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来敲门影评

幸福来敲门影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文化价值观 个人主义 历史和文化

1.引言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而且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深省,主人公在逆境中坚持对幸福的追求,在逆境中努力拼搏的精神,影片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正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2.影片介绍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的同名自传,以1981年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旧金山为背景,刻画了一个疲于奔命却难以维持生计的普通推销员,一个无家可归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儿子和信念,从噩梦中的困苦中逐步走向成功的励志奋斗故事。

已近而立之年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这种不安定的生活影响了家庭的和睦,最终妻子因无法忍受经济的窘迫离开丈夫和儿子。因为没有钱交房租,父子俩流浪街头,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费尽周折,主人公赢得在一家股票公司做实习生的机会,但没有薪水,而且只有1/20的机会。为了成功,他历尽艰辛,晚上没地方住,就带着儿子到收容所,吃饭都要靠救济。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摧毁父子俩的亲情和信念,他们坚信幸福会来到自己身边。凭借天赋、勤奋和努力,主人公终于顺利留下来,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而整个过程中,支撑他的除了儿子,还有一份信念,那就是――只要今天够努力,明天幸福就会到来。

3.影片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3.1美国文化与“美国梦”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多次提及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对应着影片的英文标题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起暗示着影片所想要表现的美国文化内涵。“美国梦”是一个长久以来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美国人深为其以自由平等为底蕴的“美国梦”而自豪。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梦”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更多表现的是现代“美国梦”这个主题。

3.1.1“美国梦”的历史根源及其含义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从广义上讲,“美国梦”是一种国家信念,一种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及价值理念。“美国梦”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人人平等;自由和公正;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且机会均等。这三者相辅相成,前两个理念是第三个理想成功实现的前提,即美国宪法保障其公民拥有均等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从狭义上而言,“美国梦”指的是只要努力奋斗、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美国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发财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个人理想。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奋斗与坚韧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美国梦”也成为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3.1.2影片中关于“美国梦”的分析

超乎寻常的个性特征是美国梦励志电影人物的行为基础。影片将主人公优秀的个人特征与亲情融合在一起,更加贴近小人物成功的“美国梦”,突出了主人公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儿子的伟大父爱。

勤奋、聪明、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传统“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影片中主人公在无家可归、关进拘留所、卖血维生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每天工作16小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高度工作热忱,为了节省时间,工作期间居然不喝水。

对某种知识的天赋是现实美国梦和传统的重要个性特征。主人公在数学处理方面所具有的天赋为他赢得破格实习的机会,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工作表现使他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唯一的正式工作合同。

对机遇的发现和把握能力是实现美国梦的关键条件。主人公出身贫寒、学历低,因此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他凭借对机遇的敏锐发现,以及对机遇的出色把握能力,利用跟对方一起搭出租车的机会,成功营销了自己,换来了破格面试的机会。

3.2求变

美国人认为变化是同成长、发展、改进、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变,意味着条件的改善。美国人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是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二是坚信任何一个美国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责任尽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正是“求变思想”造就了美国人不按部就班、传统守旧的价值理念。

影片中,主人公也曾试图用销售骨密度扫描仪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他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其中,但个人的努力终究无法抵挡资本经济的力量,对市场的错误判断使其产品滞销、生活窘迫,连生计都出现问题。妻子的出走,儿子的学业,迫使其开始重新思考出路。于是他千辛万苦进入证券公司实习,并获得工作机会,最终成为投资专家,“求变思想”为他缔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3.3惜时如金

时间对美国人来说最为重要,在美国迟到是十分不礼貌的。影片中,主人公与一位重要客户提前约好了时间,但是由于中途失误,他没能准时到达。于是客户只是简单交代给秘书便去做新的计划安排的事。这正是美国人对时间的把握最真实的一幕,也体现出美国人惜时如金的性格特征。

3.4个人主义

3.4.1个人主义的含义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最早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根源(启蒙运动思想)的普遍反应,在19世纪得到广泛使用,并发展成为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美国的个人主义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则及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美国学者萨姆瓦的解释,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自主动机、自主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在文化上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宗教势力的限制。在西方人眼中,个人主义不是贬义而是褒义,美国的个人主义持有“个性”、“独特性”的内涵,蕴涵以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

