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十思;管理;总结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据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2月27日,我被任命为高2012级1班班主任兼语文课任老师。在正式进入工作前,我已基本了解了这个班的大致情况。本班在经报名、转科、转学等多种情况下,最终人数调整为81人(直至期末仅一人自动退学),但在这81人中有不低于10人的后进生,以至于这个班的风气让人堪忧。对于在班主任工作上历史经验空白的我而言,面临的是“空前而巨大”的挑战。对此,我很清楚,这是对我人生新阶段能否上一个台阶的考验。

盘点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我更多的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成功的典例是我借鉴的对象,能助我警醒和给予启发的文章是我吸收养料的来源。已至期末,随着学校尾期工作的临近,我也该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了。回顾四个月的班主任工作,似乎杂而多,要理清头绪也非易事。恰在此时,我正教授学生的《谏太宗十思疏》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本人虽无太宗的贤明之德,也无太宗的帝王之气,但从“君治民”的政策出发应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似乎也有共通之处。统领一个班级,班主任的任何决策都如同太宗一样,会影响到统领之下的“臣民”。

史上有名的“诤臣”魏征,从帝王有所为有所不为出发给太宗诸多的治国建议,也讲述了“载舟覆舟”的道理,这与从事教师职业的我而言同理可取――“身正为范”,“学生为主体”无不体现着这样的管理策略。为此,我以本学期的工作与“十思疏”作对比,来总结我的经验教训。

第一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在管理班级时,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分科以前我曾经教过的学生,感情不错,在进行管理时曾经有些矛盾,有些挣扎,但是最后我仍然克制住私人偏爱的情绪,公事公办,因为我明白在对待学生管理工作不能过宜因私忘制。

第二思: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为学生创建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就要对教室加以布置。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师生合作,用一些物美价廉的物品来修饰大家的家园,历时一周的课间十分钟,张贴图书角、梦想角、标语、班训、光荣榜、张贴栏,并购买了两盆绿化植物盆栽,装饰出了简单温馨而不“劳命伤财”的班级,得到了全体成员的赞同。

第三思: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身的修养。“班主任”毕竟大小也是一“主任”,既然处在这个位置,那就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对我能力的肯定,虽有这一优势地位,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任何一位有教龄的老师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不是目中无人,独断专行,这与第四思结合也很紧密。

第四思: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在处理学生违纪、涉及金钱、有关请假等问题时,我可以说刚开始“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只能借助于自己的那张嘴巴,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们请教,如石兴禄老师的以德服人,如安良骥老师多方位教育手段,如吴红老师的幽默风趣经典语录,如寇廷刚老师的沉稳,李小华老师的快刀斩乱麻,果断,条理等等,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吸收,我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如收集了学生的相关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如立字据借款;如犯错形成材料等等,帮助我快速而有效地处理学生问题。

第五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对于差生、后进生,犯错的机会太多,一向认真做事的我容不得一点瑕疵,所以在开学的一段时间内似乎显得太“急功近利”,希望一下就能改变他们所有的陋习。但事实证明他们的不良习惯单凭一两天是无法彻底根除的,我这样急躁的后果只能让他们适得其反,甚至变本加厉。因此我领悟到对于这种后进生的管理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的自律较差,在大原则不违反的情况下,留有一定的空间让这部分旷课、抽烟、迟到、睡觉、讲话“一应俱全”的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一点一点的改进,逐渐拉紧缰绳,才能完成持久战,从根本上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气,并且让他们心悦诚服。

第六思: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在对待学生的管理上一点马虎不得,每一个月的考试下来,我都会对学生本月的成绩、习惯等做一次总结,并且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更新“班约”,制定一系列的表格针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违纪填写记录,做到有凭有据地教育。每一次条例的颁布都坚持有始有终,让学生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行为一清二楚。

