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川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那历史风尘的深藏
凝固
在河床地层深深热切的渴望
印记
龙女姑娘呼唤开采向往的地方
热盼
你日日夜夜飞速运转不停的绞刀
一头
扎进泥土你辛勤努力地拓荒
摘要
本文对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进行实验研究。搭建了一套综合的性能研究实验台,在吸收式制冷机的底部安装了一个电动振动机,使机组在垂直方向上产生振动,分别对振动频率和振幅两个因素对机组性能强化的效果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振幅相同时,振动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较大;而在最佳喷淋量下,频率相同时,振幅太大或太小,振动的强化效果都会下降。且在实验范围内,得到最佳强化效果的频率段为20~30Hz,此时传热的强化效果可达到8%~20%,传质的强化效果可达到10%~25%,制冷量可提高12%~18%。
关键词
吸收式制冷;振动;传热传质;强化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采用热能作为驱动力,能耗低,可以利用低品位热能,因此在余热回收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1]。以溴化锂溶液-水作为工质,无毒、无害、不燃不爆炸、环保性能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2]。但是,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比较低,其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吸收器内的传热和传质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所以传热传质的强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目前工程实践中强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的方法主要有降膜吸收、强化传热管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形式,其中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就为降膜吸收的一种形式[3-7]。国内外的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IslamMR等[8]对加入新型膜反转机构的吸收器的降膜吸收性能做了研究,证实了膜反转吸收器可以极大提高蒸气的吸收率。GhiaasiaanSM等[9]对吸收过程中球形液滴的瞬态传热进行了研究。MezaCE等[10]对大振幅波动垂直降膜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实验研究。KangYT等[11]借助氨-水系统的水平管降膜吸收器,提出了应用马兰格尼对流来强化氨水吸收过程中的换热。ChengL等[12]对流体诱导换热器振动加强换热进行了研究,发现低流速的脉动流诱导换热器产生振动,可以显著地增强换热。MerrillTL等[13]研究发现通过增加单位体积的蒸气和液体的接触面积,在气-液接触的界面处,使更多的气体变成小气泡,利于被液体吸收。孙欢[14]进行了传热传质分离的绝热吸收研究,从热质分离的角度研究发现,绝热吸收的确提高了整个吸收过程的吸收效率。刘艳丽[15]针对渔船上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过程,对摇摆状态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降膜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附加机械装置使吸收器中的换热管束震动、旋转或摇动,使管束上的溶液液膜变薄,减小了传质阻力,强化了传热传质。在化工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如EllenbergerJ等[16]通过实验发现,当吸收模型产生微振时,溶液对气体的吸收系数提高约400%。但是在制冷空调领域,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很少。
1实验装置与方法
1.1实验装置的介绍本实验台系统主要包括一台单效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电动振动台系统、恒温水循环系统、实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以及一些辅助设备。实验台系统循环示意图如1所示。如图1所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需要的热水由电加热锅炉提供,提供95~100℃的恒温热水。冷媒水箱和冷却水箱内都装有电加热器,外接有制冷机组,同时冷媒水箱内还接了一路冷却水旁通,既可为冷却水降温,也可为冷媒水提供热量,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以使冷媒水和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保持恒定。夏季做实验时,由于热负荷较大,可以开启冷却塔,辅助制冷机组为冷却水降温。其中,冷却塔、冷水机组以及冷却水旁通都采用并联连接,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负荷进行灵活切换、调节。恒温水循环系统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连接均采用避震软管,尽量减小机组在振动过程中管路对其产生的横向作用力。本装置振动台体能够提供垂直方向上对溴冷机组进行振动,并对其振动频率以及振幅进行调节设定。本实验中需要测量的参数主要有:冷媒水、冷却水、热水的温度和流量,溶液的温度、流量以及浓度,吸收器内部的压力等。水回路的测点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溶液回路的测点布置情况如图2所示。
1.2实验方法当溶液喷淋量为0.3m3/h时,实验测试不同振动频率与不同振幅分别对制冷效果的影响。开机之前,先开启真空泵对机组抽真空,待真空度达到实验要求之后开启电加热锅炉,为机组提供热水。机组开机启动后,调节锅炉、电加热器、制冷机组以及各个阀门等,使冷却水、热水以及冷媒水入口温度以及流量达到实验设定值,开始记录数据,系统至少稳定运行1h后,启动电动振动台,开始振动实验,并记录振动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每个振动工况至少持续1h,振动停止后,待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稳定运行1h,再进行下一个振动工况的实验。实验过程中保证运行条件下各参数不变,只改变振动频率或振幅,记录相应的参数改变量,并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2实验数据处理
