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义务教育法全文

义务教育法全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教育法全文

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张爱梅(1977―),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史专业,20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比较。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据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的《中国流动儿童调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称:全国有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一直未上学的占6.83%,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而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的子女理应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本文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现状分析

受教育权的平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接受教育过程的平等以及教育结果的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和流入地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那么,他们是否和流入地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公平、平等的教育呢?他们的义务教育权利是否得到了实现?就目前情况来看,他们的受教育权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70%以上的流动儿童少年均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据统计,到今年9月,北京市公办中小学接收就读的流动儿童少年已达到21.4万人,比年初市政府折子工程制定的“公立学校完成20万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任务指标高出1.4万人。(中国人民网2004年12月29日)。事实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虽然从法律上讲,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受户籍的限制,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到与流入地儿童平等的入学机会。这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虽然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赞助费或借读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费包括三个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各种费用加起来,每年需要交纳1000至2000元,甚至有时即使交钱也未必有学上。所以公立中小学所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正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门槛。

由于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或暂住费以及有限的吸纳能力,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没有正式的教室、桌子、椅子、黑板、照明设施,更不用说体育、音乐设备。卫生条件很差,甚至连基本的用水、大小便设施也没有。学校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堂卫生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多。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教师非常缺乏。另外,还有很多适龄流动人口的子女失学在家。他们无法享受到他们本应该享受到的义务教育权利。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入学只是就学的一个开端,通向就学的一个门户。教育结果的平等比教育机会的平等更为重要,只有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入学环节给流动人口子女真正的平等,才能使他们得以享受真正的、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①即使部分学生在公立中小学就读,但也是以高额借读费或赞助费为代价的。同时由于户籍和学籍的限制,即使他们在流入地学校学习再好,也无法参加当地的升学考试。甚至在平时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上,流动人口子女评优被认为是资源的浪费。②而且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风俗习惯等方式的不同,很容易受同伴的,甚至老师的歧视和排斥。在这样一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影响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严重地打击,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产生自卑感。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2003年 9月17日第12版 《东京早报》就曾报到过晓岚从1996年就随父母到上海求学 ,由于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在2003年5月投河自尽。

二、流动人口子女理应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从教育平等理想的要求看,追求平等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 。而教育公平所蕴含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在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更是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因此,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是能否在我国真正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社会公平问题,也是实施上达到教育平等的重要指标。

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来看,受教育权是国际人权法保障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有确认和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享受到受教育权利。而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权的建议

我们比较多的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忽视“雪中送炭”。尽管国家已经对弱势群体给予了关注,以及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对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教育问题,我们认识上严重滞后,更缺乏制度上的措施。③如何去推进制度层面改革的同时,构建系统、完善、高效的“公平”体系,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义务教育权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针对以上认识,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意见。

1.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被有些专家称之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第一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属于政府行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是关系提高全民素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加深对《义务教育法》的认识和理解,使义务教育免费、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和群众了解义务教育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充满信心。

2.加强经济支持和法律保障

(1)经济支持

任何事情的产生、发展到最后走向辉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今社会,一项事业的成败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在事业的初始发展阶段更是如此。而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从不重视到更加重视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在教育领域存在市场机制和缴费上学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由于其能力的局限必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只有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和优先扶持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④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他们大多去民工子弟上学,即使很低廉的学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望,而要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政府应该给予更多地帮助,对他们的有关费用可以分期收取。同时也要通过设立助学金、交通补贴 、开学补贴、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目前,广州拟设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助学金,对经济困难的流动适龄儿童给予补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法律保障

1998年3月由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就学 ,应保障完成其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既基础教育有县、乡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这就容易使流入地政府多以财政的原因推卸对外来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法规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规范。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认为要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出具体地措施,具体地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可以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责任界定、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北京9月29日消息正在修改的《义务教育法》草案将着重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

3.改革户籍限制,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的原则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它严重影响了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有关教育公平的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常住人口、现居住地人口为依据的户籍管理体制,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小孩,无论国籍是否在法国,在法国能够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根本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小孩有没有合法的身份都能享受到这个待遇。法国人的观念是,对法国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来了就不会走,教育是最好融入的渠道,现在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的话,以后国家还是要管的,他们失业怎么办?他们犯罪怎么办?不是他本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4.建立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打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接纳体系。