3.4.2影片中关于个人主义的分析

主人公是一个有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不畏困苦,即使面对客户的拒绝也能保持微笑,对儿子严格管教、言传身教的人。对儿子想要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他不妄加否定,而是赞赏并教育儿子要保护自己的梦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且看影片中的经典语录:“有梦想一定要去捍卫它。”“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那些自己没有成才的人会说你也成不了才。”“你想要什么就得努力去得到。”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相信并崇拜个人奋斗,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的个人独立性,主要建立在依靠个人奋斗和个人能力基础上,并且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

3.5自由竞争

在美国,学校和家庭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竞争意识教育,鼓励孩子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美国人相信,竞争能产生挑战和压力,只有竞争,才有最好。自由竞争促进了美国企业和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样,也正是由于自由竞争,才有了美国体育、教育和艺术的快速发展。

影片中,面对1/20的机会,主人公是20个实习生里资历最低,也是生活最艰难的,但他凭借一种坚持,实现了个人奋斗的神话,成为唯一得到正式工作合同的人。这部电影强化了美国的“只靠公平竞争就能成功”的神话。

4.结语

虽然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以便我们能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潮流中更加理性地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影片中主人公自强自立的精神也鼓励着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新霞.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现代“美国梦”分析[J].影视评论,2010.

[2]陈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J].读与写杂志,2008,(4):49.

[3]彭红兵.平凡中的伟大――浅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电影评介,2010.

[4]姚颖.追求幸福,保护梦想――解读《追求幸福》的美国文化.电影评介,2010.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2篇

“王子”、音乐和“砌墙”

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自然是威尔·史密斯,一切都要从他开始说起。

“王子”是他小时候老师送给他的外号,原因是他小时候的性格不但惹人喜爱,而且他圆润的略带费城西部口音里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来自真正皇室的魅力。

“王子”12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说唱音乐。那个时候说唱音乐还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他的父母对他的音乐不屑不顾,认为说唱音乐什么都不是,也不能谋生。但“王子”还是坚持他的梦想,甚至放弃了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所获得的奖学金,17岁便发行了第一张专辑,1年以后,他凭借这张专辑获得了格莱美奖,这个时候父母才认可了他的工作和事业。

虽然“王子”的父母一开始并不认可他的音乐事业,但父母,尤其是父亲在教会他做人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子”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母亲是一位教师。父亲很刻板,但却是威尔的启蒙老师,他不太会讲大道理,总是身体力行地用“身教”来影响孩子。有一件事对小“王子”可说是起到了终身影响的作用。那是小“王子”12岁的时候,做冷藏生意的父亲决定在自家商店前建一面新墙。他对“王子”和他的妹妹说,从今天开始,建新墙就是今年的任务了。“王子”和他的妹妹看着刚刚被推倒的旧墙想:建这样一道墙要等到什么时候,今年怎么可能建得起来?也许永远都建不起来。但父亲带着他们一点一点开始砌了。夏天过去了到秋冬,冬去春来以后又是夏天,终于有一天一面新墙出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时候,“王子”才想到每天父亲带着他们一块块认真砌砖,砌砖的时候父亲甚至根本不说什么时候可以砌成一面墙。不要去想砌墙,你只需认认真真砌砖——砌一块完美的砖,这就是“王子“从中悟到的人生。

唱而优则演

在乐坛获得成功以后,“王子”向一些演艺公司表示了演戏的愿望,这其中包括华纳公司的总裁班尼·梅迪纳。梅迪纳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早年十分贫穷,但贫穷的他却是在洛杉矶的富人区贝弗利山的一个富人家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他想把这一段生活经历拍成一部电视剧,而“王子”正是扮演这部剧主角的绝好人选。经过试镜,“王子”成功地被录取参演。1990年,一部名叫《贝莱尔的新鲜王子》的电视剧开始播放,“王子”威尔·史密斯成功转型为一名影视明星。

