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老师的一封信毕业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敬爱的孟老师:
您好!
想到没有多长时间就要上初中了,我心情特别激动,可同时又充满了留恋。您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您教我学会了拼音字母,认识了第一个汉字,随着我知识的增加,我可以博览群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的学习不是很稳定,一、二年级时一直还不错,我的感觉也总是那么滋润,可是到了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并且从此一蹶不振,直到您找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我才从此醒悟过来,原来我一直都在虚度光阴。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因为是周末,大家走得都很早,而我没有按时交作业又一次被留校了,这一次您和我整整谈了一个小时。您的话好似和风细雨滋润了我的心田,让我真正明白了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时刻要放在首位,千万不可玩字当头,荒废了学业,从此以后,我总是用您的话时时鞭策自己,努力学习,终于赶了上去。
这是发生在三年级的事,可是想起我刚到您班上的时候,我还记忆犹新。那时,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每次测验都可以得满分,有时甚至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写完考卷,并且得满分,可是我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我的字写得不堪入目,您常说:“字就像人脸”,可是我的“脸”就是不那么好看。为此。您找我的爸爸妈妈谈了很多次,还说我的字不写好迟早会吃亏的,可我就是写不好。直到一次征文比赛,我每次参加征文比赛都会取得一些成绩,可惟独那一次,选作文的老师一看我的字十分难看,误以为我学习一定很差,那么作文肯定也不会怎么样,随后弃之一边,您得知了这个情况后,就用现实教育了我,并且推荐了我在校学书法。这样一来,我的字得以进步。
想起那次找我谈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我有个问题曾不解,就是您为什么不教我们啦?就是因为这个我还曾恨过现在的老师,还曾写了篇作文(邢老师,我曾经恨过您),经过您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我明白啦,是因为您没有教过毕业班级,所以才“抛”下了我们不管。
老师,通过您这几次和我的聊天,我对您的印象改变啦,我总是以为您喜欢好学生而不搭理学习不好的学生……可现在不同啦,我对我的想法改变啦,您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搞笑”.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杨思雨(小雨)
父母离婚那年,海培14岁。
她站在门边,父亲在屋子里晃来晃去收拾衣物书籍,偶尔说一句:海培,你要听话,练琴别耽误了。过一会再说一句:海培,有空,给爸爸写信,或者打电话。她咬着嘴唇不吭声。父亲拎着大箱子走到门边,低头换了鞋,转过身,走到她身边,抱了抱她。海培看到他的眼里有泪水。
母亲冷冷地说:要滚快滚,在这装什么佛爷。他擦了一下眼睛,声音哑哑地说:记得给爸爸写信。说完,很快地走出去,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楼梯上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母亲咬牙切齿地说他爱上了小妖精,不要她们娘俩了。那一刻,海培决定恨他,不知为什么,她也有些恨母亲,恨这个家。
14岁小女孩的恨能怎么样呢?大不了就是不搭理人,不说话,不学习。很快,海培由一个能歌善舞的小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小木瓜。上课时望着教室外面的天空发呆,间或是穿着两只颜色不同的袜子去上学,成绩一落千丈是自然的事。班主任曲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道理讲了一火车,海培看着窗外的云一会变成一棵树一会变成一只小白兔。曲老师叹了口气放她回去。
母亲冲她发火,撕掉她的琴谱,她说:都是冤家,我这辈子,毁就毁在你们姓汪的人手里了。母亲一发火,就把她跟父亲绑在一起骂。她跟他,总脱不了干系,尽管她那么不愿意别人提到他,不愿意承认他是她父亲,可是她姓汪,她是汪文祥的女儿,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父亲给海培写的信,都被她顺手扔进了校门口的垃圾箱里。那天课上,海培在书上画云,一朵一朵漫卷了整篇课文。曲老师把海培叫到办公室,海培依旧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曲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一块巧克力威化,她说: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很多委屈,巧克力可以让人快乐一点。只一句话就瓦解了海培心里的防线,她的泪噼里啪啦掉下来。她仍然是不吭声,巧克力却接了过来。
