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汤敦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莫高窟;服饰;节奏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76-01
节奏是一个事物内在的运动形式,大自然充满了节奏。四时的交替、寒来暑往、山峦起伏没有一样不是充满节奏的。E.H.贡布里希《秩序感》①一书中这样说:“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搏动着一些复杂的节奏,这些节奏是为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节奏表现在服装中则为一种有秩序的律动。这种律动有两种表现形式:有规律的节奏、无规律的节奏。而这两种表现形式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都有所表现。提到供养人不得不作一个解释,所谓供养人就是出资出力开凿洞窟的施主,它们为了时时供养留名后世,往往把自己和家人、部下、奴婢的画像画在洞窟里,由于这部分画像来自现实,因此供养人画像成为研究历代服饰的珍贵资料。
一、有规律节奏
有规律的节奏在服装中则为造型配饰的反复使用,这种有规律性的节奏表现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则为裙式的褶裥、头部的配饰、服饰的图案。
莫高窟唐329窟《供养人》上身所穿的间色裙就表现出这种有规律的节奏变化,女供养人酥胸袒露,白色窄袖襦,外罩半臂,下着黑红间色裙。褶裥之间规律的重复,给人以节奏的视觉冲击感。间色裙来自古波斯,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汉魏时开始流行,唐代已成为各阶层女性喜欢的裙子。间色裙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拼接而成的裙子。这种拼接手法唐人称为“破”,六条拼接称为六破,七条拼接称为七破,依次类推。这种拼接手法的裙子不仅指缝制,还有色彩。《新唐书・车服志》: “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②这里提到的裥色衣,就是间裙。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图中的宫女、李寿墓墓室北壁东侧《演奏图》图中的女性穿的都是这种两色的间裙。间色裙通常红黑、红绿、红黄、红蓝组合,对比艳丽,给人很强的视觉节奏感。敦煌藏经洞发现绢本设色《净土变》,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图中女子身着白色窄袖襦,下着红色百褶裙,细密反复的裙褶,给人以规律的节奏感。初唐321窟《情侣图》中的女子穿的也是这种百褶裙。百折裙开始出现于六朝,唐代为舞伎乐女穿,后普及。百折裙是由少则数十褶,多则上百褶,组成的裙子,这种通体打褶的式样我们在唐代房陵公主墓后室东壁北侧《侍女图》中可以看到。百折裙,褶裥细密,给人一种优雅、流动、和谐、秩序的节奏的感,这样的节奏把唐女装点的和谐而又俏丽。
敦煌壁画供养人头部饰品中梳篦、簪钗、步摇,有秩序的反复排列给人以规律的节奏。五代98窟《女供养人》前额上方与两鬓共插三对梳篦,形成了反复的节奏,梳篦周围左右插有三对簪钗,簪钗排列规律的插于耳后发际中给人以重复的节奏感。五代61窟《女供养人》同样前额上方与两鬓共插三对梳篦,梳篦周围左右插有四对簪钗,不同的是左右插有一对鸾鸟,鸾鸟嘴部加挂垂珠步摇,垂珠步摇大约由十几个珠子串成三绺,珠子的反复给人以点的节奏感。这种装饰还可见于晚唐9窟《女供养人》、晚唐138窟《女供养人》等。梳篦的装饰之风大约起源于新时代时期,而盛行于魏晋唐宋时期,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人类用簪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历史可以寻至西周,可见簪、钗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也是头部装饰最为普遍的饰品。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步摇,到了唐代步摇成为一种普遍的饰品。《新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冠,妇人则簪步摇,衿袖窄小。”关于步摇的使用郑婕《中国古代人体装饰》: “在簪、钗头上或其他头饰上加挂垂珠、挂片者称‘步摇’。步摇是因行走时,垂珠、挂片摇曳摆动而得名。”③人在走动中步摇随着步伐的节奏摇摆,更增添了整体动势的节奏感。
壁画中的四方连续图案,在供养人服饰中表现出了一种连续性的节奏感。中唐468窟《女供养人》图中穿黑袍,袍上装饰有红色小朵花印花图案,另一位穿绿袍,袍上装饰有深绿色团花图案;中唐231窟《险处士父母供养像》图中跪着的妇女裙为深浅叠晕水波纹印花图案,身旁的托盘妇女桔红色的袍衫上装饰有蓝色朵花印花图案。由深到浅的蓝色晕染给人以节奏的感觉,晚唐144窟《女供养人行列》女供养人襦衫为叶形连瓣纹缬染图案,其中两位穿白色襦衫上装饰淡蓝色缬染图案。所谓缬染就是今天的扎染。扎染的自然晕色,给人以渐变的节奏感。供养人服饰图案的骨格均采用1/2错接式四方连续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给人以秩序而又变化的节奏感。这种装饰方法在传世的唐代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大量看到。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的虢国夫人红裙上的黄色小朵花就是四方连续图案;唐张萱《捣练图》中的众多女子穿的襦裙也是这种四方连续图案。
二、无规律的节奏
无规律的节奏在服装中则为造型配饰的不规则反复律动,这种无规律性的节奏表现在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中则为裙式褶裥和服饰搭配形成的曲线、直线、不规则线之间产生的韵律感。
莫高窟唐156窟《抱奁的供养人》图中抱镜的侍女穿绿色裙子,黑色襦,白色披帛。107窟《女供养人两身》、144窟《女供养人两身》、165窟《宋国夫人出行图》图中的女子穿的裙子褶裥较为稀疏,但都为皱褶裙。皱褶裙也称“乱间裙”,是指在腰上打不规则的折子,并且在腰口收拢,形成腰口小,裙围大的形状。这种自然的不规则的褶裥,形成了一种不规律的反复律动,给人以节奏的感觉。这种裙子我们在唐代墓室壁画、石窟壁画、绘画、陶俑中能够大量见到。唐代墓室壁画李凤墓,角道东壁《执扇侍女图》图中穿绿色长裙,红色襦,白色披帛的侍女;1952年陕西省咸阳边防村出土《彩绘女俑》穿的都是这种裙子。这种裙褶的无规律线条长短变化,给人以变化的节奏的感。
