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学新鲜事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多元性。思维没有定势,思维也不是唯一,发散性思维尤其多元性,为此,我要求同学们展开各自的想象和联想,并常以课文导入,如《天上的街市》及运用了想象,又运用了联想,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再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想到了陈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反千古神话传说,眼前呈现出一个具有美丽的神话般的想象世界。而我即借题发挥,再启发想象,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延伸拓展了课文的内容。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有怀疑才会批判,有怀疑才有创新。质疑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精神。有时,青少年的想象、见解会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甚至别出心裁,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思维的批判性就是表现在不唯书、不唯上。能同传统习惯保持距离或异议,能对传统已有的甚至被认为是权威的结论提出怀疑。我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同学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句话表示异议,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部分家中养着兔子,对兔子的习性有所了解,这些同学就提出了雄兔、雌兔没有“扑朔”和“迷离”这个区别,打破了参考书上原有的传统解释,对此,我们对此加以充分肯定,言之有理,应予采用。
四、推陈出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中指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笔者认为,文笔固然重要,但更可取的还是素材要新颖。记得有一片作文题为《记一件新鲜事》,结果很多同学在叙事表达上都较好,都写得比较生动,就是没有突出“新鲜”两字,缺乏创新精神,但也不乏有少数同学学出了“我奶奶穿上了红裙子”“爷爷迷上了迪斯科”等闪亮鲜嫩的新鲜事,素材新、含义深,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后我多次用这事例教育学生,作文首要的是展开思维,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新颖独特的好文章。
我真的不舍阻止他们的畅聊,更不想破坏这难得的自由诉说的氛围,真想投身他们当中,聆听这“自鸣天籁”之音。可是,发书、打扫卫生、召开班会等工作亟待完成。所以,我委婉地中断了他们,“同学们分别了一个寒假,各自发生的事不胜枚举,想说的话也太多太多,现在,大家先谈到这儿,过几天咱们专门利用一节课聊一聊寒假生活,好不好?”虽然学生们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地停止了交谈,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常规工作”了。
一周后的一节作文课,我信步走到教室,开始了“畅谈寒假生活”的习作教学,我以为有那天的谈话铺垫,学生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课堂定会异常精彩。于是,我先进行了一番激情澎湃的谈话导入,力求勾起大家对寒假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分组交流素材。最后,指名汇报最难忘的事。事与愿违,这一教学过程让我大跌眼镜,学生们似乎觉得这一话题索然无趣,只有寥寥几位同学在交流,很多学生都没有了开学那天的兴奋,变成了沉默的听众。尽管我不断地鼓励、诱导,还是与欲说不止之预想相差甚远。
学生为什么语塞了?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特别是孩子,本来就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别人对话、交流,是其基本需求。寒假开学,学生们分别二十余日再度重逢,肯定会有很多话要向伙伴倾诉,于是,就出现了情不自禁的诉说场面,在这一场景中的表达是一种“高峰体验”状态下的表达,他们倾诉出来的语言肯定最纯真、最美妙。这样自主言说要比教师“指导”下“挤”出来的语言珍贵得多。可是,我没有把握住这一率性表达的机会,阻隔了学生言说的话语,导致了一周后作文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失语”。
带着这样的遗憾与思考,我努力寻觅更好的引领学生言说的方法,苦苦地等待下一个寒假的开始。为了能使学生有更丰富的话题资源,在第二年放寒假前,我留给学生这样的实践作业:用DV、手机或照相机拍摄寒假生活里的精彩镜头,于开学前发至教师电子信箱,以便准备开学摄影展。
又一年寒假开学了(2013年),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将教室打扫干净,用学生拍摄的图片装扮着黑板,把桌子摆成便于对话的圆形,教室四周挂满了彩色气球,多媒体荧幕上滚动放映学生的寒假生活图片。在这样浓郁的谈话环境支持下,学生们的“谈味”似乎比上一次更浓了,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坐在一起畅聊快乐与幸福,诉说烦恼与苦衷。我看大家谈兴十足,便走到孩子们中间,饶有兴致地说:“孩子们,大屏幕上播放的是同学们寒假生活的一个个缩影,我猜你们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还有很多生活感受要与大家交流,咱们这节课就来畅谈寒假生活。”学生们也许被我的激情感染了,也许被浓烈的气氛触动了,个个神采飞扬,教室里小手如林,大家争先恐后地叙说着自己的酸甜故事。学生们有的谈论春节赏诵春联的快乐,有的介绍外出旅游的经历,有的诉说亲人团聚的幸福,甚至还有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寒假的收获……
关健词:小学 习作 命题方向 语言环境
一.习作的内涵
习作,就是根据范文进行写作练习的方式。一般按照范文,联系其描述方法,修辞手法等。习作与写作的概念不能等同,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是为正式写作前期奠定基础的重要工作,实质上就是预备写作的过程。比如,就即将毕业离开学校,对母校有何感想与建议这一论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使学生回顾美好的校园生活经历,激发学生自身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再进行问卷调查式的询问学生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这样也能够为其正式写作铺垫情感基础。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
1.习作命题缺乏灵活性