那之后,犯了错误,或者考了好成绩,海培都会从曲老师那得到一块巧克力。那年代,巧克力很奢侈,奢侈到海培不舍得一次吃掉,仿佛只有这样,那甜蜜才会留得更长远一些。
再收到父亲的信,海培拿回家,看了,藏在抽屉的最里端。他打着出差的旗号来看她,她便跟在他后面出去吃顿饭,他给她买的东西,她都拿回家藏起来,不让母亲看到。只是,她仍不肯给他写信,她倔犟地保持着女孩心里的那点恨。也许是有那一块块巧克力给的力量,海培一路走了下去,成绩优秀,上了财经大学。大学毕业后,在银行谋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快乐重新回到她的心里。
2
海培出事那年,24岁。
父亲来监狱看她,她固执地拒绝不见。管教转给她一封长长的信,信里说:海培,爱情没有错,身陷爱情里的女孩都难免飞蛾扑火,这点爸不怪你。只是,别放弃你自己,你还有大块的人生……
海培攥着信哭得天昏地暗。她的男友韦宁要开公司,她挪用了银行里的钱,被判了15年。15年啊,出狱就快四十岁了,人生还有什么盼头。而且,自从她进了监狱,韦宁一次都没来看她,她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海培开始绝食,不吃不喝,任是管教说服教育,就是不声不响甚至连眼皮也不抬一下。母亲来了,又是哭又是骂。她仍是那一副木呆呆的神情。
转机出现在韦宁来了之后。韦宁坐在她的对面,她怯生生地问:你真的爱过我吗?好半天,韦宁抬起头,眼睛红红地说:海培,你好好改造,我等你出来。
像当年曲老师送她巧克力时一样,这句话救了她。她开始吃饭,开始争取每一次立功减刑的机会。而韦宁也真的没有辜负她,每半年都会来看她一次。有时,海培看着韦宁的白衬衣穿得干净,看着韦宁的领带系得规整,她很想问他是不是有了另外的女人。只是她不敢,不敢让心里唯一的希望碎掉。
海培收到很多的书,收到父亲写来的信。信里没有劝她改造的话,只是说起小时候她会弹的钢琴曲,会跳的孔雀舞,还有她爱吃的草莓冰淇淋,她考过的那些一百分……海培还会梦到她趴在他的背上跑学校运动会的情景,那次,他们父女得了第一。他开心得不得了,一家人去饭店吃了八个菜……
海培开始给他写信,信写得很艰难,写写停停,一封信写了半年也没写成,她放在那,拿出来看时,就想到他。他高大英俊,他把她宠得像个小公主,他曾躺在床上说:一想到将来有个人要把我女儿带走,我就生气,那人他是谁啊?惹得海培跟母亲咯咯笑……幸福仿佛就在昨天,可是,剧中的人已跑到了千里之外。海培想到这些,泪流满面。
3
海培出狱时,32岁。
母亲改嫁,家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了。父亲来接她,他明显老了许多,他说:走,咱们回家。海培跟在他后面,像小时候不爱练琴的样子。让海培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传说里的妖精后妈没在。而且,也没有在的迹象。
他四处打电话帮海培找工作,可是,那比登天还难。她说:爸,我想自己开个小店。也好。他把房子押给银行贷了钱出来在街口给海培开了家冰果店。他早早地办了离休手续,在店里帮海培打杂。
每天收拾完店里的活儿,回到两个人的家,海培会给他做点白粥,炒盘青菜,他吃得香,他说:有女万事足。海培,爸享着你的福了。海培转过头,眼里湿湿的。
在磕磕绊绊创业的日子里,海培的心跟他的心走到了一起,亲情从来都不会走散,这点海培一直知道。韦宁是个禁忌,他不问,她也从来不谈。就仿佛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偶尔他说:遇到合适的人,就找一个,爸不能陪你一辈子。她数着碗里的米粒,点头答应着。眼泪却一滴一滴掉下来。
有一天他胃疼,于是去了医院。从医院回来那天,海培给他做了好些菜,她说:爸,您胃溃疡,多吃点好的,有体力了,咱治病。他半信半疑地说:海培,有啥事都别瞒我。海培撇了撇嘴,说:我才不像你,净撒谎骗人。他一愣,拿筷子敲了海培的脑袋一下,你这丫头,净冤枉你老爸。
海培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她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曲老师送我的巧克力都是您买的。曲老师连巧克力的牌子都说不明白,我就起了疑心。那天体育课,我去办公室还球,恰好听到您跟曲老师说话……您说:海培倔,说我给的,她肯定不要。曲老师,拜托您了……
后来我问了曲老师,曲老师把一切都告诉我了,她让我别辜负你的一片苦心。他笑了,说:你从小就爱吃巧克力。一吃巧克力就笑得跟朵花似的。
海培说:韦宁也是您找来看我的吧?这回他吃惊了,他说:你咋知道?海培抹了眼泪,她握住他的手,说:开始我相信韦宁说的话,相信他会等我。可是女人总是最敏感的。韦宁穿的衣服,系的领带都说明有个女人在照顾他的生活。可是我没问。出狱后,我见了韦宁。果然不出我所料,韦宁结婚了,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问他为什么骗我,是因为良心不安吗?他说他没那么伟大,他说是因为您求了他,他每去看我一次,您就给他两千块钱……就是因为这件事,您跟继母分手的吧?
他点着一根烟,说:你这丫头,你这丫头咋就那么奸呢?女孩还是傻点有福气。
海培接过他手里的烟,掐灭,抱住他,她说:有你,我就有福气。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的,也是通过文化生活得到发展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你期待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去让他过什么样的生活,从这种意义上看,其实教育就是引领孩子过一种期望的文化生活,而班主任就是班级文化生活的首席设计者和引领者。让我这种认识愈加深刻的原因来自一封信、一本书和一段难忘的午休阅读生活。
亲爱的甄老师,您好!
