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扬州个园游记

扬州个园游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扬州个园游记

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第1篇

霏霏的江南烟雨笼罩着这庄严肃穆的府邸,在暮春或明或暗的霞光中投下古朴与厚重,轻拨铜环,聆听那清脆的“叮——当——”之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悠远绵长的旋律勾勒出这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曲终人散,于是孤宅一座;千金散尽,终成南柯一梦。荣华富贵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却又滚滚而去。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梦醒时分,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于是踮起脚尖,跨过门槛,走进了古韵犹存的宅院。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浑厚有力的行书入木三分,笔墨游转于门柱之上,潇潇洒洒,仿若一泻千里的瀑布,流淌出一个家族的心声。好个“非耕即读”,妙哉“惟俭与勤”。千两黄金、万斤白银买不回求知与勤奋。自己打拼下来的一片天,若是没有合格的接班人,必毁于一旦。若是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便只有读书。说是不为功名利禄,未免过于清高。可是富户人家里的儿孙又有几个寒窗苦读数十载,为滚滚财源,也为内心的“芝兰之室”的?少,少之又少!所以我钦佩,我赞叹。看淡家世,拒绝纨绔子弟无所事事的行为,每个儿女都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都应该去接受知识的熏陶。他们的老父亲面对金钱诱惑,仍能清醒地教育孩子们,这是何等高的修养、何等高的学识。笑看富贵,是扬州人的根。

眼前朴素的小桌上,放着一块明镜,一个西洋钟,一个花瓶。意寓着终生平静,终生平安。闭上眼,仿佛老先生依旧坐在那把高高的木椅上,衣着朴素,眉头舒展,眼微眯,轻轻抿一口浓茶,惬意地回味着,静心谛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倏然,宫灯点燃了,灯笼亮了,婢女们提着竹屉,忙碌于厨房与饭堂之间,窄窄的火巷中传来了“嗒嗒嗒”的轻响,凌波尘起。这些江南的女子们,没有浓重的脂粉香,回眸一笑,且听风吟,她们只是大家庭中小小的一员,却从未抱怨过什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泰然处之。这黄家大院,一片安静与祥和。安宁清心,是扬州人的根。

听这儿的人说,最后,黄氏盐商还是败落了,最小的儿子见证了这个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我惊讶,他和贾宝玉有相同的开始,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宝玉最后出家,四大皆空,这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那他最后怎么样了呢?”我忙追问。“他成了一名老中医,医术精湛,造福百姓啊!”老者淡淡地说。面对苦难,有时真的是无处可逃,只有自己释然,一切才会迎刃而解。同是家道中落,为何有不同的选择?或许因为他是扬州人,我被自己的念头逗乐了,微微一笑。他们从小便耳濡目染圣贤之道,早已不在乎身外之物,地位、身份,不过是换了个名头而已,人生本是这样戏剧化,是偶然也是必然,有何不可接受呢?笑看清贫,是扬州人的根。

人生多舛,历史善变,扬州城从隋唐的舟船如织、商贾如云到渐渐被冷落于光阴的角落。可是,扬州人,扬州人的根从未改变,宠辱不惊!繁华似锦之时,我们没有忘记“富贵不能”;冷冷清清之日,我们依然铭记“贫贱不能移”。我们笑看富贵、清贫,我们坦然心静,这是扬州人从古至今的操守,是扬州人深深扎于历史浪涛中苍劲的根!

离开个园,我找到了扬州人的根……

简评

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第2篇

园林文学艺术的发展

我国的园林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时代的《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是最早的园林文学。《诗经》中早有关于“囿”的记载。而在我国关于园林的赋中,必须要提的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从水景、石景、植物、动物以及建筑等多个方面表现了当时园林设计的巧妙。还有很多园林的散记,比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以及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将人、景、物紧紧结合,表达高超的思想境界。例如,在东晋大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对造园艺术和文学发展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

到了元、明、清,中国的园林文学已经发展到了精益求精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很多文人都在自己的剧曲作品中通过写园林写景色来抒发一些咏史、叹世、怀才不遇的情怀[3]。在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曲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通过秋天、西风、瘦马、老树、枯藤描写得萧瑟来呈现出羁旅荒郊的凄凉。