2.1吸收器内总传热系数的确定对数传热温差lnT通过溶液进出口温度以及冷却水进出口温度计算。
2.2吸收器内总传质量的确定吸收器内溴化锂溶质进出口质量守恒方程为。
3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之前的实验中发现,15Hz以下的振动工况基本没有强化效果或效果不明显,而15~30Hz的频率段内的强化效果比较明显,由于实验台本身的极限性,在超出30Hz频率段实验台共振的比较厉害,故没有对其进行实验,包括频率在30Hz,振幅为0.4mm这组工况也没能进行实验。
3.1不同频率下振幅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图3~图6分别给出了溶液流量值控制在0.3m3/h下,频率为15Hz、20Hz、25Hz、30Hz时振幅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由图3可知,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振幅为0.2m时,0.2mm之后随着振幅的增加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都开始降低。所以,在15Hz频率下、振幅为0.2mm时,振动对于机组性能的提高作用最佳,且三者的协同程度较好。由图4可知,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最大值也出现在振幅为0.2mm时,但此时三者的协同程度不是很好,振幅从0.1mm增加到0.2mm时传质强化比和制冷量提高比的增加很明显,而传热强化比增加不大;0.2mm之后随着振幅的增加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都开始降低。所以,在20Hz频率下、振幅为0.2mm时,振动对于机组性能的提高作用最佳,但是振幅为0.3mm时三者的协同程度最好。在图5中,从总体上来看,本实验的振幅范围内,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三者均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当振幅从0.3mm增加到0.4mm时,传质强化比稍微有所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存在测量误差。从图上还可以看出当振幅为0.2mm的时候,三者的值基本相同,协同程度很好。由图6可知,在30Hz频率下,传热强化比以及传质强化比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振幅为0.2mm时,0.2mm之后随着振幅的增加均有所降低,但是变化比较平缓,而制冷量提高比则随着振幅的增加一直在增加;0.2mm之后与传热传质强化比与制冷量提高比的变化趋势相反。分析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振幅从0.2mm增加到0.3mm时,虽然振动对于吸收器传热传质的强化作用变弱,但振动对于蒸发器的蒸发吸热过程的强化作用变强,而制冷量是蒸发器蒸发效果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
3.2不同振幅下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图7~图10分别给出了振幅为0.1mm、0.2mm、0.3mm、0.4mm时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情况。由图7可知,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最大值也是出现在频率为20Hz时,当频率增加到25Hz时,这三者均开始下降,但是当频率继续增加到30Hz时,这三者的值又开始增加。所以,从总体来看,当振幅为0.1mm时,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随频率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趋势,而且这三者在各个频率点的协同性也不是很好,很难说哪个频率点的振动强化效果最好。但振幅为0.1mm时,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由图8可知,在25Hz之前,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均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25Hz时达到最大值,25Hz之后,频率继续增加时这三者均开始下降。且当振幅为0.2mm时传质的强化效果比较明显。振幅为0.2mm、频率为25Hz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强化效果最好,但是此时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三者的协同性并不是很好。由图9可知,振幅为0.3mm时,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三者的变化趋势与0.2mm时相同。在25Hz之前,三者均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5Hz时达到最大值,25Hz之后,频率继续增加时这三者均开始下降。当幅为0.3mm、频率为25Hz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强化效果最好。但振幅为0.3mm、频率为20Hz的振动工况下,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三者的协同性很好。由图10可知,当频率从15Hz增加到20Hz时,传质强化比和制冷量提高比的变化幅度很小,而传热强化比减小为零;当频率增加到25Hz时,传热、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三者的增加幅度很大。所以当振幅为0.4mm时,同样也是频率为25Hz的振动工况,对机组性能的强化效果最好。
3.3不同频率和振幅时强化效果的变化情况对比图11~图13分别给出了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随频率和振幅的变化情况。由图11可知,振幅为0.1mm时,传质强化比随频率的变化不明显,比较平稳;振幅为0.2mm和0.3mm时传质强化比变化趋势相同,25Hz之前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5Hz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25Hz时传质强化比在不同的振幅下变化较显著。由图12可知,传热强化比随频率和振幅的变化趋势与传质强化比基本相同。即振幅为0.1mm时,传热强化比随频率的增加波动比较小,比较平稳;振幅为0.2mm和0.3mm时传热强化比的变化趋势相同,25Hz之前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5Hz时达到最大值,25Hz之后开始下降。此外,传热强化比也是在25Hz时随振幅的变化比较显著,在其他频率时随振幅的变化不大。由图13可知,制冷量提高比随频率和振幅的变化趋势与传热强化比以及传质强化比基本相同。即振幅为0.1mm时,制冷量提高比随频率的增加波动比较小,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振幅为0.2mm和0.3mm时,制冷量提高比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5Hz之前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25Hz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但是振幅为0.2mm时,曲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而振幅为0.3mm时,曲线的变化趋势比较显著。此外,制冷量提高比也是在25Hz时随振幅的变化比较显著。
