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滕王阁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第1篇

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一个字词的不同阐释,牵涉关系到对文章内容整体的确认和主旨深浅的探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存在这样的现象。

“时运不齐”,简简单单四个字,教材翻译为“时运不济”。很明显,把“时运”大致理解为“命运”,“时运不齐”中的“齐”理解成通假字“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运”解释为“一时的运气”。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时运不齐”注解为“等于说命运不好”。如果单从文意的疏通来考虑,这些解释也未尝不可。但从整篇文字和作者的感情、主旨文章来考察,似为不妥。

第一,从文字语气的角度来品味。在“时运不齐”前面,王勃加了一个明显的语气词“嗟乎”。文言文中,语气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打开作者心绪的很直接的一把钥匙。“嗟乎”在此明显表示感叹和悲凉之义,是有感而发的。这和表示王勃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兴尽悲来”相呼应,任何感情的产生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那么这里悲凉和感叹之情是如何产生的?明显是有落脚点的,注意前面的文字,“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四句是一气呵成,涵盖着地域方位的东南西北,这位青年才俊的走投无路,到处碰壁,悲愤甚至怨恨之情显见。这是一种从高处里跌落的感觉,由意气风发,前程似锦的时代骄子沦落为远离京城、失意流落的世界弃儿,憔悴流落之情淋漓尽致。一切的荣华、功名、富贵、前途好比北极星遥不可及!“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明显用才华卓绝的屈原和年少成名的贾谊悲惨命运的典故,非常直接地说明了“时运不齐”中的“运”,即命运、运数是很不幸、坎坷。古人总是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时运”中的“运”理解为“命运”,更为恰当。

第二,从后文中的衔接内容来考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后,王勃为何一口气举了一系列历史上名人的例子,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如果从这段文字内在关系来考虑,其实有个递进的关系,前面说过,“兴尽悲来”是关键句,而这里的“悲”是有层进的性质,并不是一味的并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从宇宙时空的永恒苦叹生命的短暂,这是第一层次的悲;接着“望长安于日下“等四句,是失意漂泊的孤独之悲,属于第二层次的悲。而中国文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平庸一生。笔者仔细考察冯唐等四大名人,发现都是有很高的才怀,但结局是悲剧性的。如冯唐,历经汉文帝,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但终不得志;李广,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战功显赫,但始终没有封侯;梁鸿,一代俊杰,因作《五噫》之歌,冒犯了汉章帝,四处追捕,只能改名易姓,逃居于齐鲁滨海之处。王勃把自己等同于这些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著名贤人和悲剧英雄,无非是自况,证明自己的落魄潦倒并不是才华平庸,而是人生的机遇和命运的捉弄。如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其悲剧性更浓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尤其是强调突出贾谊这个典型人物,文中出现两次,年少才高,遭人妒忌,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然而在宣室之中:“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就是命运的荒谬。“非无圣主;岂乏明时”,典型的文言的互文现象。这些所谓的悲剧人士遇上了的恰恰是封建王朝的“圣主”和“明时”,不是生不逢时,而是生正逢时。文帝、景帝、武帝、章帝,哪一个不是所谓的圣君。文景之治的太平、汉武国力的强盛,哪一个不是所谓的明世和盛世。生正逢时,身正逢君,而结局是如此的悲哀和感伤。这才是对封建知识分子最大最深最悲剧的伤害。按照当时的思维方式,这种不公平和荒唐只能归结于命运和时代的嘲弄,更有力地论证了好的时代和好的命运,不是同时一齐出现的这样很反常的现象。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这就是人物的彻底的悲剧性。这里的“时运不齐”,如果理解为“时代和命运不是一同或一齐、一致,整齐出现”,则更为贴切。“不齐”理解为“不一致”,在他处也可得到论证。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其中的“天年不齐”指的就是林冲的岳父张教头认为林冲的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不一致,导致吃了官司。又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文齐福不齐”就是“文才和命运不一致”,意思是“古代考试时,文章足以登第而命运不好,未能上榜”。“齐”在《说文》中这样解释:“禾麦吐惠上平也。”本义是“整齐、一致。”“齐”在古代通“剂”(《常用汉字详解字》),和医药有关,是“药剂”的意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齐”有“济”这样的通假项,但是是“调剂”的意思,而不是“有利、有益”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剂”,跟药物相关。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