到了明清时候,已经将造园工艺和文学艺术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在很多的文人作品当中都是可以见到,例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等。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园林的布局、园林的题名及园林的诗赋等都融入了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从构园、造园到题园、咏园,都是与园林文学紧紧相随的,因此,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园林文学的发展相随相伴的。另外,通过园林中景物的题咏,使得游园的人们不仅欣赏到园林的美景,更能感悟到造园者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文学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一)成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独到的匾额、优美的楹联、精湛的书法篆刻。我国古典园林也多是主题园林,多以典故和内涵来突出园林的主题。例如清代初期文学家张岱的园子,取名为“不二斋”。而在古代“,斋”代表园子不大,比较小,而“不二”二字主要是指“可以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之意。另外有一些园子的面积比较小,常常取名为“残粒园”、“寸园”“、半园”“、芥子园”或者“壶中天地”等,也常常暗含主人家淡泊名利、闲情逸致的超脱性情。这些标题往往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主人家需要很用心才能确定园名。而对于游园的人来说,首先要通晓这其中的意义,才能够很好地欣赏园内的景观,通晓主人的用意。也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十七回中道出了书画在构园造景中的重要性———“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随着骈文和律诗的发展,楹联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这同时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学艺术形式[4]。古典园林中的楹联丰富多彩,从一字一音一义中反映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规律,以及一些亘古不变的哲理。一般由古典诗文的对偶以及押韵演化而来的楹联,它在内容上不仅引入了类似诗词曲赋等的长处,而且往往从形式上表现出对仗工整,把散文的气势与韵文的韵律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如我们熟识的位于苏州古城的“拙政园”,在它的“雪香云蔚亭”中有一副对联写道“蝉噪林更静,鸟鸣山更幽”。又比如扬州瘦西湖月观中一副楹联为“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再有就是有名的回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使人读起来连绵不绝,柔情尽洒。此外,这些楹联和匾额不仅文字隽永、文书美妙,而且意寓深远、情境含蓄。园主也往往通过文字和书法来点明景点的精华,抒发自己的情怀。而在我国古典的园林中,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都有,每种书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二)点景

点景往往以最凝练的词或字来点出景点的环境特征、景观境界[5]。古典园林非常重视意境,至今还保留的古典园林不少,比如苏州的“网师园”和扬州的“个园”。网师园一开始是由南宋文人史正志兴建的,到了清代由宋宗元将网师园买下并重建。宋宗元自比为渔人,号网师并以此号来为花园命名。因为网师有“渔隐”的含义,都有归隐的意思,因此园内的格局布置和题名都带有很浓的隐逸情怀。盐商黄应泰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个园,因为黄应泰本人喜欢竹子,借鉴了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意,在个园中种植了很多的竹子。另外,个园的“个”字就是“竹”字的一半,以表现竹子的坚贞不屈。

(三)拓景

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徽商 商业 文化 良性互动

自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商业化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被打上了“市场化”、“商品化”、“世俗化”的烙印,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也未能幸免,开始走向大众化:文学的高雅与凡俗之间的距离消失;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被打破,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消费品;所谓的精英者也从艺术的圣殿步入到平民大众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被看成是低俗的、跟文化相抵触的、不友好的行为。然而,商业与文化这两者并非水火不容的,它们也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形成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的徽商为我们理性看待这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同时也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启示或者说是徽商精神现代价值之呈现。

徽商历史悠久,自唐宋以后,人才辈出,明清之际,由徽州人组成的商帮以雄厚的财力和强劲的竞争力与晋商及其他商帮相抗衡,并且独占鳌头,赢得时人称赞。徽商经营范围以盐业、茶叶、木材、粮食为主,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之说,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他们的足迹。从明初到清末,徽商不仅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出现了拥有资产百万乃至千万以上的大富商,而且他们也以其雄厚的财力物力致力于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孕育了璀璨的徽州文化。