针对城市流动儿童日益增多的现象,目前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动儿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许多城市学校在校生也逐年下降,使招生流动人口子女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法性,给其留出发展的空间, 对办学条件、生源比较好的学校,应予以扶持和指导,鼓励他们的发展。而且要加强教育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而不能放任自流。对非法的学校,应坚决取缔。

5.借鉴实施美国的“教育券”制度,保证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券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1955年首次提出的 ,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代币券,是指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按规定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应得到的,国家对其享受最基本受教育权利提出的最基本待遇,代币券所占经费应含在国家所拨经费之中,也可成其为“人头费”。⑤流动少年儿童在流入地就学后将此券上缴流入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向中央、省及流出地兑换相应的生均教育经费。让流动人口子女凭流入地部门开出的入学卡到流入地接受相应地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的浙江省在全省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卡制度”。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近十年来在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让流动儿童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新一届总统布什在新千年伊始的教育宣言,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基本态度。

注释:

①王映.给流动人口子女真正的教育平等〔J〕.教育周刊,2004,(1).

②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然和应然〔J〕.教学和管理,2004,(4).

③④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225.

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第2篇

“五五”普法工作是继“四五”普法工作后继续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继续提高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党支部、校委会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规划、合理安排、做了大量工作,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依法行事的责任感得到了提高,学校各项工作都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现就我校近年来的普法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总体规划

我校是“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在“四五”普法工作任务完成后,我们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于2006年成立了由党支部挂帅、校委会、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组成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五五”普法工作的实施,聘请乡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学校由一名副校长、负责抓“五五”普法工作的具体落实。学校后勤、治保股做好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在学校普法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五五”普法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每年有安排、有总结,各项普法活动有效开展。近年来,学校师生无一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发案率为0。黄、赌、毒等现象在学校无存身之地,有利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依法治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二、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1、征订教材合理安排强化学习

在加强“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教师的法律学习需求,学校先后为教师购买了《“五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五五”普法青少年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做到了教师人手一本,还购订了《普法宣传手册》等材料,方便了教师的法律学习,充实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学习,学习别突出了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的学习。一方面利用每周一的例会、党支部会和年级组会议,集中选学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以自学为主,做好法律学习笔记,学校定期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师德考核、公务员评优、晋级之中。通过每学期检查、验收,促进了每位教师学法的自觉性,每学年每位教师的法律学习笔记达3000字之多。通过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法律观念,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彻底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师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2、多渠道宣传拓宽法律宣传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在强化学法的前提下,加强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每期都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违法、禁毒图片展。法治宣传栏内,每周都有一期新的法律知识宣传,各班的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政教处、年级组定期检查,作为班级考核、评优的主要条件。校团委还开展了“校园之声”广播宣传节目,利用课间操、课余时间向全校师生进行校园新闻广播和法律知识宣传。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全校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考结合夯实学习内容

每学年在积极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外,学校还自己出卷,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教师的学法、用法、法律考试成绩依次填入《干部学法用法登记卡》内。每学年都要对全体教师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每位教师先对自己学法、守法的体会进行总结,然后单位根据各教师遵纪守法和参加普法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做为教师学法、守法的考核材料,存入档内。

4、以案讲法提升普法工作深度

在加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要请上级司法部门和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以案说法的法制讲座、禁毒宣传和图片展,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效果。近年来,先后进行法律专题讲座多次。另外,针对礼和民族地区学生及家长对上学认识的不足情况,多次组织广大师生走向街头、集市,向广大群众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宪法及相关法律》、《民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教师还利用家访、家长会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家长认识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使部分想让孩子辍学经商、念经的家长打消了念头,支持并督促孩子积极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羸得了社会的支持。

三、突出“五个”结合,全方位对教师进行法律教育

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们突出“五个”结合,即将“五五”普法工作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相结合、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摆花架子,使“五五”普法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学校始终突出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中,都渗透着法律教育的内容。确定了“五育并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内容的学校育人新体系。强化守法诚信教育,注重教育方法和效果。扩大法制教育的内涵,拓宽法制教育渠道。坚持每周升国旗制度,分年级进行主题德育教育,初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初二年级以规范守法教育为主;初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为主,使德育工作走向系列化轨道。每年的三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开展文明礼貌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系列活动,大大强化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全区校务公开先进集体”、自治区级“平安模范校园”、“惠农区安全文明校园”、“石嘴山市家长示范学校”、“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石嘴山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

