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气小雪古诗

节气小雪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气小雪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气小雪古诗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第1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第2篇

“读读背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练习内容之一,其内容包括成语、民俗民谚、古今警句和诗词歌赋等,内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及阅历有限,有些内容的学习往往就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了,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二十四节气歌》《三字经》及民俗民谚等。若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只是会背了一时,灵活运用就更不行了。因此针对学生年龄小,知识及阅历有限,自我要求及控制力都不太高等现象,在练习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读读背背”因现在信息技术而生动活泼起来:

1 入情入境,赋“读读背背”浓浓的情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都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但有时语文练习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无法一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有效呈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阻碍与时空的限制,将知识情景化、生活化,在知识与生活中搭建桥梁,有效化解学生知识储备层次参差不齐与阅历浅显难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语文书的练习7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难点:许多节气学生都不曾听说过,生活阅历中的记忆也不多。因此在解读二十四节气歌之后,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不同节气的景色,让学生在声色俱全的景色画面中了解节气特点:如惊蛰节气中被雷声惊醒的小动物们,布谷鸟声中金黄的麦穗预示芒种节气的来临,霜降节气中的枫叶,白雪皑皑的大雪节气。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节气的习俗,如清明扫墓的图片、立夏吃蛋、立秋啃西瓜的生活场景等等;最后出示农活图片,让学生猜猜节气时令。如清明前后的种瓜点豆,立夏之后喂养春蚕,水田插秧大约在夏至的时候,收割水稻在寒露之后等等,学生看到生动活泼的画面,听着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随节气而动,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明显。

2 寓记于乐,让“读读背背”轻松乐趣

“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于是就有不少老师会将练习中的“读读背背”不加以指导,就要求学生反复地读、背、抄,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很多老师对此也常感到束手无策。而“读读背背”在我们苏教版教材中每册都有,每一单元的综合练习中都有安排:4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以及儿童诗、古诗、名言,谚语、春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我们不能让“读读背背”成为学生学习的包袱,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积累古诗、名言。比如成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闯关的图片,再配上声音和图画等,设计出有声有色的闯关练习,让学生在看、听、猜等活动中走近成语,了解成语,进而不自觉地喜爱上积累成语。

又如在背诵《二十四节气歌》时,针对节气歌中词串相对独立、学生识记有困难的特点,通过课件将打乱的二十四节气有目的的一一亮相:先显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出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接着出示“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等等,学生迅速明白二十四节气歌各个词串的来历及相互联系,也发现了二十四节气歌的许多规律:节气按季节顺序排队,每月两个节气,一季六个节气,节气中也有姊妹对等等。发现规律的学生觉得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一点也不难了。

3 顺水推舟,让“读读背背”化难为易

节气小雪古诗范文第3篇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中国废除了农历,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附录望。《农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叙事中心,找到了回归传统乡土中国的叙事利器,也从根本上找到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路径。

乡土中国的时间标示是农历,但是,历法毕竟不是乡土中国的全部,还有和历法相关的文化观念。正因为如此,《农历》并没有停留在农历的历法的表述上。而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在精神入手,写出了对农历这种历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农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赞歌。小说叙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说大量地引用,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像孔子、老子的经典著作、《朱子家训》和《孝经》《心经》等。在阅读过程中,的确觉得作者有点掉书袋子的感觉。然而在看过郭文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时,心中忧虑就释怀了。因为在郭文斌看来,这就是小时候生活场景的再现。在他还是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大段地朗诵传统文化经典。其实,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不仅是对于郭文斌小时候真是场景的再现,也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回望与探求。和农历一起失落的不仅有是一种历法,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农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唤醒,其实也是对于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为了烘托传统文化分为,《农历》还大量插入民谣、古诗、对联、议程词和一些剧本。《农历》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等,都属于历史传统文化。这样打规模的从历史的文化记载中寻找表现资源,有着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寻找安详》中曾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传统,留住根,寻找安详,是《农历》的根本目的。为此,《农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农历节日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和谐、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五月、六月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景象。传统中国的节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农历》中的节日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说中的元宵、清明、送灯、寒节给先人做彩衣等,莫不如此。不仅如此,五月、六月一家不止仅祭祀自家的先祖,还给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乱人坟送灯、挂纸。他们敬畏不仅是自己的祖先,而是一切故人,体现了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这可敬畏之心也表现在六月一家在端午节、七巧节等日子给敬神的仪式中。对节日里对于鬼神的祭祀,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与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间力求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农历》还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现代社会,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贪欲相比较,《农历》中的六月一家对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眼里,自然万物也是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认识到,动物有生命,也认识到即使是树木也有生命。干节,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们意识到,树木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因此,只能打干树枝,而不能折活的树枝。因为,活树枝生命尚在,而干树枝是死去的。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时,六月决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给梨树。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农历》书写的重点。五月、六月一家,父慈子孝,家庭关系融洽。父亲、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表现出了对于子女的喜爱,并以实际行动熏陶子女的言行。他们还和外嫁女儿、成家单过的儿子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家人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和乡亲之间也有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中秋节,梨子成熟,五月、六月家梨子丰收。六月爹决定把梨子送给邻居家享用。六月爹认为,虽然梨树是长在自家院子里,但是,阳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独有的。透视,他也认为,只有共同分享,才能快乐。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俩一家一家地送完满满一袋鲜梨后发现,自己的收获却比先前还要丰富。不仅是各家各户回赠了各种糕点果实。更重要的事,姐弟俩感觉到回赠的礼物中,出了各种实物外,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和乡情的收获。分梨、送梨、回赠,流动的不只是实物,还有浓浓的人间情,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商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