4结论
本文研究了机械振动对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强化作用,得出了振动台的振幅以及频率对吸收器内的传热传质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振幅相同时,振动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较大;频率相同时,振幅太大或太小,振动的强化效果都会下降,而当振幅与液膜厚度比较接近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强化效果最好。而且当频率为20Hz和25Hz,且振幅与液膜厚度比较接近时,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协同性比较好,说明在这样的振动工况下机组的运行状态最好,强化效果最佳。2)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频率为20~30Hz的频率段为强化效果最好的频率段,在这个频率段内,传热的强化效果可达到8%~20%,传质的强化效果可达到10%~25%,制冷量可提高12~18%,在本文的实验过程中,由于热源的加热量保持不变,所以制冷量的提高比也即是性能系数COP的提高比。本文受美国ASHRAE基金(1462-RP)项目资助。(TheprojectwassupportedbytheASHRAEFoundation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No.1462-RP).)
参考文献
[1]张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蒸发器与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2]蒋桂忠,郭韵,蔡祖恢,等.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1-7.(JIANGGuizhong,GUOYun,CAIZuhui,etal.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enhancingtechnologyoffallingfilmabsorptionforLiBraqueoussolution[J].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2002,24(1):1-7.)
[3]戴永庆,耿惠彬.略论近期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J].制冷技术,2007(1):29-31.(DAIYongqing,GENGHuibin.Recentdevelopmentoflithiumbromideabsorptchillers[J].RefrigerationTechnology,2007(1):29-31.)
[4]HeroldKE,RadermacherL.Absorptionheatpump[J].MechanicalEngineering,1989,3(8):68-73.
[5]苏树强,申江,邹同华.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20(6):11-17.(SUShuqiang,SHENJiang,ZOUTonghua.Developmentofthedirect-firedlithiumbromideabsorptionrefrigerationmachine[J].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2000,20(6):11-17.)
[6]董斌.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4.
[7]王建民.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5.
[8]IslamMR,WijeysunderaNE,HoJC.Performancestudyofafalling-filmabsorberwithafilm-invertingconfigur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3,26(8):909-917.
[9]GhiaasiaanSM,EghbaliDA.Transientmasstransferofatracespeciesinanevaporatingsphericaldropletwithinternalcircul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1994,37(15):2287-2295.
[10]MezaCE,BalakotaiahV.Modelingandexperimentalstudiesoflargeamplitudewavesonverticallyfallingfilms[J].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2008,63(19):4704-4734.
[11]KangYT,KashiwagT.HeattransferenhancementbyMarangoniconvectionintheNH3-H2Oabsorption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2,25(6):780-788.
[12]ChengL,LuanT,DuW,etal.Heattransferenhancementbyflow-inducedvibrationinheatexchang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MassTransfer,2009,52(3/4):1053-1057.
[13]MerrillTL,binedheatandmasstransferduringbubbleabsorptioninbinarysolu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1997,40(3):589-603.
[14]孙欢.传热传质分离的蒸汽-溴化锂水溶液吸收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7.