四、利用重大节日,对师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我们在组织师生学好专业法规的同时,还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行政法规,如《宪法》、《刑法》、《治安管理条例》、《行政管理法》等,利用世界环保日,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利用禁毒日,我们请相关部门来校进行禁毒知识图片展。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法律教育层面,对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效的促进作用。

五、普法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1、工作特点:

(1)领导重视程度高,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工作持续性强,形成了普法工作的有效机制。

(2)普法内容广泛、重点突出,工作中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使学龄儿童、青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控掇保学方面工作较为扎实,动员了全校师生员工,效果明显。

(3)推行“五结合”运行机制,将“五五”普法工作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相结合、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教育教学相结合,做到了普法工作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聘请公安、交警、司法等部门的专家到校以身说法,让学生走进法治现场,感受法律的庄严。

(5)将法制宣传教育同教职工及全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完善教代会制度,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依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三免一补”政策,下大力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方联系,动员社会各界救助贫困学生。

2、存在问题:

由于受地方宗教和经济的制约,普法教育落实的宽度、广度还很有限,没能充分发挥好学校普法工作对当地和谐社会创建的最大辅助作用。

3、建议:

(1)司法部门应积极主动与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协调定期对学校周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力促学校在安全的背景下更好地办人民满意教育。

(2)由司法部门牵头,强化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法制建设中的作用,真正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第3篇

开学以来,我校坚持以法治校,以法治教,积极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有关行政法规、政策性文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生防流控辍的措施和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义务教育建设,切实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标准,各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校秩序井然,校园整洁幽美,人文气息浓厚。现将开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生回校情况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初、高中学生均于2月25日回校,2月26日正式上课。学生到校人数齐,没有人员流失情况。其中高一级现有学生1878人,回校1857人,;高二级现有学生1799人,回校1796人;高三级现有学生2505人,回校学生2505人;初三级现有学生297人,回校学生297人;初二级现有学生335人,回校学生333人,转出2人;初一级现有学生384人,回校382人转出2人。回校率99%,辍学率为0%;防流控辍成效率99.8%。

二、学校收费情况:

学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收书杂费的政策,没有提高收费标准,没有扩大收费范围,并按文件要求停收初中内宿生住宿费;没有违反规定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初中不订学习资料,高中考试科目按省教育厅推荐资料书目统一使用一份教辅资料。真正做到不多收、不强收。各年级有专门负责人,保证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精准扶贫助学款发放到位。

三、教学管理情况:

1、按省教厅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时,行政领导全部安排上课。

2、高中一年级由于文理分科而全面调整,高二高三不分班,个别科任教师有所调整,以利工作正常开展;初中按原来班级不变。

3、规定教师用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字。

4、教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继续推进深化高效课堂改革。加强课外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创造条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足实验课程,按教材的实验课要求开出全部实验课。

6、学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和体育设施,保证学生德、体、美劳全面发展。

7、教学评价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将学生学习成绩排队、公布。

8、开学前2月23日,召开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布置教学工作计划并进行教师教法培训。2月24日,进行班主任培训,各备课组长集体备课,研究新学期计划。2月24日晚上,备课组继续集中备课。2月24日晚上,召开科组长会议,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进行交流。

四、学校安全制度及执行情况:

为确保师生生命及财产的安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

1、学校成立了以黄华广校长任小组组长的化州市实验中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学校与每位学生家长签定了《化州市实验中学学生安全协议书》、《学生不驾驶机动车上下学承诺书》、《禁带手机进校园签名确认表》。明确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2、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细密,有针对性。根据学校制订的《化州市实验中学学生安全公约》、《化州市实验中学学校安全管理措施》、《化州市实验中学安全工作制度》、《学校安全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化州市实验中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化州市实验中学学生活动安全制度》、《化州市实验中学宿舍管理制度》、《化州市实验中学饭堂管理制度》等进行有效管理。