盛唐130窟《都督夫人出行图》图中的都督夫人王氏,内穿襦衫、外穿半臂、半臂外罩披帛,形成了上半身服饰叠加层次。给人以律动的感觉。都督夫人头部装饰的花朵与襦衫、披帛、裙、鞋上的花朵图案都为圆形小朵花图案,色彩都为红绿色,花形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为圆形的点状图案,加之色彩相同,整体给人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感。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三彩女立俑》女子的着装与都督夫人基本相同,内穿襦衫、外穿半臂、半臂外罩披帛,形成了上半身服饰叠加层次。五代98窟《于阗王李圣天皇后曹氏》曹氏身着褐色交领广袖大礼服,内着米色襦衫,领口与袖口各露出一块,外披长条状黑色披帛。交领形成的交互式放射状线条,礼服身体形成的垂直线条,袖口形成的斜线,下摆与鞋相碰处形成的放射状线条。襦衫的米色、礼服的黄褐色、披帛的黑色形成了明度的阶梯变化给人以韵律的感觉;礼服不同部位的线形变化给人以张弛舒缓的运动感,整体服饰给人以节奏的视觉冲击感。晚唐第9窟《戏鹦鹉女供养人》图中的女子身着黑色襦,襦衫袖口嵌有石绿色边,灰色长裙、浅灰色履,石绿色披帛;鞋、襦、裙、形成了浅灰、灰、黑之间的明度色彩节奏。这样的节奏我们还可见于唐代李凤墓,甬道东壁《持团扇侍女图》。图中的女子黑色裙、白色襦、浅蓝色披帛与《戏鹦鹉女供养人》中的女子一样,形成了黑、白、灰明度色彩节奏。晚唐156窟《舞乐图》图中舞蹈的女子着水袖襦、乱裥裙、长状披帛。舞动中的女子水袖、披帛、裙褶在飘动中所形成的曲线给人以韵律的节奏感。这样的节奏我们在1971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的唐代《彩绘釉陶乐舞俑群》中穿水袖、V领半臂、长裙舞蹈女子中可以看到这种律动中的节奏感。
敦煌壁画供养人所穿服饰形成的节奏美与我们现代服饰所追求的节奏美几乎没有区别。虽然款式变了,但对节奏的感受却是相同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艺术感受与我们的先民没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艺术保持着对人性和生命的原始依归。吴卫刚《服装美学》中这样写到:“在美学史上,最早发现节奏的表现力与和谐美相联系的是古希腊人。如柏拉图认为,感受节奏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他认为人的节奏感是神给予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喜爱节奏的天性,节奏是艺术所必须的”。④我们知道人类基因完全复制了原始基因物质,这样的复制就造成了现代人和古人的审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由此我们要说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节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服饰文化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莫高窟唐五代供养人服饰结构研究”编号D12026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版,第12页.
②二十五・旧唐书[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舞蹈服饰 敦煌 飞天
飞天最早起源于印度,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她在佛教造型艺术中逐步兴起,几乎遍布我国各个朝代、各个地方的石窟寺庙中,受到了从古至今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曾说:“敦煌飞天,以歌舞伎为蓝本。歌舞化是敦煌飞天完全中国化的标志之一。飞天挥舞的彩带,飞天飘拽的长裙,飞天散花的手势,飞天跳跃的姿态,都是古代舞蹈演员舞姿的再现。”唐代是我国敦煌飞天艺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舞蹈艺术的兴旺期。唐代舞蹈艺术既有传统的中原舞蹈,又有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甚至还有异域的舞蹈。各种舞蹈不同的服饰和姿态动作对天的形象特征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造型、色彩和质料是服饰文化研究的三大要素。研究舞蹈服饰对飞天形象的影响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因素的影响
1.妆容
唐代进行表演之前都会经过认真的化妆,面部涂脂抹粉,以洁白为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乐天柘枝》中曾描述到“玉面添娇舞态奢”,就是描述在柘枝舞表演时的脸部白嫩状态。如莫高窟112窟中的伎乐图,画中飞天的皮肤白如凝脂。中唐以后,舞伎中流行把眉毛画得很浓,徐凝在《宫中曲二首》中写到:“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有的舞伎还在两眉之间画着美丽的花钿图案。
2.发型
发型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妇女很重视发型,富有创新性,特色鲜明。比较常见的有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鬟等发型。唐代的发式与其它时期相比,更突出多变、新奇的创新性。其中,花髻是一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作为装饰的束发方式,唐代人认为牡丹是花中之王,所以妇女常插牡丹花于发髻上,象征着富贵和妖娆。周的画作《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就束有这种发饰。诗仙李白《宫中行乐词》曾有“山花插宝髻”的诗句,描述的就是花髻。莫高窟中飞天形象的发型很多来源于唐代妇女的发型。
3.服装
在唐代的飞天中,穿着暴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在唐代妇女中间,已经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即领口开得很低,在歌舞伎间流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也很多。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薛能《柘枝词》云:“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描述的就是舞伎的舞蹈。
