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设计上虽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设计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是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停车位、地下车库范围、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出入口位置、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以及各种综合管线的布置等方面的控制。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高度、建筑立面、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及建筑效果等方面的控制。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基础上对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及设施进行专业的详尽设计,包括景观构筑物、室外家具、小区室外景观亮化、绿化及景观相关的水、电、结构设计等。
规划设计是三种设计的前期,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住区,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两者设计的充实和补充。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上,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因为先于景观设计,往往是已经进场进行建筑施工了,才开始进行景观设计,这就造成了后期景观设计上存在很多被动因素,无论是与规划布局上还是与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衔接和协调的问题。现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协调进行分析,以供探讨。
1 住宅小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景观设计仅仅是建筑规划设计的辅助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只关注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等硬性指标,而往往忽视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造成后期的景观设计只是见缝插针,景观缺少连贯性和均好性。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注是否符合消防规范、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是否做到最大限度的经济节省,造成后期景观设计时不得不对建筑出入口、建筑突出物等进行避让和做出掩蔽。总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及景观效果,致使后期景观设计非常被动。
1.2 建筑规划设计路网结构没考虑景观设计
在某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些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景观带被切断,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交叉。有些规划道路出现从这个出入口可以直通通看到另一个出入口,或者小区主入口直对着小区内的围墙,缺少景观的对景设计和景深设计。有些地面停车位则跟随道路设计设置在影响居民出行不便及对一层住户生活有影响的位置。这些便造成后期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重新调整路网结构和地面停车空间,而且需要重新向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变更报批,以至于影响了工期。更有甚者是建筑已经施工,路网无法调整,并且在批复的停车位总量上,因为地下车库已经施工,地面有影响住户的车位在有限的空间却又很难调整,致使景观设计上只能对这些弊端进行遮挡。有些地方不控制地面车位数量,造成开发商一味为节省资金,紧缩地下车库空间,使得地面上车位很多,景观上非常不好设计。
1.3 室外综合管网设计与景观设计冲突
室外综合管网的设计往往也是只依照批准的建筑规划总平面进行,而不考虑景观设计。造成路上很多管井盖,车行在上面非常不舒服。有时甚至楼栋出入口前就有很多管井,一出门迎面是高大的风井,地下则是一个个井盖。突兀的风井,有时因紧临道路或广场等无法进行景观遮挡。
1.4 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不协调现象
建筑风格是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已经被当地主管部门批准了的,而后期的景观设计应该是结合建筑风格设计的,但在有些地方却存在着欧式风格的建筑搭配中式风格的景观或部分中式景观元素,如亭子、围墙等。虽然都是小的景观元素,但不协调的风格却让人感觉很刺眼。
2 一个片区好几种风格
小区规划虽然是在控规指导下进行的,但一个片区好几个开发单位,各个开发商只考虑自己地块的平面布置和自己喜好的建筑风格,而不顾相邻地块的建筑和景观延续性。虽有主管部门把控,但因为一个片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一是建筑风格的时效性,再是领导的更换等等因素造成一个片区好几个风格,中西冲突、繁简冲突等。总之小区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环境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
3 建议和措施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建筑设计应结合规划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作为住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住区的文化和内涵。它的好坏对一个小区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
景观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不应仅仅作为辅助,应先行参与到整个住区的设计中,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在整个设计环节中都要参与进来,提出景观的思路和设想。
4 结语
规划设计是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住区的主要物质基础,景观是整个住区的精神,三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整个区域相适应、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齐康.学科的整合.2012.
