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控制中心

疾病控制中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疾病控制中心

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疾控中心;检验;管理;临床

1、基层疾控中心临床检验管理现状

因过去临床医学检验在疾控中心承担的检验工作中所占份额较小,故而检验人员相对较少。近几年由于卫生事业改革的开展,疾控中心的工作重心转向防病工作,临床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慢慢开始进入疾控系统工作,检验、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已经在疾控系统进行了很多年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工作,仅包含了中心的微生物、理化检验,按照计划定期参加能力验证考核工作。传染病病原学检验、性病、艾滋病、结核病检验每年参加卫生部的盲样考核,麻疹、风疹病毒免疫学检验每年参加省级的考试、考核工作,其余的临床医学检验现均未纳入认证考核工作。

国内多数大、中型医院检验科均已按ISO15189:2003进行了医学实验室认可,而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基本上未以ISO15189:2003标准为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由于基层疾控中心的临床医学检验不像医院那样,检验项目全而广,仅进行与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工作相关的医学检验。成本核算、检验项目的局限性等使得大多数疾控中心未如医院般大量购置现代化的全自动血液分析、生化分析、血气分析、免疫分析等大型仪器设备,仅有卫生部配发专用仪器、半自动老式仪器,或借助试剂盒进行手工检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质量管理未全面规范开展,参加卫生部、上级主管部门考核项目时能按考核要求进行质控,而未参加考核的检验项目基本上仅按成品试剂盒要求进行盒内阴、阳性对照试验,无外部质控对照,无相应的质量控制规范文件、方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未在疾控中心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得到全面贯彻,从事临检的检验人员疏于培训,生物安全意识淡漠。

2、基层疾控中心临床检验管理模式探索

现今的医疗环境要求实验室的工作应具有有效性、准确性、时效性、经济型和安全性,而实验室的检验项目、检验技术、分析仪器、实验人员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建立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实验室管理文件,定期审核和修订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依据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国际标准,对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积极准备参加ISO15189实验室认可。结合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实际,尽可能的将ISO15189实验室认可纳入现在疾控系统广泛开展的国家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之中,以节约有限的人力、物力,减少浪费。

2.2积极参加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同时完善实验室室内质控

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对实验室从分析前、分析中到分析后的全面质量控制。在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定性试验,工作方式以手工为主,结果的判定有时依靠检验人员肉眼主观判断(颜色变化),容易出现错误的结果。如何避免、评估实验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结果表现和具体设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检测结果不可接受时采取行动,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重复性,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目标。卫生部国家临检中心及省级临检中心每年均举办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的室间质评活动,各大、中、小型医院、血液中心的实验室要求必须参加活动,而对疾控系统的临检实验室一直未做硬性要求,仅为自愿参加。

2.3在人体健康的评估中,临床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部门。如高血脂、高血糖、HBsAg携带者等往往可早期发现。

2.4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时的诊断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实验室的检验。2003年SARS暴发流行时的诊治工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基层疾控中心的临检实验室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现在依然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危险因素,因而临检实验室工作在疾控系统应得到充分关注。

3、完善实验室工作资源,实现工作目标。

没有资源作为保证,任何形式的组织目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如实验室的检验周转时间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没有自动化的仪器、设备,就不可能满足医师尽快返回报告的要求;如果没有既了解实验技术,又熟知临床、预防医学的检验技师,就不可能达到对预防、治疗提供咨询服务的检验工作目标。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就无法开展相关的检测项目;没有人、财、物等资源保证,实验室就失去了实现其工作目标的基础。

4、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上日程。

我们不会忘记2004年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的深刻历史教训。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标本接种、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试验操作时都会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中,而且无法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种类,所以更应牢固树立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逐渐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实验室安全氛围。

综上所述, 临床医学检验与疾控中心其他类别的检验工作不同。理化、微生物检验所面对的检验样品为食品、水质、化妆品等产品,所进行的检验为依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产品检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所面对的是矿山、工厂、企业的厂房、机械等,所进行的检验为依靠仪器采集、监测操作现场的职业危害因素。而临床医学检验所面对的检验对象均为人-从业人员、病人及健康人群,所进行的检验为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化、免疫、细菌、病原等检验,故而,疾控中心对所进行的临床医学检验更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吴礼康;浅论疾控中心的窗口服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06期

