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立足会计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知识是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积累,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应用型教育的关键。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自己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是辨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从会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梯度结构看,会计人才无疑不同于一般会计工作者,两者属于不同层次。在一般层次上,作为一名合格的专职会计人员,必须基本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由会计工作特定主体的业务实践过程所规定的,也是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和核心。从更高层次看,系统把握会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较全面地掌握特定会计主体所从事的各种业务经营知识,把握必要的横向渗透知识,则是作为会计人才所应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会计人员才能真正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圆满地实现现代会计的全面管理职能,使其真正成为“会计人才”。高等会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从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划分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三个层次上看,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会计技能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会计科研能力和会计理论素养。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教学,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厚基础,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

(二)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人才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这也是不同大学的特色。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一般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的实用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成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着重承担面向职业世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以本科系统知识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即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会计本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加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而且能真正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会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三)立足金融行业,突出和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

“经过10年的实践,高等教育界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正形成两项基本共识: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特色型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共识,为进一步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高校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特色是手段,质量是目标,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能上水平。特色的内涵体现在独特性、优质性、历史性、稳定性、社会性和发展创新性上。找准自己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分析自身的行业传统与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办学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是财经类院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几家金融学院,其前身均属于人民银行所属的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良好的金融行业办学传统与优势。升本后,金融学院必须继续发挥金融特色学科优势,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特色,凝炼特色,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在特色上创建“高水平”,用特色去推动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攀升,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大金融”特色的行业性办学道路。金融学院作为地方性、行业性的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把满足地方性、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富有金融个性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着力点。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集中于现代金融服务业相关的产品开发运用、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分析等方面,立足金融行业,突显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力争把自己打造成服务地方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从会计学专业在金融学院的发展定位上看,会计学专业也必须依靠金融学院的优势龙头专业,依靠本校自身的优势金融师资、办学特色定位,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对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经营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在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专属需求的同时,使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本地区同级高校中获得比较优势,取得错位超常规发展。

(四)立足会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能力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今后一个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其中,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作为这批学校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从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上看,市场化加深发展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企业市场化、市场金融化、金融国家化”,即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产品市场,企业投融资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联动日趋明显。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会计与金融交叉和渗透的复合特征。以发行股票为例,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企业财会行为,即融资行为,但实际上涉及诸多会计和金融知识。股票价格的确定离不开金融知识的支撑;股票发行数量的界定,离不开对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的研判;何时发行股票又与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市场走势等紧密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金融知识。

二、金融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基于以上立足点分析,作为应用性、地方性,独立建制的本科层次的金融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及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的规格标准,具体表现为:

(1)从层次规格方面看,正视大众化的事实,面向会计职业一线,培养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2)从知识方面看,满足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有机构成和平衡,立足满足“做人”通识教育和“成才”专业教育的平衡,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味;

(3)从能力方面看,应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综合外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实际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从特色行业定位看,在立足系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通才”前提下,发扬金融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立足行业特色定位,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金融“会计专才”,使学生熟悉和把握金融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在金融系统就业创造专业优势;

(5)从素质教育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突出素质教育,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文化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金融特色会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CPE模式,构建突出金融特色方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如何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抓住“专升本”和学士学位评估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在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为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PE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Curriculum)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来设置的,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则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来设置,指向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就业导向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科教育上嫁接职业岗位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该课程模块又分设三个课程模块,即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基于CPE模式培养模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行业定位出发,在立足培养“会计通才”的前提下,金融学院试图发扬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会计专才”,并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在各个相应模块教学中突出金融会计方向的特色需求:(1)在C模块“通识”性基础教育平台中,突出“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在搭建综合基础的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课)平台同时,开设金融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如金融数学、金融英语、金融法规、投资心理学、金融电子化、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发展史,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市场学、风险投资等;(2)在P模块“会计专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加入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实验课程;(3)在E模块“职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行业导向。在就业导向类专业选修课(就业导向类课)的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从业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

