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前因后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缺奶
“奶荒”,从今年上半年就隐约见端倪,这跟当时发生在中国乳业市场上的几件大事有关。一是年初的恒天然“双氰胺”事件导致奶粉进口量减少;二是香港限购令的出台。
在上海铭泰铭观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资深乳业研究员侯军伟看来,这一切作用于市场的时间是在今年中秋节前后。据了解,自8月1日起,蒙牛特仑苏就曾通知价格上调,同时伊利的液态奶系列产品也有明显的价格上涨。
“事实上,价格上涨早在今年四五月份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部分企业还有一部分库存。但是到了六七月份的时候,原料开始缺乏,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严重的‘奶荒’问题。”侯军伟告诉记者。
然而,纯奶价格上涨仅仅持续了不到四个月,11月13日,记者从天津市部分超市和便利店了解到,11日前后,部分超市就已经“断奶”了。
终端“断奶”,上游加工企业的日子更难。据一位乳业界人士向记者介绍,江西某知名乳业因为没有奶源已经停产了。“公司对奶源控制不了,加之从以前的新闻来看,他还拖欠过奶款,这种情况下,你想是什么结果。”他说。
而类似于这家企业的情况还有更多,侯军伟告诉记者,他了解到的企业,因为没有原料,大多做出两个选择:一是停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纯奶生产量,增加花色乳品、乳饮料的量。
“原料缺乏的情况下,企业会把有限的原料加工中高端产品,这样才能保住营业额。”他说:“毕竟低端产品跟高端产品的营业额相差太大。另外就是花色产品上转,比如生产调制乳,他的用奶量只有百分之五十或者更少。”
不过,对于这场奶荒,在艾格农业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看来则“没那么严重”。“只是一个乳业界的‘事件’,奶牛产奶的淡季刚刚过去,进口量又减少,所以这阵子原料涨得快,只不过是季节性的‘奶荒’。”他说。而对于终端市场上的纯奶涨价现象,他认为,其实这只是因为中低端产品供应量减少的缘故。“奶荒”导致乳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中高端产品占主要市场份额,但是销量也不见得增长。
据记者从相关部门拿到的一份资料表明,近四年,我们国家的原奶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原奶供给总量3748万吨,需求总量3920.2万吨,供需缺口为172.2万吨;2012年我国原奶需求量达4359.6万吨,而供给量仅为4000万吨,供需缺口达到了359.6万吨。估计2013年,我国原奶供需缺口将突破400万吨,将达到402万吨。”而这个供需缺口还会加剧。“相关人员表示。
抢奶
对于造成“奶荒”的原因,业界观点层出不穷。
在乳企行业工作了11年的饶国平认为,之所以缺奶主要是几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一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重发了乳企QS门槛,今年又出台鼓励合并婴幼奶粉企业的精神,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原来依靠中小奶企生存的家庭牧场(散户)也纷纷关门。“更要命的是一些大企业自有牧场本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但是他们却一直不愿意投入。”他说。
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在乳业界,总有一些企业做这种事,自己不建牧场,没奶就抢别人的,市场一差就撤,留下一片烂摊。”据他透露,他所指的这家企业,在中国乳业界排名靠前,但是因为“抢奶”,行业名声非常差。“抢奶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原有奶源收购秩序。”他说。本来企业对奶源是有协议的,许多公司建养殖小区的形式来控制奶源,奶牛是承包到个人养的。现在缺奶,有的企业就公然在你的养殖小区边上设收奶站,提价。
“原奶价格从最初的3元/公斤涨到现在的4.5元/公斤。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原奶价格了。”饶国平告诉记者,目前来看,“抢奶”行为已经十分普遍了,在有些奶源比较充足的地区,一些企业为了抢奶都要打起来了。
“抢奶存在巨大的隐患。”他说。在他看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当时由于乳业市场增长很快,也曾导致缺奶,而当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预估。而河北省农业厅总畜牧师顾传学在接受相关采访时也认为,“在高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商贩仍会想尽办法,躲避质量检测,最终会给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怪圈