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第2篇

摘要:人力资源配置是直接关系疾病控制中心发展能力与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实际出发,对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力配置调整 影响因素

与物力资源相对的就是人力资源,它具有能动性、情感性以及社会性等优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国公共卫生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对疾病预防中心进行管理时一直都存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1.现有的经费状况。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16个职能科室,分别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在运转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缺乏经费支持的问题,使一些正常的业务受到影响外,还会使从事疾病防制工作的人员在加班、下乡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补贴,而使其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待疾病防制问题缺乏应有的活力。

2.现有的结构状况。如今疾病预防工作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例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因此,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也必须具备有多种学科知识。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使得一些新发的或者再发的传染病频频暴发,不再是具备简单的医学知识就能胜任现如今的疾病预防工作。而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从2006年改制以来,因编制约束,到目前为止已经9年未进一人,而要通过自然减员达到编制人数还需10余年,人员断层已经体现。

3.现有的人员状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基本状况,主要包含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后勤人员、现有人员的学历结构等。疾病控制人员在引进上与录用上皆存在一定问题,对在职人员进行考核的制度并不健全。而且从总体上讲,庄河市疾病预防中心的人员只有25.29%人接受过全日制中等以上教育,甚至还有8.5%人员无职称,也在从事疾病预防工作,这样缺乏高层次、高水准人才势必会影响到疾病预防工作的整体效果。

4.现有的激励机制。目前,虽然事业单位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缺乏活力,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目前事业单位执行职务工资由固定和津贴两部分组成。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部分单位都把津贴按照固定比例发放。起不到津贴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解决思路

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的标准一直处在探索的阶段。

1.政府应当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视能力。要加大资金投入,为疾病防制中心提供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设备,保证硬件设施齐全。同时,对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应当给予重视,及时发放工作补助,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人员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2.适当调整技术队伍的专业性。工作者需要适当的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的公共服务的要求。改变以往的用人理念,在录用一些具有预防医学以及卫生检验的专业人员之外,还必须要吸纳一些具有临床医学、化学分析、信息网络、法律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在工作时要以工作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从而让疾病防制人员的专业结构更为合理,能够真正适应我国疾病防控事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3.加强预防中心的微观管理。对公共卫生教育进行改革,并加快改革的速度,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在现有的防控中心应当建立起一系列用人、育人的管理机制,例如:制定人员准入、淘汰规则、引入人才政策等。同时对现有的在职人员也要定期进行考核与培训,要有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如果发现有不合规格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淘汰,以此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速度。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人员,其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职责都有差异,所以不能用统一的评估指标来尺度所有的人,要实行分类评估,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工作人员应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人员的岗位、职称等衡定薪酬标准,按要求津贴部分要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从而有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疾控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抓住卫生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的机会,制定出合理的人员配置计划,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善队伍人员的数量,使卫生事业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下去,从而更好的满足公共卫生以及人们健康要求。

参考文献

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水平也不断进步,人们预防疾病的认识大大增强。传统的粗放式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社会健康安全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加上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的不断发展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随之调整。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已成为疾控中心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加强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意义及其财务活动特点

疾控中心各项职能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财务上的支持,资金的合理有效流动有利于疾控中心职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良好的财务管理能保证资金的有序分配,协调和支持各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帮助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确保资金运转安全。由于疾控中心具有事业单位和公益性两方面的特征,其财务管理活动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其职责功能及财务管理活动较为简单;另一方面,由于疾控中心的非营利性,其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财政拨款常常受到预算的约束,控制成本的需求高。