先生说过:“在经济因素之外,我乡人这种离家外出,历尽艰辛,冒险经商的传统也有其文化上的意义。”①在中国封建历史上,“重农抑商”不仅是官方的传统政策,也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徽州地区由于其贫瘠的山地地形,耕地甚少,当地人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之下,只能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外出经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民谣道出了徽商的艰辛。他们行走在大漠荒凉之地,崇山峻岭之间,饥餐露宿,从小本起家,由学徒到老板,在商海中拼搏进取,不仅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躬耕田亩”的道路,而且打破了“重本抑末”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少人弃农就贾,逐利成风。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在扬州设立“务本堂”作为徽商办公、聚会之场所。耕田是务本,经商也是务本,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明后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和实学思潮,强调私欲即个人的物质欲望,天理不能抹杀私欲。这一思潮引起了文学观念的变化,如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独抒性灵”,李开先的“真诗只在民间”都是这股思潮的产物,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文学主题,如对人欲的肯定(《牡丹亭》),对个性的张扬(《西游记》),对传统观念的否定(“三言”、“二拍”)。徽商不仅自己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兼具商人与文人的双重身份,如马曰、江春、汪道昆等,同时他们也将本身的商贾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写进文学,出现了大量的徽商个人传记。

除文学外,在其他文化领域,徽商也同样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戏曲方面,徽州盐商利用其经济实力引导着戏剧潮流,使当时徽商云集的扬州成为全国的戏曲中心,尤其是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的诞生,谱写了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最华丽的篇章,这也是徽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徽商富有起来之后的另一个投资意向是修建园林,苏州、扬州现存的园林建筑很多都是徽商兴盛时建造的,如扬州的“个园”,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江春的“康山草堂”等等。园林为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提供了诗酒聚会的最佳场所,徽商不仅是聚会的组织者,更是聚会的参与者。园林聚会不但有一定的文化水准,而且也为广大的文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聚会使一些怀才不遇、生活窘迫的文人能长期留下来,潜心专研学问,如清代的厉鹗,姚世钰等人就曾得到过徽商马曰的资助。岁月变迁,如今遗留下来的园林本身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见证着徽商曾经的绚丽与辉煌。

“贾而好儒”是徽商区别于其他地域商人的显著标志,人们甚至称徽商为“儒商”,好儒不仅仅是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翰墨知识,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加强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从而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躬行儒道,坚持商业道德。徽商以诚信立业,恪守承诺,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而不是唯利是图。徽商吴鹏一次性进了3800斛胡椒,在付款时发现了这批胡椒有毒,但他仍然按原价买了下来,这是因为他考虑到如果退回卖主,这批胡椒还可能会转售他人,这样就会坑害更多的人。徽商的这种舍利取义的行为和诚信的品格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亦儒亦商”的文化性格使他们更具有经商的智慧和把握商业机遇的能力,更容易结交官僚士大夫,扩大他们的社会交际圈,这也间接的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回报。

尽管徽商注重功利,追求钱财,但在实践中也深感文化的重要,加之传统文化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当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培养子孙读书做官就成了他们的追求。因此,重视教育,提倡读书在徽商中蔚然成风。为了让更多的子弟读书业儒,徽商大量投资兴办家塾、义学、书院,还为家庭贫困的宗族子弟提供经济援助。正是徽商们的努力,才使得徽州地区成为“东南部署”、“文献之邦”,浓厚的读书氛围绵延数百年而不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是徽州文化培育的精英,同时他们自身也成为徽州文化的创造者和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徽商的重教兴学为徽州文化精英的成长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为徽州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商的文化投资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眼光,他们的雄厚财力足以支撑文化的繁荣,满足自身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反过来,这些文化上的投资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戏班和园林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交际的作用,文人雅集,诗酒文会对徽商来说,其中就很有可能蕴藏着商机,蕴藏着他们所追求的财富。对子孙后代教育的重视,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形成商儒互济的局面。他们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文化史的走向,促进了商业与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没有文化的商业是短命的,没有商业的文化是无力的,文化和商业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徽商是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的一个标本,“我们研究徽商的历史,不是醉心于颂扬往夕的辉煌,而是希望从中寻求一种精神力量,以应对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②■

参考文献

① 著,唐德刚 译注:《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潘小平,《徽商精神中的现代价值》,《江淮》,2004(1)

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江苏;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Releva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Park:

