竖直方向加速下落,木块A水平方向做匀加,整体列式

问:如果没有打点计时器,以上的实验还能继续吗?

答:用刻度尺,出h、s.

问:这样只通过一次测量计算得到μ,误差较大,如何减小误差?

答:改变h多次测量.

问:如果把水平面改成斜面,只给你一把量角器,怎样测出μ?.

问:如果斜面倾角不能改变,木块A加速下滑(图11),用量角器怎样测出μ?

一细线从P到Q拉直与水平面成α.量出角度α即可.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矿山机械;实践教学;教师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32-02

随着我国矿产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矿山机械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培养实践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高等教育人才是煤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目标。矿山机械的理论教学部分诸如其工作原理及选型计算等,就目前来讲,课堂教学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学生基本都能很好地掌握其知识要点,然而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有效地映射到实践教学环节,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师资教学改革问题。

1 实践教学前务实理论基础知识

矿山机械装备主要包括掘进装载机械、采煤机械、液压支护设备、运输与提升设备、矿山通风、排水与压气设备及辅助机械设备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到厂矿学习之前,务必将此类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性能、配套原则及使用和故障维护等基础性知识稳打稳扎。另外为了更好地配合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机械类实习,教师最好多专业多学科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如采煤概论、矿井通风、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与矿山电工学等。虽然煤矿开采涉及的范围很广,知识面很宽,但毕竟不是矿山机械装备实习的重点,作为旁枝内容可以选择性地去学习与理解。

2 增强厂矿现场实践经验的储备

实践教师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后,还需要亲临厂矿现场,这里所说的“亲临”是指亲自操作与体会的意思。实践过程中仍离不开教师的讲学与指导,比方说学生在煤矿装备机械厂看到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的时候,带队教师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当然能对它们的结构、功能和配套工作方式等进行详细讲述,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能较好地解决,然而当一些学生问到带队教师是否下过矿井时,一些未曾有过井下经验的教师此时可能会“招架不住”,尤其体现在一些女教师上,因为一般矿井是不允许女同志下去的。再者学生问到没有现场经历的一些教师,那么接下来该教师的实践教学说服力就会迅速减弱,哪怕是非常拿准的知识,学生认为的可信度也会降低,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教师个人的威信。

另外,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持,现场教学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丰富程度比较差。没有“故事”的渲染,一些设备的运转和配套工作只能通过自己的臆想得到,没有眼见为实来得坚定。

3 教学资源的协作建设

教学的资料来自课本和其他一些纸质或电子资源,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从直观上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和运用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技能与解决问题技能。实践教学可以说是知识传授的延伸,也可以说是知识的丰富化。理论上来讲,教学知识点越多越好,面越大越细越显著,然而实践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做好这一点很难。目前可参考的矿山机械装备实践类教材市面上并不多,内容更新速度甚为缓慢,跟不上科技进步的发展。有很多陈旧的设备已然淘汰很多年了,但一些课本上仍是以著者的年代来写作或再版;相反,一些新的设备却只字未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脱钩迹象。如今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非常希望有关部门得以关注。

针对这种现象,若要完备与更新教学资源,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就要通力协作,要不断进厂矿采集矿山机械装备的最新信息数据,然后整合加工,编制内部实习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另外补充一点,编制实习教材时要尽量多采集现场实物照片,这样有助于学生重现现场情景,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日常生活的科技进步,学生大都使用智能手机,为方便更新及图片查看,也可逐步将纸质材料过渡到电子格式,增强多媒体的感染力。

4 科学研究的补充效应

为做好矿山机械的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师还需尽可能地与厂矿合作,不论是横、纵向项目,只要付出真实的劳动,参与厂矿的装备的设计、制作、试验、验证等工作,每一次的合作都将有所收获,而且得到的通常是第一线资料和第一手资料。如此一来,教师个体的科研能力、素质大大提升,同时为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厂矿合作的同时亦可熟悉厂矿技术人员,人际关系得以升华,在实际的带队教学中会得到很多的便利和通融。

现在提倡的“2011计划”,也就是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路线,与厂矿合作建设也将是一些工科类院校的主流。作为矿山机械装备这一块,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能源和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矿山机械装备行业科研力度的投入必将是时代的主题,实践教师若能抓住好这一契机,在矿山技术装备突破上定会有所成效与业绩。而且在进行厂矿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带领一些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硕导类及以上的实践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兴许会渔利双收。

5 提议学校与学院加强后盾支持

矿山机械专业比较特殊,并不是每所高等院校都能很好地去开设,对于临近矿产资源的一些国家及省属地方院校比较有利,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靠山吃山”这句俗语意义还是很大的。但是随着高校师资队伍人才的不断流动,进进出出,反而将一些煤炭特色院校的色彩淡化了。科研基金支持热点方向不断变动,现在煤炭院校仿佛在慢慢蜕化,教职人员随波逐流,不再拥有学科特色优势了。老一辈起家的矿山机械装备的专家教授岁数较大,新一批的青年教师由于硕博专业研究领域问题又“青黄不接”,如此“传帮带”的效果并不好,造成了巨大的知识资源的浪费,很多院校现在都是“啃老本”,实验教学设备严重落后。

因此,为做好矿山机械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校应该给予相关支持,加大对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重新梳理学院专业的前进方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若丧失,学校培养特色人才方面与科研方面都会深受影响。只有学校得以重视,教师才会重下功夫,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面才不会仅仅停留在表层研究与计划教学任务上。同时在学校尚未有大政策的指引的背景下,实践教师仍要努力和艰苦开拓,不忘“特色”二字的教学责任。

6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机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装备,提高其设计、制造与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体系中,高校将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角色,在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是目前一些高校不断思考的问题。抓住特色行业,培养实践经验,加大学科与科研资源的联系,优化高校矿山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是解决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钟玉海,王守恒,朱家存.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谢锡纯,李晓豁.矿山机械与设备[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胡坤.《矿山机械》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24):201-211.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根据刚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实名制是指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学生需要提供个人有效身份证件或经县级政府指定部门审核的有效证明,以便准确掌握学生信息的管理制度。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为有效实施实名制管理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应利用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遵循“准确、完整、实用、够用”原则,能够接口开放、充分兼容、数据共享。信息采集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工作。所有享受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的学生信息必须进入系统管理。

实名制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校基本信息、报表信息等。实名制学生信息实行分级录入、分级审核。学校和学生基本信息由学校负责组织采集和录入,经系统和审核,报县级教育部门确认入库。在初始使用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时,学校应及时录入当前所有在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每年9月20日之前,学校应完成新生信息的录入与核对工作。学校应根据学生基本信息变动情况,及时在系统中更新。学校于每年9月25日前按照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的要求上报常规报表至县级学生营养办。由县、市审核汇总后报省级学生营养办,各地省级学生营养办于每年10月中旬前将电子数据和书面报表汇总上报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复核后,对各地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进行拨付。

目前,实名制学籍系统建设进展如下:

1.2012年5月2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基础一司、全国学生营养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开发单位进场开发。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将数据采集指标和统计报表以签报形式送基础一司、基础二司、全国学生营养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征求了修改意见,并将修改意见体现到系统设计中。

3.2012年5月18日,召开了学籍业务专家研讨会,进一步征求对数据采集指标、统计报表和系统原型设计的意见。

4.2012年6月1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基础一司、全国学生营养办汇报系统建设进展情况,确定了系统一期试点的工作安排,并同步进行学籍管理办法、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系统管理办法的编写等配套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产权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培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