据考证,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稠舞的舞蹈十分盛行,唐诗中也有很多描写绸舞的优美和飘逸的。尤其是在杨贵妃的名作“霓裳羽衣舞”之后,丝绸的轻盈飘逸,长长的飘带随风而舞,优美的舞姿被当时的画师们欣赏,进而揉进他们在飞天形象的创作中。在敦煌壁画的飞天中常常会出现一条丝带状的飘带,也常叫做披巾或者披帛。飞天所用的披帛往经过夸张,往往很长,且造型灵动多变。中国的飞天借助于披帛随风飘舞,有着轻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控制着构图的平衡。披帛不仅延伸了人体的线条,使身体的表现空间得到充分的夸张和解放。例如,初唐321窟壁画中飞天体态轻盈飘逸,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富有韵律感。长长的飘带,随风卷曲翻飞,衬以变幻莫测的流云,十分生动。正如诗人李白的诗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中赞美仙女的描写。
4.配饰
在敦煌的飞天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持乐器飞舞的,乐器是飞天最重要的配饰,也叫做“飞天伎乐”或者“伎乐飞天”,飞天的演奏形态其实就是乐伎演奏乐器时的状态,区别是在佛国世界里乐器是不弹自鸣的。唐代变文为伎乐飞天配上了赞美之词:“无限乾闼婆,挣念乐器行。琵琶弦上急,羯鼓杖头忙。并吹箫兼笛,齐奏笙与簧。”描绘了飞天所处的欢乐气氛。中唐112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造型优美,形象如同现实的舞伎模样。
二、色彩因素的影响
唐代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服饰色彩文化,色彩形式艳丽明快,特色鲜明奔放。从唐代的壁画、人物画中不难看出,女装的层次繁复,花纹争奇斗艳,色彩绚丽烂漫。对襟、套头、翻领、无领,薄纱搭肩,彩锦翔凤游鳞章彩绮丽,刺绣等无处不体现出雍容华贵,柔美大度,以纯色对比为主,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目的,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服饰艳丽的基本色调。由此可以推断出,作为舞蹈服饰,为了更好地展示效果,服饰的颜色较生活服饰将更亮丽夺目。如盛唐莫高窟39窟中的飞天,披帛的一面是艳丽的红色,反面就是互补色绿色,青绿色和朱砂的对比使用,使画面显得鲜艳华丽,是盛唐时期飞天用色的主要特点。
三、质料因素的影响
唐代的舞蹈服装,追求新奇。《教坊记》记载《圣寿乐》的服装,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再在这件绣衣的外面笼上一件与绣衣颜色相同的短短的缦衫。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相对应的飞天形象可以无翼而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曳地的长裙和灵动的披帛。长裙和披帛有如飞的效果,与当时服饰的丝帛衣料是有很大关系的。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是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纱罗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面料,以蚕丝织造而成,其特点是柔软轻盈、细腻滑爽。有诗句形容其“举之若无,真若烟雾”,故有轻纱云罗之称,这种面料的透气性极为优越,能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使用这种面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丝织的衣料具有轻盈灵动的效果,故而可以迎风而舞、飘飘欲飞。而厚重的棉麻衣料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种效果的。所以,在敦煌壁画中呈现出了飞天的飘逸。
四、结论
唐代社会造就了中华艺术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时代,具有自尊自信而又宽容的恢弘气量。在这样的时代里,唐代的艺术构成了有机的整体,每一个艺术门类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特征,飞天作为敦煌壁画艺术题材中的一支奇葩,唐代的舞蹈服饰对其形象从服饰造型、服饰色彩和配饰方面都有着很大影响。谭树桐先生说:“在某种意义上,敦煌飞天是十六国至唐代乐舞百戏兴盛的升华。”宗白华先生也在《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一文中说过“敦煌的艺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本情调。”由此可以看出,敦煌飞天的舞蹈场面与现实中唐代歌舞升平的生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敦煌的舞蹈形象也与唐代的舞蹈服饰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Janet
谢怡芬,美国德州长大的台湾人,大学毕业后,开始到亚洲各地旅游,足迹达30多个国家,之后回到台湾寻根。原本为医护人员的Janet,在好友小S的帮助下,成为Discovery 旅游生活频道的节目主持。
北欧风味海鲜
Janet 到港后,随即到兰桂坊的FINDS“开餐”。“FINDS”这名字其实是芬兰、冰岛、挪威、丹麦及瑞典的英文名头1个字组合而成,提供北欧菜,当中以海鲜为主打,做出来的菜式跟亚热带气候的香港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1$港币=0.87¥人民币
Baltic Herring Roll Mops $88/¥76.5
希灵鱼柳先以醋、糖、香料及天然海盐腌过,之后再包着青瓜同吃,酸酸甜甜,是佐酒的一流小吃。
Salmon in Six Ways $148/¥128
以上等挪威入口的三文鱼, 做成6种不同口味的冷盘,最特别的是中间的烟三文鱼mousse,入口即溶,也有烟三文鱼及香草烟三文鱼柳,鱼身软而味浓。
Janet 美食分享:
“做菜的材料其实不用鲍参翅肚般珍贵, 这样花费大也不够环保, 有时用很简单的食材, 味道也可以很突出。FINDS 的菜式都做得很简单,以材料的不同配搭做出多层次的味道。一道牛肉球,先吃到炸香的皮面,再来是内软而,三文鱼则做出6道前菜,而苹果甜品将苹果、脆杏仁、软忌廉层层间住,不甜不腻,所表达的都是味道及口感的层次,这比矜贵食材来得重要。”