第三,从作者王勃特殊的生活经历来探究。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敏捷”。14岁被赞为神童,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一年后,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逐出王府。22岁时,他好不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又因“杀官奴”犯下死罪,遇赦免死,宣告仕途终结。27岁他远行到交趾探望受牵连的父亲,渡海溺水而死。这是典型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式的人生,按照闻一多的评论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但王勃在诗文中不止一次承认初唐的国泰民安,君主贤明。比如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又在《春思赋并序》中说:“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坷圣代。”一直在强调“唐尧之朝,明时圣代”。初唐时的建功立业、施展才干的激情始终在燃烧。但王勃又认为:“天地作极,不能迁否泰之期;川岳荐灵,不能改穷通之数。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为人与蜀城父老书》)这里突出的要素就是命运无常,人抗争不过命运,人在命运前常显无奈和无助。于是一次次悲叹“志远而心屈,才高而位下”(《涧底寒松赋》)的不平遭遇和自己悲凉的命运;悲叹自己命不合于时,参悟人生的穷困和通达、顺境和逆境,更多地从宇宙变化、历史兴衰的角度来思索人生的意义,力求消除生活带来的痛苦和迷惘,完成自我的安慰和救赎。这和王勃精通研究“时与运”的《周易》也有关联,他曾经写过五卷《周易发挥》等著作,表现了他看破人世规律和宇宙玄妙的思想观念,并且他还把这种时运观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滕王阁;文化意象;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李 昱(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W1011)及南昌市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NCSK-Y14)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附临章江,面直西山之胜”。史载,此阁由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创建,建阁本为观景玩乐,却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盛名传世。所谓“歌舞已随尘土化,文章终是古今夸”,实是“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王勃的创作对名楼文化的生成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中国文学艺术首创、助推下,历经千余年聚集内蕴,滕王阁已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更替中,滕王阁屡毁屡建,文人在此来去、流连。盛世的高阁雅聚,衰世的触景生情,积淀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美景吟诵、说古论今的大气开阖,意坚气豪、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以及地方官员赏文重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是极具现代意义的。而作为古今文人寄情抒怀之地,千余年来文人墨客的歌咏为滕王阁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亦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内含的文化意蕴,对挖掘名楼文化个性,探寻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均有积极意义。

一、盼明主贤君识才、赏才的人文情怀

滕王阁是一座才子之阁,不少诗文所表达的入世情怀,或者流露出那种时过境迁的沧桑与怀才不遇的沉郁,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渴望明主贤君识才、重才的强烈愿望。这方面王勃及其序作的影响可谓深远。正如元代高信卿在《大江东去(滕王阁)》中所写的“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滕王阁诗文中还有一些作品则明显地传达了一种呼声——要求社会赏识人才,尊重人才。辛弃疾赞“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贺新郎?赋滕王阁》),词里有对古人才华的欣赏,有“物换星移知几度”、“空有恨,奈何许”的叹息。结合词人一生为复国强军奋斗的事迹,更明白个中滋味。《滕王阁序》所引“徐孺下陈藩之榻”的典故众所周知,对人才的赏识和追求,堪称古今共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便是江西省形象宣传独特而绝佳的口号。

人才难得,伯乐更应旌表。但在滕王阁故事的流传及解读中,对赏才、识才的洪州都督阎伯屿的肯定、赞美是比较吝啬的,相反,写得更多的则是他的“尴尬”。据《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罢。”这一记载流传甚广。在各种流传中,对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的心思、行为格外关注,也不乏渲染,对“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的赞语和“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的做法,或解读为阎公不得已自找下台阶,或分析说反衬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即使是当下滕王阁景区的导游讲解也是如此:“唐朝上元二年(675),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并重加彩绘。维修工程竣工后,他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大宴宾客,让事先作好准备的女婿吴子章一展文采,谁知那天却被王勃抢先作序,为新阁增辉添彩。”后世对这位洪都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摒弃嫌隙,识人、容人的雅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缺少积极的肯定和良好的正面宣传。

当今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可以说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古至今滕王阁诗文中的求才呼声一直没有断绝过,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到了现代,已不是文人所独有,而是所有现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开设了“滕王阁奖”,表彰在南昌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正是求贤赏才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抒怀才不遇,却不甘沉沦的进取决心

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第3篇

《滕王阁序》是骈文名篇,王勃在文中不仅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还抒发了“无路请缨”之感慨,可贵的是文章并非一味地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其间还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思想感情丰富细腻,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应用到相关作文中去。

素材一

王勃从小聪明多才,七岁就能写很好的文章,未成年就补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迁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对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可以说王勃短暂的一生,挫折不断,他渴盼施展才华,渴盼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但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于是王勃那种孤独无依、愤懑悲凉的心情,在《滕王阁序》中流露了出来。

写作应用

1、自古圣地贤皆寂寞

2、千里马与伯乐

3、不拘一格降人才

4、人才与社会等

素材二: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困难执著地去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自励志节,不甘沉沦。王勃就是这样,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不自暴自弃,难能可贵。 写作应用:

1、逆境成才

2、理想之花开在风雪后

3、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

4、自励志节,不甘沉沦者赞

5、爱拼才会赢等

素材三:

在滕王阁宴会上,王勃没有过分渲染个人的痛楚,而是借冯唐、李广等到名人来安慰自己,也安慰天下失意之人,并且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来勉励同仁。

写作应用: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2、心态

3、人心最坚强

4、失意不失志等

素材四:

王勃写的《滕王阁诗》通过对滕王阁昔日盛景和今朝衰落的对比描写,抒发了自己对韶华易逝的感慨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心愿。

写作应用:

1、入世与出世

2、建功立业,流芳后世

3、追求

4、人生的境界

5、人不能失却抱负

6、向上是人生的动力等。

《逍遥游》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

可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外来挖掘、积累素材,并运用到相关的写作中去。

素材一: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在为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即道的运行规律而努力。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变化的总原理,是宇宙变化的法则。掌握道的动行规律,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写作应用:

如上素材可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

1、顺应自然

2、遵从规律

3、按客观规律办事

4、“顺天从性”辨等

素材二: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他垂钓濮水,楚王以相印相许,他不为所动,毅然拒绝。惠施当了梁国宰相,害怕庄子抢他的相位,要搜捕庄子。庄子知道后主动会见惠施,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向,说自己是非梧桐不栖的凤凰,绝不像惠施寻样如鹞鹰得到一只臭老鼠还怕丢掉。 写作应用:

如上素材可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

1、诗意地生活

2、人要淡泊名利

3、不要为名利所累

4、欲望

5、追求等

素材三:

庄子的人生之旅在于游世,庄子的游世是站在宇宙的高度去审视芸芸众生,去观察现实生活,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游世可以避免人世间的许多冲突。从这一点上说,他的理想与现实也并不矛盾。

写作应用:

如上素材可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

1、理想与现实

2、高度

3、跳出“象”外

4、另一种对现实的关注等。

素材四:

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象力勾绘了诗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追求,即忘记自我,不追求功名事业、名誉和地位,他游世的境界高阔,非常人所能企及。

写作应用:

如上素材可用于以下作文话题或观点:

1、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2、人生的境界

3、“无为”与“为之”

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第4篇

1、高朋满座意思是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2、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成语典故:“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高朋满座,吟诗作乐,王勃即兴作《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来源:文章屋网 )

王勃滕王阁序范文第5篇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悲感的词作。淳祐七年(1247)春夏,吴潜居朝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职,七月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时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此词应该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

豫章为南昌旧名。滕王阁,唐初建于南昌城西,飞阁叠台,下瞰赣江,其临观之美,为江南第一。再加上有王勃《滕王阁序》的美传,益发使其辉光焕发。词客骚人“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多有吟咏,吴潜此作亦发兴乎此。

赏析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为南宋吴潜所作,是抒发人生悲感的词作。淳祐七年,吴潜遭受台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时其兄吴渊供职于南昌,此词应该为吴潜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滕王阁时所作。吴潜此作发兴于“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其写景的精要、生动、清畅,真实地抒写了一个失意政治家的人生悲感和忧愤。仅就抒情写怀而言,该词也是沉郁动人的。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起笔着题,“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赣江。“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以上是写在滕王阁览景。景物写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又处处映照着《滕王阁序》,融通了今古,拉长了视野。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空来”不无凄凉之意,“今犹昨”则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并且引出下片的抒怀。

抒怀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秋烟紧”就是秋意见深。这秋意包括上片所写西风、暮雨,如果说登临楼阁时还给人以兴致,现在则给人以相反的刺激,让人更觉凄怆孤单了。“天正远”,道途茫茫,任所还远着呢。“正”字不堪。这都是眼前所感。

这样一个季节,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番景致,作者那敏感的心怎能不受到触动呢?于是下面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休休莫莫”,意思是说,算了、算了,显得不堪回首。这十年如果从嘉熙元年(1237)算起(正十年),他多次落职,最近的六年基本上是罢退乡居,仕途不顺,去年底刚复职,只半年又被谪迁。这十年如果是大约言之,那么十一年前他曾任职南昌(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算是旧地重游了。但是物是人非,这十年的心事,使人顿生沧桑之感。这一句感叹可能包括这两方面内容,真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怎能不感慨万千呢。“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他五十三岁,已入老境,流年似水,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他焦虑,既由于自己有志难伸,也由于社稷颠危、国难深重。去年复职之后他连呈奏章,历数内忧外患种种情况,认为当务之急是整顿朝政,进君子退小人(《奏论君子小人进退》)。而言刚出,即被挤出朝廷,朝政可知矣。

相关期刊更多

中老年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古典文学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时代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