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庭筠梦江南

温庭筠梦江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第1篇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这是2012届南京市高三模拟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在那次考试中,此古诗词鉴赏考生几乎全军覆没。而在2012江苏高考中,广大考生又遇到相同题型的题目,但得分状况仍不能让人满意。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

闺怨诗自江苏自主命题9年来首次亮相,跟随它一同登台的还有人物形象的鉴赏,也正是这“陌生”的两方面难倒了绝大部分的考生。

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语知部分题目比较平易,但阅卷结束后我们发现,漫画题和古诗鉴赏第二题是考生的“软肋”。对于古诗鉴赏第二题失分原因的分析,高考阅卷专家说:“难度并不大,只是问问题的角度变了,导致考生发蒙,很多考生在做阅读题时一味根据问题去找答案,而不是透彻理解文章本身。”其实考生在这一题上失分,是意料之中的事,这跟设题角度的变化没有关系,可以说这样的设题角度是一种常规命题思路,不存在为难考生嫌疑,更不存在说是导致考生发蒙的诱因。问题的根本是高考阅卷专家的最后一句话,考生没有透彻地理解文章本身,也就是考生在进行古诗鉴赏时没能从题材上对古诗词进行正确分类,甚至有糊涂的考生都没能分清诗词的体裁。

在鉴赏古诗词时,体裁上的分类我们只要掌握它可分为诗和词两大类即可,无需追究它是绝句还是律诗,因为我们从体裁上对诗歌进行分类的目的只是希望能从古诗词题名中得出一些信息,帮助我们去读懂古诗词,以利于对古诗词的进一步鉴赏。例如今年的古诗鉴赏题,在试卷中已呈现“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的字样,明确提示考生这是首词,根据以前所学的关于词的一些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下面出现的“梦江南”只是词牌名,不是标题。虽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考查词已不是第一次,但以只出现词牌名的形式展示古诗词文本这还是第一次,2006年考查的元词《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7年考查的宋词《鹧鸪天・送人》,2009年考查的宋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三年考查的词都出现了标题,考生可以透过这些标题大体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想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明晓诗歌的类别。而今年的“梦江南”不仅不能帮助考生把握文本的表达内容与情感,反而会误导考生把“梦江南”当做文本的标题,以为文本讲述的是梦中所忆江南之景。正如《阮郎归》这首词,“阮郎归”只是词牌名,但几乎所有考生都把它当做文本的标题来理解了,认为本词所讲述的是姓阮的男子归来。很显然文本内容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解是今年诗歌得分大滑坡的原因之一。

古诗词从题材上分为怀人诗、咏物抒怀诗、文人愤激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思妇闺情诗等等。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因取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对古诗词题材的准确判断可以帮助考生理解古诗词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平时鉴赏古诗词时都强调“知人论世”这一点,强调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以及对诗人大体创作风格的把握,因为“诗以言志”,绝大部分的古诗词都是作者抒感的载体。所以本次高考中考生在答题时就形成思维定式:本诗所抒发的是词人温庭筠的……的情感。再结合本古诗词文本开头两句“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以及对“梦江南”的错误理解,考生就很容易把此古诗词的内容理解为:温庭筠在遥远的地方思念江南。就会很“确信”地把此古诗词判定为羁旅行役诗,题材上的错误判断致使考生在高考古诗词鉴赏第二题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时对主人公的身份判定错误,这也就是本次高考古诗词鉴赏第二题答得普遍不好的原因了。

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第2篇

摘要: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浓艳一体,而是同中右异,各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尝试从其主要代表作品的分析比较入手,深入厘辨两者风格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关键词:写作风格;温庭筠:韦庄

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据欧阳炯序,可以断定他是一位同时代的书商,出版家)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问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花间词在内容上多以写儿女恋情、闲情闺怨为主;风格艳丽软媚,婉约而含蓄;是“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庭筠、韦庄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花间词有其特有的词风和共同的倾向,华丽的宇词,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是“花间词派”基本的艺术风格。但它又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他们在词的风格和技巧上有迥然不同之处。温词以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是“密而隐”;韦词以清丽、疏朗、率直、明快取胜,是“疏而显”。