a/ Veal Wallenberger $228/¥198
店内的招牌菜,半肥瘦免治牛仔肉做成球状炸香,切开中间肉汁四溅,配以自家制薯蓉、红酒汁及自家制的芬兰野莓酱,北欧人爱将肉类配野莓酱,中和肉的肥腻感。
b/ Sea Scallops, Roasted & Poached $198/¥172
一边是煎香的带子,也有水煮带子配上口味轻盈的忌廉泡泡,一边是以中虾、鱿鱼、忌廉、香草以及芝士煮成软硬适中的意大利饭,加上Beetroot Leaves 沙律,有浓有淡,层次感丰富。
c/ Apple Triffli topped with Praline Meringue $78/¥68
最令Janet 高兴的一道菜式, 用肉桂煮过的苹果片,跟鲜打的杏仁白兰地忌廉、杏仁碎等层层相间,淡淡的酒香,甜而不腻。
FINDS
地址:香港中环云咸街33号LKF Tower 2楼
营业时间: 星期一至四 12:00nn-2:30pm、5:30pm-1:00am, 星期五至六 12:00nn-2:30pm、5:30pm-2:30am(星期日休息)
正宗台湾菜
前阵子台湾小吃大热,真正的台湾菜,香港人却只停留在牛肉面、珍珠奶茶的皮毛阶段。身为台湾人的Janet 喜欢的台湾美食当然殊不简单,先有爽口不腻蚵仔煎,推介位于佐敦的阿妮沙茶面,蚵仔都由台湾入口,用上台南做法,不像一般吃到的黏口。而由著名台湾菜欣叶大厨主理的客台轩,镇店的三杯鸡先以酒腌过,入口酒香非比寻常,每道菜式都甚得港人欢心。
三杯鸡 $58/¥50/b
所谓的“三杯”即酒、酱、汤各1杯,鸡先以酒腌过,之后以麻油走油,再将鸡、姜、蒜及九层塔放进煲仔中,加入上汤及特制酱油,焖煮数分钟即可上碟,甫开盖即酒香扑鼻,香口惹味。
蛋黄小卷 $48/¥41/b
台湾人叫鱿鱼做小卷,这道菜是著名的佐酒小吃,先将咸蛋黄加入糯米粉搅匀,酿入鱿鱼内,再用保鲜纸包着蒸熟,最后放在雪柜冷冻,吃前取出切片,另配一个酸酸甜甜的五味汁,鱿鱼有咬口也充满咸香。
Janet 美食分享:
“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我甚么也会尝试。回到台湾,很多外国人不能接受的如大肠、鸭血、臭豆腐等等,我都会一一尝试,而且也很喜欢呢!我喜欢台湾的面,传统面、刀削面、拉面均好,面身够烟韧,美味的汤头熬制很花心思。另外,三杯鸡入口即充满酒香,而粒粒新鲜的蚵仔煎,够道地也够平民,吃下去马上暖烘烘。”
a/ 蚵仔煎 $35/¥30/ 大,$20/ ¥17/小/a
采用台南的做法,先以像葱般的大蒜切成粒,加入葱、蚵仔、蛋及木薯粉,先混合,再下镬炒香,不会像普通吃到的蚵仔煎般「一饼饼,反而是粒粒分开,口感更佳。
b/ 卤大肠肉片沙茶面 $19/¥16.5/a
台南独有,汤底以花生、蒜头、沙茶酱等十多种配料自家炒香,煮成的汤浓郁又带香辣, 配合爽口的拉面,不消数分钟便能吃掉一大碗。
c/ 五更肠旺 $38/¥33/b
道地台湾小吃,以酸菜、鸡红及猪红、大肠、大蒜等等,先煮,再以台湾入口的辣豆瓣酱焖煮,酸香十足,辣而不呛喉。虽然香港人对血类的食品没太大喜好,但据Janet说,原来台湾人认为鸭血、鸡血等,多吃能进补呢!
a/ 阿妮沙茶面
地址:佐敦吴松街108号地下1号铺
营业时间:11:30pm-12:00mn
b/ 客台轩 地址:北角英皇道310号云华大厦1楼
营业时间:11:00am-12:00mn
美味墨西哥菜
说到自己成长的地方美国,Janet 即时有着无限的味觉回忆,讲出一连串当地的土产菜式。德州人喜欢吃墨西哥菜,她也对这类辛辣香口味道情有独钟。位于中环的Agave,主打墨西哥口味,店内所有食品,包括粟米饼、酱料等等,都是自家制,而且分量十足,烤肉、辣粟米片等,愈浓愈香口就愈适合她的胃口,难得她 食极唔肥,的确令人羡慕。
Chili Con Queso $88/¥76.5
这可说是美洲版本的芝士火锅,以车打芝士及cream cheese, 加入洋葱及杂椒,煮溶后再以粟米片醮吃,是墨西哥极受欢迎的家常菜之一。
Chicken Fajitas $148/¥128
Tex-Mex 食品很受墨西哥菜影响,传统Fajitas则很受德州人欢迎,以烤香的鸡肉再配上炒过的洋葱、青红椒,以粟米饼皮包着,然后加入番茄沙沙、牛油果、酸忌廉等同吃,香口开胃。
Janet 美食分享:
“我在美国的德州长大,那里的道地菜式称为‘Tex-Mex’,口味很受墨西哥及Cajun 菜(1种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菜)影响,人们喜欢的味道都较浓,而且多用烤、烧的方式煮食。在美国时,我最爱Fajitas 烤肉、用芝士做成的Quesadillas 饼、烤肉卷Burritos,也爱吃BBQ、炸蚝等香口食品,当然我也多吃沙律,维持健康饮食的原则。”
a/ Spicy Pork Burritos $148/¥128
Burritos 的吃法跟土耳其烤肉卷大同小异,不过饼皮以粟米粉做成,内里有烤猪肉、番茄、牛油果、红腰豆及酸忌廉,比中东口味清淡一点,感觉更fresh。
b/ Wild Mushroom Quesadillas $86/¥75
Quesadillas 有点像pancake, 是小吃的其中一种,先将粟米饼煎香,中间加入大量芝士及炒香的野菌,香气浓郁。
c/ Roasted Fresh Jalapeno Peppers $68/¥59
非常刺激的1道菜, 采用墨西哥Jalapeno 青椒, 中间切开后加上cream chesse,再用烟肉卷着,放入炉烤至香脆,不算太辣,但足以令你大喝一杯水。
Agave Tequila Y Comida
关键词:《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306
清代翟灏《通俗编》是明清俗语辞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通俗编》共38卷,采集方言俗语5 456条,分38类,即: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每一类下面分别收录相关词目,每一词目下,均引用书证以明词义与来源,或有按语[1]。
《通俗编》一书,古今中外学者评价都很高,相关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历来关于《通俗编》的研究似未曾注意到黄侃先生对《通俗编》所作的评语。黄侃精通语言文字之学,尤精小学,曾在《通俗编》书眉施评语二百多条。其评语《〈通俗编〉笺识》收录于《量守庐群书笺识》[2]。黄侃的《通俗编》评语虽只有两百多条,但牵涉到训诂、文字、音韵、方言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阐释,贯穿了黄侃个人的学术见解。评语中内容最多的是有关训诂方面的。本文拟对《通俗编》黄侃评语的训诂特点与成绩作一述评,以揭示其学术价值。所引《通俗编》据乾隆无不宜斋雕本,所引黄侃评语据《〈通俗编〉笺识》,引文后标明《〈通俗编〉笺识》在《量守庐群书笺识》中的页码。少数文字因需要而保留繁体形式。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二或三例。
