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要领。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要领,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开辟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学法指导呢?

一、要创设精彩的教学氛围

精彩的教学氛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擅长在上课时创设精彩的教学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精彩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举办得富有成效,可以施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精彩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拓他们的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得到新知识的基础上,举办比赛、讨论、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慢慢形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要领,以真正达到进步且服从学习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感动的、轻松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以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激情亲切地对待学生,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饱满、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学习要领启发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教育学生,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教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进步的方法。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转变,最后到达“我真行”的地步。

二、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假如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

学法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比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要领、识字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拼读音节,如何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指导学生“不正”即为“歪”,“拍”可直接用手势进行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学交流,通过“你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呢?”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小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碰到了不懂的题目,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既能让学生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表达能力与识字技能的完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后,教师可按课本规定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识字方法。

又如,阅读教学,教师要把阅读课文所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自主探究新的阅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段时,可以采用导读法,指导学生“美读”。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知道这一节是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清、静、绿。最后让学生相互讨论:这段话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又要先写波涛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漓江的水的与众不同。这样,既渲染了教学氛围,又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写文章的真谛,并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课文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节相似,要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掌握了桂林的山也有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运用了“抓住特性,分步描绘”的方式,学生通过学法指导、训练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领会出:阅读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理解。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

前言

本文主要对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四是,教师应该进行鼓励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五是,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的完成学习的任务,进行友好的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的学习这个字,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师可以说,谁来考一考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老师要是写对了就考考你,看你会不会,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能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有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回答,教师与学生交流问题,探讨解题的思路,从而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更深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学习课文后能从课文中学习到什么,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其学习计划主要包括课前对要学的知识的预习,上课的听讲过程,对于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复习等等,通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合理的安全学习的时间,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3]。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进行鼓励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鼓励一句,太棒了!回答的很好!等等,并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上的效率就能提高,教师就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5、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教材的统一性,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4]。像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很全面了,因此,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从而满足学习成绩好的学习学习的需要。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有些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寻找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作为基础,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先掌握较为简单的知识,然后在掌握简单知识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向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使其有一个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过程,逐步的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上述的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上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6、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与小学语文课堂知识有联系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不断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上更多的课外知识[5]。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视频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放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全面掌握知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7、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不断的进步,为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秀桃.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几点体会[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4).

[2]刘俊嵘.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魅力中国. 2010(07).

[3]孔凡成.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和语境教学法比较谈——关于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系列研究之六[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情境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构造出形象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各种道具、图声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和角色扮演等模拟再现课文内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可以在视觉体验、游戏和情景模拟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情境教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趣味,相比起传统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

2.情境教学法优势

小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后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文字语句的记忆,而小学生多数对此感到单调和枯燥。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音乐等表征课文含义,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记忆,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外,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原本被动的授课方式变换为学生主动接受的互动式授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促进作用。

二、情境创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设置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结合情境创设,需要教师首先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设置合理的情境表现课堂学习内容。情境的设置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在情境设置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从参与情境到理解情境,再引申出课堂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爬山虎的生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日记,在实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图声文并茂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于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音乐等手段带给学生全方位的教学体验,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赵州桥》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赵州桥等我国古代著名桥梁的纪录片,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3.角色扮演引入情境

在创设情境中,角色扮演是构造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将学生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环节的互动性。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复熟读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角色扮演之后,再由教师揭发寓意,与学生探讨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升华。

4.融入情境师生互动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一般体现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但传统的课堂提问较为死板和枯燥,学生参与度较低。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可以由教师扮演孔子,由学生扮演老师。孔子作为儒学大家被众人尊为师长,教师在此扮演孔子,一方面可以表现孔子的特点,一方面进行了换位思考,表达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态度,给学生带来更切身的感染。同时学生给“孔子”当老师,也利于反思自身修养和可以师之于人之处,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

5.延伸情境理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还是树立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和监督。引入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教学《日月潭》时,通过图文资料介绍日月潭的美景,歌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引申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树立一个中国的价值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小学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否教育好学生,直接关系到整个全民素质的提高。一个有成就的教师,特别注重处理好师生双边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便会使学生感到精神舒畅,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课程多,压力大,可支配时间少,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所以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话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大事,这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改实践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教学模式,令人欣喜,但是,语文学科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完全减轻。俗话说,对症下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必须找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但是,怎样为学生的书包“减肥”,使他们从纷繁的作业堆中解脱出来,获得发展自己个性和爱好的自由呢?据我摸索和尝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极为密切,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主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学生对某一件事或某一项活动的兴趣越浓,与之有关的能力发展的就快。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问题。

