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它评价框架的核心是对于“阅读素养”的界定。PIRLS2001将“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PIRLS阅读评价的框架中还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即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
二、当前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但现阶段在课堂提问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提问目标不清晰、课堂提问数量过多、随意性强、问题缺乏思维含量、缺乏问题解决的过程等。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现在课堂中的提问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低层次思维问题过多,高层思维问题少,且教师不能驾驭,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PIRLS阅读素养测试对有效课堂提问带来的启示
1.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提高提问实效
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为我们提出了学生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目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应借助此内容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使问题与能力间形成关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问题设计:
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小村庄开始和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进行直接推论:小村庄的树和人类的做法有什么关系?
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触动你,为什么?
这样的梳理作用有以下几个:
(1)清晰教学及提问目标。PIRLS阅读素养帮助教师清晰问题的指向,明确了每一个问题所指向的学生能力点是什么,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随意性、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问题的数量,阅读教学的问题基本控制在5个以内,较原来的平均一节课38个问题减少了7倍。问题量的减少为学生挤出更多地潜心阅读、精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理清问题层次。在问题的设计上,按学生理解的过程、思维的层次梳理,教师课前通过填写就能梳理出课堂提问的层次,避免了课上提问深浅无标准的问题。
(3)提升问题思维含量。PIRLS测试的框架明确了思维的内容和层次,这也使教师提升了研读教材的水平,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探究问题解决过程
笔者试图在重点、难点内容里将问题、学生的思维路径及教师预设的解决方法加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研究学生的思维路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是必然趋势。如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核心问题梳理解答要点及学生思维路径、难点、解决方法:
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要点:1.人们对树木的漠视。2.人们无止境的贪婪。3.人们对树木与环境关系的无知。
学生思维路径:1.准确提取小村f变化及人与树关系的信息。2.抓住人们做法的关键词体会人们对树木的漠视。3.把人的做法关联起来看人们的欲望无止境,变本加厉。4.联系生活及相关知识,关联树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体会人类的无知。
点拨点:在信息提取后将信息关联深入体会。
解决方法:思维导图法,勾连各种关系,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导入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开篇设计,非常重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教学设计有很多方式方法,现结合教学实例择要介绍如下:
1 巧借故事
“故事是孩子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作为孩子,无论多大年龄,多活泼好动,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而且他画得画特别逼真。有一天马良得到了一支神笔……”老师由娓娓动听的故事转到“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假如》。”学生对于老师精心设计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探索欲,必然开动脑筋,想象自己神笔在握会实现哪些梦想,最终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2 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分别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带来了的极大享受。这感官上的享受,能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教师应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积极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中去。
3 温故知新
在语文学习中,新旧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知识那么密切,那么明显,但是它也是普遍存在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因此在新授课导入时采用旧知导入法,将从前的知识进行复习也是教师值得采用的方法。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在教学《路旁的橡树》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大家回忆我们昨天学习的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说小村庄被毁的原因。”在学生交流后,她继续说:“今天我们学习《路旁的橡树》,看看筑路工人有没有吸取惨痛的教训,是砍掉了路旁的橡树,还是留下了路旁的橡树。”这样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入了新知识的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4 巧用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能够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世界中,一个好的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像被打开的魔盒,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景象。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是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如我在上《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在导入新课时组织大家玩了一个“画手”游戏:先请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自己的小手,再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小手有什么特点?你的小手能做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兴致勃勃,显然这个游戏点燃了孩子求知的火种,这火种让孩子在这一节课中都兴致盎然。
