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思想道德; 年龄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12-06

年龄因素是衡量青少年发展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后,个体随着知识增长、视野的拓展、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活动质量的变化,其思想道德观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和提高。个体在青少年时期思想道德观念变化发展的总体情况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情况?如何看待青少年时期个体思想道德发展特点?以及如何评价青少年时期个体思想道德发展情况?等等,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为此,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课题组在湖北省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实证研究。我们将青少年界定为进入到青春期发展阶段,但又没有达到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由于成熟这个概念的多重内涵,我们把青少年年龄上限作了弹性处理,采取“守一望多”的策略,即以11~18岁青少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的多元理解作为补充,对青少年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定义。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研究时,我们主要侧重分析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状况。[1]为了从更大年龄范围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我们在湖北省范围调查中将青少年年龄范围拓展到35岁,探讨11~35岁期间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特点。[2]同时,在本研究中我们把思想道德这个概念按照作用的领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思想道德是包含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诸多层面,与科学文化相对应的思想道德概念。狭义的思想道德概念特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应的社会价值观念,我们认为,如果不从广义角度理解思想道德就不能揭示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多样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如果不从狭义的角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探索,难以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多元整合”的策略对思想道德进行操作性界定,从心理、思想、道德、政治等多个层面对思想道德这个概念进行理解,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整合,来从总体上把握思想道德的本质内涵。把思想道德观念具体化为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生活态度、道德观念、现实政治观念、国家观念等具体指标,以此来探讨11~35岁年龄区间内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考察青少年年龄变化与其思想道德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对全国青少年调查中青少年年龄进行了分组,以12岁以下青少年为第1组;13~14岁为第2组,15~16岁为第3组;17~18岁为第4组,19岁以上为第5组。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发展随年龄变化发展特征如下:

1.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X2(8)=45.090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我们以心理健康问题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15~16岁是青少年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在这个年龄之前,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此转折点之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趋于平和。可以看出,15~16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时期,应该给予一定的特殊关照。

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0.015,p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关系(X2(8)=84.759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我们以生活满意度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2。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F(4)=17.454,P

3.青少年生活态度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态度与年龄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16)=31.3216,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我们对生活态度选项按1~5分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年龄组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分,以平均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生活态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3。

由表3和图3,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从图3的形态上来看,15~16岁组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生活态度积极性降低,而转折点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态度变的趋于积极方向,但在17~18岁左右又有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其生活态度积极性状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3.857,p

4.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状况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16)=219.0287,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年龄特征,我们对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选项按1~5分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不同年龄组在该项目上的平均分,以平均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道德状况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4。

由图4可以看出,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状况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道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F(4)=29.448,p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8)=44.1782,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我们以现实政治观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现实政治观随年龄变化发展趋势如图5。

由表5和图5可以看出,15~16岁是青少年现实政治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前青少年对现实政治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消极,经过15~16岁转折点之后,青少年现实政治观念向着积极方向转化,但依然没有达到15~16岁以前的水平。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2.805,p

6.青少年国家观念的年龄特征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国家的看法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X2(8)=33.1168,P

为了更为直观分析青少年国家观的年龄特征,我们以国家观的总分为纵轴,以年龄组为横轴,青少年国家观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如图6。

由表6和图6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国家的观念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发展趋势,其中,13~16岁年龄段下降趋势较平缓。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F(4)=11.426,p

二、11~35岁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从更开阔的年龄阶段进行对比,我们以湖北省调查作为参照,进一步在更开阔年龄范围内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湖北省青少年调查样本中青少年年龄范围含盖11~35岁,我们将样本在年龄上进行分组:第1组18岁以下(26.1%),第2组19~24岁(45.7%),第3组25~28岁(15.2%),第4组29岁以上(13.0%)。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特征

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长程年龄分析,青少年在更开阔范围年龄段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变化如图7。

由图7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19~24岁组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年龄阶段,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呈逐渐下降趋势。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根据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长程年龄分析,青少年在更开阔范围年龄段生活满意度的发展变化如图8。

由图8可以看出,青少年25~28岁是生活满意度最低的阶段,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呈上升趋势。在青少年时期,生活满意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5~28岁以后,生活满意度开始提升。

3.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

由图9可以看出,青少年生活态度随年龄增长呈现出曲折发展的轨迹,在25~28岁以前,青少年在生活态度上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生活态度呈现出积极增长的趋势。25~28岁是青少年生活态度发展变化的拐点。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生活态度状况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F(4)=0.402,p=0.807>0.05。表明其在上图曲线中所显示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4.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年龄特征

由图10可以看出,青少年对自我道德水平评价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状态,其中25~28岁是青少年道德水平自我评价的最低谷,经过这个年龄阶段以后,青少年道德自我评价迅速提升。从青少年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总体状况来看,18~24岁的道德自我评价要高于18岁以下青少年和25~28岁青少年。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道德现状方差分析,发现上图曲线中所显示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F(3)=1.301,p=0.272>0.05)。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由图11可以看出,青少年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呈现出U型发展曲线变化,对现实政治观得分最低点为25~28岁年龄组,经过这个低谷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看法呈上升趋势。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F(3)=27.81,p