3、学校制定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出现安全紧急状况时,安全应急程序启动,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如何应对危急情况心中有数。

4、学校值班制度正常。学校安排校长副校长值周,每天都安排1位行政领导、10位教师值日。夜里有学校教官值班巡逻。节假日值日领导和教师照常工作,敏感时期,学校还增派人员值日。

5、学校认真落实专题研究安全工作会议制度。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是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办公室、政教处、总务处、体卫处等处室的人员。学校定期召开例会,重大活动前必须开好安全准备工作会议,更有针对校内校外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安全紧急会议。

6、学校制定了完善的门卫制度和治安队长、治安队员职责等制度。学校对门卫、治安人员的上班时间、工作岗位、职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例如门卫要对进出的学生检查校章,上课期间外出是否有教师和家长的批准;学生上课时,校警要巡查校园,对可疑人员进行盘问;学校派出专人对夜里巡逻的校警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等。

7、学校将每学期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本学期一开学,则通过广播、墙报、班会、晨会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指出学生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防患于未然。

8、学校设有安全教育的课程,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一节午读为安全教育课,由政教处组织教育内容,班主任上好教育课。

9、学校刊出了安全教育、预防肺结核等流行病的墙报,并利用广播以安全小故事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10、学校积极争取化州市公安局河西派出所的支持,组织警力全面检查并整顿了学校的周边环境。

11、认真贯彻安全工作以防为主的方针。开学之前,各相关处室组织检查,对违章、年久失修、超期的燃气具、电网、水网、体育器械、锅炉等基础设施,及时维修、更换;对有毒、放射性物品、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格管理;检查消防设备、器材,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

12、加强饭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1)健全食品准入制度,确保食品质量;(2)加强食物卫生检查,保证厨房卫生安全;(3)搞好清洁卫生,防止疾病传播。

13、加强宿舍安全管理。每幢学生宿舍都有1—2名舍警24小时全天看守,负责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管理工作。

14、学校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开学前2月21日,行政领导巡查校区,检查安全工作。2月24日,开教师大会,布置安全工作。2月24日,开班主任会,强调安全工作。2月25日,开班会,布置安全工作。2月26日,开学典礼,对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开学至今,在以黄校长为中心的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工作已步入正轨,全体教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开学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本学期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完成充满信心。

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第4篇

我自年6月开始担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分管教育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粤办发〔〕9号)等文件的精神,我对照考核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查自评。下面,我就、年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认识

是省的省会城市,把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赋予的最新定位和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至年底,全市3岁及以上儿童入园率为108.88%,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7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26%,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2.06%,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教育以其底蕴深、理念新、规模大、质量高、辐射强的整体优势,始终保持着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在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

我任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深感任重而道远,如何把“教育大市”建设成为“教育强市”?如何保持并实现“创强”效益的再提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转变?……这都是我经常关注、思考并加以重点推导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以提高人口素质和提供智力支撑为要务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协调、共发展、同提高,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贡献力;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着力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元需求。为此,我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推动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教育发展出实招、办实事、谋实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年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的主要措施、成效和不足

(一)履行政府职责,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我心系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议事日程上,并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重视建立和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86.72亿元、101.89亿元、123.92亿元,分别占财政年度支出总额的20.02%、20.10%、21.04%;市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分别为31.08亿元、32.89亿元、38.12亿元,分别占财政年度一般预算支出的21.0%、19.4%、19.6%,确保教育经费做到“两个提高”、“三个增长”。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有特色、有聚合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现代化教育强市”的总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出台后,进一步拓展思路,努力打造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城市,强化广佛教育的同城化效应,建立多元优势互补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注重推进学前教育整体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深入发展,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推动教育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坚持教育普惠性。我重视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困难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近年来,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近5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教育“创强”,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我关注弱势群体,重视特殊教育,先后到新穗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和民办学校进行调研,为学校破解发展难题;、年,的农村地区和城区先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五是坚持安全第一。切实维护学校及其周边治安秩序,加强学校在交通、饮食卫生、消防、房舍、防洪、防震、防雷等方面的安全防范能力,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此外,我连续两年参加市教育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并提出工作思路;多次主持召开研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的专题会议,如创建省教育强市、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来穗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代课教师问题等等,着力解决学校在发展资金、用地、规划以及队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教育工作,确保教育决策科学、教育政策落实、教育监督有力。