对习作的不理解,是造成教学质量薄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习作是为正式写作前期奠定基础的重要工作,但不是正式写作之前迅速短暂的十几分钟的练习工作。而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习作命题较为单一。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素材首先。山区学校,学生购买作文素材、阅读资料较为困难,教师自身也只能依靠传统的教材课本来选取适当资料予以习作训练,这就使习作命题范围受限制。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习作的命题方向一般向正式写作靠拢。从体裁而言多选用记叙文格式,将一件事、一个人描述清楚,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而较少选用书信、便条、请假、通知、图画作文等开放形式,而单一选择命题式或者半命题式的习作训练方法,主体自由度较小,且谈论的是诸如国家、社会、生态等较为抽象化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少。小学作文能力水平要求学生能够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或者运用连贯语言紧抓事物、人物特点,表现个人简单情感态度。一般而言,文体格式主要为记叙文、观察文、儿童诗甚至童话等,体裁多样,学生可发挥性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加强命题方向的多元化,活跃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能够多层次的叙述生活见闻与所思所想。
2.批改标准主观化
当前习作教学中,其批改标准的教师主观化较为突出,评价拘泥于形式,学生没有从指导中获得效果。一方面,教师对习作批改往往从几点着手,诸如是否字迹功能、层次清晰、有无错别字、修辞手法运用等,而疏于对学生事件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之前写作技巧能力的提升、立意是否新颖、思维想象拓展问题等进行客观评价与讲评。因而学生对习作批改更关注的是成绩的优劣。另一方面,习作批改没有得到后续的反思与再创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集中于大方向的批改,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参与度为零,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将习作训练作为课堂任务型工作,因此学生也没有反思再创作的自主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宣读优秀写作,而优秀文章的精化批改,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再创作意识,但是这通常也会使得中等生与学困生得不到鼓励表扬,教师也较少安排面批,因此也使得习作评价效果形同虚设。
3.语言环境较差
山区教育不同于当前城市教育,普通话普及率较差,部分语文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想象。部分较贫困的山区教育中,多媒体使用率也较小,学生日常接触的知识较为片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化形势与新鲜事物等的了解甚少,整体习作训练学习的语言环境较差。为减少与避免此类问题,学校需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与课堂互动中都需要普及普通话运用。此外也要鼓励学生有效应用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设备练习语言与观察表达,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三.小结
小学阶段是各学科知识的奠基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受益终生。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诸如习作命题缺乏灵活性、批改标准主观化、语言环境较差、写作兴趣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教师应该就此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习作技巧,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积累素材,由被动习作转化为主动写作,爱上写作,并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1]张云.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高段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马冬雪.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作文教学要多点开放,少点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想象。这样学生的心情就会更愉悦,表达更生动,思维也会更活跃,从生活中活生生的小事入手,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一、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工具在于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和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尽量不做,学生做不好的,教师尽量少做。在作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命题开始就要采取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变中学生写作的暂时兴趣为长期兴趣,变教师要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要具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在阅读中思维,在采访中思维,即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写出初稿后如何修改、如何加工定稿,等等。
二、创设作文情境
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利用“打电话”、“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还积极探究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调查探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另外,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积极想象,在想象中快乐作文。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处处留心皆学问。”虽然我们不是为高考而写作,但作文题目总与政治、社会、生活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关心政治,关心社会,注意人格修养,懂得观察生活,懂得如何去做人。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关注现实,多听听广播,多看看报纸,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要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判断,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告诉学生只有激情之手,才能写出富有激情的篇章。这样,学生的积累多了,才能取之有物,有物可写。
大部分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套,举步艰难。要改变这种难产现象,得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不要一提到作文,就想那些大的素材。我们要告诉学生从身边的事入手,特别是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转移着眼点,有小中一定能见出大来的观念。有很多学生写作文总是那么几句精彩的语言,接下来便空洞无物,无话可说。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平时多提醒学生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方式谈自己的看法,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甚至保持一根敏感的神经。这样不论是哪样一类作文题目出现,脑海中就会闪现出一串相关的事件,抓住那些清晰而又与题目联系较为紧密的事件,根据审题的方向,思考文章的立意,明白主题的走向,再往深处挖掘、拓展,抓住表达的重点。