刚刚跨进中学大门,就迎来了教师节。这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母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想起了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想起了我们在一起六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想回到我们的教室,再一次听您讲课,很有趣;真怀念每天中午读书的日子,真想再一起读一读《攀上心中的巅峰》这本书,很过瘾!我已经把它推荐给我的新同学了,对作者的人生警言他们很感兴趣,“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攀登,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告诉他们,这句话也是我们班的座右铭。甄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不是吗,我们就是一直用它激励自己和我们的集体,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越过了心中一个又一个的高度。虽然现在已经升入了中学,但我们还是把它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写在了《同学录》里,用它来激励我们永远不懈地努力,不断刷新新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绩。甄老师,为我们加油吧!
这是一个毕业生给我寄来的一封信,《攀上心中的巅峰》是学完课文《理想的风筝》以后,我带他们读的一本书,意在引导孩子们懂得,成长就是树立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过程。那段时间,从我开始,每天午休时,班里总有一个人轮流读给大家听。后来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孩子手里都有了这本书,午休的读书、聊书,也成为了他们很享受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时起,班级阅读,成为了我和学生们每天要过的生活。
这封信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期待吗?有道是,知书而达理,理通而兴义。可见,一个人的阅读历程就是他的精神获得滋养和培育的过程。六年的小学生活,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搞了许多,也都每每为孩子们津津乐道,但是现在看来,沉淀以后,给他们留下东西最多的,还是这段班级阅读的日子。这种文化生活看似平静,但阅读所带来的使人怦然心动的力量却持久地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看来,教育需要静下来,用心把活动设计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让它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孩子,才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更大的作用。当然,这种生活,既有别于枯燥乏味的说教,又有别于轰轰烈烈的热闹。这就需要我们从活动中抽取对孩子有吸引力的,集趣味性与感染性于一体的元素,把它和生活的常态性、持久性结合起来,让活动生活化,并赋予它文化的内涵。从此,引领孩子过高质量的班级文化生活,成为了我班主任工作的追求。其中,引导学生阅读,是我们班级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仔细分析,我国常规的育人体系中有两大核心领域:即教育与教学,而且它们以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与组织结构来区别。而班主任面对的是却一个育人的整体系统,如何把这两者打通,实现教育教学的融合和彼此的相互促进,使教育更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教育的突破,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成立班级文化剧场入手,将“读书和表演”等学生喜欢的新型阅读形式作为班级文化生活的一个特色与着力点,通过指导学生课上阅读,课外阅读和定期的课下排练表演有机结合,把班级教育和课堂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伴随着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交流的逐渐深入,学生获得了心智的成长;伴随着符合孩子天性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表演进程,实现了对学生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在润物无声中,促进了人的整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实现了不说教育的教育。
二、班级阅读生活的透视
现代社会信息量极为丰富,信息提供领域多元且呈现速度极快。文本阅读、图画阅读和网络阅读成为了现代阅读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传统的文本阅读,还要学会超文本的图画阅读、网络阅读,这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
应该说,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个性化阅读,因为它充分顾及了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但是,因为文字主要靠阅读者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所以,个体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如果单一使用这种阅读方式,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现代人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合作学习,它和现代教育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相吻合,这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教师搭设多种合作阅读的平台,构建起阅读的兴趣场和信息场,让学生独自的感受流通起来,使他们每人都有机会分享阅读的收获,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从而推动心智的成长进程,获得1+1>2的阅读效能。同时,现代教育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立体教育,然而,我们又常常为难以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媒介,难以达成教育的共识而苦恼。其实,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建立起共读的空间,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和阅读的指导,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我尝试着以家庭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特殊的合作阅读方式,争取获得教育效果的增值。因此,学生个性化阅读、班级合作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的相互补充,构成了我们班立体的现代阅读生活的三种重要方式。
三、班级阅读的设计与收获
基于上述思考,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着力以相应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设计班级阅读生活,以期取得更大的收获。