(二)构建有利于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递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以应用为主线,以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升本以来,全院树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与互补,构建“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手段,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三个层面的“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一是课程实验。会计学专业强化了会计原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学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了财务会计实验、银行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ERP模拟实验4门实验课程,并在就业导向课程模块主体的职业群集模块,设置了以专业职业群集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为主体设置教学计划。如,会计学专业在本模块中设置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三门共10学分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以及4学分的职业实践课程;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上,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建设集实验教学研发、教学与管理为一体,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内核)、管理学科的ERP实验中心(以财务会计实验室为内核)为主体以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创造了条件;三是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系建设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银行会计实习基地。同时着眼于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业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学生实习见习活动,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建“3+1”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

为突出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前会计学与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银校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从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合作方冠名的“民生银行教学班”,对教学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教学上采取“3+1”银校联合培养,即“教学班”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该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学期至第6学期的教学计划,后1年单独组班并完成“教学班”的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银行业务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银行共同制定学生第四学年的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合作方安排本单位的专家给教学班授课,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共同参与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择优录用“教学班”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银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和银行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特点,双方互惠互利互赢。银校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按需求为学生添加了很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这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起点和竞争力;通过联合教学班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并缩短了企业新员工适应期,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银校联合培养打破了以往学校闭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挂钩,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行业、贴近市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金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近日,学校与广州金电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以共建“金融会计实验基地”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产品、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为目标,通过金融会计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联合开发软件、联合申报课题等系列合作项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正在联合开发商业银行实验教学软件,旨在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诸多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仿真度高、流程合理、支持自主学习、自我考核的智能化商业银行业务教学平台。该软件配有实验考核系统与知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支持多账务后台系统,能够实现多班级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实验课程,且互不干扰。软件功能同时覆盖大型国有银行与中小城市银行的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拓展性。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校内综合实习的重要软件平台。

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供销合作社;产学对接;人才培养

0引言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是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设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兴专业。当前,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形成发展瓶颈,亟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本文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为切入点来研究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供销合作社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接机制与模式,从产学对接视角来研究如何既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提升专业规模和专业建设质量水平,又拓展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服务行业的新途径。

1产学对接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1.1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服务三农,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校陆续开设了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高尚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农村金融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技能,了解农村合作经济领域相关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各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农村金融市场输送了一定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作为新设的专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从课程到实训都与传统的其它金融类专业类似,没有体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二,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从成立以来,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不大,没有体现专业规模优势和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增长需求;第三,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契合度不高,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似乎并没有为专业学生打开施展才能之门。

1.2产学对接是解决专业发展困境的最终途径

产学对接指的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服务,实现以专业适应产业,以产业引导专业的目标。产学对接在目标层次上要高于校企合作,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学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上述困境,究其根源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积极与产业对接,没有得到产业支撑,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如何依托产业,利用产业,与产业融合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市场多年,在农村形成了广泛的基层组织体系,具备天然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供销合作社大力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并取得巨大成效,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1],这些都赋予了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强大的创新力、生命力和源动力。

2产学对接产业基础和产学对接内容

2.1产学对接的产业基础

与城市金融比较,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欠发达,农村普遍存在金融产品匮乏、融资难等现象,这极大制约了农村的发展[2]。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供销合作社是面向农村、为基层农民服务的经济组织,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是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同时,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业务转型的推进,供销合作社自身实力增强、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具备了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和条件。当前我国供销合作社依托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了多种金融服务实践,比如参股村镇银行、参股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以及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设立合作金融性质的资金互助社等,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活力,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2产学对接的内容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发展困境源于脱离产业,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丰富实践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因此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对接,从产学对接角度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拓展专业发展空间[3]。

2.2.1专业课程对接

当前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承接了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的专业课程还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投资学等传统课程,这些课程很难体现专业的差异化特点,也与金融产品快速创新的农村金融市场不相适应。从供销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的金融业务来看,其主要着力点在小额贷款、担保、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和资金互助等合作金融组织,因此专业课程对接意味着农村金融专业应全面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传统的金融理论课程体系束缚中走出来,根据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建立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新兴农村金融业务模式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加大金融营销、金融礼仪、口头表达、金融应用文写作、金融法律法规等课程,彰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特色,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与其它金融专业差异化发展。