一、与词源研究相结合:以转语揭示同源词
黄侃注重词源研究,他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究其根本,“一切学问皆必求其根本,小学亦何独不然?《释名》之作,体本《尔雅》,而其解说,正在推求语根。以《释名》之法驾驭《说文》、《尔雅》即为推求语根之法。”[3]59“名物须求训诂,训诂须求其根。”[3]197在《通俗编》评语中,黄侃特别注重汉语词源的探讨,他经常说到“转语”、“某乃某之转”这样的话,实际就是揭示同源词。同时,他还注意揭示明清俗语词的同源词,这在已有的只注重上古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例如:
(1)《通俗编》卷二“崎”条:“《朱子语录》:伏羲只是理会网罟等事,不曾有许多崎。按:毛苌《正月》诗传有‘崎岖’之语。此节用之,与言‘跷欹’者别。”黄侃于词目“崎”后评曰:“此与‘跷欹’皆‘奇巧’之转语。”[2]418
按,“崎”,《汉语大词典》释义:“同‘崎’。奇特;古怪。”举《朱子语类》二例。按释义欠妥,《朱子语类》中有“跷欹”、“跷”、“跷蹊”和“崎”,是一组异形词,表示“奇怪、可疑、诡谲”之义[4]179-180。“奇巧”,《汉语大词典》义项一:“奇异机巧;奇诡狡诈。”首例是《管子・治国》:“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后二例是《庄子・人间世》与宋无名氏 《道山清话》。语义上是一致的。语音方面,“”,疑母宵部。“跷”,溪母宵部。“巧”,溪母幽部。三字声近韵近。宵部,黄侃称豪部;幽部,黄侃在萧部。“崎”,溪母歌部。“欹”,同“”,溪母歌部。“奇”,群母歌部。三字声近韵同。声母方面,黄侃将“群”并入“溪”;韵部方面,歌部,黄侃称歌戈部。所以,三词是音近义同的关系,故黄侃视之为转语。
(2)《通俗编》卷八“操剌”条:“《五代史・汉纪》:‘耶律德光指刘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按:剌,音辣,世俗以勇猛为‘操剌’也。”黄侃于词目“操剌”后评曰:“‘操剌’犹‘躁戾’。”[2]421
按,“操剌”一词,始于《旧五代史》,《汉语大词典》举此例及清恽敬《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又清乾隆五十三年奉撰《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二・御制赞》称“头等侍卫和隆武巴图鲁额尔登保”:“中林绩,健捷过人,星驰飞镞,操剌罕伦。”黄侃说:“‘操剌’犹‘躁戾’”,“躁戾”,《汉语大词典》释为“浮躁暴戾”,举二例:明唐顺之《郑氏三子字说》:“鸾鸟之声和,故乐家象之以协于律吕,君子载之在舆而听焉。以消其非僻躁戾之心,是和气之应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使不仁加身者,是何宁静严密功夫,而堪此躁戾恶语也?”“躁戾”在史籍中最早见于《魏书》卷十九:“第二子世,颇有干用而无行……世轻薄,好去就,诏送晋阳。兴和中,薨。赠侍中、都督冀定瀛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傅、定州刺史, 尚书令、开国公如故,谥曰躁戾。”乃是贬义之词。唐柳宗元《祭崔使君神柩归上都文》:“嘻乎!崔公楚之南,其鬼不可与友,躁戾佻险,败苟,脞贱暗,轻嚣妄走。”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躁戾者阳中之恶,狡险者阴中之乖。”从语义上看,“操剌”与“躁戾”大致相同,都是指凭意气做事情,仅有褒贬之不同。从语音上看,“操”,清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躁”,精母宵部,二字声近韵同。“剌”、 “戾”均为来母月部(黄侃称曷末部)。因此黄侃所说的“‘操剌’犹‘躁戾’”可以理解为二者为同源词。
(3)《通俗编》卷十三“掇”条:“《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朱子《答陈同甫书》:‘告老兄且莫相掇。’《元典章》:‘禁宰杀文书到呵,掇各路分榜文行者。’史弥宁《杜鹃》诗:‘春归怪见难留住,掇元来都是他。’”黄侃于词目“掇”下评曰:“此‘催督’之转。‘督’转‘掇’,犹‘’转‘至’、‘’转‘轾’也。”[2]423
按,“催”、“”古音均为清母。“督”,端母觉部(王力拟音[uk],王力“觉”、“幽”黄侃合为萧部,为阴声韵,则为[u]);“掇”,端母月部(王力拟音[at],黄侃称曷末部)。“”,端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至”,章母(黄侃“照三归端”,“章”归于“端”)质部([et],黄侃称屑部)。“”,章母(黄侃归“端”)幽部([u],黄侃归萧部);“轾”,端母质部([et],黄侃称屑部)。故“‘督’转‘掇’,犹‘’转‘至’、‘’转‘轾’”均为阴声韵转入声韵,黄侃所说“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从语义来看,“掇”有“怂恿”义,亦有“催督”义。《汉语大词典》“掇”义项一:“怂恿。”义项二:“催逼;催促。
”“怂恿”他人所做之事是不好的,故为贬义;“催督”他人所做之事是中性的。《通俗编》所举朱子书、《元典章》及史弥宁诗中的“掇”实际上都是中性的“催督”义,与《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是不同的。
二、与词汇研究相结合:揭示音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形词
黄侃注重词的音义关系研究,尤重以声音通训诂,他认为:“古无韵书,训诂即韵书也;古无训诂书,声音即训诂也。故古代经典文字多同音相借,训诂多声近相授。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3]200词汇研究的范围很广,黄侃《通俗编》评语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注意从音义关系角度探讨异形词。所谓古汉语异形词即是指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包括方言音变和历史音变)、同义(一个或多个义位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5]。例如:
(1)《通俗编》卷一“霍闪”条:“顾云诗:‘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按:《文选・海赋》:‘无度。’注引《说文》:‘,大视也;,暂视也。’俗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古雅。”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霍’如‘霍然病已’之‘霍’,‘闪’如‘罔两闪尸’之‘闪’,作‘霍闪’自可。”[2]417
按,汉枚乘《七发》:“然汗出,霍然病已。”“霍”为迅疾义。“闪”,《文选・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像暂晓而闪尸。”李善注:“闪尸,暂见之貌。”吕向注:“暂晓谓暂见即没也。闪尸,疾见。”唐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闪”是突然闪现之义。故“霍闪”自有其成词理据。故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说文・目部》:“大视也。”徐锴系传:“惊视也。”“”,《说文・目部》:“暂视也。”闪电因其只能暂视故又可引申指闪烁。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仲阳》:“电,其光也。”故“”亦有其成词理据。“霍闪”、“”,二词音义相同,可视作异形词。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也并未否认“”的写法。他在《论学杂著・蕲春语》中说:“今吾乡电曰,谓云中出电曰掣。”作“”。因此“霍闪”与“”当视作异形词。
(2)《通俗编》卷三“登时”条:“《魏志・管辂传》注:‘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易》之清浊,延于万代。’《北史・祖传》:‘夜忽鼓噪喧天,贼众大惊,登时散走。’《旧唐书・张柬之传》:‘姚崇言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则天登时召见。’《王子年拾遗记》:‘使者令猛兽发声,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抱朴子・自序篇》:‘或赍酒肴候洪者,虽非俦匹不拒,后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按:《盐铁论》‘登得前利,不念后咎’、《焦仲卿妻诗》‘登即相许和’,所云‘登’者,盖即登时之谓。”黄侃于词目“登时”后评曰:“‘登’即‘当’之转。”[2]418
按,黄侃“‘登’即‘当’之转”之说有利于我们考察二者音义关系。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登时”条:“登时犹言实时、当时也。当读去声。《唐书》田弘正笑刘悟曰:‘闻除改,登即行矣。’胡三省《通鉴》注:‘登即行,言登时行也。’《律条》:‘凡夜无故入人家,主家登时杀死,勿论。’按韵书‘登’注‘升也,进也,又成也,熟也。’无实时、当时之义。‘登时’盖方言耳。”[2]7-8陈士元所引见《资治通鉴・宋纪十六》“帝登帅卫士”胡三省注:“登,登时也。登时,犹言实时也。”《助字辨略》卷二“《吴志・钟离牧传》注‘牧遣使慰譬,登即首服’”刘淇按:“登,即登时,省文也。”按,“当”,古音端母阳部(黄侃称唐部);“登”,端母蒸部(黄侃称登部)。“‘登’即‘当’之转”之说是有道理的。“登时”即“当时”,也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顿时”[6]。较早例子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辂以为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当时”表“登时,顿时”义《汉语大词典》首引《海内十洲记》,此书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在六朝时,可见其基本上与“当时”同时。“顿时”则迟至清代出现。“登时”、“当时”、“顿时”是一组音转异形词。
(3)《通俗编》卷八“琅汤”条:“《管子・宙合篇》:‘以琅汤凌铄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按:今以不敛摄为琅汤。”黄侃于词目“琅汤”后评曰:“‘琅汤’即‘浪荡’。”
[2]421
按,《汉语大词典》“琅2汤”:“浪荡,放纵。”举《管子・宙合》:“以琅汤凌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 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琅,读为浪;浪;犹放也。汤,读为荡;荡,《说文》作,云放也。”“琅,读为浪”表明“琅”是借字。“”,《说文・心部》:“,放也。”沈涛古本考:“《华严经音义上》引‘,放恣也。’”是此“放”即放恣、放荡义。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荡’为之。”然“荡”亦有“放”义。《广雅・释诂四上》:“荡、逸、放、恣,置也。”王念孙疏证:“荡、逸、放、恣同义。”《荀子》有“荡悍者常危害”之语。二字古音均为定母阳部(黄侃称唐部)。是“琅汤”是“浪荡”之借字,“浪荡”之“荡”与“”为同源词。黄侃所说“‘琅汤’即‘浪荡’”,揭示出二者是异形词的关系。
三、与文字研究研究相结合:注重形义关系,表明文字正俗
黄侃的训诂,注重形、音、义的结合。“盖小学即字学,字学所括,不外形、声、义三者。《说文》之中,可分为文字、说解及所以说解三端。文字者,从一至亥九千余是也。徒阅文字,犹难知其所言,徒阅说解,而犹不能尽其指意,于是必究其所以说解。……而后知形、声、义三者,形以义明,义由声出,比而合之,以求一贯,而剖解始精密矣。”[3]8在《通俗编》评语中,他的训诂也注意从文字研究的角度进行。例如:
(1)《通俗编》卷二“苏州”条:“高德基《平江记事》:吴人自相呼为‘子’,又谓之‘苏州’,范成大《答同参》诗‘我是苏州监本’。郑思肖《懒道人凝云小隐记》:‘懒道人,苏人也,既矣,又懒焉,苏人中真苏人也。’按:今苏、杭人相嘲,苏谓杭曰‘阿’,杭谓苏曰‘空头’。据诸说,则旧言‘’者,苏人也;据田汝成说,则旧言‘空’者,杭人也,不知何时互易。赵光《说文长笺》云:‘浙省方言曰阿带,谓愚戆。阿入声,带平声,一曰阿。’赵氏,苏人也,苏人之嫁于浙,其自是时起欤?”黄侃于词目“苏州”后评曰:“,正作‘’。”[2]418
按,“”,《说文・女部》:“,迟钝也。亦如之。”段玉裁注:“《集韵》:‘,当来切。’即此字也。今人谓痴如是。”“”、“”是宋代产生的后起字。“”,《广韵・韵》:“,,失志。”“”,《广韵・韵》:“,痴,象犬小时未有分别。”按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苏杭呼痴人为子,累见人又或书‘’、‘’二字。虽知书如杭徐伯龄,亦以‘’字为是。予考《玉篇》众书无‘’、‘’二字。独‘’字《说文》云‘马行仡仡’,而《韵会》云‘病也,痴也’。凡痴字,皆作‘’,独《海篇》载‘’、‘’二字,亦曰义同‘’字,是知‘’、‘’皆俗字也。”“”,《玄应音义》卷六引《苍颉篇》:“,无知之也。”《广雅・释诂三》:“,痴也。”《汉书・息夫躬传》“内实不晓政事”颜师古注:“,愚也。”“”,古音定母之部,“”,疑母之部。之部,黄侃称部。二字音近义同,可以认为是异形词。