1993年,威尔·史密斯登上大银幕,在电影《六级分裂》里扮演一个同性恋的角色。剧本中有一段情节需要威尔·史密斯同另外一个同性恋男人接吻。威尔很不愿意做这件事,但情节需要又必须这样演,他犹豫之中找好友丹泽尔·华盛顿商量。华盛顿让他找替身。他于是也让导演给他找替身。导演听后,大为光火,他压根儿没想到一个第一次拍电影的初出茅庐者竟敢提出这样的要求。但导演再发火,威尔也不肯“就范”。没办法,为了不影响进度,导演只好找了一个替身。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但导演从此跟威尔结下了“梁子”。幸好影片公映以后,广受好评,特别是威尔的表演,更是得到了评论界的赞赏,那个导演也就放下此事,不再跟威尔过不去了。

1995年,威尔·史密斯迎来了他演艺生涯中的一个,这一年,他主演了警匪动作片《绝地战警》,大获成功。本片成本仅为2300万美元,但全球票房却超过了1个多亿。许多歌星看了此片,都认为威尔的表演十分逗趣,且有幽默感,他扮演的迈克·洛瑞警官简直就是一个文化现象。影迷们则认为,该片与大明星梅尔·吉布森主演的《致命武器》可以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胜过它,这一切都与威尔的表演有关。《绝地战警》公映以后,威尔的片酬升到500万,而片商也纷至沓来。

次年,威尔·史密斯拍了一部科幻故事片《独立日》,票房成为当年之首。不过此片的口碑却并不很好,影评网站烂番茄收集到的50多篇影评中,好评率也只有半数多一点。所幸威尔·史密斯的评价却不低,他一如既住的总是深受观众的喜爱。

1998年,威尔·史密斯主演动作惊险片《国家的敌人》,这部电影以目不暇接的动作场面赢得了观众的喝彩,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佳片。从此,威尔·史密斯牢牢地站在了国际巨星的位置上。说起拍摄此片,威尔当时还有一个选择,那便是拍摄《蛇眼》。这部后来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影片公映以后表现平平,事实证明威尔的选择十分正确。

威尔自《绝地战警》开始,他主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大卖,从未让投资方赔过钱。他是好莱坞惟一的一个主演连续八部电影票房过亿的演员。截至2009年,威尔参演的电影全球总票房已超过52亿,是好莱坞个人最高的票房记录。

和睦家庭和贾登·史密斯

1995年底,威尔·史密斯在与妻子舍丽离婚以后,开始倾心于女演员贾达·萍克特。他们相识于1990年,当时萍克特参加了《贝莱尔的新鲜王子》的选角测试却没能被选上出演史密斯在片中的女友。威尔离婚以后,萍克特也与男友分手了,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萍克特曾经这样说:“我让史密斯明白了他的上一次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他也帮助我看清了我自己与男友的关系……”

威尔与贾达结婚以后,十分恩爱,他们生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哥哥贾登,妹妹叫维罗。说起贾登,他可是深得父亲的表演基因,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父子俩合作拍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场景,贾登要对父亲威尔说:“你是一个好爸爸。”而当自信满满想要一次就表演通过的威尔正要弯下腰对着贾登表演的时候,他的鼻涕突然流了出来。威尔回忆说:“我记得当时自己就在想,天哪,我这是怎么啦,怎么这个时候流鼻涕了?我不是正在糟蹋这个场景吗?”正当威尔想背过镜头,不让人看到他的鼻子时,贾登出其不意地伸出手来抹掉他的鼻涕,说:“不管怎么样,你是个好爸爸。”贾登这样一说一做,威尔的鼻涕不但没有出丑,反而更使他的好爸爸形象变得生动而具体了。威尔后来回忆说:“这让我目瞪口呆。他是个天才,他给我上了一堂简单的表演课。”

《当幸福来敲门》是贾登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那时年仅8岁的贾登朴实自然的表演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不过作为明星的儿子,贾登踏入演艺圈也曾受到外界的质疑。威尔说,为了获得《当幸福来敲门》中儿子的角色,贾登曾经参加过9次试镜,而他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达到了体能和精神的极限,而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大明星。威尔说:“他成功了,是因为他是地球上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孩子。”