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感悟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如果没有主人积极主动的感悟,语文课无论怎么上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论告诉我们:“教育情景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这就是说,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化,必须是学生主体发生了内在的变化,即“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我们判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有学习产生,就要看他们内心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在相当多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并没有用心参加活动,其思想、心理却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要使学习有效、轻松,首先要让学生直接地去感悟教材。感悟,包括感知和领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学习活动开始之时,就要先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不仅要对其个别属性逐一感知,而且要对其各种属性作整体感知。语文课的工具性质和教材的例文形式,只有先通过学生的亲身感知和体味,才能领悟到学习对象的内在意义。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学生认真而系统的感知后才能领悟到其中的要点和妙处,汉语的表意性要靠感悟才能心领神会,“其义自见”。文学作品的含蓄性、形象性,要靠感悟才能深谙其义、印象深刻。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就感到轻松愉快。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却出现奇怪的现象,不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是一开始就架空分析课文中的某些考试可能考的段落,分析来分析去,学生始终不明白该段落的作用;不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是一开始就出一些习题,融入到习题指导上去,学生始终在这一段有几句、几个层次,这句照应哪一句,使用哪些方法等练习之间打转转。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感悟,并没有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教材,这是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开端。

三、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夸大讲授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常识以及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知识原理、分析归纳方法和思路,重要词、句、段的把握等,有相当一部分光靠学生自己的感悟也确实不能解决,再加上训练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指导,指导主要靠语言,因此,讲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必须”靠讲完成教学任务与“必要”的讲是两回事。是直接的灌输还是启发式的讲;是光讲不练或少练,还是有讲有练或精讲多练;是讲语文知识还是在讲知识的同时讲方法、讲思路;是满堂灌还是择其精要则授之;是洋洋洒洒不着边际还是紧扣目标讲深讲透;是语无伦次、贫乏无力还是精要有序、形象生动。前者使学生听起来感到吃力,做起来感到头痛,“必要”的讲应该是后者。

四、上好课,教学内容作业化

融课外作业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是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捷径。

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变“讲深讲透、一讲到底”的教风,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敦学过程,授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听课的消化率。从“一课一得”、“一得一练”入手,以练代讲、讲文为练,使知识在课堂训练中得到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愉快教学”、“目标教学”、“异步教学”等优化教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再次,运用多媒体设施开展语文活动,加强直观教学,节省授课时间,达到快捷、高质、高量的目的。

第四,改过多的课后书面作业形式为课堂上的读书、背诵、复述、口答、自查互测等。课后练习集中反映了课文最基本的目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将有关练习安排到恰当的授课环节中,课文分析理解好了,练习也差不多完成了,必须掌握的生字和新词也结合课文去讲,课外大可不必机械重复地抄写了。

五、出好题,作业设计多样化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适度和精心的设计。

精――不搞“题海战术”或机械重复练习。根据每课时的重点难点,安排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少中取胜。例如,教学语法时,可以像数学老师上课一样,在讲清概念和例题之后,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后面的习题,消化传授的知识。汇集那些大家都不懂的题目类型,花精力让学生去练习,而不用大家都掌握的题目重复训练。

新――从多角度多形式入手,设计新颖的题型,把较复杂的书面作业改成训练目标明确、形式灵活多样、难易适中的简单变式型练习,适应学生的新鲜感和图快心理。例如,语文的回答问题类作业,集理解、分析、归纳、表达于一体,答题有―定的难度,若改为填充形式,化繁为简,学生做起来不会感到吃力,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教学原则,作业分三种: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这种阶梯式的练习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后进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提高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趣――作业形式多样化,经常采用朗诵、讲演、绘图、表演、讲故事、智力竞猜等娱乐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2.教师语言中应有幽默含蓄性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如:

2.1 言近皆远法。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皆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

2.2 说古论近法,就是在教学中,说话不照直说,而是采用说古论近的比喻。宋呆学者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语忌直"、"脉忌露"这就是要求教学语言要含蓄。适当地用积极的说古论今法,话里有话,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学语言意味深长,增加感染力,使学生回味无穷,乐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迂回设问法。这种语言艺术是指绕着弯子设问,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和理智思考的飞跃,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结合处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迂回设问,一般设计三个层次,一是问,二是诱,三是归纳,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启人心智,动人情怀。常常达到语半功倍之妙用。

2.4 亲切委婉法。就是指根据语言传递与转换的需要。教师要把讲授语言的内容和教学语言的组织说得委婉、曲折、亲切。使学生感到有一种、美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与学双方关系融洽,情感相通,和谐自然,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设计生活化作业,张扬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环境的变化,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4.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分层教学中,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简单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层,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层次中又有多种层面的存在,这种分层教学势必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