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去的背影

离去的背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去的背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去的背影范文第1篇

三年前深秋的一个晚上,在上海的美琪大戏院,我的越歌剧作品《简爱》正上演。曲终人散,袁雪芬老师走出剧场,杨小青导演、“杭越”侯军院长和我赶忙迎上前去。猛然间,我不禁有些忐忑,老先生会不会对这样一出越歌剧颇有微词?孰料老先生先开口了,仍旧是那熟悉而亲切的绍兴普通话:“这个戏我们年轻人很喜欢。”我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老先生指着自己,再一次强调:“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看。”那时那刻,我按捺不住喜悦和激动,并非为了我的作品得到认可而激动,而是感喟于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说自己是年轻人,依然朝气蓬勃,雄心犹在!

目送大师走出剧场大厅,我低头沉思。自2006年离开上海去了杭州,有一阵子没见到袁老师了。这次相见,觉得老人又老了许多,脚步更加蹒跚了,身影更加颤巍了,只有那一双眼睛,依旧炯炯。老人自诩“年轻”,其实蕴含了很多。在她心里,越剧一百多年的历史,真的还年轻,年轻意味着青春飞扬,年轻更预示着前路漫长。作为新越剧的探索者和践行者,老先生深知,相对于昆曲、京剧以及别的古老剧种,年轻的越剧还有巨大潜力,还有无限可能。“年轻”二字,牵系着越剧曾有的辉煌记忆和将来的新颖期待;也勾连着生之苍苍和心之不老,她只能以一腔炽热的心怀,给予越剧后辈更多的包容和勉励。

袁老师看我的第一部作品是《被隔离的春天》,她为越剧人关注现实生活、担承社会责任而兴奋。后来她听说赵志刚在排《赵氏孤儿》,也曾担心越剧能否驾驭得起如此阳刚厚重的题材。但看了连排后,老人家很感动,还一个劲地感谢我们主创人员,称赞我们拓宽和提升了越剧的表现力,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难为你了”。之后几年,老先生又看了我的越剧《藜斋残梦》、越歌剧《简爱》和锡剧《江南雨》。老先生早早为后辈让出了舞台,近年来随着年纪渐增,无法再身体力行为越剧而奔走呼吁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剧场里,注视着年轻人的戏曲实践,投之一瞥关爱的目光。今年十月,我的新作《烟雨青瓷》有望来沪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还想着再请老先生来看戏。谁知,这美好的愿望落空了。2月19日晚上,闻知老先生仙逝,一阵愕然……当晚,我在微博中记下一段话:“我与袁老师交往不多,她看过我几个戏,但我此时感觉到,一个越剧的时代结束了。”

我对袁老师生平艺事所知甚少,平素仅从袁派弟子方亚芬那里了解些微。方亚芬说“袁老师从未正式收徒,也很少有手把手式的传授,主要是言传,所传并不拘囿于舞台,更播洒着为人处世之洁净芬芳。”而今,对于一位几乎可以说是素昧平生的老人的离去,我竟滋生出一种“世事空茫茫”的况味。世事,何事?是我辈为之魂牵梦萦又悲欣交集的越剧之事。

离去的背影范文第2篇

1科研、调研能力

对于社区护士而言,除了要为社区民众宣传健康教育知识,提供日常的护理服务以外,同时还要帮助社区护理发展,完善好护理学科。所以,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社区护理的发展。除此之外,社区护士还应当能够与他人进行社区科研活动。在护理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出适合社区情况的护理新模式,帮助我国社区护理事业能够持续发展。

2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针对于预防性的服务,预防同样也是社区护士的主要任务之一。任何一名社区护士都应该对社区的家庭、残疾人以及社区中的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的服务和指导。社区护士与医院护士不同,医院护士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社区护士需要在问题发生之前,找出预防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减少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在社区残疾人的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能对突况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所以综上所述,社区护士人员的预见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1]。

3管理能力

社区护士除了要为社区民众提供护理服务之外,同时还应当将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利用社区的各项资源积极开展健康活动[2]。社区护士应当对各种活动、物资有统一安排,对敬老院、餐馆以及餐厅消毒人员进行指导。这些都需要社区护士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4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包括了专科护理技能以及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等。根据社区护士的职责以及定义,社区护士实际上就是全科护士,在进行日常社区护理服务的同时可能也会面临不同的患者,例如外科术后患者、临终患者以及精神患者等,因此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就免不了涉及到外科、神经科、内科以及中医科等方面的护理技能。所以,身为一名社区护士,需要对中西医结合的护理节能以及专科护理技能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3]。