回顾2013年国内乳业市场,从上半年的重组合并引发猜想,到下半年愈演愈烈的“奶荒”问题,从业人士和研究人士在讨论相关话题时,总绕不开一个问题,奶源地。“事实上中国奶业每次危机都来自奶源,根本问题在养牛,这是一个怪圈。”饶国平说。
“企业应该建奶源地,为自己的产品增加安全保障,我国的牧场现在已经大量进口美国牧草了。”他说。现在中国牧场有些硬件设施其实已经超越欧美了。但是因为管理、生产环境、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奶源一直比海外奶源贵。所以,造成饮料公司和一些乳企都不愿意在牧场上投入。
反观现在的局势,农民有种粮补贴,奶农却鲜有补贴。“他们承担的风险太大了。”他介绍,奶农的市场处境很差,一是生奶没有进入市场,它必须通过乳业公司生产销售,这是天生的弱势。二是他直接面对的是海外巨头,三是现在物价高涨,人工工资也高,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对于他所说的这个怪圈,也是不少乳业人士私下里一直议论的问题。除了奶农承担过高风险不愿意养牛,还有部分企业因为节约成本不愿意投建养殖基地。以蒙牛为例,2012年的养殖基地投入只占收入的0.5%,集团支出的8%。而伊利2012年总收入410亿元,但是投在养殖基地的资金也只有89亿元。而据行业人士分析,他们的这些投资都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2008年这个时间点之后,到2013年,每次乳业出现大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源头建设上。可以想见,源头有多么重要。”侯军伟表示,但是连大企业的投资都这么少,乳业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对此,陈连芳认为,这次奶荒事件可以给行业和政府敲响一个警钟了。他们需要给奶农补贴,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国有企业。
“接下来的两个月,缺奶压力应该会有所缓解,但通过上面的介绍,我相信你也知道。缺奶不是周期性的,是倾向性的,其实隐匿其后的是中国乳业的一些根本矛盾怪圈。”饶国平说。
放缓
接近2013年年尾,“奶荒”事件表面上仍没有缓解的迹象。但是据一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上周,海外奶粉已经降价了,3万多一吨就可以买得到,乳饮料企业的压力可以得到缓解。他介绍,年初,因为新西兰遭遇干旱,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不过下半年,新西兰牧场就已经得到了恢复。一组数据显示,新西兰奶产量今年8月份,同比增长了9.2%。而预计今年全年产量同比可增长率在4.5%到6%区间。与此同时,另一大对中国出口奶源美国的奶产量也有所增加。不仅如此,侯军伟认为,进入四季度,乳粉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力减弱,对进口奶源的限制会逐步放松。
从国内来看,饶国平表示,相对来说,奶源在冬天的压力要小些,一是乳牛产奶多了,二是冬天也是市场低谷。
肝区是人体肝脏所在部位,确切位置在右上腹部的排肋内、右隔膜下。在临床,经常会看到一些患者手按着右腹部来就诊,脸部表情不无忧虑和紧张,老肝炎患者疑为肝炎又发作了,没患肝炎的人则因道听途说,或看到过家人、亲戚朋友肝炎发作时有些有肝区疼痛,便会首先警觉起那个部位来,担心是不是患了肝炎。
事实上,很多病人肝炎发生时并无任何明显的症状表现,而是精神良好,能吃能睡,活动如常,体力也不觉得减退,总之似乎一切正常,只因升学、参加工作、结婚、出国或常规的健康体检等,才偶然发现身患肝炎,有的还处于重症状态。当然,不是只有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或戊型肝炎等)才有右边腹部的疼痛,其他原因如细菌、寄生虫、原虫、药物等也会引起肝炎,导致右边腹部疼痛。
【肝区为什么会发生疼痛】
肝组织本身不会疼痛,因为它没有痛觉神经,所以患者在做肝脏穿刺或其他原因使肝实质受损时,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但肝区的确会疼痛,为什么呢?原因就在肝脏的包膜上。生物体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为了保护肝脏、也使肝包膜和其他的内脏器官相隔开来,肝脏表面有一层很薄的包膜。这层包膜有丰富的痛觉神经,不管受到什么刺激都会有疼痛的感觉。所以在做肝脏穿刺的时候要打一点麻药,目的是麻醉它外面的包膜,使其失去痛感。发生肝炎时,无论病因是什么,肝组织会因发炎而充血、水肿,使肝脏变得膨大起来,拉紧外层包膜,于是刺激了痛觉神经,疼痛就产生了。医生体检触摸到患者肿大的肝脏时,患者会觉得疼痛也是这个道理。
【肝区疼痛的常见病症】
肝区疼痛是较轻的持续的隐痛。前面说了,肝发炎时肝组织会因炎症而充血、水肿,这在短期内是不容易消散的;这也决定了疼痛性质是持续性的,即一天内24小时都会疼痛;疼痛也不会像胆囊炎疼痛等那样传到别的部位。