一、从更新理念入手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教学中,更新观念就相当于“粮草”,它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影响升学率,可有可无,因此思想品德课经常堂而皇之被其他课挤占。一位中考成绩位居全区第一的学生在给学弟学妹谈学习经验时曾说过,在她的学习生涯中,思想品德课给她的启迪是无法形容的。她常常徜徉书中,品读中外名家轶事、案例、故事等,享受其中的“美味佳肴”,品味着人生的智慧哲理。可以说思想品德课改变了她的学习态度,也改变了她的人生。所以也希望所有人都能重新审视这门课,让它指引我们。就像诗中写的“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否则,就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遗憾。
二、从导入新课入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其实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要有个良好的开端,即精彩的新课导入。所谓新课导入,就是通过别致的方式引出课题,把学生领进课堂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会兴致高涨、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也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有一个好的导入呢?我们可以用名人轶事、故事、幽默,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也可以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谜语、诗歌、对联、歌曲等形式引入新课;还可以用名人名言、人物事迹、漫画、小品、案例等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如果教师经常变换新课的导入方式,每次都会给学生新鲜感,使他们觉得每天课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课就会有一种期待。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节时,我采用歌曲导入,呈现600多名聋哑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用手语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图片,以此创设情境,引出主题: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在中华大地,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发展时期,它被无数次地唱响过,无数次地鼓励着人前进、前进、再前进。
三、从课堂构思入手
思想开放、有独特见解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的课堂整体构思比较巧妙,结合当下,不拘泥于课本,往往形式新颖、方法独特,有悬念、有,会不断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能唤起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的热情,使其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厌烦,师生就会“相看两不厌”。所以,我们要敢于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从教学语言入手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放眼当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艺术,应当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雨果在谈到艺术家的创造性时说:“没有风格的作家,尽管有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却达不到真正的胜利。”同样道理,思想品德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闯出一条独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独具魅力,产生充溢着美的气息,教师就必须努力追求有艺术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与教学有关的小插曲,如谜语、小故事、名人名言、新闻新事、热点话题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课堂气氛也就十分活跃了。
五、从教师的激情入手
多数学生都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喜欢有激情的授课教师,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才能吸引学生。因为只有激情才能以心激心、以情感情、以行带行,才能点燃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永具探究的魅力。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六、从教学细节入手
注重细节,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教师很关注自己。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新课程下,每一位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关注后进生。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七、从多媒体的应用入手
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当下最直观、最形象又最能节省时间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又可以扩大知识面、启迪智慧,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易被学生接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适度,不能泛滥无度,制作要简洁实用,恰到好处,不能华而不实。教师要切记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比如,在讲九年级“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以下案例案例:张村是个美丽的小村庄,有山有水,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外人不了解张村,村里人也不富裕。恰在这时,一个商人看中了张村,想在这里投资建造一个造纸厂。由于张村地处河的上游,因而建厂后势必会污染河流。为此,村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让学生分析案例:如果你是一名村民,你反对还是赞成建厂?请你为张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建厂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道路,张村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致富,如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农业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与他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算法,还能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3、 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活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质。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实验小学二年二班的学生,很巧的是:老师在长春岭镇中心小学也教二年二班。所以我有个想法,我们两个班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好吗?刚才我和你们班主任研究了一下,把所有同学分成4个组:(1)43人(2)39人(3)46人(4)41人,这么多人怎么去呢?
(从多种方式选择最实际的一种,即坐客车方便而且便宜。)
师:老师也同意坐客车去,而且把大客车都雇来了。(教师边贴客车模型边说明) 每辆车有85个座位,我雇来两辆车,怎样乘车比较合理?(学生说出两个组乘一辆车后教师马上追问)你想让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讨论后设计以下三种方案)
(一) 43+39 (二)43+46 (三)43+41
41+46 39+41 46+39
要想知道哪种方案最合理,就必须算出每种情况下的乘车总人数,如果总人数接近或等于85人,才能既舒服又省钱地到达目的地。
二 探索并优化算法
43+39怎样计算?
(1) 独立思考2分钟,你想出几种方法?
(2) 和小组成员交流并统计你们组共有几种方法?