5沟通以及交流

社区护理工作除了需要护理对象的理解与配合之外,同时还需要合作者的协助和支持;这里所指的合作者主要是社区街道办、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由于社区护士所需要护理的人员范围相当之广,除了患者本身需要护理以外,其中还包括了家属以及其他健康人群。由于护理对象的家庭、年龄以及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因此社区护士除了应当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外,同时还应当熟练的掌握沟通方面的技巧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社区开展好护理工作。

6判断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对于医院中的护士而言,往往在遇见困难或问题时可以与其他医生护士一同协助处理应对,但社区护士时常需要独自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独立展开社区健康指导以及咨询活动。除此之外,不管是在患者家中还是社区的服务站,其医疗设备以及治疗条件都非常有限,与正规医院都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这就要求社区护士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7护理能力

社区护理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社区护士的护理能力。现如今,对于我国而言[4],社区护理工作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加强社区护士的能力,才能提升社区护理的整体质量。

7.1妥善管理各种社区卫生服务记录和档案由于社区的服务对象是长期的,保持完整的、准确的家庭或个人健康记录十分重要。这样可作为转诊到其他单位的参考,也是保护医护人员的法律根据。

7.2按医嘱进行治疗社区护士在社区中按医嘱对患者治疗不同于在医院中,无论社区或家庭中医疗设备用物较简单,特别在家庭中往往一人操作,护士更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三查七对一注意",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7.3为了能够保证社区群众的健康,应当在社区中开展各种健康教育。社区护士除了应当具备健康教育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向家庭以及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7.4要改进社区环境、加强传染病的公共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如社区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儿童、老人在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等,有些安全保护要靠当地行政组织保证,但护士要善于观察发现并及时反映,协助改进环境卫生与集体卫生:如污水和粪便处理等整理。对传染病的管理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及早治疗,同时教育家属进行隔离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7.5将一起能够使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社区中的特殊人群做好预防保健方面的工作。围生期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残障者,这些人群也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社区护士要针对这些人群的不同需要,除提供直接照顾外,还应当对这些特殊人群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他们如何维持健康,尽可能地融于社会。

7.6进行提供家庭护理,进行家庭探访,让社区护士到居民家中了解家庭整体卫生以及成员健康状况,对社区每一位民众的健康进行评估。

7.7在对该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进行分析时,能够熟练运用生命统计的方法。对该社区的卫生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为改善社区健康问题提供可靠依据。

7.8了解国内及本地区有关的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等。政策与法规是保证卫生工作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南,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医药卫生正在不断深入改革,社区护士要关心这些相关政策和法规,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尚少梅,巩玉秀.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10,15.

[2]李伟.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07,30.

离去的背影范文第3篇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区护士不但要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其他工作人员,如全科医师、居委会工作人员,密切合作,而且要以社区的全体居民为护理对象。面对这些不同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及护理对象,社区护士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社区护士在工作中难免用到内科、外科、神经科、精神科、中医科及老年和康复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备综合护理的技能,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护士常常独立地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开展健康教育,进行咨询和指导,并且是在病人家里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

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预防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即在问题发生之前,找出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潜在因素,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发生。

组织管理能力

社区护士要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例如:要负责人员、物资、各种活动的安排。这些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调研、科研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护士要关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科研的基本知识,能独立或与他人共同进行社区护理科研活动能力。

自我防护能力

离去的背影范文第4篇

关键词:鄂西北;幼儿教育;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30-02

鄂西北幼儿教师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就像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幼师虐童事件,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才能使类似虐童事件不再发生?就这一问题,笔者对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提高鄂西北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地处偏远,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较内地有较大差异。鄂西北地区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正常水平明显偏低,具体表现有:暂时性抑郁、饮食睡眠型障碍、暂时性敌对等各个方面。为使幼儿园学生健康成长,对鄂西北地区的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社会经济环境