6.青少年对国家观的年龄特征

由图12要以看出,青少年国家观呈现V型发展曲线,19~24岁是青少年国家观念最低谷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以后,青少年对国家观念会迅速提升,表现出比其他年龄青少年更高的国家观念。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爱国主义观念存在显著性差异(F(3)=20.261,p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综合青少年在两个不同年龄范围内思想道德基本指标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思想道德基本观念在整个青年和少年时期呈现出V型发展的轨迹。其中,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大多数指标在11~18岁期间处于下降的发展趋势,而经过一定时间的低谷以后,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各方面指标均有提升。说明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时期。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特征

从调查可以看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波动的发展轨迹,其中15~16岁和19~24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两个高峰期,从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重要生活事件来看,在这两个年龄段正是青少年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及从高中进入大学期间这两个年龄阶段,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变化的年龄特征上看,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发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年龄特征

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直到25~28岁跌入生活满意度的最低点,而经过这个最低点后,生活满意度会逐渐稳步提升。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性质来看,青少年对生活不满意主要源自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而不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意,这种对目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足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积极生活动力的因素。青少年对目前生活不满足,正是激发青少年积极进取动力的积极因素。从青少年25~28岁以后的社会生活事件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是离开学校生活,初步奠定了职业发展和生活基础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在求学期间会对自己生活状态出现诸多不满足,而一旦进入到社会,奠定一定生活、事业基础后,生活满意度会逐渐提升。

3.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年龄特征

调查表明,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越来越不如童年期那样积极,选择“消极”和“比较消极”的比例日益提升,在15~16岁出现低点。在17~19岁虽有所提升,但总体依然处于下降的趋势,25~28岁下降到生活态度得分的最低点。而到29岁以后,青年生活态度日益积极。从生活态度的年龄变化特点来看,青少年在生活态度方面呈现出曲折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在童年期间生活态度较为积极明朗,而进入青少年时期后消极成份逐渐增长,在青少年发展期间是个体不断体会“理想”与“现实”矛盾并逐渐实现融合的期间,而这个融合,只有在进入到社会,从事一定具体职业以后,生活态度才积极成份日益增多。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活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时期。

4.青少年道德观发展的年龄特征

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自我评价日益下降,到25~28岁进入到自我评价的自低点,而29岁以后,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自我评价随之上升。调查表明,青少年期间是个体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中25~28岁期间是道德发展的又一个转折时期。这个研究结果似乎与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对道德判断水平的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水平是按照和年龄相关的一定顺序发生的,个体在9岁以前,大部分孩子道德水平处于第一个水平;进入到青春期以后,个体道德水平达到第二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处于第二水平阶段3,同时具有阶段2和4的特点,而进入成年后,开始达到第三水平。[3]个体道德发展与年龄之间是呈线性上升关系,还是呈现曲折变化发展趋势,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青少年现实政治观的年龄特征

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评价情况来看,在青少年以前,个体对现实政治评价呈现出高度评价状态,而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评价得分逐年下降,从11~18岁年龄区间来看,青少年对政治的评价15~16岁为第一个低谷,17~18岁略有提升;而从长程的年龄特征来看,在整个青少年期间,个体对现实政治的评价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5~28岁进入到对现实政治问题评价的最低谷,29岁以后,青少年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评价得分随之上升。

6.青少年国家观的年龄特征

从青少年国家观的得分情况来看,进入到青少年时期以后,青少年对国家的观念得分日益下降,到19~24岁进入到国家观念的低谷,25岁以后,青少年在国家观念上的得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国家观念日益增强。而19~24岁正是处于大学期间。而25岁以后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青少年国家观念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生活态度、道德水平、现实政治观念和国家观念等指标随年龄变化发展的特征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观念发展重大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年龄发展特征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一种客观、自然的发展趋势?还是由于我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着某种局限和问题,使得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曲折发展轨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应如何帮助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思考,而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客观呈现给我们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6.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24-02

一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生思想的坚定来源于其理论知识的觉醒,而理论知识的觉醒来源于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在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评价中,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方式。定量评价以考试的方式展开,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高职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又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定性评价以小论文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在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时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将考核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政治理论素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政治理论素养是高职学校重要的政治素养之一,与之相关的课程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体概论,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的原理以及中国化产生的政治理论,这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学生政治理论的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立场。这个内容的考核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以考查教材所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考核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答以及论述等多种形式,学生需要在熟读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考试。开卷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内容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通过相关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开放性试题设置论述题,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了解马克思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历史实践以及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在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中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形成。

2.思想品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高职学校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体核心道德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法律基础和当代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这一内容的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但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政治学以及教育学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思想道德素养的界定通过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出现学生理论道德素养很高,而道德实践水平却很低的矛盾,也因此引发了高校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在高职学生的评价考核中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在比例分配上不同院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试成绩的考核多以闭卷方式展开,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水平进行考评,平时成绩的考核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采用的是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展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道德言语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根据同伴间的日常观察和行为记录,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由学科代表将分数予以记录。但为了避免高职学生互评中的主观性,根据学科课程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设计出加分、减分项目,对学生中发生的严重不良道德行为和随意评价的行为进行减分处理,对良好道德行为(如:学生义务献血、做志愿者、义工等。由班长出示名单,班主任核实签字、系部盖章确认。)和客观评价的行为予以加分处理,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间的转化。