1.读图激趣,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出版物表现形式的变化。不仅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图像和视听形式,纸质出版物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与文字相比,图画和视听传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也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读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获得精神滋养,促进良好习惯形成的一种手段,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
我从低年级绘本阅读开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好的绘本,不仅能帮助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更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我在“范读”过程中,首先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即:“观察画面―猜想文字;对照文字―明白意思;根据意思―懂得道理;改写结局―激发创造”。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后,再推荐给一些优秀的绘本读物,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阅读。然后再通过填写、交流图文并茂的“读书报告”,推荐“星级绘本读物”的形式,引导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近两年来,孩子们共阅读了50多本绘本读物,这样的阅读生活,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的读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逐渐形成。同时,也为他们建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家园。《我有友情要出租》教孩子懂得了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猜猜我有多爱你》让他们明白了要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向家人表达真挚的感情;《小马过河》使他们领悟了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勇敢地尝试……
2.网络阅读,引领精神追求的提升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阅读介质,汇集了大量数据、信息、资料等多种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资源的无限流通,能更多地满足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可以独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但是,不能否认,网络在提供高密度信息的过程中,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一些鱼龙混杂的网站和不良信息的侵害性又让人堪忧。面对两难的困惑,究竟怎样充分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利用其教育功能呢?我认为可以从网络主题阅读入手,从一个主题出发,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网络阅读,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精神追求。因此,主题阅读成为了我和高年级学生网络阅读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发展目标,每个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几个人物作为阅读主题分阶段进行,并通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加以落实。在指导检索人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领会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得了精神追求的提升,直至转化为他们日常的自觉行动。
“雷锋”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他们因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教育活动而认识了雷锋,又在过后的日子里逐渐淡忘了他,疏远了他。这是因为照本宣科枯燥的说教或看似热热闹闹的活动,没有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感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怦然的心动,不会有情不自禁的感动,更不可能有自觉自愿的行动。开始网络主题阅读以后,在指导学生上网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走近雷锋”的日子。网上收看《雷锋》的电影,帮助他们从感性上认识雷锋;登陆“雷锋纪念馆”进行网上参观,帮助他们了解雷锋;通过检索“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阅读人们热议雷锋的文字,帮助他们逐渐读懂雷锋,知道了雷锋精神不仅有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还有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等。从那以后,我在每期写给家长的“班级生活电子信”的“报喜鸟”栏目下,增加了“雷锋Fans”的荣誉册。
雷锋说过:木板上没有孔,钉子却能扎进木板,这是因为它有钻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钉子精神,有空儿就挤出时间,多读书。现在,我们班的图书角,同学和甄老师带来的图书已经有116本了,图书成了我们最要好的朋友。大家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在书海里漫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网络上“冲浪”,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老师说,学雷锋,贵在平时,难在坚持,我们一定争取做到,因为我们都在争当雷锋Fans。
前几天,北京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雪化成水以后,又遇冷结成冰。尽管校园已经被不停地清扫过了,可是还有积雪在随时融化,随时结冰。今天中午,去食堂吃饭时,我们看见校长、老师在寒风中站成人墙,提醒同学们小心地绕过那些危险的结冰路面。尽管如此,还是有几个同学滑倒了。午饭后,在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每个小组的代表拿起扫把、墩布和簸箕去铲冰扫水。可还是有几块冰冻得实在太结实了,铲不掉。有的同学想出了好主意――去食堂要来一些盐,撒在冰面上。午后,所有顽固不化的冰终于都被成功地清扫干净了。能给老师和同学们走路带来方便,我们真高兴啊!学雷锋纪念日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却牢牢记在了我们这些雷锋Fans的心里。
从这两篇班级日记不难看出,雷锋的精神已经开始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开学不久,学校篮球队要开始训练了。这时候,小天的家长发来短信,向我诉说心中的苦恼:孩子向家长索要名牌运动鞋,不买,就大哭大闹,因为班里的同学有穿名牌的,很让人羡慕。针对这种情况,我联想到开学当天放学时,小柯的书包带断了,妈妈给他缝好以后,他又高兴地背着这个书包来上学了。我把小柯的做法告诉了大家,话没说完,就有同学已经为他鼓掌了。“他才是雷锋Fans”,我们热烈谈论着……再看看小天,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第二天下午放学后,篮球队的队员们像接受检阅一样站好队整装待发,准备去运动。仔细打量,没有一个特意买名牌衣裤和鞋子的,包括我们的小天。我高兴地说:“雷锋Fans,也是姚明Fans,好好打球去吧!”孩子们撒欢似地奔向了操场。后来,班里成立了节水、节电、节粮的三节队,过去追名牌的几个小家伙,主动承担了队长的“要职”,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也成了班里的时尚。