2011年11月4日,康师傅控股和百事达成协议,康师傅控股附属公司康师傅饮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康师傅饮品控股”)将成为百事公司在华特许经营装瓶商。获得商务部批准后,康师傅将获得百事在中国全部24家装瓶厂中总共持有的72%的股权,并与百事现有的在华装瓶厂合作,负责生产、销售和分销百事的碳酸饮料和佳得乐品牌产品,而百事将继续拥有品牌并负责其市场推广活动。
百事为何要委身“康师傅”呢?
百事在饮料行业一直亏损。百事在中国各地建有24家瓶装企业,1个浓缩液厂、5家食品厂。这24家瓶装企业中有5家为全资控股。艾格农业分析师陈静表示,百事可乐在中国的20多家装瓶厂中有过半亏损。代表百事持有中国24家装瓶厂权益的CBL公司,2010年亏损1.75亿美元。“百事可乐在中国的业务在金融危机之后亏损越发严重,在巨大的亏损压力之下,百事才不得不在2011年最终与康师傅控股进行换股交易。”
1981年,百事国际集团中国部经理李文富骑着自行车从香港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促成百事在中国首个合作企业的诞生——深圳百事可乐灌瓶厂,百事由此正式进入中国。不过各个瓶装厂将无奈地被康师傅接管,也让上述回忆定格在百事进入中国30年的2011年。接近百事的人士感叹道:“从眼下的合作来看,百事实则以特许经营的模式结束了在中国市场的自主经营。”
“百事在华建立瓶装企业的形式有其历史原因。当年,在中国合资建立瓶装厂主要是为了迅速在中国获得生产许可并占领市场。之后由于浓缩液厂频繁提价、转移利润、灌装厂基本不赚钱甚至亏损,逼走了不少中方合资方。”前和君创业合伙人汤浩分析。
百事管理混乱。商务部“郭京毅受贿案”中,百事在华分公司内部火拼,不惜行贿郭京毅,将百事中国内部的管理混乱推向了风口浪尖。除了“行贿”,“涉黑”、“走私”等字眼也跟百事中国联系在一起。群星代言的光鲜难以掩饰百事内部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也不得不让这家百年国际企业一步步走向与康师傅的“换购”道路。
百事中国的分权制度直接导致百事中国与瓶装厂利益不均衡。在碳酸饮料产业链条中,毛利率较高的是上游的浓缩液生产与销售(高达50%-60%)以及下游的渠道环节(40%以上),中游的装瓶业务毛利率较低,仅为10%-15%。浓缩液提价将使百事获得高额的回报,但对瓶装厂来说,其利润主要来自装瓶厂的分红,近年来浓缩液的频频提价,加剧了装瓶厂的成本压力,压缩了其利润空间,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中方股东全面亏损,百事中国则可依靠高价浓缩液的利润,部分弥补装瓶厂的权益亏损。
在合资分公司、瓶装厂与百事中国因利益发生纠纷的同时,各地分公司如上海百事、武汉百事、南京百事、四川百事等已与其“反目”。本想依靠地方企业打入地方市场,但不想却换来一场场噩梦,24家瓶装厂已然成为了百事想迅速去除的包袱。
发展30年,内斗及混乱的管理耗尽了百事的激情,只能思考另外一条路——寻找一个强大的合作对象、“甩手”24家瓶装企业。在大陆市场发展风生水起的康师傅进入百事的眼帘。
百事和康师傅的“双赢”。根据双方最后达成的商业条款,康师傅将与百事现有在华装瓶厂合作,以独家形式包括百事拥有的若干商标项下的碳酸饮料、佳得乐品牌下的运动饮料和纯果乐品牌下的果汁花蜜饮料等非碳酸饮料等。这意味着康师傅获得了生产、销售百事旗下所有已进入中国市场的软饮料的权利。
百事公司董事长兼CEO卢英德明确表示,“康师傅具有与其他公司成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我们相信此联盟倡议将把康师
傅极佳的分销网络覆盖与百事杰出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在短期内极大提升我们在华的饮料业务,同时将百事在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饮料市场的未来增长潜能发挥到最大化。”
而百事在餐饮渠道的优势地位,能帮康师傅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一特殊渠道恰好是康师傅并不擅长的。
一切毫无征兆,连康师傅自己都称与百事的换股交易“保密工作做得还不错”。不过,这场交易在外界看来并非偶然——年轻气盛的康师傅需要扩张;连年亏损的百事需要清理。
康师傅旗下饮品业务的经营主体是“康师傅饮品控股”,其中上市公司康师傅控股透过全资持有的“康师傅饮品”持股50.005%,康师傅控股的母公司顶新持有17.999%,日本朝日啤酒则持有其余31.996%。而一旦这次换股交易落实,百事旗下中国饮品业务将并入“康师傅饮品控股”,换取“康师傅饮品”9.5%的股权,间接持有“康师傅饮品控股”股权。
关于罢工
曾经的竞争对手,竟成为自己将来的雇主,感到迷茫的员工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因此受损。“我们此前甚至没得到通知就被他们卖了。百事可乐试图单方面和我们解约,然后让我们再和康师傅签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权益却得不到任何保障。”百事可乐重庆瓶装厂抗议人群中,一位工人如是说。愤怒的工人收到来自百事大中华区主席孟可仕发来的《百事可乐员工沟通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表示,联盟获得批准后,员工岗位不变,瓶装厂会继续由现任管理层负责运营。他还特别授权给所有工厂的员工一个月的特殊绩效奖金。此后,百事和康师傅又都承诺,在联盟获批完成之后,至少两年内不会改变所有百事现装瓶厂员工的现有合同及条款,且所有百事装瓶厂员工现有合同的薪酬福利待遇起码维持现有水平。