其实通常人们会想,作为威尔的孩子,他获得表演的机会要比别人容易得多。但事实恰恰相反。威尔说:“正因为贾登是我的儿子,使得他要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室觉得很难让他加入演员阵容,因为那看起来是在迎合我。”威尔和妻子贾达总是对剧组说:“你们可以像测试任何人一样测试他。而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一共测试了六次,包括试镜和其它所有的程序。他们几乎用了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测试他,而那些不是每个优秀的小孩都能做到的。”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07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19

1 . 英文影视赏析课程的现状

不少高职院校已把英文影视赏析课程纳入选修课程,但其课程地位还处于被忽视状态。学生为了修学分,抱着闲适的状态来参与是常态;教师多是选择经典电影,按照“看电影、写影评”的套路来组织教学,存在着大学教育常见的重视知识的学习、轻视知识产出的通病;业界较少有规模性的英语电影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研究,更少有教授英语电影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得影视欣赏课程的独特作用没有发掘出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导致了有些人认为影视欣赏课在英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

2 .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

伴随着智能手机、云计算、平板电脑等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2013年被视为“大数据”元年。2012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启动大数据的研发任务,启动金额达2亿多美元,并首次把大数据定义为与历史上的互联网、超级技术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采用一系列举措,其中涉及教育行业的有:召集各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转变教育与学习模式;任务还提到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高校课程变化对自己专业提出的严峻挑战,意识到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2012)。这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对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的前瞻性。

尽管目前人们对“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影响、传播载体等没有形成共识,但不可否认大数据时代的基本前提就是:数据的海量储存、信息的极速传播、全媒体的视听化效果。其中影视作品是其传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新媒介改进原有的教学形态。

3 . 大数据时代与英文影视欣赏课的关联

3 . 1 数字资源的极大丰富

大数据时代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免费获得大量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打破了时空局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数据的极大丰富,各类免费电影网站层出不穷,不少网站无需注册即可观看电影,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学生人手一机,获取英语影视资源变得轻而易举。

3 . 2 影视欣赏目的的变化

传统的影视欣赏课程中,观影为主、书面影评作业为辅。通过观影,获取英语语言和文化习得;另一目的是启迪思想和情感。有的高职学生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于教师推荐的电影不以为然,作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大数据时代,影视欣赏课程应从单纯的课堂影视呈现转向影视作品内涵的深入探讨,通过教师组织小组活动,人人必须参与,既要求有书面形式又要求有口头陈述,探讨的内容由电影本身延伸至社会现实及学生自身,使得学生在单位学时里保持高密度、高强度的思维状态,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倡导影视作品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架构,满足90后学生的认知、情感需求。

3 . 3 评估主体、方式及反馈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模式下:课堂观影、课后作业,参加影视欣赏课程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发生作业抄袭、内容拷贝等现象,教师却难以防范和控制,难以对学生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另外,由于学生的影评作业需教师批改后发还,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存在滞后性,且反馈意见发生在一对一的范围,教师点评的受众少。大数据时代,影视欣赏考评方式,改为小组PPT展示、小组讨论,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充分,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为真实准确;也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增强。在改进的课堂模式下,不仅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参与评价,还可以互动,因此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过程是双向的。研究表明,在同伴评价中得到他人肯定对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同伴评价对提高评价者本人语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谭清,2009)。

除了教师、同伴评估外,这门课程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成果,推广使用作文批改网,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形式的问题,使学生和教师更专注于影评的内容和思想,达到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的目的。受到好评的作文智能评估系统,如北京词网科技公司研发的批改网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提供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实时在线反馈信息;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体验英语写作系统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作文体裁信息、帮助学生合理使用关联词语来提升学生在篇章层次方面的写作能力。

3 . 4 影视课程与自我现实的对接

影视课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电影带来的影响由荧幕延伸到现实世界,开阔了90后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对自我现实问题的联想和思考。例如让营销专业的学生观看《当幸福来敲门》,剧中身为推销员的主人公坎坷的生活经历、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激励。学生表示纵然前路坎坷,也要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境。《阿甘正传》令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反观父母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思想火花。

4 . 大数据时代对英文影视赏析课程改革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对影视赏析课程的影响已悄然发生,教师应从观念和行为上做出应变:

4 . 1 转变教师职能

由于拥有资源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师必须及时地由资源的提供者转化为资源的整合者(陈金平,2014)。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质,选择影视资源,设计主题活动,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制订评价标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进者、指导者。丰富影视资料的共享使得对教师的课堂讨论组织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应对影视材料的选择、学生观影目的和赏析指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启发学生从正确的视角多角度观赏电影,杜绝低俗的大片、烂片,避免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牺牲品。

大数据时代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才初露萌芽,教师对于新的现象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成为自身实践的探究者。自觉参与教学研究,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问题、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4 . 2 引进翻转课堂模式

影视赏析课程将做出“结构性”调整,基础任务交由学生课前完成,深度任务由老师指导、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课前观看教师选择的电影,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课时内讨论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与电影相关的问题,完成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播放完整的电影,而是针对有关问题、选择电影片段播放。这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参透电影的主题和内容,相关电影片段的播放需精确到分秒。这样,看似电影的呈现量减少了,但带给学生的思维训练却更宽泛了(刘润清,2014)。

翻转课堂还需要教师要有大学科意识,重视影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的影响。例如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电影《钢琴师》,引导学生了解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杀戮;结合每年四月日本政府对靖国神社的“春祭”,比较德日政府对待战争罪行的不同态度,使学生在影视欣赏时形成一定的历史观;通过学生讨论钢琴师瓦瑞?斯皮曼在残酷的环境下得以幸存的原因,得出钢琴技艺的精湛和非常时刻人性的光辉是他得救的充要条件,启发学生一定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4篇

    近六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通过审美型阅读与切实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搭建博客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落实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

    一、寻根溯源,学会剖析,探寻写作动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会写不出好文章?寻根溯源后,其实是学生与老师都过多关注怎么写而忽视写什么的问题。

    现在学生习作特点是毫无个人见解,人云亦云,思想“正确”,语言乏味,平铺直叙,毫无才情,虚情而滥情,读起来令人厌烦沮丧。教育学者张文质指出:“在种种日常化、考试化的压迫、利益诱导和强化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自觉地、熟练地掌握所有说谎、伪饰、顺应时势的本领,个人的独特性消失了,想象力消失了,生命的独特经验变得毫无意义。”

    情感需要宣泄,需要用写作来让世界明白“我”对世界的认识。一个人写作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这种需求,写成的文字自然没有吸引力。我们读了书,了解了天下,就想说给别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自己经历了苦难,或是真正了解了别人的生活的苦难,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本质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精神状态,才能用正确的态度来生活、写作。

    书写“爱”与“美”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学会剖析自我。因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你文章的深度。正视自我相当困难,容易看清别人的长处与短处,却很难看清自我的阴暗面。鲁迅说,解剖别人是容易的,解剖自己却很难,但“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着自己”。所以鲁迅才写出了剖析国民性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名篇。正是缺乏对自我的无情解剖,学生才是会选择躲避现实,虚拟了虚情假意的文字。

    作文教育改革要把学生从各种控制、规范、欺骗中解放出来。所谓的“解放”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体的所有奇思异想都值得肯定。当学生相信自己,按自己的想象力、天分、经验、喜好写作时,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学生的心智和语言都在美妙地成长,只是未被他们的教师所发现、肯定、鼓励而已,以至于学生自己也没有自我肯定的勇气。

    二、返璞归真,学会捕捉、书写生活动情点

    学生作文的素材应来源于他的真实生活,教师的一颦一笑,父母的点点滴滴,同学的日常相处,自然和社会或美或丑的现象,都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写作内容。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却绞尽脑汁地抄袭、模仿、编造。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开展审美型阅读,单纯只是阅读是无用的。这样的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是相互脱节。钱理群先生倡导的“精神的底子”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选用最好的文学作品去滋养学生的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对未来进行探索和追求。要求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研读感动了自己的文学精品,并把自己挑选的文章精品当作研究人生、研究社会、研究自己的案例,有了鉴赏和研究的心得后,再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个性表达。这种做法能使学生的文学阅读真正回归到培育人的审美人格和文化素养的本义,使学生被动地由教师指定的阅读内容、方式转变为自由地选择阅读的内容。  教师更要身体力行,阅读后也要和学生一起写,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少有人真正把下水作文落到实处,用学生习作来代替自己的下水作文。只有老师自己真正去写了,才能清楚地发现学生写作的症结在哪里,瓶颈在哪里,才能发现教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得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难题。因为缺乏捕捉生活动情点的意识,学生才会觉得现实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所以可以巧借综合性活动与名著导读,来努力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仅仅阅读课文提供的文章不足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采取了师生互相推荐感动自己的文学精品。