四、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积累
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
人一生书读得越多,知识容量就越大,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通过阅读,学生开阔眼界,熟悉各种文学文本、热点问题,甚至社会言语习惯;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作家写作的方法,对写作有所帮助;通过阅读,锻炼记性,积累写作素材,使自己笔下流出的东西生动、鲜活、吸引人。因此,只有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书,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且用词恰当、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析理深刻。
五、解决“写不深”的问题
一、积累是作文之源
知识面窄,积累性的东西少是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想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
1、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钱理群先生亦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因此,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学生的习作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我以为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挥如此功能。郑渊洁、杨红樱、黄蓓佳、曹文轩……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审美眼光影响着一代代孩子,而他们的作品更以其跨时空的影响力濡染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教学中我会引领我的学生一起去阅读,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的心灵不断丰润起来。
2、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的方式。日记的范围广,内容不限,可以写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一个自由的表达空间,可以记录真实的事情,如学校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班级举行一次晚会等等,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当时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和自己所体会到独特的感受。
3、课文内容是最好的积累材料。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教学时让学生背诵优美的字、词、句、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摘抄文中好词佳句,不断地进行积累,为写作做好了重要的知识储备,能够让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词可用。还可以通过课后的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生活是作文之本
有许多学生常常在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只是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开放”着手:
1、向大自然开放。组织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春游、野炊、参观、考察,聆听鸟语、蝉鸣、蜂吟,感知春风和煦、夏日炎炎、秋雨淅沥、冬雪严寒。让他们去欣赏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把他们的情与大自然的景相互交融。
2、向社会开放。社会是个大舞台,形行的人、事、物再这个舞台上亮相。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了解、认识社会,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通过采访、调研、实践,寻找社会热点,抓住社会焦点,捕捉社会亮点。初步感知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体会人间的酸、甜、苦、辣,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感悟人生真谛。
3、向家庭开放。家庭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些事儿,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田,终身难忘。学生家庭中这些丰富的素材,我们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大胆地讲出来,真实的把家庭里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得的经验体会,他们又可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理解父母,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观察是作文之眼
《语文新课程标准》写道:“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贯彻所得。”作文也是如此。平时,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总是视而不见,其实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观察。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
记得第一次上作文课时,我带了一个小白兔闹钟,事先不让学生知道,到上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神秘,再出示闹钟,学生感到很惊奇,再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有顺序观察这只小白兔闹钟,并说出其特点,我把学生说的好词语、好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平时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哪怕只是一点儿小事,也要学生记录下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题材,所谓“生活无小事”,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条理的记录自己平时所看、所想、所听、所感。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使学生的观察生活情趣越来越浓,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