对此,百事员工并不买账,他们既担心公司的口头承诺不能兑现,也惧怕会被变相裁员。
尽管百事可乐方面多次希望解决事件,但部分百事可乐瓶装厂员工坚持认为,如若不能对员工进行补偿,就不接受百事可乐的和解提议。
但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表示,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如果没有大规模裁员,同时也没有大规模降低福利水平和提高劳动强度,员工没有要求企业进行补偿的依据。“买断工龄是国企的现象,非国企没有这样的做法。”宋一欣称,“对这部分员工来说,要求公司进行补偿,从法律的角度并没有支持。”
“康姓百事”未来未知
“百事可乐与康师傅的合作能否成功,整合是重中之重。”一位要求匿名的港股分析师告诉记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光员工的整合就花了百事可乐和康师傅那么大的力气,效果还不好。这显示两家公司的文化存在差异,也为双方未来的整合,蒙上了一层阴影。”上述分析师认为,未来即便双方的合作被有关部门通过,康师傅也必须谨慎应对整合。因为即便是饮料行业,整合失败的案例也存在太多。
“百事通过此次换股虽然仅获取康师傅饮品控股约5%的间接权益,但是接触的却是康师傅饮料生产——销售产业链的全流程;而康师傅仅获取百事可乐利润率较低的瓶装业务的所有权益,并没有接触到最核心的浓缩液配方及技术环节。”北京尚公(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执行主任邵开俊表示,“康师傅用部分股权换购了百事可乐中国的瓶装业务的全部权益,与其说是康师傅‘收购了’百事可乐,不如说是百事可乐‘收购了’康师傅。”
内地饮料行业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均较艰难,原因一是经济放缓令消费者对茶类饮品的需求降低,二是小型品牌积极劈价,三是消费者偏好分散消费。
关键词:音乐作品 音乐思想 音乐机构 音乐交流
“”时期是中西方在音乐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存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它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有了新的气象,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引以为豪的人才。音乐领域也人才辈出,专业音乐创作也初露头角。对于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矛盾,这一时期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态度,在各个方面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 音乐作品及成就
在这一时期,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在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崭露头角,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论专著以及在音乐教育方面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萧友梅最先在音乐创作上作出了广泛试探。钢琴曲、管弦乐曲、室内乐等多种形式的创作,他是“五四”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在教育方面,萧友梅更多的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他通过专门音乐教育事业积极引进西方音乐文化;另外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中国本土的音乐,从1916年7月,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到他亲自教授古代音乐史(当时他称之为“旧乐沿革”)并编写讲义,对中国“旧乐”进行整理。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说明了,萧友梅在对待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一直本着“创作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国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民族音乐有分别的中国‘新乐’”。