   如开展《母亲的赞歌》综合性活动时,学生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与《我与地坛》。学生推荐了张洁的《无字我心》、赵翼如的《单身母亲手记》、冰心的《莲叶》。我还推荐了报告文学《血铸忠魂———一位伟大母亲最后的生命篇章》等文学精品。当学生阅读这些好文章时,被充盈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的文字所感动。他们终于明白写作其实并不难,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作家去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诸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动情点,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当学生有了想写曾令自己开心、伤心、感怀等记忆的冲动时,作文就不再是一件苦与难的事情。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

    由于学校采用寄宿制,校园文化建设滞后致使学生生活枯燥乏味。创校六年以来,语文组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开展了读书节写读后感的活动、诗歌朗诵会、文言文阅读大比拼等活动。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看影片写影评的活动,利用周日晚上学生返校,带学生去看电影。

    我们采取的是“观影片,写影评”序列化话题,在安排影片时初一、初二以亲情、励志为主导,初三则以人生的哲思为主。学生先后观看了《小鞋子》、《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尤其是初三观看的《死亡诗社》、《入殓师》,给了学生诸多写作灵感,他们写的文字开始有了思想的深度。

    学生开始时很畏惧写作,我也试着把我的博客写作的心得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在生活中捕捉动情点,学会营造画面感,要写好作文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将一时间的感动写成了博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感觉真好》。学生将我印发的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以及我的文章悄悄地放在父母的床头,惊喜地发现父母改变了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学生写出了《母爱无形》、《多年母女成姐妹》、《妈妈生我的时候》、《护蛋手记》等优秀习作。反观自己的写作指导,不难发现学生懂了爱,他们也不再叛逆,学习也渐渐好了。他们的文字不再书写谎言,开始学着做一个真实的人,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文字。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伟大辩手》;话语力量;辩论

黑人的问题对于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来说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一块软肋。黑人从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待遇。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在美国还没有选举权,没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及个人发展空间。黑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血泪和屈辱。然而,人性的自私与褊狭、歧视与刁难并不能阻碍历史发展的进程。尽管要实现人与人的真正平等非常困难,真正消除种族歧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历史前行的脚步谁也不能阻挡。目前好莱坞有不少关于黑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甚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电影,如《雷•乔》(Ray Charles)、《弱点》(Blind Side)、《当幸福来敲门》(Persue Happiness)等。同时,还有部分影片描述正义之士对黑人弱势群体表现的人文关怀及努力,如《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撞车》(Crash)等。其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由丹泽尔•华盛顿导演并主演的《伟大辩手》,以其惊人的话语力量极大地震撼了观众的灵魂。该片以1935年位于美国德州的非裔高校威利学院为舞台,讲述该学院的诗人教授迈尔文•托尔森在战后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岁月里组建并指导一支四人辩论队,在坚定的信念指引下,一路前行,所向披靡,创造出十年仅一输的佳绩,并以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身份挑战哈佛大学队,因其宣扬的正义之声而战胜哈佛大学队的故事。

这部电影观其影名似乎讲的是唇枪舌剑、玩弄语言的故事。英国早期思想家、政治家及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1697)曾说过,“Words is words without swords.”(没有刀剑,话语不过是空话而已。)语言即使辞藻华丽,终究派不上用场。但是若话语肩负着历史使命,装载着正义之神,则其力量又另当别论。正如影片中威利学院的黑人学生参加的一场又一场的辩论,它不仅创造了十年仅一输的佳绩,同时也是师生进行的一场民权运动的操练。当该影片公映时,志向为律师的黑人女生原型萨曼莎女士仍然健在,已达95岁高龄,她早就实现了成为人权律师的梦想。这位当年的辩论队替补是第一位女性辩手,话语力量着手改变了她人生的轨道。