Jiangsu as an Example

GUO Yan-lin

2003年以来,园区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都不容小觑,尤其是,园区化建设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文化品牌的树立,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天的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而大量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以及相当数量的大型、重量级的文化企业都入驻了各类文化产业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也突破了早年单一行业产业园的局限,向多功能和综合型产业园发展。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但各类文化园的扎堆建设、一窝蜂上马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因此,有必要厘清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目的、方向,便于行政机构全盘掌握、统筹规划,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有序经营、良性发展。

一、文化产业园发展应注意规避的两大误区

不可否认,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和影响文化产业园长期利益的不良因素。尤其是,在园区建设中过度注重经济利益,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文化产业园建设所服从和服务的宗旨,这不仅不利于文化产业园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地区文化产业乃至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园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但其最基本的宗旨却是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局,是服从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误区之一:文化产业园建设房地产化

虽然文化产业园建设离不开土地,但在一些地区,文化产业园园区建设已经简化为某种房地产开放项目,文化成为带动周边地价上涨的噱头,文化产业被视为替房地产业挣吆喝的工具。诚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具有着更为深远的带动效应,对于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本身,在一定范围内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但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实体,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方式,其立身之本是服务于当地文化企业的发展,使之尽快成长为未来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所以,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切不可因为短期既得利益而忽视了园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注意避免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房地产化。

误区之二:文化产业园建设政府行为化

一般来说,成功的产业集群多数为市场自发形成。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却多为地方政府参与甚至是主导下建设而成的,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到基层的街道办,几乎每个层级的行政部门都参与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固然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但必然在区域性的规划中会存在垄断与地区封锁的现象,存在由于地主保护主义而衍生的布局结构上的种种问题。因此,为保障区域性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必须在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同时,注意避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政府行为化,应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更多地依靠市场,打破地方主义狭隘而封闭的视野,使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二、江苏文化产业园建设之特色

作为新世纪的产物,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自发轫至今不过短短数年,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江苏省为例,在“十五”时期,江苏取得了文化产业资产、营业收入名列全国第五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2%的成绩。到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并连续三年保持近30%的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由2004年的1.72%提升至2.6%。

自“十五”期间,江苏即开始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文化休闲街区、影视基地、创意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园之雏形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发芽。在经历了数年的摸索和发展之后,近两三年,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在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一批有着不同主题、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应运而生。目前,江苏已拥有在建或者建成的各类文化产业园60多家,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在借鉴了全国各地以及省内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之后,江苏在积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定位,关注园区的自身特色建设,促进地区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以形成品牌优势,并依靠江苏人才优势,构建起人才资源高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纵观江苏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江苏文化产业园已从质疑声和困惑中走出来,以更为自信、更加鲜明的形象立于国内乃至国际舞台。江苏文化产业园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四大特色。

特色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

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非常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倚重于高级生产要素,都具有知识密集、资源能源消耗低、增加值高的新兴产业特征,此两者结合更易于促进强大而持久的产业繁荣。按照“产业集群”现象之说,一个优势产业通常会与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个性化的产业模式,生成文化产业园自身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004年常州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授予了“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的称号,2006年以来,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称号,并在2007年成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底,常州中华恐龙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常州软件园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定位于长三角一流的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这是一个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的大手笔,近400家软件和动漫企业的入驻,包括卡龙、宏图、小樱桃、仁永影视、卡龙、暴雨等知名动漫和网络游戏企业和日本OKI、富士通、美国芯安、和佳软件、国光软件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在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优势和行业互动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动漫、网络游戏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群。园区内,相关的文化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中,共享国家级二维无纸动漫技术、软件公共测试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数字娱乐产业技术、教育培训技术、国际交流合作、衍生产品研发、产品产权交易、投融资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是产业生产要素的积聚,一方面是产业集群现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既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和推动力;也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促进新兴文化业态产生及其在文化产业中比重的增加,对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品牌建设和长足发展,乃至常州“创意之都,动漫之城”的城市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

