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材 编辑创新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28-02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 textbook, the editor should innovate“knowledge”by“knowledge”.The editor can take the best points of the other mathematic textbooks’to enrich the content. The editor can synthesiz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in the mathematic textbook and change the textbook’s form creativel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 textbook Editing innovation Integration
文化产品的生命在于它所传播的文化内容的质量,而高质量的内容是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创造。中学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更高。教材编辑要以“知识”创新“知识”[1],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好教材的编辑创造工作。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学数学教材的编辑创新。
1 发现并超越,创新教材内容
文化需要发现。中学数学教材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同样离不开发现。既要发现优秀作者,也要发现不同版本中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充分吸收、借鉴它们的优点,并设法超越。因此,对中学数学教材编辑来说,当教材编写队伍选定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发现国内外中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并在新编教材中加以借鉴和超越。无疑,编辑如果能不断“发现并超越”[2],将极大地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
笔者在2011、2012两年间参与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以下简称“湘教版数学”)的编辑工作时,就对国内现行所有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及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出版的《新纪元数学》(第2版)、朗文香港教育出版的《数学与生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数学教材等,进行了认真比较和研究,并将它们的优点创造性地吸收融入到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例如,笔者发现一些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用“知识结构图”(如图1)来小结每章的知识点,于是认真学习、研究这些结构图的优点与不足,从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等角度对它们进行改进创新(如图2[3]),并将创新后的结构图编写进了湘教版数学教材中。
2 综合各科知识,丰富例题素材
自20世纪末开始,世界科学技术与学术发展出现综合化趋势,知识在分化中出现新的综合,不同学科之间边界逐渐模糊,解决人类社会遇到的大多数重大问题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因此,为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编写湘教版数学教材时,编辑和作者创造性地将各学科知识组合到例题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传统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中有一道习题[3]:
将下表中6个数按大小顺序编号,最小的数为1号,最大的数为6号:
在编写新版教材时,笔者通过编辑创新,组合地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将习题改编为:
请将图中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各洲的最低海拔值用“>”连接起来。
又如,笔者将“动物园给成年麦哲伦企鹅进行体检称重”这一新颖素材与“有理数的加减”进行组合,创新出如下例题:
动物园在检测成年麦哲伦企鹅的身体状况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称体重。已知某动物园对6只成年麦哲伦企鹅进行称重检测,以4kg为标准,超过或不足的千克数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称重记录如下表所示,求这6只企鹅的总体重。
通过组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创新数学例题内容,不仅能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和运用。而且,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尽,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编辑更应不断地将新知识组合到教材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教材内容。
3 以人为本,创新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变迁的过程,不同时代的教材,采用的呈现方式不同。现在是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4]。中学数学教材中纯理论、抽象的知识较多,这些理论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不容易理解,因此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湘教版中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特别对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创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别采用卡通、图表、漫画等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比如,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原稿第三章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的归纳是这样呈现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去括号;
第二步,移项,合并同类项,将原方程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且a ≠0;
第三步,在ax=b的两边都除以a,得原方程的解为x=。
在编辑加工时,笔者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以科学性、准确性为原则,将上述纯文字表述创造性地改编为图表形式(见图4)。
通过创新呈现方式,使教材呈现出新风貌,既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去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4 整合资源,创新教材物质形态
信息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多种新媒介,新媒介时代的编辑活动,要更多地受到新媒介的影响和遵循传播学的规律,不断创新编辑的内容和形式[5]。教材“数字化”,成为教学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教材的编辑出版,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科技成果,通过整合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创新教材的物质形态,更好地满足学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不同需求。比如,可以借助声音、图像等现代技术整合教材、教师用书、学习指导书、检测题等各种资源,建立习题数据库,建立在线辅导平台等。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材编辑,要有“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要有“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要“以人为本”,了解师生需求,以促进教材发展为己任,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发现能力、组合能力,善于创新教材呈现形态和资源整合方式,顺应数字化阅读和复合出版的趋势。
注 释
[1]梁春芳.从“做嫁衣”到“决策人”的角色转换[J].编辑学刊,2007(5):34-37
[2]贺圣遂.关于编辑创造力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0(3):11-15
[3]严士建.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教材;补充;变化;调整
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不是教学的全部。教材又由于某些局限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作为数学教师,不能死守着教材不放,而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以便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引入生活材料,丰富教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比较熟悉的知识。很多教材中的事例是学生未曾经历过的,对这些材料的感知度不是很强,从而对了解和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引入学生生活中可以感知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摘苹果等经历,在刚刚体验到新鲜以后,对这样的事例就没有了兴趣。如果能够换成在学校周围乘船的事例来讲授,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极强的画面感让学生兴趣十足。
二、走进生活,变化课程的节奏
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出现了这一种趋向,这就是因为教材中的事例与生活相去甚远造成的,因此,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对教授的方式和内容等进行变化,以吸引学生。
教材中的知识安排按部就班,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枯燥的事情。我们应让学生走进生活,生活是丰富的、变化的,会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受,摆脱教材,适当地变化。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法宝。
三、调整教材的顺序,让教学与生活同步