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彰显话语力量

该影片以美国史上第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黑人学者、牧师詹姆斯•法默的一段祷告开始,以他14岁的天才儿子小詹姆斯•法默在哈佛大学的辩论场上引用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354―430)的名言结束,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詹姆斯•法默会七种语言,他早年求学时曾从佛罗里达州步行到马塞诸塞洲去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院上学(全程在1 700公里左右)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片首,他以极端谦卑、恭敬的态度引领众人宣称“一切智慧与力量皆来自于上帝”。同时,他面对众人讲演,“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以孩子的方式说话,我以孩子的方式理解,我以孩子的方式思考;但当我成人以后,我把孩子气全都抛掉。”更引人关注的是,他对教育的重要性大声疾呼。他认为“我们必须向我们的年青一代施加压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困难。”“为了能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他们首先要去做他们必须要做的。”“教育是惟一的方法引领人们走出无知、愚昧和黑暗。”他的话语引起了听众的激动与共鸣,他的话语直接影响了他的家庭教育。当小詹姆斯•法默被选入辩论队,回家向父亲报告这一喜讯时,这位博学的牧师仅淡淡地祝贺,然后再次重申“为了能去做自己想做的,首先要去做必须要做的。”儿子很快心领神会地去做功课了。小詹姆斯•法默,14岁就入了大学并以候补身份被选进辩论队。辩论队中“十年仅一输”的一输就是因为他的怯场引起。不过他是一位很好的调研员。在最后与哈佛大学队的辩论中,他被推上了主辩的位置,辩题为“公民不服从比暴力的抗争更有力量”。其实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威利学院的获胜只是因为他们话语的力量来自他们真实的经历,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不公激发出正直公民的极大正义感。在他们辩论队去哈佛之前,有一次去外州参赛,夜晚驾车前行的途中,亲眼碰到了一次白人对黑人施以残忍的私刑,同车辩友亨利•劳伊企图下车救人,但限于当时情形,老师托尔森死死按住他,而他们也在被发觉是黑人后遭到围攻与追赶,侥幸逃离。这一切身的经历对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伤痛。当小詹姆斯回想当时的场景并用客观的不带任何感彩的语调缓慢、从容地讲述那起私刑对自己的冲击时,他这样漂亮地结尾,“奥古斯丁说过,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律。这意味着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来反对恶法。但是,是用暴力,还是用公民的不服从?你们应该祈祷,因为我选择了后者。”在此,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战胜了哈佛大学的辩友,不如说是此微言成就的大义起了作用。

源于真理的话语力量胜过刀剑

(一)诗人教授的话语号召力源于信念

诗人教授托尔森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在威利学院(Wiley College)任教。他眼见着社会加之于有色人种的不平等,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平无法持听之任之的态度,故而他一方面在学校组织辩论队,成立黑人高校的第一支辩论队,宣扬人人平等、种族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他秘密组织佃农联合工会,反抗不公平的压榨。托尔森相信:辩论就是战斗,就是要用语言这个武器摧毁对手。片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托尔森坐在小船上,渐行渐远。他让辩手口含异物在岸边大声回答他的问题以此来训练基本功。这个语言练习的内容呈现了他赖以成功的思想。他和学生的对答如下:

教练:谁是裁判?

队员们:上帝是裁判。

教练:为什么是上帝?

队员们:因为是他决定谁赢谁输,而不是我们的对手。

教练:你们的对手是谁?

队员们:他不存在。

教练:为什么不存在?

队员们:因为他只是我讲述的真理反对的声音!

教练:讲真话!