3.合作阅读,推动心智成长的进程
合作阅读是在学生个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互动,进行更深层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新的心智成长;在体验到认识提升带来喜悦的同时,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提高了合作能力。所以,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式的合作阅读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的重要阅读生活。
读童话是我和低年级学生要经历的阅读生活,读古典名著是我带高年级学生要享受的阅读生活。比如,结合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故事的学习,我引导他们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开学后,我们选择了《我眼中的三国人物――曹操》这一话题进行阅读交流,为学生搭建了合作阅读的平台。在螺旋式的多回合的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彼此的启发借鉴和老师的评价、点拨下,都获得了更大的学习效能,同时知道了应从多角度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事、物,认识才会更深刻,评价才会更客观。
4.亲子阅读,架起家校育人的桥梁
一个人从自然人到优秀的社会人,家庭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占很大比重,孩子生活在其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年轻的家长们有的感觉茫然,有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已相互背离,这些都无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人把这种状态、这个地带,称为教育的沙漠,班主任工作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尝试着引领孩子和家长以“亲子阅读”的家庭交流方式,架起家校育人的桥梁,努力营造教育的绿洲。
我们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心爱的“阅读乐园”本,用孩子自己的话说,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深的阅读脚窝。我指导学生围绕每个主题的阅读内容,自主积累好词佳句,并用词进行写话实践,然后在“我想说”栏目中写下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感动和思考。
家长会上,我请家长们欣赏了孩子们的阅读脚窝,家长们很是吃惊。他们在吃惊于孩子识字量增大,阅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是感慨不已,感慨于孩子用笔尖留住的快乐、苦闷、感动与思考。我进而指导各位家长设立“爸爸妈妈说”的栏目,请他们在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以后,写下他们的心声,这里既可以有两代人就故事内容进行的交流,也可以有父母就文本思想对孩子进行的点拨,既可以有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也可以有对子女的期待。渐渐地,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在这种亲子阅读的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和我们的班集体。每一次认真读罢两代人写的话,我都会或根据文本内容或根据孩子的实际作相应的笔谈,在这种平静的阅读和持久的笔谈生活中,引导着他们向发展目标主动迈进。
三八妇女节,孩子们以“我给妈妈讲故事”的形式,给妈妈献上了节日的祝福。当天的阅读乐园“我要说”中,孩子们就以此为题写下了成长的甜蜜,家长更是喜不自禁。
菲菲说:
从小到大,我每天晚上都是听妈妈讲故事才睡着的。现在我读二年级了,认识1000多个字了,我也会给妈妈讲故事了。吃过晚饭,我认真练了好多遍,然后让妈妈躺在床上,我坐在床边开始讲故事了。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献给妈妈的花》、《给妈妈的第一封信》。妈妈听了高兴得直亲我,夸我长大了,知道关心人了,她还问我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听了我的回答,妈妈又夸我懂事了。渐渐地,妈妈睡着了。我的嗓子也快冒烟儿了,原来讲故事也这么辛苦啊,我却经常让妈妈生气,想到这儿,我很后悔。以后,我要天天给爸爸妈妈读故事,让他们天天都快乐……
菲菲妈妈说:
听女儿讲故事,心里非常温暖,菲菲开始懂得爱与被爱,付出与收获的含义了。你和故事中的谢廖沙一样,是个善良的女孩儿。谢谢你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也希望你记住“给永远比拿快乐!”这是俄国大作家高尔基的爸爸送给少年高尔基的一句话,妈妈把它赠送给你,愿你永远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老师说:
多令人羡慕的一对母女,这次阅读,菲菲真的献给了妈妈最美丽的“花”,同时,菲菲也得到了妈妈送给自己的特别有分量的一句话,是的,“给永远比拿快乐”。在家、在学校、将来走上社会都是如此。谢谢菲菲的“花”,记住妈妈的话!
不难看出,家长在为孩子的成长感动,在为这样的亲子阅读喝彩。而家校教育也在悄然中形成了合力。
征得她的同意,我把这封信和我的回信发表在我的博客上。我不必再多说什么,大家自己看信,我特别推荐广大中小学生的家长看,你们会明白,你们是可以抗争今天的教育体制,为你们的孩子争得快乐的权利和真正的素质教育的。
王卉媛同学的来信
周国平老师:
您好!
我是一个学生,刚刚参加完高考。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给您写一封信。这封信是有关教育的。我想对您说,您对“拯救孩子”“拯救教育”的呼喊并不孤独,也绝不无力,您的努力并不会白费,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仅仅是意识到当今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还会奋起反抗!
我是在二模前两天看到您的书的。也许您会惊讶为什么那个时候还会“看闲书”――可是,正是您这“闲书”让我信心更充足、心态更平稳。那本书是《善良・丰富・高贵》,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您也许不知道,您的书为一个十多年来努力反抗教育体制却又时时处于彷徨犹豫中的父亲增添了信心。
我的父母一直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来“教育”我――其实,他们都不清楚那算不算教育,他们说他们的教育就是“不管”。爸爸忍住来自其他孩子家长的强大压力没有给我报任何奥数、英语班,而根据我的兴趣为我选择了美术班。当我总是在“玩”而不学习时,他没有训斥也没有唠叨,而是让我去做我想做的事。几经波折,没有任何奥数和英语学习史的我总算凭美术特长躲开了一所风气极差的初中,进入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我初一时成绩不好,只排在年级二百名左右,可是初二忽然对英语(其实是英语小说)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三又觉得化学有趣,一下就变成了班里第一,签约留了本校高中……到了高中,又是一段默默无闻,名次屡次在20名左右徘徊,但期间出板报、帮忙策划班会、参加各种活动过得十分快乐――然后,鬼使神差,在一个假期的“抢跑”后,一上高三就考了个年级第一,然后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我居然能考上北大……最近爸爸如释重负,不停地说“咱们胜利了”――他是说,我们对抗教育体制胜利了,至少是已经胜利了一半。