2.2.2实习实训对接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实习实训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主要地位,基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产学对接人才培养中应着重实现实习实训的对接。首先,实习实训内容对接。当前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实训还是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证券投资等传统的金融专业实训内容,没有体现农村金融市场最新特点,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依据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容,专业实习实训应转移到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实习实训之中。以小额贷款实训为例,应着重开展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用于生产、经营的小额贷款实训,加强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实训,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贷款及农民脱贫致富贷款的实训。其次,实习实训环境对接。供销合作社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中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组织,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为例,形成了以合肥德善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安徽德润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合典当有限公司、安徽德众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既有的,以银行、证券为主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无法满足与供销合作社开展的金融业务进行产学对接,需从整体上构建专业实习实训环境体系,开设相关的小额贷款、担保、典当、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操作实训项目,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软硬件实习实训设施。

2.2.3教师队伍对接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教师主要教授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及财务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及互金融机构的业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队伍对接是实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与供销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产学对接的关键因素。实现教师队伍对接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于小额贷款、担保、典当这样的操作性很强的金融业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相应企业的工作实践很难培养合格的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应由企业人员来指导,使得学生获得的技能与农村金融市场无缝对接。教师队伍双向对接机制可以有效加强师资力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2.2.4校企合作对接

产学合作的落脚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成效是决定产学对接成功的关键。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产学对接的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来看,其涉及的金融组织较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包括许多新兴的金融组织,这些金融机构或组织在业务模式上区别很大,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校企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考核方式等。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资源。以教材为例,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为新设专业,相关的涉及农村金融业务的教材稀少,质量不高,应用性不强,因此校企合作应着重开发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及担保、典当等具有农村金融特色的校本教材,满足教学需求。三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已有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在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的产学对接中则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契合度。

3结语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接是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实现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产学对接的关键或基础在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程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融入到产业中,并从产业发展中获益。因此,在产学对接中,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除了要实现专业课程与小额信贷、合作社互助融资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接、实现专业实训与供销合作社开展的金融业务对接、实现专业教师知识和技能与产学融合要求的对接,实现专业与供销合作社参与的金融企业相互合作的对接,还要着重探索对接的机制,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5],实现校企双方共赢,才能推动产学对接不断深入开展。就学校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资源,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也在于能获得合格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的利益汇合点,从这一点来说,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实施的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推动专业发展、又能满足企业和产业人才需求,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刘岚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合作时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EB/OL][2014-02-20]..

[2]于敬.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与问题[J].对外经贸,2013(3):106-108.

[3]黄艾,祝志勇.构建产业学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18):65-68.