第七思: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对于班级现状,我曾经只听取上学期班长王城茂的意见,班级似乎总是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无论是学生还是科任老师总有“怨声”,我始终疑惑不解。渐渐地,我开始观察,发现这个班长报喜不报忧,在半期以前,我快速地进行“民意调查”,对学生谈心、交流,听取在初中曾经担任过班干部的“平民”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地调整班级管理人员的名单,当机立断换掉了前任的多个不负责任的干部,实行值周班长轮换制,纪律相对前期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八思: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现在的学生思想过于早熟,而且缺乏善良的基础,我曾经用“民主”的管理方针解决班上的所有问题,但是总结发现在决策性事情上仍然需要班主任裁决。而每学期的民意调查,学生给老师打分对我们教师当年或学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严格管理之下的学生不乏有使坏控诉的人,所以谨小慎微行事,做到品德端正,让这种想法无机可乘,也是非常必要的。

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第2篇

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朗读教学呢?下面就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

《谏太宗十思疏》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的津梁”这一专题的第一个板块“因声求气”。这个板块的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以饱满的激情和义理充沛的言辞进行劝谏的特色,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成预期的目标。

第一步:读准字音。字音读准有两方面来源:1.利用书下注释;2.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的含义。

第二步:读清句读。文言文语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及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经过指导,学生能知道文言句式的一般读法,且有助于理解句子含义。

第三步:读懂文义。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义,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等疑问句。这些句子的语气一定要读准,哪句是反问,哪句是设问一定要帮助学生辨别清楚。 “劳神苦思”、“役聪明之耳目”等既赞颂唐太宗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从而取悦唐太宗,又用反问的语气为他编织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怎能不令唐太宗心动?

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第3篇

失:

1、遗失,丧失,丢掉。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2、遗漏。

3、耽误,错过。

4、不见,消失:失恋。丢失。坐失良机。

5、损失。

6、违背:失约。失信。

7、迷失,找不着:迷失方向。

8、控制不好,没有掌握住:失言。失职。失调。失足落水。

9、不满足,没有达到(欲望):失望。失意。

10、错误、过失:失误。失策。过失。失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1、改变常态:惊慌失色。

央:

1、中心,接近中心,最高点:中~。

2、恳求:~求。~告。

3、尽,完了:夜未~。

本:

1、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3、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4、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5、原来:~来。~领。

6、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

7、同祖宗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本家。

8、自己:本人。

9、在某个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本事。

10、河南项城闫氏一支字辈:“……至,钦,汝,本,然……”《闫氏家谱》。

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第4篇

“谦”之意

谦,从言,兼声。本义作谦虚,谦逊解。是为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其内涵一曰“地中有山”,指个体要自我减损,做到有功能忘,有功不伐。二曰“衰多益寡,称物平施”,指个体要做到减有餘增不足,衡量物质多寡公平施予。

古文说“谦”

《说文》:谦,敬也。《玉篇》:谦,逊让也。《易·系辞》: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谦者,德之柄也。《易·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史记·魏公子列传》:皆谦而礼交之。

“谦”之言

呎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东晋·葛洪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龙川别誌》卷上:“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宋·苏辙

谦得益。——宋·欧阳修

盛满易为災,谦冲恒受福。——清·张廷玉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谦”之事

梅兰芳拜师

谏太宗十思疏范文第5篇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

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的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问”,古写作“”,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人,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刚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州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晋书・陈寿传》)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2009年全国I卷)

(2)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宁夏海南卷)

(3)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2009年江西卷)

(1)句中的“动”字,可借助成语“动辄得咎”中的“动”字来推断,“动辄得咎”中的“动”为“动不动,常常”之意,那么此句中的“动”字也可用“动不动,常常”试解。(2)句中的“薄”字,可据成语“日薄西山”而解释为“迫近、接近”。(3)句中的“捐”字,可借助成语“细大不捐”推断出是“舍弃”的意思。

五、联想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学阶段课文中已学过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实词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2009北京卷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鄙,见识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2)2009江苏卷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一概,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3)2009天津卷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加,施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4)2009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奇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2009福建卷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面,当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专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李)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竟死。(2002全国高考卷《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至秦,竞死于秦而归丧。(《史记・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