其实到现在,我都觉得像在做梦。像我这种不知道何谓“刻苦”的人竟然也能上北大?只一年真正用心的努力,这对那些孜孜十余年的孩子们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我一直在玩啊!不过,在我将我的疑惑对我最好的朋友说了之后,她告诉我,也许我认为是“玩”的事在多数人看来都是“学”。我想了想――看闲书,读简本英文小说,看动漫,画画,有时写点东西,看看《探索・发现》等电视节目,高二时迷上了相对论,高三快结束时开始看哲学(还是受您影响,真是感谢您!让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闲书让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屹立不倒”总是第一,英文小说无意中也给了我的英语一个同语文一样不可动摇的地位,正是吃着这两科的老底我才能在高三一年猛攻理综和数学。看动漫让我有了日语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也促进了我画画技能的提高。画画……嗯,很快乐(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而且让我交到了很多朋友,还帮我融入了集体。至于相对论和哲学,则纯粹是“学到了东西”,没什么实际好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更好。
您现在可以想象,当我读到您对教育的看法时,我有多么如释重负了!那种“不经努力却得到了别人本该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的负罪感减轻了许多。我一直以来其实是在用另一种让我十分快乐的方式在“学习”,不知不觉地学习。原来我高三那年的所谓“努力”,也只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开始庆幸,我除高三之外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不,实行着自我的“素质教育”,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失去对事物感兴趣的能力(是的,我一直认为这也是一种能力,因为我身边有很多觉得我们所学的一切都很没劲的同学,他们居然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如果玩电脑游戏、上网、追星、八卦不算的话)。我一直对学校的态度是:我喜欢这个学科,但我不喜欢这门课,也不喜欢做题,更不喜欢毫无意义的作业。如果没有同学,我绝不想去上学。所以,别人问我是否喜欢英语,我总是说喜欢英语,但我不喜欢英语课。(这是大实话,到现在我还是语法,我做题从来只凭语感。)
我忽然感觉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并不是他们想变成“死学习”的人,是教育,本应使他们成才的教育逼着他们“学死”的啊……看完您的《宝贝,宝贝》,在感叹着啾啾有这样一个用心的父亲的幸运之余,也在感叹着我自己的幸运。我简直开始崇拜我父亲了。他的“放任自流”和“顺其自然”很好地保护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和我相处,让我有一个章福的家和一个近乎完美的童年(相对来说太完美了,在别的小朋友噘着小嘴上着奥数时,我和我表妹正在楼下疯跑)。
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父亲,他和您样,也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而且我相信像他这样的父亲(或母亲)一定还有,而且他们也曾经像我父亲一样陷入过长期的心理斗争和彷徨不定的困惑。您的文章,多少会令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们增强自信,而且会令更多明智的父母下定决心“拯救孩子”。
我父亲年少时十分努力,恰好赶上结束后恢复高考(大概是第二年吧),考上了北大数学系。可是后来的工作当中,爸爸却发现曾经那些重复的训练只能磨灭创造力,使人变得机械――他最近对我说,他不想让我也“变成那样”,他想让我“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于是,爸爸对我所谓的“矫枉过正”便开始了。自我小时候起,爸爸便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从不管束我,一切尽可能顺我的天性,让我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不过他买了很多书给我,要知道那时候四五本书的价格就差不多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可他从不吝惜钱。我是在妈妈念故事的声音中长大的。在这期间,由于妈妈念书时我同时也跟着在看那本书上的字,慢慢便认识了很多。
爸爸的脑袋里充满了相互斗争的想法,一直斗争到我的高考成绩发下来。670分,排在北京市270名。要知道,中考时,我的名次是海淀区1780名!连我都不相信这是真的。爸爸兴奋得一夜都没睡觉,和我聊了一宿……这是属于他和我的战争,一场赌注是我的前程和他的努力的赌博,现在,我们没错。始终在爸爸心头争来斗去的矛盾现在可以不再出现了,因为接下来的路属于我,爸爸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我今后的路还很长。他曾说他把我矫枉过正了,把我引上了文学方
向(我高中学的理科,报的却是北大中文系。只有北大这样招,别的学校都没有,要不然我高三一年也许不会那么拼命往北大奔),可我觉得这也蛮好。
我相信,一定还有家长在与这个体制做着斗争。我也会继续努力,我一定要证明爸爸“顺其自然”没有错,顺应孩子的天性才是教育所应做的。您的啾啾让我更加深信这一点,家长和学校所应该做的只是引导,绝不是替孩子做决定,更不是将孩子的天性一并扼杀。天性自由发展的孩子也许早年不会显露出色的一面,但他长大后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人才”,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何况您曾经说过,接受素质教育,素质提高的孩子,即使是在应试体制下也不会差。我十分同意。应试考查的是素质中的冰山一角,拥有整座冰山的孩子当然不会害怕有人来试探他的边沿!
在结尾前,我想再说些有关我自己的话,望不要介意――前面我说,您的文章让我更加有信心、心态更稳,这一方面是因为您的话为我们与体制作斗争的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我们看到与体制作斗争的并不仅仅是我们一家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您为我打开了哲学的大门。我以前一直以为哲学高深莫测,直到高中政治学到《哲学生活》才发现原来哲学那么有意思,可是我们家有的哲学类的书都是康德、莱布尼茨等人的原著(爸爸上学时买的,还是老版),真是看不懂的……二模前那两天,我一口气将您的《善良・丰富・高贵》、《安静的位置》都读完。那两天我什么都没复习,只是看您的书,结果二模考了666分,海淀区123名。究其原因有三:看到好书心情好;您的书让我的灵感喷涌而出,语文作文写得特别忘我:有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眼光,考试时就看得很淡了,平静得出奇。最重要的是,您让我看到了一颗仍旧真挚仍旧坚守安静领地的心灵,真的感谢您。
不过,我还是希望您能告诉我,我这种学法对那些用功的孩子真的没有不公平吗?我总觉得我的运气(其实,我甚至连运气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似乎太好了些,成长太顺了些,心里总是有强烈的不安,好像我剥夺了别人什么一样。这样真的好吗?虽然这些问题不会影响我以后的路,但我仍然克服不了这强烈的愧疚感。我好像只尽了一点努力就得到了一切。我爸爸总是说“老天爷是公平的”,可当我问他“你信老天爷吗?”他却回答“不信”。爸爸是针对我小时候耳朵因医疗事故而导致四级听力残疾一事说的,他说我“该受的苦提前受了”……可我不能接受,因为我觉得耳朵的事甚至利大于弊,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我还不会总猫在家里看书呢,如果不看书,我还不可能考上北大呢,再说影响又不大……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可是即使这样,我也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好运……
如能回函,不胜欣喜。对您耐心读完这封信再次致谢!