二、当前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疾控中心属于事业单位,因此其财务管理活动相对简单,而卫生防疫工作由国家拨款,这就导致疾控中心对其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十分狭窄和片面,层次较低,认为财务管理只需做好现金管理即可,而不能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对疾控中心综合管理的重要意义,比如成本核算、财务分析和内部控制等。加上核算基础采用的是预算会计制度,疾控中心没有太大的经费压力和经济责任,因此缺乏积极管理的动力,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2.财务管理重心不明确,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由于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疾控中心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无法有效确定财务管理重点,往往重资金而轻其他资产的管理。例如,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应收账款管理、重要的流动资产管理(如疫苗等生物性资产)等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财务状况的分析较为落后,不够全面,不能满足高效决策的需求。另外,疾控中心成本核算方面不甚细致,普遍存在考虑不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疾控中心在疾病控制预防方面的投入,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3.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疾控中心的资金由财政拨入,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具体使用决策,仅通过预算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将工作重点放在争取财政资金而忽视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4.信息化程度及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相比较于企业而言,疾控中心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展较为滞后,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队伍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等,还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深入有效的贯彻执行相关会计制度。另外,相关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监督,财务管理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促进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一方面,加强全员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财务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强化疾控中心全员财务管理意识,使其工作充分考虑到运营成本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统筹安排资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明确财务重心,调整财务管理方向,建立健全完备的成本核算体系。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并且控制好现金风险。一方面疾控中心需要控制成本耗费,合理利用资金,真正将资金用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做好成本控制的同时需要做好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的管理,优化疾控中心的现金流管理,避免出现现金流不畅而影响疾控中心正常工作。同时,还应当建立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加强具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增强对重要资产信息的掌控。在疾控中心的实际运营中,应当对发生成本耗费的每个方面考虑周全,加强成本核算和分析,建立健全完备的成本核算体系。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应充分重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完善。从良好的控制环境入手,设计适当的控制政策,加强监督和信息沟通,建立起人、财、物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上,首先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控制职能,做好资产相应的财务记录,确定控制目标,鉴别控制点,制定控制措施,保证国有资金的高效利用。其次,要建立财产定期盘点制度和检查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财产清查,核对账存和实存,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4.建立符合疾控中心运营需求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促进疾控中心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差错,提高工作科学性,加强传染病疫情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另外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我国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财务管理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但随着疾控中心科学化、现代化运营的不断发展,其财务管理也将更为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2(03).

[2]邱锦异.新形势下做好疾控中心财务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32).

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第4篇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重视检验分析前的实验室内准备工作;如检验试剂的采购和配制,仪器的自检校准和维护,检验设施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1.2 强调分析前健康体检产业人员或患者的准备;被检人员的采样前准备是关键所在。临床医生或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掌握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使用制度,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对检验的结果至关重要[1]。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的检测结果才能是真实和客观。被检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饮食、病理状态、药物使用等,对一些检验结果有影响。检查前,人员的心理状态如激动恐惧,白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增高;而运动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一时升高;还引起血中钾、钠、钙、白蛋白、血糖的变化。饮食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胆固醇(TG)增高50%、葡萄糖(Glu)增高15%。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血尿素氮(BUN)、尿酸(UA)的增高[2]。工作人员应向被检人员积极解释检验前的准备事项。对于血标本早晨空腹采血,尿常规宜采用晨尿,并且避免运动和饮食带来的影响。

1.3 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标本,检验人员应按标准操作规程采样。血标本早晨空腹采血,并注意检验项目与不同类型抗凝剂的使用,或使用非抗凝管。防止溶血和污染。尿标本采用晨尿并及时检验,注意尿中一些成分分析需要加防腐剂 。痰标本应及时涂片、染色、及结果报告。大便标本采取黏液、血液部分。需要做细菌培养按要求和规定接种,分离、纯化、检定等。对于一些微量元素分析,由于其容易污染皮肤,黏附性强的特点,采样时,一定用实验中相关的稀酸溶液清洁采样部位,再用去离子水清洁后,消毒采样,防止样品污染。

1.4 使用唯一性标志的标本,标本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应有唯一性标志,如条形码,在标本标签、报告单、登记本等应采用同一唯一性标志。一份检验申请有多个标本或需要执行多次时。每个标本应有唯一性标志。