在器乐创作方面,将中西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典范如刘天华。他在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又注入西洋音调、曲式、技法创造出新意的二胡和琵琶曲。如《病中吟》的三段体曲式、《光明行》进行曲体裁和三声中部写法、《悲歌》的“前奏曲”曲体等。他是二、三十年代我国音乐家在一件传统乐器上进行改造革新和用中西音乐结合手法进行系列性创作的表率和典范。
在声乐创作方面,例如赵元任,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以歌曲为主,写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和合唱曲,“中国味儿”夹杂在其中,同时,他在和声方面做出了许多实验,将和声中国化,萧友梅称他为“中国的舒伯特”。
在歌舞剧方面,黎锦辉成绩显著,他把中国民歌小调、民间戏曲与西洋歌舞形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新歌舞剧。
在音乐学理论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音乐救国的理想主义者”,王光祈。他是中国最早采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作曲家,波恩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评价他“一位受过严格教育和训练的音乐学家”。《东西方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许多著作是其研究成果。他在将西方音乐传入国内的同时,将中国音乐文化也推向世界,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具有双向流意义的贡献。同时,为我国现代音乐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音乐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投影。20年代的中国是新旧文化、新旧思想交汇的时代,在西方音乐大量传入的背景下,中国音乐面貌发生着转折的变化,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想也纷沓而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国粹主义的音乐思想、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全盘西化的音乐思想。
国粹主义思想与全盘西化的音乐思想,是音乐思想僵化的结果。周庆云、王露、郑觐文等人在文字论著中都坚持国粹,而青主、欧漫郎则是具有“全盘西化”论的倾向。这样的思想也只是一定历史阶段时代局限性的一种反射而已。
中西结合的思想是大部分的音乐家所采取的思想。在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中,刘天华和黄自堪称为杰出代表。刘天华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组织乐器厂,改良乐器的制造。同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二胡曲、琵琶曲和练习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黄自音乐创作的观念、风格与技法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基础之上,他在吸收西方音乐的技法、创作经验方面,主要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对待西方音乐文化的观点上,黄自主要是“由西到中”,而刘天华则是“由中到西”。但最终都共同回归到“中西归一”。
三、音乐社团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多种模式的音乐社会团体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相继成立。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西乐社、上海工部局乐队、大同乐会等等。这些社团大部分是由音乐专业人士成立的,侧重于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音乐教育机构也逐渐得到扩展至高等综合元宵或大学音乐系科的专业设置,甚至出现独立的音乐院校。
四、结语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中国现代音乐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的过程。在这期间,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无疑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邢维凯所说,“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陈聆群.从国立音乐学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J].音乐艺术,2007,(03).