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类单位需要更多的金融学人才,并且对经融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培养金融学的人才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改革培养模式,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1.金融界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需要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业的变革对我国金融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市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学历也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看来,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宠儿。过去,金融学人才仅仅是对于本专业比较精通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于金融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金融学人才更应该全面发展,不仅是懂得金融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英语,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精通,对于金融学的业务要精通,对于财务类的专业知识要熟悉,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市场对于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复合型金融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网络,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判断力,有预知风险的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很好的适应力以及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并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总体来说,就是需要能力多元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上,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这样才可以不断改进,使我国所需要的金融学人才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我国更多的是放在理论知识上的培养,不能适应全球化的环境。目前,金融学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以及实践上可以很完整的人才。单纯的培养理论知识,不能使金融学人才更好的适应金融的环境,而只重视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发展。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构建开放性的国际前沿理论体系范畴。我国各大院校的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大多数为国际金融、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这些主干学科都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国际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货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国际经融学主要是属于金融学跟经济学交叉的学科。我们没有去适应国际上的要求,运用所需要的去设计课程。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类的学科,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应该更强,对于人才的复合性知识的要求以及应用也很强。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银行类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比较饱满,而相对来说,对于保险业以及证券公司类的金融人才培养就比较缺乏。但是从全球来看,金融混业的趋势越来越旺,银行,股票,证券,基金等等不同行业的金融产品,能更好的为顾客提供好的理财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我国对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的培养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因此,在实践方面,金融学人才的能力就不强。4.教学体系、方法条件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培养上,却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注重对于经济的敏锐力以及职业操守,而不单纯的只是理论。现在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学生应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5.忽视对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上的培养。金融虽然是经济上的事,但是却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金融学人才的社会道德、基本素质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视的话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网络,银行自助等等科技手段逐渐成为主流,这样更加的容易传递信息,这需要高效的金融服务来保证,因此,对于加强金融学人才的道德素养,诚信,敬业方面的道德教育也尤为重要。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现代的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综合能力上,他们能够支配各种资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培养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精髓。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理论知识跟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同时又要不断创新改革,加强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适应我国的国情的模式与理念,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2.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现在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们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研究,自主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经济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把重点都放在老师讲授的内容上。加强他们整合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金融学又是一个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需要不断的实践,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作业方面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有一些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可以递交与课题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等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摆脱掉老师传授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只有加强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更好的金融学人才。3.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学会一些具体金融业务技能,合理的课程设置尤为关键。现在的课堂上,学校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把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上的重点培养上,但是实际中的教学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与实际的应用操作。因此,应该增加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学到知识,提高兴趣,还能更好的强化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只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要活学活用,加强实践与创新。另外,对英语,计算机,数学等等相关课程也应强化,因为这些都是培养金融学人才所不可或缺的。4.注重多元化课程知识培养。对于金融学这样一个综合类的科目,仅仅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有其他的知识技能,比如学好英语,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养交流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培养一个优秀的金融学人才需要具备的。金融学人才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人才,是一个拥有综合能力的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只懂书本知识的人才。因此,在课程,知识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只有加强了学生们的综合知识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金融学人才。

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金融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应以应用技能操作型为目的,针对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通过分析金融工程专业教育应用性的特征,提出了几点建议,如着重培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大数理金融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案例分析、实验课的训练和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是提升金融工程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提高专业知识运用和操作能力核心在于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合并实践。

关键词: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地方财经类院校

一、引言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新兴综合叉学科。金融工程一出现,就受到理论界、实务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被称为“金融业中的高科技”,并且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学者之一是JohnFinnerty,其在1988年认为,“金融工程包括新型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JohnF.Mar-shall在1992年对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新型和创造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指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新程度最高;是对已有的观念做重新的理解与运用;是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分解和组合”。目前层出不穷的新金融工具的创造,大多建立在这种组合分解的基础上。英国学者洛伦兹•格立茨(Law-renceGalitz,1998)认为,金融工程是“运用金融工具重新构造现有的金融状况,使之具有所期望的特性(即收益/风险组合特性)”。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跟力学和建筑工程学有一定的类比性,力学是规律,而建筑工程学是用力学解决工程的问题,同样,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学中的现象和本质,是规律性学科,而金融工程是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金融模型来解决金融问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金融工程学科的涵义,在于综合采用各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如机械工程用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方面的技术,金融工程用到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出为设计、开发和实施这些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方法。