2010届高考北京一考生
2010.6.25
周国平的回信
卉媛:
我要告诉你,你的信给我带来的也是欣喜。感谢你详细地叙述了你顺应自己的天性抵制应试教育并获大胜的经历,我读得津津有味。你有一个好父亲,你说他只是凭直觉和人生经验,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有好的直觉的人何其少,能够尊重自己的人生经验的人何其少,这正是今天的悲哀。你虽然尚缺人生经验,但你的直觉也非常好,所以能够排除干扰,我行我素。
你不必感到愧疚和不安。不公平是体制造成的。在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灾难中,有大量通难者,只有少数幸存者,这是没有办法的。难道所有人都遇难才公平吗?当然不,为了战胜灾难,为了灾后重建,幸存者越多越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会成为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三篇作文也看了,不错,但能看出是作文,所以往往不免用推理代替真情实感。你的信完全是真情实感。你有文学才华,现在不必写作文了吧,不妨自由自在地写点东西。
我会把你的信给啾啾看,她会受到鼓励,坚定对我的教育理念的信心。如果你同意,我还想把信贴在我的博客上,给这个坏世界树一个好榜样。我相信,无论家长,还是中学生,对当今教育弊端有所认识但怕失去什么而不敢抵制的不在少数,你的经历对他们会有说服力,在抵制这一边加上一个砝码。
我会关注你在北大的继续成长。北大现在也沾染了这个时代的许多毛病,你仍要独立思考。
周国平
我们的大学太庸俗
钱学森先生晚年卧病在床,表达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忧虑,这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可以为此问题提供佐证的是:在英国QS公司公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中,举全国之力兴办的北大、清华多次无缘进入前十名;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这是一道令我们的大学校长十分尴尬的命题。
欲破解这样的命题,似乎还得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说起:那次以苏联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调整,确实为建设上的大干快上培养了一批技术专才,但却没有解决好高等教育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伤害了综合性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与之相反,美国的各大名校诸如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多以文史哲专业为重,无一单偏理工。说到麻省理工大学,国人一定以为是单一的理工大学,可事实并非如此。它共有58个专业,除24个属数理化外,其余34个是文史哲专业。同时美国大学制度还规定,一二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课程,才可进入专业学习。更有很多院校要求,以理工为主专业的学生,必须兼学一个文史哲副专业,方允许毕业。因为美国大学管理者认为,胸无人文理想,很难成为杰出的科技人才。
据一份美国大学的学习评估(CLA)报告称,美国大学校长要求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如下能力: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的推理能力;第三,优秀的书面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进行这样的训练,但如果离开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会是很难的事情。(摘自刘明泉“‘钱学森之问’试解”)
编者:杰出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杰出人才很少是在学校里造就和完成的,而是走出校门以后在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适宜的社会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乃至人才选拔的标准对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至关重要。造就大批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改革发展提出的一个时代任务,学校应该致力于为未来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也应该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制。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教育要与社会携起手来,发挥合力,不能割裂开来,只让教育唱独角戏。我体会,钱老的问题,既是提给教育界的,更是提给整个社会的。解答钱老的问题,教育界要反思,整个社会也应反思。社会公众不能将钱老的问题当成是攻击教育现状的长矛。
我们的词典太不“生活”
常萍女士去菜市场买菜,问摊主:“这菜多少钱一斤?”摊主未及回答,过来一位学者模样的人,严肃地说:“对不起公民,您刚才说的那个话违法了!按照我国政府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您问价时不能问这菜多少钱一斤,那是违法的,应该问这菜每500克多少钱才合法!”说完,见常女士和摊主都愣在那里,长叹一声,摇摇头,走了。想做生意的摊主较快醒过味儿来,啐了一口,说:“甭搭理他,这菜五毛二一斤!”不料那学者模样的尚未走远,听见了,又折回来,谆谆教导说:“这位卖菜的公民,您应该说这菜每500克售价人民币零点五二元才合法!”