(二)凝集合力,增创优势,全覆盖、高水平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教育强市作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德政工程和为市民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年是我市教育“创强”的攻坚年,我多次主持会议和深入调研,强调要抓机遇、抓投入、抓进度、抓实效,同步实施“硬件”改造与“软件”提升,突破教育“创强”的瓶颈问题,确保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规划优先研究、教育难题优先解决。“创强”期间,全市通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共撤并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较低的中小学校602所,新增用地面积570.7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36.9万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待遇稳步提升,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年12月,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区、县级市,市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教育强市的督导验收。年,越秀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等5区先后通过省教育强区复评。年5月,增城市小楼镇、正果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为教育“创强”画上完美句号,实现了强市、强区、强镇的全覆盖,促进了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三)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上好学”是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成果的新需求。我重视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理念”。积极推动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和落实,形成了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和管理观。如,荔湾区提出了“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的理念,以打造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的“三品”工程为突破口,营造了体现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的素质教育大环境,推动了学校的特色挖掘和创新发展。二是抓“均衡”。在大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同时,积极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越秀区作为全市唯一的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积极统筹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构建了“学区管理模式”,通过共享学区教学资源、教师人才资源等,推动合作发展,使学校在不同起点上均取得新的发展和提高;荔湾区实施“教育组团”模式,以名校为龙头,组成6个资源整合、特色共享、教学互补、研究互动的学校群体,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我市把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作为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务予以落实,南沙区、天河区、番禺区以高投入、高效率、高质量,倾力推动规范化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88.2%、84.85%、82.81%,全市规范化学校覆盖率为70.05%。近日,我市以实施“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口帮扶,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并着力加强解决“择校”问题的政策研究和机制建设。三是抓“示范”。通过创建示范性幼儿园,促进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型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促进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办学特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传播和辐射,目前全市有示范性普通高中25所,连同已通过初期督导验收和正在创建的11所学校,其学位数占全市普通高中学位总数的47.75%。四是抓“特色”。市和南沙区共投入3亿元、高标准共建的“市外国语学校”,将致力打造成为主动适应建设国际大都市需要、凸显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学校。总的来说,通过推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位已占全市普通高中学位总数的89.12%,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的普通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年更攀20年来的新高峰,取得了上线率为86.88%、65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省25%的好成绩,这是教育改革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成果的展示。

(四)统筹规划,紧贴市场,推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素质、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因此,我重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两年来,我市以年召开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实施省部署的“双转移”战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为契机,结合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新一轮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建设;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打造区域性职教品牌,为建设南方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夯实基础。从年开始,我市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各区、县级市集聚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增城、从化市新建成的职教园区已投入使用。两年来,我市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比例保持在5.4:4.6,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特色谋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含升学)率保持在96%以上。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年,各镇、村化技术学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4万人;同年,我市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近2千所,共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