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是与金融创新有关,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对外开放,金融创新发展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股指期货、ETF期权、国债期货、利率互换、融资融券等创新衍生工具持续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避险和套利工具,但金融工程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对缺乏,影响了机构投资者金融创新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内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和课程的学校比较多,各有特色,随着应用实践型金融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对原有的介绍和传授西方金融工程知识体系改革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比较缺乏。大多金融工程教材内容偏重于数学推理,比较抽象,案例分析比较少,结合现实的可操作性更是缺乏,对金融工程战术方法重视不足,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目前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教学很难适应社会对金融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一般财经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上侧重于对理论金融和宏观金融问题,而对微观金融、财务管理等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强调的宏观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微观实践特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加大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难度。金融工程本科生教学与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就业选择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近几年在地方财经类大学讲授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经历,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视野,谈一点改革和创新金融工程课程和专业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体会和思路,同时进行一些心得交流和探讨,侧重金融工程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案例分析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提出改革金融工程学生培养模式和提升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为金融工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地方财经类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应侧重应用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日本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受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高度重视,特别强调实践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产学合作。与传统金融学相比,金融工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数理性和交叉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应当体现这种特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侧重前沿性的学术研究,地方性院校更要关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前教育部把大学教育分为学术研究性、应用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技能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人才不同于985和211工程大学培养的学术性金融工程人才,而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性人才为主,诸如金融工程产品设计师、期货交易员、基金分析师等。实际上我们知道,专业学术型人才并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合适的土壤自然发展的,但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训练来培养,因此,对于地方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工程本科生培养来讲,选择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能更为适宜。在培养中,把知识的运用、培养专业技能、胜任金融领域的技术岗位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学生应掌握金融交易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市场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多元化,提升有特色的选修专业课比重金融工程学本科生求学目标不大一致,有的是对金融工程比较感兴趣,有的是为了在金融机构就职,有的是为了将来深造从事金融工程学术研究。因此,金融工程学生培养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金融工程实务和理论,在考虑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重点设置2-3门专业必修课,包含主要金融工程基础理论和知识,提升数量统计方面的课程比重,加大专业选修课程比重,专业选修课体现了学校培养特色、学生的兴趣意愿及其特长,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为其发展自身爱好及专长提供广阔空间,如将来有从事投资方面的,可以多选修证券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课程,将来从事风险管理的,可以选修风险方面的课程,如此可以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以锻炼其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的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课程,是培养合格金融工程本科人才的基础,如这方面的选修课包括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atlab、C语言程序设计及数据分析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为金融工程人才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有兴趣的、高素质学生可选择这些课程。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兼顾科学性和系统性,地方财经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要处理好金融工程与金融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工程各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存在的冲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相应知识点不错漏,也不过多重复,特别是要加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应用型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力度金融工程实验室是金融工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和支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工程人才的必要手段和基础手段。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训练,需要相应的符合自身特征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支撑。国内有一批特色的高校金融工程实验室,如“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国泰安金融实验室”等,这对提升金融工程教学与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供金融计算和建模方面的数据库,这些实验室主要为学生筹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中心等实验操作平台,通过基本技能模块可以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金融产品操作技术。国家重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仿真模拟及决策优化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对重点院校,地方财经类院校由于资金比较困难,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相对比较缺乏,在实验室建设上严重滞后,增强实验教学内容是财经院校推进金融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要为学生创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环境。考虑到诸多地方经济欠发达的院校在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上并不尽如人意,条件相对比较差,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分步骤建设金融工程实验室,加强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配套建设。可见,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和实业界的横向联系,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中,在实验室模拟实验是关键,应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如数据分析应用软件、期货交易及期权交易等实验课程,使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金融实验室中进行外汇行情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等,并进行计量数值分析、仿真模拟等,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金融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三、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应着重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潜在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众所周知,金融工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全方位素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更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往我们对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授课环节,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相关知识即可,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金融知识更新更快,学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很难解决学生将来所需的知识,因此,关键是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要会举一反三,质疑现有答案,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非常关键,会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可能是金融工程人才将来面临的现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理性思维及辨别分析能力更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对于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学生更应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众多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识,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辩解是否的能力。可见,培养金融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本科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金融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现代金融就是一个金融信息、数据处理加工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整合金融信息的能力,在认识金融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金融信息能力加以识别、处理、整合和加工,剔除冗余信息,得到有效信息和数据,为金融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方案支撑。我们知道,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包括数量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预测决策分析、数据处理加工、模拟、应用编程、案例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和工具使得金融工程学具有了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金融市场的预测,不仅要关注金融数学建模,也要关注投资者的心理行为。正是由于金融工程学涉及复杂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需要加大对金融工程人才数理建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教育,这方面的课程可以加强,或通过专题讲座,或聘请校外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充分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促使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进而使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分析、数学建模、编程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把握好应用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关的核心是提升其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以及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金融产品设计是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说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实际上是看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相关实务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和产品设计体现了对金融工程专业理论应用的认识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产品设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验证了产品设计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可给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具体个别指导。要提高学生金融工程产品设计的质量,关键是要选好产品素材,是何种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类或权益类,一般来说,导师理论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对国内金融产品发展动态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为其明确选题方向,同时在设计思想、定价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其学习能力,锻炼其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另外,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一种可能性是来自专业导师的课题,一种是来自导师的交流和学术思想启发,也有是来自多方交流而产生的火花,当然这需要专业导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做一些研究,参加相关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学生顺利成长。学校和学院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学校可让学生独立选题,然后汇总,在其中优选一些课题进行资助,即“金融工程论文案例设计卓越优先项目”,也可与毕业论文挂钩,挖掘具有应用技术潜力的金融工程人才。当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有一些高标准严要求,例如参加校内外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等,鼓励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炒股炒汇大赛”、“金融案例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与金融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竞赛活动,从多角度来提升应用技术能力,以促使学生案例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可见,完善以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以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金融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案例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给定案例情境,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期权期货交易等,从而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于实践中,可邀请校外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活动。笔者在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讲授金融工程课程时,对金融工程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股指期货模拟大赛,给予学生500万初始投资,在一个月时间里进行实时行情模拟操作,结果在53位参加者里,最终资产在500万以上的有23位,最高的为582.769万元,收益率为16.55%,而亏损的高达30位学生,最高的亏损率72.83%。我们让参赛的各位同学在模拟操作后写一个报告,由3位老师打分平均得到报告分,再根据模拟收益率换算成操作成绩,按照报告60%和操作成绩40%权重平均,得到每个学生的综合评分,只有一个同学在90分以上,85分以上的也只有5个。可见,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与我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实践操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样的模拟大赛应该多举办,才能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应发挥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我们知道,人才成长更主要的并不是其所学的知识,而是取决于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培养,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学风,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金融诚信。可见,由于专业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影响、启发和勉励学生在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是,金融工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监管部门交往,因此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也非常关键,这需要专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亦师亦友。

