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障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发育迟缓
表现特点
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语言表达障碍,已过了说话年龄仍不会说话或到了2岁只会讲单字,4~5岁还不能用句子表达;二是口语理解障碍,1岁半~2岁仍对口语理解困难,不能遵从指令;三是交流障碍,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包括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起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环境的脱离及特定的特异等。
病因筛查
首先要排除孩子是否有力障碍。语言的学习必须以听觉输入的信息作为模板,如果孩子听不到声音或听不清,都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育。故对于语言发育延迟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其听力反应能力,可在安静房间里在孩子的背后给予声音刺激,看孩子是否有反应。如没有反应或反应明显迟钝,应高度警惕听力障碍可能,需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检查。
其次,需了解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语言是智力发育的外在表现,如果说智力发育是埋在土里的根,语言就是长在外面的苗,只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语言发育才能得到保障。智力发育可以从观察孩子的模仿、手操作等方面了解,如1岁半的孩子应该会拇、食指对捏取物,会模仿戴帽穿鞋,如果各项反应都迟钝,建议到医院进行专项的智力评估检测。
再次,需关注孩子的社会互动交往能力,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如果存在明显沟通交流障碍,孩子语言发育往往会受影响。有些孩子我行我素,喊不应、叫不停,对玩具物品特别专注入迷,却对他人行为毫不关注,缺少与人的对视眼神交流。建议及时带这样的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考虑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
另外,家庭的带养环境对孩子影响也很大,如长时间让孩子看电视,孩子缺乏与家长之间的语言互动沟通;或家里的带养人过多,对孩子过度呵护,孩子不需语言表达就能满足各种需求,语言发育也会受影响。
训练对策
1.提供语言环境:儿童学说话,要有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为此,要为语言落后儿童创造声音和语言的环境。成人应该常常说自己或宝宝正在做的或见到的事情(比如“香蕉”“吃香蕉”“门”“开门”“坐”“妈妈坐”等),多次重复后,同样情境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给机会让孩子说话。
2.听懂话:主要指能把实物和语音联系起来。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教孩子指认他身边熟悉的人和物,如熟悉的人,吃的、玩的东西等,如提问“妈妈在哪?”开始可以帮助他用手指,然后就要求他自己指。对语言的理解是语言发育的起点,必须先能听懂话,才可能学说话,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3.对口型、模仿发音:开始时,由成人发音,鼓励孩子模仿,只教一些称谓发音,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教时口型要做得夸张些,让孩子对口型时看得清楚。对口型、模仿发音的训练较枯燥,一般每次以5分钟为度,中间可以穿插模仿动物的叫声、汽车喇叭声等,以维持儿童的兴趣。
4.说话:儿童在听懂一些话后才学说话。能比较熟练指认事物后,就要鼓励孩子自己说。如果儿童能较好地指认卡片后,就可以一个图一个图地教他说出相应的名称,如指一物问“这是什么?”马上要儿童模仿,可以诱导他“这是―――”要他将物的名称表达出来,如能较好地说单个的单词后,再开始模仿说词组,然后是短句,循序渐进。词汇量是修建语言大厦的砖头,故大量的词汇量扩充在语言学习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课。
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基础问题,学说话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非常艰难而缓慢的过程。训练治疗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只要愿意付出,那只慢慢爬行的“小蜗牛”也一定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言语障碍
表现特点
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特点是患儿通常听觉和理解正常,并能正确选择词汇和语法排列,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重音、音量和音调,重者完全不能讲话或丧失发音能力。
病因筛查
孩子说话不清楚时常被人们叫做大舌头,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舌头长得太大而引起说话不清楚。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呼出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外,鼻、咽、口腔都起到共鸣的作用,吐字清晰与否与舌、齿、腭、唇都有关系。因此,孩子言语障碍的病因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种:运动性构音障碍因脑性瘫痪、脑炎、脑外伤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导致与说话相关的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不能准确发音。
第二种:器质性构音障碍由于与说话相关的结构组织发生缺损或畸形,导致说话口齿不清。如舌系带过短等。
第三种:功能性构音障碍错误的构音呈固定状态,但发音错误呈固定状态,而听力、智力、发音器官均正常。其原因不清。
训练治疗
有些先天腭裂的孩子经过腭裂修补手术后,通过专业的发音训练而获得正确的发音;有些孩子因舌系带短不能吐舌而影响发音,可经过简单的手术松解治疗而改善;还有些其他情况如鼻后闭锁、喉蹼、喉狭窄等,要经过仔细检查后给予正确治疗才能改善发音。
也有不少孩子的口腔各部位发育正常,但发音却不准。如四和十、师和施、姥和袄、奶和矮、多和拖等不分,这些都是辅音分不清楚。在婴儿6~12月时应多和孩子“说话”诱导其发辅音,如发“扑扑扑、嘟嘟嘟”。婴儿期孩子发出的辅音越多,学讲话时语言的清晰度越高。到了3~4岁讲话不清楚也可以单个辅音练习,分清辅音才能使语音清晰。还可以给孩子玩录音游戏,将他的话录下来放给他自己听,还可以将爸爸妈妈的话录下来和他自己的进行对比,让其强化感知自己的语音和别人有差别。
关键词: 语言障碍儿童 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语言障碍是指人在听、说、读、写或做手势诸方面任何一种系统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个体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称,较其生理年龄的发展要迟缓,往往在词汇、语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影响他们与同伴的交流。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7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而且影响儿童情绪、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如果儿童的语言障碍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矫治与干预,儿童的语言将得到最佳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儿童学业不良或社会适应问题,给儿童的发展带来终身遗憾。