[15]刘艳丽.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过程中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一、传统戏曲的数字化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说:“戏曲者,谓之歌舞讲故事也” [1]。历史上,传统戏曲是依托人本身的世代相传、身口相传得以继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图像为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前提条件。数字化戏曲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直观逼真。数字化的记录是真实的。通过数字化的影像或声音来表现剧情内容和主题,直观展现传统戏曲所包含的丰厚历史文化渊源,使受众对传统戏曲的感受更为直接和具体。 2、覆盖面广。数字化记录可以涵盖传统表演艺术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资料具有时空的延续性,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中的弱点,能够立体多维度,相对完整的忠实记录传统戏曲的存在空间和文化背景,使戏曲文化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3、稳定长久。数字化可以把传统戏曲转化为特定形式的物质形态,硬盘、光盘就是这种物质化的体现,并有利于长期保存,进而世代传承。
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更高效、更方便地记录并保存各项戏曲剧目上,而且由于本身数字化的特点,也对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观念,对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传统戏曲微传播的特点
传统戏曲以往的传播方式有报纸、电视等。报纸作为重要的传统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和教育启发的功能;而电视则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视频、录音等手段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记录,能够较好的展示传统戏曲所依赖的环境,客观自然地体现戏曲原始自然的韵味。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微传播具有传统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便捷性、交互性。一方面,微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时空和信息容量,受众可以使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发动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远程参与和互动,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和广泛影响。
1、微传播体系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导致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虽然在地理上远隔千里,但在网络平台上处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而在一个近距离封闭空间中交流和互动,传统戏曲实现“本质上的近距离”与受众传达表演及交流。在这个新的传播体系中,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给予信息传播无限的发展空间。传播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播形式不再是树状的权威机构,而是多元形式的网状结构。尤其是微传播交互技术应用,导致传播信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复制,而是共享;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交互的沟通交流。传统传播方式在交互性、可视性、趣味性、资料的丰富性及便利性,通过微传播可以得到解决。强烈的视听感染力、流畅的运行速度、灵活多样的互动控制、强健稳固的运行状态,这些是多媒体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典型特征 [2]。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构筑了新的平台,并使得交互传播成为可能。
2、微传播结构体系的变革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戏曲的传播由单向被动变为双向交互式,由主办者延伸到了传播受众。传统戏曲的保护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是戏曲内容的超时空再现,让观众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成为传统戏曲微传播中关注的焦点。微传播让观众有能力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自己的现实,自我认知和学习,这正是传统戏曲网络化传播的重要性所在。
三、传统戏曲微传播的应用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型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微传播的主要载体。据《 2013年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居于韩国之后。通过微传播,使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同时又遵从其内在的古典精神,大众传播是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 [3]。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微传播生态系统已经日益完善,通过微信、微视频、微博等手段来传播传统戏曲的条件已经成熟。
1、微信――人对人的传播
智能手机作为微时展的新型通讯工具,其主要的特征是便携性互动个人媒体。手机的便携性使实时的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发信息,可以进行个体乃至群体间的联络。
微信平台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成为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建立各类传统戏曲微信平台,给受众提供一个体验式的互动。受众可以参与传统剧目的开发和再创作,提供最新的演出资讯,参与交流讨论,对戏曲演出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人人参与,拍摄传统戏曲演出及相关活动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通过实时,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用微信平台传播传统戏曲,还可以某一戏剧曲目为中心,通过圈中好友的人对人互相交流和沟通,给予用户前所未有的情感交互体验。微信平台亲切友好的人对人交流方式,定位明确的个性化界面,比起传统网页的大众化,冷漠生硬的表单式设计,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和共鸣。而且以微信平台情感化体验作为传统戏曲的代言,能够在传播戏曲的过程中传递情感、增强联系、勾起回忆,不断积累受众对传统戏曲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升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微信的社交圈交叉传播引发了受众的集体情感抒发,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这正是传统戏曲得以有效传播的丰厚土壤。此外,微信贴身便捷的操作方式会给用户带来愉悦感,增添生活的情趣,舒缓紧张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用户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对传统戏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微视频――随时随地传播
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 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播放传统戏曲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受众的零碎时间”。微视频的主要观看时间是在使用者移动的途中或是闲暇的间隙,是使用“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喜欢在乘坐地铁时,点播一小段生动有趣的戏曲节目,以打发几分钟闲暇空余时光,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在制作传统戏曲微视频时,需要重点突出,短小有趣,时长应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以适应手机流媒体边传输边观看,节省用户的等待时间。同时,当前手机的上网费用主要以流量来计费,短片也有利于减少下载成本,促进传播的普及。
此外,微视频与传统电影,电视等显示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屏幕的微小化。一般手机屏幕在 2-4寸左右,是电影屏幕的几千分之一。在制作相关微视频时,影像语言要向微屏幕方向转变,比如在拍摄时尽量避免远景和大场景,多使用特写,光线要明亮清晰等等。
3、微博――裂变式微传播
裂变式微传播是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用户在微博传统戏曲信息之后,会引起粉丝的关注并转发,粉丝的粉丝在阅读后又进行转发。转发的过程会引起乘数效应,阅读过信息的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完成裂变式微传播的传播过程。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可以在短时间里积累海量的用户群,从而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随着转发内容的增加,可以使原先并不熟悉戏曲的粉丝,开始对戏曲的内容有所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跟随自身偶像的意见而行动,粉丝会关注自身偶像所关心的事物;另一方面,粉丝之间可以互相交叉渗透,在对方微博中发帖宣传,开启传统戏曲的某个话题,产生裂变式的微传播,带来双方粉丝数量的急剧增加,从而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
