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凡之路朴树

平凡之路朴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第1篇

1、朴树,本名濮树,1973年11月8日出生于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

2、1993年考取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1994年放弃首都师范大学学业,开始音乐创作。1996年10月签约麦田音乐,并录制首支单曲《火车开往冬天》;1999年1月发行首张音乐专辑《我去两千年》并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流行歌曲榜最佳新人奖 和东方风云榜最佳新人奖等多个奖项;2002年出演电影《那时花开》;2003年11月发行专辑《生如夏花》。

3、2013年10月26日首次在北京举办演唱会。2014年7月朴树为电影《后会无期》创作献唱主题曲《平凡之路》,该歌曲获得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2014年10月11日朴树出席金鹰节颁奖晚会 。2014年12月31日,朴树出席江苏卫视新年演唱会,这是他回乡的首秀 2015年12月31日,朴树到南京参加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演唱《好好地》及《生如夏花》,并与范玮琪合唱经典曲目《那些花儿》。

4、代表作品:《平凡之路》、《那些花儿》、《白桦林》、《生如夏花》、《她在睡梦中》、《Colorful Days》、《火车开往冬天》、《在希望的田野上》、《New Boy》。

(来源:文章屋网 )

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第2篇

1、《平凡之路》朴树、《光年之外》、《泡沫》邓紫棋、《下一个天亮》郭静、《其实不快乐》岳夏、《别说》李玖哲、《即使知道要见面》SARA、《不够成熟》BY2。

2、《老人与海》海鸣威、《听说当初你找过我》贺一航、《小乌龟》张栋梁、《我选择原谅》庄心妍、《空空如也》胡66、《想遇见一个人》曾咏熙。

(来源:文章屋网 )

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第3篇

今天苏老师跟你分享一个有趣的电商新商机:成本接近零,却可以卖一个高价。供应链哪里都有,弹性很好;不会有压货的风险,因为成本很低;客户可以接受晚发货。

最牛的是,谁都可以干,完全零门槛;也很适合O2O、微店、朋友圈商业等新渠道。

最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在这块是空白!!!!

口水都快出来了是吧? 还是你觉得,苏然你就是个大骗子!

一个故事引发的商机

商机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几年前,还不是我老婆的我的老板过生日,为了赢取当时的老板、未来的老婆大人的芳心,我就干了一次颇为浪漫的事情。不送很俗的花,而是送了一捧野花,这一捧野花我是在某个中国很牛逼的政府地标门口偷的!!!也就是说,我在太岁头上动了土,偷了党和国家的一捧野花,送给了妙总。

结局当然老板很激动,我从此升职加薪,当上妙创意总经理,赢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还骗了北京东二环一套房产……

所以,一捧野花,就这么成就了一段青岛海边小渔民嫁入豪门吃软饭的佳话。而我当时就在想,其实,野花、野草有时候挺有逼格的呀!!!!

直到最近一直在听朴树《平凡之路》里韩寒写的歌词,“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哭着、笑着、平凡着。”我又想到了那野草、野花。

当你把那些野草野花,以这样的美丽姿势,搞进这样的美丽玻璃小瓶瓶里。这里面有香山下的鼠尾、青岛朗园的牵牛、上海新天地的酒吧草,还有深圳海岸城里的无名叶子……总之,每去到一个城市,就在这里找一株自己喜欢的野花野草放到塑料袋里带回来!

不知不觉,窗边就有了这些浪漫的情怀,甚至韩国弘大的野草,日本街头我不认识的果子等等。在窗台上,你仿佛已经拥有了全世界。

为什么我们不能卖含义,卖故事?

好吧,梦想照进现实,这野草野花店,真的是有的,忘了是哪国的某个设计师,他真的在销售这个东西,而产品根据所在地的“含义、故事”而完全不同。

最贵的比如――“汶川地震时野生的坚强的干草”“天安门前冒死采摘的一束”等。

不管怎么说,他销售的是一种无形价值,虽然它的成本接近零,但它的稀有程度,却让它产生了强大的价值资产。

如果你就开这样一家网店,我会这样帮你做产品企划:

品牌款:马尔代夫海边的藤套餐,配水生玻璃罐、种芽、护理液等……

基本款:世界野花野草集合,一个套餐集合世界最好生养野花野草……

限量款:天安门冒死采摘残一朵(孤品)。

引流款:野花野草采摘随身塑封袋(便于偷窃,方便收纳,真空防腐)。

复购款:包月野花野草,快死就寄,常换常新,包邮(只要成为会员)。

增值服务――你给我故事,我帮你采摘。送礼一站式手工解决方案。

时尚代采服务――亲爱的,我想要你送我美国丽人里的野玫瑰!没问题,全球50个国家,我们帮你采摘!

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第4篇

于我而言,全国“创课大赛”“山东聊城”,这些颇令人激动的词汇,像是远方的召唤,又或是理想的指引。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还能执着于语文教学,不就是一直相信教学的创造能带来教育的改变吗?而创课大赛,不就是一次展示创造之可能的良机吗。只是,真正开始准备这次赛课时,又难免纠结。时间很紧,是拿较为熟悉的现成课例呢,还是重新创出一课来?