[2]蒙小英.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08(1):125-129.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前提,设计图纸是建设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施工前,设计方应依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将拟设计方案以图例、表格、文字说明、文档等形式表达出来。设计时,应尽可能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方便施工人员进行协调和统筹管理,从而有利于施工单位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景观设计侧重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力争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尽量保持建成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使得二者相辅相成,为建筑物的使用者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得建筑整体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居民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形式存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形式单一,格局单调。普遍的建筑规划格局形式是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条形排列方式,一般的住宅建筑单体在设计上都采用一梯两户、一梯多户的梯间单元式结构。虽然此种单元结构形式可以满足住宅居民拥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室内居住环境,但是具有高度秩序的背景下,构图严重缺乏变化,给人的印象只能够是单调、缺少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可以供人们欣赏回味的地方乏善可陈。居民建筑小区的绿化形式主要是在单体建筑之间的空间范围内栽种各种乔木植物,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可以营造景观设计的难度有一定难度。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仅仅能够被局限应用到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而不能为居民带来精神上的追求,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针对居住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围绕“人-建筑-环境”的学说,试图可以使得建筑设计与人文心理学和生态环境学相互融合,从而强调居住建筑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在改变城市建筑环境的过程中,建筑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必然将会成为遵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物质上和精神上追求向往的主观意识的一种规律。但是,事实上对于景观建筑设计中场地意识的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决定于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对于现阶段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要求也主要以视觉形象、环境绿化及活动空间范围三方面作为要点,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将自然部分还给自然的指导思想,旨在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美,像以往的只注重于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人为和自然的做法万万不可再取。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均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切合实际地的设计,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美,力求设计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3、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
关于对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归纳有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以下将做具体分析讨论:
(1)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建筑作为单体结构如在高度密集居住小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在设计增加人的活动区域后,不可一味的培植大片的人工草坪,可以设计花坛栽种各色花卉,同样地绿化手段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建筑单体向外部环境扩展,敞开以往的封闭居住空间,内室成为一个小型的景观设计空间,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建筑成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外部环境是建筑的延续。同时建筑与外部环境界限在高负荷的景观中十分重要,应将建筑轮廓线与外部环境界限分明化,不显乏味。
(2)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景观设计不能脱离自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建筑整体的形体设计,相对比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线条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可以搭配抽象立体的几何线条,对比鲜明而不单调。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与外部环境的景观设计迥异,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形成景观层次感和良好的建筑氛围。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是现代城市建筑规划的需要,巧妙的利用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进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既是继承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宗旨,也是为建筑用户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服务,并且合理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极大地反映出设计工作者的意趣,也可以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提升系统性、层次感及艺术性。
4、建筑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在人们日益倡导健康绿色生活的今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市建筑景观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建筑大师在设计时都会将景观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要素,精心考量并设计景观的形态、材料和环境效益,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工艺和技术融入到城市建筑设计中,全方位整合整体空间布局。
4.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会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这样的情况背后带来更多的是给人们富足生活多样性的彻底打击。水电、交通、通讯等都由一根管线所代替,而不会再出现街坊邻居走道互相寒暄招呼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简单而稀疏,社会环境、人及自然环境被无情的隔离开来。因此,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应尽量将“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空间设计的格局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始终。
4.2、注重建筑景观的共享功能:建筑规划小区内的住户都具有享用景观环境的权利。在针对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利用现存的自然环境改建人工的景观环境,并利用自然环境所拥有的丰富空间层次设计出为所有建筑用户所能共同享用到的交流与娱乐的景观场所。