微博可的形式多样,它不仅限于文字信息,还可以链接、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在微博中使用文字介绍传统戏曲的剧情内容,用图片、用视频展现戏曲的整个表演过程。多种信息在微博裂变式传播方式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让大量受众随时随地了解生动鲜活的传统戏曲,加深了解。
4、云博物馆――随身的戏曲博物馆
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的到来引发了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在云计算的体系中,庞大的数据资源存在于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上,移动用户端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应用请求,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为你的信息请求计算,并将结果发送到移动客户端。这样,移动客户端实际不用做复杂的计算,所有的计算都由互联网上的远程计算机群来完成。
通过云计算,可以最大范围内地实现戏曲信息资源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共享。通过云计算模式,各级各类戏曲博物馆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效率,也有助于各类戏曲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各地方资源的共享、整合和更新,建立一个包含各地方戏曲史料的虚拟戏曲博物馆,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 PDA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浏览、资料搜索等,最大程度地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播。
四、结语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大力弘扬传播。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传播将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微交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拓展传播的空间。微传播和传统戏曲相结合,使传播变为身边的互动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传统戏曲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传承和发展。
注释:
[1]王国维.戏曲考源[M].王国维遗书第十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75.
[2]容旺乔.多媒体互动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3]黄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
[J]中国艺术,2011,(3):138-139.
【论文关键词】传媒全球化;传媒区域化;文化亲合性;亚文化争端
一、传媒区域化的历史背景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1989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78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家来自美国,25家来自西欧,8家自日本,5家来自加拿大,1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文化例外”,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传媒区域化在文中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那些认为共享类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进该区域内的文化或经济交流而进行的影视产品的相关贸易活动。例如区域范围内的节目发行、区域性的联合制作以及为迎合区域内观众口味的节目制作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媒区域化”已呈现出日益频繁之势,亚洲四小龙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对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带动了区域性的跨文化传播。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促成东亚传媒区域性合作的客观因素。随着4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当地的传媒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彼此之间的影视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是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早期十分成功的案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香港无线)是香港本地也是东亚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和运营商。它拥有多达75000个小时的华文节目的储存量,通过海外销售和租赁电视节目的收入高达8000多万港元。1993年,香港无线扩大区域市场,和台湾合作成立tvbs为台湾和亚洲华语观众提供电视服务。1994年,新加坡成立sitv(singaporeinterna—tionaltv),每天播出1时新加坡本土制作的电视节目,覆盖面积从中国北部直达澳大利亚南部。同期,韩国基于相似的东亚文化背景也加入区域电视服务领域,到1998年韩国出口的影视节目中三分之一输出到中国文化市场。随着近年中国传媒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节目进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从1982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外来节目的比例占总节目时间的8%快速增长到90年代末的3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大幅增加来自本区域制作的影视节目,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节目数量则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17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20位的电视节目中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的文化成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促成传媒区域化的客观因素,海外市场开拓和卫星电视技术等条件都无限可能地推动着区域传媒市场的形成;相比经济和技术动力,文化亲合性这一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前两者。文化亲合性——即指文化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相似性——不仅在节目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内观众对影视产品的喜好偏爱,而且也为这些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本文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亚区域为例,深入探讨区域传媒市场形成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不仅如此,东亚文化的亲合性除了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之外,也同样得到东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为传媒区域化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加坡就是大力支持传媒区域化的东亚国家之一。除此之外,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国际电视展览会来积极促成区域市场的繁荣。例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越王勾践》以高价被日本购得版权,广博会海外成交量达100万美元。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然而韩国电视剧中对这些中国观众熟悉的中医知识所做出的解释却无法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剧中述及针灸和麻醉等医学技术是女御医长今所发明,然而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针灸技术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已经用于复杂病症,麻醉技术也是中国的名医华佗在使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时已经使用。中国观众对韩剧把“中医”解释成“韩医”的这种“篡改”行为表示出很大的不满。而此后韩国媒体把“汉字”解释成“韩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李时珍”是“韩国人”等等行为更是掀起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之争。
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亟需改革。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