当时的我,正教着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两篇演讲,但更多的教师是把它们当作议论文来教的;这个单元确也有写演讲稿的任务,但更多的是拘于陈旧的技巧和主题的作文。我们的写作真的太缺乏鲜活的知识和实用的追求,教材编排和日常学习就是明证。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好好写写演讲稿呢?我想起我的学生跟我说“体育老师说语文老师(我)不称职,因为没教会大家怎么写入团申请书”;我想起水鱼老师说“就选演讲稿吧,今年山西省的中考作文就考演讲稿,但很多学生不会写”;我还想起曾经某本书上看到叶圣陶先生的话“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功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了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

从写作目的和ο蟮慕嵌龋上一堂“走心”的课,作为如何写演讲稿的起始课,也作为我尝试写作变革的起点课。创课于我,当是一次教学的改变和尝试。

创造,为了学习的改变。

不是为了技巧,而是为了思维。这堂课,能否给予学生确切的演讲稿写作技巧呢?很难说,但我必须让学生从几种角度形成以听众为中心进行写作的确切认知,以此为以后的演讲稿深入写作打下基础。所以,我舍弃了《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经典示范,舍弃了以学生误例作为写作训练提升的基础,而以自己的示弱为契机,以奥巴马的演讲为正例,在自嘲中深入,在比照中强化,不断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强化目的和对象的意识。

不仅是走向写作,更是走向生活。或许是演讲的力量,或许是我意在尝试,这节课不是从一个环节走向另一个环节,而是从一个活动走向另一个活动:当“听众”听教师演讲的活动、当“选民”听奥巴马演讲的活动、当“选手”参与学校社团竞选的演讲活动。

写作课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写作吗?是,又好像不是。如果只是为了走向写作,那么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写”的训练;如果写作是为了走向生活,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活动;如果写作是走向实用的,就需要更多的情境;如果写作的最终是为了立人,那么,写作课就要打破写作的局限甚至是语文的局限,走向综合。犹如鲍勃・迪伦本只是为了音乐,但他的歌首首都是真正的诗,这种来自生活的力量不是书斋式的写作能够相比的。

创意,其实只需改变一点点。

翰林学校的赛课,终究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时间的不足,比如学生任务的设计,还并未将本课的重难点进行充分的解决。回到温州后,我又陆续进行这一课的尝试,总体设计保持不变,我在课前将学生按社团兴趣进行分组,让学生理解奥巴马的演讲时更多地安静下来,圈画批注;让学生上黑板写心得时,我主动的将粉笔拿到座位中递给愿意接受的学生……我发现这些后来的课,比起在大赛之中不仅来得更为从容深入,时间上也更为高效;我也渐次发现,师生本身,才是最佳的创意之源;而真正的创意,有时就在于改变一点点,并且不断地接着改变。

平凡之路朴树范文第5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供大家学习。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1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2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3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4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死亡之间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电影开始于一个西藏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长者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

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

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屠夫,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泪的告别只是开始。沿着318国道11个人开始三步一磕的虔诚之行。重复的动作在不重复的风景、过客、昼夜之间反复。第一件不寻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临,那个被圣山赐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经历短暂的喜悦后,母亲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一切重新归于脚下。此后,屠夫为一只路过的蚂蚁让路,孩子带病坚持磕头,老人每晚带领大家念经,路上遭遇车祸,他们选择原谅司机……因为撞坏了拖拉机,所以男人们拖着行李车行进几百里,再折回远处磕头。遇到泥泞和水潭,他们磕着长头过去,羊皮护具已经破败不堪,水打湿了他们的身体,晒干头发和衣服,他们又重新向着前方出发,直到一个清晨,队伍里的长者杨培老人长眠于山脚下。因为杨培老人的心愿,队伍成行,而他的离开并不预示着队伍的终结。他们为老人堆起了玛尼堆,请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玛尼堆为起点开始了长头的叩拜,几百公里外便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一路上,经历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缩影。生命的诞生象征希望,让人喜悦,成长的过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静,又有些许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绪的诞生,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出发的目的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前行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轨迹,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时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间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个路口,我们都要调整步调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边村庄长者的提醒:不能带红绳磕头、小孩磕头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沦的步伐,重新整装出发。

电影最后,朝圣的藏民们顺利抵达拉萨,他们的钱花光了,头发长长了,十万遍的长头快磕完了。他们在拉萨打了两个月的工,和发廊女孩约定从圣山回来后再相见,之后,重新朝着冈仁波齐出发……

《冈仁波齐》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电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还在继续……似乎结束但又没有告别。超乎人们以往对结局的认知,在最需要感情升华的结尾,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设定,因为对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时也来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过后,依然需要寻找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结尾继续着下个开头:听着朴树为《冈仁波齐》特别的《No Fear In MyHeart》,我的观影感想到此暂停了,凌乱的文字记录了小小的一点感想。感恩能在自己归零,准备开始自己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际,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始终坚信因果轮回,世事无常,身为沧海一粟的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迷茫时不轻易退缩,犯错后勇敢驻足,摔倒了继续前进……享受身边出现和消失的一切,因为这就是你我心路上独一无二的轮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继续前行的原动力。

冈仁波齐观后感心得范文5《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