4.3、建筑景观设计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宗旨是为住户服务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能够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及隔音效果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建筑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注重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观点进行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5、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都是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应该在建筑设计方面突出个性,在景观设计方面与之协调统一。我国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稀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不断探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造成阻碍。我们要重视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相信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美化城市和服务人民生活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大视野,2010,(12),124-114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紧跟时展步伐。文章重点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作用、建筑的独特性以及设计方法和技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希望可以为读者产生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 建筑设计 方法和技巧 探究
1前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分迅猛,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建构城市园林景观的非常时期。因此,不同地区的公园、景观绿地等的数量大幅度增多,而园林景观建筑是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和技巧予以详细阐述。
2园林景观建筑的主要作用
事实上,园林景观建筑有着较高的公用价值,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又能使自己心情变得更加愉快。当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其中,它的作用大致可概括成三点:第一,功能性。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休息和游玩需求。其中,点景、亭等都是供人们进行观赏的,第二,组织游览路线。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常常和风景布局相互协调,顺着所设计的游览路线,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当中,园林景观设计常常会凭借它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造型设计,呈现给人们一副优美的风景画面。在设计内部,由廊、墙以及路等部分构成一活动线路,而此时建筑则充分显现出两重特性,即观赏性和被观赏性。换言之,园林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空间必须要适合人们在动景与静景中进行观赏,同时景色要善于变化。留给人们不断变化的感受。
3园林景观建筑独特性分析
3.1类型较多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以休息与观赏为主的,而且又有以装饰为主的,同时又有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兼有的建筑。同时有些建筑设计到路途当中,是提供给人们高质量的服务建筑等。因此,园林景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为类型偏多。
3.2功能多种多样
事实上,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总得来说共有以下几种功能:点景、赏景、引导、分割等。其中,点景功能指的是园林景观建筑是建筑设计的主体内容,不仅可以对整个建筑设计予以控制,又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功效。而赏景功能指的是园林景观建设构成了一副图画,可供人们进行欣赏。引导功能指的是园林景观建筑在景观设计中起到起承转合功能。在人们肉眼所能观看到的景观建筑中,其景观游览线路便会得到延伸。分割功能指的是园林景观在整体建筑设计中发挥着分割的作用,从而给人不同的艺术美感。
4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和技巧分析
4.1立意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立意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设计意念与设计意向。其中,意念指的是对设计对象进行初步探究在设计人员头脑中浮现出的一种带有概念性的谁意图,同时这是和项目施工条件联系十分紧密的。然而,意向指的是意念产生的最终结果,主要是设计人员借助充分的想象所构成的意图。所以,可以说立意重点考察设计人员的知识构架、艺术修养以及思维方式等予以考核,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的眼力敏锐,知识丰富、思想宽阔等,这样一来,才可以培养出更多新构想,产生更多新颖的设计灵感。
4.2选址
实际上,园林景观建筑设计选址是和设计人员的组景构思能力紧密相关的。那么,怎样才可以将园林景观建筑与四周环境产生一定的关联,从而使二者构成一个完整体,这成为设计人员解决的首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景观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情况,对地形、水资源分布以及植物分配等进行全面考虑,不仅要凸现出周围自然景物特征,而且又要确保设计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4.3布局
4.3.1组合形式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布局形式有多种,例如:独立式、自由组合式以及混合式等。
4.3.2对比、渗透和层次
对比指的是通过对比分析,最终使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和周围相互协调,且取得较好协调效果的一有效手段。因此,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指的是将两类存在显著差距因素利用对比手段予以相互衬托,并且又要重视主从与重点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要确保主从关系设置的合理,从而避免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完整性以及协调性产生影响。另外,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使空间产生不断变化的效果,空间渗透和层次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从而提高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最为常见的包含两种方式,即相邻空间渗透和层次以及室内外渗透和层次。
5设计理念
5.1打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营造环境空间的主要目的是为显现出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它又是展现文化内容的一关键性载体。所以,采用因地制宜策略,实现空间场所与四周环境相互融合的目的。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予以全面考虑,以便构成一个完整又清晰的设计理念。身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懂得如何才能发现、认识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科学、合理的将周围的自然景观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当中。
5.2注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在当今时代,园林景观概念无论是从广度方面还是从深度层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更加凸显出专业协调性的重要。通常,建筑设计人员都是重点凸显出建筑硬质景观元素,而园林设计人员都是重点凸显出绿色软景观元素,从而将建筑恰到好处的和自然相互融合。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注重各个不同专业直接协调性和沟通性。
5.3引入生态景观理念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特征,设计人员要选择适合的园林景观类型,以免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原貌。同时还必须满足园林景观场地的生物需求,保证养料与水分的供给,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6结束语
总之,当前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从而建设出更多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丁向刚.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初探[J].山西建筑,2010(6).