幼儿园的职责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学前教育。其二,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学生互动嬉戏玩耍。与进行学前教育相比,嬉戏玩耍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幼师职业亦被称为“保姆”。因为幼师职业进入21世纪后才兴起,所以没有划归为教师的行列,也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内地的幼儿园教育相比,鄂西北地区地处偏远地区,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内陆发达地区。再者,其教师队伍大都由女性组成,又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

由于幼儿思想活跃、奇特,又具有爱玩天性,所以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工作量较大。再加上鄂西北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较中小学较低,长期从事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心理容易出现不平衡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二)心理压力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鄂西北地区的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幼儿教师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过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幼儿家长的压力。由于鄂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达到家长要求的水平,但是这些要求大大脱离了教师教学大纲,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家长的观念容易发生分歧。还有一些家长到幼儿园无理取闹,对老师进行无端责怪,这对幼儿园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简而言之,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进程在观念上的不一致使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2.来自自身工作的压力。有些幼儿园为了节省资金,聘请的幼儿教师人数较少,却招收大量的幼儿园学生,一个教师要带很多学生,同时还要对集体游戏的组织、午休、幼儿园学生的餐饮状况等方面照顾的面面俱到。另外,幼儿园教师担负着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和家长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兼顾家庭和自己宝宝的教育工作。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让教师不堪重负,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

3.来自幼儿园园长的压力。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并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有的园长甚至将幼儿园学生的安全和教师绑在一起,学生只要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将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精神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大,不堪重负。

4.来自孩子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做事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顾忌他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学生在幼儿园不听老师教诲甚至顶撞老师,跟老师很难进行沟通,使人精神烦躁。

(三)教师自身因素

就教师自身而言,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有些教师文化素质低,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职业怠慢的情况。教师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也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二、不同群体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不同地域在整个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较城镇幼儿教师,乡镇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具有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环境问题导致的。从工作环境、食宿环境、工资待遇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乡镇在各个方面都比城市落后。教学质量也因此难以保证,因为起点低,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城市里家长的要求还要高,家长在没有了解教学课程的情况下对教师进行苛刻指责,进而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

(二)年龄方面

笔者通过对鄂西北地区293名幼儿教师的调查采访了解到,在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在患病人群中占有很大比重。原因包括: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处理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安全责任问题等,这些因素导致教师精神不堪重负,引发心理疾病。在31~40岁的教师中,由于职业原因,在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会出现一些疼痛等躯体化的症状。介于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群体――26~30岁的幼儿教师,由于家庭、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相对较少。

(三)学历方面

学历也是造成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相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低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鄂西北地区的教师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认识狭窄,对时间不能合理分配。要想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及认知水平。

(四)职业兴趣

有些幼儿园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并非出自本人意愿,在刚刚上岗时就存在职业懈怠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幼儿教师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躁固执等心理问题。另外,园长的工作没有切实到位,只注重教师的工作质量,却忽视了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使其出现消极情绪,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大力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点,使教师学习积极性提高,进而使职业懈怠现象彻底消失。其二,园长的工作要切实到位,对每一个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给予关心,进而提高幼儿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较东部发达地区,鄂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且,幼儿教师作为“保姆”,其社会地位较低,家长对幼儿教师缺乏尊重。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幼儿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另外,国家还要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提高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对人才引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缩小民族地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其雄厚,而鄂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较发达地区就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编制配备不足、教育环境较差、教师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等方面。有关部门应有所举措,以减小差距,提高鄂西北地区的教学水平。同时,园长对工作也要进行合理分配,以减少教师的压力。

(三)园内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园内健康发展

园长在评价幼儿教师的工作成绩时,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而应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教师,对于好的教师应给予支持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教师的生活,并给予关怀,进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可以针对教师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建立良好关系,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参与进来,使其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提升幸福感指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效开展家园沟通,提升民族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

鄂西北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还有待提升。家长和教师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强加于教师,而应积极沟通,了解两者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融洽。另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教师的成绩被充分肯定的同时,家长和老师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大培训力度,注重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需求,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人格

由于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以提高专业素质,完善人格。对于个别没有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幼儿园应采取一对一指导,让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消除职业怠慢的现象。另外,园长要针对25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开展一些交流会,交流教学心得,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幸福感指数,使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本文笔者通过调查采访并查阅文献,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读者,对鄂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海云.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离去的背影范文第5篇

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活状态。本文意在以老龄化为背景,探讨滨水旧城区改造要素。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邻里场所