由此可知“”、“”是较早产生的表示迟钝、痴之义的字,“”、“”则为其俗字,“”后来又写作“呆”。从词的角度来说,“”、“”、“”、“呆”则为异形词。黄侃所说的“,正作‘’”揭示了字体正俗之关系。
(2)《通俗编》卷十六“头”条:“《元史・武宗纪》:‘徽政使头等言:“别不花以私钱建寺,为国祝。”’按:音如哇,不正也。元俗质朴,即其形以为名。海宁有元祭酒荣头墓,谈迁《海昌外志》俗作‘歪头’,非。”黄侃于“音如哇”下评曰:“正作‘’。”[2]425
按,“”,《广韵》苦瓜切,是“”的异体,《集韵・佳韵》:“,不正也。或作。”贾公彦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周礼・夏官・形方氏》:“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玄注:“杜子春云:离当为杂书,亦或为杂。玄谓华读谓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绝。”即歪斜不方正之义。《通俗编》较简,《直语补证》“邪”条增加了新材料:“,苦哇反。即今歪斜字。《周礼・夏官・形方氏》注:‘邪离绝。’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一头宽一头狭。’《广韵》作‘’,火娲切。物不正口偏曰。若白诗所谓‘天斜’,其音义相似耳,非正训也。”[2]883《直语补证》对“”、“斜”、“”词义的细微不同之处作了辨析:“”是“两头宽中狭”,“”是“物不正口偏”。诸词在实际使用中均可泛指歪斜。“”与“歪”,《说文・立部》:“,不正也。”段注:“俗字作歪。”故“”是正字,“歪”是俗字。黄侃所说的“正作‘’”是就《通俗编》中的人名“头”说的,“头”是“物不正”,故当用“”。“”是“两头宽中狭”,“歪”是俗字,所以“头”的正字应当用“”。故黄侃此处的评语是从文字的本义与正俗角度来说的。
(3)《通俗编》卷十八“阿姆”条:“《诗・采》笺[《仪礼・士昏礼》注]:“姆者,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若今乳母也。”《通典》晋袁准曰:“保母者,当为保姆,春秋宋伯姬侍姆是也,非母之名也。”按:姆,即‘母’音之转,汉呼乳母曰‘阿母’,见《后汉书・杨震传》,今通谓之‘阿姆’,《北史》宇文母与护书曰:‘元宝、菩提及汝姑儿贺兰盛洛,并唤吾作阿摩敦。’阿摩,疑亦‘阿姆’之转。”黄侃于词目“阿姆”下评曰:“‘姆’正作‘’。”[2]427
按,《通俗编》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因其实即古之乳母、今之阿姆,并疑《北史》“阿摩”亦“阿姆”之转。“阿摩敦”为古鲜卑语,是阿尔泰语的一支。阿汉之间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又,因为“汉呼乳母曰‘阿母’……今通谓之‘阿姆’”,故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实则二者同音,是同源词。黄侃说“‘姆’正作‘’”,“姆”,《玉篇・女部》:“姆,女师。”“”,《说文・女部》:“,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段玉裁注:“许作‘’,《字林》及《礼记音义》作‘姆’也。”《玉篇・女部》:“”,同“姆”。“”与“姆”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从词的角度来说则是异形词,“”见于《说文》,“姆”则不见于《说文》,故黄侃说“‘姆’正作‘’”,是以“”为正字。
四、与音韵、方言研究相结合:发掘语音的演变与词义变迁
黄侃强调形、音、义三者的密切关系。“小学必形、声、义三者同时相依,不可分离,举其一必有其二。”[3]48上古音方面,他的古音十九纽、二十八部是评语的音韵体系,例如上文所引黄侃“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中古音则依从《广韵》。《通俗编》评语中也颇多音韵与方言研究的材料,须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例如:
(1)《通俗编》卷十七“喝”条:“邵伯温《闻见后录》:‘欧阳公曰:“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黄侃于词目“喝”下评曰:“今作‘吆喝’,语出于礼经之‘噫兴’。”[2]426
按,“喝”,《汉语大词典》释义:“犹吆喝。”举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与《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例。“吆喝”,《汉语大词典》列四个义项:1.大声喊叫。2.犹呼唤。3.呵斥;喝令。4.大声驱赶;大声驱逐。“喝”首见于宋代,“吆喝”则要晚一些才出现。因多用“吆喝”,故辞书归纳其义项亦较“喝”多。又“”,《广韵》於霄切,影母宵部;“吆”,《集韵》伊尧切,影母萧部。二者音近义同,实为异形词。黄侃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按《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一说“噫兴”即“噫嘻”,叹词。清钱大昕《声类》卷一:“‘噫歆’、‘噫兴’即‘噫嘻’之转,亦即‘呜呼’之转也。”黄侃所说“语出于礼经之‘噫兴’”,此处“噫兴”当理解为后一说:叹词。则“喝”、“吆喝”与“噫兴”均有大声出声之义。从语音上看,“噫”,《广韵》有二读,作为“叹声”是於其切,影母之部。“兴”,《广韵》亦有二读,此当为平声即虚陵切,晓母蒸部。又“”、“吆”是影母,“吆喝”之“喝”在《广韵》中是许葛切,晓母曷部。“喝”(吆喝)与“噫兴”声母均相同,亦可视作是“噫兴”在近代汉语中的音转。
(2)《通俗编》卷十八“我侬”条:“《隋书》:‘炀帝宫中喜效吴音,多有侬语。’乐府《子夜》等歌,用‘侬’字特多,若‘郎来就侬嬉’、‘郎唤侬底为’之类。《湘山野录》载吴越王歌:‘你辈见侬底欢喜,永在我侬心子里。’程倚《悼贾岛》诗:‘驰誉超前辈,居官下我侬。’宋《江上歌》:‘我侬一日还到驿,你侬何日到邕州。’按;吴俗自称‘我侬’,指他人亦曰‘渠侬’。古《读曲歌》‘冥就他侬宿’,《孟珠曲》‘莫持艳他侬’,隋炀帝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他侬’、‘个侬’,犹之云‘渠侬’也,元好问有‘大是渠侬被眼谩’句。”黄侃于词目“我侬”下评曰:“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2]428