在教学的安排上,教材中每个知识的顺序都是单一的,综合性不足。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调整,调整材料,也可以调整顺序,让学生容易接受。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承载既定价值观,因此中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与选文有密切关系。如果选文的价值观得到中学生的初步认可,则会内化为中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并被运用于实践当中得到检验与调整,进而得到认可,反之,则会遭到排斥,无法内化为中学生价值观并指导其实践。中学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学科知识与人文思想意识的载体,在一定观念指导下筛选出的选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建构向学生传输编者指定的思想观念。作为价值观工具性偏差具体表现在:
1.中学语文选文在题材,思想内容,尤其是篇幅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中学语文教材企图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目来进行教化,但是由于选文本身篇幅太小无法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选文缺乏细节与人物丰富其内容,使语文选文的形象性、趣味性与可信性减弱。小说在选文类型中趣味性与形象性最强,然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篇幅较少,而重要的是节选,在容量与表现力上大大被削弱,小说的主题思想内容不能被读者领略,文学的教化力自然随之减弱。
2.选文对客观世界的刻意净化,尤其是对社会的片面展示。
选文主题包括表现爱情完美、家庭幸福、友情真挚、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等,即使偶尔出现消极悲伤主题的课文也极度隐晦。由于中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限制,教育必须采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但是方式的简单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对人性中不可避免的自私与社会丑恶都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二、价值逻辑论证的缺乏
人性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根源,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人的一切终极价值指向都是自我,即保障自我利益,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任何价值观必须以尊重个体价值为前提,未能保障个体合理价值实现的价值观都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对于人性的全面了解,是赋予友情、爱情等个体价值观合理性的前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等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支撑。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幅与选文标准的限制,导致许多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选文中所呈现的价值观是显性的价值观,而实践要求的价值观由显性的集体利他主义价值观与隐性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构成。价值观合理性逻辑论证被忽略,对人性本质与社会性关系的误导。社会性是在人性基础上发展而来,人性的本质特性必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时首先是为个体的,其次才是为社会集体的,而且根本上是为个体的,人性的首要特征是个体性。这一特征是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根源,也是一切价值观被接受的前提。然而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导价值观是带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由于学生思辨能力限制,再加上学科性质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语文教学都具有唯利他主义至上,而批判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特点。语文选文中大部分的人物形象都分别有着勇敢、无私奉献、爱国、勤奋、智慧等完人倾向。语文选文教学对人性的误读就是以社会性代替人性。人结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建立是功利性的,威胁社会利益的行为必定遭到禁止。而维护社会利益的主要准则即为道德与法律,这是集体利益至上的理论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体利益,因此,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个体有追求利益的自由。遵循功利原则的市场经济突显利己主义,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市场经济种种现象的阐释基础。逻辑合理性的遮蔽使中学语文选文的价值观蒙上了浓重的虚无道德主义色彩,在实践中导致其中学语文教学价值观不能初步内化为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一部分,使价值观的传播在初始阶段即遭遇失败。
三、实践反馈检验的缺点
关键词:中学地理 活动类型 主动参与
记得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说: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价值,强调了学生活动的作用。联系到我的地理教学,我认为课堂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是活,二是动。活就是指地理课堂上气氛活跃,丝毫没有抑郁感;动就是指地理课外活动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活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参观访问和调查、上网查找资料、观察和观测等来实现,动可以动口动手,并根据活动的需要经常性地调整活动的方法和内容。中学地理教材中学生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地理新教材为例,对课本中的活动类型进行梳理和总结,有以下几种:
一、问答练习型
与以往的旧教材相似,即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巩固课堂内容。例如第一册P54: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夜晚?P73: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类问题,可以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总结。通过回忆课堂知识,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二、野外观察、观测型
这是学习地理最直观、最广泛的传统方法。人类是环境的一分子,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它们是很好的学习地理的素材。所以在新教材中加入了许多野外观察、观测型的活动,让学生贴近生活、亲近大自然,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社会中得到验证。例如,第二章P40的野外褶皱构造观察,通过野外观察岩层,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让学生最直接地掌握褶皱构造。这样,学生有自己亲自动手的机会,又能通过亲眼所见,从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认识,从而强化、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演示实验型
这种方法也是地理中最常见的方法,即通过教师讲解操作方法和基本步骤,让学生自己亲手来演示实验。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P17,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现象。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了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切实了解了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的涵义,变空洞抽象为形象直观,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讨论型
讨论是分析、判断事物的基础。讨论之前,学生首先要查找资料,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杂志、报纸、电视、书籍等。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促使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总结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弥补、完善。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P60,讨论:“水资源可以永远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通过激烈的讨论,可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养成珍惜和节约每一滴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习惯。 转贴于
五、调查研究型
这种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P60:调查家乡的河流。通过调查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河流的基本概况、水质状况、开发利用状况;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河流有哪些污染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家乡河流开发和利用的建议。通过这项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课外视听型
这类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对视听材料的收听、收看,搜集与课本材料紧密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等材料,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材料进行学习、总结。例如,P58要求连续收看并记录一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并在中国空白图上绘制出相应的天气系统。这样,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听到的和看到的材料,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七、双语学习型
在每一单元后面都设计了双语学习题,材料是英语,问题是汉语。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第一单元P28根据英语材料《Our home planet》回答问题。
八、判断是非型
即通过所学的知识和自己日常生活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例如P73,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