(3) 依次选择最好的方法汇报。
(4) 自由评价、补充、改善任意一种算法。
(5) 按照思考过程把多种算法分类。
可能出现的结论:
1、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
4 3 +3 9=8 2 (其中有的学生先算个位;有的学生先算十位)
(40+30=70
3+9=12
70+12=82)
2、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方法。(既把一个数拆为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和另一个数分别相加。由于计算顺序不同,所以有以下4种算法。)
4 3+3 9=8 2 4 3 + 3 9=8 2 4 3+3 9=8 2 4 3+3 9=8 2
(43+30=73 (43+9=52 (39+40=79 (39+3=42
73+9=82) 52+30=82) 79+3=82) 42+40=82)
3、凑整十数的方法。
43 + 39=82 43+39=82 43+39=82 43+39=82
(43+7=50 (39+1=40 (43+40=83 (39+50=89
50+32=82) 40+42=82) 83-1=82) 89-7=82)
4、“十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的方法。
4 3 + 3 9 =?
(40+9=49
30+3=33
49+33=?)
最后选择三个典型的计算方法:
43 +39=8 2 43 +39=8 2 43 + 39=82
(40+30=70 (39+1=40 (43+30=73
3+9=12 40+42=82) 73+9=82)
70+12=82)
哪种方法好,得看你做什么样的题,下面根据每个算式的特点选择最好的方法计算41+46、 43+46、 41+39、 43+41、 46+39。
经过交流总结出计算不进位加法用第一种方法比较好,计算的算式中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数时用第三种方法;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其他情况。
(计算后判断老师的答案对吗?)
哪两个组合乘一辆车 总人数 可以吗
一、43+39 82 红灯
41+46 87
二、43+46 89 红灯
41+39 80
三、43+41 84 绿灯
46+39 75
(43+39这样的题学生经常算错,我算错的目的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乘车方案可不可行,之所以用红绿灯表示,是想让学生了解交通常识,也很生动有趣。)
三、应用与拓展
1、乘车问题解决了,快让我们排队上车。客车开起来了!
从出发到第一站17公里,第一站到第二站18公里,共( )公里;第二站到第三站29公里,现在行驶( )公里;第三站到终点36公里,一共行驶( )公里。
2、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远近闻名的动物园。小动物们正列队欢迎我们呢!快和他们问好吧!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最近的情况。
小猫说:“我身体长39厘米,比小狗短36厘米。小狗身体长( )厘米。”
斑马说:“我们经常与羚羊群居,在我的大家庭中,有羊17只,斑马的只数比羚羊多47只。羚羊( )只。”
狮子说:“我追赶猎物时先跑63公里,又跑37公里。一共跑( )公里。”
他们由于太高兴了,还没准备好,就开始说,结果说了不完整的话。你能补充完整并学着他们的模样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再介绍一次吗?
3、一转眼,回家的时间到了。我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更想挽留我们。还拿出自己珍贵的照片要送给大家。鱼的照片18张,熊猫的照片56张,犀鸟的照片66张,猴的照片29张。哪两种照片正好85张?这两种照片送到坐85人的车上;哪两种照片正好84张,就送到坐84人的车上。
4、老师发现18+66=84 、 43+41=84 还有哪两个两位数相加也等于84呢?(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不会重复,更不会漏掉。)
5、回家的铃声已经敲响,我们不得不说再见了。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观的同学,请把所有两位数相加等于85的算式写出来。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个盛产牛奶的小村庄,有两种鸟:一种是山雀,一种是珍珠鸟。它们经常偷喝农夫的牛奶。后来农夫发现了,就用锡箔纸把装牛奶的瓶口封好。从此珍珠鸟再也喝不到牛奶,但是山雀依然能够啄开锡箔纸继续喝牛奶。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者发现原来珍珠鸟都把同伴视为天敌,山雀则不然,山雀往往十几只鸟生活在一起,大约过半个月的时间,还要一部分鸟到其他群体中去。第一次发现锡箔纸能啄开也许是一次偶然,但这个消息马上传给组内山雀,又过了些日子又通过成员交换传给其他组的山雀。在消息传播中,他们在交流,互相启发,它们不仅仅又分享了牛奶的香甜,而且啄锡箔纸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让我们不难想到,学生不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吗?因此在探索43+39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