摘 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之后对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之日起到贷款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之时止信贷管理行为的总称。贷后管理体现信贷全程风险管理的最终成果,如果贷后管理不到位,前期的贷前管理、贷中管理的所有努力都将归于零。贷款质量与贷后管理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能否及时发现、识别,并妥善防范、化解、处置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
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贷款从发放到还本付息是一个风险环生的过程,随着资金使用权的让渡,风险也伴随而至。因此,贷后管理应该成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工作重点,然而,长期以来,贷后管理却一直是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就目前的管理状况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贷轻管,贷后管理意识弱化
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信贷市场拓展、轻信贷客户监管,重贷前调查、轻贷后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贷后管理强弱效果难以充分显现,新增贷款风险暴露滞后,给人以贷后管理作用不大的错觉。二是贷后管理时间跨度较长、风险掌控难度较大、工作成效较难凸显,导致信贷从业人员认为抓贷后管理不如市场营销更能展示自我价值,弱化了贷后管理。
2.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贷后管理工作的难度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贷款银行与借款企业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未来的发展前景、承担债权的能力等,企业经营者有着比银行更为充分的信息。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款,有时会隐瞒自身真实的经营情况,而银行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信息以及自身经验进行信贷决策。由于银行调查了解企业的能力受到限制,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甚至完全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行为,对于开发的一些大客户,由于缺少对等关系,怕得罪客户,信息就更加不对称。企业在运用资金的过程中也有着比银行更为充分的信息,并且是使用别人的资金,企业有可能从事风险很大的经营活动,其收益可能很高,但是亏损的可能性同样很大,一旦经营失败,银行要承担全部的贷款损失风险。
3.政府平台贷款项目增多,政策性风险加大
目前,通过政府平台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项目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加。主要原因是政府加大地方建设投入,需要向银行融资。而政府平台贷款是以财政收入作为还款保证,无法完全覆盖贷款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平台贷款也大量占用商业银行贷款额度。一旦建设项目无法预期完成,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则政府贷款有延期偿还、无法全额还款的风险。
三、贷后管理职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银行贷款重规模轻质量
现在一些基层银行在内部管理上仍沿袭着存款立行的理念,仍将增加存款规模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而且效益考核也十分严格,于是就利用一切手段, 特别是通过尽早尽额地发放贷款来增加收益。至于贷款质量那是其次的事, 所以,疏于贷后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贷后管理意识弱化
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信贷市场拓展、轻信贷客户监管,重贷前调查、轻贷后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贷后管理强弱效果难以充分显现,新增贷款风险暴露滞后,给人以贷后管理作用不大的错觉。二是贷后管理时间跨度较长、风险掌控难度较大、工作成效较难凸显,导致信贷从业人员认为抓贷后管理不如市场营销更能展示自我价值,弱化了贷后管理。
四、强化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改变“重贷轻管”的传统观念,树立清晰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
为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理念,我们应该改变“重贷轻管”的错误观念,并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贷后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不但要做好存量授信业务的管理,更要熟悉和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对优质客户主动发起交叉销售,创造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创新机会,增加业务收入。二是正确处理好贷后与贷前、贷中的关系。贷后管理与贷前、贷中管理并不是割裂的,从流程角度来看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忽略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风险管控效果的发挥。
2.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实行严格的经营主责任人制度
贷款调查主责任人必须承担管理主责任人职责,承担贷后管理的具体责任;经营行行长应承担上级行决策审批或本级行审批贷款的贷后管理责任,对贷后
管理负总责;各级行客户部门是具体负责贷后管理的主责任部门,全面履行客
户维护和贷后管理责任;各级行的信贷后台部门负责检查客户部门贷后管理制
度落实情况,履行好自律监管职责。
3.加强风险管理,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贷款的风险管理工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在贷款前严格审核项目内容、偿还能力、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较高的项目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同时寻求风险分散的可能,将部分贷款进行保险处理;在贷款发放时,确保手续完善,抵押、质押合规,款项下达后,能按照合同要求使用资金;贷款发放后,保持与项目企业的联系,做好资金的跟踪工作。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左兵.在贷后管理中加大对客户现金流量的分析.安徽农村金融.2007(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