按,“侬”作代词,可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有用法或说为“人”声之转。《六书故・人一》:“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侬”在《广韵》中是泥母冬韵,黄侃所说“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语言,“老”、“囊”是“侬”的音转。“老”,《广韵》来母皓韵;“囊”,泥母唐韵。“老”之与“侬”,犹今之l、n不分。当然,“你老”、“他老”在语义上有表示尊敬的意味,故“‘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
(3)《通俗编》卷二十四“礓子”条:“《武林旧事》诸小经纪有卖‘礓子’。《字汇补》;‘,音擦。姜石,出《大内规制记》。’按:此当是阶磴之称,而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黄侃于词目“礓子”下评曰:“吾乡谓石阶长短皆曰‘礓’,寻其正字,当作‘阶砌’。”[2]431
按,《武林旧事》“礓”、《字汇补》“姜”,黄侃考定其正字为“阶砌”。“礓”、“姜”,《广韵》见母阳韵,阶,见母皆韵。“”,《字汇补》;‘,音擦。“擦”在《字汇》中音初戛切。“砌”,《广韵》清母霁韵。“礓”、“姜”与“阶砌”音近,无可疑也;词义上也一致(“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只是方言意义缩小而已)。黄侃证以方言词,所探本字凿然可信。
五、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考察训诂的文献材料
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解释,黄侃评语中注重训诂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以求正确的结论。例如:
(1)《通俗编》卷四“公子王孙”条:“《战国策》:‘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此四字连见故籍者。《史记・货殖传》:‘宛孔氏有游公子之名。’师古曰:‘公子者,五侯贵人之子,言其举动性行有似之,若今言诸郎矣。’《汉书・韩信传》:‘哀王孙而进食。’苏林曰:‘王孙,言如公子也。’《文海披沙》:‘秦汉人相呼,率有此美称,如蔡中郎谓王粲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盖亦口头虚语耳。’”黄侃于全条之末评曰:“‘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2]419
按,此条为文献校勘内容。查明谢肇八卷本《文海披沙》(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130册影印明万历刊本),卷六“王子公孙”条云:“秦汉人相呼,率有美称,如漂母谓韩信为王孙,蔡中郎谓王粲亦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此亦口头虚语耳。注者百方解释,至谓公子为胜之字,此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引全文知《通俗编》仅引《文海披沙》材料而未引其观点。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有“暴胜之公子”:太始三年,“三月,光禄大夫河东暴胜之公子为御史大夫,三年下狱自杀。”师古曰:“公子,亦胜之字也。后皆类此。”“公子”有美称泛指用法,但暴胜之字公子史书有明证。黄侃“‘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之说是。
(2)《通俗编》卷十一“木人”条:“《史记・灌夫传》正义:‘今俗云人不辨事曰杌杌若木人也。’按:《论语》云‘木讷’,《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数郡,民俗质木’,皆谓其性之朴,而此直以木偶喻之。今流俗所诋为木者,大率本此。”黄侃于《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后评曰:“‘杌’即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2]422
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帝宁能为石人邪”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云:‘言徒有人形耳,不知好恶。’按,今俗云人不辨事,骂云杌杌若木人也。”“杌杌”,无知、痴呆貌。《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李善注:“干宝《晋纪》云言君上之议虚谈也。萧杌,未详。”刘良注:“言时名目三公,皆萧然自放,杌尔无为,名称标著上议以正朝廷者,则蒙虚谈之名。”“萧杌”一词,李善未注,刘良注为“萧然”、“杌尔”,亦嫌过略。黄侃以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注《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杌”,则明“萧杌”亦“杌”义。“萧然”有空虚之义,“杌”有浑然无知义,则“萧杌”为同义复用,空虚无知之貌也。
以上我们对《通俗编》黄侃评语中的训诂内容作了述评。黄侃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形、声、义相结合,要究其根本,“(形、声、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为写物音。由是而义傅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7]反映在《通俗编》评语中,就是他的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深入结合。《通俗编》黄侃评语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系统总结。参考文献:
[1] 翟灏.通俗编[M].清乾隆无不宜斋雕本.
[2]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A].量守庐群书笺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曾昭聪.古汉语异形词与词语释义[J].中国语文,2013(3):2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