1.5 标本的正确运输和验收检验,标本应专人输送,确保输送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时限性。按要求进行验收检验。

2.分析中质量控制

2.1 人员和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3]

2.1.1 为了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客观,能真实反映被检人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必须加强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加强人员的基础知识教育,保证人员基本业务能力。临床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医学、临床检验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学、临床免疫学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其他学科,如化学分析,公共卫生等。以提高专业技术和能力。

2.1.2 注重业务学习与培训,由于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检验方法和理论的出现。特别是新的高智能仪器的广泛使用,要求检验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的检验理论和方法。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或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或到上级实验室进修学习,使检验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新的检验方法和理论。熟练使用高智能检验仪器。

2.1.3 严格临床检验人员准入制度,对临床检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明确岗位职责。只有保证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检验结果分析能力,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

2.1.4 职业暴露性感染防护,对临床检验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性感染防护培训,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按规定利用防护屏障和设备减少职业暴露性感染,保护工作人员和被检人员的安全。除此之外培养检验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

2.2 正确使用作业指导书,在工作中,每个检验项目有对应的作业指导书。编写作业指导书需要按规定的程序、格式与具体的内容。所以规范,标准、受控、高水平作业指导书尤其重要。应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操作,确保检验过程的真实。

2.3 检验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高智能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这些仪器具有以下特点:一、智能化,自动化、功能多、结构复杂、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专业面广。二、技术先进,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是医学检验技术科学发展的产物。三、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要求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特点是责任到人。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一、应明确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制定仪器设备的采购,评估、使用、维护保养 、校准和持续监控的管理制度。二、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管理,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校准和持续监控等应有记录。三、做好仪器的校准和验证工作。

2.4 质量控制计划和方案执行与监督[4]。

2.4.1 在具体的工作中,室内的质量控制特别重要。工作中按年度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确定具体的质量控制品、质量控制频率和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与记录。记录当前的质量控制品的检测结果,分析质量控制状况。记录失控原因及纠正措施,在限制失控的状态下报告结果。绘制控制图,如Levy-Jennings图, Z分数图,累计和图。 对于质量控制品的使用和管理,应在质量手册作具体规定。

2.4.2 实验室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是由上级卫生部门或其他部门实施,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发放盲样,对实验室间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考核,验证实验室的技术和能力。通过分析结果,识别实验室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证实实验室对标准方法,程序,过程的质量控制。

2.5 方法学的验证 新的标准和方法的验证实验 工作中,不断有新的标准和方法出现,在工作中应采用一定的质控样品对新的标准进行预实验,来达到熟练使用新的标准和方法。

2.6 检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检验项目需要不同试剂来实施完成,显然试剂的质量尤为重要,应根据检验方法学的验证结果来考虑选择试剂。经过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证实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现性好、灵敏、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稳定的试剂。试剂的生产厂家证件齐全,信誉度高。对每一试剂要有生产批文及检验报告单。另外一些检验仪器需要配套的专业试剂。应严格遵守其规定。

2.7 实验室的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

大量高危险的生物样品进入实验室。建立生物安全制度,配置有关的生物安全设备或设施,达到实验室的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防止病原体和人员的交叉污染,确保标本,人员,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 及时发报告单 检验技师按规定的时间将结果打印出来,经检验技师、核对人和质量授权人签名后,发报告单。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3.2 规范报告单 报告单内容规范和完整,对被检人的信息完整,检验项目的确认,检验环境设备及结果是否在控等都应在报告单上体现。重点检查检验的结果与年龄、性别、标本类型等有较大的关联项目。

3.3危险病情的紧急报告制度 工作中,由于大范围的人员的健康体检,易发现一些隐匿性,重症危险性的病人,实验室检验人员应按规定的程序紧急报告,并记录报告的时间,报告者和报告单的接受者,为病人的治疗争取时间。

3.4 检测相关记录的建档与保存 按质量手册的要求,将检测相关记录的建档与保存,如检验结果、检验环境控制记录、仪器使用记录、质控品使用记录,质量控制图等。

3.5 检测后的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 根据样品与检验项目的不同,将检验完的样品按不同的条件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复查。特别是高危险性生物标本应严格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保存。需要到上级检验机构进行符核的标本及时送检。而对于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分类处理实验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和人员伤害,杜绝医院性感染和职业暴露性感染事故的发生。

总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力度,提高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将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做好,检验的结果才能保证真实和客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S].