[2]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商业步行街也在各个城市逐渐建立起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对于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步行街的起源与发展
1.1步行街的起源
商业街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可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唐代。那个时期,国泰民安,商品交易也空前繁华,尤其是唐代国都长安城。长安城几乎成了商品交易的聚集地,最早的商业街模式便是“市”。到了宋代,随着银票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变得空前活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交易中心,“街”这个词也开始渐渐的取代从前的“市”。商业街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繁华与否的主要标志,从“市”到“街”再到“商业步行街”三个概念的跳跃产生了从“交易”到“购物”再到“休闲娱乐”的变迁。
1.2商业步行街的特点以及作用
商业步行街是指一个城市的商品交易的中心地带,商业步行街的特点即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商铺,商品数量和种类丰富,以服务交易为主,是了解一个城市形象的切入点,商业步行街建立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给人带来的印象。我国著名的商业街有成都春熙路、武汉光谷步行街、台北西门町等。
2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筑设计
2.1景观设计的内容及特点
景观建筑设计指在合理利用和安排土地的情况下,对某一地点进行景观要素的安排和布局,使其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建筑设计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景观建筑设计涉及公共领域、建筑领域、环境领域和艺术领域,从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到城市绿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的利用和保护等,都属于景观建筑设计。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好坏与否往往决定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筑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街道的合理性和规律性,色彩的和谐性与建筑的艺术性等。要想设计好商业步行街的建筑景观,往往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包括路面、公共设施、雕像、绿化等,要将这些东西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并凸显艺术效果。建筑商业步行街内景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景观建筑设计要呈现一定特色并能够展现和传承城市的地域历史和文化。
2.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要素
(1)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例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是目前亚洲最长最大的步行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中央大街是以欧洲建筑风格为主题的,其中有不少的欧式建筑,这也是它闻名于世的原因。这些建筑汇集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西方建筑的艺术长廊。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汇集街内,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街道。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商业步行街设计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才能使步行街风格统一,并且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至杂乱无章。好的设计主题,可以成为整个商业街的亮点。(2)街道的建设也需要注重色彩的运用,部分街道会以鲜明的暖色调为主题建设街道,这样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热情的感觉,也会使人感到心情愉悦。西班牙风情街富有清朗明丽的地中海风情,凹凸有致的石材墙面,优雅别致的拱形门廊,精致的铁艺装饰共同构成兼具古典气息与现代时尚的建筑群体。更重要的是,店面窗篷色彩各异,并且掩映在绿树树丛中,完美再现了奢华雅致的欧洲商业街风格。(3)商业步行街的交通组织体系。商业步行街的车流、人流量较大,设计时应考虑到步行街所在的地段、附近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程度、路面的宽窄等因素,保证步行街有顺畅的外部交通和舒适的内部交通。以北京王府井大街为例,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长安街北侧。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800m,每天进入这条街的中外顾客多达百万人次。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巨大,所以交通组织体系尤为重要。王府井大街入口处设有地铁站点,而且公交车十分便利、发达。在商业街内部设有灯市口和王府井站,并有103、104、108、111、120、420、802、803等多达17路公交车经过。
3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究
3.1关注步行者的心理需求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商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表现在商业街的一些人性化设计上,在展现出商业建筑美感的同时又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视觉享受,这才是商业步行街建设的最终目的。而目的决定行为心理,由于步行者出行的目的不同对景观设计也有着多种不一样的诉求。喜欢购物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店面的外部设计和店内的装潢,而另一些想要去进行娱乐活动的人则会关注更多的娱乐设施的美观程度或是外部建筑风格,外来旅游的人员追寻的是特色建筑与标志性的景观、建筑、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商品展示和特色艺术表演等。商业步行街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人群的分布进行景观的设计。
3.2以商业性和实用性为基本原则
商业街作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内部建筑应多为人们消费和娱乐为主,不可盲目地追求美观而忽略了它的主要目的。盲目追求艺术性和审美,忽视了其实用性和商业性,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的,而且不同的景观建筑有不同的功能,设计师要满足其自身的功能,既要实用,方便舒适,为商业步行街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硬件设施,外观又要与整个步行街协调一致。
3.3要做整体规划设计
商业步行街的各个景观之间往往相辅相成,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这些建筑,他们组合在一个空间里通常都是为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而存在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做整体规划设计前,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处理好各个景观建筑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要有整体的规划,整体风格统一但又不乏变化。在空间布局上,也要有整体观,商业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或者成网状、线面组合布局,不可杂乱无序。线状布局的典型,如天津古文化街、上海新天地等;网状布局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线面组合如合肥城隍庙等。
3.4注重于地域自然、文化景观融合
商业步行街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好的建筑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4结束语
商业步行街建筑景观设计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多种艺术手法和设计技巧进行优化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根据当地的特点建设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相适应的商业步行街。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促进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发展,推动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1]吴昊洋.哈尔滨中央大街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费菲.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3]曾冬.地域化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
[4]徐默诵.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导则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