一、温庭筠的词风:绵密隐约

首先,我们以温庭筠的作品《梦江南》为例来分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而终归失望的心情。她所爱的人是乘船从水路归来的,她从早到晚独自倚楼望江,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儿当中有一只船会停泊在她的楼前,载他而归。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梳洗罢”一直望到黄昏“斜晖脉脉”,仍不见他归来。“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一方面描写眼前实景,另一方面也寓意深刻,说明她对爱情的坚贞专一。清代常州词派理论家谭献的“红杏枝头侬与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词句和此处意思也较为相近。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斜晖脉脉”是写黄昏景物,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这句点出时间,联系首句的“梳洗罢”,表明她已盼望了整整一天了。但这里不是单纯的写景,其主旨还是表情。用“斜晖脉脉”比喻女子对男子的脉脉深情和依依不舍。“水悠悠”可能指无情的男子像悠悠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悠悠”在这里可作“无情”讲,如“悠悠行路心”是说象行路的人对我全不关心。“斜晖脉脉”与“水悠悠”这样两个对比,才带出末句“肠断白频洲”的“肠断”来。若将“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仅仅当作景语来看,“肠断”二字便无来源。

《花间词》里的小令词短小,造句精炼、概括。温庭筠的作品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如此特色。这首小令做到字字表情,即闲语也有深意,除前面所举各句之外,如开头的“梳洗罢”是说女子在爱人未到之前,精心梳洗打扮一番好等他归来,也有“女为悦己者容”的含意。另外,古时候男女常采苹花赠人,末句的“白频洲”也关乎全词相思之情。同时词中字字句句都紧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如电影中的每一场景、每一道具均起到了特定作用一样。

我们再来看温庭筠的另一作品《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这是一首描写相思之苦的词。上片开头三句是说:“在深夜里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漏声,这声音好似柳丝那样长、春雨那样细。”由此可知,已经是夜深人静之时。同时也点出人的失眠,因为只有深夜失眠的人,才会听见这漏声又远、又细、又长。下面“惊塞雁”三句是说:“这漏声虽细,却惊起了边疆关塞上的雁和城墙上的乌鸦;而只有屏风上画的金鹧鸪却无动于衷。”其实这细长的漏声是不会惊起“塞雁”和“城乌”的,这是作者所述不眠人的心情不安,感觉特别灵敏而已。

这首词上下片的两结句,都十分简炼,而含义深长。“画屏金鹧鸪”是上片的结句。它前面的“惊塞雁”、“起城乌”两句,都冠以动词“惊”和“起”,而独“画屏金鹧鸪”句不用一个动词。这句如果只理解为是单纯的写景而不联系其主旨的表情,那就与全词写相思之苦的主题毫无关系了。

再举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为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的孤独苦闷心情。全首词都写女子的妆饰,上片从宿妆写起,到起床后梳洗,下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写妆成,未了以穿着“新帖绣罗襦”作结,好像没有一字说到这女子的情感;只有细读才知上片结句“懒”和“迟”字已暗点情感,到下片结句指出“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两字,则从反面隐约委婉地衬托出这个女子的孤独之情。

通过对上面三首词的解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他加强了词的传承性,用暗示、联想、比喻等表现手法,使词能表达五、七言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情感;这是当时许多人创作经验的积淀,也是温庭筠个人努力得来的结果。不过,由于他过分讲究文字声律,因而产生了许多流弊,使词这种新文学样式趋向于格律化,使它成为了文人的专用品,既而逐渐远离了人民大众。同时,由于文人的阶级意识和生活的局限性,作品内容变得日益空虚、狭窄,而不及民间词内容的广博深厚。这是温庭筠词的缺点,也映射出花间词派的共同缺点。