(四)提高金融工程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核心在于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合,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金融工程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其对金融市场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和领悟能力等,可见对于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关键是要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可鼓励学生多到银行业务部门实习,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当然,在课堂教育方面,应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灵活调整课程设置,聘请金融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或部分应用课程让金融行业内专家授课,注重务实创新,密切结合前沿理论和金融实务,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增强了其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处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前沿。也可要求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围绕金融工程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如理财产品的问卷调查,并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案例设计进行专题考察和调研,参加相关专题会议。可见,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中,应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生涯要求到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调研和实习,并交流相关社会实践体会,如喜欢权益投资职业的学生可到基金公司实习,喜欢做信贷的学生可到银行部门实习。由于高校老师相对封闭,对金融机构缺乏了解,使得高校教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师教学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对脱节,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途。因此,需要一方面聘请金融部门的相关人士担任“实践导师”,另一方面也可鼓励老师与金融机构的联合课题研究,也可建立实习基地等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强化校外金融工程培训,在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校外金融工程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加强校外金融工程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金融机构为依托,尽可能地与各类金融机构及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动”的实习基地,多渠道和多路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基于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个性化需求,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环境,促使课程体系改革,加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加强案例设计、模拟操作和应用环节的培养,发挥专业导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到金融部门实习和调研,培养市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按照“知识+能力+品德”的目标,探索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模式,从多元化的视野提升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子尧.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析[J].时代经贸,2014,(3):160-161.

〔2〕李志生.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5):86-87.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46-48.

〔4〕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5-87.

〔5〕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04,(6):8-11.