在历次的辩论赛中,是他们所要阐述的理念打动了听众,赢得了人心,因为他们是在讲真话。对手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要顺乎天意,一切皆有可能。比如谈到要不要福利措施,比如黑人与白人能不能在同一所大学念书。在今天看来有这样的辩论真是匪夷所思,答案是肯定的。但回到20世纪30年代,要有这样的想法,要说出这样的想法需要前瞻性和极大的勇气,而托儿森就是这个辩论队的牧羊人。他只是在借助辩论的形式传扬他的信念,所以他亲自撰写辩词,模拟辩论赛,并让孩子们经受高强度的严格训练。然而,不同常规的、有时甚至是略带挑衅的训练会激起某些队员的叛逆与反抗,就连詹姆斯•法默一开始也不能理解,尤其当他误会托尔森把年幼的小法默带入佃农工会的活动时,他去找托尔森表达不满;另外,脱下西服穿上农民服装悄悄领导佃农为自身的权益斗争的托尔森被警方发觉并遭到偷袭,甚至在后来被扣押;即使警方迫于压力释放了他,他也被限制了许多自由。在这条通往自由与正义的笔直却陡峭的路径上,托尔森一样显得渺小和力不从心。当辩论队员伯吉斯因为托尔森帮助佃农工会而遭到警察监视,因害怕被牵连而执意退出辩论队时,托尔森只能表达他的个人信仰是他的私事,保证不危及辩论队,至于其他,他不能强迫别人的意志,同样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及肩负的使命。优秀辩手伯吉斯含泪离开,教练无可奈何,又换上替补重新上阵。正如伯吉斯离开时所言,他相信他们一定会赢,因为源于真理发出的声音无人可辩。托尔森带着历史使命引领着他的辩论队前行,直至最终得到了哈佛大学冠军辩论队的邀请,在那一刻,他抱住妻子眼泪夺眶而出。

(二)话语力量改变人的个性

片中亨利•劳伊的出场有些另类。亨利•劳伊父母早逝,由身为奴隶的祖父母带大,他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的玩世不恭。在片首,牧师詹姆斯•法默布道的画外音夹杂着亨利•劳伊勾引有夫之妇的场面,甚而与那女人的丈夫大打出手并拔刀相向,幸亏身着便服的托儿森教授及时制止了他。当亨利•劳伊的生活出现问题时,他一开始解决的方法就是靠喝酒和找女人来逃离。当然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天资聪颖,具有语言天赋。在托儿森教授家选拔辩论队员时,他被问及对“历史”“自怜”的看法。他引用的全部是现实略带残酷和消极的说法。比如:“历史就像我想努力从中醒来的噩梦一样。”“我从未见过野蛮的事物会为自己难过。”但随着一次次辩论的准备,源于真理之音的话语深深触动他的灵魂。比如在被问及介绍他的父亲时,他挑战他的老师,让老师讲述自己的父亲,随后得知“私刑”的由来,知道老师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并保留他们本该有的却不幸丢失的正直的信念。在辩论中,他们更多涉及的是人文关怀,比如在论及福利措施是否有必要时,他援用一个无法养活孩子的母亲的眼神彻底征服了听众。片中有一处很唯美的画面,即劳伊带着他心爱的姑娘萨曼莎荡舟在杰弗森湖上,那是他小时候常来的地方,池塘、丛林、飞鸟、寂静,和他心爱的姑娘一起,他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平和与安宁。他接受了他的不堪回首的过去,此后的语言和行动体现了更多的从容与淡定。然而生活的艰难与多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劳伊发现自己在碰到白人对黑人用私刑却无法帮助只能窝在车内逃跑时,他再一次回到他原来释放压力的模式即饮酒和找女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萨曼莎。生活仍然以他固有的步伐前行,时好时坏。不过在最后的跟哈佛大学辩论的这一事件中,因托尔森教授被限制不能离开德州,劳伊被委任负责辩论队。委以重任的压力因辩论中如何开场的争执使得劳伊再一次无法承受,他又像以前一样选择逃离,甚至已经到达了红灯区,所幸这次理性战胜了本能,最终他选择回到辩论队,回到队员及他心爱的姑娘身边一起面对挑战,面对压力。曾经年少轻狂的劳伊最后皈依神学做了牧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告诉我们文明用语的重要性。殊不知,话语如果承载着使命,其力量胜过刀剑,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佐证。

[参考文献]

[1] 王书亚. 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美]科里根.如何写影评[M]. 宋美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