(五)提升素质,保障待遇,以一流人才促进一流教育的发展。教师是让人敬慕的职业,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育方略的实施者、优质人才的培养者。我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引进、培养、管理、发展的机制建设,推动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着力建设一支厚德崇教、敬业爱岗、业务精、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目前,全市有省级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33人,省特级教师17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172人,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2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近期,我重点抓好保障教师权益的两项工作:一是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市及各区、县级市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逐年提高。从年1月1日起,市属义务教育学校在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的同时,推行绩效工资;同时,我市按照国家规定,抓紧制定方案,确保从2010年1月起在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切实解决市属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问题,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各区、县级市也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粤府办〔〕58号”文的精神,相继制定了实施教师待遇“两相当”的工作方案并稳步推进此项工作,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二是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自省下达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督办任务后,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督办工作,并自我增压、连夜开会、提速办理,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尽最大努力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目前,我市已有1041名代课教师通过“代转公”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另有80名代课教师通过正常公开招聘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对于不符合入编条件的代课教师,实行多渠道妥善安置:一是通过专门培训,吸收为学校工勤人员;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努力实现再就业;三是对于确实不能录用和安置的代课教师,实行辞退并给予经济补偿。至今年10月底,我市2246名代课教师的解决工作基本整体完成。下一步,我市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临聘教师的规范管理,确保其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六)集聚优势,刷亮品牌,“教育e时代”工程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效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此,我大力推动“教育e时代”工程。一是加强建设。至年底,全市中小学校的电脑生机比为8.49:1,师机比为1.03:1,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课室比例为86%。今年上半年,我市建成了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光纤总长度近15000公里,覆盖了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为城乡、校际之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二是强化应用。我市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体系,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应用最好、管理最规范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市招生考试应用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招生考试全方位、网络化管理,在国家教育统一考试中实行网上巡考,实时监控考场秩序和考风考纪情况,确保对考生的有效监督,同时,为确保考试安全,考场配备广播系统不间断电源,并加强防雷设施配备,年,该系统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首次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考生身份验证系统”,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我市还建设了在全国领先的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网络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三是促进服务。“教育e时代”工程的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建立了八一网络远程教育学院,成为全国首个面向部队官兵进行教育的八一网校;建立了“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成为公务员培训的“大学堂”,成为司法教育、妇女教育、职业人才培训、社区教育服务等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教育e时代”工程被信息产业部评为“全国首批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两年来,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工资待遇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教育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任期内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工作的思路、措施

(一)加强规划研究,从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教育新一轮的发展。要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努力把建设成为区域教育中心、教育改革示范区、职业教育基地和教育合作中心,引领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发展,并成为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文化教育中心城市。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级市,积极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市)”,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

(二)加强统筹与指导,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经费调控、评价引导、教研推动、区域扶助、教师交流、待遇激励等方式,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彰显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再提升。

义务教育法全文范文第5篇

“五五”普法工作是继“四五”普法工作后继续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继续提高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党支部、校委会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规划、合理安排、做了大量工作,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广大师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依法行事的责任感得到了提高,学校各项工作都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现就我校近年来的普法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总体规划

我校是“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在“四五”普法工作任务完成后,我们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于2006年成立了由党支部挂帅、校委会、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组成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五五”普法工作的实施,聘请乡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学校由一名副校长、负责抓“五五”普法工作的具体落实。学校后勤、治保股做好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在学校普法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五五”普法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每年有安排、有总结,各项普法活动有效开展。近年来,学校师生无一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发案率为0。黄、赌、毒等现象在学校无存身之地,有利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依法治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二、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1、征订教材合理安排强化学习

在加强“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教师的法律学习需求,学校先后为教师购买了《“五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五五”普法青少年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做到了教师人手一本,还购订了《普法宣传手册》等材料,方便了教师的法律学习,充实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学习,学习别突出了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的学习。一方面利用每周一的例会、党支部会和年级组会议,集中选学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以自学为主,做好法律学习笔记,学校定期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师德考核、公务员评优、晋级之中。通过每学期检查、验收,促进了每位教师学法的自觉性,每学年每位教师的法律学习笔记达3000字之多。通过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法律观念,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彻底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师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2、多渠道宣传拓宽法律宣传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在强化学法的前提下,加强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每期都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违法、禁毒图片展。法治宣传栏内,定期都有新的法律知识宣传,各班的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政教处、年级组定期检查,作为班级考核、评优的主要条件。校团委还开展了“校园之声”广播宣传节目,利用课间操、课余时间向全校师生进行校园新闻广播和法律知识宣传。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全校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考结合夯实学习内容

每学年在积极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外,学校还自己出卷,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教师的学法、用法、法律考核成绩依次填入《干部学法用法登记卡》内。每学年都要对全体教师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每位教师先对自己学法、守法的体会进行总结,然后单位根据各教师遵纪守法和参加普法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做为教师学法、守法的考核材料,存入档内。

4、以案讲法提升普法工作深度

在加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要请上级司法部门和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以案说法的法制讲座、禁毒宣传和图片展,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效果。近年来,先后进行法律专题讲座多次。另外,针对礼和民族地区学生及家长对上学认识的不足情况,多次组织广大师生走向街头、集市,向广大群众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宪法及相关法律》、《民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教师还利用家访、家长会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家长认识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使部分想让孩子辍学经商、念经的家长打消了念头,支持并督促孩子积极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羸得了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