一、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1.发展性观察。语言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表现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七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发的声音开始具有意识性,一些咿呀语甚至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音节重复,如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儿童在一周岁左右开始说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词汇量达到70个,开始说出电报句[1],如儿童口渴时通常会说:“妈妈水。”(意思是儿童想让妈妈倒水。)到两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270个,能够表达6―10个字的语句[2]。3岁时词汇量达到950个,开始尝试表达11―15个字的句子,而且开始说复杂的连动句[3]。通过为儿童做成长记录或日常观察,家长可以了解到儿童语言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
2.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语言障碍一方面可能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即儿童其他方面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由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所引起的伴随性语言障碍。伴随性语言障碍在矫治时较为困难,通常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听力问题。如,根据条件反射实验法观察新生儿对响动的反应:在婴儿每次哺乳前给予钟声,经3―4星期即能建立听觉与哺乳的条件反射,以后只听钟声,如见婴儿的口唇有吸吮动作,表示有听力,如无吸吮动作,则可能存在听力问题[4];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问题,对于9―10个月婴儿,家长可利用婴儿喜爱的玩具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观察儿童能否搜寻物体。如果儿童在上述的测验中不能作出有效的回应,家长需带儿童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免因延误造成更大的康复困难。
3.活动中观察。家长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儿童的语言理解水平。此外,如果儿童语言表达多重复,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大或过小,过度嘶哑、总是带鼻音等,家长应引起注意。
二、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障碍康复的保证。与其他方法相比,家庭干预能为儿童提供最多的语言运用机会,可根据儿童语言康复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目标。此外,家庭干预的语言目标具有生活化特征,儿童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即训练即运用,从而避免儿童产生语用问题。
1.示范法。示范法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它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要求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儿童通过模仿纠正语音错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广泛,可以是茶余饭后,或者是睡觉前半小时,周围环境不太嘈杂即可。运用示范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儿童语言干预目标。一个儿童可能存在多种发音缺陷,目标选择过多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增加儿童训练困难,容易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家长应根据儿童语音问题的特点,确立一个针对性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正确语音的明显特征,示范目标音和儿童错误语音,通过辨口型、听差异、感觉声带振动让儿童比较两者间的不同。家长和儿童可通过“平行说话”训练新语音,即家长示范一句,儿童重复模仿一句[5]。家长也可以结合趣味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玩“跟我学”游戏,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家长说完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词后,儿童都要正确模仿,不许添字或丢字,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可以刮刮儿童的鼻子。在干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儿童难免经常出现错误,家长的焦虑和过分纠正会使儿童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无能。干预本身在于增强儿童表达的信心,对于儿童的进步,家长赞许的眼神或鼓励的话语,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新语音的塑造,而且会大大激发儿童对语言进行练习的强烈愿望。
2.交流法。当儿童存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家长应加强与儿童的日常交流。对于年龄较小或不擅表达的儿童,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语言刺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词汇的掌握。讲故事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家长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讲给儿童听,语言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引起儿童对言语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外部语言吸收内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向儿童发问,激发儿童的主动思考和表达的动机。当情节引人入胜或是儿童听得入神时,家长可以给儿童提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儿童观点少或者表达不清,家长需加强引导,切莫操之过急或对儿童感到不满意,以免儿童产生焦虑或者胆怯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来说,家长可以通过茶余饭后的散步和睡前的谈话等形式多与儿童沟通,家长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注意倾听,少评价,不批评;打开儿童心扉,激发儿童沟通愿望,探查他内心深处是否因语言障碍而产生负面心理,并使儿童坚信如果坚持练习,语言问题应该解决并且可以解决,由此可确保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3.游戏法。与其他方法不同,游戏法在干预时可使儿童更有动力,它也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形式。游戏法强调儿童参与的主体性,形式灵活多样。对于语言障碍儿童来说,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愉悦本身,而且在于通过游戏达到语言干预的目标,因此,家长应选择有语言参与的游戏,如假扮游戏、拍手唱儿歌、成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等。对于音量过大或过小、语速控制不好的儿童,家长可设计不同角色参与的假扮游戏,为儿童创设多种语境,使儿童根据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言语。如,要求儿童扮演老爷爷时,则尽量使声音变得厚重;扮演机器人时,声音机械呆板,等等。通过游戏,儿童会主动观察周围人物语言特点,加强对言语的模仿,形成正确的语音、语法和语句语速、语调等,进而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语言。
目前,我国相关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少,缺乏专门的语言治疗师,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康复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家长应掌握科学的发现方法和有效的干预策略,以确保儿童的语言得到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2][3]昝飞,马红英.言语语言病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83.