特色之二:政府引导资金领跑,民营资本跟进

各个文化产业园都会在组织机构、政策扶持、孵化载体方面为入驻园区的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如,降低房租;税收的适当减、免、缓或返还;建设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伴随着政府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注入,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7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中接近25%为民企项目,投资额为27亿元。2009年,民企项目占47.9%,投资额超过110亿元。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引领下,民营资本逐渐有序地进入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南京市为例,从2007年至2008年,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中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比例从69.2%提高到76.8%,数量由56家发展至83家。时至今日,南京动漫行业协会中72.7%的会员为民营企业;南京演出市场总额为近2亿元的投资总额中,民营资本占到了70%。而南京建设规划的和已经开园的42家文化产业园区中,由民营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占到69%,并且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的企业占园区入驻企业的半数以上。民营资本已成为推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特色之三:立足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

在2009年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指出:“要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虽然,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中,江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趋同现象,挤压了文化产业园彼此间的生存空间和现实价值。各个园区相互效仿,园区内产业结构趋同;但是,一直以来,江苏的文化产业园建设都较为重视地区间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的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定位明确、规划科学,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传统工艺等项目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已建成了南京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苏州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动画产业基地和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以及南京石城现代创意产业园,江宁织造府,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沙家浜影视产业园还有龙潭金箔产业园等等;在徐州、扬州、连云港等市则突出发展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类项目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如扬州工艺美术集聚区、徐州文化产业园、连云港市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园等。我们坚信,只有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优势、地域优势,发挥群体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江苏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走上以文化产业园区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道路。

特色之四: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江苏文化产业园的振兴不仅需要大批的优秀文化人才,更是呼唤一批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在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各园区都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突出表现为在各地普遍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常州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依托常州科教城以及常州各高等专业院校教育资源,并同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动画艺术学院,为基地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持。园区集动画研发制作、人才培养、动漫体验等诸多功能为一体,重点对动漫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行培训,每年相关高等艺术院校可向园区企业输送动画人才近1000人,基本满足园内人才需求。

扬州个园游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明代

一、引言

随着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关的旅游活动逐步发展起来。而明代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知识阶层认知趋于务实,从而使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人文景观。

二、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为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中国,学者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记录着人们政治经济活动,并反映其文化艺术的结晶。人文旅游资源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而且可以转化、改造。因此,依据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如下几种:1.历史类旅游资源;2.民俗民族类旅游资源;3.宗教类旅游资源;4.园林类旅游资源;5.文化娱乐类旅游资源;6.购物类旅游资源 。

四、明代人文旅游资源

(一)历史类旅游资源

1.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主题建筑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是封建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后寝以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后宫。

2.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历经嘉靖朝扩建和清乾隆改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祭坛,以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之深厚,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皇穹宇。它们依次排列在天坛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构成一幅完整的富有图案美的布局。

3.明代帝陵

明初曾建都南京,因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在南京城附近的钟山脚下,称为明孝陵。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共有13个皇帝藏于北京昌平陵园,故称十三陵。十三陵共占地40平方公里,周围建有陵墙。一条南北向的总神道通向各陵,沿道建有石碑坊、大红门、神道柱、石像生等。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有明成祖的长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神宗的定陵。

4.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结构之完整、风格之古朴、名胜古迹之众多,在现存同类古城中绝无仅有。它于明洪武初年重修。城墙高12米左右,周长6.4公里,有垛口、敌楼、角楼、瓮城等。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比较完整的保存着传统风貌与格局。

(二)园林类旅游资源

1.古典园林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江南更成为私宅园林的集中地。仅苏州当时就有私宅园林271处,明代留存至今的园林代表作有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等。明代古典园林的兴盛,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吴江人计成的《园治》一书,第一次对园林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不朽之作。

(三)宗教类旅游资源

1.塔尔寺

明代是藏传喇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县,是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因而成为信奉喇嘛教的藏、蒙等少数民族瞻仰膜拜的圣地。寺院始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是藏汉民族形式的巧妙结合。其中,酥油花、堆绣、壁画是著名的塔尔寺三绝。

2.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明成祖朱棣动用30万军民在此建成了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并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地位超过五岳。嘉靖年间,又加以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规模。其中,主要宫观有金殿、紫霄宫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动机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因素,形成旅游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较高的历史价值对于游客能够产生吸引,通过旅游,游客可以从中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变迁,怀念过往生活,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明代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明代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我们有义务让这些历经上百年的资源一代代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建勤,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社会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5)

[2]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期刊更多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扬州市扬州文化研究会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委

扬州师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