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小窍门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人都有一套窍门,而我也有一套。
以前我扫教室地总是慢,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每扫一排都扫完外面扫里面扫出来时外面又扫了多麻烦啊!于是,我先扫里面外面一块儿带出来了。而且我又发现拿凳子时要先把扫把放在一边,双手完成抓取放到一边才行。而我改成一手抓住一只脚卡住凳子,往后一提,就可以了多省时省力啊!
……
这是窍门也是引子,生活中就需要窍门。
小虎岭小学一年级:赵小斌
一、依据教材,形式多样开展训练
新改编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既有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又有新颖多样的作文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开辟新的作文训练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生活,如:创设童话作文、诗歌作文、应用作文、美术作文、录音作文、电视作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写调查报告来丰富学生的作文训练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生的各种语言都得到了灵活训练,能很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二、多读好书,积累好写作的素材
作文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多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报上下工夫。尤其是作文前更应强调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搜集信息,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作文时就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平时教师可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宣扬反映当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报刊运用到作文中。这样,不但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报刊学生读后就想一试身手,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联系生活,使学生乐于写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创造自身语言。如,在家中学做一些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特别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就能很容易地唤起创作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并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一位着名的历史学家所说的话让我情同深受:如果有人要我当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数也数不清的仆人,条件是我不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愿意当一位不爱看书的国王。可见,书像一块磁铁吸引多少有识之士啊!
作为朝夕相伴朋友——书,我视其为知音,与她进行的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融。俗话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一本书,不能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就算了,而是要边看边体会书中的意蕴,咀嚼其中的精华,像品茶那样细细品味这本书,这样所得到的收获定然是非同一般的。同时,你看的书越多,咀嚼得越久,思考得越深,那你就可从“知己”那里获取一种思想,一个构思及更多的文采。那么以后你的写作也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手下的文章也显示出一定的文采,也会更有一种新意。此外,如果书这位朋友的好言好语一时无法全记心间,你还可以在读书时做一些笔记,例如“精华摘录”,这样就给自己建了一个知识“蓄水池”。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后悔。切忌与这位知音被动式地交往,万万不能“死读书”,不然看多少本书也是徒劳的。
因为我遵循以上真诚交往的原则,“朋友”自然也为我的人生铺平一条金色的大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在书中,我学到各种各样在平时学习中很难学到的东西。小学的时候,我很怕写作文,因为总是写不好,自从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口语交际也有了进步。平时上课时,老师经常会提出一些课外的问题,我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平时生活中,我还经常利用到书中学到的小窍门,使我们一家的生活更加方便……书对我的帮助真是举不胜举。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能力;写作兴趣;观察与思考
写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描写景物,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多数同学常犯的毛病,就是观察流于空泛。一描写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等等,但是,春光如何明媚,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鸟语究竟是什么声响,花香又是哪般味道,他们却往往说不出来,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笼统和模糊的,既不形象生动又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读者就更不会从习作中感觉到阅读的快乐了。那么,怎么才能观察细致,下笔有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窍门。
一、抓住景物特征
描写景物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怎样才能更好的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加强学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平时就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对那些有自己特点的事物也就格外留心了。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纵然是同类事物,也有互相区别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水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比如山,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秀美挺拔。如课文《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写漓江水时,就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桂林的山时,则抓住了它的“奇”、“秀”、“险”的特点,给读者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如临其境。可以说,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观察就成功了一半。写景自然也就成功了。
二、明确观察点和观察顺序
坡有诗云:“横看侧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观察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角度进行观察。选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仔细看清景物的位置、内容、构成、轮廓以及景物各部之间的关联,按照顺序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描写的景物才有层次感,就像中国的国画一样具有远近虚实浓淡关系,让人产生美感。只有这样,景物描写才有一个清晰的线索,读者仿佛也能随你的目光一点点地去看。总之,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俗话说的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息,更不能乱写一通,使读者如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三、分辨景物的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姿多彩,不同的季节,景物的色彩各有特点,即使同一种颜色,也会有深、浅、明、暗的区别。比如《火烧云》一课,作者用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描绘火烧云色彩。这就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全过程后,将火烧云丰富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捕捉定格在脑海中,才写出那么变幻多端、瑰丽无比的云彩来。因此,我们对观察的景物的色彩要善于分辨,我们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对捕捉到的美丽的色彩要随时按下“快门”,把丰富多彩的景物存储在大脑硬盘里,在写作时,遇到写景的环节,就水到渠成写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具有个性的景物出来。
四、对比观察景物的动静态变化
