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第1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一文中就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句中的省略号显然是略去了还有其它小动物过来向作者诉说的感人情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启发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充出小动物们所想说的话。同学们兴趣很浓,所举的小动物有:小蝴蝶、小蜜蜂、小乌龟等等,语句也颇有创意。省略号是服务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部分情节内容,更会使文章用语言简意赅。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练习补写,提高习作水平。又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课后第十二自然段写到:“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文章中保罗带小男孩两兄弟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三个人又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等等问题,作者留下了空白。教学时,我们作老师的可以及时引导学生设置空白疑点展开想象,以《难忘的圣诞节》为题,写个小片断,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融入角色去补白,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

二、精彩片段之处,随文仿写

1.仿写词语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段落适合学生模仿,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抓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精彩段落,引导学生仿写。《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此比喻句:“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教学时,老师可根据此句的结构和句式特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预先准备好的海底珊瑚的课件的基础上,结合想象,用上“有的像……”这种句式来完成列举再生,多形式,多角度地表现珊瑚的神态各异。或者围绕“元宵节的烟花”等主题,用上述句式完成仿写练习,使学生从仿写中得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

2.仿写篇章结构

大家都知道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秦兵马俑》一文中就有“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过渡句。它把文章前后两部分有机连成一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过渡句一般放置的位置以及其作用,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进行创作。

3.仿写修辞手法

小学课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之所以显得文质兼美,其关键是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这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也是学生较好的语言学习媒介,是文字表达的范本。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槐乡五月》一课时,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和本领进行写法迁移的练笔训练。如此,既使学生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意犹未尽之处,随文续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年级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82-02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版)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基于此,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一直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并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难激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的门槛,大多数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感觉无从下手,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跟人聊天一样平常,只不过聊天时只是说,而写作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我还告诉学生写作应该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知道,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绝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次教学肖像描写时,我先出示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米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出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了好多双小手。

二、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实感了。

三、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作文教学中,我常在静态的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介,利用图像、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手触等功能。记得我以前在乡村学校教书时,要写一处景物。可在我们农村,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大多数都没去过什么地方游览,于是,我把学生带到了离我们学校最近的阿未水库,让他们从看到说再写,顺理成章。有了这接触,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四、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修改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呢?如在教续写想象时,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可在上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可让学生想像阮恒为小女孩输完血后,小女孩醒过来了吗?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有了老师的引导后,学生便会浮想联翩。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是干巴巴,缺乏养分的,而三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词汇贫乏,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鼓励和督促学生,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或在班会课、队会课、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词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大大减少了,作文也就能生动起来。

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择原则;教材;学生

2007年,随着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书的出版,掀起了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热烈讨论。王荣生指出,“‘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界亟待解决的研究命题。

之所以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内容被置于研究视野之外,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实在难以给予一个明确的“内容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呈现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表述。[2]由于“能力”和“素养”是抽象的,无法规限具体的教学内容。于是,这就造成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随意甚至杂乱无章。一堂语文课似乎可以被锻造成任何想要的模式,任何被纳入到课堂中的内容也都有其合理解释的一面。一堂语文课结束,老师不知道自己教的内容是否适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

不同于其他数理学科,语文教学结果的呈现不是即时性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并且影响深远。语文课堂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将直接指向学生最后语文能力的培养结果。从教学内容到最后的教学结果,中间有一段微妙的时间发酵。如何让这种发酵走向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那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什么呢?

一、以语文教材为根据

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教材编撰策略的具体体现。而教材编撰策略目标即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地。因此,语文教师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必须以语文教材为根据,与教材编撰策略有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语形式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中的言语形式。[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教育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等要相应弱化。如小学四年级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当然要让学生体悟这种生命哲学,但是如果语文课只是停留于此,就变成了品德教育课。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文本,作者为什么会从“种子”、“飞蛾”等小事物联想到生命的伟大;文本背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文章段落的组织对习作有什么指导作用等。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透过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习言语形式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习作技巧,获得审美体验等。因此,言语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价值所在。

1.2依据教材的学段要求

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为例,我们会发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审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个学段。低年级位于螺旋底端,它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随着学生个体成长,教学内容的重心会逐步偏向语文能力和审美的培养。教材的难度要求,也会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梯度变化。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对精读课的要求是: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6)开展合作学习。(7)组织好全班交流。”[4]

到四年级下册时精读课的要求就变成:

“(1)指导朗读、默读。……(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4]

对比两个阶段的精读课要求,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仅有关联性,而且由易到难,上下承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它的涵盖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学体裁在各个年级段重复出现,一堂课的承载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教材的学段要求进行取舍,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逐一渗透到课堂之中。

1.3 依据教材选文的特色

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是“文选型”的[5]。编入教材的选文特色不一,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文时,一定要抓住选文特色,集中教学内容,从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了”。有些选文属于优秀文学名篇,

二、以学生学情为基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并获得最终的生成结果[5]。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来源于教材本身,还来源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使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转化。

2.1 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还要注意到班级内部学生的能力差异。有些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是“炒冷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却还有难度。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分析。对于学生都懂的内容不要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需要考虑是否属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师的辅助引导,学生能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度预设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现,以满足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布置预习任务是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运用的教学手段。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能力储备,为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切实的依据。