一、通过自然进入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
教师要设法保持课堂气氛自始至终轻松、愉快、自然平和,让孩子们始终看到的是教师和蔼可亲的笑脸,听到的是教师轻声慢语、抑扬顿挫,活泼诙谐的语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斥责、否定、讥笑孩子,让孩子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在这种状态下,课堂气氛越是自然,孩子也就越容易放松心情,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交流,这是帮助孩子解除语言障碍的前提。
二、利用自言自语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
多数孩子对发言有胆怯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对注意力的分配较差,不能在举手的同时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所以许多孩子举手很积极,可站起来后又张口结舌,不知所措。这样多次后,幼儿因而得不到教师充分的肯定,有时还会受到其他幼儿的嘲笑,极容易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敢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就越来越少,处理不当还会长时间影响幼儿的语言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利用自言自语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就是当教师向孩子提问后,先给孩子一些充足的准备时间,现让孩子想一想,然后再自言自语地说一说,几分钟以后再请孩子发言。这时孩子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举手就大胆、踊跃了,回答问题也准确流利了。这种方法可有效提高幼儿交流的成功率,使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三、采用结伴交谈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光靠个别发言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语言发展要求。一般来说,能力强的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能力差的孩子得到的机会较少,这样使得孩子的发展更加不平衡。结伴交谈法就是利用孩子特别喜欢和同龄伙伴交往的这一特点,在教师提问之后,先让孩子想一想答案,和小朋友互相讨论问题,再举手发言。由于孩子之间讲话没有顾虑,不怕说错,无拘无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同等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四、实施各抒己见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在语言教学上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一特性,强调语言教学的实用价值,在使孩子掌握语言这一交流工具上下功夫。让孩子学会运用多种词语、多种句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学习提供切实的帮助,而要尽量避免出现死记或机械模仿教师规定的句式,把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变成成人化、文学化、装饰表演化的东西。各抒己见法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或设计问题让孩子发表意见和参加讨论,而不设标准答案或最后统一答案。不论孩子的意见在成人看来多么幼稚可笑,也允许孩子讲出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排除一切顾虑,思维充分展开,并努力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热烈的讨论,幼儿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加上教师的引导,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大胆性、准确性、丰富性、创造性就逐渐得到了提高。
五、开展角色迁移法帮助幼儿扫除语言障碍
【关键词】 脑血管病;语言障碍;康复护理;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
脑血管病是一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多发。国内研究资料显示,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产生各种言语障碍[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觉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对患者的正常交流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改善患者语言障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脑血管患者语言障碍的临床康复护理方式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79岁,平均(67.50±10.23)岁;其中脑梗死患者38例,脑出血患者24例;按照失语症分类,其中Broca失语37例,Wernicke失语14例,完全性失语8例,命名性失语3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为:0级:无有意义的语言或听觉理解能力;Ⅰ级:言语交流有不连续的言语表达,但听者在言语交流中感到困难;Ⅱ级:在听者帮助下,可能进行熟悉话题的交谈,但对陌生的话题不能表达,双方都感到交流有困难;Ⅲ级: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级:言语流利,但有时出现理解障碍,;Ⅴ级: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患者自己有所体会[1]。根据评估标准,0级6例,Ⅰ级21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Ⅳ级2例。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护理方案不同,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1例,观察组患者31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环境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常有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等,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易怒。病人一般都需要家属陪伴,希望得到更多关心。患者虽无正常的语言交流,但是可以从非语言方式中获取到对方的信息,护士在为患者服务时应该做到热情、微笑、亲切,采取非语言方式在互相交流中建立起可信任的形象[2]。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维护其自尊心,耐心说服其克服害羞,自卑心理,要尽早开口大声说话,即使不清楚或不流利,也要给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责任护士、家属及亲朋好友多与病人交谈,缓慢清晰的解释每一个小问题,直至病人理解。当患者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并经常随时点头表示理解,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如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失败多次后,要给其讲一些真实的病例及趣味小故事,缓解病人的尴尬局面[3]。
1.2.2 康复护理干预 ①言语治疗通常都是由言语治疗师制订计划并负责具体治疗实施的,责任护士应了解训练内容,重点是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学习和运用各种交流技术,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利用每天做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治疗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将每天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告诉患者,并帮助其学习、复述出对应的词语,如:吃饭、喝水、睡觉、起床等。②协调安排好各种治疗时间,言语治疗宜安排在上午,每次训练不要过久,最好在30分钟左右。训练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能够引起患者的兴趣,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③按照语言康复要求,加强日常语言训练,训练中所选择的内容应设计在成功率的70%-90%的水平上,每次让患者感到有成功的希望;重视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时机,尽量与患者多交流。④与患者交谈时,语速要慢,力求简练、通俗、易懂,对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还应配合手势、图片或实物等。
1.3 评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标准提高2级(如由Ⅰ级提高到Ⅲ级),为显效;评估标准提高1级,为有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语言障碍情况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采用院方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 论
脑血管病是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病症,其导致的语言障碍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交流造成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和康复训练能够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改善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患者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98.