二、韦庄的词风:清简劲直

词在民间初起的时候,本来是抒情文学的一种,后来,这种文学样式传入宫廷、豪门与文人之手,他们舍弃了词的思想内容,只把它作为娱乐调笑的工具,《宫中调笑》这个词调名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个转变。晚唐五代文人作词,大部分是为了宫廷、豪门的娱乐。在这班作家里,能写自己个人思想情感的,韦庄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虽然温庭筠的词里也有他自己的生活情感,但是,他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应歌。韦庄的词虽然也有为应歌而作的,但是他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抒情。

晚唐五代文人词大部分都为应歌而作,缺乏真挚的情感。其间也有一部分文人拿词作为抒情工具,使它逐渐脱离音乐而自有其文学的独立生命。韦庄就是在五代文人词内容日益贫乏的时候,重新领它回到民间抒情词的道路上来,使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有它自己的独立生命。韦庄这一倾向影响了后来苏轼、辛弃疾等词作大家。我们如果认为苏、辛一派抒情词是唐宋词的主流,那么,在这个主流的源头上,韦庄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位词作家。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韦庄与温庭筠的作品,就能明显地看出他们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

韦庄的作品《女冠子》,其一:“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其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第一首词的上片写情人相别,下片写别后相思。第二首词的上 片是因相思而入梦,下片写梦醒。这两首词写一件事,第一首的开头明记日月,毫无修饰,这是民间文学朴素风格的显现,这在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整首词略有隐意的是末两句:“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含意也是明显、直率的,使人读就懂。

再看韦庄的作品《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全首词一气直下,抒写对江南美好风光的眷恋,语言自然素淡,没有一句难懂的话。全篇集中从风景和人物两方面渲染江南之景,令人陶醉。但开头“人人尽说”

点出“江南好”是从他人口中道出的江南之好而已,设下了伏笔。结尾“未老莫还乡”以顺承的语气,进行翻转,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感叹。暗示出中原战乱、有家难归之苦。外在劲直旷达,而内含曲折悲郁。

一般文人词都重视结句,小令的结句尤其如此。温庭筠写梦的小令。如《更漏子》的结句:“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菩萨蛮》的结句:“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等都写得婉约、含蓄,不肯明显地道出感情,这与韦庄词的表现手法完全不同。

再看韦庄极为“显直”的一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词抒写一位热情大胆的女子,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自白。清代贺裳评说这首词:“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诀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而温庭筠写爱情的词,最明朗的像《南歌子》中所说:“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他至多只能写到这个程度,与韦庄的作品比较起来,仍然是婉约、含蓄的。而韦庄词于“一生休”之下,却又加上“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两句,简直是把话说到尽头了。

在了解了温、韦词的相异处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词作家的艺术风格异中有同。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除了婉约,也有较直白的,如他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这是接近于韦庄词的艺术风格的。韦庄的词虽然很显直,但像他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这两首词却是近乎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异中之同了。

三、不同的生活境遇造就了温、韦不同的词风

前人读唐五代词,时常把温庭筠和韦庄两家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词风是差不多的。实际上,通过以上比较就可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词风。就他们的诗风而论,也是如此:温庭筠接近李商隐,韦庄诗近白居易。而恰恰是他们不同的生活境遇决定了两人作品风格的不同。

温庭筠(约812~866),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虽然一生潦倒,但生活一向依靠贵族。他的词主要是描写歌妓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许多词是为宫廷、豪门娱乐而作,是写给宫廷、豪门里的歌妓唱的。为了适应这些唱歌者和听歌者的身份和口味,词的风格就倾向于婉转、隐约。词中也偶尔有反映自己个人情感、写自己不得意的哀怨和隐衷的,但他不敢直接抒写,所以要通过这种婉转、隐约的手法来表达。他的这些作品就非常自然地继承了六朝宫体的传统。再加上宫廷、都市丰裕的物质环境,便形成了温庭筠词的风格:色彩绮靡华丽,如:《菩萨蛮》其一中(玉楼明月长相忆),其二中(水精帘里颇黎枕);表情隐约细腻,《更漏子》其一中(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这正是他没落贵族,落魄文人生活情感的一种写照。