Summary: Jane Jacobs, to figure out the city manifested mysterious behavior, it is necessary departure from everyday life, carefully observe the most ordinary scenes and events. 21st century "is not rich first old" day-to-day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elderly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ging as 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front reconstruction of old urban areas elements.Keywords: aging society; aged at home; neighborhood places

中图分类号:U41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正文: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过早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将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联合国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当5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达到2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4%时,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六谱显示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数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状态将是未来整个中国的生活状态

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居家养老。完全由家人照顾老人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的传统;机构养老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正在逐步完善,而居家养老则是我国近年来针对“未富先老”的国情提出的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在城市呈弱化趋势,目前中国家庭规模正向两人户、三人户发展,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相对应的,子女长大后从父母身边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家庭形式的改变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和效果进一步减弱。

机构养老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完善:1)供需矛盾突出;2)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3)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

21世纪居家养老生命质量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有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是一个由老年人—家庭—社区—社会组成的完整体系。

城市旧城区的改造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旧城区改建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改善民主和改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旧城的改造需要公众的充分参与,为人民争取最大利益是改造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尤其21世纪的中国是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争取最大的利益是成功改造旧城区的必要条件。

老年人居家养老背景下城市旧城区的改造要注重邻里场所的营造

老年人居家生活最怕的就是孤独,有人情味、有意义的邻里场所空间的营造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必需。

邻里场所—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

人是自然和文化世界的主体;社会生活包容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物质与观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相互关系;邻里场所是街区内部众多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一。邻里场所与街区居民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是前者的内容。街区文化又往往是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浓缩,使街区文化得以展开,并良性影响其他方面的运转是邻里场所塑造的价值初衷。邻里场所作为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塑造时具体表现为:

邻里场所空间的社会性:街区内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共享;

邻里场所空间的文化性:体现地方风俗与艺术;

邻里场所空间的识别性和归属感:体现街区特色,可以是历史文化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等;

邻里产所—多方共赢的价值体现

高品质里尼场所的塑造将给市民(使用者)、开发决策主体(提供者)、社会(各方综合体)带来多方共赢的综合效益。作为邻里场所的使用者,人们对于邻里场所有基本的使用要求、特殊要求(弱势群体);作为邻里场所的提供者,政府需要在执政期间为老百姓有所作为,开发商需要邻里场所的建设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各方综合体,高品质邻里场所为社会经济发展、文明建设注入一剂兴奋剂。邻里场所在体现多方共赢的价值上表现为:

邻里场所空间的整体性:支持街区的居住功能、商业功能、环境等,使总体功能相协调;

邻里场所空间的多样性:在功能、形式上灵活多变,满足多方需要;

邻里场所的生态性:有利于街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邻里场所—历史文化的传衍舞台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记述城市的起源、发展中的重大阶段和历史事件。旧城许多街区内散布着历史典故、名人故居和有意义的历史地段,塑造邻里场所空间将这些历史记忆窜连起来,有利于形成街区的认知和归属感。同时,街区百姓的传统生活习俗、业余爱好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邻里场所空间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衍提供舞台,在邻里场所塑造中具体表现为:

邻里场所空间的历史意义:反应街区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成为有历史记忆的地点;

邻里场所空间的象征性:表现街区的历史风貌,提供地方艺术的展示空间;

邻里场所—人们生活的第二个“起居室”

邻里场所是人们进行户外生活的“起居室”,是人们与社会、与他们交流信息的空间。作为与人使用密切相关的空间体,在空间属性上应满足使用者基本的物质环境要求,具体为:符合人生理特征的安全、遮阳、挡雨、避风、空气清洁等基本属性;另外,提供更适宜人们进行自发性活动与必要性活动的物质环境,具体要求:

邻里场所空间的通达性:便于街区个方位使用者到达,可望可及;与其他功能区的便捷联系;

邻里场所空间的舒适性:为使用者舒缓工作压力,放松身心。

结语

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要的是在邻里场所里有交流沟通,让他们可以聊家常,聊国家大事,喝喝茶,下下棋,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生活的惬意;遇到困难,大家可以相互帮助,旧城区的改造需要重视具有传统价值的邻里场所空间的营造。

参考文献:

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李翌萱,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问题的思考【J】,社会视野, 2009.7

强虹,适宜老年人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6

相关期刊更多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化学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养生大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