【关键词】 语言功能训练;口腔功能训练;脑瘫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65-0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的一年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在中枢性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伴有癫痫;智力低下;听觉视觉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表现[1]。其中语言障碍,是脑瘫患儿较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脑瘫患儿的80%[2]。患儿的语言障碍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语言交流,也影响了患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现随机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瘫并有语言障碍的患儿80例,对其进行分析与制定措施,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脑瘫并有语言障碍的患儿80例,男51人,女29人;其中痉挛型50例、不随意运动型11例、共济失调型9例、迟缓型5例、混合型5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患者间的年龄、性别、构音障碍程度、智力等情况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患儿采用一对一的语言训练,每次半小时,每周进行3-4次。具体训练方法参照李胜利[3]构音障碍、言语治疗与评估,辅助以针灸、小脑顶核电刺激。
1.2.2 对照组 患者则采用小组训练同时采用与实验组一样的康复治疗措施,用Gesell测试,根据构音障碍具体结果进行分组,将水平在同一阶段患儿4人一组,选在宽敞、有童趣的室内进行训练,具体如下:①训练生活日常交流能力。治疗师用热情的态度接待患儿;亲切地呼唤患儿名字,以诱导患儿主动配合治疗师和伙伴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与日常问候。②口腔运动功能的训练。经常让患儿一起做鼓腮、张嘴、碰唇、圆唇等活动,以练习双唇在发音时的运用。此外,还可进行卷舌运动。③呼吸训练。鼓励患儿努力深吸气后,将气流均匀而平缓的呼出。为避免训练的枯燥无味,可用游戏的形式调动患儿积极性,比如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吹风车、吹气球、吹口琴等比赛。以此培养患儿如何正确控制气流与使用声带。④发音训练。根据患儿分组的构音水平针对性进行。比如,没有任何语言表达能力的小组患儿,可先从简单的元音与双唇音开始学习,再依次向较难的齿音、软腭音、舌齿音学习,最后进入单词短语、句子的学习与训练;而对于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只是存在些构音障碍的患儿则可针对性的进行纠错训练。期间,要求治疗师耐心地启发与诱导鼓励每位患儿坚持不断反复地听、读、纠错、增强流利度。⑤情景训练。让处于同水平的患儿在给定的情景中愉快有效的进行与接受训练,以帮助患儿提高主动快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⑥理解能力的训练。训练患儿建立日常生活中基本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空间、部分与整体、文字、书写等等的概念。
1.3 疗效结果评估标准 在患儿治疗训练前与训练半年后分别进行一次构音障碍测试与Gesell测试,判断标准如下:显效(语言商提高大于15分者);有效(提高大于11-14分者);无效(小于10分者)。构音障碍者分为:轻度(仅有少数字说不清且对他人的理解无影响)、中度(熟悉的人能理解,但他人很难理解)、重度(较多字不能清楚说出且熟悉的人也不理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t进行检验,P
2 结果
3.1 两组患儿经过半年的小组训练与非小组训练后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3.1 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语言环境与周围环境所受到的限制,此外,脑瘫患儿进食功能较正常儿童发育延迟,常伴有舌、口唇、软腭等的运动异常,造成患儿发声与发音困难及摄食困难。同时,脑瘫患儿的听觉障碍发生率也很高,若不重视与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的将来生活。
3.2 我国开始语言治疗是由李胜利等人进行研究的,先后分别研制了构音障碍评价法;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语言训练法,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3.3 今年来伴有语言障碍的脑瘫发病率不断增加,其治疗是一长期且艰难过程,传统应用的一对一治疗耗费大量时间与人力,而研究表明小组语言训练的形式相对一对一治疗而言,疗效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小组形式,可使更多患儿获得治疗机会;提高医疗资源利用;减少残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小组语言及口腔功能训练是治疗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一个有效形式,可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