韦庄(约836~910),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在这以前生活很穷苦,漂泊过许多地方。这种穷苦和漂泊的生活占据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岁月。中进士以后,六十六岁始仕西蜀,为蜀主王建所器重,七十一岁为安抚使,七十二岁助王建称帝,建立割据局面,在西蜀王建的割据小朝廷里,做到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七十五岁去世。

韦庄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破长安;他身陷兵火之中而大病几死,一度与弟妹失散,后来逃出长安。从此以后六、七年间,流浪各地。那时的他已年过五十。曾经穿越安徽、河南到潼关,又迂道山西,南抵镇江、东阳,西到三衢西湖。他为了求食求仕,浪迹万里。五十六岁那年,仍然失意地回到东阳。直到五十九岁进士及第,他的漂泊流离的生活才告结束。正是由于这种漂泊流离的穷苦生活,才使他能够较多地接触民间生活和接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使他的词有着独特的风格,也有别于温庭筠的词风。

正是不同的生活境遇,才形成了温、韦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温庭筠的词婉转、隐约;韦庄的词则明白、直率。在上面所列的具体作品比较中,已可明显体会。

综而言之,温庭筠不仅是“花间鼻祖”,而且为整个词学奏响了正始之音。他以其具有代表性的面目一新的词章开创了文人词创作的新格局。而韦庄,他在奠定了温词词体题材规范、审美规范和体式规范的同时,更多的为词体增添了属于自己真挚的情感因素,融入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蕴。在这里,我们突出比较了他们之间的艺术特色。而文人气息和民间气息的孰浓孰淡,也是两家艺术风格不同之处,这不仅是艺术手法的差异,主要还反映出两人不同的生活背景对词人创作的深刻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同是晚唐五代词作家,在同一时代的文学风气熏陶下,又同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他们词的艺术风格也就自然异中有同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何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我”,即诗人在诗中的形象,也即诗人自己。如,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凸显了一位卓然而立,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又如,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塑造了一个怀着彷徨、失望、感伤、痛苦的心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踽踽独行的知识分子形象。再如,艾青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带有自传的性质,暗示了“我”因为亲生父母迷信,自幼被送到奶妈“大堰河”家抚养的养子身份。

何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刻画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能够折射作者思想情感的人物形象。如,艾青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

河……她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慈爱、悲苦的母亲形象,进而歌颂了像“大堰河”一样的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中国劳动妇女,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必考。

例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题就考了温庭筠的《梦江南》,让考生分析此中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通过分析景物形象之后,就明白了作者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来衬托“心里事”的有情,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那么,词中就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平常,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多问问学生:“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更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动态,紧跟高考步伐。

参考文献:

[1]杨凤霞.点击专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07.

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第4篇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容有关,有“一字递情,千古传诵”的美赞。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命题者通常喜欢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简称“炼字”题。常考的“炼字”对象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等。此类字词,各有传神之处。

如动词,多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比如2012年湖北卷:“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形容词的妙处在于能够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2012年安徽卷:“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其中“软”的妙处为: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又如2012年四川卷:“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容词当中的颜色词也是考查的重点,常常能表现诗人的心情,增强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叠词的妙处为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拟声词妙处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数词的精妙之处准确传神,突出强调内容。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炼字”题一般的答题模式:1.找出该字。(已经给出就直接分析)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果字表意义浅显,可以省略此步骤)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4.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品读“炼句”之精妙

诗歌的语句具有跳跃性、含蓄性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要了解“诗家语”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读懂难以理解的诗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就是难句中的常见典型。

1.省略句

诗句中的省略,可以留给读者大量可供联想、想象的空白。古人喜用实词表达意象,并省略虚词在彼此间的连缀。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恨别》)省略了介词 “自、在、之外”,可翻译为“自洛阳一别我已在四千里之外”。“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省略了比喻关联词“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有时动词也会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足迹”与 “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2.倒装句

有不少的诗句为讲究押韵和平仄,使语言精妙、耐人寻味,其词语排列常颠倒了现代汉语的顺序。在理解的时候,重新调整一下语序,句意的理解会轻松很多。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后置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凄凄。” 宾语前置如“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应为“清辉寒玉臂”。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应为“黄花报霜信” 。定语后置 如“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 。状语后置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 《采桑子》)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因果倒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所以应该是“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