二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评价的困境

1.评价目标笼统,指导性不强

思想政治的评价目标包括宏观方面从国家角度制定的目标和微观方面从学校角度设置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的宏观目标是通过等政治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质。微观方面的考查以等级的形式展开,一方面及格便为通过的考试评定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基本行得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采用的是等级评定,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激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评价方式的改革遇到阻碍。一些学生尝试开展的新的评价方式长时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不到推广,没有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

2.评价范围的狭窄,评价不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上,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识记。不可否认,理论知识的识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识记一方面无法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将理论知识大部分遗忘,也使理论知识的理解处于较低的水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高于基础教育,但对于大多数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仍然能够记得和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大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的提高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在校园活动和暑期实践中也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发展基地,评价范围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的实践。

三 建设高职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1.建立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行为和政治素养的实践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作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测评,形成以行为评价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要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到敬老院、孤儿院、聋哑学校、下乡支教以及见义勇为等行为纳入思想政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并硬性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评价内容中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化水平可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而高校的理论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机械化理解的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渗透在自我建构范围之内的,是渗透在学生的行为水平中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行为是第一知情者,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也是最熟悉的人,因此,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展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知识水平的评价,以及在本学期对自我行为的优点、缺点评价,这是一种自我检测和自我反省的方式,也是督促学生讲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

参考文献

[1]包有或、戴智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J].文教资料,2011(30):236~238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第3篇

五年制大专兼具了中专、职高和大学专科的特色及优势,实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合理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学习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环境,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络环境下各类新文化、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方面比较模糊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构建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4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树立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明确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检验高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理论依据。所以,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

1.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首要任务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在未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证学生是国家的优秀的接班人。

2.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发掘学生中善良的因子,同时能够将这些善良的因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弘扬。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能够对不良的因子进行批判和摒弃。所以,高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人性的真善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对其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宏伟目标应该进行正确的确立,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的理想,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目标。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优秀因子。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些要求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的处事风格,诚实做人。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应该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拥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共同理想和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老师的良好示范带动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够有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斗志,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所以在高职学校内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势,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为良好的心理能够保证心境的愉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等。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比较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频频出现,这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身上学习到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并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所以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所以应该树立服务的意识。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一些为了学生的工作宗旨。这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服务与关爱并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然后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在进行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主体。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积极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单一,不适合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理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育人的新观念。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应该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来源于教材,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所有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多安排院的心理健康辅导,兼顾班级辅导。并且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跟进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给出正确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建一些绿色的网站或者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互相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拓宽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拓宽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应该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能够一味的依赖老师。老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从而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再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正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黄敏侠,公燕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以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程道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杨婕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问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6]李琴,汪永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 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它涉及到的相关主体也是多方面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为此,笔者简要分析四种教师评价主体评价的得失利弊,以有效整合评价力量,不断提高教师评价的质量与效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主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评价主体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点,居于支配地位,掌控着主动权,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这四个内容。

一、 教师评价

教师既是课程的教学主体,又是课程的评价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既有同行评价,又包括教师自我评价。

如果按照评价主体必须要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这一要求,教师无疑是对自己工作评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之一。教师自评是指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对自己开展的课程实践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自评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教学实施者就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方面作出系统的梳理,得出合乎科学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就课程实践的实际效果、操作措施和理论发现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和总结,以便为其他评价者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可为经验的推广提供基础。教师自评要求充分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自我客观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建设起到诊断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改进,也可为其他评价者或课程建设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另外要指出的是教师自评要基于这样的信念: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任何时候都有可改进之处,这种信念才能促使教师置于不断的自我评价之中。没有这种信念,有意义的自我评价不可能存在。

同行评价法即由任课教师的同行对其教学进行评价。同行评价不仅在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它在创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专业发展气氛上,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由于教师同行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师生的背景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同行之间的评价应该能够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同行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多种评价信息互相补充,以提高同行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同行评价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同行之间由于平常较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因此评价时往往出现因碍于情面而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现象,或者因为平常的矛盾与成见而相互贬抑、吹毛求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评价的结果产生变异和失真,这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管理主体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指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专业评价人员等。他们能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管理来进行综合的、总体的评价,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从而可以保证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领导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因其具有评价的行政权威,评价的结果影响力自然比较大。二是专家及教学督导评价,专家评价法就是借助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经验与判断能力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法。专家及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对教师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此外,专家评价应是随机性的,由专家组自主决定听课时间和内容,以便了解教师平常的教学情况和真实水平。专家评价法除了采用听课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和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而言,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方法简单,运用方便,可以全面考察评价对象,但缺点是评价结果可能缺少数据支持和定量分析,并且评价质量的稳定依赖于专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三是高校辅导员,他们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了解的最为详细直接,因此辅导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

三、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