作为景物本身,“静”和“动”是共存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相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想把静止的景物写活,就要把它“静”与“动”两种状态都表现出来。景物有的是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有的是在生长、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比如树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着树干;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前后比较,就容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
五、描摹景物的声音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 课堂 课后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2-01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会说,话说得好越来越成为生活、工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传统积弊很深的汉语文学界是很难被理解、重视得足够的,或者虽然理解了,重视了,然而在教学中是很难做得足够的。”诚如他所言,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基本难以找到踪迹。这对于处在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的初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看看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存在着有口难开,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唆拖沓……问题,这样的他们是很难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如此严峻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新一代初中生的引导者,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于“应试”的狭小范围内,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我们最迫切的是要提升对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一、口头表达在课堂的系统科学性训练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主阵地,所以要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个最佳教学阵地。
首先,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刚开始,让学生当众开口说话,即使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一登台也会脸色涨红,心慌胆怯,声音颤抖,手足无措,这需要逐步的培养和锻炼。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创造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这课前的三分钟就是我们为孩子争取的锻炼的时间,演讲的内容从开始简单定向逐步向丰富自由发展,形式也可以在学生熟悉后往多样性发展。
其次,合理安排课文的朗读训练。语文这门功课特殊性,对朗读有一定的要求,这正好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课文,适当安排朗读时间,讲授朗读的小常识、小窍门,并强化训练朗读的语音、语调、停顿、感情等等,在朗读中体悟文本,在朗读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的水平。
最后,巧妙利用课文的解读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堂的主动给学生,由我们所谓的“问题式教学”逐步转变到“提问式教学”,前者以老师问为主,后者以学生提问为主,由重复性提问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提问,逐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围绕关键内容展开讨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讨论后的总结更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口头表达在课后的加强巩固性训练
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虽然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却不可能霸占语文课堂。在课上的口头表达的训练我们也只能见缝插针,显然这样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课后有所强化和巩固。
首先,角色表演。我们的课文中很多篇精彩的小说,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我们可以把那些精彩的判断节选出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慢慢放开自己,不断去揣摩表达时的语气、语调、神态,无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兴趣。如果再加上一点竞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口头作文。另外,我们都把听、说、读作为写的踏脚石,这里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会有结合课文的片段写作的训练,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写”作文改成“说”作文。在课后我们把作文的要求布置好,学生可以写关键词但不允许通篇写好,第二天的三分钟演讲就可以作为“说”作文的表演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无疑可以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组织、逻辑、现场表达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最后,课外活动。只是结合课文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多设计些练话的活动,并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争取学生在大量的练习实践后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目前我们就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比赛等等,但要坚持的一点就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是比赛真正的组织者,参赛者,活动者,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同时为了增加积极性,也作为他们进步的评分者和见证人。
三、口头表达在生活的拓展延伸性训练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如果我们口头表达的培养只局限在学校,那无疑会逐步失去它的活力,更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以我们对口头表达的培养必须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首先,找到训练的内容和时机。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标准中写到:“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的确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能适应这个高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相对于课本无疑更丰富、更精彩、更新颖,不时有新词汇、新句式出现,这些生活化的语言是我们平时沟通和交往的主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地积累这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表述。除了积累,我们更要表达出来,因此要学生抓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机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与朋友的谈心,与家人的讨论,与亲戚的沟通,与陌生人的交流等等,这都是学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场地,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中到处都有你训练的机会。
其次,坚持监督评分。只有训练而没有监督无疑会使学生的训练变成空话,所以也要有相应的评分机制。第一,实行家长打分,每星期对他的两次口头表达进行打分。第二,实行学生互评,每周末对他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第三,实行教师抽评,每周选择几位学生,让他对这周中的一次交流进行复述,随后进行打分。这样,在评分的督促下,使生活中的口头表达训练有一定的保障。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可以误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当今社会,这种作用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国际争论,小到邻里纠纷,没有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会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所以口头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为现状的改善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