只有读懂诗句,方能品读出“炼句”的精妙之处。“炼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描写精彩的语句以及上述的特殊句式。

“炼句”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1、描述诗句描绘的意境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该句的效果作用、表达的情感主旨。

例:2012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参考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三、赏析风格之神韵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每个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韵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美绚丽,命题者通过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也同时考查了考生对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整体语言风格。而一首诗的语言风格往往和诗人的总体语言风格相一致,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李清照的词缠绵婉约,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白的诗豪迈飘逸,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诗画一体,高适的诗悲壮苍凉,陆游的诗悲壮沉郁等等。同时还要牢记不同类型的诗的常见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温馨,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当然诗歌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语所能全部概括的,平时要多积累。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庭筠梦江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鉴赏方法

江苏省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够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分析与鉴赏。但是,古代诗歌有很强的艺术性,且年代久远,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以及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手法都让学生无力破解。历年来,江苏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向较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夯实基础,熟知诗歌中常见意象与手法

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类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初步的解读与分析。

1.把握意象,认清诗歌类型。

古代诗歌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学生能知道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也能知道“明月”、“折柳”多表示思乡与惜别,“关山”、“孤城”、“玉笛”多写边塞生活;“”、“梅花”多象征高洁。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就要重点把握对意象类型和某些意象传达的固定的情思。如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温庭筠《梦江南》“天涯”、“落花”、“碧云”等意象,我们感受到诗作写的是闺怨情感。作答第二小问“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时就能从思妇的角度切入,结合内容得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如此,通过意象,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能大致分析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山静似太古”、“世味门常掩”,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是山水田园诗。如果说我们平时就对这些类型的诗歌可能有的意境和情感倾向做分析的话,那么,结合内容分析之后,答案就不会偏离太远。

2.分析语言,思考表现手法。

李白的诗歌风格一般是“豪放飘逸”的,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的,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同,语言表现也特色鲜明。正如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的那样,柳永词娇婉细腻,“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深情款款地低吟,而苏轼的词豪情万丈、睥睨天下,“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来吟唱。这就是婉约词与豪放词用语的区别。因此,不同的语言特点,多表现不同的情感,如江苏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2010年王昌龄《送魏二》作对比,从语言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

另外,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多各异,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多有不同。至于诗歌手法的类型,需要学生结合诗句的理解记忆。如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中的《送魏二》,我们从诗歌所用意象角度可知是一首送别诗(当然,题目已经很明确表达出来了),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显然所写内容不是眼前之景,而是虚写,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此,我们更能体悟作者惜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二、灵活应对,力求自我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我们在诗歌鉴赏阅读指导中,都会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如看题目、看作者、看意象、看注释、看问题等。

1.关注背景,把握诗歌情感。

诗人的某一首诗歌的创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背景的,是诗人在某种状态下的个人感触与情感的外露。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如果不知道诗人的写作背景而理解诗歌,可能就会贻笑大方。再如对于屈原的诗歌,我们在鉴赏时总是觉得他的“忠”近于“愚忠”,但是,我们借助对他的身世、经历及他的人格品质的认识之后,便能理解他的“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期间及之后的诗歌,为什么多是心忧天下、报国无门之慨了。当然,诗歌情感也可以从诗歌所属类别、诗歌所用意象及意象的修饰语中大致看出。

2.重视规范,得分意识。

明白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与方向,也知道如何鉴赏分析诗歌,要获得很好的分值,还需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够规范地把自己赏析出来的答案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也就是将表现手法、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态度有机组织起来。

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醉眠》这一首诗歌的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如果我们不懂章法,直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难忘的愤激之情”,而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必要的分析,则肯定会失分。

总之,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我们要通过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对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类型、手法烂熟于心。在鉴赏时,运用“五看”,推断诗歌情感,遵循答题规律稳妥操作,如此,学生才能较好地完成诗歌鉴赏,从而掀起诗歌鉴赏题的“盖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

合成纤维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新疆石油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