后来?后来常萍还是花两毛六买了半斤菜。
当然,任何事都一分为二。您打开电视,看中央台,正好是一广告,里面一个洋装笔挺的歌星或影星张嘴就唱:“Everybody一起来!”您倒是可能会想,怎么没人管管这种事?还有一位超女,唱过一首歌,里面有TMD,听众说她嘴上不干净,她说我这个TMD不是你那个TMD,你那个是骂人,我这个是“甜蜜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异常丰富也相当驳杂,词典的功能,应该是对这种丰富性的及时跟进,和对这种驳杂性的筛选。但是从本质上说,不是这种筛选“规范”语言的发展变化,而是要有后者来对前者进行检验。(摘自陈冲“《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NBA’”)
编者:《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我国的“母典”,一直都是语言学习的标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对于民间的说法和不规范的词语从不涉及,这一点使“现汉”并不能很好的指导生活之用。
我认为我们要保持一个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汉语才更有活力,一味排斥,反不利于汉语的发展。词典的作用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去运用或掌握语言。对于一个成熟的语言其实不应拒绝外来词,应该有选择的吸收。从语言的简明原则看,如果用字母比用中文更清晰,用字母又何妨。我个人觉得,语言还是为人们服务的,而不是放在词典中让人观摩的。
我们的人生太单薄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如下段子:“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文凭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腾一辈子;做官一张纸,争斗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病例一张纸,痛苦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解一辈子。”其实,这张纸那张纸,基本都是信。书信之于人生,如影随形。即便当下,写信的人很少了,但人生有信,书信人生,很难改变。
“出生一张纸”。出生先从父母说起。父母要领结婚证,先要单位(或街道办)开具介绍信。办婚礼,四处撒喜帖,喜帖也是信。产房门前传喜讯——生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封信——口信,宣告自己的诞生,告诉等在产房外的亲人:“我来了!”从此,出满月、过百岁、庆生日,免不了红包与贺仪——也是信(物信)。
“文凭一张纸”。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入学要有录取通知书,毕业会发文凭。期间,有并要写请假条,有事常常写便条。入团、入党要写志愿书。男女同学间免不了传纸条。离家就学,要竹报平安;要钱要物,常写“见字如面”。出国留学,要填申请表,要出具推荐书、担保书、学历证书、财产公证书。在国外,“电邮”快递太虚拟,家长看多心起腻。电话太贵难尽兴,还靠双鲤相问讯。毕业要写就职信、应聘书,请老师写封推荐信。学校分配要发派遣书。就业要签合同书,跳槽要写辞职信。
“婚姻一张纸”。搞对象离不开写情书,时不时还要送玫瑰(物信)。结婚登记写婚书,婚前财产要写公证书,买房要签协议书。“折腾”下去,好说好散,有离婚协议书;否则,上法院,免不了要写状、上述书、申诉状、答辩书。法院要出调解书,调解不成要写判决书。
“做官一张纸”。先有任命通知书。日常工作势必要和公函、便函打交道,离不开计划、总结、请示、报告、意见、批复、通知、决定,交涉信、答复信。在企业,另有计划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担保书、合同书,招商信、订购信、发货信、催货信、催款信、还款信。做出成绩,会得到奖状、嘉奖令。犯了错误,要写检讨书;错误严重,会收到处分通知书。
“金钱一张纸”。工资有工资表,上税有纳税单。借贷有担保书,捐赠有捐赠证书。纳税大户会获表扬信,受赠人常有感谢信。钱多钱少,量入为出,“辛苦一辈子”,享受一辈子。怕的是见钱眼开,利令智昏,违法违纪,巧取豪夺,金银财宝恨无多,待到多时命“悬”了。于是,通知、免职决定、开除书、逮捕令、书、辩护书、判决书、上诉书,也许还有悔过书。
“病例一张纸”。为生活,为事业,为朋友,为子孙,不知苦,不知累,年老体衰,或积劳成疾,终有一日,病床歇息。于是,检查报告、诊断书,手术要签保证书。病情严重,医院要下病危通知书。思前想后,安排后事,会写遗书。
“悼词一张纸”。人死了要发讣告。亲朋好友、同志领导,要发唁言、写唁函。遗体告别仪式上,领导要致悼词或单位发生平。花圈、花篮,挽词、挽职全是信。
名曰“几张纸”,实则纸一张,即:人生一张纸,书信一辈子。从小到老,士农工商,东西南北,与人交往,离不开告知信、慰问信、结好信,请托信、请求信、允诺信,申谢信、婉辞信、致歉信。朋友喜结连理或事业有成,要写祝贺信;师长前辈过生日,要写祝寿信。亲朋故旧,家有丧事要写吊唁信、安慰信。给父母要写禀陈信、请安信、问候信,给子女要写告诫信、劝勉信、嘱咐信。事关重大、内容较多,要上万言书。受了委屈要写申诉信、上告信。发现问题要写检举信,有时不得不写匿名信。向人讨教,要写请教信;别人讨教,要写答复信。有钱了,被人盯上或许会收到敲诈信、恐吓信。向人告借,要写“乞米帖”。过节送贺卡,拜年有拜年封,平时用明信片看看,一辈子都离不开信。(摘自仇润喜“书信人生”)
编者:“人生一张纸”,这一张张纸道尽了人生的一切。人生如同一张纸,一张轻飘飘的纸,却又是如此沉甸甸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一张纸来论英雄、定成败、划荣辱。为了这张纸,人们奋斗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