2.2 教学内容动态调整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心理变化具有不可预设性。课堂教学活动受学生影响,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对学生情况的静态分析,而课堂的即时调整则是对课堂的动态把握。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正、调整和补充,才能使其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认知。本人在教学《井底之蛙》一课时,意图引导学生讨论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的讨论。但是,一位学生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天天待在井里不出来。”这个问题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却很有意义。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马上抛出下面的问题:“是呀,青蛙为什么从来不跳出井呢?”同学们从这个切入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些说“小青蛙从小就在井里长大,他从来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有些说“小青蛙担心去外面有危险。”有些说“小青蛙喜欢井里面的环境,有食物也有水,还冬暖夏凉。”学生们的想象丰富有趣,我又接着问:“如果青蛙跳出去后发现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美丽,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又展开很多联想,如“小青蛙会和小鸟成为好朋友,一起去探险”、“小青蛙会说外面的空气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学生们的想象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课堂中,像这样的思想小火花时常出现。教师应该要抓住好的契机进行引导,而不能拽着教学设计按部就班。

需要强调的是,动态调整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原则,而不能被学生的随意牵引,将课堂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之中。如一个教师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同学们从“化石”中引发讨论,讨论目前化石的种类,年代等等。这位教师没有把讨论及时制止,于是这语文课就变成了科学课。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等同于课堂无作为。语文课的重心需要时刻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动态的调整需要适度,也需要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

[2]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199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41-02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寻找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路子,积累了点滴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我认为要让农村学生真正改变“闻文而畏”的现状,养成“自主积累,主动习作”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提高习作能力的关键。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积累,主动习作”谈几点做法。

一、依据课程标准,让作文教学有章可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作文的起始阶段是在小学三年级,因而常常忽视了一、二年级的作文启蒙,延误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时机。我们应端正这种认识,明确各年级的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一年级就抓起。例如,一、二年级可以在语文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学习一个生字或词时让学生运用它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再把说的话写下来。如学习“田”字可以组词“种田”“田野”等,再用词说话:“爸爸是种田的能手。”“我们村子的前面是田野。”等等。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具体的形象为主,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因而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内容中有许多是看图说话写话的练笔题材。这种训练从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但培养了说话、写话的作文基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甚至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例如,课程标准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部分就是看图讲故事的训练题,安排了四幅图,其中第三幅是空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练习机会设计好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问共有几幅图?学生的回答有“3幅图”“4幅图”两答案。不管是哪种答案,教师都不要急于作出判定对错?而应接着让他们说说怎样看这几幅图和为什么这样认为?然后相机回归到教材设计意图上?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先注意图的顺序,逐幅观察,看清每幅图上面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再次,着重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空白部分。这一环节是难点,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与兴趣,大胆表达(猴子们是用什么办法把球从小湖上捞回来的?)。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结合,或者搜集一些适合年级特点的图画,练习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便逐渐丰富起来,说话、写话也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并逐渐增强了作文的兴趣。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实际水平逐步确定发展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些课文对某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课文的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如《穷人》一课中,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出海打渔归来的丈夫,但桑娜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心里想些什么?课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做的省略。这就给学生留些了想象的余地。我以此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写话训练。学生众说纷纷:有的认为没有必要说;有的认为桑娜不忍心说;有的却认为桑娜不敢往下说出出

有的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余味无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如《草原》一课的结尾写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让学生想象主客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情景:来送别的人群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而客人临走时又会怎样说?主客在话别过程中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以“采访结束了,老舍一行人就要离开内蒙古大草原。”为开头写一段话。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兴趣很高,写起话来也得心应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策略的要求。“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真实是作文的基础(想象作文也必须以真实事物为基础),只有从真实人手才能写好作文。因此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东西是我历来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这需要让学生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是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及记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现象。例如,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描写家乡的山水、田园景象、农民的活动、农家小孩的趣事等等。我在教五年级上册中,关于写秋景的作文时,课前就把学生带到学校前的小山上,让他们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注意景物的形、声、色变化等的信息记录采集,边看边说。然后在胸中形成整体印象,接着便回校引导学生把观察情景写下来。学生的作文充实了,描写也具体生动了。我相机褒扬了一番。学生们可高兴了。除此之外,在平时我还根据学校所在农村一年中不同时段的农民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景物变化等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及时留意观察并记在日记本上,不断地积累素材,并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或感到最有趣的材料写成作文展示¨;来,让同学们评评看。这样的作文活动经常开展,学生对这类题材很熟悉,倍感亲切,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作文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了。

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更丰富多彩

农村生活给小学生以丰富、质朴的生活素材,但也缺少外面的世界的五彩缤纷,因而作文素材也受到不少的局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素材,力求让农村学生的作文更丰富多彩。

五、重视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对学生的作文应及时批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对学生作文劳动成果的及时肯定。批改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语言,评价时注意使用激励性又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及时予以肯定激励,哪怕只是一句写得恰当的话,甚至只是一个用得准确的词,我们也要予以表扬。可以在文旁批注。如:“这句写得好!”“这句话很有感情!”“这个词用得太棒了!”等等,再如,“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过渡得自然”等等。而对一些需改的词句则应以启发、指导性的语言评价。如:“这个句子,你能改改使它通顺吗?”“这个词如果换成××词会更好些!”等启发引导的语言。学生受到鼓励,久而久之就更能大胆表达,而且会想方设法,学习、积累语汇,为今后的习作做准备。这样就逐步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2.举行各种形式的作文评比活动。根据小学生好胜心较强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习作选择优秀的文章或是张贴在板报上,或是让作者上讲台朗读文章,就算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可以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此时教师应做好同步的点评,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写作的愉悦,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对作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