[2]王庸晋 现代临床检验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17.

疾病控制中心范文第5篇

1.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协调编办、财政等部门制定和落实疾控机构编制,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深化岗位绩效考核。

2.按照事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2015年重点引进检验、预防医学相关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人员和基层疾控人员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4.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心的财政集中支付管理等工作,力争畅通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使用渠道并规范资金管理。

5.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经费分配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1.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程序,提高统一指挥和协同配合能力。

2.完善卫生应急物资补充、储备、更新、调用等机制。

3.健全应急值守工作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工作,科学、高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做好一类疫苗的计划、分发、管理和接种工作,确保儿童建卡建证率达95%,分苗分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95%。加强免疫规划疫苗和冷链设备的管理,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2.完成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全市预防接种信息、疫苗流转追溯及冷库温湿度全自动监控和数据共享。

3.落实消除麻疹工作。继续做好AFP病例监测工作,保持无脊灰状态。

4.继续做好免疫接种科学告知工作,加强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和接种人员培训,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展县级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的评估。

5.健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工作机制,规范AEFI处置程序,明晰诊断鉴定流程,特别要加强AEFI病例的资料收集,提高调查诊断和鉴定的质量。

1.切实抓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感、霍乱、手足口病、狂犬病、钩体、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规范疫情报告、处置,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传染病监测,统一传染病预警信号标准,切实加强传染病预警预测工作,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漏报调查,规范医疗机构疫情信息报告;做好死因监测工作。

2.规范门诊和预警。进一步规范腹泻病门诊、发热(手足口病)门疹和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工作,完善学校、托幼机构晨(午)检技术规范,加强对疫情、病例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利用,提高传染病病例和疫情早期发现识别能力,针对重点疾病出现的死亡病例和疫情异常开展应急监测和风险评估。

3.进一步推广乡镇霍乱早期快速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及时报告,有效处置霍乱疫情,坚决防止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4.切实加强乡村两级手足口病防控的网底作用。在流行期提前介入,落实乡村医生入户宣传和巡访制度;完善手足口病预测预警机制和实验室检测网络,规范报告及处理程序;强化防治结合,加强发热门诊管理,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强化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转诊留治流程,加强县级以上医院诊治能力,切实做到“五早”,努力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1.推行结核病防治医防结合三位一体化模式。建立“防治管”联合督导模式,切实做好涂阳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肺结核患者发现率7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85%以上,加大对难治性(耐多药)结核病发现和救治力度;加大对流动人口、HIV/TB双重感染和监管场所羁押人员中的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管理。

2.切实加大艾滋病检测干预和治疗力度。加强初筛实验室的管理,继续实施扩大检测工作策略,加大病人发现力度;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提高病人治愈率;规范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工作,加大干预措施效果的督导评估;努力遏制艾滋病发病上升的势头。

3.继续做好消除疟疾各项工作。加强医疗机构人员培训,认真做好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人;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往返疫区的劳务输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管理,严防二代病例的发生。

4.做好麻风病发现、治疗、救助工作,减少畸残。

1.全面推进全民健康

生活方式行动,完善市级健康教育网络和县、乡、村三级基层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加强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工作能力。2.积极推进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加强控烟工作队伍建设,并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制定慢性病防控技术规范,建立慢性病防治专家库,探索慢性病防治模式和患者社区管理方式,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指导,以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试点网格化医疗保健行动。

3.大力推进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在全市建立慢性病登记报告体系,逐步实现慢性病网络系统直报。

4.积极推进肿瘤登记工作,完善相关数据信息报告工作。

5.加强对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工作的管理、督导、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